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妙手理云鬓,细心贴花黄---作文修改的技巧
妙手理云鬓,细心贴花黄---作文修改的技巧(原创)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个原本清秀美丽的女子因为爱人的出门在外,无心梳洗,弄得发髻散乱,蓬头垢面,哪怕她原本有羞花闭月之貌,此时也是憔悴不堪,难入人眼。此时只要她闻得良人欲回,已踏上归途,她又会马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满怀期待盼郎归了。
其实文章如人,也是如此。一般学生写完一篇文章,基本如同有人头发凌乱,浑身风尘,如果不加以清洗,打扮,自然难以打动佳人之心。那么怎么梳妆打扮呢?今天我就拿出我实验多年的经验和大家共享。
一般来说,一篇好文章应该有个好的题目,所以第一步是要根据文章内容换一个更为吸引别人眼球的题目。可以是流行元素,比如现在流行歌曲的名字《少年壮志不言愁》《阳光总在风雨后》《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可以是影视剧名《在水一方》《我是一片云》《偏向虎山行》;可以是成语俗语《就两把刷子》《叶公好龙》;还可以是诗词名句《润物细无声》《绿肥红瘦》;还可以是标点符号《!!》《???》《、、、、、、》;还可以是数学公式符号《1+1>2》等等。一个好题目恰似一个人梳了个很精神的发型,让人眼前一亮。
有了一个比较响亮的名字,还要由一个比较好的开头。适当的时候可以来个题记。紧紧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内容,选取优美简洁的语言,三言两语,语词精致,也能引起读者的好感。比如写“亲情”的文章,来一句“父爱如山,巍峨高耸;父爱如海,无边无垠;父爱如风,清爽怡人。”使用这样的题记能引发读者对父爱这份浓浓的亲情的回忆,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题记就像一个人的眉毛,修饰好了可以产生很美的效果,无论是大眼浓眉,还是柳叶弯眉,都会在眨动之间给人美感。
要想打扮的更漂亮,自然还要精心选衣。这件衣服其实就是文章的语言,不但要美,而且要得体。文章语言的特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方法还是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顶针借代引用,多种方法巧妙揉和,文章语言自然会清新亮丽。当然在这里讲,不是每种方法都要用,也不是每段话都要来个修辞,这要根据自己的写作情况来定。不过一般情况,来几个比喻排比拟人夸张,一定能使得文章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尤其如果能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会使得阅卷老师感觉到你对语文的喜爱,会认为你是一个读书很多的人,从而无形中会给你加上印象分。
如果你还觉得不够美丽,你还可以使用小标题的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灵动。比如你要写学校生活,就可以选取几个学习生活片段来写。第一个小标题你使用《少年壮志不言愁》写自己开始时的踌躇满志,接着用第二个小标题《奔跑》写自己为美好的未来而冲刺,第三个小标题《北京欢迎我》写自己立下考北大清华的壮志,并愿意为之奋斗。这样几个小标题就可以简单而生动地囊括学习生活的全部,并且给人一种“惊艳”的美感。当然,你还要书写工整,字体大方,不乱涂乱画,保持卷面清洁。
梳妆打扮只是一种手段,只能是在你不会打扮上给你帮助,要想真的变得很漂亮,不但要经常梳洗,还要经常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相信只要我们都有爱美之心,就能妙手理云鬓,理出自己的美,细心贴花黄,贴出自己的靓!!
第二篇:“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初中语文课堂四种导入方式的实践探索[最终版]
《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对于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提出了不小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
确实,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的语文课文,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
然而面对学业的压力,语文课的境地也越发尴尬,于是想要抓住这一实施美育的楔机,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一直试图在课堂上借用课前的“导入”让课堂“活”一些,“美”一些。
“导”者,引导,开导,疏通之意;“入”者,由外至内,进入也。课文的“导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定的引导、疏通,让学生能进入文本,品读课文,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这一美育目的。那么,导入怎么能让课堂“美“起来呢?对此,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沉静心情,亲近文本——应景式的导入
快节奏的社会让身处其中的我们不免浮躁,成人如此,孩子亦不能幸免。因而想让学生静心看书,倾心品读文本不是“我们一起来看**课”这一句话能轻易办到的。学生不深入文本,又何来情感激发,情趣培养一说?是应景式的导入让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应景式的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联系生活中的某些场景,由“景”引入课文内容的导入方式。应景式的导入就如一位多日不见的老友意外地邂逅闲逛的你,那一份久违的亲切使得大家立即想找个僻静之地作倾心的长谈。
记得上《离别的礼物》一课时,正巧在前一天收到了我们班学插花的一位同学的作品,借着这个机会,我有了如下的导入:昨天傍晚,收到了***同学的插花礼物,花虽然不是最漂亮,但我很高兴,因为收到礼物是件快乐的事。但有这样的一位老人,当他收到儿子送来的特殊的礼物时,心情却糟糕到了极点,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呢?
