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保障局扩大劳动就业的情况汇报
文章标题:劳动保障局扩大劳动就业的情况汇报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市政协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今天,市政协来我局调研“扩大劳动就业,完善劳动保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工作,这是对我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也是对我市劳动就业工作的有力推动,根据要求,现将我市扩大劳动就业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希望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一、“十五”期间就业工作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贯彻全国、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和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扶持创业,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思路,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四年多来共有63010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帮助约10000名“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一)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努力扩大就业
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大量企业冗余人员的下岗、失业,城镇就业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对此,我局提出了“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思路,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四年多来,全市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共提供就业岗位20.32万个(次),为18.06万人(次)的各类求职人员提供了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1、加强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
我市一直把建立市场就业机制作为推进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按照劳动力市场“三化”(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要求,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资金,改建了市劳动力市场综合服务大厅,购置了硬件设备。新的市场大厅综合服务区设立了失业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26个服务窗口,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三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市区劳动力市场信息实现同城区实时联网,形成了以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为主体,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共同发展的职业中介服务网络。市劳动力市场在全省率先被评为四星级职业介绍机构,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样板市场”,被市政府评为“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服务民营经济先进单位”。
2、市场网络向街道、社区延伸。
在市区各街道都设立了街道职业介绍所,建立了一支街道、社区岗位信息采集员队伍,各街道每月举办一次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求职超市”,2004年,市区各街道已举办“就业超市”69场(次),开展各类以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为主题的专题活动24期,我市职业介绍工作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劳动力市场全方位、全覆盖的目标。
3、市场就业服务层次进一步提升。
全市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普遍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和企业空岗信息报告制度。就业信息实现多种渠道发布,劳动力市场网站每周更新就业信息;开通了“168”就业信息电话查询系统;在《京江晚报》开辟了“劳动力市场信息”专栏;在《**电视台》开设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电视图文频道。同时建立了职业供求分析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发布制度,每月将劳动力市场的热门行业进行排序,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每季度还专门把劳动力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印制成图文并茂的手册进行发布。
4、劳动力市场特色招聘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
市劳动力市场在做好日常招聘、每周两次定期招聘会和每两月一次大型招聘会的基础上,坚持举办各类特色专场招聘会,满足不同层次求职者的需要,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再就业援助大型招聘会”、“公益性岗位专场招聘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失地农民专场招聘会”、“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退伍士兵、士官专场招聘会”、“全市联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等。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进一步提升了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层次,特色招聘会和双月大型招聘会已成为劳动保障部门一项品牌工程。
(二)落实优惠政策,努力促进再就业
1、顺利完成下岗职工出中心的任务。
1998年以来,我市先后有5.2万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做好出中心、进市场工作,我局提出了“根本出路靠发展,大众就业靠市场,弱势群体靠援助”的再就业工作思路,积极落实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变解困资金的用途,由单一的解决生活保障问题,转向购
买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专门设立了再就业资金,从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由生活保障型向就业保障型转变,以就业保障生活,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等一系列措施顺利实现下岗与失业并轨,全面推行市场化就业,再就业服务中心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全省较早完成了出中心、进市场、再就业的工作目标。我市的做法被《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就业》杂志大篇幅刊
登,生活保障型向就业保障转变被作为再就业工作的先进经验推广。
2、将社区作为再就业工作的主要阵地。
我市确立了社区就业“一年试点,两年推开,三年见效”的总体思路,2001年开展了社区就业试点工作,2002年全市社区就业工作全面推开,2003年全市所有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全部实现了“六到位”。同时,进一步贯彻生活保障型向就业保障型转变的工作思路,通过调整解困金的支出,每年拿出200万元社区就业专项资金,推出了“建、贴、补、奖、保”五项措施,(建,即建立社区就业服务组织;贴,即对社区创业实施小额贴息贷款;补,即对特困家庭就业给予生产经营用具实物补助;奖,即对街道、社区居委会推进就业按实绩奖励;保,即完善社区就业人员参保机制)。使社区就业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推动了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3、逐步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长效机制。
为切实帮扶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以市政府名义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促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中弱势群体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市劳动保障局出台了《关于做好市区弱势群体认定管理和帮扶就业工作的通知》,对于困难群体再就业,建立起调查确认、指导、介绍、送岗位等一条龙机制。一是全市普遍开展困难群体帮扶就业工作。对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困难下岗失业人员,我们承诺只要对就业岗位不挑不拣,一周内推荐就业。同时在全市对生活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实施重点援助,对双下岗失业、“4050”和其他生活困难的人员逐家逐户调查登记,建立了台帐。并通过举办街道、社区“就业超市”招聘洽谈会,帮助援助对象落实岗位。以2004年为例,市区共有341名再就业重点援助对象,已全部援助上岗,政府托底就业机制初步建立。二是积极实施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2002年以来,市区积极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协作,差额购买了“社区辅警员”、“百米一岗”卫生保洁员、街巷保洁员岗位、古运河保洁员岗位,使通过政府购买就业岗位实现就业的总人数达到2000多人。三是对开发社区就业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先后启动了“放心早餐工程”和“大嫂早餐工程”,重点解决“4050”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目前已投放早餐车150辆,带动了300多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
4、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近年来,我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促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中弱势群体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等促进就业的文件,有些再就业优惠政策比中央和省出台得更早、更优惠。一是鼓励用人单位招用下岗失业人员。除中央和省规定的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外,我市还规定对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和非本企业下岗职工,并与之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的,每安置一人,一次性给予2000至3000元补贴。二是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进行奖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并办理《营业执照》自谋职业的,在享受失业保险金期间,可将其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予以支付,其中男40周岁、女35周岁以上的,经批准还可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1000至2000元的创业补贴。自2003年2月至今,共有3.58万名下岗失业人员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享受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实现了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三是对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实施贴息贷款。市劳动保障、财政、商业银行等三部门从2002年就联合设立了总规模为500万元的创业贷款基金,每个下岗失业人员可享受最高额为2万元、期限为2年的贴息贷款。四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切实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努力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在市劳动保障部门的组织推动下,2003年成立了“**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班,为有志于创业的广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创业信心,降低创业风险。
