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

时间:2019-05-12 12:1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施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施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实施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

实施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这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面临的新的战略任务。如何在新世纪头 2 0年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本文仅以我国在总体上已经实现的小康为起点 ,作粗略的经济分析

【关键词】: 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小康社会 恩格尔系数 区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本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发展所制定的宏伟蓝图,也是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宣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代内涵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

2000年,我国的GDP总量是89403亿人民币,人均7078元人民币,达到了860美元,实现了小平同志设想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6.5%-7.5%之间,人口总量如能控制在14亿以内,即使考虑到东亚国家发展中的货币相对升值因素,人均GDP依然可以达到4200美元,届时,我们就完全可以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从经济方面实现小康社会,会给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将上一个新台阶,高速和高等级公路密度会提高,海陆空交通将更加方便快捷;二是工业体系的技术装备水平将大大提高,机械加工能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会增强,人口的城市化将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容量;三是整个国家将会积累更多的财力用于科学技术和教育投资,形成更多的人力资本和高科技人才,使经济增长的后劲增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上不仅仅是指人均GDP达到某一水平,还有多方面的目标:在经济结构方面,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下降到25%以下,农村人口比率下降到50%以下,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50%以上,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上升到75%以上;居民生活及生活工作环境方面,消费结构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等消费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吃住行穿用达到较高层次的水平,寿命延长,人们工作居住的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安全和公平方面,失业率最终降低到可以保障的水平以下,城乡建立起一个财力雄厚、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通过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财政税收的调节和转移支付,使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下;人力资本和公民素质方面,中等和高等教育毕业的公民比例大大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智能增强,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上升;市场

经济环境方面,居民遵守纳税信用,企业诚信纳税经商,政府文明行政和管理;宏观经济方面,国家财力增强,金融体系安全,币值稳定,实际汇率稳中有升,国民经济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需要注意和避免的是,有时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看成是小康社会的惟一衡量指标。事实上,只注重人均GDP水平,忽视小康社会其他经济方面的指标,就不能全面建设小康经济社会。比如,人均GDP可能达到了4200美元,但是农村人口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率较高、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交通拥挤、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薄弱、中高等教育比率较低,这样的社会不能认为在经济上实现了较富裕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未来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不容置疑

国内外有的学者对中国未来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表示怀疑,认为中国未来的20年中,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达到年均7%的速度。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中国人均GDP的基数小决定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格局。经济学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基数越小,增长的绝对数规模越小,增长速度越快;反之,基数越大,增长的绝对数越大,增长的速度却越慢。日本和美国的人均GDP分别为30000和35000美元,年增长1%,就可每人平均增加300-350美元的财富;而中国人均GDP只有900美元,即使增长10%,人均只能增加9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子薄,增长的人均绝对数小,但总的经济增长速度快,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

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的经济有着强劲增长的内在动力,具备高速增长各方面强有力的推动条件。除了上述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的完善外,一是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和城市化的中前期阶段,21世纪的前20年中,大约有3-4亿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中,他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村中留下来的农民,其劳动生产率要提高,进而收入也会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处于物质生活要提高水平的阶段,其消费的高级化,将成为财富生产和供给的巨大需求市场。二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公益设施、交通等大规模投资和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业体系完善包括制造业空前发展的过程,毫无疑问,GDP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强劲地增长。三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大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从与国外数据的比较看,我国每千人中中小企业数量不到6个,而一些发达国家每千人中小企业的数量平均为50个,如果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从目前的700万左右发展到5000万个,每个企业增加10个人的工作岗位,将增加4亿多人就业,并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创造大量的财富和提供大量的服务。四是中国有丰富、规模化和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有着许多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劳动密集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前景,中国在今后的15-20年中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这种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工业化过程也将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们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国土辽阔的国家,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的中前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很明显。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这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关系较为复杂,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解决的矛盾也较多。从主要的方面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一是技术进步、信息化、结构优化升级与人口众多、需要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及发挥劳动密集和工资成本相对较低竞争优势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国民经济的要素投入中,技术要素会替代劳动力要素,如果处理不当,技术进步会减少就业岗位。虽然技术进步了,但是失业率提高,城镇贫困就会增加,就不能使城乡全体人民分享小康社会带来的利益。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加大基础科学投入,鼓励发明创造,增加专利,加速技术向生产的转化,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些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技术,争取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发展适度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业,抓住我国加入WTO、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大举转移的机遇,在东南沿海和内陆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劳动资本双密集的制造业,创出自己的品牌,把劳动力过剩劣势通过劳动密集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业的发展转化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使一部分公民自我创业,绝大部分劳动者有业可就、有薪可进,绝大部分家庭生活富足有余,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

