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课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命哲学

时间:2019-05-12 12:2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灯下课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命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灯下课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命哲学》。

第一篇:【灯下课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命哲学

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命哲学

——《小王子》读书笔记

郑乐

花两天的时间阅读完了冯老师一系列推荐书单中的法国童话——《小王子》。在多如繁星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真正经得起历史的钩沉磨洗,时过境迁后还能在儿童文学史上熠熠发

光,被一代又一代儿童喜爱的作品却是屈指可数。20世纪40年代,法国作家圣埃克苏贝里的小王子自问世以来被译成42种文字,多次再版,经久不衰,深受儿童甚至成人的喜爱。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因为它是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童话,而是一部哲理童话,它融入了作者思想中的整个生命哲学,包含了他对爱情、友情以及生命的种种领悟和解读。

作者安东尼·圣埃克苏贝里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还是一位一一战、二战时期欧洲大陆上独树一帜的思想者,他在充满冒险意味的工作中形成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生命哲学。《小王子》应该说基本上是圣埃克苏贝里哲学思想的童话版。它用童心观照人生的价值,在整本童话中,作者是完全信任儿童的,信任他们的价值判断,他塑造“小王子”这一不受人类社会丑陋恶行沾染的儿童形象,通过其对生命中爱情、友情等的体悟来表达自己的生命哲学。

首先来说说对爱情的体悟。小王子生活在一个B一612号的小行星上,而行星小得刚能容得下小王子,他孤独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被一支玫瑰花的出现而终结。这一支不太谦虚却又丽姿动人的玫瑰花得到了小王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为她浇灌清清的凉水;为她设置屏风遮挡穿堂风;倾听她的怨艾和自诩。终于有一天,这一朵骄傲的玫瑰花与精心呵护它的小王子发生争执,使得小王子负气离开自己的星球。可当他离开惟一让他牵挂的玫瑰花,他又充满了悔意“她使我的生活芬芳多彩,我真的不该离开她跑出来。我本应该猜出在她那令人爱怜的花招后面所隐藏的温情。花是多么自相矛盾!我当时太年轻,还不懂得爱她。”当小王子在地球竟发现一个玫瑰园,里而有五千棵玫瑰都与他的玫瑰相同时,他感到自己十分不幸,他认为玫瑰花欺骗了他。但在地球狐狸的帮助之下,小王子慢慢领悟了爱情的真谛,他不再为他的玫瑰花不是千千万万个星球上惟一的一株花而感到失落,他明白了“那一朵玫瑰花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是我的玫瑰!”至此,小王子完全体悟到了爱情的真谛,爱情不仅仅是喜欢,它更意味着一份责任,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时间去浇灌的,正因为小王子为他的玫瑰花花费了时间,才使得他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最后,他宁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要回到玫瑰花的身边,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比生命更重要,只为了那一份坚守与执着。其次,是对友情的理解。小狐狸的出现为整本书的情节发展带来一丝转机,它偏偏在小王子为了玫瑰花的谎言而哭泣不已的时候出现了。它用最为朴实易懂的语言告诉了小王子“驯服”的基本概念与意义,认为如果小王子需要朋友就必须学会“驯服”——“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小王子驯服了狐狸,获得了友谊,它不仅仅帮助小王子明白何为友谊,更告诉他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才可以做出最贴近本心的选择,小王子倾听内心的声音冒着生命的危险找到毒蛇,担负起对玫瑰花的责任;在口渴难耐面容惨白的情况下还坚持不断找寻沙漠深处的那一眼清泉。小王子的这一份执着在本书作者圣爱克苏佩里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944年他重返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虽因明显超龄,没有被编入飞行员编制。但是他坚决要求驾机上天,后经司令部特许终于如愿,在当本文由水晶灯提供,转载请注明

年的7月31日,他从科西嘉岛的博尔格出发,前往里昂地区执行侦察任务,飞机驶上湛蓝的天空,就此再也没有回来。作者站在儿童的角度,重新审视对友谊对生命的体悟,他用简洁而又纯净的语言带领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单纯美好的理想精神世界。

