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渠道不够通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既有社会,又有用人单位和学校,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知道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大学深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
(1)大学应届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率逐年下降
近些年来,我国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扩招,本科教育已经呈现出一种大众化的现象,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92万,2010年为630万、2011年达到了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30万人,随着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对就业市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就业市场不断被压缩,就业与市场的矛盾非常明显,有数据显示,2010年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比2009年低0.9个百分点,可以想象,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曾经的天之骄子,现在的处境日渐尴尬。1
(2)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10年度调查报告》显示:10届毕业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信心,仅有20.8%的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找到合适工作的不自信;有28.87%的学生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另外,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3)地域差异明显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全国高校的扩招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这是我国一些地方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大,相对于偏远山区,西部农村等穷乡僻壤,城市生活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越是现代化水平高的城市,这种诱惑力就越大,高校毕业生在城市择业意愿
过于集中,这就会进一步加深就业矛盾,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就业区域限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此造成非常严重的挤独木桥现象,而挤不上的学生却对其他岗位不屑一顾。
(4)专科学历毕业生就业困难
从总体来看,社会对毕业生整体层次的要求明显提高,研究生需求旺
盛,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而专科生供大于求,这就形成了一方面高层次、高学历毕业生的争夺大战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
难。《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10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从
学历上看,2009年用人单位需求仍以本科学历为主,统计地区对本科生的需求占到了55.5%。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动辄提出必须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而
不论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使得专科学历工作者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同
时人为的造成研究生大材小用,专科生无用武之地的后果,即导致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又增加了低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
(1)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
比明显不足甚至是短缺了。从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来看,也进入了一
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及精英教育的影响,中国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偏差,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去
工作,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的与他人进行攀比,简单的从我想干什么出
发,拼命的去挤独木桥。大学生在就业是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期望值
居高不下,无形中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认为的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2)大学生就业自身的硬件不足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迅猛化发展,产业结构及战
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与技术的进入,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
内化的局面,导致企业间的人力资本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企
业员工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外语水平,还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
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忠诚的职业道德。而目前一些毕业生往往只有着优秀的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和工作技巧较差,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精
神,职业道德比较缺乏,心理素质脆弱,往往企业招录后要进行再培训,客
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引进人才成本,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3)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的需
求越来越高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任何用人单位及岗位都需要高学历的毕业
生。有些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是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的,但其往往一味的给自己树金子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足够尊
重,纷纷打出非重点大学硕士生以上学历不要等招牌,以至于好多单位和企
业在招聘中出现唯名校论,严重浪费了国家限有的教育资源。其结果是要么
束之高阁,要么招聘的毕业生工作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极大的影响了单
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明显落后,要么因为
本身人才体制和激励机制的制约,招聘不到急需的,优质低价的毕业生;要
么因其用人的苛刻性,聘人的随意性等,很难形成良性的留住人才机制。
(4)毕业生就业存在不公正现象
毕业生就业的不公正现象的产生,有着其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过渡,不可避 免的造成了人才就业方面的不公正,这些不公正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选任机制,性别,人才消费等方面。利用社会关系及其它不正当手段实现就业的现象屡
见不鲜,一些表现较差的毕业生通过疏通关系找到了工作,而对于缺乏社会
背景的大学生却无法顺利就业,且常常遭遇碰壁的尴尬;部分接受单位不能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选人,人情用人,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一些
单位和部门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大学生就业现象的对策
(1)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1.强调通识教育,适应新形势对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
育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
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2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明确限定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
育类,计算机类等四大课程,而有关学生就业的课程设置则多数选修课的范
围,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更有些学校则根本没有