学生没想到老师会在全班对个人的礼物作如此的回谢,瞬间的距离拉近使得学生更愿意亲近老师,也更容易投入课堂,于是就有了之后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的学习表现。从事后的教学结果来看,学生对礼物的体悟因感同身受而相当透彻——尤其是那位学插花的女孩,在由课文内容谈感受环节表现的很激动,对文中“不孝子”为赶走父亲而送被子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愤懑,因为在她心目中,礼物传情的初衷被破坏了,礼物美好的象征意味被扭曲了;在谈到父母关爱自己时又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学生个人的收获要远比我想象的深厚。
应景式导入中的“景”不仅可以是生活事件,还可以是相关课文,或是其他学科知识,甚至是电视节目。
如:教《第二次冒险》一课时,我用了这样的导入:当学完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们了解了当战争使一个国家灭亡,那么它的人民将面临多大的灾难与不幸?所幸,今天的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世界中,这一份安宁来自于无数正义者的浴血奋战,来自无数人的英勇冒险,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二战中的一段冒险——《第二
次冒险》。课文与课文间的链接使得学生马上回忆起“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沉痛心情,也自发地沉静入新课的凝重基调。
教《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听数学老师说,同学们最近正在学习有关圆的内容,那么对圆弧应该不陌生吧?圆弧不仅仅存在于书本知识中,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圆弧”——《中国石拱桥》。如此亲近他们学科内容的导入第一时间让他们心中一喜,进而自觉进入文本阅读。
再如教《河中石兽》一课时,我聊起:最近电视上正在热播〈铁齿铜牙纪晓岚〉,相信大家对纪晓岚的能言善辩有了较深的印象,这位“纪大学士”不仅口善言,笔上功夫也了得,不信,我们今天就来学学他的一篇笔记小说《河中石兽》。学生马上摆出看电视时的轻松心情,像欣赏节目一般,认真品读相对难懂的古文。
因为这应景式的导入,使学生的心情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调整,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
引发兴趣,进入文本——引人式的导入
如果说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是导入的初级作用,那么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应该与之并驾齐驱。上课伊始,学生们的注意很有可能还停留在前一堂课的解题思路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上,因此,此刻就需要引人式的导入来牵回他们的思绪,来引起学生对开始上课的有意注意,从而让学生对新课或新内容发生兴趣,进入文本。
引人式的导入,指的是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借助故事等形式引入文章的导入方式。引人式的导入,好似一位博览群书的智者在向你娓娓述说着他那讲不完的故事,让你身临其境,让你欲罢不能。
为了上好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贤人的礼物》这篇课文,我查阅了西方国家在圣诞节送礼的渊源,以求能解释文中主人公在圣诞节来临之际“化不可能为可能”为爱人准备礼物的原因,没曾想找到了如下的故事,从而化为了我的又一个导入:相信同学们每年的圣诞节都会准备礼物送给朋友、亲戚,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圣诞节这一天为什么要送礼物吗?
《圣经》中曾这样记载:当耶稣降生的时候,从东方来的三位贤人给耶稣送来了三份礼物,第一位赠送了黄金表示尊贵;第二位赠送了乳香象征神圣;而第三位送的却是毒药,这预示着耶稣最后受迫害而死。不管礼物的性质如何,三位贤人都借此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预测和最真挚的情感。从那以后,西方就流行在圣诞节这一天(也就是耶稣降生的日子)互相赠送礼物,来表达彼此间最真挚的情感,也因而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贤人的礼物》讲述的就是其中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一开头立即让原本比较骚动的教室安静了下来,学生对导入的故事很感兴趣,同时由故事引入的课文也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静心阅读。因为之前故事的提醒,因为学生本身的潜心研读,学生对文中夫妇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至真爱情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学的成就感如期而至。
引人式的导入除了能引发学生阅读文章内容的兴趣,也可以引起学生对写作对象的兴趣。记得在教《盲厨师》一课之前,对于教参所解释的谁是本文主人公,谁是重要人物这一理解总觉不够充分,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一个班就在这个问题上僵住了。事后无意
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宋徽宗曾亲自为画院出考题“深山藏古寺”,众考声一看,都以为不难,纷纷作画。有的画青山丛中露一寺顶;有的在半山腰露出半座古寺;有的则干脆画一寺于山中……最后,只有一幅作品让龙颜大悦:画面上只有山水和一条羊肠小路,唯有一个小和尚在溪水边挑水。忽觉醍醐灌顶,思路清晰,于是补上“想必同学们也能听出此画取胜的奥妙——它很好地借和尚的出现,含而不露地诠释了此山必有寺庙。今天我们也将一起来学习与此画有相通之处的文章——《盲厨师》”以此作为文章导入。结果,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大大增加,对文章主人公与重要人物的区别也迎刃而解了。
不仅阅读课如此,写作课也少不了引人式的导入。那次训练写《
的我》一文前,我这样说到:上学期,我们围绕着人物写了不少文章,几乎写遍了同学们熟悉的每一个人,但有这样一个人,你最熟悉却还没有出现在你的笔下,猜猜他是谁?这一导入立时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他们纷纷罗列已写过的人物,用排除法一一否定,到最后终于恍然大悟,学生充分沉静在课堂讨论、学习的氛围中„„