二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20世纪初20年的工作看,东部在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央财政和各部门要加大西部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强东部与西部的经济交流和经济合作,促使一部分投资、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西部流动,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新模式。西部本身要用好、用活中央给予的各方面政策,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改革体制和机制、开拓进取,形成西部自我发展的造血机制。与此同时,还应注意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税改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政府对农村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投入,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安居乐业和生活有安全保障是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除了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和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使人口增长转型外,要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并选择节约资源的发展和消费模式,使能源、矿产、淡水和土地等资源能得到永续利用。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和前期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先发展、后治理,还是发展与保护并举,这是不同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战略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我们不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城乡居民要有一个处处有草地树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街道整洁、空气清新、水体清洁的生活、出行和工作环境。否则,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小康社会水平,但是生态环境因单纯追求发展而恶化,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本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问题和进行决策,同时还要培养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今后18年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在本世纪初叶全面建成一个国家繁荣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生活富足保障、生态环境优美的小康社会。(周天勇)参考文献:新闻报道

注释: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第二篇: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要标志,是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目前处于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是邓小平同志实现现代化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来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台州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互相包容,相辅相成。台州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力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中走在全省前列,这是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加快推进台州现代化新进程的一面旗帜。建设“两个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走在全省前列”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要求。“两个社会”建设,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克服了过去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倾向,更加注重发展水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认真贯彻落实,使台州的“两个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一、全面把握“两个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党100周年时,全国的GDP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完成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再奋斗30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念。同时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在我国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外勇敢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

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特有概念,国际上对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目标。“小康”是相对“大同”而言的,语出《礼记·礼运》。“大同”的原意是天下为公的最理想社会,而“小康”则是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社会。《辞海》对小康的解释,主要指经济比较宽裕的状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大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概念,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又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经过全国人民20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在前两步战略目标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衡量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概念,是一个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定阶段的概念。就国际可比性而言,单纯从收入水平角度讲,小康相当于国际上的中等收入阶段,现代化则相当于国际上的高收入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涵盖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事业、资源环境、民主法制、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根据十六大报告,总的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上目标是定性的要求,从定量角度,还要有一组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全国来说,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应包括十个方面: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低于25%和35%。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30%。九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70%以上。十是刑事犯罪率0.1%以下。

上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根据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我们浙江要提前实现上述目标,初步要求在2015年前实现。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两个社会建设”要走在全省的前列。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前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台州的经济会更加发展、民主会更加健全、科教会更加进步、文化会更加繁荣、社会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会更加殷实,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将会在台州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

2005年2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都有“和谐”观念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指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开始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后来由抽象的哲学范畴走向社会应用,形成“和谐社会”的经世致用思想。“和谐”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所谓全面和谐,就是“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以处众”、“和气生财”、“心平气和”等古训都是讲人和;“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就是讲家庭和睦协调;“协和万邦”、“君君、臣臣”、“群而不党”、“任人唯贤”、“礼尚往来”等都是讲国和;“天地人和”、“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思想观念已相当深厚,己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KG2〗在西方文化中,“和谐”观念也有深厚的思想根基。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个明确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撰写了《和谐经济论》,认为“一切正当的利益彼此和谐”,企图建立一种彼此协调而又自由竞争的社会经济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把他的理想社会制度叫做“和谐制度”,欧文把他在美国的共产主义实验称作为“新和谐公社”,魏特林写下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理想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渐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以胡锦涛同志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胡锦涛同志所说的这六个基本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胡锦涛同志已经说过,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同时,和谐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和最终实现。从目前来说,重点是要与小康社会建设相协调,互相推进,共同发展。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是:

1、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首先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使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同时,这种民主要与法治相结合,要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真正做到法律高于人情、法律高于权力,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2、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我国社会剧烈的变化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革和分化,加上“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高度重合,使我国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今天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应该强调,对“社会公正”不能作狭隘的理解,它不仅仅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公平、机会的公平以及整个社会规则和机制的公平,是一个公平发展的体系。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是相对的公平,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公平提出过分的要求。关键是政府和各级组织要摆脱、超越既得利益者的束缚,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高度来处理各类社会问题。

