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文语句理解的两种常用方法
小学语文课文语句理解的两种常用方法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语句需要学生自我理解,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掌握小学语文的知识。那对于这些句子,学生应该如何来进行理解呢?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就为大家讲述了小学语文课文语句理解的两种常用方法。
1、要抓住小学语文课文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小学语文课文的句子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通过对上文的阅读,大家对小学语文学习的方法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呢?希望我们讲述的这些内容能有效的提高大家学习小学语文的效率,在此,我们也祝愿大家都能在小学语文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
第二篇:小学语文理解词语方法汇总
小学语文理解词语方法汇总
一、近义词解释法:
用找词语的近义词或同义词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
陌生:生疏。
恬静:安静、宁静
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慷慨:大方。
遨游:漫游,游历。
纯熟:(很)熟练。
眷恋:(深切地)留恋。
渺小:(非常)微小。
二、反义词解释法:
用找词语的反义词,在前面加“不”(或“没有”)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紧张:不镇定。
懦弱:不勇敢。
缓慢:不快速。
崎岖:不平坦。
陌生:不熟悉。
慷慨:不吝啬。
朦胧:不清楚。
隐藏:不暴露。
三、归类解释法:
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采用把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苹果——
一种水果
机枪——
一种现代兵器
芬芳:一种香气。
玫瑰——
一种花朵
火车——
一种交通工具
喜鹊:一种飞鸟。
四、比喻解释法:
将词语和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
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
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样,形容残酷的杀人。
人声鼎沸: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车水马龙:车子象流水,马好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五、功能解释法:
对词语的使用功能进行解释的方法。“形容……”是常见形式,如:
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
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态度坚决果断。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都快把耳朵震聋了)。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围得非常严密。泄,排出。
六、扩词解释法:
将词语所组成的字进行逐个扩词(组词)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如:恳求:诚恳地请求。
疾驰:飞快地奔跑。
教导:教育指导。
幽香:清幽的香味。
幽静:幽雅寂静。
圣洁:神圣而纯洁。
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重(大)。
轻捷:轻快敏捷。
七、串字解释法:
有些词的词义,就是这个词中各个语素(字)的意思的总和。例如:
肆虐:肆,任意地干;虐,残暴。肆虐:任意地干残暴的事情。
肃立:肃,恭敬地,庄严地;立,站着。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不毛之地:毛,草木;之,的;地,地方。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致敬:致以敬意(表达敬意)。
遥望:遥,远处;望:看。
遥望:向远处看。
暴毙荒野:暴,突然;毙,死;荒野,荒郊野外。暴毙荒野:突然死在荒郊野外。
八、以旧带新法:
有些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可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
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的。宝,宝贝。合起来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九、重新组合法:
对互文词进行重新组合理解的方法。如:
心满意足:心意满足。
翻山越岭:翻越山岭。
风平浪静:风浪平静。
调兵遣将:调遣兵将。
无忧无虑:无忧虑。
没昼没夜:没昼夜。
震天动地:震动天地。
十、描写法:
对词语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常用“……的样子”的形式。如: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十一、下定义法:
用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如:
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十二、找词眼法。
有些词从表面上看深奥难懂,但词中有的语素(字)是常见的,因此只需借助字典找出不易理解又是这个词里比较重要的语素的含义就行了。如:和蔼:此词的重点在“蔼”字,它就是这个词的词眼,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和气、态度好”。因此,“和蔼”的含义就是“和气,态度好”。
十三、联系上下文解释法:
认真阅读文章,推断词语在文段中要表达的的意思。常用“文中指……”的形式。如:
真挚:本义指(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两位母亲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6课)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十四、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法。
恍然大悟:做一道数学题,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可就是做不出来。忽然想到了以前老师讲过的一种办法,试一试,一下子会做了这道题。
十五、造句理解法。
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十六、表演理解法。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写海鸥扑向老人遗像时,“海鸥飞成了白色的漩涡”一句中的“漩涡”,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
十七、借助插图解法。
有的时候,文章中会配有插图,利用这些插图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十八、查字词典法。
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了。
第三篇:if语句比较两数大小的两种方法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1 #include
printf(“please input A,B:”);scanf(“%d%d”,&a,&b);if(a!=b)
if(a>b)printf(“A>Bn”);
