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共)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马永涛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扩招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欣喜于扩招带来教育提升的同时,也不能不遗憾的看到伴随扩招而来的隐患,高校扩招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应对?在此就这些问题做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毕业失业
一、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㈠ 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 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高达559万,2009年超过了600万。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如果加上上一年大学毕业生中的未就业人数和大量海外学子的归来 ,2009年全国的就业需求岗位达 700万应该是保守数字。① 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的残酷 ,大学生就业有三种困难:一般性就业困难 ,即普遍性就业困难;结构性就业困难 ,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选择性就业困难 ,即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选择观念不相适应。②
㈡ 高校扩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一方向必须坚持。扩招和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 ,扩招使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更强 ,而就业难只是相对于择业而言的。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有以下六个原因: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失衡;社会需求增长不足 ,部分行业市场萎缩;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有误;许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求职面试技巧。③
㈢ 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就业成本太高 ,制约着其就业;学历、文凭、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相联系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对大学生理想就业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技能性结构矛盾、地域性结构矛盾和观念性结构矛盾)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成因。
二、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关系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实现广泛的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主要是教育机会平等,高校扩招正是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体现。所以,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并无必然的显著的相关性,不能以大学生失业现象来否定高校扩招。
事实上,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不畅现象,只是一种虚假的饱和,真正有研究意义和真实存在的失业类型有以下几种:结构性失业、选择性失业、占据性失业和政策性失业。④ 显然,以上四种失业均不是高校扩招所致,这也可以说明,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失业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正如李岚清同志所称“,发展教育并不会产生人才过剩的问题,因为人已经在那里了,你不让受高等教育,他也还是过剩,而且是低素质的过剩。”如果不扩招,在社会就业机会既定的情况下,部分社会成员的就业只能建立在一种低教育水平的基础之上。
著名学者郑功成认为,从宏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1
也就受到相应的限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平衡;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家庭及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解决大学生生就业难的对策
㈠ 政府方面
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居于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把就业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宏观层面上,要实施适度增长的高就业率经济发展战略,并形成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中观层面上要完善现有的劳动预备制度,建设全省性(甚至全国性)就业市场,完善现有的就业统计体制;微观层面上要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而言,政府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提高就业弹性 ,增加就业容量 ,缓解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压力 ,着重发展第三产业 ,扶持中小企业 ,以发展经济来拓展就业空间。各级政府要力求在本地消化富余劳动力 ,同时加强省与省之间甚至国际联系 ,进行高层次人才输出 ,同时要重视中低层次劳务输出 ,以平衡国内的人力资源配置。
第二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各级各地政府要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及覆盖全国的“高校就业联盟网 ”,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出台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就业困难补助制度和就业推荐成功奖励制度 ,对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出台未就业毕业生岗前培训资助制度 ,由政府提供见习津贴和见习岗位并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定期发布新职业需求信息 ,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从事的知识技能型职业岗位 ,开拓毕业生就业新领域 ,同时全面推行技术技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加强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
第三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政府要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和城市街道、社区就业的新政策 ,不断扩大有利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接受锻炼的项目建设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 ,发挥科研项目对毕业生下基层的带动作用;要启动减免教育贷款、增加经费补贴等经济杠杆 ,引导毕业生走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以及基层单位和国有中小型企业 ,积极推广和落实“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和“大学生村官计划 ”,采取发放小额贴息贷款、设立风险基金等激励机制 ,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给予更多关心、支持和帮助。
第四 ,大力推进就业市场建设。政府要建立规范、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推动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要进一步做好市场信息的后续开发和有效利用工作 ,及时将各种有效信息反馈到决策和服务环节;要加强各类市场管理 ,控制招聘会的规模 ,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 ,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在大学生应聘、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
第五 ,改革教育机制和学生就业机制。目前国外一些大学实行学分制 ,学生一起入学却不一起毕业 ,在求学的 3—7年里 ,每个月都有人找到工作。我国可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使学生每年都可以毕业、找工作 ,企业全年都可以进学校招聘人才。
㈡ 高校方面
第一 ,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 ,瞄准社会需求 ,大力调整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 ,办特色学校。教育部从宏观上要严格控制布点过多的专业并研究制定学科调整宏观指导意见 ,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
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和专业 ,减、停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各高校要按照市场需求设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 ,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⑤
