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医院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相关制度
白沙县人民医院
尊重患者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有关制度
重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国家长期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医院在提倡科学诊疗的基础上应尊重少数民族患者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尊重人权的体现。本规定旨在医院范围内进一步改善从事与医疗救护工作相关人员的行为。
一、不同民族的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以尊重的权利。在医疗服务中,医院和医务人员应做到:尊重患者的人格,忌用嘲讽、污辱性语言,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
二、遇到少数民族患者,应详细询问患者的风俗习惯,有无忌讳,并设法帮助患者安排好每一项检查、治疗及生活细节。
三、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家属自愿改革丧葬习俗的医院不得干涉。当少数民族患者希望医院提供帮助时,医院应积极与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殡葬服务部门取得联系,不强迫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实行火葬。
四、尊重外籍人士的宗教信仰自由。在特需诊疗部的诊疗过程中,要做到友好、礼貌和谨慎,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病人的稳私,了解和遵守国际礼仪以及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展现中华礼仪之邦医务人员的良好风貌。
五、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民族团结建立在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对有意歪曲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人和事,情节严重的医院将追究其责任。
白沙县人民医院
二0一一年二月十五日
第二篇: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相关制度
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相关制度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贯彻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在医疗活动中,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医疗诊治的顺利开展和患者的身心健康,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范围 本制度适用在我院诊疗期间的少数民族患者及不同宗教信仰患者。
二、措施
(一)医院重视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知识的宣教工作,通过医院网站、公共授课等形式宣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知识。
(二)入院接待时通过入院介绍使少数民族患者尽快熟悉和了解医院、病区、病房环境、设备、工作人员、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医院的文化环境。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及需求,尽量安排语言沟通较好的导诊人员负责接待少数民族患者。在沟通中要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从语言、饮食、治疗方式、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给予充分尊重。
(三)医护人员接待少数民族患者的礼仪要求讲究语言技巧,接待患者时,态度平和,语调亲切;对重危、创伤患者,不能有厌恶的表情;对不治之症的患者,给予同情。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主动了解其在生活和饮食方面的禁忌,询问患者的需求,并在病历中做好相应记录,并设法帮助患者安排好每一项检查、治疗及生活细节如就餐等。
(四)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做好交接工作,对患者提出的关于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要求,在客观条件允许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应充分配合,尽量满足。如:伊斯兰教在睡前、饭前都要跪在毡垫上做祷告,毡垫不允许用脚踩及跨越,护士应允许他们默经诵佛及做祷告,在祷告期间避免安排治疗与护理。护理过程中应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的禁忌,基督教病人忌讳星期五和十三,因此在安排特殊治疗或手术日时,应加以考虑。
(五)患者在院期间进行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凡属国家法律允许的,医务人员要尊重和保护,在条件许可时,应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得嘲笑、歧视和在公共场所议论。
(六)当患者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已经影响医院工作秩序和其他患者的就医环境时,医务人员应做好劝导工作,劝导过程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粗暴干涉。
(七)医院定期开展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三篇: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制度和措施(本站推荐)
漳州市第三医院
关于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制度和措施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贯彻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在医疗活动中,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医疗诊治的顺利开展和患者的身心健康,践行我院“将心比心,视病犹亲”的核心价值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范围
本制度适用在我院诊疗期间的少数民族患者及不同宗教信仰患者。
二、措施
(一)医院重视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知识的宣教工作,通过医院网站、公共授课等形式宣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知识。医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性的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知识要点培训,重点了解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的禁忌。
(二)入院接待时通过入院介绍使少数民族患者尽快熟悉和了解医院、病区、病房环境、设备、工作人员、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医院的文化环境。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及需求,尽量安排语言沟通较好的导诊人员负责接待少数民族患者。在沟通中要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从语言、饮食、治疗方式、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给予充分尊重。