(三)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市委、市政府去年年初移交给我局的一项新任务,在多渠道促进城镇就业的同时,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做好农村就业工作。目前,我市共有农村劳动力97.11万人,已转移农村劳动力60.96万人,其中向外输出劳动力25.3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1、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2004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辖市、区也都成立了协调小组,66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劳动保障所,同时在全市836个行政村各确定了1名基层劳动保障信息员,形成了市、辖市区、乡镇、村四级组织网络。二是强化目标管理。每年,市委、市政府都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与各辖市、区签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责任状,各辖市、区也进一步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和村,从市到辖市区到乡镇到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作为经济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被列入考核体系,连续两年被市政府列为首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市委史和平书记、张庆生副书记,市政府许津荣市长等领导多次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调研,市人大张学东副主任也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市政协周大平主席、张克敏副主席专门在句容市茅山镇召开老区农民增收致富座谈会,市老专家协会也就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了调研,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出谋划策。
2、加强宣传发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引起强烈反响。
我们把2004年4月份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宣传发动月”,并开展了八大系列活动。一是召开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二是举办全市联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型招聘会,2004年全市共举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41场;三是开展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四是组织农村劳务输出成员单位对辖市、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检查、调研、指导;五是会同团市委举办康桥工程系列招聘会;六是在丹阳市麦溪镇皇庄村举行农机跨区作业出征仪式;七是编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简明读本;八是开展万名农村劳动力大培训活动。通过这八大活动的开展,使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此外,在《**日报》上开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专版;《新华日报》用一整版篇幅报道了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色工作;《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等14家媒体对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了联合采访。
3、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一是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资金的投入。2004年,全市各级财政共安排2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中市财政安排50万元,同时,市劳动保障部门还向省争取了茅山老区19个乡镇培训补助资金43.45万元,2005年又争取了省级培训补助资金93万元。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建设。在苏南建立了第一家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同时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意见》,在各辖市、区建立和认定了15家市级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三是下发了《关于开展百期万名农村劳动力大培训活动的通知》。在全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2004年,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5644人,促进了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而增强了转移就业的竞争能力、稳定了就业状态、提高了收入水平。
4、加强基础工作,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一是进一步加大乡镇劳动保障所的信息网络建设。今年,我们积极向省里争取全市66个乡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所需的资金,准备为每个乡镇配备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台打印机,使乡镇劳动力市场与市、辖市区劳动力市场联网。各辖市、区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建设,强化乡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便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丹阳市为该市23个乡镇各配备了一台电脑;丹阳市界牌镇,润州区蒋乔镇、七里镇,京口区丹徒镇都建立了乡镇劳动力市场。二是对全市农村劳动力开展了普查登记。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数量、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意愿、培训要求等情况,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统一建卡造册,建立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
二、“十一五”期间就业形势预测
尽管“十五”期间我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2005年和“十一五”期间,由于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仍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其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相互交织,促进就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仍然存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约为2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每年新增1.9万人,农村新增约为2.1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约12.5万个左右,动态缺口7.5万人,供大于需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日趋明显。目前,在劳动力市场报名求职人数小于提供岗位数,尤其是一些待遇偏低的苦脏累工种和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工种很难招到合适人员,但同时市场上仍有大量求职者、尤其是大龄人员难以找到就业岗位。
三是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目前,“4050”人员中,除一部分就业外,余下的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和就业观念不适应,很难就业。在“十一五”期间,这部分人员逐渐步入“4555”年龄段,更难以满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创造的就业岗位要求,再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再就业优惠政策效应急需放大。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手续烦琐,环节过多,落实难度较大;社保补贴政策亟待完善,未能给灵活就业人员以法律定义,稳定他们的就业难度很大。
五是统筹城乡就业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投入不足,无论从规模上和标准上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再就业资金的投入也要进一步加大,形成逐年增加的良性机制,从而保证再就业政策实效性和普惠性的落实。
六是劳动力市场建设进展不平衡。虽然丹阳、扬中、句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达到三星级标准,但有的地区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劳动力市场建设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够,劳动力市场的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与目前公共就业服务形势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向基层延伸,特别是向乡镇延伸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完善,企业用工行为还不规范。
七是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可供转移资源缺乏,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根据对农村劳务输出情况的初步调查,当前农村可供输出的劳动力比预计的要少得多,即当前农村可输出的劳动力资源较为匮乏。主要原因是女性偏多(占66),年龄偏大(35岁以上占75),文化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占92),缺乏专业技能(无技能占74)。
三、“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及对策措施
(一)指导思想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把解决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起来,把市场调节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以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以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规范就业服务行为、创造更佳就业环境、整顿市场秩序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实效性和普惠性,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培训体系,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功能。引导全市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逐步建立一个能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就业体系,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新增就业9.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万人,参保率达99,基金收缴率达95;培训城乡劳动力15万人;全市再就业重点援助对象实现就业率达100%;五年内安置失业人员就业率达65%;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75%。
(三)主要措施
1、贯彻《就业促进法》,积极扩大就业容量。