第二 ,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高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 ,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在扩招的同时推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建设 ,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 ,高校应当把“推销毕业生 ”作为办学的重要环节 ,以就业率为重要指标 ,让用人单位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 ,建立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切实采取措施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从低年级起就开设“创业与就业教育 ”课 ,加强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建立校园网及毕业生就业网 ,使就业信息服务网成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第四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如就业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的培养 ,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⑥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订单式 ”培养和“双证书 ”制度 ,增强大学生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⑦
第五 ,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 ,建设高校“一把手 ”工程 ,推行就业导师制度 ,继续抓好“三到位、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建设。
第六 ,做好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校要增强服务意识 ,贴近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要提供周到细致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让所有毕业生都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就业政策 ,对那就业压力比较大或者家庭困难的毕业生要方便快捷地为其办理各种就业手续。
㈢ 个人方面
⑴ 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是根本。根据相关调查的统计结果,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是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因素进行考虑的,也就是说毕业生首先要具有基本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才具有进入市场求职的“资本”。⑵ 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要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⑶ 充分利用资源。毕业生要培养一种主动获得就业信息的习惯,主动通过校友和专业教师等各种途径,关注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布的相关信息,来获取符合自身要求的信息。⑷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大量毕业生待岗将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事实。
㈣ 社会方面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目前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人才的实际能力的用人倾向 ,这种用人观念将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也将产生误导。鉴于此 ,用人单位应改革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制度 ,不拘一格遴选人才 ,这也有利于推动学校不拘一格培育人才。
㈤ 用人单位方面
1.应给出全面和有效的信息,用人单位介绍情况(职位、薪资、用人标准等)
应该全面,在校园招聘中对毕业生是否被聘用的信息与原因解释应给予及时的反馈。2.防止“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对有些学历要求不高的岗位不应该设置过高的门槛,专科生能做的,就不应非本科生不招。3.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4.各地要废除各种就业歧视政策 ,消除就业市场上的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等不公平现象 ,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良好就业环境 ,有力地支持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①《毕业生就业压力向顶点飙升》, http: //www.xiexiebang.com
②张仲彬:《明天,我们端什么饭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 223—335页。
③许轶等:《剪裁人生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 28—29页。
④金自如:《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人们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0—111页。
⑤毛灿月:《脱颖而出———就业指导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 47—74页。
⑥曾红艳:《走进赛场———学业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 40—83页。
⑦田光哲、张春林:《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第 10—15页。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愈发趋进大众化。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愈发庞大。就业成为大多数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求职群体,现实世界能否为其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尤其在风起云涌的经济浪潮下,其具体的就业现状究竟如何?求职大学生能否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是否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人才,这都是我们亟待了解的信息。
国家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都采取了哪些政策,收效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究竟要何去何从。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现状 用人标准 国家政策
一、2006年~2010年的大学生年内就业状况调查
2006年,我国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空前的413万人。据新浪网的在线调查,毕业半年内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了及有签约意向仍未签约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49.81%,没有马上就业意愿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27.25%。从06就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其严峻。
而200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495万,相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高达19.9%。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与06年持平,保持在70%左右。从数字上看,每年都有30%左右毕业生无法在当年找到工作。其中,全国的211院校及985院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上要明显好于普通院校,可以达到80%以上。
08年出现了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57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将继续增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称:“2008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再加上几年来屡见不鲜的“被就业”风潮,真实的状况可能更加令人堪忧。
针对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专家估计截止2009年底共有15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率仅为75.4%。加上CPI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势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往年更加严峻。而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610万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国际连续出台了各种政策以保障及促进毕业生就业。
进入2010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社会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仍未消退,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直面就业问题的毕业生数量可见一斑。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者麦可思(MyCOS)公司,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
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约86.6%,比2009年高1个百分点,比2007年低0.9个百分点。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研究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大体呈现以下三种考虑:“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及“继续深造”。而持有“先就业后择业”想法的大学毕业生将近半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的面前,可以将此视做一种成熟,但多少又伴随着一丝无奈。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究其原因:一是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更加高的知识层次和更全面的个人素质。二是就业岗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抬高了门槛,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需要更高的学历及能力。三是心理因素,一些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暂时性地回避眼前问题的情况也必须考虑在内。
