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
2014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
(一)2014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试卷结构包含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福建教师招考网整理提供2014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题(一),多做模拟试题就如同上战场,战士们上战场前都要进行一次次与假想敌的战斗,我们现在也一样,在上考场前也要与假想敌作一次次的较量,真的上考场了,就已经习惯了,不紧张,有自信,熟练的答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约时间。福建教师招考网在此预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一、单选题
1、学生在阅读时常用红色笔画重点线,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基本特性中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2、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这体现了记忆的()。
A、敏捷性 B、持久性 C、正确性 D、准备性
3、学生考试中运用已经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是()。
A、直觉思维 B、常规思维 C、经验思维 D、发散思维
4、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形式如图表、路线图等来表征问题,这是()的过程。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5、“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意志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6、“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分别说的是人格的()。
A、整体性和可塑性 B、稳定性和可塑性 C、稳定性和独特性 D、社会性和独特性
7、力求在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争取拿到奖学金,属于()。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C、高尚的动机 D、认知内驱力
8、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的现象被称为()。
A、顶点原理 B、高原现象 C、瓶颈现象 D、思维阻滞
9、学生取得好成绩后,老师予以表扬,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0、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11、小刘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他的学习动机是()。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认知内驱力 D、高尚动机
12、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其效果要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晨和晚上受()的干扰。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单一抑制
13、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 _____,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 B.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C.宪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14、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_____。
A、追究刑事责任 B、受到行政处罚C、引咎辞职 D、担负民事责任
15、()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世界公民 B、中国公民C、中国定居的人 D、在中国的外国人
16、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的原则。
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C.教育与惩罚并重 D、劳动改造
17、义务教育实行___ __领导,_____ 统筹规划实施,_____为主管理的体制。()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二、填空题
1、“足智多谋、随机应变”说的是思维的 品质。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第三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
3、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
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以规范教师 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目标。
5、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
6、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7、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8、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 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中小学教师所承担的义务是什么?
3、材料简答题作文课上,余老师先简要回顾了《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馆》等几篇课文对建筑物的描述,再讲述对建筑物进行描述的方法和线索。余老师所采用的是哪种学习迁移?结合实际回答,如何组织促进迁移的教学。
4、材料:小花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一天,爸爸突然叫小花不要上学而到小卖部给妈妈帮忙吧。小花想念书,但是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不去学校读书了。老师了解到小花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花的爸爸,劝他让小花继续上学。小花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再说了小花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得由我说了算。”请问:小花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花的爸爸都违反了哪些规定?
四、论述题
“一教育心理学家到一个班级考察,随手指了几名学生的姓名,对班主任说这几名学生将来一定能成大气。若干年以后,那几名学生果真都很有一番成绩。那位教授笑着对班主任说,其实他当时也不知道的,只是随便指指的”。这揭示了什么现象,请分析解答此案例。
五、案例分析题(略)
[福建教师招考网参考答案及答案解析
注:回复本帖即可查看福建教师招考网的解析,建议大家可以先做题再回复帖子与答案比较。
以下内容会员跟帖回复才能看到
==============================
一、单选题
1、A
2、D
3、B
4、B
5、D6、C
7、B
8、B
9、D
10、C11、B
12、D
13、A
14、C
15、B16、A
17、A
二、填空题
1、灵活性
2、培养勤奋感
3、教学效能感
4、从教行为
5、规范字
6、心理健康辅导
7、三
8、平等
三、简答题
1、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倒U型关系)
2、(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1分)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1分)
(3)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分)
(4)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1分)
(5)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1分)
(每点1分,答对以上4点得满分5分)
3、材料简答题
(1)自下而上的垂直迁移,解释其内容;
(2)促进迁移的教学
1)整合学科知识;
2)加强知识联系;
3)强调概括总结;
4)重视学习策略;
5)培养迁移意识。
4、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答出两条就给2分)
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法律规定,女孩和男孩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歧视女孩。小花的爸爸让小花中途辍学的行为是违法的。(1分)
听了老师的话应当让小花赶快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如果不改正的话,当地政府应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他送小花返回学校上学。(1分)
另外,为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国家还禁止工厂、商店、个体户等雇用不满16周岁的儿童。(1分)
四、论述题
1、教师期望效应;
2、解释教师期望效应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3、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五、略
第二篇:2014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一
2014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届世界博览会。A.39 B.40 C.41 D.42 2.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进行。A.北京 B.广州 C.福州 D.上海
