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的实验心得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的实 验 心 得
张冬云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经过一年来的实验研究,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不同的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组间的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同时小组长采用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每小组由一般由四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1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1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了合作,奠定基石
要让学生对所需要解决处理的问题有所准备,在已知的基础上,谋划分工、确定职责。
三、把握时机,适当引放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最终获得知识为主要形式。而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习中教师不仅只是出示带有启发性的自学思考就完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渔之技”“学之法”,一句话,就是使学生能学。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画、动手操作,联想”等去理解所学的内容,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掌握了新知。总之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初探
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初探
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三合小学赵建梅
内容提要:参与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传统意义上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都是极不相同的,它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目前不少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误区,我认为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在教师备有效课、合作学习方式的调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注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评价四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改进。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误区探索尝试改进
当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轰轰烈烈地进入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课堂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面对参与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我有不少感触。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集体并行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分组学习方式,它是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助功能。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等的交往,培养学生参与活动、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交往沟通、自我评价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发展、提高效率的目的。【1】(P17)
当参与式教学刚进入我们的教学课堂时,大部分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由此,开始给学生随意分组,课中热热闹闹,学生有时讲、有时议、有时唱、有时演。教师上课轻轻松松,学生学习快快乐乐。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小组中的学困生总是依赖优生,不动脑,懒得动手;而学困生较多的小组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多,活动后得到的收获不太令人满意,对合作探究活动产生了厌烦心理;而有的小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看似讨论激烈,实则养成了不少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是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学习小组分工逐渐明确,学生分组也能恰当调整,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也纷纷引入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切实的转变,学生大多数时候也学会了学习,提高了能力。但静下心来想想,不少合作学习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过多、不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形式化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由此,我认为教师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尝试。
一、备有效课。
备课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是教师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我们小学教师又该如何做到有效备课呢?
1、备好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好玩好动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同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也不同,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以及组员的分工,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让合作学习得到真正的落实。
2、备好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其中一定要备好教学重、难点,并根据重、难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
3、备好教学过程
①、要善于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教学内容。
②、要善于设计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③、关注每一位学生合作情况
④、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调控
合作学习并不是单一的小组全部成员一起讨论学习,教师应根据所学习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比如,各小组都同时学习一个内容,也可以不同小组学习不同的内容。合作方式可以是全组人员参与,也可以是小组内不同人数合作学习。总之,教师应当适时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既能配合学习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使以往呆板的教学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但也有不少不良习惯的滋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小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对要合作学习的内容发出指令后,学生就开始讨论、交流,交流的结果有时是肤浅的见解,有时文不对题,缺乏思考。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因为只有给学生留有余地的思考,学生思考体会得越深刻,学习的质量也才会越高。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第一,教师明确指令后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有动脑的过程,就不会出现合作学习草草了事,或学困生依赖优生的现象了。第二,当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争议较大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适时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有进一步理解后,再继续学习。
2、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老师说:“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未等老师说完,学生们早已迫不及待的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就此淹没在学生们的讨论声浪中„„面对这种课堂景象,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符合我们的合作学习要求,但实际上,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合作学习,他们只顾着自己表达,根本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表达。显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存在着极大的问题,缺乏倾听,不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和同学的想法,甚至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倾听的意识,明确倾听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掌握倾听的能力,即: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够记住别人讲的话的要点;最后,学会倾听的艺术,也就是听别人讲话要用心、细心,学会尊重别人。【2】(P249)
3、培养学生的分享习惯。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当同学激烈的开始讨论时,往往都是由优生在津津有味的先说,最后才是学困生,这些学困生有时张张嘴,有时默默无言,最后再由优生代表交流。这样,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困。这就存在着缺乏分享的习惯。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分享的习惯。首先,可以明确小组分工。然后,在学生都进行了独立思考后先由学困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按顺序互相补充。最后由优
生进行小结,在小组交流时多给学困生机会。这样,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提高自身素质的发展,才能做到平等参与,合作探究,分享到学习的快乐。
四、注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好表扬,但教师应注意不要形成廉价的表扬或过于吝啬表扬。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合作情况或交流应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当然,评价方式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性格等不同特点选择,评价方式多样,关键是要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等作用。