这些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这无疑会造成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就业期望
值过高等不利因素,从而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因此,我们
认为高校必须科学,全面,合理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就业指导课,形
势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的设置,并扩大通识选修课程的范围与学分,调整
必修课的比例,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教材编写工作,改革考试考
查制度,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全面与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以前我国的大学教育,由
于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体制,所以学校不注重专业设置;现在是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
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
构和模式,并加强对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及管理,把拓展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
专业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人才需求状况,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各行业急需或
是有巨大的社会需求潜力的专业,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
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社会需求日渐萎缩的传统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到停止招生。例如美国的大学在“行政管理,评聘教授,招收学
生,筹集和分配经费,学科和专业设置,学生选课等方面拥有充分自主黄紫华,李雪佳.《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黑龙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4.权,学校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自主的调整,所以,对社会需求反射快,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强。由于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能力,因此,弱化了学校教育的滞后性,增强了适应性,提高了就业率。”3
(2)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针对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全方位的辅导。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是学生们最依赖的就业机构之一,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是国家、社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各高校应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首先高校要从人力、场地、重点抓好高校就业机构的建设,在校外,高校要建立广泛的联络网络,形成各个用人单位、专业学会、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就业指导理论学者等与高校共同协作,促进就业指导的局面。
2.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加强全程就业辅导。高校机构要认清就业指导不是只针对毕业生而言,帮助大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渗透到各个年级从低年级抓起,同时要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知道重点,即使在学生毕业以后,“也可以根据问卷调查等形式,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辅导服务的意见和要求等加以调查和研究,建立起全程和动态的反馈系统。”4
(3)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
1.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合理与否,决定其在求职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就业层次。所以大学生在一进大学校门时就要自觉的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拓展知识面,把自己培养成专才中的通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现代职场所需的各种能力。我国加入WTO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要求更趋于规范化和多样化。具体来说,大学生必备的能力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大部分能力是在书本中无法学到的,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的积累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参与与其专业相邻范围内的社会实践在真正进入职场前亲生体验岗位工作的各个层面,了解胜任专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有针对的培养现代职场所需的能力。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
1.高校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观念也是就业力。毕业生就业的主导因素还是学生自己。因此,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择业思想矛盾,从而切实转变只追求稳定、舒适、高薪、的岗位,只想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到西部去李会欣《 高等院校就业辅导工作的基本特点分析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80-81.李娜,刘艳玲等 《 以人为本,打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17.4就业,这样“不仅解决毕业生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而且能改善农村和西部人口素质,带动农村和西部崛起,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5
2.高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需要针对性的开创系列创业教育过课程,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级政府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条件,要营造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环境,在投资基金、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毕业创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卜欣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3、胡建峰.大学生职业指导[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4、胡艳芳.大学生自主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5、杨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
6、卢晓梅.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业探索与研究,2007李瑞雪,孙冠耀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温家宝总理曾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无限深情地说:“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
在当前中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这一宏观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也不容乐观。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放缓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毕业生数量翻番但就业难度却逐年增加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9届毕业生,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在上海、北京、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到二月二十号为止,09年大学生就业率整体为35.6%,之前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力争今年大学生就业率达到七成,现在距离目标完成尚有一段距离。同样,四川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省教育厅最新一次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截至3月底,我省已签约毕业生达116590人,签约率仅为41.37%,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签约8187人,签约率44.96%;本科生签约45266人,签约率35.01%;专科生(含高职)签约63137人,签约率47.02%。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更形成了公务员考试千人挤独木桥的局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