就业的根本在于发展经济,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而只有实现充分就业,才能使大量的失业人员由财政的负担转变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动保障部目前正在起草《就业促进法》,2006年将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实施,“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将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确保就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增加,实现就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市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培植规模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有较强就业吸纳能力的服务业,拓展就业空间。特别是要注重引进外资民资和发展私个经济,引导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扩大就业容量,切实解决供需矛盾。
2、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实行城乡劳动者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对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身体健康、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统一进行就业登记,发放《就业登记证》,据以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登记失业率,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二是扶持新生劳动力就业。把大中专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就业,列入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范围,凭《就业登记证》享受职业介绍补贴、就业培训补贴和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新生劳动力就业的各项补贴经费,要从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经费中列支。三是扶持失地农民就业。把失地农民纳入《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范围,享受现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和岗位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四是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择业,和城镇劳动者求职择业一样,享受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免费服务,接受就业技能培训,按规定享受就业培训补贴。
3、培育完善统一开放、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一是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用人行为的指导,制定和完善用人单位发布招聘广告、就业登记、录用登记备案、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等的具体制度和操作办法。二是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信息网络。建立市、辖市区、街道(乡镇)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加强硬件建设力度,加强乡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施“镇镇通”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推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向乡镇延伸,逐步将城乡所有劳动力资源信息和单位用人情况输入信息网,建立动态的劳动力资源供需信息库,实现信息共享。
4、继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实效性和普惠性。
一是完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再就业援助的常规制度。要对现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进行认真总结评估,不断完善,从单一的下岗失业人员转变为面向全社会的失业人员,把所有登记失业人员,包括新成长失业登记半年以上的劳动力、被征地农民等列入帮扶范围。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购买培训成果、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广泛开展送岗上门、送政策上门等多种形式的贴近服务,根据困难人员的特长和就业需求,制定专门的援助计划,帮助他们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就业。二是建立普查制度。对就业特别困难的城镇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建立每年一次定期普查登记制度,在核实就业困难人员情况的基础上,建档造册,把帮助困难对象就业落实到人头。三是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街道、社区”活动。把“无双下岗、双失业家庭街道、社区”作为再就业援助工作的重要平台,开发社区就业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公益性岗位申报、收集制度,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岗位援助。四是加强对“4555”人员再就业帮扶工作力度。公益性岗位和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或“4555”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
5、加强就业培训,完善培训网络。
一是结合需求开展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大力开展定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切实解决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结合项目开发,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城镇失业人员、新生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农村富裕劳动力、复转军人等各类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培训。积极开展就业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了解就业渠道,学会求职技巧。加强特殊群体就业培训,努力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创造平等就业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展适合他们具体情况的个性化培训。二是大力加强公共培训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用人单位等具有培训资质的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择优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培训机构,根据协议验收培训就业成果,给予一定经费补贴。三是加快建设省级创业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的建设。
6、健全各级就业服务机构。
按照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市、辖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完善考核制度。城镇街道和农村乡镇劳动保障所要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独立运作,在下一轮机构改革调整时,不能兼并。乡镇劳动保障所人员经费由所在辖市区财政预算安排。
7、确保再就业资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稳步增加。
根据统筹城乡就业的实际需要,各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在现有城镇再就业资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安排数量不减的基础上,逐年增加。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失业保险基金在保证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可用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贴息、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费用。
《劳动保障局扩大劳动就业的情况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劳动保障局扩大劳动就业的情况汇报。
第二篇:劳动保障局分管劳动就业副局长述职报告
2005年,按照局党委的分工,我负责分管劳动就业、失业保险、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管理的工作。同时,将这些业务处(室)和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纳入岗位职责,两个方面一起抓。一年来,在局党委的领导下,在我分管范围内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创新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同行的前
列,今年我本人荣获全省再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受到省政府表彰。现将工作情况做如下述职述廉:
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方面
1、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12万就业计划”工作目标,强化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服务管理等工作,以开展争创“优质服务文明窗口”活动为思想教育手段,积极开展再就业服务,多策并举,促进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各项工作目标均已完成。全年全市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城镇求职人员125085人,占市目标的104.2(占省目标10.7万人的116.9)。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4794人,占市目标的149.3。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12213人,占市目标的152.6。公益性岗位就业7727人,占市目标的154.5。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再就业18957人,占年计划的126.3。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达4207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市定目标控制在4以内)。
2、组织全市职业介绍机构城镇人员65151人就业,完成年计划的130,其中下岗失业人员36238人,完成年计划的145。市职业介绍中心两个人力资源市场介绍城镇人员就业34349人,完成年计划的137,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7859人,完成年计划的179。
3、指导全市培训机构,共培训42077人,培训合格率96,占年计划3万人的140.3。开办各工种初、中、高级工的岗前岗后职业技能培训、考前培训和技师培训班,培训认定2998人,占全年计划的149。创新培训就业体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实施SYB培训和定单培训,培训学员2266人(其中SYB培训1525人);全年组织了四次大型创业项目推荐会,收到明显成效,共征集创业项目400多项,参展企业450家,参会人员10万余人,达成合作意向1.2万个,作为促进就业的创新模式,在全省首例,在全国开创了先例。
4、组织做好就业服务管理各项工作。一是指导全市发展各类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服务型企业、商贸型企业及家政服务企业120家,开发岗位120个。二是促进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做好申报、审核、认定工作,使全市18957名持《优惠证》人员实现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占年计划126.3。三是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全市发放贷款额7587万元,占省目标的126.5。四是做好11703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的筹集、拨付和发放工作。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0.5万人,其中,2005年发放25113本。