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思,它带来了哪些利弊?反映了哪些问题?
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加完善的知识储备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但不少大学生选取考研的道路是出于对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忧虑。这是一种主观的风险回避。它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欠缺,无法勇于承担来自社会的压力。并且,宏观上这无助于缓解大环境上的就业压力,势必造成潜在求职者的增加,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帮助大学生认清问题所在,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就业地区选择:首选经济发达的地区
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逾六成。这一趋势存在多年,并且没有出现消退的迹象。思考其原因:一是,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及更加良好的待遇。二是,大学生普遍存在“挑战大城市”的心理,希望在大城市伸展拳脚。而这又在客观上加剧了供求上的失衡,结构上的矛盾突出。对于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尤其是中小城市,更加急需改变的是大学生普遍的“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的心理。要改善这一现状,一是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的政策扶持,二是在教育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现实的市场需求开展教育事业。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总结:
2001~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3倍。2007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超过500万人。2010年为611万,而到了明年,这一数字将是659万。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已经使就业市场明显萎缩,其消极影响至今仍未完全退散。企业需求相对降低,倘若下滑严重,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势必有所减少。而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仍不完善,发挥作用并不明显。虽然学校及各部门,各调研机构所发布的数据有所差距,但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日渐攀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四、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本质上来说: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第三产业人才预计缺口为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例如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虽然上述缺口预计数量庞大,但是2009年毕业生总数611万人,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2010年毕业生总数将达到652万,整体形势稳中有降,即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原因在于:
一、因欧美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不能很快恢复,日本在2011年3月的大地震中遭受重创,所以外企需求量下降;
二、国企去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已经扩招,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所以急需消化;
三、由于海外市场低迷,大量高层次人才从海外回流。这种种连同造成了“市场需要大量人才,但就业压力依然大”的现状。
(2)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麦可思研究院撰写《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开出的就业“红绿灯”报告单中,8个本科专业、7个高职专业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3.2%)。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有8个,他们分别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高职高专有7个: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随便其中列举的哪个都是时下的热门专业,热门的同时却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体现了高考考生在考后填报志愿时的情报缺失及缺乏指导。解决此失业类型的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主动干预、调控专业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途径之一。
(3)从大学生自身原因上说,当代大学生普遍抱有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多年来始终居高不下。很多大学生固执的追求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对高待遇,高福利等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上海,北京成为了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但大城市没有完全吸纳所有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 “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已持续多年,并将在几年内继续。
极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用人单位不止看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个人修养,品格,动手能力,敬业精神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对于大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的特点。大学生在求职时表现出了对用人单位需求的不了解及不够准确的自我定位。他们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极少人做了职业生涯规划。有些在校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各地政府要采取扩大面向基层就业岗位、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等措施。各地高校
要加强与用人单位间的交流与联系,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用人单位也要及时公布及的招聘信息教育部也要相应采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向西部支教,等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就业。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并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发展方向及目标。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的了解,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大学生实行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
大学生在面对求职困境时,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总结:大学生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时候,应积极进行反思,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了解,反观自己的现状。当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不如以一种从容的姿态,一种相对较低的姿态去适应当前的环境。通过不断的锻炼来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单方面的义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国家,企业,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克斯研究院
[2]2010年下半年全国就业形势分析于法鸣
[3]2010年就业蓝皮书发布,11个专业失业率最高新浪教育
[4]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解放日报
[5] 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熊汉忠.
第三篇: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中国各种大学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使国内高等教育事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高校的扩招无疑可以使更多人接受到更好更全面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普通大众看到了中国无限光明的教育事业前景,但随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备受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就业难逐渐演变成了问题的核心。
关键词:高校扩招,就业难,负面影响,解决问题