else printf(“A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2 #include printf(“please input A,B:”);scanf(“%d%d”,&a,&b);if(a==b)printf(“A=Bn”); else if(a>b)printf(“A>Bn”); else printf(“A 1《山中访友》 内容中心: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修辞方法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 “呼唤我的名字”;露珠 “与我交换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3《草虫的村落》作者:郭枫文体:散文 内容中心: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重点句:※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课文重点: 文章结构:第一段结构段(1)是总起,交待游历的特殊氛围和心情。第二结构段(2~9)写游历的全过程,第一场景:小甲虫迷路的森林;第二场景:“草虫的村落”。第三结构段(10-11),作者对草虫村落的依恋。 5《詹天佑》 内容中心: 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书19页5段中划线的部分。 ※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重大难题。这是他对铁路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他卓越的创造才能的体现。 课文重点: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全文围绕“詹天佑是我们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6《怀念母亲》 季羡林 内容中心: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会默第一自然段。 9《穷人》内容中心: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纯朴、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重点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家。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11《唯一的听众》落雪 内容中心: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 ※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快乐和幸福指老人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13《只有一个地球》文体:说明文 考核形式“”这句话用了的说明方法阐明、表现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本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知识点: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课文是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作者:西雅图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部分又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 17《少年闰土》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重点句: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子。“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 ※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件事,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闰土向我讲述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4件事。 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捡贝壳、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 ※作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它作品《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主将。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作者:周晔 内容中心: 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重点句: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语言描写,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是一个反问句。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人民没有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知识点: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伯父生前4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21《老人与海鸥》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重点句: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 知识点: 体会文中省略号的作用。(共6处) (1)原来是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角”“公主”……(表示列举的省略) (2)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表示话未说完。) (3)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表示语意未尽。) 照片上的老人默默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还偶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表示语意未尽。) (4)他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表示语意未尽。) 23《最后一头战象》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1~4)、“重披战甲”(5~11)、“凭吊战场”(12~16)、“庄严归去”(17~23),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展现了嘎羧善良、忠诚英雄形象。 25《伯牙绝弦》 文体:文言文 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26《月光曲》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贝多芬,德国伟大音乐家,尊称为“乐圣”,作品:《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一、结构及写作特点探讨 1.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艺作品中情节发展的脉络,它能体现材料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想一想本文的情节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 2.本文以“项链”为题,但一开始却用近千字的篇幅,写主人公的出身,她的婚姻和她的梦想、苦恼。这样写有必要吗?若有必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若无必要,说说为什么。 3.文章写到玛蒂尔德赔偿了项链,还清了债务,故事似乎可以完结了,为什么又要在结尾处交代项链是假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对文章的结尾,有的同学不满意,尝试着做了几种不同的续写,你认为下面列出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续写较好。若认为这几种都不好,请说明理由。 ①玛蒂尔德悔恨不已,慨叹年华已逝,从此一蹶不振。 ②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还了三万五千五百法郎,开始了新的追求,新的生活。 ③玛蒂尔德百感交集,喜怒无常,她的精神崩溃了。 ④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而未得结果。 5.关于本文的情节高潮,下面列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解,试联系文章的主题,选择符合作者安排情节意图的理解。 ①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足风头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②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足风头是全文主要情节的高潮;而小说结尾由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那串丢失的项链是假的,是另一个高潮,是一个情绪高潮。 ③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是情节的开端和发展,至结尾处是情节的高潮,全文在高潮处结束,没有交代结局。 二、思想内容分析 1.