(二)失业保险工作方面
全市失业保险结余6.72亿元;市本级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05亿元。基金结余较去年分别增加46.72和39.5。
1、失业保险参保覆盖情况。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用人单位有6588户职工785987人,任务完成率100.1,市本级参加失业保险的用人单位2479户,职工513799人,任务完成率105.4。
2、基金征缴和清欠情况。全市累计征缴失业保险费21808.75万元,综合征缴率101,任务完成率150.46。
3、保障失业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情况。全市新增失业人员27256人,正在领取保险金的失业人员35186人;市本级新增失业人员21750人,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28233人。
全市共支出失业保险基本13883.1万元,其中失业保险支出11067.7万元,拨付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760.84万元,发放、拨付率均为100。
二、做好本职工作的主要措施与体会
(一)找准位置,想方设法完成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已成为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主管就业的副局长,我深感责任重大。在积极做好向政府有关领导和局党委、局长请示、汇报的同时,我主要抓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1、广开渠道,促进就业再就业。一是通过职业介绍带动就业。组织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开展职业介绍,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使24568名城镇求职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二是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带动就业。我市作为全国100个社区服务、10个家政服务试点城市,着力抓好社区服务岗位的开发工作;发展各类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社区服务组织和家政服务组织,全市通过社区用实现就业的有11466人。仅家政服务业有10360人实现了再就业。三是引导用人单位带动就
业。各级政府及劳动保障等部门指导帮助用人单位规范用人行为,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完善用人手续,搞好用人登记,使10341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四是鼓励企业挖潜、主辅分离带动就业。指导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使4818名下岗、待岗人员得到妥善安置。五是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认真组织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
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并促使62057人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有3657人以自由职业方式实现再就业。六是改善就业环境带动就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多渠道、多领域实现就业,有8178人通过灵活方式实现就业。
2、明确责任,完善网络,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计划工作。一是明确责任。围绕实施新增城镇12万人就业再就业计划工作,我局起草并由市政府研究下发了关于实施新增12万人就业再就业计划工作的意见和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了县(市)、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目标责任。二是加强工作督导。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县(市)、区领导十分重视,经常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研究督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层层目标督导机制,局领导和处长分包县(市)、区,县(市)、区局领导分包街道(乡、镇)和社区,经常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县(市)、区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劳动保障工作督查员,监督指导就业再就业工作,社会监督制度逐步完善。12月市政府组织六个组对县(市)、区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经检查县(市)、区工作措施得力,成效卓著,工作扎实。三是完善信息网络,实施网上管理。目前,全市新增城镇12万人就业再就业计划工作,已经实现网上统计、管理和考核,我市就业再就业计划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在全省开了先河,在全国是一流的,为实现我市就业再就业计划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再就业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年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5113个。对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和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共减免税收6697万元,涉及人数19793人;全市减免收费1331万元,涉及人数19292人;公共就业服务免收职业介绍费96184人,发放补贴95.3万元;再就业培训免费培训42572人、发放补贴668.9万元。再就业资金全市地方财政实际到位5635万元,已使用6119万元。
3、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提前超额完成。今年年初,省政府下达我市小额贷款任务为6000万元,为了落实小额贷款发放任务,我市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并实施了政府协调下的由劳动保障、财政、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集中办公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实施工作目标管理,将目标分解到各有关商业银行和县(市)、区,有效地推动了小额贷款工作,全年全市发放小额贷款1711笔、7587万元,占年计划126.5。
4、消灭城镇“零就业家庭”工作目标提前完成。全市登记城镇“零就业家庭”1272户、3354人,已帮助实现就业1272户、2076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就业534人,灵活就业544人,自主创业就业122人,其它渠道就业876人。
5、劳动保障工作示范社区建设初见成效。今年以来,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劳动保障工作示范社区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劳动保障工作示范社区建设工作。全市申报检查验收的示范社区(街道、乡镇)90个,其中,社区70个,街道(乡镇)20个,占全市35个示范社区建设计划的257。示范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明确了标准,统一了要求,使示范社区建设基础工作明显加强,必将有力地推动劳动保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6、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帮助农民工进郑就业。按照国家、省劳动保障部门要求,今年年初,我市组织了为期3个月的旨在帮助农民工进郑就业服务为主题的“春风行动”。活动期间,全市共组织1172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空岗43803个,共有37363人求职登记,免费推荐岗位23051人次,提供政策咨询53415人次,共有14813人达成了就业意向,免收职介费194200元。共举办引导性培训班221期,共343班,免费培训21606人,其中就业18309人,免收培训费36678元。全市共印制了94250份“春风卡”和79940份宣传手册。全市共打击、取缔非法职介(人力中介)50家,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5.3万元。
7、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岗位技能对接服务月活动,服务民营经济,促进城镇就业。按照国家、省劳动保障等三部门部署与要求,今年6、7月份,我市组织了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岗位技能对接专项服务月活动。活动期间,全市共举办招聘会35场,组织用人单位936家(其中民营企业613家),提供空岗11574个(其中民营企业提供7462个),有8873人达成意向(其中民营企业6968人)。发放政策问答等宣传单(手册)近50000份,媒体刊登、播发稿件47篇(次)。
8、积极参与调研,认真落实郑东新区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从落实郑东新区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以来,全市共办理失地农民失业证18639份,有6089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共免费培训失地农民5483名,发放岗位补贴890人、102.5万元,发放自谋职业补贴292人、118.7万元。共办理东区失地农民失业证8293份,就业4270人,培训2503人。按照李克书记指示,我与金水区有关领导一行8人,赴广州、青岛、大连、杭州,考察失地农民就业与生活保障问题。我们在组织赴外地考察基础上,与金水区研究起草了完善和落实郑东新区失地农民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的具体意见,在广泛征求基层及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基础上,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
9、开展再就业宣传,营造促进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为了树立典型,推进工作,按照局党委部署和要求,今年以来,我们以宣传贯彻全国和全省再就业工作表彰会议为契机,专门研究下发了加强再就业宣传工作的具体意见。各县(市)、区高度重视,经过基层推荐,组织筛选,共征集再就业工作先进典型材料179份,其中,先进集体16份,先进工作者58份,优秀企业36份,优秀个人69份。目前,在对典型材料核实整理基础上,组织省会媒体陆续进行宣传,以此树立典型,广泛交流,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勤政廉洁,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一年来,能够坚持以邓小平为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严格遵守党的四大纪委和八项要求,自觉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的要求,管好自己、管好家属、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年工资收2.7万余元。要求自己分管的处(室)和单位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组织开展了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政准则》为主要内容的党纪条规学习教育活动,在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勤政廉洁,坚决反对和杜绝行业不正之风,任何人都不能找借口向服务对象吃拿卡要和借故刁难。
(三)团结协作,发挥各级班子整体作;扬长避短,调动全体同志的工作积极性
2005年我分管的各项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上靠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靠全体同志的团结协作,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强调大局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注意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工能。同时,扬长辟短,创造机会,力争使每一个同志的才能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展现。由于我重视对同志们工作积极性的肯定和保护,注意关心和鼓励大家做好工作,大家都能够面对繁重复杂的工作局面,讲政治、讲政气、讲奉献,从而形成了一个上上下下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荣辱与共,同求发展的工作局面,为圆满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学习抓得不紧,主动深入学习少,效果不很好。