3.2010年11月1日零点开始,中国进行了第()次全国人口普查。A.三 B.四 C.五 D.六
4.时速250公里的福建省()铁路于2010年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A.福(州)厦(门)B.温(州)福(州)
C.宁(波)福(州)D.福(州)广(州)
5.国家文物局2010年3月31日发布《关于开展2010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2010年6月12日为我国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为()。
A.文化遗产,在我身边 B.保护文化遗传,守护精神家园 C.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D.保护文化遗产
7.《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8.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A.线性关系 B.正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9.“信息加工学习论”的提出者是()。A.加里培林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加涅
10.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可以分为(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1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下学习方式中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背的是()。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
1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相互作用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5.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 B.1986年 C.2005年 D.2006年
16.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17.下列属于外部学习动机的是()。A.学生为了得到奖金而学习B.学生的学习兴趣
C.学生的求知欲
D.由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的学习动机 18.实施义务教育,不收()。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1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0.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的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A.内在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无意强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1.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________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2.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地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________。
23.新课改提倡的三维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要有________。25.______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
26.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______。27.______是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28.封建社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29.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
30.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______时,效果最好。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31.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四、材料分析题(共30分)
33.学生小军考试时睡着了,期末成绩很差,你找他谈话,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在检讨书里面描述到自己以前刚进学校时候学习兴趣很高,成绩很好,后来时间长了就感觉学习很枯燥,越学越没有意思,成绩直线下降。他最后在检讨书中问老师如果现在认真学习能不能赶上,如果赶不上就准备放弃学习了。
依据以上材料,作为一名班主任,给这名学生写一段评语。(5分)34.刘某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特喜欢罗纳尔多,把头发剃成足球样式的形状,第二天便来学校上课,刚走进教室,被老师看见,老师便对他说:“你的发式太怪了,把头发再去剪剪,恢复正常了再来上课,顺便让你爸爸妈妈来学校一趟。”刘某回家后,将这件事告知家人,第二天他和外婆便一起来学校,学校老师要求刘某剪掉头发,并不准许他上课。外婆带他去将头发剪成光头,第三天又来学校,没想到学校老师却说哪有学生光头来上课的,依然不允许其上课,外婆只好找校方领导,校方说不准许其上课。家长说:“可否戴帽子上课?”校方说:“不行,等头发长长了再来上课。”家长为让刘某学习,找到教育局领导反映情况,教育局要求准许刘某上课,并且在校期间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学校收到教育局通知后,仍以刘某光头损坏学校形象为由不允许刘某上课。运用相关的教育法规及你所掌握的教育学原理回答:学校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5分)
35.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5分)
36.下面是一位学生考试结束后的自我感受,请结合新课程改革,运用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对这一案例中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考试的时候,我很紧张,不过一想到考完后就可以玩电脑游戏了,心里便好受多了。我认真地做卷子,不知不觉地就写完了。老师把卷子发下来分析试卷,一看自己是72分,及格了,有进步了,心里很高兴,还不错。可老师分析试卷的时候,我和同桌说了几句话,老师走过来让我不要太兴奋,说别看是72分,是第48名,全班倒数第四。我的头立即低了下去,我考得再好也考不过人家,我总是失败,唉!”(5分)
37.《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5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5分)
五、论述题(10分)
38.新课改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C B D A A 6-10 B C C D B 11-15 C A C B D 16-20 D A C C C
二、填空题
21.改革开放 22.地方课程 2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4.试用期 25.布鲁纳 26.同化说 27.孟禄 28.个别教学
29.相互促进的关系 30.150%
三、简答题
31.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互补性。32.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四、材料分析题
33.评语要点:第一,肯定学生,只要努力一定能赶上来。第二,找优点(表现好的地方,值得学习的地方)。
第三,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不是能力问题,是努力不够等)。第四,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34.学校这样做不合理。原因如下:
(1)从法律的角度说,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剥夺。因此,对品行有缺点的学生,教师应当耐心的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包括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只有“教育权”,而无抛弃、勒令离校、限制上课等“处罚权”。
(2)从情理的角度说,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完善、不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基于这样的身心特点,犯错误、违反校规校纪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学校都以开除、限制学生上课等简单的方式处罚学生的话,那么,教育既无艺术,也无科学可言了。虽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学校未经尝试其他教育方法便急于处罚学生,显然不合情理。
(3)学校随意处罚学生,甚至将违反纪律的学生驱逐出校园,推向社会,是对社会、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起教育责任。何况,对于学生的错误,学校领导和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35.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首先,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是让学生参与到内容的学习中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其次,老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并表扬学生的意见很好,说明老师不是把自己当作权威者,而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有思想的人,尊重学生,赞赏并相信学生,教师的行为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信心。