真的,因为这引人式的导入,让我的课堂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更能有效地促成教学的成功。
激发热情,探究文本——碰撞式的导入
有时,恰到好处的导入不仅能引起学生兴趣,甚至可以充当全文的关键性提问,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被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极大的热情去解读文本,对理解文章主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往往碰撞式的导入在此刻就能大显身手。
碰撞式的导入,就是能引起学生思维急剧集中,产生思想碰撞的导入方式。碰撞式的导入就像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翩然而至,一二步的妙招就让你深觉棋逢对手,有跃跃欲试想与之大战一场的冲动。
记得本学期教《范进中举》一课时,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是让学生能最终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但细看全文之后,发现文章内容虽生动有趣,易于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但要让学生从文字表面体会到“封建科举”的“危害”似乎颇有难度,由一种现象看到本质超过了初二学生的能力范畴。于是,如何让学生透过简易的文字细究文字背后的深意成了我设计导入时的任务。查找各类资料后想向学生先介绍封建科举的流程,但总觉枯燥且功利性太强,苦思冥想之后,总算想出了这样的导入:结合文章内容,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这一导入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比想像中还要好的效果——学生个个埋首于课文,试图找出简洁的答案,但细寻却无功而返的结果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挑战欲。
于是各种年龄段的回答层出不穷,理由也颇有些道理——有学生以文中曾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在范进面前自称“弟”为据认为范进三十出头;有学生按照如今考中大学的年龄类推范进不满三十;也有学生根据范进老丈人胡屠户依旧杀得动猪为据,由胡屠户倒推得范进最多不超过四十岁;还有学生提供了最充分的依据——文中范进妻子嫁给他时已“三十多岁”,且与范进做了“十几年”夫妻,推得范进约五十岁左右„„
在一片争议之后,我把原著中范进中举的实际年龄“54岁”写在了黑板上,学生看后有惊喜,有失望,有不解的。但最终都归于一种表情——不可思议的惊讶。于是,我
又趁热打铁,把封建科举进阶的过程抄于黑板之上,然后静观学生之变。果然有学生按捺不住叫起来:“那他考了多少年啊?”也有“他几岁开始考啊?”“他为什么考那么多年还不放弃啊?”„„诸如此类的疑问在我的导入后层出不穷。
于是,在边介绍封建科举各阶段考试时间及年限,边让学生揣摩文中不同阶层人物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迥异变化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应了那句“水到渠成”!的确,碰撞式的导入可以借助问题的形式,悬念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辩,形成学生思维在那一刻激流勇进,不仅收获活跃的课堂气氛,还使学生充分挖掘课文内容,感知语文的“美”。
再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我把讲故事与提问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如下的导入:有这样一位伟人,在建国之初,面对国外记者嘲讽似的提问“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他淡定地回答,“ 因为中国人民正在走上坡路”。又有外国记者挖苦提问:“中国建国初的国库储备有多少钱?”他依旧沉稳地回答“18元8角8分”——当时人民币面值为:10元、5元、2元、1元、5教、2角、1角、5分、2分、1分。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不想知道他还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看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
这一导入,不仅拉近了学生对总理的钦佩感,同时总理更全面的为人表现成了学生那一刻非常关注的内容,大家带着急于找到答案的目的,急于更真切地认识总理的目的,难得地沉静入诗歌的品味中,成就了他们的理解,我的任务。
不可否认,碰撞式的导入如电光火石般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意识,不显山露水,却更能一举获“胜”!
拓展想象,开掘文本——启迪式的导入
当学生能够较好地自觉进入课堂,自主地研读文本,那么,导入就可以施展它更高一层的作用——使学生带着对文本的再解读任务,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去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开拓、挖掘文本之外的内容、精神。此时启迪式的导入就该粉墨登场了。
启迪式的导入,毋庸置疑就是能够在文章开首即为学生打开局面、引发想象,引入课堂的导入方式。启迪式的导入犹如邂逅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寥寥几声琴音的调试就足以撩拨起你的心弦,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思。
因至今只能浅涉其中而未能有满意的心得,权且借曾经听得的一堂课作为佐证。当时任课老师教授《蒹葭》一诗,她的导入是这样的: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想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飞沙走石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当即学生被古典诗词的韵美所吸引,在反复的朗读与品味之后,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和诗经的韵律美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感知,到最后的迁移阶段,因为导入的提示,学生大胆地进行再创作,由诗及曲,由曲及歌,从配乐到吟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瓜熟蒂落般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了出来。
