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女大学生 就业路在何方?
女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Are you ready就业调查团队有关女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前言:在“深入社会、与人民紧密结合,投身实践、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主题指引下,按照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就近就便建立实践服务基地,扩大活动的覆盖面”的要求,重庆邮电学院 “Are You Ready” 社会就业调查团队在这如火如荼的七月走进了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以重庆市为落脚点、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就业调查实践活动。本次调查就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深入各企事业单位和各大高校,对西南铝等三家知名国营、民营公司(工厂)进行了实地考察,对群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三个单位采取了电话采访,对重大等四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有喜有优,既看到了未来女大学生就业的曙光,也暴露了女大学生自身和有关部门的诸多问题。n职场透视:原来都是性别惹的货-女大学生就业现状镜头一:解放碑某人才交流中心:参加招聘的100多家单位中,近50家明确提出了性别限制,“限男性”,“仅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眼屡见不鲜,只有文秘等极少数职位才注明要女性。镜头二 :“ 我承认在应聘的毕业生中,不少女生的综合素质确实比较突出。但是,作为女性,她们本身有自己的弱势。比如,一两年工作刚刚上手,就要结婚生孩子,生完孩子重新投入工作时,又要有段时间适应新节奏。这些时间对我们用人单位来说,是很不愿意浪费的。”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如是说。关于 “ 男性优先 ” 这一标准,一家私企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是这样解释的: “ 对我们这些小企业来说,招个女职员过不了两三年,她就得怀孕歇产假,到时候解聘吧,违反劳动法;养着吧,对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所以现在,我们干脆不招女的。”这位经理说,企业要经营,就得核算各种成本和产出,确保利润最大化。而女职工有一系列的生理问题,如怀孕、生育、哺乳等,势必会影响工作的连贯性,同时在此期间企业还必须支付工资和福利待遇,因此用女职工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这是企业 “ 放弃 ” 女职工的主要原因。“ 我们宁肯要平庸的男职工,也不太愿意要优秀的女职工,更何况现在求职者这么多,挑一个优秀的男职工一点不难。”“ 另外许多女性本身存在依赖心理,工作能力不强也是客观条件。”镜头三:问卷调查显示,91%的女大学生希望大学毕业后就业,(一下部分数据引自新华网)在就业期望方面:79%的女生希望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男生为61%,而实际签约的女生仅有32%,男生则高达61%;在就业地域方面:希望在沿海城市就业的女生为53%,男生为44%,实际签约女生仅为20%,男生为23%,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的女生为44%,男生为23%,实际签约女生为21%,男生为35%。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虽然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但实际就业层次不仅低于期望值,而且低于男生的签约率,而男生期望与实际间的差距却并不明显,同时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明显低于男生。案例一 :在我们团队调查的六家企事业单位中,在职员工中男女人数差距十分明显,具体如下表:公司名称公司性质员工总数男女员工比例重庆长江轮船航运公司国营22169:1西南铝加工厂国营30865:1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国营23526:1深圳群力科技有限公司民营4123:1两江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民营1564:1临高工商行政管理局党政机关363:2案例二 :2003年西安市某高校的1名女生作为3名男生的“搭配品”被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几经周折后,3名男生得以就业上岗,而那名学业突出的女生却被退回了学校。理由是:“女生麻烦。”某政法学院2001年毕业的一名女生,曾连续两年参加省办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虽名列前茅,但每到面试就被莫名其妙地刷下来,至今仍未就业。&nb
sp;案例三 :“求职10次因是女性遭拒,女大学生拍低胸照求职”,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当事人是武汉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徐丽,无奈之举使她成了新闻人物。案例四:很多单位不把性别要求摆在明面上,但在淘汰竞争者的过程中首先推女生出局。广州某高校的一范姓同学递交简历无数,但全都是泥牛入海。“我一般先看招聘启事,只有自己的学历、专业、年龄等都符合对方要求时,才会寄出简历。”开始她不明白自己的“短处”何在,就向一些单位打电话追问被拒的缘由,一家主管宣传的地方政府部门答复称:“我们这里的女同志太多了,今年想招一个男生”;另外一家大型企业招聘销售业务人员,他们认为女生不方便经常出差,无法胜任。其他一些单位的理由也大同小异。案例五:在提拔与使用上,女性大多面临 “ 三多三少 ” 的框框。即:虚职多实职少、配角多主角少、副职多正职少。为此,不少女性不得不一次次地更换工作环境,以求突破。
女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女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续)
聚焦实质:女大学生就业难,究竟是谁之过?ü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A、高校扩招、岗位数量不变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年,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将突破420万,而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只有108万,20年几年前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仅招收20多万大学生。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有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达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有专家统计,按照70%的一次就业率,今年145万毕业生中将约有44万人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到2004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75万。今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46.2%,其中女大学毕业比例由扩招前的20%直升至40%,这个数字意味着2003年的212万毕业生中有85万左右的女大学生,还不包括女研究生。