本题中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36.案例中教师对待这位学生的行为是不恰当的。
教师把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没有关注学生的进步;同时,当面批评学生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使这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更要尊重学生的感受,避免打压、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提倡多元评价主体。
37.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因材施教。根据孔夫子的话,我们知道子路好胜,所以孔夫子劝其不要立即行动以培养其耐心,不要鲁莽行事;而冉有畏缩,所以孔夫子鼓励其立即行动以培养其果断的性格,鼓励其当机立断。这说明在教学时,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采取符合学生个性心理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论述题
38.(1)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
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借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了解课标中的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教师才能确定所教年级的总目标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2)备教材
①备选编意图: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②备知识结构:从内容入手,找准与学生旧有知识建立联系的同化点,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相应的联系,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并建立同化,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③备知识整合: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学科内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旧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等。(3)备学生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备学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备课要在传统的关注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去关注学生“怎么学”,即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如何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确定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并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4)备学法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是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紧密联系着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定学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运用。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引导性的语言、过程性的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生成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式。(5)备教法
新课程的研制吸收了建构性学习理论,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将传统的程序式课堂教学转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建构式课堂教学是在充分尊重、理解、相信
学习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备课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备问题情境; ②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③备学习的反馈与控制; ④备教学手段的运用。(6)备教学分析反思
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重视、强调教师课前备课,而忽视课后的备课。新课程强调对备课、上课的研究,通过反思总结,提炼、升华成功经验,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以教学分析反思为主要特征,教师在上完课后,要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即时改进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突出备课的研究性,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备课要从“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以及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道德水平都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加以认真考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
第三篇:2016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C】
A.《教育论》
B.《孟子》
C.《论语》
D.《学记》
2.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D】问题。
A.教育政策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4.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出自【D】
A.《教育论》
B.《孟子》
C.《论语》
D.《学记》
7.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D】
A.授受关系
B.民主平等关系
C.师道尊严关系
D.相互促进关系
8.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9.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0.中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的作者是【B】
A.廖世承
B.杨贤江
C.凯洛夫
D.潘淑
11.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A】
A.自然后果法
B.绅士教育
C.小先生制
D.教学相长
12.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自尊心较强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B】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3.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B】
A.全面发展
B.均衡发展
C.能力为重
D.德育为先
14.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5.“从做中学”是【A】的重要主张。
A.杜威
B.陶行知
C.克伯屈
D.赫尔巴特
1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发展危机是【C】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7.“实验教育学”是【B】首次提出。
A.斯宾塞
B.梅伊曼
C.拉伊
D.杜威
18.教育公平的重点是【C】①机会公平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④扶持困难群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9.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20.某初级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将年级成绩最差的三名学生除名,该中学侵犯了未成年学生的【C】
A.人格尊严
B.隐私权
C.受教育权
D.教育权
21.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A】
A.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22.一年级一班的新来班主任采取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共同制定一些班规或者制度。这位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属于【B】
A.权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平等型
23.一般认为,个体智力在【C】达到高峰。
A.18岁
B.15岁
C.25岁
D.45岁
2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把【D】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民主法制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5.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二、解答题
1.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可循?