再次,是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和守望。通篇通话中,圣埃克苏佩里笔下出现的成年人物中只有飞行员这一位是积极温暖的,作者对另外一些成年人则采用了批判和讽刺的态度。如那个醉心于权势的孤独的国王,作为政治权利的象征,他傲慢狡黠、装腔作势;一味追求金钱、为己所用的实业家,作为金融权利的象征,他贪得无厌、斤斤计较;那位脱离实际的地理学家,作为精神权利的象征,他学究气十足、固步自封;那位缺乏独立思考的点灯人,作为守旧势力的代表,因循守旧;那位爱虚荣的人,孤芳自赏,还有酗酒过头的酒鬼。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将他们的荒诞与可笑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就像是一副世间丑陋百态图。成人们身上的肤浅、空虚、浮躁、刻板与小王子身上的单纯、善良、真挚、执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共同构成与儿童生命状态相对立的成人的生命状态。我认为,圣埃克苏佩里在真实的成人世界中无法寻觅到符合自己生命哲学的生命话语,只能借由小王子这一意象实现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和守望。《小王子》是作者塑造的无牵无挂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他是小天使的化身,是智慧真理之源泉,是作者理想之象征。他具有儿童所有的美好天性,纯真善良又富有好奇心,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而飞行员“我”其实是一个还保留有儿童天性的成年人,由于长期受到以成人俗世社会观念的影响,远离了儿童的思维世界。所以最初小王子才会与飞行员发生话语上的冲突,飞行员“我”无法看到盒子里的绵羊,无法理解小孩子执着探索真理的心情,“你说话和大人们一样!”“你把事情都掺和到一块儿去了„„你都弄混了!”这是儿童对大人的反叛,也是作者对成人世界的背叛。最终,飞行员被小王子感化,渐渐流露出藏在内心深处一直被成人世界所压抑的童心。所以最终他们才会消除了儿童与成人心灵的界限,成为好朋友。作者对这类内心深处还留有童心,还记得自己曾经是孩子的成年人一方面对他们受到成人世界的“同化”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也呼唤着他们内心深处童心的重现,呼唤那种儿童生命状态的回归。

从整部童话作品上看,作者以平实而又易懂的笔触勾勒出了一部呼唤童性回归的作品,它不仅仅适合小朋友们阅读,更适合被俗世凡尘所困扰和浸淫的成人们阅读,《小王子》呼唤的是人性的真善美,在人类文学的殿堂中,这将永远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最后,一首小诗献给亲爱的小王子和我已经消逝的童年。

赠给亲爱的小王子

在静谧深邃的银河深处

有一颗微小的星

小小的星上住着亲爱的小王子

住在玻璃罩子中的红玫瑰

它是你的唯一 而你是它的全部

你离开时是否看到它扭头时深陷进泥土里的眼泪

小王子用心灵守护他深爱着的玫瑰花

小王子用生命完成他对爱情的庄重誓言

可玫瑰的生命终究短暂

当你付出生命的代价化作星辰归来它却无法再抬起娇嫩的脸庞

清晨的露水不再施舍予它

温暖的阳光不再照耀予它

时间让人遗忘

真爱让人铭记

如果有来世

它依旧愿作你最爱的玫瑰花

仰望天边最亮的那颗星

千年万年

永恒不坠

第二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老师们

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老师们

石浦中心校 陆坤明

回首2009年至2010年的教育教学,一位位我身边的教育教学的故事带给我许多的感动与力量。他们默默地耕耘于教育教学这块土地上,播撒着一颗颗梦想的种子。

阿汤嘛,是我最了解的梦想种子的播撒者之一。平日里,我喜欢叫她汤司令。他是教科学的,是出了名的昆山市级的科学骨干老师。他希望他的学生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那种发现知识的激动与愉悦、那种亲历过程的能力与幸福„„他执著地引领着学生们每天在惊奇与收获中穿行,那颗颗童心最珍贵的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被温情地留在了“科学每日一记”里。学生也早已养成了习惯。一日阿汤老师外出上科学示范课没有布置学生写日记,有的学生这样说:“今天没有下发科学日记本,不写科学日记。我真不高兴!”我总是在想:很多年后,这些学生或许会忘记了课堂上我们所教的一切,但却永远也忘不了我们阿汤老师带着他们经营的“科学日记”。一位科学老师能有这样的用心投入,真是让人心生敬意。阿汤还将他带学生们坚持撰写科学日记的思考整理了出来,除了在昆山市获得一等奖外,还在苏州市级乃至江苏省科学日记论文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我为他高兴,可他更高兴!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就是我们石小的科学老师、总务处主任——汤建华。

啊莫,是我们学校的才女。她最喜欢儿童文学,所以她是我校出了名的语文老师。她带着她心爱的学生们徜徉阅读,成立班级读书会,组建书友小队,规范有序、生动活泼地开展着各种读书活动,深受孩子们和家长的喜欢。她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的关于书香班级的建设的文章荣获昆山市一等奖。指导学生所写的多篇文章在昆山市级乃至苏州市级一等奖。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篇获省级、国家级的一等奖。所教毕业班语文优秀率95%,平均分、及格率都大超过了兄弟班级。因此她所教的班荣获昆山市小学毕业班前三名。因为她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所以有这样骄人的成绩。这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者的情怀;因为有行动所以有收获,这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者的自然回报。她,就是我们石小的高年级语文老师、德育处主任——莫秀珍!