启迪式的导入往往借助声、画、诗、词的艺术结合,让有形的文字在学生脑海中转化成有声有色的图景,让抽象的文字转化成脑海中形象的场景,从而达到作品的再解读,再“创造”。
确实,启迪式的导入以它无限的遐想空间,拓宽了语文的领地,打开了更为广阔、生动的新境界,任学生尽情遨游。
这四种体会,四层境界,足以引领我的语文课堂静下来,聚起来,动出去,想开去,向着认识美,熟悉美,研究美,创造美的方向前进,让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永远爱不释手;让语文的课堂成为那理顺云鬓,贴齐花黄的姑娘般,永远美韵无穷
第三篇:修改作文技巧(定稿)
修改文章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找毛病”:第二步,“动手术”。
“找毛病”,可以根据写作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查:一查审题是否正确,二查中心是否明确,三查材料是否典型,四查内容是否具体,五查层次是否分明,六查语句是否通顺,七查标点是否正确。
“动手术”,即是针对文章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根据原文“毛病”大小,可以分为大改和小改两种。
大改是指整篇文章有毛病,如偏离题目,中心不明,详略不当等,这需要重写。
小改主要是纠正语言文字上的毛病,方法是增、删、改、调。具体地说,“增”,就是充实文章的内容,添加必要的字词。“删”,就是把多余的字、词、句、段删去,把重复的内容、罗嗦的语句改得简洁、明白。“改”,就是,把不合理,不通顺的语句改得合理、通顺。“调”,就是把文章结构不合理和词序不对的地方作必要的调整。
修改文章,除了掌握以上的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整体和局部的结合。整体和局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修改主题,要看文章各部分材料是否能充分表达这个中心;修改字词句段,要从全文需要出发,把它放在整篇或整段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二是修改和观察结合。修改时发现的问题,靠“合理想象”不一定能全都解决,如内容不具体、材料不准确等,往往就需要进一步观察。通过进一步地调查了解,观察分析,才能收集到更具体、更准确的材料,从而解决好不准确、不具体的问题。
三是自己修改和请人帮改相结合。修改文章应以自改为主。但当你在修改过程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也可以请别人帮你修改。如可以把稿子念给别人听,请他们提出意见,使你受到启发后再改等。
第四篇:作文修改的技巧
妙手理云鬓,细心贴花黄
——作文修改的技巧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个原本清秀美丽的女子因为爱人的出门在外,无心梳洗,弄得发髻散乱,蓬头垢面,哪怕她原本有羞花闭月之貌,此时也是憔悴不堪,难入人眼。此时只要她闻得良人欲回,已踏上归途,她又会马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满怀期待盼郎归了。
其实文章如人,也是如此。一般学生写完一篇文章,基本如同有人头发凌乱,浑身风尘,如果不加以清洗,打扮,自然难以打动佳人之心。那么怎么梳妆打扮呢?今天我就拿出我实验多年的经验和大家共享。
一般来说,一篇好文章应该有个好的题目,所以第一步是要根据文章内容换一个更为吸引别人眼球的题目。可以是流行元素,比如现在流行歌曲的名字《少年壮志不言愁》《阳光总在风雨后》《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可以是影视剧名《在水一方》《我是一片云》《偏向虎山行》;可以是成语俗语《就两把刷子》《叶公好龙》;还可以是诗词名句《润物细无声》《绿肥红瘦》;还可以是标点符号《!!》《???》《、、、、、、》;还可以是数学公式符号《1+1>2》等等。一个好题目恰似一个人梳了个很精神的发型,让人眼前一亮。
有了一个比较响亮的名字,还要由一个比较好的开头。适当的时候可以来个题记。紧紧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内容,选取优美简洁的语言,三言两语,语词精致,也能引起读者的好感。比如写“亲情”的文章,来一句“父爱如山,巍峨高耸;父爱如海,无边无垠;父爱如风,清爽怡人。”使用这样的题记能引发读者对父爱这份浓浓的亲情的回忆,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题记就像一个人的眉毛,修饰好了可以产生很美的效果,无论是大眼浓眉,还是柳叶弯眉,都会在眨动之间给人美感。
要想打扮的更漂亮,自然还要精心选衣。这件衣服其实就是文章的语言,不但要美,而且要得体。文章语言的特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方法还是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顶针借代引用,多种方法巧妙揉和,文章语言自然会清新亮丽。当然在这里讲,不是每种方法都要用,也不是每段话都要来个修辞,这要根据自己的写作情况来定。不过一般情况,来 几个比喻排比拟人夸张,一定能使得文章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尤其如果能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会使得阅卷老师感觉到你对语文的喜爱,会认为你是一个读书很多的人,从而无形中会给你加上印象分。
如果你还觉得不够美丽,你还可以使用小标题的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灵动。比如你要写学校生活,就可以选取几个学习生活片段来写。第一个小标题你使用《少年壮志不言愁》写自己开始时的踌躇满志,接着用第二个小标题《奔跑》写自己为美好的未来而冲刺,第三个小标题《北京欢迎我》写自己立下考北大清华的壮志,并愿意为之奋斗。这样几个小标题就可以简单而生动地囊括学习生活的全部,并且给人一种“惊艳”的美感。当然,你还要书写工整,字体大方,不乱涂乱画,保持卷面清洁。
梳妆打扮只是一种手段,只能是在你不会打扮上给你帮助,要想真的变得很漂亮,不但要经常梳洗,还要经常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相信只要我们都有爱美之心,就能妙手理云鬓,理出自己的美,细心贴花黄,贴出自己的靓!!