【参考答案】
(1)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德育主体养成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施加德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简述教学设计的依据。
【参考答案】
(1)现代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3)教学的实际需要。
(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5)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论述题
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参考答案】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四、案例分析题
一位大学生在反思自己的中小学生活时,如此说道: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猛然觉得这12年的寒窗苦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外,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兴趣爱好。他除了无奈地“喜欢”数理化英语等高考课程外,简直都忘了国歌是怎么唱的了。
分析:对这样的教学过程的批判反思。
【参考答案】
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具有青春活力的学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看自己想看的书,不能想自己想的事,而是为了满足某种外在需要,达到某种功利的目的,把自己淹没在一堆堆的练习卷、一沓沓的参考书中,这是一个多么可悲和残酷的活动。(批判)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更多的是师生间感情交流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与学行为的有效性。良好的教学过程必定是建立在人性向善的预设上,讲求的是尊重和信任。(反思)
第四篇:福建教师招聘考试 2010教育综合考纲
2011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整理资料
一、时事政治模块
(一)模块分值:10分
(二)评价目标:考核应聘者基本的政治素养
(三)考核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2010年5月30日至2011年4月30日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一)模块分值:20分
(二)评价目标:
1、考核应聘者对我国重要教育法律法规的掌握水平及应用教育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
2、考核应聘者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及其师德素养水平
(三)考核内容
1、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三、教育学模块
(一)模块分值:35分
(二)评价目标:
1、考核应聘者教育理论素养及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核应聘者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及其应用能力
(三)考核内容
1、教育及其发展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6、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职业角色多样化: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示范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5学生的朋友6研究者(2)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素养:一职业道德素养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生学习
二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
三职业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教学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师德2愉悦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教师观:一教师角色转变1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研究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和社区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看,强调合作(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特点: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提前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5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2用发展的观念认识学生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学生是责权主体
(4)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意义: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是衡量师生学校生活质量的指标3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建立: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要发扬民主4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师生关系: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7、课程
(1)课程内涵: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2)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属性分)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4国家,地方,校本(学校)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5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分)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分)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1均衡性
2综合性a加强学科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c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选择性(4)课程标准
含义: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与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特点: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
(5)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内涵: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主要分为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1开展社会调查确定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2审查学生日常能获益的课程资源3开发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5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库
8、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概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任务:1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3发展学生体力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本质:1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应注意的问题(两级分化)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3两级分化问题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促进的2知识和智力是不同概念3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发展是有条件的4防止两种倾向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1知识是思想教育形成的基础2思想道德的提高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基础3两级分化问题(3)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一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要求:1教师保证教学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思想教育3通过教学活动各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1重视知识教学2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3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
三直观性原则 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 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原则 要求: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2讲授要有重点3设置问题情境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五循序渐进原则 要求:1教学要系统2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易到难的教学
六巩固性原则 要求:1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知识巩固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3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七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1坚持课程计划和课标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教学3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创造学习条件
(4)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一备课 要求: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准确3结构合理4方法适当 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标2考虑学生实际3难易适当4形式多样5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四课外辅导 要求:1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2辅导只是教学的补充。
五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成绩检查要求:1科学性2全面3方法灵活 成绩评定要求:1客观公正2指出学生不足与努力方向3鼓励学生创新(6)教学组织形式
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 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 特殊形式:分组教学和复式教学(7)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程序:1说教材2说目标3说学情4说教法5说教学程序a教具学具准备b设计思路c教学流程b板书设计