娟娟是我们年轻老师的榜样。她有一手秀丽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也写得很好。她写的钢笔字荣获江苏省教师钢笔字比赛金奖。这为她的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上公开课,外校来的教师都为她出众的粉笔字啧啧赞叹。她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扎实,普通话讲得好,课上得精彩。她驾驭教材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听课老师常常被娟娟的别开生面的讲解所恭维,也被学生的精彩语段所折服。因此,她的语文教学质量不管是平均分、及格率、还是优秀率,常常是年级组第一。她就是教导处助理——王亚娟。

袁袁是我们中年教师的楷模。他更有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最为出众,他的书法作品参加昆山市的书法大赛荣获一等奖;钢笔字荣获江苏省教师钢笔字比赛金奖。他还是一个方圆百里闻名的写字能手,经常有老板聘请他为店面房写字。我们学校大门口的“走出石小大门,请不要忘记自己是石小学生”的大字、司令台前的白布红字“开学典礼”都是他写的。在教育教学方面他也是一个强者。他上的班级学生纪律好,数学成绩在年级组总是名列第一。因为他上课时能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学生容易接受知识。平时,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差生补课。他的教学能力和责任性被校长器重,每年让他带上几个徒弟。他总能不负众望,培养出高质量的新手。他就是教科室助理袁建良。

说起我们学校的电脑老师,不得不提的就是“彬彬”了。学校网络的几经改版和高效利用的背后,是他黑夜伏案的默默身影,常常看到他熬得红红的双眼为我们所感动。教师博客、石小论坛、学生天地、“网上摄影图片中心”、新教育网„„那离得开他的技术支持与无私奉献?一句话,石小教育的网上通道最离不开的就是他。现在要找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照片,一搜就有,方便、快捷、高效!怎样提高教育网站的有效性、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他可都是以科研的眼光来思考与行动的。一篇篇实战型的论文、一个个精妙绝伦的课件,都得到了昆山市级的一等奖,有的是江苏省的二等奖,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感谢并祝福他在信息技术的道路上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石小信息技术老师——张彬。

在我们石小还传颂着这样一位老师,他为人耿直,笑脸相迎,乐意为老师们服务。只要哪个老师在教育教学上或做课件上遇到了困难,他都会主动地帮助他,直至完成任务。他就是我最敬爱的教科室主任之一。他当教科室主任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在他任职期间,学校得过不少荣誉。如昆山市教科室先进单位,学陶师陶杯论文优秀组织奖等。你可知道在这成绩的背后他曾付出了多少代价啊!他常常利用双休日编写“石浦小学教育”,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他的论文多次获得昆山市级一等奖,苏州市级甚至省级、国家级的一等奖。他的课件制作也获得江苏省的课件制作比赛一等奖。因此,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昆山市级的学术带头人。他为石小的教育教学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是我们老师中的骄傲。你知道他的大名吗?他就是我校教科室主任——徐敏。

敬爱的老师们,你们耕耘在教育教学的这块乐土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我们石小的栋梁之材,是我们石小的骄傲。祝愿你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骄人!

在我们老师群体中,像这样的老师,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们石浦小学的老师都是教育教学道路上梦想种子的播撒者。他们相信岁月,相信种子;他们执着地坚持着,等待着梦想花开!

让我们共同静静守侯,守侯教育教学这片美丽的土地,为石小的教育教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吧!我坚信:在以陈校长为首的石浦中心校的校行政领导下,石小的教育教学事业一定会兴旺发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简介:《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老师们》一文,记述着多位老师耕耘于教育教学这块沃土的感人事迹。文章从各位老师的不同特长着手,画龙点睛般的描述,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生龙活虎地跃然纸上,细细读来,感受颇深,也会被这动人的事迹所吸引,所感染,所赞叹!他们都是教育教学道路上梦想种子的播撒者,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会开出美丽骄艳的花朵,忠实地报答这些培育花朵的园丁们。

第三篇:【灯下课读】幸福的“窗边族”

幸福的窗边族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

姚佳慧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日本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转学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从以前教师眼中的“怪怪”的小豆豆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正常”孩子,巴学园的美好校园生活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窗边族:来自日本的流行词,指的是在职场内不受重用的职员,因这类职员的办公座位常被安排在窗边角落位置而得名。在教育领域,“窗边”意味着被排除在外围,不是处于主体地位,意味着有一群被人冷落的特殊群体,有人叫他们“窗边族”,也有人叫他们“问题学生”。