1999年是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大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无疑成为了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不经意间,高校扩招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它所带来的影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扩招的速度太快了,甚至远远超出了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高校的迅速扩招导致许多扩招后新增加的高校存在着诸如师资、设施、制度、理念等各方面的不足,并且,高校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2001年115万人,2001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到今年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多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2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之快令人乍舌,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价值的大幅下跌,其速度与他们数量增长速度成正比。就业市场上,人头攒动的景象早已司空见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低迷,一直在70%左右徘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不得不承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与高校扩招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诚然,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包括社会、学校的原因,也包括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人才,让社会得以健康、快速地向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学扩招为许多青少年提供了进入大学这座象牙塔学习的大好机会,然而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小社会,思想观念难免发生变化,不乏大批的好学青年为了给自己在将来就业时增加砝码只埋头于各种考试,却忽略了人际交往、锻炼自己的实干能力,导致了毕业后的就业难,截然相反,也有大批从12年苦读中解脱出来的迷途羔羊,在整个大学生涯中无所事事,最终一无所成,就业难是他们的必然结果。显然,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毕竟,我们大学生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而加倍努力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
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难在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累积到了一定量之后才开始广受关注,相关人士表示,当今大学,总是注重大量地培养全面理论型人才,却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结合到实际操作中去,雪上加霜的是,当代社会缺的正是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这一落差让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满腔热情化为乌有,在就业时屡屡碰壁。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表示,大学毕业生往往喜欢扎堆地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发展,而欠发达的落后地区却没有人愿意去,这是人之常情,他们总是会考虑很多现实的问题,不光是工资高低,他们甚至会考虑到将来的家庭会怎么样,孩子上学会怎么样等等,所以,怎样把人才吸引到需要人的地方去,也是一个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
下学期即将步入大三的我也不禁开始思考自己毕业后将何去何从,但是,凡事无绝对,我们作为正处于人生大好时光的大学生,没有理由因为残酷的事实而沮丧、绝望,虽然大学扩招让我们的就业之路倍加曲折,但怨天尤人绝不是风华正茂的我们该有的处世态度,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我们身边各种资源来武装我们自己,努力让自己全面发展,自觉地面对压力而不退缩才是成长,坚信一点,我们的未来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我国历届大学生就业率调查》《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浅谈大学扩招》
《大学扩招的的利与弊》
第四篇:高校扩招的调查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高校扩招的调查
前些日子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扩招的调查,从调查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对扩招的看法,这次调查后的结果也在不断的激励我们要在现在更好的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
近几年来,普通高校持续扩招,必然对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产生较大影响。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刻的思考,研究对策,以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一、高校扩招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扩招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
1.普通高校扩招将有力地推动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我国1999年普通高校开始持续扩招,几个培养周期之后,这些在校生将陆续毕业。目前我国普教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5%左右,高职高专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到40%,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在短时期内将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意味着扩招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就业,形成人才储备。这批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势必对现在的从业人员形成压力,尤其是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之后,人才市场逐渐发育成熟,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谋岗就业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高层次人才储备将逐步成为在岗人员强有力的就业竞争对手。面对严峻形势,作为在岗人员,必然会深刻地意识到如何迅速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善与提高自己的适岗生存能力,会更加主动地接受成人高等教育。这就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扩招也将会迫使待业、转岗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大量高层次人才储备,对待业、转岗人员的压力加剧,他们的就业、转岗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我国目前待业人员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各类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和下岗分流人员等。这部分人员企盼就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要求十分迫切,愿望十分强烈。但由于高校扩招形成的高层次人才储备,又客观地、不可避免地对他们形成新的更大的压力,成为新的强劲就业竞争对手。为寻求就业的机会,他们将不能不清醒地意识到如何完善与提高自己,以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不满足现有职业岗位的转岗人员要转到新的、自己满意的职业岗位,就必须更加完善、提高自己。而这种完善、提高的过程将是接受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过程。而且转到新的职业岗位,可能是转岗者自己所熟悉的,也可能是不熟悉乃至全新的工作,要胜任新的工作,就必须通过包括主动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学习来实现。这样,成人高等教育将为待业、转岗人员自我完善,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提供可能,他们无疑将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市常
普通高校扩招后所出现的人才储备也将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潜在生源市场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想继续学习、扩大知识,以求提高适应社会的竞争能力,并缓解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暂时不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想顺利就业,必然面临着重新学习和更新知识的任务。再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待业期间,就业市场千变万化,他们谋求到所谓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决非易事,完全有可能到自己并不适应甚至完全生疏的岗位工作。这就表明,待岗毕业生要顺利就业并适岗,就必须接受再教育,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事实上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专科毕业生未雨绸缪,一毕业无论是就业还是待业都又走上了新的学习历程。正是这些原因,待业毕业生群体将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很大潜在市常
高校扩招将引发的教育投资热,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通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逐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化社会。由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需求,在普通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成人高等教育也必将改变国家投资办大学的单一办学体制,形成包括不同办学形式、办学层次和投资主体的成人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发展的新格局,为教育消费提供广阔的空间。不论是从业或非从业人员,为了适应社会变化,参与竞争和提升个人价值,他们都会自觉地接受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消费包括成人高等教育消费将成为个人消费的重要部分。所有这些,都将会拉动新的成人教育投资,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扩招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
