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听课记录

时间:2019-05-12 12:2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听课记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听课记录》。

第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听课记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听课记录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全校的导学案教学研讨与学习活动,我与语文组其他小组成员参与并记录了其中有关的课堂过程,实在获益匪浅,现将本次听课的课堂安排记录如下:

一、合理分组,角色分明

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二、课前指导,预习到位

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认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讨论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

三、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鲁迅的的这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正是杂文的典型代表。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始对人手一份的导学案进行同步讨论交流。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导学案上的内容。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四、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面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五、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第二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听课记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听课记录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学校:

洪江区二中 班级:初三

(一)班

科目 :语文

执教老师: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指导复习,通过回忆作家作品导入。(师生共同完成)

二、题材、相关文体知识介绍 杂文的题材介绍(师授,PPT展示)复习议论文三要素

议论文分类:立论文、驳论文(师授)驳议论文的方式

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教师举例说明)

三、学习目标(PPT展示)

1. 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3.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

4.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5、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四、展示预习成果

(由合作小组的代表展示预习作业,并由其他组的代表点评)

五、文本学习

(一)、听课文朗读

(二)、学生代表带读字词

(三)讨论(问题展示在PPT中,由小组合作完成)

1、理清文章思路

2、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四)、成果展示、点评

六、课堂延伸 如何批驳下面的观点?

某某同学上课迟到,经常欠作业;某某同学上个星期打架,所以说这个班级不是一个优秀的班级。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评课记录: 关于教学目标:

一堂课首先要根据学情和文本的特点确定好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了适宜的教学目标,才有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杨老师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三方面对教学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使得一切都有章法。不过鄙人认为这5个目标更适合用2个课时来实现,第一课时着重于字词的学习、驳论文的文体知识、分析本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突破重点难以理解的词句。第二课时着重学习鲁迅这篇文章的批驳方法、讽刺艺术,并运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话教学从易到难,从陌生到熟悉,从学习到运用,更符合教学的规律。关于导入:

本堂课从鲁迅的其他作品导入,这点值得商榷。既然这篇课文以教驳论的方法为主要学习目标,那么鄙人认为从复习本单元的立论文的论证方法切入更合适。

关于学习方法:本堂课教师采用新课改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并且这种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延伸拓展训练习题:本课的一大学习目标是学习驳论文的驳论方法。在这个课堂上老师用了一个 “这个班级不是一个优秀的班级”这样的论题来要求大家批驳它的观点,以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本人认为这个题目过于简单,可以用在新课开始的时候,在学生没学驳论的理论知识之前,学生也是可以有力的反驳这样的观点的。然后新授部分完成之后,再回过头来说说刚才学生批驳的方式各属于什么方式,还有那些方式。

我这里设计了另一个题目,仅供参考:目前,中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普遍。他们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所以说上网百害而无一利。这个题目比之前那个难度稍大,论据是大家所熟知的,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会比较高。

总的来说本堂课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活动充分,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师的教学版块非常明确,板块与版块之前的过渡也十分自然。没有完美的设计,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懈的努力。

第三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初三语文组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设想: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多元探究法。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某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五、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导学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字: 慨()叹省()悟诳()骗诬()蔑脂()粉

脊()梁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

状元宰()相搽()词:玄虚:。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诬蔑:

自欺欺人:舍身求法:。

渺茫:诳骗:

怀右伤今: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6卷

2.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伟大的()、()、()家。

3.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

4.驳论可从()、()、()三方面入手。

5.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6. 了解杂文: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立意则“()”。他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溶为一体。

三、了解背景,读懂课下注释。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交流预习成果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敌论据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4)最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自主读书,合作交流,形成知识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敌论据不久 :()

现在:()敌论点:()

直接反驳 :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

求神拜佛-----------发展()

反驳()

间接反驳:正面立论论据:()结论:()

四、作业:画出文中富有讽刺性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二、欣赏品味

试找一找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自欺力”是仿照那个词写的有什么效果?

三、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课后练习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训练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试说一说,作一番介绍。)

同步自测一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诓骗(kuāng)渺茫(miǎo)B.玄虚(xun)脂粉(zǐ)

C.宰相(zhǎi)麻醉(zhu)D.省悟(xǐng)脊梁(j)

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史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完成3~10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1.第一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最后一句最初发表时被删去了,你认为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好?

3.文中加“△”的“这”指代什么?