在本文中,小豆豆的表现似乎异于同班其他学生,主要体现为曾教过她的一位教师的叙述:1上课的时候,她总要把课桌盖开开关关地弄上上百遍。2课堂上与路人搭话,把化装广告宣传员叫进来表演一会儿。3她在课堂上用很大的声音向燕子问个没完。4在上第一次图画课的时候,其它孩子都在图画纸上老老实实地画了一面太阳旗,可她却画了军舰的旗子,又在旗子的四周加上了穗子,后来又在满桌子上都画满了黄色的穗子。

这些表现是小豆豆淘气的象征,在一般教师的眼中,可归为多动症中的活动过度和好冲动。活动过度即与同年龄,同性别大多数儿童比,儿童的活动水平超出了与其发育相适应的应有水平。多始于幼儿早期,表现为好动,坐不住,爱登高爬低,翻箱倒柜,难以安静地做事,难以安静地玩耍。上学后,因受到纪律的限制,表现更为突出,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常玩弄铅笔或其他物品。小豆豆上课表现中的第一条可理解为活动过度。好冲动指该学生做事较冲动,不考虑后果,因此常常不分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会经常干扰到他人的活动。比如小豆豆在上课的时候对着路边的化装广告宣传员说话,确实打扰到了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

正是因为小豆豆的这些“异常”的行为,她的教师认为这样发展下去会影响其他“正常”的学生,对此感到挠头,所以,她向小豆豆的妈妈提议孩子的转学。首先小豆豆遇到的是一位明智的,理解孩子,为孩子着想的妈妈。这也是小豆豆被幸福的第一个要素:(第4页)妈妈不得不下决心了。她想,这样下去确实太影响其他学生了。看来是得找个学校转学了。要设法找到这么一所学校,它既能理解这孩子的性格,又能教育她和小朋友们一道学习下去。„„

于是妈妈四处奔走,总算找到了现在要去的这所学校。

妈妈并没有把退学的事告诉给小豆豆。妈妈知道,即使说了她也弄不清自己哪儿不好,再说因为这些事让小豆豆背上思想包袱也不合适,还是等长大了再告诉她吧!妈妈只是对小豆豆这样说道:

“小豆豆想不想到新学校去呀?听说那可是一所好学校哩!”

小豆豆稍微考虑了一下,然后说:

“想去,可„„”

妈妈心想:这孩子现在在想些什么呢?难道说她已经隐隐约约意识到退学的事了吗?„„

本文由水晶灯提供,转载请注明

妈妈的明智是明白要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所既能理解这孩子的性格,又能教育她和小朋友们一道学习下去的学校,妈妈的理解是她不想孩子为被学校退学的事有思想包袱,妈妈的为孩子着想是她肯花心思去洞悉孩子的内心思想。小豆豆在被学校建议退学后,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妈妈,保护了她幼小的心灵没有受到被退学被学校抛弃的创伤,这对小豆豆的人格发展与健全提供了保障。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小豆豆妈妈的家庭教养模式为她人格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以研究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民主型的父母善于引导儿童的活动,同时也乐于与儿童讨论各种规则背后的原因,这类型的父母温和,具有一致的态度,尊重儿童独立的选择。小豆豆的妈妈就对她的退学事件采取了理解,包容的方式,并更深刻的了解了自己的孩子,积极为她寻找更适合其发展的学校。

小豆豆被幸福的第二个关键人物——小林校长。在校长办公室,小豆豆和校长竟一刻不停的聊了四个小时,这在学校教育史上,一年级的学生和校长聊这么久的时间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而校长始终保持微笑的表情和极大的兴趣,他认为无论哪个孩子在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他常赞美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第7页)

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亲的人。因为小豆豆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人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听自己讲话。而且在这么长时间里连一个呵欠也没打,丝毫也没有厌倦的表示。就像同小豆豆谈天一样探着身子非常认真的听她把话讲完。

小林校长之所以是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他尊重孩子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善于倾听。现在的社会并没有很多校长有充足的时间听孩子讲一些看似不符合逻辑,又漫无边际的话语。校长们每天也非常忙碌,却仅限于参加各种教育局会议,开展班主任会议,培训教师会议,他们也兢兢业业的在岗位上付出,却很少有时间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们内心真正需要什么。校长们会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却在忙碌中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却也正是因为没有及时倾听孩子,校长们就无法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和意愿,间接地或无意中就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若及时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要是小学校长也能开通一个校长热线或者是校长办公室,每个周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倾听孩子们对教师的期待,对教材的期待,对课程安排的期待,对课外活动的期待等等,该多好啊。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现在的中国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学校呢?我身在宁波,就查了下宁波的学校——宁波曙光小学建于1983年,1995年被批准为江东区外国语学校。这是网上截图

这是一个类似于网上留言的校长热线,起码现在的学生和家长甚至是邻居都可以到该网站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现在的宁波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基本会使用网络资源以供学习和交流之用。但是由于国庆放假原因我又无法去该学校的办公楼看看,是否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室以供学生们与校长直接交流?我很感兴趣于这个现象,愿有时间亲自一问究竟。去过了曙光小学的网上校长热线,我又回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小豆豆生活的年代,那个时候日本还没有普及电视机,只是在文中提到,豆豆喜欢听收音机。受到条件的种种限制,巴学园中小林校长已经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若是现在的年代,小豆豆们又该有多么的幸福!