1.对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的数量和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普通高校扩招,高考录取率大幅度提高,使得原先不能上普通高校只能就读成人教育的学生,获得了上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而且未被当年高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一部分人会复读重考;部分考生为了保险起见,成人高考和普招高考同时报名,被成招和普招同时录取后,大多放弃成人高校,而选择普通高校,导致成人高校报到率比以往降低。这种生源的转移,使成人高校生源中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不断下降。
2.对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由于普通高校扩招,普通高中生报考成教的比例将越来越少。而报考成教专科生的主要生源将是技校、中专、高职的毕业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岗位操作技能,但中学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甚至有些基础课程根本就没有学过,即使有少数普通高中生报考成教,其学业水平也是可想而知。因此,这些因素都使得成教学生的生源质量和素质比以往下降许多。
3.对成人教育教学资源的挤压。由于普通高校扩招,以前因考不上普通高校而不得不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部分毕业生,现在却可以就读普通高校,这样势必挤压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空间。一些原来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由于被兼并和升格,重组了教学资源,减弱了承担成人教育的任务。普通高校举办成人教育的学校,其成人教育主要依靠本校教学资源,由于普通高校扩招过快,学校教学资源的增长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及实验条件、图书资料、教学场地和食宿条件都很紧张,只能挤占原先用于成教的教学资源。加之普教招生国家教育事业拨款加上学生收费大大高于成人教育学费收入,学校更倾向于多招普教学生。这就使得成人教育不得不给普教扩招让路,有的高校成人教育食宿已迁出校园,到处租赁教学场地,教育教学资源严重被挤占,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任务
成人教育是由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途径,其形式、层次可以多种多样,其内容可以无所不包。成人高教与普通高教是有区别的。首先,教育对象不同。普通高校学生都是从中学直接到大学,是未来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成人高校的学生是18岁以上的在岗、转岗、待业人员,是社会的“当班人”。其次,求学目的的差异。普通高校学生是为了就业,求得生存;而成人高校的学生是为了适应生存,提高生存质量。再次,在培养目标上,要求普通高校学生基础扎实,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成教学生则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技能性,更注重在岗和转岗技能需求,强调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另外,学习形式不同。普教学生是全日制学习;而成教有函授、夜大、脱产、短训、网络、自考和自学等多种学习形式。在我国普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特点,为成人的学习服务,为成人学习者的需要服务,其内涵和任务将由原来的“职前求教”转到“岗位培训”“提高学历”、本科以上“继续教育”上来。
(二)在培养目标上,以“技术教育”为主,注重特色和质量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由培养学术型人才转为培养学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并重。并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以及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完善,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地区第三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结构将不断进行调整。而这些新分化或产生出来的职业岗位,又大都与高新科技应用有关,必须要由相应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胜任。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树立市场意识、社会需求意识,以“技术教育”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和特色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在学习形式上,以函授、夜大、半脱产及短期培训为主
普通高校扩招以后,高中毕业生作为成教生源的比例减少,成人教育中“成人不成”“夜大不夜”“函授不函”的现象将逐渐消失,社会从业人员,换岗、待业人员学习提高和知识更新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教育主体,这些人员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学习。面对这些真正的成人学生,由于工作、家庭、年龄的原因,他们很难有大量的脱产学习时间,因此,在学习形式上,主要以函授、夜大、半脱产及短期培训为主,兼顾脱产及其他学习形式。
(四)在培养层次上,稳步发展专科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逐步开展本科后继续教育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化,从业人员出现的转岗、待岗,使得他们为适应生存求学深造、提高学历层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近几年的高校扩招,高职每年毕业生近百万,加上成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脱产、函授、夜大及电大、自考、学历文凭考试等各种途径获得专科毕业证书每年数百万人。这些数以千万计的专科毕业生都有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加深和拓宽知识面、获得新的专业技能的愿望和要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层次上,应稳步发展专科教育,大力发展专升本、高起本教育,逐步开展本科后继续教育和更新知识和技能的短期培训,把成人教育作为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五)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积极推进现代化远程教育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信息化、快捷化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传媒技术,以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将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扩大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机会,并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
(六)在招生和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高校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了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人高等教育在招生和管理制度上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具体来讲,要放松招生规模、为学层次和办学形式的限制,根据社会、市场和教育对象的需求,确定招生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在学历教育中要适应降低门槛,普通高考的分数可以作为成人教育录取的依据,构架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连接的“立交桥”;取消应届专科毕业生当年不能参加成教、专升本的报名考试的阴制;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体现以人为本,为各类成人学员提供更为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活和现实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构建成人高等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
根据我们的调查有45%的人认为高校的扩招是好的,因为他们觉得高校扩招以后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就能越来越多,社会的整体水平也就能有所提高;有25%的人认为不好说;还有30%的人认为高校扩招不好,因为这样会大大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众说纷纭,其实大家的各种看法都有道理,其实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难是很多人都担心的问题!
毕业易,就业难,高校扩招后的就业更难。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3年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50万人。
自年初开始,“第一批扩招生的就业”议题就倍受国人关注,“天之骄子”何以成了“天之焦子”?日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公布了“200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初步统计”,为社会上的讨论提供了一份相对客观和详实的依据。该统计显示,六成毕业生工作基本落实,而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高于2001年。
眼下,又是新一拨大四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实习、求职的高峰期。经历了2003年高校扩招生毕业元年的就业难,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比2003年净增了80余万人,就业形势将更加吃紧。
„„一批人咕噜着离开了XX人才交流中心,另一批人又排着队挤了进来。同样地,在柜台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赶走了临近毕业以来望着厚厚的简历证书,所感到的快乐。同样地,把万分舍不得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自己送进工厂的车间,换到了并非花花绿绿的RMB的银行工资卡„„