3、诚信友爱

诚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道德作支撑,以法律作保障,以和谐的产权关系作制度基础。但在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缺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个人信用制度,而且企业信用制度和政府信用制度都亟待建立。要以法律制度支撑诚信友爱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4、充满活力

如何使一个社会充满活力?作为基本面的东西,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二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制度支撑。当前我国社会活力的释放还不够充分,应特别强调“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5、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组织机制问题。例如,在农村已开始建立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社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城乡各类“自治组织”的作用?在人们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和“社区人”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各类新型社会组织的作用?这些都有待于组织机制创新。二是社会管理问题。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就是需要探索的问题。三是社会秩序问题。如何建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机制?如何健全社会预警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都是建设和谐社会所要做的。总之,要通过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唤人们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着手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五)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曾庆红同志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它们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性要求,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作为社会建设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奋斗。

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没有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一些现代化指标同国际通用标准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经济领域和经济体制、政治领域和政治体制、文化领域和文化体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小康社会程度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同时,使社会更加和谐;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保证。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保证。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经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阶段,增长与问题、发展与矛盾交织在一起,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目前,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实遇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形势严峻等。这些问题就是“不和谐”的表现,而不和谐将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障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切实保证和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全社会切实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好各个社会阶层以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要经过艰苦努力,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社会主义民主是体现绝大多数人意志的新型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团结,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必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安定就是社会平安、稳定,包括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有序强调的则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有章可循。政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权力授予和权力运行要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民主程序,权力监督制约完备有效。经济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定位要正确,行为方式要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在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上。社会生活领域的有序,则主要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前提下的充分个人自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和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友爱强调的则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社会条件。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小康”离不开“和谐”;同样,“和谐”也离不开“小康”。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它既要保证社会的整体利益,又要满足个体的正当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前提。在财富匮乏的社会中必然潜伏着许多不稳定因素,难以形成社会和谐。所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人们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了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它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实现或者超额实现。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到200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的确如此,没有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中国不可能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又如,这几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农民的支持力度,既要免收农业税,又要拿出资金补贴农民,没有强大的财力作保证行吗?据国家税务总局测算,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国家财政将减少收入1200多亿元。据国家财政部部长介绍,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了422亿元,增长14.2%,高于中央财政总收入、总支出的增长水平,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21.4%。还有到2007年农村孩子上学全免学杂费等都需要强大的财力作基础。所以,现在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以不是空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有20多年的小康社会的建设成就作为基础。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总体小康,社会和谐的基础仍然不够牢固。在基本协调、稳定、和谐的局面下,人民内部各类关系和矛盾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影响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比如,收入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社会差别呈继续拉大的趋势。要解决这些不和谐,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只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是全面性的,要使目前达到的小康从低水平发展到更高水平、从不全面发展到更全面、从不平衡发展到比较平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并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者协调发展,才是全面、真正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具体地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又是有机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可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现阶段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最理想的和谐社会,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就要努力地使社会更加和谐。因此,我们在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奋斗。

二、构筑“两个社会”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丰富,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意义,对我们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台州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提前实现全面小康,进而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一)“两个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创新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80多年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富裕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即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理想和最终目标。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在“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基础上开始建设的,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是我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阶段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100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还专门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就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升华。

目前,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阶段。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五十年,我们党又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小三步”目标,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逐步得以推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仍分“三步走”: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个十年再翻一番,然后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进一步阐明本世纪前20年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经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有机的统一,同时又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奋斗。这就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在中国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构建“两个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

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选择。

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发生根本转变时期。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从经济体制来看,我们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但彻底清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渐拉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就业、人口、资源、环境等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三是,消费结构发生剧烈变动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升级并且越来越多样化。社会消费结构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对休闲、教育、文化、医疗保险的消费日益增加,人口、就业、老龄化、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容易引发某些人的心理失衡和利益冲突。四是,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社会利益分化,社会多元化主体正在形成。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最终要落实到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利益主体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一部分群体,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等产生了挫折感;少数官员的腐败问题,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不满。因此,在这个时期,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