(第16页)校长看到自己的行为不但没生气,反而对自己充满了信任,完全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有正常人格的人来对待的。”平时,一般的成年人若是看到小豆豆在掏粪,肯定都会说:“你在干什么呀?”“太危险了,快住手吧!”或者反过来也有人会说:“给你帮帮忙吧?”然而,校长却只说了一句:“干完了要把这些东西送回原处去哟!”妈妈听了小豆豆讲的这些情况,不禁在心里想道:“校长真是位了不起的人!” 小林校长作为一位成功的教育者第二个表现是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自己探索尝试新事物的机会。根

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该发展理论指明了儿童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处于幼儿园或学龄初期儿童,教师应给予儿童充分的自我探索和尝试的机会,以发展其自主的人格。小林校长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对小豆豆掏粪的行为给予了理解,告诉她干完了需要把东西放回原处,没有指责与纠正,而是给了她自己探索尝试新事物的机会。那么有小林校长一手创建的巴学园又是什么样子呢?

“巴学园”的教室是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她的午餐被小林校长定义为“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她每天的课程是从自己喜欢的课程开始学起。她的运动会有稀奇古怪的项目,让每个孩子甚至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孩子都能发挥特长。如果上午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随老师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大自然和地理,她的学生们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可以带着毯子睡在学校,为看教室电车是如何驶入校园等等。总之,学校里的一切新鲜动人的场景都令人羡慕。小林校长的教育方式与现代中国的教育区别如此之大,我在想我们中国会可能有小林先生这样的校长出现吗?中国哪些地方可有巴学园的影子?我想,你也和我一样期待着。

(第10页)昨天,校长曾说:“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听到这话以后,对于小豆豆来说,还从来没有感到过第二天来得这么慢的。以前,平日里早晨尽管妈妈再三叫小豆豆起床,小豆豆也还是迷迷糊糊地赖在床上不肯起来,然而今天却不同了,没等别人来叫,她已经连短筒袜子都穿好了,正背着书包等候大家起床呢!家里最守时间的狼狗“洛克”莫名其妙地望着一反常态的小豆豆,用力伸了个懒腰,然后便紧紧地跟在小豆豆身边,期待着似乎就要开始的某种行动。

(第14页)小豆豆仍旧每天早晨都迫不及待地希望早点到学校去。

我个人认为,这是对巴学园和校长最大的肯定。其实大家也能理解,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部分学生们对学校是有些抵触情绪的,正比如说因为宁波每年的台风天气,若因此能放假,部分学生们会不禁喜形于色。当然孩子还太小,他们可能理解不了自然灾害对农业,工业,交通等带来的损失,仅从孩子的眼中,他们得到的信息就是:可以不用去一个受规则约束的地方了。所以我从小豆豆期待去学校的心情来说,那学校必定是一个能带给小豆豆欣喜,知识,趣味的地方,让小豆豆那么的迫不及待和充满向往。小豆豆被幸福而得到健全发展的第三个因素:友爱的同伴

(第11页)“嗯,小儿麻痹症,不光是腿哩!连手也„„”

说着,小男孩子把手伸了出来,长长的指头并拢在一起,好象已经伸不直了。

小豆豆看着他的左手关切地问:

“治不好了吗?”

小男孩没有吭声。小豆豆以为是自己问错了,感到很伤心。这时,小男孩却以爽朗的声音说道:“我叫山本泰明。你呢?”

小男孩讲话的声音很精神,小豆豆高兴了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社会职责的过程。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中的第三个即同辈群体。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帕特森等人研究同伴的反应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强化作用,结果发现,当一个儿童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受害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映,攻击者往往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付别的儿童。小豆豆的健全人格发展也离不开友爱的同学们,泰明就以爽朗的态度回应了小豆豆关于小儿麻痹症的问题,不仅使小豆豆对自己是否问错的疑虑消除,从而也会促使小豆豆面对泰明的时候不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或许从另一层面上来说,泰明的积极反应利于双方的发展。

所以我说小豆豆是被幸福的,因为小豆豆在面临人生的第一个挫折即被学校退学的时候,她有一个明智的妈妈,为了孩子的发展向孩子善意隐瞒被学校退学的事件,不辞辛苦为孩子寻找适合的学校,为孩子积极准备一切需要准备的东西(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满足孩子人生“最大”的愿望(买两只小鸡仔)等等,她遇到了一个让她终生难忘的学校——巴学园,正是他机智,巧妙耐心的引导,发掘出了孩子的完美天性,让孩子生活在健康自信的阳光之中。她有一伙得到尊重而又对他人友爱的同伴,他们一起造就了巴学园幸福的学校生活。假如没有这些因素,小豆豆该有一个怎样的校园生活呢?