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44%,每年进入南方人才市场的应届大学生约有7万人,其中女生比男生多,大约占52%左右。在女大学毕业生人数跳跃式激增的条件下,整个社会能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增长缓慢或是基本与往年持平,这显然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B、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应机制不健全,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罚则,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我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最近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去年1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中,特别就维护女性权益方面专设一条:“用人单位不得有性别、民族等方面的歧视性行为”。这是地方立法首度保护女性就业,对广大的女性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强制性规范需要相应的法律责任来保证实施,否则就会形同虚设。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也没有规定处罚性条款、当事人的救济途径以及解决纠纷的方式等,这对违法主体起不到震慑和制裁作用。C、政府等有关执法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下岗女性增多,对女大学生就业施加了压力政府部门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力,特别是对私营中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女性在一些地方更容易失去工作。这造成了下岗女性数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D、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着影响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和价值认识有偏差,过分夸大生育、养育、更年期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女性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ü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A、不了解就业信息、面试技巧差是首要问题对重庆沙坪坝区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共计100份)结果表明,女生对“就业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在学习之余,85%的女生选择了上网打游戏、聊天,只有5%的人会去了解就业信息,有81%的女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一般招聘程序,53%的女大学生不清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80%的女生不清楚公司给出的职位的基本工作及职责,28%的女大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自荐材料所包括的内容,31%完全不清楚面试要准备些什么,78%从来没有去过人才交流会、双选会、招聘会等招聘场所,85%不了解附近的人才交流中心的位置。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不够,就算在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也很少问津,更不要说主动捕捉就业信息、招聘新闻了。面试的准备方面她们只知道要化妆、穿漂亮衣服,其他的大脑一片茫然,殊不知漂亮衣服也许并不得体,特别是颜色较鲜艳的衣服最容易引起主考官的反感:你是来应聘工作还是来唱歌的?而且在面试之前很少想到索取、查询公司的详细资料,了解来招聘的主考官有几位,他们的姓名、性格、偏好等等。导致面试时匆忙上阵,心里没底,遇到不太清楚的问题容易慌乱,不知如何应对。B、等、靠的依赖心理和面子思想,延迟了就业准备期。调查显示,45%的受访女大学生有男朋友,一般男朋友都会影响到她们的择业,如在择业方向上保持一致,工作地点不能相距太远,甚至工作类型的选择等也要参考男朋友的意见。女大学生们普遍具有依赖心理,自己择业的主动性不高,带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择业途径仍很狭小,一味地期待学校主管部门的推荐(55%),家长、亲友、老师等人际关系的联系(70%),自己主动去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15%)的很少,觉得不好意思,如果找不到(工作)很丢人,这种等、靠的依赖心理和面子思想,浪费了择业的黄金时间,延迟了就业准备期的到来。C.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过高估计生理因素的制约和现今女性的就业压力,过低评价自己,竞争意识薄弱,以消极心态对待就业前景。从生理角度来说,妇女要担任结婚生孩子的重任,面临着孕期、产期、哺乳期考验,有每月月经期的性别特点。这是人之常情,而且间接的提供了下一代劳动力,女性非但不应该因此受到歧视,还应该得到格外尊重。女性与生俱来的温柔、贤惠、细腻的性格以及感知能力较强,形象记忆好,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清晰、流畅,长于外语、阅读、精巧手工制作等优势,完全可以同男性同台竞技,甚至比男性做的更好。但很多女大学生无意中夸大了问题所在(认为工作很难找的占100%),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在调查中,认为女生心理素质偏低、生理素质偏低和女性工作能力不如男性导致女性就业难的占75%),缺乏与男性竞争的魄力和勇气,导致以消极心态对待就业前景(针对女性就业难的现状,回答是不知道、随大流
第三篇:女大学生 就业路在何方?(续)
聚焦实质:女大学生就业难,究竟是谁之过?ü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A、高校扩招、岗位数量不变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年,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将突破420万,而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只有108万,20年几年前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仅招收20多万大学生。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有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达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有专家统计,按照70%的一次就业率,今年145万毕业生中将约有44万人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到2004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75万。今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46.2%,其中女大学毕业比例由扩招前的20%直升至40%,这个数字意味着2003年的212万毕业生中有85万左右的女大学生,还不包括女研究生。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44%,每年进入南方人才市场的应届大学生约有7万人,其中女生比男生多,大约占52%左右。