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时间:2019-05-12 06:4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第一篇: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读书笔记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

亚洲的哲学和佛教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个故事说他曾购得一尊佛像,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它,将其视为镇家之宝。有一次女管家用抹布揩拭佛像的灰尘,叔本华大发雷霆,差一点没将女管家打发回家。可见叔本华对佛教的推崇。他研究过印度哲学,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同时叔本华也深受柏拉图、康德、费希特等人思想的影响。

他在《论生命悲剧哲学》中不只一次提到人们之间要保持距离,甚至认为人与社会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倘若你这么做了,就不会与他人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却又显得似乎生活在他们中间”。“社会恰如一团熊熊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则不是因靠得太近被灼伤,就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孤零零地忍受严寒的煎熬”。叔本华有这样的观点是源自少年做学者的愿望,他清楚做学问是需要远离尘世,六根清净以达思想升华。对于他这种崇尚独处的态度,我的理解是:首先距离产生美,与人相处,的确应保证自己和他人各自的私人空间,过于亲密不利于友谊的长久维系;同样,一个人在社会中行走,也应做到能容得进,能抽得出。倘若整日疲于应酬,没有时间静心思考,就容易在喧嚣中迷失自我。但是如果以保持距离为由而拒绝与他人和社会接触,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尤其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凸显的时代,开放与交流已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谁要是封闭自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落后。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去找寻桃花源般的闲淡,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做法于今天是会被人耻笑的。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这个度,让自己既不与社会相脱离又能保证独处的空间?我想叔本华至少指出了一点,那就是保持思想的独立与差异,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云亦云,始终有自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也许孤独是哲学家的通病,叔本华也曾说过“所有伟人都不免孤独——虽然人们对于这种命运时常扼腕,但是,两害取其轻,他们还是宁愿选择孤独。”正是因为孤独的气质,叔本华终生未娶;也正是因为孤独的追求,叔本华成为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中有一段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有两样东西是我们难以相信这个世界是全智、全善、全能的存在所产生的杰出作品:第一,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充溢着苦难和悲痛;第二,人作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杰作有着显而易见的缺憾,他仅仅是一幕滑稽剧中的小丑”。“这些事实使我们幡然领悟,我们仿佛四处流浪的孩童,一到这个世界就肩负着原罪的重任。正是由于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地救赎我们的罪过,才使得我们的生存如此悲惨,惟有死亡才是苦难的终结”。可以看出来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充满着苦难。

叔本华在其艺术分类中,也十分推崇悲剧,因为在他看来,悲剧是以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的,是要在我们面前演出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统治着人的偶然性,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他认为,悲剧中的不幸、痛苦和灾难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现象,其真实的本意是要传达出这一本质的洞见: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从而让人看穿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放弃和否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不幸,因为人的本质是意志。叔本华反对在正义中去寻找悲剧灾难的原因,悲剧人物之所以得到毁灭的惩罚,并不是由于犯了什么个人的罪过,而是犯了原罪,即生存本身这一罪过(所以叔本华多次赞美加尔德隆的那句诗:“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为此,他反驳说:“奥菲利娅、苔丝狄蒙娜或者狄利亚有什么过错?”总之,正是悲剧揭示了人的原罪,故而是“文艺的顶峰”。

由此,叔本华认为悲剧以表现人性的痛苦、不幸、灾难等可怕的一面为题,他把不幸的来源分为三种,我们也可以说悲剧由此分为三类:首先,它可能来自“一个特别坏的人”,或者说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能是某一剧中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这时,这角色就是肇祸人。例如理查三世、《奥赛罗》中的雅葛、《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安提戈涅》中的克瑞瓮等。其次,它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也即偶然的机缘与错误,大多数的古希腊悲剧,如《俄狄浦斯王》,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麦西纳的新娘》等都属于这类。最后,它可能仅仅是由于“剧中互相所处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这种悲剧的酿就,既不需要邪恶的人为非作歹,也不需要安排可怕的谬误和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而只需要将普普通通的人安排在普普通通的环境下,使他们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这样,他们就由于地位所迫,彼此非常自觉地损害对方,而在情理上却又不能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席勒的《华伦斯坦》、歌德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属于这一种类型。