2、具体工作抓得多,宏观考虑工作少,工作的主动性不强,开拓进取不够。
3、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自己尚能自律,对下属的要求还不是非常严格。
第三篇:劳动保障局扩大社会就业工作计划
一、关于**年本市劳动保障工作情况简要回顾
1.促进就业取得新的进展。通过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70.3万(其中非农就业岗位15.1万),**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6.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4.3%以内。出台了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对大龄失业人员实施了就业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对本市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了跨区非农就业岗位补贴,并强化了对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项目的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得到加强。就业援助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全年共帮助4000多户“零就业家庭”至少一名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对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启动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模式,全年共完成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5000多人,为4.01万青年提供了职业见习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到36.52万,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已提高到19%。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迈出新的步伐。**年**月,《**市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发布实施,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3.6万,比2006年底增加54.6万。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和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对“城保”、“镇保”、“农保”退休人员普遍地增加了养老金,并提高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城保”做实个人账户工作进一步得到推进,调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工作平稳有序地实施。市政府还发布了《关于完善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完善“农保”工作正式启动。
3.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取得新的成效。《**市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三年行动计划(**年-**年)》开始实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全面推进。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准备工作有序开展,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的规范和指导,**年底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超过90%。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指导,完善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促进企业建立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切实提高低收入职工的工资水平。同时,还加大了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去年,本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共受理举报投诉2.4万件,检查用人单位4万户,追缴欠薪欠保金额5.4亿元,涉及劳动者75万人次。健全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在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建立了实体化的劳动争议仲裁院。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全年受理案件2.95万件,涉及劳动者3.98万人,处理结案2.75万件,协调调解率达到66%。
4.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开创新的局面。按照中央工作组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对社保资金案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深刻的剖析,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为目标,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开展了切实整改。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制定了《**市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办法》,经市政府批准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本市各类基本社会保险基金全部纳入了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市政府关于建立企业年金规范管理运营机制的要求,完成了原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整体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行。从强化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实施内审制度等方面着手,加强了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筹建市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逐步地形成由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社保基金监督机制。
5.抓好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呈现新的面貌。加强全系统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本市公共就业服务、社保经办服务以及电话咨询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依托本市劳动保障服务网,在互联网上开通了“人民群众评议本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定期开展“局长在线”活动,将本市劳动保障部门履行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情况向全社会公开展示,全面接受社会各方的评议和监督。坚持建设与督查并重的原则,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在市政风行风测评中的8项基本内容的总评分在11个被测评的综合管理类部门中排位第二,比去年上升了两位。
二、关于**年本市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年,本市促进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全年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1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0万人,力争到年末使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提高到21%。
为此,要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在进一步缓解就业总量性矛盾的同时,重点在扶持创业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上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促进就业各项目标任务。
1.不断健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和工作体系。制定实施本市鼓励和扶持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鼓励扶持创业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吸纳就业容量较大的中小企业及青年创业的扶持力度。建立面向全社会、开放式的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创业服务,让有志于创业的劳动者方便创业、成功创业。
2.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研究完善对本市大龄失业人员和大龄协保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扩大受益范围。拓展社区服务等领域灵活就业的渠道,支持就业困难人员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实现自谋职业。按照国家规定,将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扩大到商贸、服务型等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企业。
3.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服务,健全网上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完善用工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健全全市市、区县、街镇、居委(村委)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形成地区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体系,加强失业状况动态监控,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逐步形成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社区就业服务网点为基础、社会职业中介为补充的农民工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
4.着力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援助体系。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就业。结合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及时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托底,并适当提高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收入标准。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出现一户、认定一户、援助一户”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农村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员就业后实施就业专项补贴,帮助其家庭中在劳动年龄段内且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实现非农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转移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