这是BBS上流传的《多收了三五斗》之“大学生就业版”第N个版本,其间的辛酸与失落,已不言自明。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生毕业第一年。对于212万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来说,毕业不仅是豪情万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中间的大约50万人将不得不收拾铺盖卷儿回故乡,或者“以梦为马”,四处流浪。而春夏之交“非典”疫情的肆虐横行,从肉体到灵魂又加重伤害了这一拨大学生。
5月28日,国务院第9次常务会议在京召开,重点研究部署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强调:“今年是高校扩招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200多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稳定。”
六成毕业生工作落实
日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公布了“200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初步统计”。6月上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北京、山东、广东、湖南、陕西、云南、广西等7个省市的45所高校近2万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规模问卷调查,9月又进一步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网上跟踪调查。
调查显示,毕业生被调查时状况大致可分为9类(如下),真正签约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但如果将第1、2、3、7、8项均视为“确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去向”,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61.6%,而真正没有接受单位的(第5项)只有不到30%。
类别所占比例
(1)已经签约31.9%
(2)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8.8%
(3)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4.0%
(4)等待接受单位的最后答复5.6%
(5)尚未找到接收单位27.3%
(6)虽有愿意接受的单位,但自己不想去2.9%
(7)准备升学或出国15.1%
(8)申请不就业1.7%
(9)其他2.7%
进一步分析发现,毕业生的落实率有两个特点:(1)不同学历之间差异显著。专科为34.7%,本科为77.9%,硕士、博士分别为90.4%和80.5%,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仍然最大,而1999年扩招的这批本科生的落实率并不低;(2)各省市之间落实率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与各省样本中专科毕业生的比例高低等因素有关。在就业分布上,调查显示单位在大中城市的占绝大部分,比例为76.6%,而在县城的占了17.1%,在乡镇的占5.3%,在农村的仅为0.9%。其中,按工作单位性质可分为(如下):
单位性质所占比例
国家机关12.4%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国有企业34.5%
学校23.1%
科研单位4.1%
三资企业8.3%
城市集体企业3.1%
乡镇企业1.0%
民营企业10.7%
其他2.7%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接受的毕业生超过了10%,说明这类企业的发展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而大学毕业生对民营企业的认知、接受程度也在日益提高。
此外,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如下):
类别起薪所占比例
起薪层次1000元40.9%
1001-2000元45.5%
2001-3000元9.5%
3000元以上4.1%
平均月收入1550.7元
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起薪有显著差异,专科毕业生为1307.4元,本科毕业生为1501.7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995.9元和2983.9元;而按性别分析,男女起薪分别为1550.5元和1561.1元,二者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具体影响个人就业的17种因素中,按影响程度从重到轻顺序排列,分别为:
1、工作能力;
2、学历层次;
3、所学专业;
4、学校名气和地位;
5、就业信息和机会;
6、工作经历;
7、应聘技巧;
8、学习成绩;
9、社会关系;
10、户口和用人指标;
11、往届毕业生的声誉;
12、学校或教师的评价;
13、性别状况;
14、党员干部;
15、送礼买人情;
16、家庭背景;
17、“非典”疫情。调查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学生的学识、能力受到重视,人情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在降低。“非典疫情”在所列17个因素中重要性程度最低,认为其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毕业生的比例约30%,其中北京最高,为43.5%,广东为31.8%,云南为22.3%。
至于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调查显示(如下):
信息来源所占比例
学校发布的需求信息及就业指导机构提供的信息47.7%
专门性的人才招聘刊物11.4%
亲戚朋友和熟人介绍的信息10.5%
与用人单位直接谈话中获得的信息9.7%
在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8.8%
新闻媒介4.2%
企业招聘广告3.8%
可见,新闻媒介和企业招聘广告所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毕业生对学校的依赖十分强烈,认为最重要的求职途径是“学校举办的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需见面会”的占41.3%,认为是“本人毛遂自荐、自我推销”的占16.3%,社会上的人才招聘会、主管部门举办的人才招聘会分别占12.8%和8.4%,学校推荐和亲友介绍分别只有6.2%和6.8%。
在需要求职的毕业生中,求职单位数在2个以下的占41.1%,3-5个的占47.3%,6-10个的占9.9%,10个以上的占1.7%,平均求职单位数为3.43个。而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往往有显著相关,“已经签约”的毕业生平均求职单位数为4.53个,“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者为3.89个,“等待接受单位最后答复”者为3.62个,而“尚未找到接受单位”者平均只向2.60个单位求过职。
而针对没有找到接受单位的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期望,调查显示,这些毕业生明显降低了就业期望。有70.1%的人表示愿意接受“不解决户口、档案问题的临时性工作”,对这类工作的最低期望收入平均为1294.8元/月,对“解决户口、档案问题的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最低期望收入只有1077.7元,远远均低于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平均收入(1500元/月左右),甚至低于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专科、高职毕业生的平均起薪(1307元/月)。
十年就业低谷
据专家估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提供80~100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统计年鉴2002》的数据表明,我国1990年的从业人员总计为64749万人,2000年为72085万人,10年间净增733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1%。另一方面,我国1990年的GDP为18548亿元,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00年的GDP按当年价格计算为89442亿元。按实际GDP计算,年平均增长率为10.3%。也就是说,GDP每增加1%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增长率仅为0.07%,这表明,我国1990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
在今后5到10年间,我国的GDP每年至少要保持7%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十五”期间我国可提供劳动岗位4000万个,平均每年有800万个。但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每年也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
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者(大专以上)为1212万人,2000年为3366万人,从1990年到2000年净增214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7%。而1999年以后,这一增幅随着高校扩招迅速盘升到新的高点。1999年当年中国高校共招生160万人,较之1998年一下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2000、2001两年,扩招增幅分别为38.16%和13.3%;2003年,增幅虽降至10%左右,但招生总数已达340万人。四年的扩招政策引以为荣的一组数字是中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了2002年的1400万人,接近1998年美国1420多万人的教育规模,入学率由1.9%迅速提高到了15%。而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在增加,如果算上民办高等院校,2005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将达到四五百万人,届时将占到800万个就业岗位数量的一半以上。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约37万人待业;而截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止2003年6月20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签约率达到50%左右,其中,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为30%,本科生签约率约为60%,研究生的签约率约为80%。也就是说,2003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将达到50万人以上。而据有关方面预测,这一数字到2004年将变为69万人,2005年达到79万人!
建立新的就业观 为什么一毕业,就失业?