在女大学毕业生人数跳跃式激增的条件下,整个社会能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增长缓慢或是基本与往年持平,这显然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B、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应机制不健全,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罚则,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我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最近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去年1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中,特别就维护女性权益方面专设一条:“用人单位不得有性别、民族等方面的歧视性行为”。这是地方立法首度保护女性就业,对广大的女性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强制性规范需要相应的法律责任来保证实施,否则就会形同虚设。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也没有规定处罚性条款、当事人的救济途径以及解决纠纷的方式等,这对违法主体起不到震慑和制裁作用。C、政府等有关执法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下岗女性增多,对女大学生就业施加了压力政府部门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力,特别是对私营中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女性在一些地方更容易失去工作。这造成了下岗女性数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D、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着影响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和价值认识有偏差,过分夸大生育、养育、更年期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女性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ü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A、不了解就业信息、面试技巧差是首要问题对重庆沙坪坝区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共计100份)结果表明,女生对“就业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在学习之余,85%的女生选择了上网打游戏、聊天,只有5%的人会去了解就业信息,有81%的女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一般招聘程序,53%的女大学生不清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80%的女生不清楚公司给出的职位的基本工作及职责,28%的女大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自荐材料所包括的内容,31%完全不清楚面试要准备些什么,78%从来没有去过人才交流会、双选会、招聘会等招聘场所,85%不了解附近的人才交流中心的位置。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不够,就算在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也很少问津,更不要说主动捕捉就业信息、招聘新闻了。面试的准备方面她们只知道要化妆、穿漂亮衣服,其他的大脑一片茫然,殊不知漂亮衣服也许并不得体,特别是颜色较鲜艳的衣服最容易引起主考官的反感:你是来应聘工作还是来唱歌的?而且在面试之前很少想到索取、查询公司的详细资料,了解来招聘的主考官有几位,他们的姓名、性格、偏好等等。导致面试时匆忙上阵,心里没底,遇到不太清楚的问题容易慌乱,不知如何应对。B、等、靠的依赖心理和面子思想,延迟了就业准备期。调查显示,45%的受访女大学生有男朋友,一般男朋友都会影响到她们的择业,如在择业方向上保持一致,工作地点不能相距太远,甚至工作类型的选择等也要参考男朋友的意见。女大学生们普遍具有依赖心理,自己择业的主动性不高,带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择业途径仍很狭小,一味地期待学校主管部门的推荐(55%),家长、亲友、老师等人际关系的联系(70%),自己主动去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15%)的很少,觉得不好意思,如果找不到(工作)很丢人,这种等、靠的依赖心理和面子思想,浪费了择业的黄金时间,延迟了就业准备期的到来。C.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过高估计生理因素的制约和现今女性的就业压力,过低评价自己,竞争意识
薄弱,以消极心态对待就业前景。从生理角度来说,妇女要担任结婚生孩子的重任,面临着孕期、产期、哺乳期考验,有每月月经期的性别特点。这是人之常情,而且间接的提供了下一代劳动力,女性非但不应该因此受到歧视,还应该得到格外尊重。女性与生俱来的温柔、贤惠、细腻的性格以及感知能力较强,形象记忆好,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清晰、流畅,长于外语、阅读、精巧手工制作等优势,完全可以同男性同台竞技,甚至比男性做的更好。但很多女大学生无意中夸大了问题所在(认为工作很难找的占100%),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在调查中,认为女生心理素质偏低、生理素质偏低和女性工作能力不如男性导致女性就业难的占75%),缺乏与男性竞争的魄力和勇气,导致以消极心态对待就业前景(针对女性就业难的现状,回答是不知道、随大流,别人怎样做我就怎样做、既然事实已经存在,就只有任命的占66%)。n找寻出路:女大学生就业,敢问路在何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原动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釜底抽薪,首先解决内在问题。改变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必须从在校女大学生自身做起。首先要端正心态,坚信男性能够胜任的工作,女生能够做得更好,有勇气和自信迎接就业途中的冲击和挑战;其次要摒弃传统的性别观念,正确看待和评价自己,充分发掘和发扬自身优势,轻装上阵,敢于与男性共同竞争、一决高下;第三要消除等、靠的依赖心里和面子思想,平时就多关注人才交流会、双选会、招聘会等就业信息,没事多去转转,通过亲身体验,询问师兄、师姐等过来人,访问网络等媒体的方法了解招聘的一般程序、自荐材料的写法、面试的准备、求职技巧等信息,学习之余充充电,多拿几个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做兼职,学习为人处事的技巧,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调查表明,除了专业限制外,62%的公司要求具备职场经验、具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文凭的含金量,同时认识到就业难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女生中,就是男生也面临就业的诸多压力,这是一个社会范围的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提高就业力的同时适当降低期望值,对以后正式的择业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自然就百战不殆了。从客观环境来讲,考虑到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扩招是必然的,那么,只有提供更多的岗位才能满足需要,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程度影响着女性就业。