在三种类型的悲剧中,叔本华尤其欣赏第三种。因为他认为第三种最为可怕,因为第一、二种悲剧的威慑力离我们较远,这两种所造成的恐怖一般说来是可以避免的,而第三种悲剧的威慑力最大,离普通人最近。“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几乎是当作人的本质上要产生的东西,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在人们的生活中,破坏幸福和生命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人随时都可能同时充当悲剧的制造者和悲剧的承担者这样两种角色,而究其根源,悲剧即罪恶,罪恶即人生的本质,也即世界的本质——意志。

即便如此,这种悲剧感受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体会到的。因为 人在先天智识、生存环境、个体修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于生 命存在的感觉与认识存在广度和深度的区别。动植物具有感官感觉能力,但是对它们而言,存在即是现在,是一种孤立的片面的状态,没有纵向和横向的延伸。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觉不过是神经系统对外来刺激的反应,生命之于他们就好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钟表,只是在漫无目的的不停向前。因此,他们是没有历史的,它们的存在就像一个点,没有主体客体,没有过去未来。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否是人与动植物的最大差别。而在人类这个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别,那就是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随着认识的明确,意识就会随之加强,痛苦也就增加了,这是一个正比例的关系。一个人的智力越高,认识越明确,就越痛苦。

生命意志作为意志的客体化,是一切个体生命和人类存在的本质与核心。对生命的渴求以不同的表象显现出来,构成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人是物质性存在的欲求和精神性存在的智识的统一体。造物主赋予了其迥异于其他有机体的精神,从而人能更敏锐的感觉到存在物,并且建立起通往存在的桥梁,由此痛苦也愈发尖锐而深刻。人的悲剧就在于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力图并且确实已经超出了自然,但又不得不像自然物一样生灭,这就是悲剧。生存意味着痛苦的开始,死亡将希望带向了终结。而它们的降临并非决定于人。由此,个体的生命变成了一场看似自己全盘参与实则与自己毫不相关的游戏,所以人是永远的处于悲剧之中的。

不仅如此,喜剧也是一种悲剧,不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悲剧。如卓别林虽被称为喜剧艺术家,但他塑造的基本都是狼狈的窘困的底层小人物,将人的生存困境作为笑料,笑声过后却是悲伤和深思。喜剧人物是力求逃避悲剧而又没有逃开悲剧的人。可以发现,喜剧是对悲剧的一种乐观主义处理,结果依然是悲剧。

第二篇:读逻辑哲学论有感

读哲思小册有感

寒假在家,想着走亲访友之外,找点时间充实一下自己,顺便打发一下时间。所以在放假之前,便在图书馆找找书,想找一本哲学方面的书。看到图书馆的书不少,并且在网上寻找这方面的也挺多,看到有许多大师级的作品,可是觉着太高深,怕是消化不了,便找了一本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书,这便是哲思小册。

书不是很厚,也就一百多页,里边内容是采取的分章式,一章讲完,蕴含一个或几个道理在里边,虽然是一讲一停,但是也没有采用说道的方式,倒也不让人觉得排斥。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日本僧人,半路出家,经历过一些生活的风雨,然后遁入空门,其中的唏嘘就这样在叙述中婉婉道来。故事我就不赘述了,讲讲其中让我有一定思考,并且自己感悟出的一些道理吧。

可能是我们的文化,通过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上的耳濡目染,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告诉我们,我们的追求和理想是要出类拔萃,成为一个成功的了不起的大人物。记得小学的时候,一次作文课,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空格是自己填写的,作文完成后,老师让我们全班60多位同学读出作文的题目。听到的全部都是,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假如我是一名军官,假如我是一名富有的商人……社会上的竞争激烈而残酷这是一个事实,父母从小培养孩子要成大业,做大事。本身并也无可厚非,可是全都是领导,全都是科学家,那谁来扫地,谁来站岗?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精英大学的学子当然不属于严峻的范畴,可是全中国就那么几十所精英大学,绝大部分的都是一般本科,也就是这严峻的一群人,很不幸,我也是严峻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者说是梦境与事实的残酷。也许有前辈会说,那你就努力啊,变得优秀,跟精英们一样。灰姑娘和王子相爱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正因为它的不可重复性,稀有性。试问,这种事,能发生几次?