在当下的中国,窗边族的孩子并不少见,愿祖国的政府,妈妈们,学校能关注窗边族的孩子,我做教师愿尽自己的全部,去幸福窗边族!

第四篇:古诗词的生命精神和哲学智慧

古诗词的生命精神和哲学智慧

我们的古典诗词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因为它确确实实体现出来了古人的生命感和哲学智慧。它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现在,让我们读来还有一种生命激情,似乎感觉到唐人、宋人都离我们不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相通,在文化血脉上一脉相承,在生命感受上相通。诗的悲情体现生命精神

诗来自于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来自于生命的悲情和抗争。诗起源在哪里?《礼记》的《乐记》,以及最早的《尚书》都谈到过,就是来自于生命的冲动。诗是心灵被感荡的产物,尤其是在有着生命的悲情、冲突、抗争的时候,诗就产生出来了。

马克思讲过“痛苦出诗人”,其实有悲愤,有不平就要发泄,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最主要的一种起源。钟嵘的《诗品》就讲道,“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人有了内心的悲情冲动,就有了诗了。

悲情一:伤时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对于季节的感受非常敏感,所以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人们的感受都是非常深刻的。动物也有季节感受,但是动物不会思考,人却会思考时间,时间的难以挽留就预示着人生的难以长存。想到这种时候,尤其是要有所作为的人,更是会感觉到事业未成、时光难在,悲情就出现了,于是就有了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咏叹。日子过得太快,人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一晒就没有了,当他把握不住时间的时候,又大业未成,他就要慷慨激昂、横槊赋诗,呼唤英雄的归来,以期帮助他事业成功,这就有了一种生命的追求。

从宋玉开始到屈原、曹丕,再到杜甫,悲秋成为了中国文学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还有伤春,也是对于时间的一种感受。伤春是宋词里写得最多的,辛弃疾“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就是从时间流逝中感受人生短暂的悲剧。

我最欣赏的是张惠言的一首诗《水调歌头》,表达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感受,“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我觉得非常具有生命感。一夜之间新芽绿遍,雨中红透,这是草青花开的景象,这时候似乎天地所有的景色都进入他的房子里,也是进入到他的胸怀之中,这种纳天地宇宙于心中的胸怀,实际上是对生命的尊重。诗里充满了一种生机和宇宙意识,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天地宇宙之中,在时间的感悟当中来把握天地空间,这就有了更高远的思考。

悲情之二:伤史

伤春悲秋之感往往是跟历史的纵深感、历史的沧桑感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才有了苏东坡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地方,发出了“早生华发”之感。面对着古战场,感慨时间的飞逝,就觉得人生太短了,在很多时候,这种生命的感慨和愁绪,升华为历史的忧伤。“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这就是因伤时而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愁和历史之愁。

刘禹锡写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时间的伤感转入对空间的悲叹,从而使诗获得了一种深远的空间结构。它不再是感叹现实,而是把它延伸到了历史,延伸到了远古的空间。古人的生命感受,由此而得到了一种拓展。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见到昔日古战场英雄早无踪影,只有几只芦苇在寒风当中吹荡的时候,一种生命的悲情由此而生。

悲情之三:伤离别

因为时间难驻、无法把握,人生短暂也很难挽留,所以朋友相聚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亲朋之间往往是别多会少,因此离别时刻也就有了一种生命的悲叹和生命的感悟。由此而产生对远游而思归的歌咏。在外地经商,或者出去拜师会友,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客居感。由此而起,就有了人在他乡的生命感悟。像白居易写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马戴写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黄叶代表时间的流逝,灯下自处是孤独,白头象征人生的短暂,意象对比非常强烈,衬出的是一种人生的悲叹。黄庭坚对此更有感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把人生的感悟放在诗词里头写出来,确确实实令人感动。“桃李春风一杯酒”是写他当年顺利的时候,春风得意,朋友聚会在一起,但是流落江湖一下就是十年而过,故有“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感慨。由夜雨之灯、江湖之灯联想起人生际遇的艰难曲折,同样流露出人生的一种空幻感、沧桑感。