要求:1处理好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唯一标准2处理好说课与备课区别,不能照教案说3处理好说课上课关系,说课对象不是学生4注意详略得当,突出说,切忌读,背5备说课教案多问几个为什么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时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学科
9、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内涵: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作用:1导向功能2鉴定3改进4激励5管理6研究(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类型:1评价参照基准不同 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2评价目的不同 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评价主体不同 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方法:1测验法2表现型测验法3评定量表评价法4轶事记录评价法5档案袋评价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
10、德育与班级管理
(1)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过程的规律(4)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5)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6)德育的途径(7)班级管理的功能、内容及方法(8)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
11、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2)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任务(3)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4)课外活动的组织
四、心理学模块
(一)模块分值:35分
(二)评价目标:
考核应聘者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2)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3、人格发展与教育
(1)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
(2)能力的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培养(3)气质与教育(4)性格的形成与教育
4、学习心理
(1)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理论(2)学习动机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3)学习迁移与教学
(4)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5)技能及其特点、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培养(6)学习策略及其种类(7)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5、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心理健康的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6、教师心理
(1)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2)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附:
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说明
为了组织好《教育综合》科目统一命题考试的工作,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工作的通知》(闽教人[2010]7号文件)的要求以及《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1、按照福建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切实做好命题工作。
2、坚持科学、公正、规范的命题原则,有利于客观公正地选拔中小学新任教师,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教师“入口关”。
3、试题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时代性,适当关注教育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考核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开放性。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
二、命题依据和范围
1、以公布的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为依据。
2、命题内容覆盖到《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各个模块。
3、本科目考试不指定教材和学习参考书、辅导书。
三、命题要求
1、试卷题型:供选用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试题难度:本科目试题不同难度要求的分数比例为:易30%、中50%、难20%。
3、试题能力层次:本科目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30%、理解30%、应用40%。
4、考试形式:本科目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
第五篇:2016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2016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模拟试卷及答案
(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按照从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发展的,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2.一位胆小的学生一旦开口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这属于()。A 行为塑造 B 示范法 C 代币奖励法 D 强化法 3.数学学习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中包含
A 自下而上的迁移 B 自上而下的迁移 C平行迁移 D 逆向迁移 4.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理论依据是()。
A 经典性条件作用 B 操作性条件作用 C 精神分析理论 D 认知理论
5.在试误学习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一经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不断减少,这是试误学习的()。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D 强化率
6.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A 自我成就感 B 自信心 C 自我效能感 D 自我强化
7.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加快推进以()为重点的社会建设。A 经济建设 B 法制建设 C 改进民生 D 公平正义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
A 以分科课程为主 B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C 以综合课程为主 D 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9.小刘在机动车道骑自行车时看到前面有交警,立即回到非机动车道。这是()。A 逃避条件反射 B 回避条件反射 C 刺激分化 D 刺激泛化 10.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A 感冒时声音沙哑 B 吸毒者毒性发作时全身抽搐 C 学写毛笔字 D 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A 马克思主义 B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 社会主义荣辱观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2.将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全部列出来逐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式是()。A 研究式 B探索式 C 启发式 D 算法式 13.将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 科尔伯格 B 皮亚杰 C 班杜拉 D 维纳
14.教师在讲惯性时,不仅举了固体的感性的例子,而且举了液体的惯性的例子,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切物体均有惯性”的正确观念,而不至于认为只有固体才有惯性。这位老师恰当地运用了()。
A 正例和反例 B 比较 C 概括 D 变式
15.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识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种反应属于()。
A 强迫症 B 恐惧症 C 抑郁症 D 考试焦虑症
1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识记结果往往是()。
A 头尾好,中间差 B 中间好,头尾差 C 头尾、中间一样好 D 开头好,中间和结尾差 17.一位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这位教师处于()。
A 关注情境阶段 B 关注生存阶段 C 关注学生阶段 D 关注自己阶段
18.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两次灾难磨砺中国,赋予这个国家前进的精神力量,也彰显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
A 爱国主义 B 爱好和平C 改革创新 D 人道主义
19.提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发展目标的是()。
A 《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B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要》 C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D 《义务教育法》 20.“望梅止渴”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
A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作用 C 士兵的士气高 D 梅子对人体味觉器官的刺激作用 21.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22.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2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24.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格塞尔
C.华生
D.弗洛伊德 2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育家是()。
A.皮亚杰
B.赞科夫
C.维果茨基
D.苏霍姆林斯基 26.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
A.发展身体素质 B.培养心理素质 C.形成社会素质 D.提高政治觉悟 27.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28.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的课程是()。A.综合课程 B.核心课程
C.国家课程 D.校本课程
29.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班主任活动
D.实践活动 30.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A.教与学的矛盾 B.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D.主体与客体间的矛盾