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顺利,成功实现在外人看来非常不错的成就,达到那样的高度。在现实中,有多少人,在数年后回首时唏嘘感叹,觉得时不我与,壮志难酬。在现实的打击下一点点的失去梦想,没有了诗意,甚至自暴自弃。与其这样,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定位好自己,尽人事,听天命。我觉得吃地沟油的命,操特供的心,可不是什么好生活。

当然,这绝不是等同于消极怠慢,松懈不努力,相反,正因为意识到自己在环境,条件等等方面的不足,看清自己,才更实事求是,更有动力的努力奋斗。梦的实现不容易,中国的梦更难。大学四年,如今已是大三,再不是那个刚进大学懵懵懂懂的小青年,是要考研继续深造还是就此止步,开始工作,

第三篇:读悲剧心理学有感专题

现代文学中的悲剧的净化 ——读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研究现代戏剧美学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悲剧快感的审美本质及其特性问题。他运用西方现代美学的知识与观念,广泛考察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欧洲各种关于悲剧快感的理论,批驳了违背艺术和审美规律的诸多错误观点,作了大量去粗取精,剥伪存真的理论辩析工作,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正如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朱光潜在《“净化”与情绪的缓和》一章中也表示:“悲剧比别的任何文学形式更能表现杰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关头的最动人的生活,它也比别的任何文艺形式更能使我们感动,它唤起我们最大量的生命能量,并使之得到充分宣泄”,不仅如此,“悲剧不仅引起我们的快感 , 而且把我们提升到生命力的更高水平上。”

在现当代文学中,有较多的悲剧作品,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月牙儿》,曹禺的《雷雨》,茅盾的《子夜》,萧红的《呼兰河传》等,这些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悲剧形象,读起来令人叹息扼腕,也令人愤愤不平,但更多的是读完后陷入深思。

无论是《月牙儿》的女主人公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还是年轻善良的祥子在命运的屡次捉弄下终于自甘堕落,行尸走肉般的活着,还是呼兰河边的小团圆媳妇悲惨的生活,那些剧中人物的悲惨结局,使我们不由得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惧,并对这些人物给予深深的同情和哀怜。读完他们的作品,会更多的对社会、对人性进行反思,同时也对自己进行反省。

以《雷雨》为例,曹禺在《雷雨》中通过周、鲁两个家庭的纠葛,写出了礼教下的悲剧。30前周朴园和侍萍相爱,但是周家为了另娶别家小姐,将侍萍逐出家门,但是30年以后侍萍的女儿四凤又成了周家的仆人,并且也爱上了周家的少爷周萍,而侍萍也阴差阳错的和周朴园相遇,然而这一切我们只能把它归结于命运,就像《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朱光潜先生说:“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 蘩漪被称为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因为在众人屈服于命运之时,蘩漪毅然地企图反抗命运。在周公馆里,周朴园带有封建家长制的色彩,他专制、自私、虚伪,希望所有的人都屈服于他。但是蘩漪是“五四”的新女性,接受过新思想,追求解放,追求自由,希望得到真正的爱情。但是周朴园要求她唯命是从,为儿子做一个服从的榜样,纵然蘩漪拼命地反抗,仍然不能改变这一切。所以当周萍向她示爱时,她奋不顾身地爱上他,当她发现周萍移情别恋,并准备摆脱自己时,蘩漪想尽一切办法来挽留他,甚至对周萍进行胁迫。可是,当这一切都付诸东流的时候,她开始对周萍进行报复,甚至最后破釜沉舟,然而这样的做法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蘩漪的悲剧在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被扼杀,她毅然地反抗过,甚至不惜毁掉别人的幸福来追求,但是她最终还是失败了,事情的真相是她所不能承受的,事件的发展是她所不能掌控的,周萍自杀,周冲触电而死,层层的打击压向她,她最终不堪重负倒下了。我们对蘩漪的命运感到悲愤,感到同情,这样的命运经历,使人感到恐惧,但是也引起一种崇高感。读者感受到蘩漪的悲剧中,带有对封建家庭罪恶的控诉,封建家长制压抑人性的控诉,这些引起了读者的悲悯情怀,使读者感受到自身的净化和提升。巴金在《蜕变·后记》中曾这样描述了他初读曹禺《雷雨》时的感受。他说:“我想起了„„,翻读《雷雨》原稿时的情形,我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而且为它掉了泪。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以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微少精力。”朱光潜先生说:“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他表现恶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我们对悲剧人物的怜悯、同情,但是他们也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情绪缓和的同时,也感受一种奋发的力量。