只有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要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政府要积极探索市场条件下促进妇女就业的干预机制,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强制执行来切实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利,要建立妇女生育基金,由政府而不是由个别企业或女性个人承担生育责任。1998年底,韩国国会通过了禁止男女不平等待遇法,如果有人在雇用、晋升和待遇方面遭遇歧视,可以直接向女性特别委员会投诉。如果经调查属实,该委员会有权不经司法程序直接对违法者处以1000万韩元的罚款,而且不含对受害人的赔偿。美国的做法是,设立公平就业委员会,由其负责对用人单位的管理层进行就业平等的教育培训、向求职者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甚至作为受歧视者的代理人出庭起诉。各国对妇女就业权益立法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在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时借鉴。在立法的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保障平等就业,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来负责相关事务。总之,要彻底改变现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消除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以“男女平等”观念对待女性求职者,尊重女性性别特点。对于女性就业,我国《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护法》都有着有关男女平等的条款,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法规却没有明确规定就业歧视所要承担的具体法律责任,因此可操作性较低,无法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尚未建立社会化的生育保险机制,用人单位没有因招聘女工而获得适当的补偿,相反加大了人力成本,从而拒绝招聘女性。后记:当然,社会不公是客观存在的,传统观念由来已久,要彻底改变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女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思想承受能力自我调整去适应这种现实,不要总是抱怨老天不公,应该端正心态,自立自强,努力奋斗,敢拼敢做才能赢得精彩。谨记,就业,路就在脚下!希望本次调查结果对众多前途未卜的女大学生朋友们(调查中对就业心里没底占85%)能够有所帮助,对你们未来的就业起到参考和导向作用。Are you ready女大学生就业调查团队2004年8月22日
女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续)(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女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续)
聚焦实质:女大学生就业难,究竟是谁之过?
ü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A、高校扩招、岗位数量不变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年,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将突破420万,而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只有108万,20年几年前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仅招收20多万大学生。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有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达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有专家统计,按照70%的一次就业率,今年145万毕业生中将约有44万人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到2004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75万。今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46.2,其中女大学毕业比例由扩招前的20直升至40,这个数字意味着2003年的212万毕业生中有85万左右的女大学生,还不包括女研究生。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44,每年进入南方人才市场的应届大学生约有7万人,其中女生比男生多,大约占52左右。在女大学毕业生人数跳跃式激增的条件下,整个社会能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增长缓慢或是基本与往年持平,这显然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
B、我国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应机制不健全,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罚则,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我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最近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去年1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中,特别就维护女性权益方面专设一条:“用人单位不得有性别、民族等方面的歧视性行为”。这是地方立法首度保护女性就业,对广大的女性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强制性规范需要相应的法律责任来保证实施,否则就会形同虚设。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也没有规定处罚性条款、当事人的救济途径以及解决纠纷的方式等,这对违法主体起不到震慑和制裁作用。C、政府等有关执法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下岗女性增多,对女大学生就业施加了压力政府部门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力,特别是对私营中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女性在一些地方更容易失去工作。这造成了下岗女性数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D、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着影响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和价值认识有偏差,过分夸大生育、养育、更年期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女性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ü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A、不了解就业信息、面试技巧差是首要问题对重庆沙坪坝区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共计100份)结果表明,女生对“就业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在学习之余,85%的女生选择了上网打游戏、聊天,只有5%的人会去了解就业信息,有81%的女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一般招聘程序,53%的女大学生不清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80%的女生不清楚公司给出的职位的基本工作及职责,28%的女大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自荐材料所包括的内容,31%完全不清楚面试要准备些什么,78从来没有去过人才交流会、双选会、招聘会等招聘场所,85%不了解附近的人才交流中心的位置。