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这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2.仔细阅读下面的句、段,结合加黑的词语,说说这些句、段分别表现了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性格特征? ①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②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③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④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⑤但是有时候,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⑥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3.玛蒂尔德“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佛来思节夫人)”,但平时玛蒂尔德“不想去看望她”;后来,为了借首饰参加舞会,“她到她的朋友家里”;十年后,当玛蒂尔德“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时,她在公园里主动“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请简要分析,玛蒂尔德的这些作法,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4.作者对玛蒂尔德是批判,是同情,还是兼而有之呢? 三、句子与词语的推敲、辨析 1.课文中下面的两句话,都有“觉得”一词,请分别找出它们的宾语: ①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象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 ②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表达作用,它与后面括号里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①她不象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懊恼(懊悔)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②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感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3.下面两句话里有词语“象”或“好象”,试分别判断它们是不是比喻修辞手法的比喻词语。 ①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象自惭形秽,不出来。 ②她穿得象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4.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①肴 ②赁 ③券 ④誊 ⑤倾 答案: 一、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以及得知所失项链是假的这样一条线索而展开的。 2.如果说后面的以项链为线索的故事是集中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点”,则开始的一段文字是用叙述的语言从“面”上介绍了主人公。这样就是点面结合,概括和具体相结合,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性格的刻画,作了必要铺垫。 3.这样写深化了主题。它把主人公本来不幸的,但总算熬过来了的生活推到一个更加不幸的境地。而这一切不幸正是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4.这几种续写都不好,都有狗尾续貂之虞。原来的结尾,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余地。它不但是一个深刻的悬念,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5.②的理解更符合作者意图。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过,高潮这一概念不局限于故事情节,而且和人物、作者与读者在情绪、感情、兴趣、思想上的矛盾性有关。人物情绪的高潮,不见得和事件的高潮同步,前者和后者的关系往往有所谓焦点的错位。 二、1.不是。这句话只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当时社会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不稳定,而造成玛蒂尔德不幸遭遇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虚荣心。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毒化,使得玛蒂尔德渴望向上爬,渴望过豪华奢侈的生活。“只得”表达了她的不平、不满和无可奈何、不尽的哀怨。 ②“梦想”的多次出现,写尽了玛蒂尔德追求豪华生活的心理;而“没有”的三次出现,是现实生活对“梦想”的回答。这里运用了对照的写法。 ③“沉迷”。“陶醉”充分显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 ④主人公这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她诚实、讲信用的品德,不轻易地被厄运压倒。 ⑤经过十年的艰辛,玛蒂尔德没有对过去的追求感到羞耻,说明了她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导致她生活悲剧的真正原因,也说明了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思想腐蚀的严重性。 ⑥这种“得意”是劳动换来的,是迎着厄运走过来的“得意”,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得意和自豪,艰难的生活改变了人的气质。 3.玛蒂尔德对有钱的女友十分妒羡,每去看望她一次,回来便忍不住哭几天,后来就干脆不去看她了,这是她的虚荣心的表现,为了借首饰去找有钱的女友,也正是虚荣心的驱使。十年后的主动打招呼,则表明了玛蒂尔德丢掉了虚荣心,劳动使得她变得实在了。4.作者在作品前半部讽刺批判了玛蒂尔德性格中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一面,对主人公讲信誉,真实不欺,恪守小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还项链这一面,作者是倾注了同情的。 三、①“觉得”的宾语是:很不幸,好象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②“觉得”的宾语是: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①都包含有“不高兴、不顺心,后悔、恼恨”的意思。“懊恼”侧重在“烦恼”,而“懊悔”侧重在“后悔”。这里用“懊恼”较妥。②都指思想感情的激动与变化。“感动”重在感情的共鸣、同情与敬佩;“感慨”重在有所感触而慨叹,一般后面紧跟着慨叹之语。这里用“感动”为妥。 3.不是所有的有“象”、“好象”的句子都是比喻句。这两句话都未用比喻修辞方法。 4.①yáo佳肴 ②lìn租赁 ③quàn债券 ④téng誊写 ⑤qīng倾倒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动作描写方面则重点赏析玛蒂尔德“借项链”一节(从“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恼”到“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请各位好好欣赏,细细品味,并向同学介绍你的感受,让大家共享。”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她真是又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上面赏析了玛蒂尔德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了解了她的性格,然后就可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展开讨论: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又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请用层层挖掘的方法找出一连串的根源,并依次排列。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其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总会在阅读时进行再思考、再创造,形成自己的理解第四篇:小学五年级课文理解复习
第五篇:【语文】《项链》练习+课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