朱光潜反复指出:“要是看悲剧而没有感觉到为人类的尊严而生的振奋之感,那就是没有把握住悲剧的实质。”在情节激烈的冲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剧中的人物的张力,不屈服于命运,毅然地进行反抗,让人体会到一种“生命力感”。

就像老舍的《月牙儿》中的女孩,她在母亲被生计所迫走上卖身的道路后,她不愿走母亲所都的路,她想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为此,她宁愿离开母亲,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她在学校帮人抄写文字,给学生们织些针线活得点零用钱,她只是想要体面地赚钱养活自己。可是命运将她小小的愿望死得粉碎,为了生存下去,她最终也只能沦为暗娼。就算悲剧中展现的是痛苦失败,甚至说是对命运的无力感,但是我们也会因为剧中人物对生命的坚强,对命运的反抗,而感受到一种激昂的生命力,因此悲剧在形成我们的快感的同时,“把我们提升到生命力的更高水平上”。在悲剧中我们感受到在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乐观和努力向上,感受到他们在与命运抗争的时候那种信念,感受到他们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尊严”,甚至说,在阅读悲剧时,在怜悯和恐惧之下会产生一种崇高感,让我们去仰望,去崇拜,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因此我们才会涌起一种振奋的力量,使自己得到情绪的缓和和自身的提升。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文中说“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自己灵魂中崇高庄重的感情。” 悲剧给人所带来的悲剧快感就是一种情绪的缓和,或许是本能欲念的满足,或许是怜悯与恐惧的转化,又或许是分享中的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它同时也带给我们巨大的力量,在悲剧中我们感受到高尚而庄重的美,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它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满足,也是我们的生命得到提升。参考文献: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杨菊.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对悲剧快感的创新性论述[J].阴山学刊.2007(05)赵越.朱光潜美学思想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王妍.折衷而论从心而语—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述评[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第四篇: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

1.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点到8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晚上9到10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当然他活了72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大家保健。

2.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几乎所以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什么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头脑里面的见解和认识,绝大部分往往是黑白颠倒和虚假荒唐的,这些见解不值得我们重视”。只要抛弃对名誉的最求,我们的生活才会宁静,就像隐居的人一样,他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4.对待生活:大叔认为生活是痛苦的而非幸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幸福是带有否定意义的、暂时的,而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永恒的。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逃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活下来;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其实,想幸福很容易,“谁要是摆脱了过分的期待,除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以外,不再奢望更多,那么,他就能够安然无恙地生活下去。”, 要避免很不幸福额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那么我什么时候是幸福的呢?大叔给出的回答是 “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的这些小事情的”

人们都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我怎么倒觉得其理论实质带有乐观的色彩。只有你把自己放置于低的位置,一旦有些许上升,便能感觉到意想不到的快乐。相反,你的期望很高,结果多半是希望的幻灭,很少有超出预期的幸福感。

第五篇: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曼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叔本华的评价中说的那样,“叔本华对人的潜意识和最内在心理的洞察是许多精神分析学者所不能及的”。希望透过他的作品,能找到让大多数心灵宁静和升华的捷径。