5.切实加大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工作的力度。在本市职业培训机构中分产业类别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一批“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基地)”,充分调动和整合全社会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全面推进校企合作、职业见习、公共实训等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完成定向培养2万人的目标,继续组织3万名青年参加职业见习,加大对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来沪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推进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加强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工作,积极开展企业“高师带徒”活动。完善职业技能补贴培训机制,规范补贴培训的运作管理。研究健全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市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明确的目标,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分层次、可持续”,不断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着力完善本市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深化研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完善“镇保”制度,坚持土地换保障原则,主要解决离土农民的保障问题,建立“镇保”个人缴费机制。大力推进将“农保”统筹层次由乡镇提高到区县,建立区县和乡镇两级财政共同投入机制,形成“农保”养老金稳定增长机制。在浦东新区和松江区开展完善“农保”的试点。完善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研究完善“综保”制度。制定规范本市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有关政策,扩大本市企业年金覆盖面。
2.着力扩大各类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确保完成将本市10万名农民纳入本市养老保障体系工作的市政府实事项目。将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扩大到360万人。研究将更多的城镇无保障老人纳入保障范围,探索建立本市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3.着力提高本市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按照国家要求,启动新一轮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三年连调”计划,统筹做好对本市“城保”、“镇保”、“农保”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工作。适时调整本市失业保险金标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城镇高龄纳保老人养老保障水平、支援外地建设退休(退职)回沪定居人员帮困补助标准、非因工死亡职工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等有关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4.着力加强本市社保基金征收和监管。建立健全与市有关部门对单位注册登记信息沟通比对的机制。加强社保基金征缴稽核和专项审计。建立向各区县通报区域内参保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等情况的函告制度,发挥各区县在督促、推动社会保险费征缴上的重要作用。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各项社保基金监管制度,确保本市社保基金管理使用合法合规。探索构建社保基金网上实时监管平台,确保各项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研究制定加强“农保”基金管理的指导性意见,会同财政部门完善“农保”基金财务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长效机制
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全面落实《**市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三年行动计划(**年—**年)》各项分工作目标和任务。
1.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全面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加强对企业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管。开展《**市劳动合同条例》修改的立法调研。贯彻实施《**市集体合同条例》,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调研工作。全面推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和谐工业园区活动。健全市、区县两级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并推行劳动关系协调员制度。
2.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指导。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职工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加强行业性工资指导价位的发布工作,探索发布高技能人才工资指导价位。继续扩大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着力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推进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情况行政函告工作,督促企业建立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不断加大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年”活动。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完善“网格化”和“网络化”监察,启用劳动保障监察监督管理平台,提高主动监管比重。大力推进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分类监管。
4.进一步理顺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机制。贯彻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依法稳妥处理劳动争议。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年内全面建立市、区县劳动争议仲裁院。调整市、区县仲裁委员会的管辖分工,发挥区县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推动仲裁前地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形成纠纷调解和争议仲裁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四)优化劳动保障管理服务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按照建设公开透明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本市劳动保障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1.大力推进劳动保障阳光政务。按照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总体要求和市政府的部署,研究本市贯彻落实建立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的办法。要依托劳动保障网站,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做好本市劳动保障系统政务公开工作,依法、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开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务信息,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要进一步畅通劳动保障网站等公开渠道,充分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模式,向公众提供集查阅、咨询、办理、评价为一体的一门式网上服务。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市政府部署,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取消不必要、不合理的审批项目,全面清理行政性收费项目。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依法优化和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审批效率,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群众办事。
3.提升本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劳动保障窗口单位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本市劳动保障各项服务的质量和效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全市劳动保障系统窗口单位规范服务达标活动,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坚持政风行风督查,重点针对人民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切实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满意度。
4.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劳动保障信访工作,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人民群众的诉求。充分发挥区县、街镇和劳动保障基层工作队伍在化解矛盾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健全“信、电、网、访”一体化机制,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第一时间、解决在萌芽状态。探索建立地区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将各种可能导致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因素纳入可控范围。
第四篇:劳动保障局党务公开汇报材料
推行党务公开 优质完成劳动保障中心任务
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局纪检组协同机关党委把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长效措施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党务公开方案并付诸实施,促进了劳动保障中心任务的优质和圆满完成,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可概括为“提高一个认识,把握两个环节,解决三个问题,做到四个主动”,简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党务公开的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具有巩固的执政地位和良好的执政环境的今天,党的工作和党内事务已经具备了公开的条件,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是强化党内监督、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密切党群关系、凝聚群众共同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有效途径。
我们感到,推进党务公开,是一项需要上下联动、上下互动的复杂工作,目的在于使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如果把它简单的认为不过是把党组织所作的一些具体工作向大家通报一下,是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一个必须的程序,敷衍了事地做一下,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首先从提高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入手,通过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支部书记会的教育学习和探讨,从四个方面使全局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党务公开,是坚持党内民主,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发展党内民主,必然要求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使广大党员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使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真实、准确地反映上来,促使党的各项决策和主张更好地代表群众的利益,符合群众的意愿,体现先进性的要求。