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不够,就算在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也很少问津,更不要说主动捕捉就业信息、招聘新闻了。面试的准备方面她们只知道要化妆、穿漂亮衣服,其他的大脑一片茫然,殊不知漂亮衣服也许并不得体,特别是颜色较鲜艳的衣服最容易引起主考官的反感:你是来应聘工作还是来唱歌的?而且在面试之前很少想到索取、查询公司的详细资料,了解来招聘的主考官有几位,他们的姓名、性格、偏好等等。导致面试时匆忙上阵,心里没底,遇到不太清楚的问题容易慌乱,不知如何应对。B、等、靠的依赖心理和面子思想,延迟了就业准备期。调查显示,45%的受访女大学生有男朋友,一般男朋友都会影响到她们的择业,如在择业方向上保持一致,工作地点不能相距太远,甚至工作类型的选择等也要参考男朋友的意见。女大学生们普遍具有依赖心理,自己择业的主动性不高,带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择业途径仍很狭小,一味地期待学校主管部门的推荐(55%),家长、亲友、老师等人际关系的联系(70%),自己主动去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15%)的很少,觉得不好意思,如果找不到(工作)很丢人,这种等、靠的依赖心理和面子思想,浪费了择业的第五篇:女大学生:毕业了,路在何方
文科女大学生:毕业了,路在何方
——谈促进文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关键词]:文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内因;促进就业能力对策
[摘要]:如何从文科女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研究其就业能力提高的对策,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将对影响文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观念、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等内在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如何促进文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文科女大学生就业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更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分析和研究文科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状况问题,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内因是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影响文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固然有性别歧视,就业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女性生育保险制度的不完整等外在因素,但是,有关调查也发现,就业实力强的女大学生仍然选择的余地最大,不论是薪水还是就业的选择范围,仍然是“实力=发言权”。优秀的文科女大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的比率大大超过了一般的学生。笔者认为文科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素质低、就业观念误区、自身综合素质差等内在因素才是制约文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一、制约文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因分析:
(1)主观上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部分女大学生在主观上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认为找工作需要运气,靠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学习没有目标,怕吃苦,专业知识薄弱、结构单一,贪图安逸舒适,缺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决心。依赖性较强,意志力不坚定,把将来的希望寄托在师长、亲友身上;自己则甘于平庸,竞争和发展意识不强,成为影响就业的一大障碍。
(2)就业观念陈旧。部分女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把求
职的首要条件定义为给自己找一个好的城市或者要留在父母身边,过分看重第一次就业,工作岗位不是以自己是否喜欢,更多是看自己的父母来决定,鄙视体力劳动,怕苦怕累怕脏,贪图安逸。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和生产一线去,也使她们失去了为数甚多的就业机会。
(3)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较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知识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而部分女大学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只看重考试成绩,对实践环节和社会活动不大热心,这使得女大学生普遍动手实践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相反男生更注重实践能力,特别是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使得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收男生。
(4)没有强化核心竞争力。就业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就业能力的高低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经过社会的检验,得到社会的承认。一般而言,大学生所在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历史积淀、大学个人经历和文化积累的差异性最终形成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同质竞争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业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部分文科女大学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缺乏竞争优势。如有些同学大学四年下来,不光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这些必备的“硬件”没拿下来,就连其他方面诸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也极少参加,更何来优势可言?