悲情之四:伤生命

当古人进入到感叹生命哀悼生命这一层次时,就更可以见出生命的悲感了。尤其是在汉代的时候,人口死伤太多,往往一个人生活到四十多岁就死掉了,活到六十岁的人很少。这是战争与瘟疫造成的。像《古诗十九首》中写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见到死者、见到坟墓,更感觉到存者的可亲,更感觉到要对生命格外重视,并由此进入到对历史和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本来雅集是欢乐,但是王羲之却由此而生出了许多感慨,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一种生命的悲情油然而起。苏东坡《前赤壁赋》也是继承这样的传统来写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由人生的短暂进入到深刻的历史和时间的思考。诗的思索体现哲学智慧

智慧之一:化悲为健

古人在生命艰难、仕进受阻的时候,生命的激情更为旺盛,往往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抗争精神,也体现出一种哲学智慧。鲍照写《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他有才能但是没有出路,此时他就要抗争,要挑战,“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李白在仕进受阻的时候,就要寻求一种生命的解放,寻求一种自我的超越。他能够把悲情转化为一种雄健,表现出一种对于功名利禄不屑一顾的人生价值观,他的《将进酒》是他生命痛苦之后的一种精神发泄,充满着无穷的生命活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照样是由对时间的感叹而引发对人生前途与名利的拷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功名利禄富贵算什么,只有我喝酒才是最好的,咱们就以喝酒来解放自己吧。所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那么他就甘当一个饮者,这是他的自我解放。这当然是一种愤激之言。他视金钱富贵如粪土,表现出一种傲气,“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时就有一种雄豪之气,这就是化悲为健。《将进酒》是一曲悲壮而深沉的醉歌、雄放而高亢的壮歌。

像李白那样做到一种自我宽慰、化悲为雄健的诗人很多,尤其是在一些被贬谪、被流放的诗人身上,更表现出一种生命的顽强不屈。像韩愈、欧阳修等等诗人。

化悲为健,是儒家的生命哲学,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有一点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面都贯穿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生处于艰难的时候化悲为健是很重要的。

智慧之二:化困为通

要使生存的艰难困厄化为通达,不老是纠缠在困境里,这就要有很高超的哲学智慧,才能化困为通。像王维的诗就写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似乎是到尽头了,但是等待着,别怕,坐着看云还要起来,这又是生命的另一种境界,万万不要因为穷困而感到悲伤,他从佛教的

角度化困为通、化穷为通。

更典型的是苏东坡,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也产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念头,好像从此以后就流荡外面不回来了,但是实际上他并未这样做,他对这种困境看得越来越清晰透彻,也越来越通脱。比如他在《定**》的词里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有一点风雨不要怕,一边唱一边往前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不怕,人生就是有风风雨雨的。所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过去的困厄风险根本不值一提,这就是化困为通。

正是在这种生命的悲情和思考之下,诗人会超越一己的得失和现实的困境,从更高更远的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义。

智慧之三:天人合一

(一)在自然中安顿生命

古诗词里经常会体现古人在自然中融入生命、安顿生命的智慧。比如陶渊明所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惧。”陶渊明正是在个体融入到自然当中,才会体会到这种生命的无喜无忧,所以心与自然的契合就成为陶渊明的一种生命安顿。陶渊明在《饮酒诗》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一种心灵的安顿。处于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你只要坚守住自己,我看也能够做到心远地自偏,不会因为自己钱少而精神穷困,关键在我们自己怎么样去看待。所以陶渊明非常平静地对待一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觉得自然当中有“真意”,这个“真”是什么?就是返璞归真。

古人认为自然中隐含着大道理,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感悟,可以给人精神的宽慰,这就是生命的安顿。

刘方平的《月夜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于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在星空的转换当中,诗人感觉到宇宙的生生不息;从窗外透过来的虫叫声中,感觉到大自然的生命律动。虫声刚刚起来,预示着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在这种简单的被感化当中,人跟自然相呼应,相契合,这是生命和生命的呼应、生命和生命的对接。

(二)自然与人生的比照

借自然景色来表达生生不息的无穷生命力,这也是古人写景诗、山水诗要重点表现的。像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一岁一枯荣的草原当中,可以感悟到自然的生生不息,并象征着人的顽强不屈。还有像韩愈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远远的看有一片绿了,但是走近看却了无踪影,在这么小小的生命当中,草色的痕迹虽然很淡,但它很快就会连成一片,它蕴藏着一种无穷的生命力,同时蕴含着一种哲理:有许多新生事物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悄无声息的,但你千万不要低估它。韩愈还讲道,“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是这样的草色,其实是春天最好的景色,它远远胜过后来杨柳飞絮的时候。他认为那不要忽视了生命当中的任何景色,那种若有若无的草色,其实它是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这种春天的去处你千万不要放过,不要等到桃花都开了、树叶都绿了你才去观赏,其实美景都在身边的每时每刻呢。