二是推进党务公开,是实施科学决策,提高党建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党务工作是关系到每个党员的工作,而不是某些人的事情。实行党务公开,解决党的工作和党内事务的神秘化,增强透明度,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仅是畅通广大党员群众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而且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党组织各项工作的监督,从而有利于促进党的各项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三是推进党务公开,是密切党群关系、凝聚全局群众做好业务工作的有效途径。凝聚群众共同奋斗,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党务公开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群沟通机制,将有关劳动保障工作发展的重大决策、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为民办实事的进展情况,以及干部的选拔任用等事务公之于众。这样才能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亲近感,拉近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四是推行党务公开是构建防腐败体系的具体行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不仅要坚决惩治腐败,更要立足源头治理,有效地预防腐败。惩治腐败这一手不能松,不能软,预防腐败这一手更重要,更关键。从近历年违纪情况看,个别干部之所以出现违纪违法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权力运作缺乏公开透明,失去监督和制约。推行党务公开,正是立足于监督关口前移,以防为主,强化党内监督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既抓住了反腐倡廉工作的主动权,又体现了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把握党务公开的两个原则,增强工作的规范性。
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为了使党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我们结合劳动保障实际,制定了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党务公开的两个原则,增强了公开工作的规范性。
一是把握好依法依纪积极稳妥的原则。按照宪法、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文件规定的有关监督制度,坚持实事求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内容真实可信,结果客观公正。依法依纪进行党务公开,努力使党务公开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推行党务公开工作,既要积极推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又要科学安排,规范操作,注重效果,有序推进。要善于研究党务公开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拓展深化,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试行长效管理。
二是把握好注重实效服务发展的原则。科学把握党务公开的共性要求和个性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党务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方便群众的知情参与,又保障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采取合适的公开形式,讲求形式和效果的统一。党务公开工作,必须始终遵循以党务公开促进加快发展,以加快发展的成果检验党务公开的成效这一基本思路,不断创新公开的形式,丰富公开的内涵,把党员、群众的思想充分凝聚起来,把发展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努力形成聚精会神抓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
今年以来,局党组紧紧围绕东城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大局,充分调动全局广大党员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东城区劳动保障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
环境,提高党员干部驾驭劳动保障工作的能力。通过党务公开和加大行风建设力度,全局党员干部精神面貌和业务技能大为改观,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观念进一步加强,1-4月份,通过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三个加强”和行风建设“五个不放松”工作,坚持行风“一日三巡查”和“周查月报”工作,按时辑录《行风在线》第五期,及时发布行风新举措和各种优质服务信息62条,激励了窗口一线工作人员,提高了窗口人员业务技能,服务进一步得到群众认可,优良率进一步提高,上半年以来,全系统共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18面,表扬信、感谢信162封。
三、解决党务公开的三个问题,增强工作的操作性
认识提高、原则确立,解决了“为什么”、“做什么”的问题,而党务公开是一个全新的新课题,局党组在党务公开实践中就“如何做”提出的解决办法,增强了工作的可操作性。
一是解决了党务公开的应公开内容问题。局党组在公开过程中,要求充分体现求实、务实的思想,按照“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要最大限度地公开”的原则,扎扎实实地推行党务公开,以党务公开促进党风、政风和各级领导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在实践中我们重点突出六个方面的公开内容:一是思想建设。主要包括党委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党建工作计划、理论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情况,党组对群众建议研究和落实情况。二是中心工作。主要包括党代会、党委会、党委常委会、纪检组会做出的涉及全局性的,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决定、决议和重要政策、重要工作部署。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问题和措施。三是组织建设。主要包括后备干部推荐、选拔、培养情况;科级干部考察结果及任前公示、任免事项;科级干部竞争上岗考试情况;干部管理、考核评议、奖励、处分情况;教育培训及福利等情况;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综合考评、诫勉谈话及整改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发展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评选优秀党员、民主评议党员的条件、程序、结果等。四是作风建设。主要包括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领导干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情况如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拒收礼品、现金、述职述廉的情况;局纪检组查处严重违法违纪党员的情况等。五是制度建设。落实“一岗双责”,民主测评的情况;遵守监督制度,落实“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执行中纪委“五条新规定”的情况;党内各项制度规定特别是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情况;涉及党风廉政建设的群众来信来访及党员违纪案件情况。六是各基层支部根据实际情况公开有必要公开的党内其他事项如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情况等。这六个方面基本涵盖和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关党委做出的决策、决定、决议。
另外,多数党员、群众认为有必要公开的不涉及党内秘密的党内其他事项,也应当运用合适的方式公开。
解决了党务公开的形式范围问题。党务公开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我局坚持灵活多样、简便实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公开的形式。如,适宜在党内公开的,主要通过会议、文件、简报、机关局域网等形式,及时向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通报;适宜对小范围公开的,主要采取局党务公开栏、电子信箱、意见箱等形式进行公开;适宜对全社会公开的可采取网站、公开电话等形式进行公开,使党务公开工作收到了社会影响大、受众面宽、方便快捷、认可度高的效果。党务公开的范围。原则是先党内、后党外。对于党内重大决策、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一般采取仅限于党内或先党内、后党外的顺序进行公开。
解决了党务公开的程序时限问题。党务公开的程序。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重大或复杂性问题,要严格按照党务公开审批程序进行公开。重大事项公开审批程序为:由党务公开办公室收集提出公开事项,填写党务公开审批单,经局党组审核后,向群众公开。党务公开的时限。除需长期公开的内容,一般公开期限为七天。公开期间,要有专人收集整理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将意见上报党组或党务公开领导小组,进行研究落实。整理、修改后的公开事项,经局党组或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后,再次进行公开。需要说明的,要向群众说明情况。
四、抓住党务公开的关键环节,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实施党务公开工作以来,我们感到,要真正把党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要切实把握好“四个环节”,做到“四个主动”。
1、要端正领导干部的根本态度,主动指导工作。推行党务公开是考验干部品质的有力抓手。党务公开是一项创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勇于将一些比较尖锐的、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公开出来,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特别是要求将原来一些比较保密的、敏感的内容进行公开,在群众面前“亮相”,如涉及到组织人事工作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内容。这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既是对自身作风的检验,也是对个人品质的严竣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正人先正己”的政治品格和坦荡磊落的革命胸怀,以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态度,通过“自我革命”,不断检查自己、剖析自己,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党员干部队伍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各项事业才能够兴旺发达。党务公开才不会成为应景做表面文章,而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举措。我们在工作中注重解决领导干部思想中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要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增强民主意识。就是不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的权力“私有化”,解决好当官为什么的问题。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始终摆正位置。切实把党员和群众当作“自己人”。只有领导干部态度根本端正了,思想包袱放下了,领导干部积极主动做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党务公开工作深入发展。
2、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主动落实工作。党务公开必须实行党组统一领导、职能部门