总之,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参与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参与式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高树忠刘风玲小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案例精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李文娟没有不听话的学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第三篇: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计划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计划
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实际的教学中,合作学习往往呗片面地理解为“小组学习”或“分组活动”。这样的理解正确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任何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因此,我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做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研究背景
1、作为一名战斗在教育最前线的语文教师,在听课学习的时候我不难发现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这种形式,不分年段的在进行着(包括我自己的教学),可是实际上的收益并不理想,孩子们对于小组的合作是一个条件反射,只要老师一叫合作学习,他们就统一的把小脑袋转过去,七嘴八舌,天南地北,高谈阔论,随意畅谈一番,无实质的效果。特别是低年段的孩子更是不知所谓,所以对此课题的研究已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紧迫需要。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类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类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我力图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上把他做完善,为今后的教学灌入新鲜血液。
二、研究过程
(一)走出小组时合作学习的弊端——无效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在语文教学中随处可见,相信在第一线的教师们都已经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可是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着很大一个弊端即无效参与。例如:1.在老师叫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所给的讨论时间不够只是走个形式,匆匆收场;2.学生水平的不同,出现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过于依赖、盲从成绩好的同学;3.在小组中不会组织语言,重复,无序的语言过多,不会倾听别人的言论,讨论结束后更是不会归纳。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合作学习应建立在一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将明未明,再展开讨论,收效颇丰。
(二)目标明确、时机把握、论后点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所在1、目标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的协调:一是学生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关系。在这一点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大胆发言。二是语文基础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发展关系。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对于小组学习的目标不能定得过多或过高,要把握好学生的学情。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要求。
2、时机把握
要使小组学习取得最大的收益,课堂安排的时机非常重要。例如,就问题而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太难学生的参与面又不广。所以在安排讨论这一环节时要注意内容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3、论后点评
评价是小组学习的导向。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必须积极的参与进去,听取学生的意见,发表自己看法,为他们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并在讨论完后对每一组都应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有正确的竟争意识,并能取长补短。对于学生来说也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指导学生学会互相评价,但是要注意,不要让学生吹毛求疵,眼中只有别人的缺点,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善意的批评,多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三、研究结论
从我设定的题目——“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来看,我的着手点落在提高参与面,增加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我通过自己的摸索总结出以上的方法。在教学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也积极的调动全员参与面,努力克服无效参与。最后得到的收获较多。从以上几方面研究、分析、小结,我能感受到小组学习不在是有人发呆、有人纳闷、有人积极、有人大声喧哗的局面。通过研究现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局面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孩子们不再恐惧小组讨论,而是喜欢,并且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孩子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因为他们知道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找到答案,而不是什么都是靠老师的给予。
四、我的思考
自执教以来,我能体会到一节课的设计,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学生的配合,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如何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通过要就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引领作用,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互助合作的意识。在课堂上,可以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合作意识。
2、营造参与合作的心理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通过,明确任务的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调动每个人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还要通过小组分工的方法,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是他们在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教师还要通过明确学习规则、纪律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用纪律约束自己,并在规则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教师传授给学习者以下几种技能:组成团体的技能,如向他人问候,打招呼;团体活动的技能,如注意聆听;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对鼓励的应答等;这些技能有利于促成一种密切的真实的合作学习关系的形成。
4、适时调控
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调控,注意发现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及时指导。
以上的问题我也只是在一步一步摸索,就象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很多老师正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如何在此问题上能有突破性的进展,我想关键还是要找到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积极调动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再思考,并能学会把自己思考的东西与人交流,取长补短这是我研究的宗旨。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并积累实践中的问题,大胆反思,努力开辟一条新的教育之路。
第四篇: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心得体会
柏井中心小学 王晓飞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近年来被广泛推崇和应用。它对于改善班级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批判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要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 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认为一名小学英语一线教师,在接触过程中发现, 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缺乏正确认识, 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就目前小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1.分组的不科学性。
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一般采用前后桌同学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 既简单又省时, 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小组成员的差异,包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有可能造成有些小组热闹非凡, 而有些小组则是鸦雀无声, 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 个人喜好的感性思维在他们的主观判断上起了决定作用, 很多学生有可能会对现有的分组不太满意, 造成组内成员不能友好相处, 使小组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
2.课堂喧哗。
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较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 这个问题在很多小学英语课堂上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英语课上有时可以看到, 教师还没有交代完合作的事项和内容, 学生就迫不待地开始自由讨论。例如, 公开课上, 教师的任务是“How to make a pumpkin lantern?”教师将学生分小组制作南瓜灯, 并观看诵读南瓜灯的制作片段和英文解释, 但学生的注意力早就被南瓜所吸引, 根本无暇顾及教师的提示, 到最后是一群学生说着中文, 做着南瓜灯, 成了一堂英语课里的手工劳动课。这就造成表面上是看似热闹, 而学生却没有掌握和巩固已学知识, 没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小组发言人固定, 忽视个体独立思考。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 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 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的现象,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搭车”。当小组只有一项作业、只交一份报告、只完成一份作业单和只提交一个设计方案的时候, 这种现象常常会发生。在小组英语课堂上则更多地表现为: 小组合作表演对话, 部分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对话表演中, 只说几句礼节性的口语, 而活跃的学生则是滔滔不绝, 小组合作完全变成了个人的表演。一些需要学生共同表演的对话也往往是小组成员中学习较好的学生给事先编排好的, 部分学困生则依赖于这些同学,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4.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