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随着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在这个阶段,社会消费升级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要求日益提高,而新的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新旧体制、机制的衔接又不及时、不到位,就有可能产生社会无序、行为失范等问题。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从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我国已走出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经济社会转型,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因而可以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受到全球化影响等一些特殊因素,中国在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的关键时期之后,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的特殊国情。首先,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中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如此众多,这是中国的特殊情况。其次,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收入差距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这既有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社会组织中间管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控。第三,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具有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虽然老人和少儿的社会总抚养比在下降,但劳动年龄人口中因失业造成的抚养比在上升。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成长推动力的重要一环。第四,与一些国家人口先富裕后老化的规则不同,中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人口还没有富裕起来就过早老龄化。所以,要关注社会保障水平刚性增长与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矛盾,完善重节约、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第五,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农村按国际贫困标准(购买力平价计算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约折合2.5元人民币)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这也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现代化国家的最有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民不再是穷人。第六,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高度关注民主意识的成长,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提高各种管理的社会技术水平,保证长期的政治稳定。最后,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兴起与小国的兴起国际影响完全不同,以往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国的兴起和更替往往会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并可能引发势力范围争夺的国际冲突。中国在目前快速提高国际经济社会地位的时候,应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处理好国际关系,特别是处理好大国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争取较好的国际环境。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它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当然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问题。所以,我们要高度认识“两个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积极投身到“两个社会”建设的热潮中去。

(三)构建“两个社会”有利于加快改革和发展

我们党是一个善于在总结经验中前进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这“五句话”是一个统一整体,既包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调整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问题,蕴含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指明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条件和途径。邓小平的理论一直指导着全国人民的改革开放,并使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六大科学地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要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把“社会更加和谐”明确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提出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使我国人民逐步从温饱向富裕的小康发展,然后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目前我国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超过1000美元,刚刚进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日本的3%,只相当于德国、新加坡的3.4%。全国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需要通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全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有利于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和经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站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提出来的,并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自觉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己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一方面进入黄金发展期,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的实惠增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另一方面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秩序、人口资源环境等发达国家在二三百年中渐次出现的问题,又在我国表现出来。这既有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为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处理好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解决好人际关系、资源配置、阶层结构的协调与冲突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目标提出来,并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正是我们党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的正确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为我国改革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怎样改、改什么都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通过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并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所以,构建“两个社会”将更加有利于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社会各类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

(四)构建“两个社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求富、求安、求和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要求。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比如,汽车保有量增长很快,而交通设施建设尽管也在发展却明显滞后;城市建设面貌变化很大,而地下管网、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显十分落后;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社会管理体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重大损失,既有悖“以人为本”宗旨,又反过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的主体是人,和谐的目的是为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积50余年的经验,在政治上要保证各阶层应有的民主权利,在经济上要保证他们应得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及其成员的积极性,使社会充满活力。近几年来,国家为了建设两个社会,对以农民为代表的低收入群体采取免收农业税、补助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生活补助等各种措施,保障他们的利益,改善他们的生活,使他们也得到一定的实惠。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快速而又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关系变化错综复杂。党和政府不断把握这些社会关系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适情地整合社会各种关系,引导各方面的力量,使之有利于实现全国各民族、各社会阶层的大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局,也有利于不断提高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五)构建“两个社会”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党是善于在把握未来中前进的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趋势而得出的结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实现,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全面小康,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正如一个大饼吃不成胖子一样,经济和社会也有一个渐进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路丰富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党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我们党明确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不仅能够发展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从而更加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任何一个政党执政,不仅要有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还要有社会基础。执政党的职能不仅要管理经济,而且还要管理社会。执政党管理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只有在社会良性运行的状态下,执政党才能正常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也才能巩固,经济和社会也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前提是要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着手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中国的快速发展受到资源状况、能源供给和环境承受能力的严厉约束。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是25%,石油是12%,天然气仅为4%,煤炭是55%。而与此同时,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比较严重,比如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另外,中国目前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和城市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在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已成为青海省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沙尘暴源头的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面积占80%,沙漠每年以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它的快速发展需要难以想象的庞大资源和能源供给,中国要保持持续的增长,就必须特别注意人和自然和谐的问题,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从我们台州情况来看,台州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紧缺。至2004年,全市耕地面积220.5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63%,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4亩。近两年来,台州市每年土地需求量达到5-6万亩,然而每年分到的用地指标只有2-3万亩,而且由于土地不断减少,价格也不断抬升,从而使投资成本升高。目前台州南边县市区的土地征用成本均在每亩20万元以上,而江西、江苏、山东等省某些地方,土地价格只在每亩5万元左右,造成台州企业外迁。所以土地已开始制约台州的经济发展。

我市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及全省的平均水平,接近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且用水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水质污染严重,全年的废污水排放量约为1.4亿吨,其中达标排放量约为0.4亿吨,仅占30%左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均出现了紧张局面。还有电力供应紧张、人才匮乏等都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急需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解决,实现台州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台州“两个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