作文修改训练题
一、分析下列文段的失误之处,并进行修改 文段一:
所以说,如果我国的教育制度、选材标准不进行改革,经济发展程度达不到一定要求,现在的“减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减负” 可能带来“增负”。但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是势在必行的。真要“减负”必须从整个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来改革,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好。否则“减负”了,学生放下包袱,他们轻松了,余下的时间干什么好?看电视、打游戏机,进游乐场,录像厅,或在路上三三五五地追逐嬉戏?如果没有家长,社会的适当引导,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控制力不强的学生,将会沉迷于不健康的活动,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可见为了配合减负,学校应筹集丰富的阅读图书资料,有配备专业老师指导的各式兴趣活动小组,建造各类活动开展的场地,此外国家还要制定相关法律限制或禁止社会上那些对青少年发展不利的活动场所的开设,国家还要向学生家长合理地协助学生“减负”。可喜的是我国的某些地方现已为此做了不少工作。
文段二:
然而“玩物”而能不丧志者也不乏其人。“玩物”不过是一个人的某种爱好,爱好的转化方向有三种:一是变为无节度无目的的一种僻好;二是热爱不已,以其为职业,并可以为社会服务,如音乐家;三是有目的有节制的娱悦身心,陶冶情操的消闲。
文段三:
其实,“减负”措施的实行也微尚不是件好事,在众多的学校之中,一般都是严格抓紧教育的,故此,学校的要求严格,势必对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形成一定的压力,过于紧张,从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有的妒忌他人的成绩而进行伤害别人,有的更受不了父母和学校双方的压力而精神失常,做出一些另人出乎意料的事,自杀现象并不少见,更令人振憾的是,伤害的对象是父母。天下间的父母,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材,但不可轻视“物极必反”的道理,最终形成的悲剧正由于以上的根源所致,所以说“减负”是必要,起码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减少了内心沉重的压力平衡他们矛盾的心理。
二、试对以下句子进行分析并修改:
1、崇拜的结果却酿造了愚昧乃至悲剧。
2、小学生不用作业、不用考试,整天去玩,而又不能自觉学习,只有少数人才能在玩中有所收获。
3、在以前的社会里,钱钟书、吴晗等人才是社会需求,现在却不能了!
4、韩寒因“数理化”成绩总和不到六十分而留级,成为众夭之的。(注:他写作很好)
5、尤其在“知识爆炸”的这个时代里,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6、有这么一种言论,开卷并非都有益:开好卷就有益,开坏卷就没益。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并不是这样的。
7、以前人们推崇横向知识结构,追求的是博大,现在知识结构则趋向于纵向的,要求的是精深,所谓开卷有益,应该是鼓励人们多读与自己工业或专业有关的书。
8、《寂寞让我如此美丽》,不知你有没有聆听过呢?
9、在玩的过程中,他们的抽象思维、动手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10、玩物是否丧志,是看物而定的。
11、一些成绩不好,又无心向学的同学,可能会出于忍的心理,存心搞破坏,对 3 别的同学说三道四,企图影响别人的学习。
12、羡慕只不过是嫉妒的另一种动听的说法,只要我们人学会嫉妒,定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13、化学家门捷列夫玩牌,得到启发,排列出世界上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想想,如果门捷列夫不玩物,他又怎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排列出元素周期表的人呢?
14、很多人在受损失之前听到别人的劝告,却满不在乎地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嘛!慢慢来。”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慢慢来的“亡羊补牢”观念却不可取。
(黄金菊老师整理)
第五篇:新材料话题作文写作修改提升技巧示例谈
“读与思”的作文命题出得非常好。对考生的思维要求很高,体现了材料话题要求与新课标衔接过渡的趋势。作文让考生由读与思的关系去思考,去联想,有利于考生结合高中各科教材的学习。由读的属性出发,可联系社会现实的某些现象,或联系自己生活经历的体验,在联想、想象的思维发散中“思考”一种新的有关人生、生命的新感悟,体现了命题者文理渗透,贴近生活现实的意图。有利于考察考生的创新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消除了猜题、押题和抄袭套作的可能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1.审题要有精准的切入点