普遍意见认为是扩招造成的直接冲击,也有人认为是今年4月中旬以后国内大部分地区的SARS疫情堵塞了求职渠道,当然还有“户口”、“指标”一类老生常谈的制度樊篱,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问题,等等,共同导致了就业难。
对此,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认为:“第一,扩招确实提高了大学生的失业率。高校越是扩招,大学生失业的问题就越是严重,这是必然的;第二,大学生失业率上升,只是改变了失业者的结构,并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失业人数。”他说,这批人如果不上大学,四年前同样面临就业问题,而这些人接受四年高等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将他们失业的时间拖延了四年。这看上去一点也不美,甚至有些残酷,但这是现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兰新哲院长认为,通过四年扩招,中国以跳跃式的发展将高等教育的总规模与美国持平了,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在现有的资源下,它让更多的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扩招是中国大学的必由之路,适当的时候还得再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就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兰新哲院长强调,社会应该建立新的就业观。他说:“以往整个社会的观念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是天然的白领阶层,但实际上发达国家大学生做蓝领工人已是很正常的事情,蓝领劳动者是未来社会的大多数。另外,就业本身应该是动态的,因为市场本身就是动态的。毕业生找工作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也需要对他进行选择,双方都有一个相互适应期。现在的情况常常是这样的,为了找工作,有些毕业生大四一年都在四处奔走,学习等于是搁一边了,其实应该将就业时间往后再延一段或者抻长一点,而不是像挤公共汽车一样,赶在一个点上大家都去挤,那肯定有人坐不上车。在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里,大学生失业并非不正常的事情。” 高校的扩招一定是有利有弊的,各人的看法总是不同,但是真要看出高校扩招的好与坏,也要等到这一政策实施以后才能得到验证。未来的大学生一定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要为以后的工作更加努力的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
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如今大学扩招愈演愈烈,这就使得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大学生就业也逐渐市场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强、就业压力增大,更加上现有大学学科设置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就业供需的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心理预期过高等原因,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压力逐渐增大,而就业形势也显越来越严峻。
一般而言,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原因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和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
这里,我们可以从问题涉及到的不同主体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体系与框架。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而该问题主要涉及到国家、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等四种不同的行为主体。总而言之,大学扩招之后,不管就业形势怎么严峻,实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是我们最关心以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显著增
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校方的工作压力增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常教学的压力:由于学生投身就业活动、末尾一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部分难以落实,这就产生了教学与就业的博弈;应该结合学校总体战略全盘考虑就业工作。
二是就业指导的压力:大批量毕业生就业手续程序化运作的管理控制难度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配备不到位,毕业生就业需求、咨询服务方面的要求增加,社会各界对高校就业越来越关注、期望也越来越高。
三是毕业生就业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加大。毕业生心理教育和行为引导有待加强。
四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还有待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需要系统化。
身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下面将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一些建议,希望每个心怀梦想的大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
毕业生就业是一个过于宽泛的论题,讨论最好比较有针对性,就业工作举措也是如此,应该切合不同学校自身实际。目前,主要重点院校大都以“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一些专科院校或职业学校则以培养“一专多能”、实用
性人才为主。对于前者,就业显然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诱导力量,但学校有关部门还是有责任教导学生在校期间注意实践能力的锻炼,注意既定培养计划和就业技能方面的协调;而对于后者,社会实践和相关技能的培养则显得更加尤为突出。
学校可定期通报各院系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就业指导机构经常向校领导汇报工作,并按时向学校领导提交本就业工作的详细分析报告,明确将招生、培养、评估、专业设置等方面同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挂钩,增强老师责任感与紧迫感,以此推动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重视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学校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实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逐步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年级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同时要明确各级权限、职责与义务,推进就业指导机构与院系两级协调管理的工作,建立就业工作理论研究(包括制定研究项目)以及奖励惩罚制度。
就业指导课要到位。首先,应该引导毕业生重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主要是相对于传播择业技巧的相关知识而言。就业的关键仍然是自己个人素质和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尤其是引导毕业生调整好就业期望值。这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行业或专业
情况,对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工作薪酬等各方面的预期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调整和安排。再次引导毕业生接触人才市场竞争和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信息,以实现就业观念的市场化转变,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意识基础。拓展多种就业渠道应该密切注意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向,拓展多种就业渠道。其一是增强升学继续深造的宣传,鼓励学生升本、考硕或升博,一方面对较低层次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分流,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培养层次,营造后期就业优势。
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到中西部人才匮乏的地区就业。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和实施方案,鼓励大学生考虑这种将国家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和就业渠道,回贫困地区生源地工作、到农村或者小城镇就业、到其它艰苦地方作贡献。
按政策规定鼓励毕业生到私营或民营企业就业。对于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学校积极为其解决落实人事代理的相关事宜,对于短期内有经济困难的,学校允许其户口档案暂放学校。对于到事业单位采用合同制形式就业的专科毕业生,学校要主动为他们解决户口档案人事代理的指标。当今社会人才流动加剧,大学生主动意识增强,加之很多学生确系“先就业后择业”,这样毕业生毁约、跳槽现象普遍存在,这给用人单位的人
事工作和学校的就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校不能简单的禁止或是放任此类事情的发生,而应该对问题做出详细分析,并从社会人才合理流动、年青人职业生涯设计等较为广阔的背景来分析和教育学生。
总之,大学扩招确实为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它使得我们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但是,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不能被它打到,我相信,在学校老师的引导,国家的调控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之下,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大学生都能开启自己的康庄大道,都能是自己的人生无憾,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扩招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目前大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量上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过剩”的现象呢?可从结构性失衡、就业市场和毕业生本人等方面探讨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至国家,下至普通民众都在寻找“良方”。当有人把“病症”归结为高等教育的扩招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扩招成了众矢之的。大学生就业难真的是扩招带来的吗?我们来回顾一下高校在扩招之前大学生就业的大致状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的是统招统分政策——国家统一招生,财政统一出钱培养(享受国家津贴),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即所谓的“吃皇粮”。所以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第二阶段:2O世纪9O年代,全国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但由于中国的教育发展比较滞后,高学历人才处于短缺状态,所以大学生毕业就业制度的演变落后于全国就业制度的改革步伐,仍然实行“以统和包为特征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也根本不存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到这个阶段为止,套用一个时髦的经济术语,大学生一直
是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那时的“大学生毕业证书”不仅是好工作的保证书,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天之骄子,社会栋梁是也!第三阶段:直到9O年代中后期市场化就业模式开始形成,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进入人才市场,即“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尤其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才凸显出来。见表1一表3。