为什么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为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
经济原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力在几年过后依然存在,持续走高的失业率和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使得全世界的经济低迷,在许多有经验的老员工都纷纷下岗加入竞争的情况下,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社会原因: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已经不是社会的“稀有品”,在招生市场已经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
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自身原因:每个人都是经过了长期的努力才终于考上了大学,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都较高。他们不能接受比较基层的工作,对于薪酬、工作环境和发挥自我空间要求较高让他们将许多的好的工作机会放弃了。同时,许多大学生希望能寻求一份稳定而舒适的工作,而不愿接受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机遇。这也是公务员考试变成“国考”的原因。
那么,如何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以便于在毕业的就业竞争中占据先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首先,在大学期间认真的学好专业所学课程,掌握好专业知识,并用其武装自己将其变成自己最强的竞争力。因为招聘单位最关注的便是你的专业能力,是否适合他们的岗位,你是否是他们想要的人。一张漂亮的成绩表和强大的实力会给招聘单位留下强烈的印象。因此,让自己走“精品化”路线,成为精品人才,才能收到招聘单位的青睐。
其次,自己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一定要尽早的确立自己的职业和目标,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规划不但可以使你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是求职道路上的“明灯”。
第三,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拓展社交圈,以及提高自己的社会社交能力。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背景不同爱好不同思维的人的接触正是对于社会中与不同职业的人打交道的演练。在社团,不但你的兴趣爱好可以在其中得到发挥,更因为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语言容易结交新的朋友,在各个活动中了解组织活动的流程增加你的组织能力。
最后,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是擅长理论的知识,缺少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对于单位和社会还没有很透彻的了解。降低自己对于工作的要求,选择工作不以招聘启事上的条件为首位,而是考虑职位的发展前景,职位是否适合个人。在职场上,经验和阅历很多时候比学历更为重要,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妄自菲薄,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多像前辈学习,不要轻视基层工作,它可以增加你的经验。
总的而言,虽然现如今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机遇是和挑战并存的,机遇是要自己创造的,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你的能力和竞争力足够强大,就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只以找到一份工作为目标,更可以自主创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原因多种多样大致有几方面因素:
一、国际因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目前各大高校校园招聘企业呈减少姿态,比往年来的少来的慢,有的专业甚至无人问津,毕业生即使是想降低身价,也很无奈,因为毕竟可雇用的岗位少。
二、国家因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
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权益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并引发了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劳动事件。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市场管制措施的就业保护法规的集中出台,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不管增加的是合法的管理成本,还是劳动法专家所说的“主要是违法成本”,其结果都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由于我国的就业立法并没有雇员规模的限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个体经济组织受到立法的影响最大,导致了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管制豁免”优势的丧失,不利于创业激励。
3、产业结构失衡。中国经济的“粗笨化”导致不需要多的大学生,反而需要更多地技工式的蓝领工人,中国服务业不发达,偏重制造业,对中国的称呼“世界车间”或者“世界工厂”不管是褒义还是贬义,都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擅长制造,模仿。而自主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的产品很少,这是为了加快发展缩短时间,不得不做的,以期市场换技术。可这样后果是使可以从事服务业的大学生量减少,技工或者农民工增多
三、自身因素
1、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
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2、毕业人数增多,竞争更加激烈。如果说大学生算是高层次人才,那么他们现在也 是供过于求。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逐年增多,好的现象是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坏的是供应量太大,而国家的接纳吸收没有足够多,导致失业越来越多,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句话道出了大四毕业生的心酸
3、作为求职者不应有的心态。有的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想干工作,对工作拈轻怕重,对自己太矫情,而独对工作薪酬要求苛刻,有工作机会也是插肩而过。有的学生呢,不在乎自己自身技能技术修养的提高,而专注于技巧小把戏的研究,这样的话,即使得到了机会,也是不长久的,短暂的。
四、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五、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字数大约2700字左右)
第五篇:2012大学生就业形势
2011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2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如何看待和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还强调:“高等学校要在招生、专业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毕业生就业等环节进一步改革”,《决定》的精神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方式。“供需见面”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为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而进行的一系列相互沟通信息的活动。“双向选择”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就业方式,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石油院校毕业生目前全部采用这种方式就业。当前毕业生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有计划的“双向选择”,主要是因为:第一,学校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供求还不平衡,对目前社会急需或相对多余专业的毕业生,还需要采用计划手段合理调剂,统筹安排。第二,保证工作和生活条件暂时还比较艰苦的地区或重点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第三,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公平竞争择业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