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台州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紧抓机遇,开拓创新,共同加快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4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总收入147.4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33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一产13.6%、二产52.0%、三产34.4%演变成2005年的一产8.0%、二产52.6%、三产39.4%,产业结构渐趋优化,非农产业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貌不断改善,2005年城市化率已达58%。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分别达17394元和6689元,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日趋繁荣,民主法制不断加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更加稳定。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浙江省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台州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未来五年,台州将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仍将处于快速 推进期。根据当前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趋势,经我们的分析研究,认为台州“两个社会”建设能走在全省前列,“两个社会”建设的主要指标能提前实现,市党代会提出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能够实现。

(一)台州市今后五年“两个社会”建设主要目标

“两个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而且各个方面又都有相互联系,为了研究和分析上的方便,我们把它分为六大方面。第一、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增进人民的全面发展。目前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处于比较落后状态,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赶上发达国家。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美国年均增长3%,中国年均增长8%,那么中国需要68年的努力,人均GDP才能与美国相当;如果美国年均增长4%,中国年均增长7%,则我们需要118年的努力,人均GDP才能与美国相当。所以,在现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各项事业发展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就很难实现。经济发展方面的目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等内容。

1、国内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实力的重要表现。台州2005年已达到1257.43亿元,居全省11个市的第五位。未来五年台州将会保持年均增长12%以上的速度,预计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将会超过2360亿元,届时台州的经济总实力将会大大增强。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的标志性指标,并且具有一定的国际可比性。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划分:低收入国家为760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为761~3030美元以下,上中等收入国家为3031~936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9361美元以上。以此标准衡量,我们已开始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5年,台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2360元,其中市区已达31562元,已超过30000元,开始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今后五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有效控制,预计到 2010年台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望达到42000元左右。

3、三次产业结构,就是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一般来说,人类社会开始主要依赖农业,哪里的农业最发达,那里就最富裕。后来,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成为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而现今社会,随着现代电子信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繁荣与否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台州一、二、三产业结构,2005年是8.0∶52.6∶39.4。今后五年,随着台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电力能源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二、三产业的比重还会提高,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有望达1000亿元左右,比重达到42%左右,经济结构将会进一步优化。

4、劳动力就业结构,主要是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指标。2005年,台州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是72%。今后五年,随着台州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也会大量增加,预计到2010年这一指标会超过78%。第二、社会发展方面。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两者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支持,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支撑。因此在重视经济建设的时候切不可忘记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方面包括城市化水平、社会成员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等主要指标。

1、城市化率,这是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是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率的。按照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2005年,台州的城市化率是58%,如果按工业化水平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来评判,台州的城市化率应超过这个数字。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时期。日本在1947—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时期,城市化水平由28%提高到75%,2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7个百分点。韩国1960—1981年城市化水平从28%提高到56%,平均每年提高1.33个百分点。目前,我们台州也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今后五年,城市化率每年可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台州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3%左右。

2、社会成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指标,受教育年限越长,人的各方面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些。2005年,台州社会成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7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力度的加大,国家对农村孩子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学杂费政策的落实,我市各级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加,各类成人教育的普遍发展,今后五年,台州社会成员受教育年限会较快增加,预计到2010年,台州社会成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能达到9.5年。

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是指高等学校注册生(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2005年台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32%。随着我市基础教育的不断加强,大学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对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预计到2010年台州的这一指标尚能达到45%左右。

4、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指标。2005年,台州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是15.2人。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各级政府和群众越来越重视人的安全和健康,民办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服务站、农村合作医疗等正在不断发展。今后五年,台州的医疗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医疗水平也会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预计台州每万人医生数将会达到20人左右。

第三、人民生活方面。我们人类的任何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目的。人民生活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等主要内容。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这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2005年,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7394和6689元。今后五年,随着台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被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特别是中央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台州城乡居民的收入还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10年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会达到25600元和9400元。

2、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趋向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这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层次的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依据恩格尔系数,将生活水平划分为五档次: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状态的消费;50%—59%为勉强度日状态的消费;40%—50%为小康水平的消费;20%—40%为富裕状态的消费,20%以下为相当富裕状态的消费。国家发改委在小康社会标准时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是分别用城镇全部居民和农村全部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来衡量的,现在为了更关心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问题,采用城市和农村20%的最低收入家庭来计算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2005年台州这一指标是45.1%。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和社会更关心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问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也将会得到较好改善。预计到2010年,台州的这一指标将在38%以内。