教师给予学生的小组评价往往是在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 给小红花、小星星等的类似奖励, 但是小组代表的发言只能代表其个人意见, 教师的评价就存在了片面和不完整性。而且这种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 忽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时间能力进行评价, 缺少对寡言少语学生的关注, 导致不爱说话的学生更加不喜欢发言, 造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对策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 优化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呢? 通过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理论经验知识, 以及结合本人的实践, 总结出以下几点:
1.优化分组的人员
每个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好、中、差来分配, 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间必须建立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 只有在明白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意义后, 他们才会和睦相处。强调小组间的稳定, 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组作业上, 而不是摆脱小组。当然, 也有个别学生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他们, 使他们明白, 藐视合作、取笑他人、拒绝帮助别人是不可取的, 也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意识建立, 在中段学生中尤为重要。对于合作优胜的小组给予一定的额外奖励, 这样学生的反应也就不同了, 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合作,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调整。
2.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学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就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从教师方面出发, 在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班级的所有活动都停下来, 提示学生要小声说话,或者给予纪律好的小组一定的奖励。从学生方面出发, 小组内分工明确, 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由组织能力强的人担任, 负责分工, 组织成员间进行有序的讨论;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则将本小组的合作情况归纳总结, 在班级中交流汇报。通过设立不同的角色, 要求小组成员既承担个人职责,又要相互配合支持, 发扬团队精神, 有效完成任务。所以, 教师在平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认真倾听、遵守课堂纪律的合作习惯, 这样在上课时就会井然有序。
第五篇:高效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
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只偏重形式,而没有准确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没有追问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等活动实施的本质问题。本文从实际的物理教学需要,适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科学的分组,并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标准,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物理教学“动”起来,“活”起来。
同时,在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这一现实,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对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适时分组,有效学习
1.物理是生活的学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物理教学中仅以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学生觉得太理论化、很枯燥,获取知识的面有限,针对具体生活应用问题还是一知半解。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拓展知识面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前,教师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
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以获得最佳的小组总体效果。对小组而言,尽可能“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这里的“事”就是学习任务。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表演,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电热器》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电热器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发热功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请同学分组去索取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如燃气灶、太阳灶等)的相关资料。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谁去上网,谁去商店,谁最后汇总等等各司其职。收集的结果拿到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并以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我要求大家以计算和数据为理论依据,比较电热器和其他发热设备的优劣,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踊跃发言,整节课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一节课下来,扩大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在愉快的合作中,大家轻松地掌握了电热器的知识和与之有关的其它知识。学生对知识外延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并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物理知识就是对生活现象的归纳和概括,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神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敏感。《白炽灯》一节同样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收集的白炽灯和节能灯的材料做进一步交流讨论,比如:区分这两种灯的使用寿命、发光功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探讨,从而辨识节能灯和白炽灯的优劣。
2.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
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见下图),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
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没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即F浮=ρ液gV排。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猜测、实验方案:
研究因素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液体的密度 钩码和测力计各一个、烧杯两个、水、盐水 ①用测力计测出钩码在空气中重量为2N。②分别测出钩码浸没在水和盐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1.75N和1.72N。③计算钩码在水和盐水中所受的浮力分别为0.25N和0.28N。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没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体积为10cm的铁柱和铝柱各一个、测力计一个,烧杯一个,水 ①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柱和铝柱在空气中的重力分别为0.79N和0.27N。②测出铁柱和铝柱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0.69N和0.17N。③计算出铁柱和铝柱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0.1N和0.1N。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3.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小组活动中提出各人的困惑,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切磋争辩中过滤问题,去伪存真,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完善各成员的知识结构。
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但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
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推开真理大门的前奏。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可能接触不良或是报废的,提出立即更新电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伏特表来判定是不是废电池。有的小组提出是安培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更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
学习小组内,组与组之间共同探讨,并请同学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分析灯的好坏时,不再局限于常规的知识,学生们不仅提出可用伏特表来检测灯的好坏,甚至提出别的方法来检测。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激励的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
二、科学分组,全员学习
1.科学地安排合作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
提。
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合非常重要。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
“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每组四、五人,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研究的质量。
2.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
实现合作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