材料话题作文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高。首先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寓意,一是从“读”的角度理解由学习的阅读(感受),思考(领悟),发现(创新)的过程。例如读书可以构成人生精彩而有意义的成就。二是以“思”为出发点,理解读书与思考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从读书中悟到为人、做事的道理,而思考则从简单的信念点出发,构成丰富多彩的多元化人生状态。三是可从哲理的角度将读书与思考人生的关系,从一角到另一角可以有多条路,一旦确立了理想、人生目标,读过去、读现实、读将来,思每次努力,思奋斗,思成败,都将
构成精彩等。准确把握材料中读与思的寓意及相互关系是难点。
2.构思选材要与材料有机结合在构思选材时可有多种选择,一是可将教材中经典素材改造。例如李白、杜甫等传统素材可用,阅读教材的许多素材也均可用。二是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小人物走向成功的素材可用。三是平时练习过的阅读材料均可使用,关键是所选素材一定要和作文命题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去分析如何由读书最后构成人生的精彩的。四是可从社会现实中去积累素材,每个人的读书是离不开思考的,读与思融合的精神即是懂得学习,学会学习,人人都学会了读书与思考,也就体现出一个集体、社会的精神面貌。选材与话题材料的有机结合是难点,丢掉话题材料则易跑题、偏题。3.自 ” 当 以 “题 意 与 中 心、语 言 与 文体” 为重点
高考作文审题准确后,在写作内容时应以文体与语言表达为重点。“自选文体”指考生可任选某种文体来写,但一旦确定写某种文体,那就必须按该种文体要求来写。胡编乱造的文章在定等时就要吃亏。“语言表达”作为评分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要求考生可在“有文采有创新”有所突破或有亮点。“有文采”主要指“作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4 个方面;“有创新”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5 个方面。写作时在这些方面表现较为优秀者均可能得高分,当然在卷面书写,标点符号正确运用,不写错别字等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平时在审题上缺乏提炼概括,缺乏整体把握构思。内容上缺乏深度思考,如读书与敬畏生命,以人为本,感悟人生等材料的选择缺乏创意,套用、空话严重。结构上层次不清,语言表达上也缺乏自我表达,多元化表达,表述病句多。书写习惯差,错别字多等问题都会影响评分。这里着重从内容与结构的修改谈一谈怎样提高写作能力。
三、修改提升示范
(一)读书需和思考作伴□
四川考生①读书需和思考作伴。孔子说过学 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孔子名言突出读与思的关系)②这 位 伟 人 早 在 几 千 年 前 就 教 导 了 后 人 读书 和 思 考 同 样 重 要。若 是偏 废 其 一,便 会 在 学习中 寸 步 难 行。读 书 是 基 础,是 思 考 的 前 提 ;思考是延伸,是读书的升华。(诠释总领下文)
③如 果 只 是 读 书,那 终 究 “纸 上 得 来 终 觉浅”。困惑得不到解释,无知得不到纠正,迷津得不 到 点 化。只 会 导 致 愈 加 的 偏 激 和 无 知,造成 思 想 的 阻 塞,观 念 的 封 闭。(进一步阐述,但与上段重复)
④读 万 卷 书 是 思 考 的 前 提。自 古 伟 人 博 闻强 识,阅 书 万 卷。倘 若 他 们 没 有 思 考,又 何 以立身?古人何云半部 《论语》 治 天 下 呢 ”? 试问 : 一 个 无 论 再 博学 的 人,不加 思 考,怎 样 凭借看一本死书治理天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凭借什么呢? 思考。李时珍为 写 《本 草 纲 目 》 翻 遍 旧 册 ; 司 马 迁 为 写 《史记 》 预 览 众 史 ; 孔 子 为 写 《春 秋 》 不 也 是 读 遍整 集 的 材 料 吗?假 使 他 们 都 只 因 循 着 故 旧 的 思想,不 懂 得 思 考,请 问 何 来 创 新,何 来 这 些 著作 的 问 世?书 中 自 有 颜 如 玉,书 中 自 有 黄 金屋。” 这 只 有 会 在 阅 读 中 思 考 的 人 能 体 会 到。(内容尚可,但缺中心句,角度重点不明,层次不明)
⑤思是在读基础上的强化。如果只是思考,那就 如 干 涸 的 池 塘 中 的 鱼,因 为 没 有 养 料 和 水份 而 死 掉。没 有 思 考 的 读 书 是 不 会 开 花 的 树,而没 有 读 书 的 思 考 同 样 颗 粒 无 收。脱 离 学习的思 考 是 不 切 实 际 的,是没 有 根 据 的 幻 想。书 中凝 聚 着 前 人 的 思 想 精 华,是 创 新 的 基 础,是 思考的 源 泉。敢 问 绝 断 了 源 头 的 水 如 何 能 够 源 远流长﹔没有土壤固结的大树如何能够不畏风雨?没有读书的思考就像想在沙漠中生长的迎春花,最终 必 将 枯 萎。李 白 作 诗,并 不 一 字 不 识 ; 杜甫论章,并不腹中草莽。试想周敦颐要是从不读 书,又 何 来 对 莲 花 “中 通 外 直,不 蔓 不 枝,香远 益 清,亭 亭 净 植 ” 而 作 出 的 “出 淤 泥 而 不染,濯 清 涟 而 不 妖 ” 的 评 价 与 赞 赏
?(内容尚可,但缺中心句,角度重点不明,层次不清)
⑥读 书 与 思 考 同 样 重 要。它 们 是 人 类 摆 脱愚 昧 无 知 通 向 明 智 理 性 的阶 梯。读 书 需 与 思 考作 伴,我 们 需 和 二 者 作 伴,在 读 书 与 思 考 中 不断充 实 自 我,完 善 自 我,提 升 自 我,让 读 书 在思 考 中 升 华,让 思 考 在 读 书 中 开 花。(结论深化,但文字稍多)
【点评】评 分 : 内 容15+表 达16+发 展14=45
二类中下此类作文在学生中是大量的,也是可以通过修改以提升写作能力的。这篇文章,从内容上看,文章立意较准,并从几个角度展开分析,内容较为充实,但是在内容、结构上稍加修改,即可提升到一类文。那么怎么修改呢?