(三)自然与人的融合

物我合一的生命观,就是把自然事物和我打成一片,我与物互为主客体,把自然和我看成是一种平等关系。辛弃疾在词里就讲,“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看到青山那么妩媚、那么漂亮、那么青葱,我想青山看我也应该如此,这是互看。李白也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和我也在对看,我看山,山也在看我,这就是物我合一观。这种互为主客体,往往可以表现出一种古人对生命的珍惜,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境界。像张孝祥写的词说到,“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就是从洞庭湖色当中体悟到与自然、与宇宙相合一的精神境界。面对这种景色人就会有一种超越感,不再计较个人的穷通得失。

将自然事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往往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推及于物,把事物当做是自己的知己,这种朋友感、亲近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并且融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成为与自然为友。像钱起的诗:“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川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这其实是诗人移情于竹,里面透露出一种亲切。故竹与松、梅被古人称为“岁寒三友”。超越生命的终极命题

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儒、道、佛三家都有超越之意。这三家都代表了人生价值的另一面追求,反映出古人的生命智慧。

程颢就写过《秋日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是理学家的诗,但是表现出“静观”的理念。静观就是去欲,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儒家观念。

再有,等生死、齐富贵、淡功名、超功利的时候也是能够获得超越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诗人将历史的哲理融入到时空、人事、是非成败的转换中,在变与不变的相对中升华了历史的反思,使人读后获得了一种超越生命超越时空的感慨。

王维写了很多追求空静的诗,像“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休”,因为生命无所寄托、情绪无所发泄、出路无法找到,所以才遁向空门寻找一种精神的解脱。在空的当中,当然也有一种哲学的智慧,那就是对功名的消解,从此淡泊名利以求得心灵的解脱,也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超越。

退隐、遁入空门为什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超越呢?那就是说,他不是执着于物,或者说不认死理,而是看空现实,以退为进,追求另一种活法,这样就解脱了现实的烦恼,从而获得超现实的愉悦。

第五篇:读教育哲学,做智慧教师

读教育哲学,做智慧教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感觉在工作中难以突破自己。问题在哪儿呢?;操作层面上的东西感到不深刻、不透彻、不解渴了;理论的东西学习了,理解了。可后面的路该怎么走呢?前不久,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一篇文章,才使自己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手中缺少了一样让自己智慧起来的工具——教育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石中英在他的《教育哲学导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他认为,一个缺乏教育哲学素养的教师会失去反思意识,会成为纯粹的教育工具,会成为一个被动地、消极地、执行命令的教育者,而这样的教育者注定是成不了一个好的教育者。

其实反观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不就是这样的吗?我们往往就是一个命令的执行者,是一个教学任务、管理任务的执行者,是机械的,被动的。在认识上,耽于肤浅,失之深刻;在行动上,随波逐流,缺少创新。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但却收效甚微。纵然学生的纯真可爱带来的片刻欢乐也能慰藉一下疲惫不堪的心灵,但我们依然品尝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才使得我们的身心常常在焦虑和快乐的交替中不能自拔。大家应该同意我的观点吧,因为从大家日常的言谈和论坛的随笔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怎么办?让教育哲学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教育哲学是什么?教育哲学是哲学和教育实践的一个中介,是针对教育问题的一个很完整、很系统、很集中的关注。从教育哲学中,我们可以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的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学习和掌握了教育哲学这个工具,我们就会把握住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做到以一驭万,删繁就简。石中英教授举例说,一个老师的工作千头万绪,从维持纪律到和学生谈话,到完成教学任务,到协调和同事和家长和领导的关系,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但是核心只有一个,他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教育,他的谈话要具有教育性,他的教学要具有教育性,他的班级管理要有教育性,所以教育性是教师所有具体工作的核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而拥有了教学哲学的功夫,这一切都将变得简单起来,因为你抓住了教育工作的牛鼻子。

由此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教育家的思考为何那样深刻,名师们的见解因何那样独特了,是教育哲学赋予了他们洞察教育本质的功夫,使他们能站在哲学的高度,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工作。对他们的做法,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在东施效颦,结果自然会不如人意。

教育是神圣的,神圣的事业需要智慧的头脑。试想,缺少了哲学的支撑,何来智慧的心灵?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少一些闻风而动,多一些独立思考;少一些经验行事,多一些分析研究;少一些照抄照搬,多一些开拓创新;少一些被动执行,多一些主动探究。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品尝到教育的幸福和甜蜜。

其实说句实话,我也只是明白了教育哲学的重要性而已。而真正掌握教育哲学这个工具,还需要大量的学习和实践。

下载【灯下课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命哲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灯下课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命哲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读书笔记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

    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

    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 时间:2007年11月24日 地点:越秀区图书馆 主讲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蒋述卓教授 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