2006年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400万,达到了410万。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将达到480万,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将更加不容乐观。由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扩招和就业难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是扩招导致大学生供过于求但国际经验似乎并不支持这种看法。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菲律宾和泰国,人均GDP和我们差不多,经济增长率是我们的一半左右,而他们的大学生入学率却比我们高出许多(2002年当我们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还在13%左右时,菲律宾已达到31%,泰国则是35%)。为什么它们的经济领域能容纳那么多大学生就业,而中国刚刚从扩招前的7%到达现在的2O%左右,就显得大学生过剩了呢?并且,无可否认的是,扩招本身会吸纳新的师资和职工就业,而且较多的就业人口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也可以暂时减缓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即所谓的“蓄水池”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高校的扩招而它的确又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1978年恢复高考,特别是9O年代后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在校学生数量1998年到2004年6年内翻了两番。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达到2000万人以上,毛入学率已达到2O%左右,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这种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在其他社会条件不完善的条件下,“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的起始阶段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教育的终端消费——被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性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有研究表明,如果拿上个世纪8O年代跟9O年代对比,8O年代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所创造的新增就业,是9O年代以后的3倍。近年来我国GDP增长一直比较快,但这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却正折射出现阶段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特点与实际状况决定了其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非常弱,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的人力资本也在不断地转移。所以,吸纳大学生就业主要体现在二,三产业上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见表4。
从表4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出,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国的二,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非常大,特别时第三产业,吸纳了一半以上的劳动力。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而美国更是达到70%,也不会出现如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菲律宾和泰国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虽然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和他们各自的适龄青年大学生的比例还是基本相适应的。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从总体上说,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和优化,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高级化,但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却很大呢?这与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以及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的第二产业正处于巨大的结构调整期,历史的积累使其本身已经在将大量冗员抛向社会。虽然这里有人力资本素质的问题,但也是寻求提高岗位效率的结果。这显然导致岗位缩编,需求缩小。而且当前中国又出现一种重型化的工业发展潮流(如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型化走的是资本密集型道路,使得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按道理应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我国的第三产业规模小,层次低,能够吸纳作为知识或者技术型人力资本的高端第三产业本身并不发达。如表5中所显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社会服务业占到了整个第三产业的47左右,而这几个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并不强。而易于吸纳大学生的,如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等的比例不高,发展规模不大。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就业集中从而导致就业困难。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一个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北京高校中有74.8%的人首先选择在北京求职和工作。除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高达69%。而中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又得不到毕业生的充分响应,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毕业
生仅有2%。笔者有限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在本科阶段曾参加过几场招聘会,每次去招聘会现场都会发现一个相同的现象: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的企业的招聘点总是门庭若市,甚至排队半天也投不上一份简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内地的或沿海省份偏西部的城市的企业招聘点前却是门可罗雀,正所谓“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这固然有就业观的因素在作祟,但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二元劳动市场的分割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三、教育结构不合理
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与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以目前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分工来看,我们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或者说高级技术工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只占全部工人总数的1/3,但我们的制度和观念导向使人觉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是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而驱使人们花费更多成本追逐高等教育,进一步导致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存在。(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寻求信息观念不强,市场灵敏度低,就业指导观念落后,专业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大学有它自己的“迟效性”,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实力盲目开办或扩大招生一些所谓“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方面,这种大跃进般的扩招使各个高校的教学资源远远跟不上需求,教学质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学生竞争力的滑坡。以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以前全国只有4O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而到了1996年,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一下子增到了400多所,同类人才的供给一下子扩大了1O倍。而到这批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时,社会需求不仅没有相应增加,反而因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减少。发生这种错位,出现结构性失业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供给方、需求方和市场机制等方面,这里主要谈谈中小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非常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从1995年到2000年,当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裁员达5000万时,民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的雇员却增加了3000万人,并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地上升,其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潜能非常大。但由于规模
抑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行为短期化,不注重研究开发,其赢利模式不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科技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非常低。见表6。
而大学毕业生应该是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部门的主要供给者,所以企业实际能为高知识劳动者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对比欧美,特别是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们从中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日本企业普遍将研究开发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其拥有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5%,投入的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经费的80%。一些大企业的实验室设备精良,甚至超过大学和政府的科研机构。
五、就业观念不切实际
我国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时代,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经济成本在家庭收支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以当前的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为例来说,平均每年每生的支出(包括学费,住宿费等各项费用)至少在一万元以上,这不但远远超出中国人均年收入还超出许多家庭的年收入,甚至是家庭年收人的好多倍,这致使不少家庭因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而致贫。见表7。
家庭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投资.而就业选择就是权衡这种投资的收益。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趋向大城市,追求高薪岗位也就很自然了。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将继续存在。但只要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再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