31.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这是哪一条教学原则?()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2.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村施教原则 3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个别教学 D.分组教学
34.首次正式提出教育评价概念,被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并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开端的著作是()。
A、布卢姆的《教育评价》 B、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 C、西蒙兹的《人格与行为的诊断》 D、泰勒的《学生进步的评估与记录》 35.衡量人们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6.“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是德育过程的哪一条规律的体现?()。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7.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称为()。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 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育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39.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
A.民主型 B.权威型
C.专断型
D.灵活型
40.测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较强的客观性的测验是()。
A、标准化测验 B、教师自编测验 C、客观性试题测验 D、主观性试题测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1.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 审定。2.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 的任务。
3.《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 三级课程管理。
4.根据《教育法》规定,中等和中等以下教育由 管理。
5.《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结果分为 三个等级。
6.知识直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实物直观、和言语直观。7.陆钦斯的“量杯”实验表明,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认同和内化。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________的一门科学。
10.《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大约成书于________。
11.综合课程是打破了_________的框架,把若干有关的学科内容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12.新课程结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________,并作为必修课程。
13.新课程注重对过程进行评价,实现终结性评价与________的有机结合。14.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________。
15.三结合教育是指学校、家庭、________三方面教育要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况? 2.简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杰在课间休息时与同学打闹,小杰被撞在水泥栏杆上,造成手臂粉碎性骨折。
材料2:某中学举行大型集会后,学生经过狭窄楼道时突然拥挤,导致发生踩踏事件,多名学生受伤。
针对上述材料,请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如何加强校园安全提出相关建议。(5分)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某位心理学家对74个班级的2000多名学生的作文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其中每个班的学生都分为三组,对于第一组学生的作文,成绩仅评定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无相关评语;对于第二组学生的作文,不仅有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而且每个等级都有相同的评语,如成绩“甲”等的评语为:“很好,坚持下去!”成绩“乙等”的评语为“较好继续努力;对于第三组学生的作文,成绩评定除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外,老师还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作文写有针对性的评语。结果一学期下来,第三组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最快,第一组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最慢。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到何种结论和启示。(10分)
3.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某个问题的解释有纰缪,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窗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问题:请你根据当前的教育理念,评价该老师的作法。
4.“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中,从学生答卷反映的情况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教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学生找老师说。而从教师答卷调查结果看,却有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任”自己,有81%的教师愿意与“所有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交朋友。而当调查问到“有人认为,对学生适当体罚是必要的,”居然有53%教师“可以理解”,认为“确有一定效果。” 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5.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良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良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良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良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ABB 6-10:CCBBC 11-15:BDBDD 16-20:ABABB 21-25:AAACC 26-30:DCCBA 31-35:CBBDD 36-40:CABBA
二、填空题
1.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2.非常容易或非常难 3.国家、地方、学校 4.地方政府 5.优秀、合格、不合格 6.模像直观 7.定势 8.依从9.教育规律 10.战国末期 11.学科课程 12.综合实践活动 13.形成性评价 14.读书指导法 15.社会
三、简答题
1.要点:(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2.要点: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既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
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第三,要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
第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
四、分析题
1.要点:(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建立、健全安全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2)材料一中的小杰虽然是在下课时打闹受伤的,但是学校仍然负有安全监管的责任。材料二中学校组织大型集会时应考虑到可能会发生的状况,应及时进行疏导,或按班级轮流进出。(3)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2.要点:(1)从材料中我领悟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及时反馈和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2)材料中第三组的学生作文教师有针对性的评语其实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且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有很大作用。(3)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给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泛泛而谈。
3.要点:(1)教师的“话语霸权”,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结果是 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萎缩乃至消失,主体能力得不到发展。(2)教师的嘲笑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其结果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还会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产生自卑人格。(3)教师居高临下的态度只能维护自己虚伪的尊严和权威,不能真正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也不符合民主教学的现代理念。(4)教学应该是民主的对话和交往的过程,学生的质疑是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和人格是平等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大胆向教师提出质疑。
4.要点:(1)师生关系的调查可以发现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师对学生不了解,对师生关系的情况不能准确把握,二是学生中只有一半人愿意对老师说心理话,也就是说只有一半人愿意把教师当朋友。这说明教师中很多人不能平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师生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很陈旧,还强调“师道尊严”和体罚,这是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时代不相符的,也是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不相符的。(2)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5.要点:(1)陈老师主要运用了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和品德评价的德育方法。(2)案例中陈老师一分为二地看待和评价学生,通过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使之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通过激励学生,使之产生战胜自我的积极体验和信心,发挥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3)在方法上,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并通过充分肯定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和思考,然后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和上进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