3、社会保障覆盖率,这个指标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计算,它是全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和从业人员养老保险覆盖率的算术平均数。全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是享受各种医疗保险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包括参加医保的社保局统计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卫生局统计的农村医保人数。2005年,台州这一指标是61.85%。随着国家加强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建设,我市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将会大幅度上升,预计到2010年这一指标可达到74%以上。

第四、社会和谐方面。这里主要包括居民收入差异程度、民主法治、诚信友爱、社会活力等内容。

1、居民收入差距,国际上一般用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表示。这个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2005年台州这个指标是0.4。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国家税收调节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市这个指标值将会有所缩小,但由于我们还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的发展,所以基尼系数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处于0.4左右。

2、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作为我们基层,主要是群众的各种民主权利得到保护,能直接参与基层组织的管理。一是村居民主管理,用民主法治村居创建面这个指标来表示,就是指已召开了民主法治村或社区建设动员会,并开展了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活动的村和社区在全部村和社区中的比重。2005年,我们台州处于逐步推广期,达到70%左右。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我市民主恳谈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预计我市的绝大部分村和社区都会较好地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接近100%。

3、诚信友爱,包括文明社区和企业信用。文明社区建成率,是指获得省级或市级文明社区数在全部社区中的比重。2005年,我市文明社区建设已达53%。随着和谐社会、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进一步落实,预计2010年尚能普遍开展。企业信用主要是指企业的诚信守则、公平竞争。目前主要是用工商信用等级为AAA、AA的单位比重、金融信用等级为AAA、AA的企业比重和纳税信用等级为AAA、AA的企业比重的加权平均数来表示。2005年台州这个指标是8%。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的逐步规范,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将会加快,预计到2010年我市这一指标会超过60%。

4、社会活力,这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劳动者的创造力等方面。在经济上,台州经济以民营为主,相对来说,活力较强。在政治上,我市积极开展基层民主恳谈,开通市长、县长、区长热线等多种形式,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得到较好的发挥。在文化方面,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财力的不断壮大,我市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民众有了更好的文化享受。在劳动者活力方面,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市的劳动者基本上已从计划人变成了市场人,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台州每25个人当中就有一家企业就足以说明这一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政府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的进一步转变,台州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劳动者的活力会更加迸发,台州将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民主政治环境最好、劳动者创造能力最能发挥的城市之一。

第五、生态环境方面。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减少空气、水源、土壤等方面的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包括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工业三废处理率等情况。

1、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量(标准煤),是工业企业各种能源的消耗总量(折为标准煤)与同期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之比,它反映单位工业总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2005年台州全市平均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量是0.19吨标准煤,比2004年的0.21吨下降了0.02吨标准煤。随着我市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市工业的能耗还会下降。预计到2010年,台州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量将下降到0.17吨以内。

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我市水资源不足,用水紧张,鼓励企业重复用水可以弥补水资源不足,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我市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是35%。随着节能节水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循环经济力度的不断加大,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可达到60%。

3、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这是指空气质量得分与水质质量得分两项的算术平均值。2005年台州这个指标是63。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污染企业逐步减少,预计到2010年,我市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可达到95。

4、工业三废治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个指标是指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治理效果、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情况。2005年分别是96%、35%、87%。到2010年,预计这三个指标分别能达到98%、65%、95%。

第六、社会安全方面。就是社会安定有序,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主要包括平安社区创建合格率、每十万人各类事故死亡数、每万人刑事发案数等指标。

1、各类基层平安创建合格率,这个指标是指基层单位创建达标的数量与参加创建数量之比例。2005年是82%,预计到2010年可达到95%以上。

2、每十万人各类事故死亡数,这个指标是指每十万人发生的工矿企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火灾、渔船捕捞及运输等各类事故死亡的人数,2005年是19.3人。预计到2010年尚能控制在15人以内。

3、万人刑事发案数,这是社会安定安全的重要反映,2005年台州是112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风气也会不断趋好,预计到2010年台州的万人刑事发案数将逐步减少,这个指标将在100件以内。