【修改】首先看内容:①②③段的内容可适当修改第③段,第④⑤段的内容应重点修改,使其内容 层 次 分 明。根 据 立 意,第 ④ 段 应 着 重 谈“读”,第⑤段应着重谈“思”,现修改如下:读万 卷 书 是 思 考 的 前 提。自 古 伟 人 博 闻 强识,阅 书 万 卷。倘 若 他 们 没 有 广 泛 的 阅 读,又何 以 立 身?古 人 何 云半 部 《 论 语 》 治 天 下呢”试问一个无论再博学多才的人,不读书,怎样凭借看一本半本书就能治理天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作 诗 也 会 吟。” 这 凭 借 什 么 呢?没 有 “ 熟 读 ”,哪 来 的 “ 会 吟 ”。李 时 珍 为 写《本草纲目》 翻遍旧册; 司马迁为写 《史记》 博览众史; 孔子为写 《春 秋》 不 也 是 读 遍 整 理 收集的材料吗?假使他们都只因循着 “我要” 的思想,不 读 书,不 懂 得 读 书,请 问,何 来 创 新,何来这些传世著作的 问 世?“书 中 自有 颜 如 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不读书,又怎知 “颜如玉”,又何识 “书中味” 呢?这些都只能在阅读中,广泛读书,学会读书的人 才 能体 会 到。(在内容上将有关“思考”的语句改为“读书”,使其议论集中,着重谈“读书”的作用。)思是在读基础 上 的 思 想 深 化。而 如 果 只 是读书,那就如干涸的池塘 中 的 鱼,因 为 没 有 养料和水份而死掉。没有思考的 读 书 是 不 会 开 花的树,没有思考的读书是 不 会 收 获 的 耕 种,没有思考的读书是没有水流的 鱼。读 书 是 形,思考是神。脱离学习的思考 是 不 切 实 际 的,是 没有 根 据 的 幻 想。书 中 凝 聚 着 前 人 的 思 想 精 华,是创新的基础,是思考的 源 泉。问 渠 哪 得 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敢问绝断了源头的水如何能够源远流长﹔没有土壤 固结 的 大 树 如 何能够不畏风雨?没有读书的思考就像想在沙漠中生长的迎春花,最终 必 将 枯 萎。李 白 作 诗,并不是一挥而就,而是深入 思 考的 再 现 ; 杜 甫 论怀,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思 考。试 想 : 周 敦 颐 要 是 从 不 深 入 地 思 考,又何来对莲花 “中通 外 直,不 蔓 不 枝,香 远 益清,亭亭净植” 而 作 出 “出 淤 泥 而 不 染,濯 清涟 而 不 妖 ” 的 评 价 与 赞 赏?(在内容上将有关“读书”语句改为“思考”,使其议论集中,着重谈“思考”的作用。)
其次理清结构:第④⑤段作为主体结构,每个部分应有一个层次,原则上应分为三个自然段为好,修改如下:读万卷书是思考的前提。自古伟人 博 闻 强 识,阅 书 万 卷。倘 若 他 们没有广泛的阅读,又何以立身古人何云半部论语》 治天下呢”试问一个无论再博学多才的人,不读书,怎样凭 借 看 一 本 半 本 书 就 能 治理天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凭借什么呢?没 有 “熟 读 ”,哪来 的 “会 吟 ”。李时珍为写 《本草纲 目 》 翻 遍 旧 册 ; 司 马 迁 为写 《史记 》 博 览 众 史; 孔 子 为 写 《春 秋 》 不 也是读遍整理收集的材料吗 使他们都只因循着 要” 的思想,不 读 书,不 懂 得 读 书,请 问,何来创新,何来这些传世著作的问世“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不读书,又怎知“颜如玉”,又何识 “书中味” 呢?所以知 识 都 只 能 在 阅 读 中,广 泛 读 书,学会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读书的魅力。思是在读基础上的思想深化。
而如果只是 读 书,那 就 如 干 涸 的 池 塘 中 的鱼,因为没有养料和水 份 而死 掉。没 有 思 考 的读书是不会开花的树,没有 思 考 的 读 书 是 不 会收获的耕种,没有思考的读书是没有水流的鱼。读书是形,思考是神。脱 离 学习的 思 考 是 不 切实际的,是没有根据的 幻想。书 中 凝 聚 着 前 人的 思 想 精 华,是 创 新 的 基 础,是 思 考 的 源 泉。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 头 活 水 来。” 敢 问 绝断了源头的水如何能够源远 流 长,没 有 土 壤 固结的大树如何能够不畏风雨?没有读书的思考就像 想 在 沙 漠 中 生 长 的 迎 春 花,最 终 必 将 枯 萎。李白作诗,并不是一挥 而 就,而是 深 入 思 考 的再现; 杜甫论怀,并 不 是 信 手 拈 来,而 是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思考。试想周敦颐要是从不深入的思考,又何来对莲花 “中通 外 直,不 蔓 不 枝,香 远 益 清,亭亭净植” 而作出的 “出 淤 泥 而 不 染,濯 清 涟 而不妖” 的评价与赞赏?
