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所有学生基本数学学习状况;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5、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到黑板上完成习题,表现优异者有小奖品;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内容;
3、以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出示商品标价牌,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请同学举例其它整数的例子,以及小数的例子(两双手,一个鼻子;身高:1.65米 价格:12.3元 田径比赛中的成绩:12.91秒)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4.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4. 504元5角
0. 707角
0. 656角5分
3)完成课本中的习题,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5.测量一位学生身高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补充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8()9()
4.54米=4()5()4()
(2)填适当的数
0.56米= 米 =()厘米
0.89元= 元=()角()分
6.18米=()米()厘米=()厘米
7.对同学的错误之处进行讲解,归纳易错点
教学难点(预期):
1.小数的读法,元角分的画法,长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问题及分析:
1.在划分单位时不熟悉,容易做错,尽量讲慢一点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平均数
教学内容:
平均数例1、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 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http://www.xiexiebang.com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2.能力目标
让学生感知“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并借助“韦恩图” 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1.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组队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2.出示表格(表格中是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动物头像)
师问: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能否进行调整,让表格更清楚一些?
二、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好课件吧 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1.学生活动
活动要求:①要能看清一共有几种小动物。②注意分工。③要对本组结果说明理由。2.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后有目的地安排了汇报顺序。
学生评价:这种方案比较整齐,但是不能很清楚地看出有几种小动物。把重复的放在中间,说明重复的是两种比赛都参加了。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参加篮球赛的是几种动物?并用红色笔画一个圈。参加足球赛的是几种动物?并用蓝色笔画一个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画成这样好看吗?怎么办?
运用课件演示成下图:
好课件吧 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追问:哪个圈子是参加什么比赛的呢?引导学生在图中写上“篮球赛”和“足球赛”。问: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
师指出: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下面,我们用这个图来解决这几个问题。3.看图说明图意。
4.根据图中条件进行计算。
5.比较“韦恩”图与表格之间异同点。
三、读图训练、课堂练习
1.现在就去大自然看看,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练习二十四,第1题】
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⑦⑧⑩】 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
③天鹅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会游泳】同意吗? 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 【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 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实践运用,发展新知(知识的应用,现场报名。)调查本小组同学喜欢唱歌或跳舞的学生情况。
师:利用我们今天学的韦恩图在小组中调查并表示出来(想想,怎么问能最快掌握信息)。
好课件吧 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小组长开始组织本组同学“报名”。)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懂得了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好课件吧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