(5)没有掌握就业技能。就业要求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能够做到充分准备、准确定位、主动出击、果断决策。部分文科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职业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自荐材料无特色、职业心理准备不足,出现缺乏自信、过于理想化、盲目从众、瞻前顾后、见异思迁、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
(6)不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大文豪苏轼说过“腹中有书气自华”,对于学生,尤其是我们文科女大学生而言,内在气质的培养,形象的塑造,品格的形成等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少女大学生忽略这方面的培养,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聊QQ、看电影、谈恋爱上,除了期末考试需要复习看书外,平时很少到图书馆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充
电”。
(7)缺乏奉献、服务意识。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多的关注自我价值实现,而忽视大学生应担当的社会价值,缺乏奉献精神,合作意识差,“公主”、“小姐”脾气多,娇气,吃不了苦,服务意识淡漠,往往难以被用人单位看重。
综合文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硬”的问题,即专业能力方面的问题,是女大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技能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外语水平、计算机技能等能力的总和;另一方面是“软”的问题,即非专业方面的问题,是专业能力之外的形象礼仪素养、品格素养、人文素养、身体素质、求职技能等与专业技能发挥密切相关能力的总和。
二、提高文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
1.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能力
(1)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文科女大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一方面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它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高校应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变革教学内容,做到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超前设计和超前培养,能真正做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女大学生就业。
(2)将全面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使文科女大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乐于吸纳专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文科女大学生作为就业的弱势群体,更应该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为此,高校可以尝试因“女”施教,在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同时,开设一些女性特色课如我校就设有《女性学》等女性方面的校级选修课。增加她们的就业筹码,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就业成功率。
(3)培养文科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各种基础能力。文科女大学生要具备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决策能力等基础能
力,才能增强与男生相竞争和抗衡的实力。为此,学校要多提供文科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如:大学生科研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毕业实习工作以及校园创业等活动都有助于提高文科女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各项技能。事实证明综合素质高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并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
2.加大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增强女大学生的择业能力
高校应在政策、思想和技术指导三方面来提高文科女大学生的择业能力。其一,进行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我,帮助文科女大学生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气质等,正确认知现实的职业需求现状和自身条件,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在合理的期望值下,保持健康的心态来寻求和选择适宜的职业。其二,提供就业政策和及时的职业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女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分析。其三,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帮助文科女大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做好就业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的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求职技巧训练和形象礼仪训练,并加强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对职业要进行辨别、筛选,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3.帮助女大学生正视自身的弱点,并调整择业期望值
高校中大部分女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不太喜欢参加课外的一些活动和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直接导致能力素质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另外很多女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是瞄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公司,期望工资待遇优厚,错失了许多的就业良机。还有些女生缺乏就业心理准备,以至稍遇挫折,就造成心态失衡,变得焦虑和自信心不足,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学校要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学校要想方设法去搭建各种就业平台,创造各种就业环境,让文科女大学生及时地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动态,及时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4.克服不良心理,完善文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人格特征
(1)乐观自信,勇于竞争。文科女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保持适度的自信,利用女性独有的体贴细腻的品质、擅于交际和表达的能力、对事物的敏感好奇等优势,在从事传统的外语、师范、财会行业的同时,寻求如旅游、保险、金融、服装等新兴社会服务业,扩大择业空间;学校也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强化激励教育、典型事例教育,让文科女大学生从中感悟生活、感悟成长,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敢于接受挑战,直面就业。
(2)不卑不亢,增强耐挫力。女大学生的心理较男生更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往往一蹶不振,心理失衡,甚至自暴自弃。让女大学生在择业中既不盲目自负,以免难以接受失败的打击,同时在面对挫折时,也不消极自卑。要及时调整心理落差,正确评价自己,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总结经验,选择恰如其分的目标,作好几手准备,充分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不懈地向自己的职业目标挑战。
(3)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正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员工所必备的品质。女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弱,这使得她们不善于与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识。高校应当为女大学生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帮助她们克服怯懦、畏惧心理,鼓励她们积极参加团队协作工作。在合作中,要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创新。
5.大力提倡文科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女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我国文科女大学生继承了中华传统女性的美德——很能吃苦耐劳,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均能任劳任怨地生活和工作。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为女性的就业提供较多的机会,女性创业成功的已经大有人在。所以,高校应该运用一些典型事例鼓励女生大胆的去创办小企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拓宽就业面。
6.培养文化品格,塑造迷人风采
文化品格是指一个人接受和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几千年来,人类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成就博大精深、浩翰如海,在现在这样的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最糟糕的、带有侮辱性的称谓,莫过于“没有文化”。文科女大学生更应该珍惜青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媒介如饥似渴汲取文化营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充实自己的人生。
总之,文科女大学生应不断地完善自己,苦练内功,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摈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降低就业期望值,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不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心,才能迅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2011年1期,3期;
《大学生》1期;
《大学生就业指》,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组编;
中国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