各负其责、纪委协调监督、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我们一开始就成立了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部署、组织、协调、指导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研究一次公开内容,并采取适当的形式抓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党办牵头的党务公开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党务公开的日常工作。相关科室有纪检监察、人事、局办公室、财务等,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任务。党务公开工作办公室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公开方案,报告公开情况,建立监督工作制度和党务公开档案,做到会议专开,记录专用,档案专管,并负责对党务公开的形式、内容及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收集公开后的意见,及时进行上下反馈。纪检部门负责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推进情况进行协调和监督,查处党务公开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打击报复、侵犯党员群众民主权利等问题。各职能部门根据党务公开一览表的规定,承办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党务公开的各项内容的收集、归纳、整理等事项,并对所公开的内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3、要教育党员群众增强责任意识,主动参与工作。党务公开工作得不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参与,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把党务公开的过程,当作教育党员强化党性观念、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大课堂,还要做好教育群众工作,增强集体荣誉感,消除与己无关的思想,使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提高,切实把组织的事当成分内的事。健全评议和评估制度。定期对党务公开工作进行评议,广泛征求和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切实形成特色鲜明、简单易行的党务公开成效评估体系。要抓好正面典型的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党员和群众中对党务公开提出好建议的,要及时鼓励和表扬,不断提高大家对党务公开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今年开展了评选“好建议”、“好点子”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党务公开工作。全局公务人员遵章守纪意识有所增强,自觉学习的行为不断增多,四个月来,今年以来我局各科室共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行风建设工作相关学习23次,参加学习人员达2600人次,完成党章、公务员法、《实施纲要》、本局规定方面内容自学阅读计196万字,做摘记21万字,写心得体会43篇。自查廉洁自律规定内容五个方面计215人次,局纪检监察科建立廉政档案57份。党务公开使制度约束力保持在有效范畴内,全局党员干部每月随党费上交一份廉政自律检查表、上交一份读书纪录单据已成了自觉行动。
4、要不断完善党务公开制度,主动测评工作。党务公开工作涉及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保密纪律,必须有序进行,不能随意行事。一是完善程序方面的制度。实施中我局纪检组起草了《关于加强请求报告的制度》,不断完善党务公开各项规定,坚持“谁决策、谁审批”的原则,严格限定公开事项审批责任人和公开工作执行人,明确职责。根据所公开的事项不同,严格区分事前公开、事中公开和事后公开,并限定公开的范围和时限,形成一套严谨、规范、刚性的程序规定。二是不断完善党务公开工作的评估体系。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多层次、多角度、易操作的党务公开成效评估体系。评估办法简称为“三评”,即各党支部组织自评、党员群众民主测评和局党组统一考评,并注重党务公开工作效果评估的成果转化。三是不断完善党务公开工作的成果检验标准。我们将“是否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是否有利于强化党内监督,是否有利于科学决策并促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作为检验党务公开工作成效的标准。今年以来,我局通过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中心业务工作得到圆满完成,各项辅助性工作良性循环,局纪检组及早计划,及早动手,以“七个一”为载体,多形式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月”活动,“观看一套党章专题电教片;写一篇学习党章心得体会;做一份公务员行为规范80题;唱响一首“八荣八耻”歌曲;完成一篇党风廉政短信(警句、对联)创作;讲述一段执政为民的小故事;树立一位身边的优质服务的行风典范人物”。局纪检组把以上“七个一”内容提交各党支部、团支部、工会和局属事业单位,群众反映强烈,响应积极,今年“廉政文化宣传月”活动正以此为载体,进一步推动全体公职人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观念的确立。截止4月21日,我局55项细则中规定的任务已完成26项,做到了时间与任务完成协调一致并略有提前。党务公开以来,全局有3名处级干部报告了个人重大事项,5人就出国、购建房、用车、子女出国学习、亲属婚丧等情况向组织作了说明。局纪检科按局礼品登记规定,在规定时限内,局领导干部、中层干部、普通干部12人次上交礼品33件价值10260元。党务公开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中心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优质完成。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局党务工作的透明度得到了增强,普通党员的参与度进一步扩大,办事群众的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层以上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得到了提高,党务公开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推进党务公开是一个新课题,有些工作可能还有疏漏和不够完善之处,我们将不断摸索规律性的工作方法,不断借鉴先进单位的宝贵经验,走出一条符合劳动保障实际的党务公开的新途经。
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二
〇〇六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劳动保障局党务公开汇报材料
推行党务公开优质完成劳动保障中心任务
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局纪检组协同机关党委把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长效措施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党务公开方案并付诸实施,促进了劳动保障中心任务的优质和圆满完成,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可概括为“提高一个认识,把握两个环节,解决三个问题,做到四个主动”,简要情况汇报如下
:
一、提高党务公开的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具有巩固的执政地位和良好的执政环境的今天,党的工作和党内事务已经具备了公开的条件,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是强化党内监督、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密切党群关系、凝聚群众共同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有效途径。
我们感到,推进党务公开,是一项需要上下联动、上下互动的复杂工作,目的在于使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如果把它简单的认为不过是把党组织所作的一些具体工作向大家通报一下,是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一个必须的程序,敷衍了事地做一下,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首先从提高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入手,通过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支部书记会的教育学习和探讨,从四个方面使全局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党务公开,是坚持党内民主,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发展党内民主,必然要求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使广大党员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使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真实、准确地反映上来,促使党的各项决策和主张更好地代表群众的利益,符合群众的意愿,体现先进性的要求。
二是推进党务公开,是实施科学决策,提高党建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党务工作是关系到每个党员的工作,而不是某些人的事情。实行党务公开,解决党的工作和党内事务的神秘化,增强透明度,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仅是畅通广大党员群众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而且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党组织各项工作的监督,从而有利于促进党的各项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三是推进党务公开,是密切党群关系、凝聚全局群众做好业务工作的有效途径。凝聚群众共同奋斗,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党务公开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群沟通机制,将有关劳动保障工作发展的重大决策、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为民办实事的进展情况,以及干部的选拔任用等事务公之于众。这样才能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亲近感,拉近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四是推行党务公开是构建防腐败体系的具体行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不仅要坚决惩治腐败,更要立足源头治理,有效地预防腐败。惩治腐败这一手不能松,不能软,预防腐败这一手更重要,更关键。从近历年违纪情况看,个别干部之所以出现违纪违法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权力运作缺乏公开透明,失去监督和制约。推行党务公开,正是立足于监督关口前移,以防为主,强化党内监督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既抓住了反腐倡廉工作的主动权,又体现了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把握党务公开的两个原则,增强工作的规范性。
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为了使党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我们结合劳动保障实际,制定了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党务公开的两个原则,增强了公开工作的规范性。
一是把握好依法依纪积极稳妥的原则。按照宪法、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文件规定的有关监督制度,坚持实事求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内容真实可信,结果客观公正。依法依纪进行党务公开,努力使党务公开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推行党务公开工作,既要积极推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又要科学安排,规范操作,注重效果,有序推进。要善于研究党务公开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拓展深化,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试行长效管理。
二是把握好注重实效服务发展的原则。科学把握党务公开的共性要求和个性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党务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方便群众的知情参与,又保障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采取合适的公开形式,讲求形式和效果的统一。党务公开工作,必须始终遵循以党务公开促进加快发展,以加快发展的成果检验党务公开的成效这一基本思路,不断创新公开的形式,丰富公开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