我在读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时对他的幸福观印象最深。叔本华把幸福观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观点,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认同叔本华的绝对幸福观,即幸福是虚幻的,而痛苦才是具体存在的。但也不反对,主要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相对观是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从理论上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现在却没办法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换句话说,我还对他的观点存有一丝怀疑、一丝侥幸,这种认同还没到骨子里去,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或许待自己真正读懂他的思想后我会认同,倘若这样,那便是最好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浅显的说,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

接着叔本华分别针对人的自身的东西与幸福的关系做了分析。首先是个性与幸福的关系,他借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书中的观点来表述,即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

叔本华的这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这理论的虽然东西听得迷迷糊糊,不过想起来还确实是。他在说个性对幸福的影响时顺便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受挺深。他说:“人的幸福取快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想想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值得可怜啊!前段时间网上传出的那个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和那几百万专职的彩民等等,他们的幸福基础是多么的脆弱。

下面这段精彩的言论我虽然没有完全消化,不过读完却从心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除了佩服叔本华的语言天赋和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外,还是佩服。他说:“一个人的自身,亦即当这个人单独一个的时候陪伴自己的、别人对此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其重要性明显胜于任何他能够占有的财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样子。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有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物质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

在表述个性不可更改而是去发挥时,叔本华引用了歌德的名段:歌德说:“在你降临世上的那一天,太阳接受了行星的问候,你随即永恒地遵循着让你出世的法则茁壮成长,你就是你,你无法摆脱你自己的师贝尔和先知。时间的力量都不能打碎那既定成的、已成活的形体。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发挥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得到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吻合的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健康与幸福的关系我们比较好理解,去医院走走,听听那些病人的心声或者想想自己生病时的第一意识,就知道健康对幸福来说是何等重要了。用叔本华的话说:“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

就财富和幸福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真正称为财富的,亦即过分的丰裕盈余,对我们的幸福却帮助不大”。我也认为财富的多少与幸福的大小不成正比,有基本的财富保障我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个度内的财富才与幸福的大小关系紧密。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要素。接着叔本华聊到:“所以很多有钱人感觉不快乐,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也因此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具备能力进行精神活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为了保管好偌大的财产,我们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操劳,它们打扰了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对于人的幸福,人的自身确实较之于人所拥有的财富更为重要,但是,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

关于幸福观就暂到此,总结一下,幸福来自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下载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学哲学用哲学》有感

    读《学哲学用哲学》有感提起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2年前,我买了一套大致浏览过,暑假期间我再读此书,真有爱不释手之感,贯穿全书的哲学思想、先......

    读《活命哲学》有感

    读《活命哲学》有感在中国人的活命哲学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好像很有道理,中庸之道似乎大行其道。著名美术家韩美林先生在《活命哲学》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活命哲学:“没心没......

    读《十分钟的悲剧》有感

    读《十分钟的悲剧》有感 题记:无意中阅读到这篇文章,觉得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所以拿来和大家共同分享,顺便谈谈我自己的感想。 2008年9月15日上午10:00,拥有15......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1 冰天雪地中奋起直追,这只为朝一个小小的南极点。当知道早有人到达时,却不失面子为他们作证。因为物质,他们全部牺牲。也许再没有......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

    读《伟大的悲剧》总有对人一种心灵的震憾,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通过两个南极考察分队失败一方的描写,再次证明,悲剧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力量。 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

    读《生命生命》有感

    读《生命生命》有感范文1 前几天,我们学了《生命生命》一课,这一学,让我感受深刻。这一课中:求生的飞蛾被我抓住后,在“我”的手中不停地挣扎着,想要挣脱约束;砖缝的香瓜子的小苗,......

    读《生命 生命》有感

    涂画生命的色彩 ——读《生命 生命》有感 生命一直是令人深思的话题,它的价值和“人生”同等。我们的生命之价,完全取决于自己。我们从生到死,这一段路很长。我已经走了五分之......

    读《生命 生命》有感

    最近,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举了3个例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惊叹和感慨,以及他对生命的看法。一只飞蛾,被捉住了。飞蛾是多么弱小,多么无力。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