3.阅读①、②段,分析作者摆出了什么样的敌论据和论点。

(1)敌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敌论得出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③~⑤段,作者层层剥茧,直接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并分析推导论敌的论证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即:失掉的是(),发展着的是()。这两句话,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5.第⑥段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针锋相对的论点?

6.阅读⑦~⑧段,分析作者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1)用大量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是为()

(2)用来间接反驳论敌的观点,是为()

7.阅读第⑨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画线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

(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8.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

9.本文的语言即有辛辣嘲讽,又有热烈的赞颂,能否找出文章中一两个例子加以剖析。

第四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明确:

知识与能力:

1、回顾议论文文体知识;

2、回顾鲁迅及其相关文学常识;

3、学习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

4、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预习法:形成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初步把握课文重点、难点;

2、讨论法、归纳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讨论,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练习法:通过随堂演练,引导学生巩固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妥协、投降派的愤怒与嘲讽;懂得为学、为事、为人、为家、为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去自信的道理。

二、导入:(略)

三、学习指导:

(一)、快速浏览全文,回顾议论文文体知识,回顾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找出文中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并利用工具书给字词正音、释义:

1、议论文文体知识回顾:【精彩展示1】

⑴、议论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实或道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文章。⑵、议论文的三要素:、、;

⑶、议论的方法根据论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和两大类。按论证的角度不同可分为:和两大类。

⑷、议论文中常用的议论方法有:、、以及、、等。

2、鲁迅相关文学常识回顾:【精彩展示2】

⑴、鲁迅(1883-1936),原名,浙江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的奠基人,被尊为中国的“”。

⑵、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和《》;散文集《》;散文诗集《》。另有共十四部,被称为“匕首、投枪”。

⑶、著名作品有《》、《》。

3、了解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东北,进华北,妄图侵吞中华。国民党乞求“国联”主持公道,而“国联”则袒护日本,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合法”之自卫手段。一时悲观亡国的论调四起。蒋介石就有“著名”的“三日亡国论”——日本“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灭亡我们中国。” 由此一些政客军阀,社会名流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型法会,祈求神佛“解救国难”,“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上海有影响的《大公报》公然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民族的自尊民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

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针对舆论界的悲观亡国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播撒抗日火种。

4、字词积累:【精彩展示3】

⑴、注音:慨叹:()玄虚:()渺茫:()诓骗:()....

⑵、释义:

慨叹:玄虚:渺茫: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⑶、你认为重要的其他字词:

(二)、细读全文,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精彩展示4】

1、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本文质疑的谬论是什么?这种谬论产生的依据又是什么?

2、仔细阅读课文的第3至5自然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⑴、以简洁语言概括这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想一想这部分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⑶、鲁迅说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如果你是悲观论者,会如何反驳?

⑷、针对对手可能的反驳,鲁迅先生采取了什么么办法让他们无话可说?鲁迅先生为何要说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3、仔细阅读课文的第6至8自然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⑴、以简洁语言概括这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⑶、第8段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⑷、“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⑸、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⑹、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⑺、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⑻、本文是怎样逐步拨到悲观论者的谬论的?这样驳有何好处?

第五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3、体会文章尖锐犀利的批驳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一、字词检测

完成《基训》

一、二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是由那些论据得到的?

2、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作者是如何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首先摆出了对方的论点、论据:(画在书上),然后批驳对方....论证..,指出我们失掉的是:,发展着:;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论据:,(画在书上),最后得出结论:

四、品味语言,体会本文尖锐犀利的批驳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试选取相关句子进行赏析。(至少两句)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形象的写出了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充满着嘲讽意味。

五、拓展延伸

在当下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力?

六、收获与疑问

下载《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听课记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听课记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九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品味语句,体会尖 3、锐犀利、富于战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使用时间:2011.10.11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最终定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1,了解什么是驳论 2,作者简介 3,了解时代背景 4,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玄虚 诓骗 搽 为民请命 怀古伤今 5,A:朗读<1--5>段思考: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各是什么?B:朗读<6--9>段思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反驳论证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其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力和嘲讽意味的艺术特点 3.感受鲁迅先生对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1 文档[五篇模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预习提示里的词,了解“课下注释”中词的含义。 2 、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渺茫(miǎo) 搽(chá)诓骗(kuāng)B.玄虚(xuán) 脂粉(zǐ)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huì) 慨叹(kǎi)D.省悟(x......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反思 李建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语言尖锐犀利,既富战斗性,又具讽刺性,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下面谈谈我学习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