(三)医护人员接待少数民族患者的礼仪要求讲究语言技巧接待患者时,态度平和,语调亲切;对重危、创伤患者,不能有厌恶的表情;对不治之症的患者,给予同情。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主动了解其在生活和饮食方面的禁忌,询问患者的需求,并在病历中做好相应记录,并设法帮助患者安排好每一项检查、治疗及生活细节如就餐等。
(四)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做好交接工作,对患者提出的关于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要求,在客观条件允许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应充分配合,尽量满足。如:伊斯兰教在睡前、饭前都要跪在毡垫上做祷告,毡垫不允许用脚踩及跨越,护士应允许他们默经诵佛及做祷告,在祷告期间避免安排治疗与护理。护理过程中应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的禁忌,基督教病人忌讳星期五和十三,因此在安排特殊治疗或手术日时,应加以考虑。
(五)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医院营养科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并指导食堂为患者提供适宜的饮食。涉及饮食禁忌的,科室应提前通知营养科。
(六)患者在院期间进行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凡属国家法律允许的,医务人员要尊重和保护,在条件许可时,应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得嘲笑、歧视和在公共场所议论。
(七)当患者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已经影响医院工作秩序和其他患者的就医环境时,医务人员因做好劝导工作,劝导过程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粗暴干涉。
(八)医院定期开展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漳州市第三医院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关于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制度和措施
关于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制度和措施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贯彻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在医疗活动中,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医疗诊治的顺利开展和患者的身心健康,践行我院“将心比心,视病犹亲”的核心价值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范围
本制度适用在我院诊疗期间的少数民族患者及不同宗教信仰患者。
二、措施
(一)医院重视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知识的宣教工作,通过医院网站、公共授课等形式宣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知识。医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性的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知识要点培训,重点了解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的禁忌。
(二)入院接待时通过入院介绍使少数民族患者尽快熟悉和了解医院、病区、病房环境、设备、工作人员、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医院的文化环境。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及需求,尽量安排语言沟通较好的导诊人员负责接待少数民族患者。在沟通中要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从语言、饮食、治疗方式、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给予充分尊重。
(三)医护人员接待少数民族患者的礼仪要求讲究语言技巧接待患者时,态度平和,语调亲切;对重危、创伤患者,不能有厌恶的表情;对不治之症的患者,给予同情。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主动了解其在生活和饮食方面的禁忌,询问患者的需求,并在病历中做好相应记录,并设法帮助患者安排好每一项检查、治疗及生活细节如就餐等。
(四)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做好交接工作,对患者提出的关于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要求,在客观条件允许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应充分配合,尽量满足。如:伊斯兰教在睡前、饭前都要跪在毡垫上做祷告,毡垫不允许用脚踩及跨越,护士应允许他们默经诵佛及做祷告,在祷告期间避免安排治疗与护理。护理过程中应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的禁忌,基督教病人忌讳星期五和十三,因此在安排特殊治疗或手术日时,应加以考虑。
(五)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医院营养科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并指导食堂为患者提供适宜的饮食。涉及饮食禁忌的,科室应提前通知营养科。
(六)患者在院期间进行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凡属国家法律允许的,医务人员要尊重和保护,在条件许可时,应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得嘲笑、歧视和在公共场所议论。
(七)当患者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已经影响医院工作秩序和其他患者的就医环境时,医务人员因做好劝导工作,劝导过程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粗暴干涉。
(八)医院定期开展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五篇:医院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措施(推荐)
医院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措施
一、医院重视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知识的宣教工作,通过医院网站、公共授课等形式宣教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知识。临床科室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性的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知识要点培训,重点了解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的禁忌。
二、尊重患者的人格,忌用嘲讽、污辱性的语言,忌以患者的身体缺陷当笑料,更不能广为传播。
三、医生在病史询问过程中确认患者是少数民族或宗教信仰者后,应主动了解其在生活和饮食方面的禁忌,询问患者的需求,并在病历中做好相应的记录,设法帮助患者安排好每一项检查、治疗。
四、住院患者除必须治疗饮食的,可以按自己的习惯,自由安排饮食。患者提出特殊饮食要求,由营养科提供服务。
五、患者住院期间可能进行日常宗教仪式,在不影响医务人员日常工作和其他病员生活的情况下,允许进行日常宗教仪式。否则,医院有责任劝说,停止仪式,并重申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
六、如果发现扰乱医院医疗秩序、损害其他病员身心健康的行为时,要及时上报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