(二)台州市提前构建“两个社会”的主要思路

要使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在全省前列,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台州实际,充分发挥台州民众、民资、民营经济在建设两个社会中的作用;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速度与效益、政府与市场、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华东电力能源基地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新台商在改革创新中的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台州南北协调、城乡协调,使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台州人敢想敢干的精神,使各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使台州的经济和社会在改革中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加稳定和谐,使台州人在改革发展中富得更快,得到实惠更多。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也是建设“两个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完美地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一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建设“两个社会”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体现在现实过程中,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当前,我们台州重点要研究南北之间、城乡之间、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土地、水、电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台州南北差距问题关键是加快北部发展,一是要加快那里的交通、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那里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要加强北部农业、旅游、淡水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要加大生活条件落后地区人口的转移,政府应鼓励他们转移到中心城市和其他城镇来生产和生活。

促进台州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缩小城乡差别奠定基础;二是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中心村集聚,并加强这些地方的文化教育等设施建设,减少城乡差别。

加强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首先要打破行政关系,按照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规律,搞好大小区域之间的统一布局规划,明确不同城镇之间的功能分工,为各城镇的发展指明方向;其次是加快区域之间的交通、供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不同城镇之间的互动发展创造条件;其三是根据各城镇的不同区位条件和优势,统一规划建设为整个区域服务的供水、供电、文化、教育、医疗、环保、物流等基础设施,减少同一区域内不同城镇之间的重复建设,促进中心城市与各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要加大力度解决土地、水、电等资源对台州经济的制约,实现台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原则,既要加大土地开发和整理,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既要进行北水南调、海水淡化等水源开发,又要加强全民节水活动;既要加大电力开发和电力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能源节约工作;既要鼓励发展经济,又要加强污染治理,促进台州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都应该着眼于人。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是以人为细胞组成的,而且因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这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第一,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的快速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十几年来,台州在没有外来投资的情况下,实现了经的快速发展,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他们创造了“两水一加”、“两建一出”、股份合作、活跃的民间资本、产权制度改革、城市建设市场化、产业集群等等,才促进了台州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台州从全省最落后地区跃至目前的中上水平。我们党领导的各项改革其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说明,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富有创造活力的社会。

第二,发展经济,经济政策和制度创新至关重要。政府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业保险、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要理顺分配关系,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缩小收入和生活差距。要改善扶贫办法,加大扶贫力度,切实改善贫困家庭的状况。要在消除贫困,提高低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逐渐使中等收入阶层占人口的大多数。要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不等于人与人之间没矛盾,恰恰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谐。我国现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利益的要求更高,对利益的追求已不满足于基本生存的需要,还会追求政治、文化方面需要的满足,同时追求纵向和横向比较中的公平。现在,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到一点,就是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正当利益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到满足。对此,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公平正义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手段和目的。要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要特别提倡“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3、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人的基本物质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最终根源。建设“两个社会”,必须以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物质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在“两个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而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当然,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肯定会导致社会不和谐。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在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协调,地区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发展机会不均等,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着消极的影响。这些差距的逐步缩小,这些不协调、不平衡、不均等的逐步消除,都要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4、要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方面诸多不和谐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体制性原因,有相当多的社会矛盾与体制不完善有关,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因此,在“两个社会”建设过程,将是一个深刻的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制度变迁或体制创新的过程。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规范,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体制保障。在土地制度方面,我市有些农村已开始在稳定承包制基础上,搞活土地经营权,促进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和集约经营,对于减少抛荒、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起到较好作用,我们应继续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台州的商品市场比较发达,但技术、人才、工业产权等要素市场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应加大力度,加快建设和完善要素市场体系。还有台州地处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袭击,造成群众损失惨重,特别是农业生产,有时颗粒无收,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再生产,应加快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减少农民的自然灾害风险,促进农村的安定和稳定。

5、要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就社会关系本身来说,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尽量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状态,以免酿成大的事端。同时,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真正使人民群众享受平等和民主权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竞争推向极端,就会造成人心的沦丧,道德的败坏。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这就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当前,总的来说,我们台州的社会是稳定的,但社会的公正程度与和谐程度还不够理想,有些方面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突出的问题。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包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决定》指出首先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其次,要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法及时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显然,利益关系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秩序、稳定的机制作保障。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要建立社会舆论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营造浓郁的民主氛围。要继续完善市长、县长接待日制度,网上对话交流制度等,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民力。各部门都设立正常、合理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缓解紧张关系,排除对立情绪,有效化解纠纷和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还不相称,一些地方民主制度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变成了“一把手”说了算。我们要切实按照十六大以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部署,加强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要扩大基层民主,继续搞好村民自治和村民委员会建设、城市居民自治和社会建设,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民主制度的建设。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6、要坚持党的领导