【简 评 】将 结 构 这 样 作 一 点 调 整,层 次 就清晰了,读起来也清晰 自 然,总 体上 可 以 达 到一 类 文。内 容18+表 达18+发 展17=53提 高一个档次。
(二)“读”如播种,“思”如耕耘□四川考生“
读” 如 播 种,思 ” 如 耕 耘。(文首开门见山扣题)
你可以去问一个农民: 光播种,会怎样?不播种,只耕耘会怎样?他们会笑你傻,然后告诉
你,播种,耕耘才有收获。(以农民播种为例,形象类比种与收的关系)
孔老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就现在意义上来说就是读书。只读 书 不 思 考 只 思 考 不 读 书,那 么 你 就 危 险 了,为了保证你 的 安 全,就 得 把 读 书 和 思 考 结 合 起(引用名言总领下文)“
读” 如 播 种。(中心句一)假 如 一 个 人只 读 书,广 泛 涉 猎,上 读 天 文,下 读 地 理。可如果让他亲自 去 做 书 中 之 事,他 恐 怕 什 么 也 不会。这 就 是 所 谓 的 读 死 书,死 读 书。只 读 书,就犹如一潭 死 水,一 颗 石 子 下 去 也 不 会 荡 起 几圈 涟 漪,还 可 能 会 发 绿,发 臭,一 无 是 处。种子播下 去 后 就 什 么 也 不 管 了,到 秋 天,看 到 的只 会 是 一 块 荒 草 地。(假言推理,类比例证,形象生动)“
思” 如耕耘。(中心句二)设想一个人,他 只 会 思 考,只 会 想,他 能 想 什 么 呢 ? 他什 么也不知道。你 以 为 人 人 都 是 霍 金,坐 在 轮 椅 上就能想出黑洞?霍金也是以读书为基础的。空想主义早在欧 洲 启 蒙 思 想 时 期 就 实 行 过 了,行 不通。一天到晚拿铁锄去地里耕,耕什么? 耕土,到秋天不 也 是 收 获 一 份 荒凉 么 ?(以霍金为例证“思”的作用,说服力强)“ 读” 如 播 种,思 ” 如 耕 耘。(中心句三,阐明二者的关系)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之 所 以伟大,是因 为 他 们 既 读 书 又 思 考。他 们 借 鉴 前 人思想家 的 精 华,通 过 自己 思 考 加 以 整 合,就 提出了适应 形 势 的 思 想。如 果 我 们 只 照 抄 马 克 思主义中的 社 会 主 义 道路,那 我 们 早 就 在 社 会 主义路上走不下去了,就不会有08奥运,10世博了。惟有 播 种 加 耕 耘,才 能 收 获 一 地 庄 稼,收获一筐幸福。人生 是 一 条 很 长 的 路,读 书 就 好 比 你 一 直往 前 赶 路,累 了 也 不 休 息,直至 赶 到 尽 头,累得趴 下 ; 思 考 好 如 路 边 风 景,绚 丽 多 彩,何 不漫 步 前 行,看 美 丽 风 景 ?(由读与思拓展到对人生的思考)
活到 老,读 到 老,思 到 老。惟 有 读 书,才能让你在物欲肆流的年代找到寄托,惟有思考,才能让你在 寄 托 中 不 易 迷 失,找 不 到 回 现 实 之路。读书是汲取,思考是给予。光读书会撑死,光给 予 会 穷 死,读 书 加 思 考,汲 取 和 给 予 它 们是不可分离的一体。(小结全文)“读” 如 播 种,思 ” 如 耕 耘。(文末呼应文首)
【点评】内容18+表达17+发展16=51一类下
本文的优点:①立意准,能扣住“读与思”的辩证关系,先读后思,读与思结合。②结构清晰,中心句在段首,首尾呼应。③语言优美,全文运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使文章内容得以深化。④书写工整流畅,是高分的基础。本文的不足:选例典型性不够,如果文中再选用几个典型例子,可再上一个台阶。
经历是人生的财富。
丰富的经历,丰富的人生;传奇的经历,传奇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源远流长。伟大的一生,像黄河一样跌宕起伏,像长江一样神奇壮美。
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伟大的一生,像黄山一样奇峰迭出,像泰山一样大气磅礴。
经历是人生的硎石,生命的锋芒在磨砺中闪光;经历是人生的矿石,生命的活力在提炼中释放。
经历就是体验,经历就是积淀。没有体验,就没有生存的质量;没有积淀,就没有生存的智慧。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有独特的求索经历、奋斗经历、坎坷经历、磨难经历……
人生的真谛在经历中探寻,人生的价值在经历中实现。
诗云:自古人才有磨难,从来懒汉无伟男。人生真谛在何处?只在经历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