在“两个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执政党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勤政高效、清正廉洁,永远保持先进性,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建设“两个社会”,是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必须提高建设“两个社会”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首先要从党的自身建设抓起。

提高党建设“两个社会”的能力,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等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严格的工作程序和稳定的工作机制,消除执政行为中的主观随意性。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各种群众团体的作用。提高建设“两个社会”的能力,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群众,对经济和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加强对经济和市场发展中的变化趋势、有利条件、制约因素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刻了解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高建设“两个社会”的能力,要求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党。党的活力,体现在党的先进性上,体现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体现在广大党员参与党的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增强党的活力,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既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又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使全体党员享有“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党员及时、完全地了解党内事务,在纪律约束的范围内享有言论自由、参政议政的权利,拥有通过民主选举选择干部的权利,能够对其他党员包括党的干部拥有监督的权利。党内民主发展了,就能有力地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从而推动“两个社会”的建设。

我们相信,在党的总路线、总方针指引下,在台州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台州的“两个社会”建设一定会走在全省前列!

第三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711961480015 代士杰

摘要:本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阐述小康社会对我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实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

目标

经济

发展

富强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20实际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特色,并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而言就更加困难,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体制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等基本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全民共享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特殊存在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也随之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思想新世纪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第四篇: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曾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今天人们在衣食住行中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来。人们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亿万人民为之无比自豪和骄傲。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邓小平同志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小康社会概念新的内涵。他指出小康社会思想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相联系的,并用“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在21世纪前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它的表现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更加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亿万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高级阶段,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更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 1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其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小康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高标准的小康是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共同富裕的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消除城乡差距方面,农村劳动力比重将从2002年的50%下降到30%。精神文明的小康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指标。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

党的十七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更重视民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是刘邦故里、煤电之都、肉鸭之乡、园林县城、文

明城市,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以大汉之源著称四海。因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是沛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全县120多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全县人民的光荣使命。近几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结合沛县的实际描绘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带领全县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使得我县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成功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6亿元、增长14.8%;实现财政总收入43.7亿元、增长43.8%,全面进入小康进社会进程加快,江苏省定25项指标22项提前达标,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84位。2011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14.3%;实现财政总收入31.25亿元、增长3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9亿元,增长4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5元,增长19.6%。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3个转化50%”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突出“壮大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着力实施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倍增、创新型经济突破、特色园区成长“四大推进计划”,全力打造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特色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6万亩;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量

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授予中国生态肉鸭之乡称号。二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快速突破。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工程,微山湖开发实现重大突破。投资15亿元的千岛湿地景区及旅游配套项目启动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华汉城”及生态园项目与夏岩集团成功签约。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被批准为江苏微山湖湖滨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四是特色园区快速提升。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完成汉之源公园、滨湖路、沿河生态整治等绿化工程建设,城区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1%。实施沿湖开发战略,打造沿湖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程,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为文化插上旅游翅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港口和临港产业园,加大千岛湿地开发和微山湖度假区建设力度,拓展大旅游,发展大物流,集聚大产业,带动大商贸,着力打造沿微山湖文化旅游产业带。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

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小康徐州当先、综合实力苏北领先、文化旅游业江北创先、农业现代化江苏率先、基本竞争力全国争先“五先”奋斗目标。只要全县上下同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县人民共谋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20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战略机遇期及其政策选择

1.判断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我们对我国目前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作出判断的基本依据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发展的持续性与阶段性

新世纪的发展前景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尽管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还在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所面临的国家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主要体现在:

第一,大国关系相对和缓,“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国际经济结构重组加速进行。

第三,当今世界日趋复杂,矛盾交织,我们具有比较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 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经济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第二,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四,具备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

第五,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一整套被实践证明的富民强国的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目标 1.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依据是:

第一,至20世纪末,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第二,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第三,根据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主要任务。

2.提出全面建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 之所以称为全面,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范围”的全面,即不仅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且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有沿海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内陆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城市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农村地区的发展。

4.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二是“内涵”的全面,即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体为:

1.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2.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3.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下载实施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施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论断用八个字概括“举世瞩目,意义深远”。 首先,这一论断直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思想,为我们国家未来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我国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3、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4、发展才是硬道理,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Bocker20号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课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㈠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2、教学目标 ⑴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了解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 ㈡学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 ●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严肃纪律就是治本。只要把纪律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战略机遇期及其政策选择 1.判断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我们对我国目前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