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了一本好书
我读了一本好书
沙坪街道第四小学三(1)班李杰鹏
自从学校开展了好书漂流活动后,我逐渐对书产生了兴趣,也逐渐喜欢看书了,因为看书不但增长知识,而且使我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书看,当我在书中遨游时,就有一种不寻常的感觉,我被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深打动了,不禁流下同情的泪水。
书中介绍了小女孩擦燃火柴,产生了五次幻想,最后,幻想破灭,冻饿死街头的事。最令我难忘的事,在大年夜的那一天,每家每户都准备过年,唯独小女孩穿着妈妈的破旧拖鞋,冒着大雪,顶着严寒到街上卖火柴。到了晚上,她连一根火柴都卖不出去,可怜的她不敢回家,只好坐在墙角下,这时街上飘来一股烧鹅的香味,饥寒交迫的小女孩想能得到食物,得到温暖,得到快乐。幻想奶奶带她离开这个地方,到那个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地方去生活。当我看到这时,我的泪水模糊了眼睛,我不禁想,我从小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从小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不愁吃穿,还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我真是太幸福了!可是,小女孩又饿又冷,还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她的童年多么悲惨啊!
自从我读了一本好书,我好像认识了一位好朋友;自从我读了一本好书,我觉得百看不厌、百读不倦;自从我看了一本好书,它好像磁石一样吸引住我,让我越看越爱看。
指导老师:易文端
第二篇:我读了一本好书《繁星·春水》
我读了一本好书
我很喜欢冰心的诗,《繁星•春水》就是收了她诗的一本好书,而《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就是此书的精华,也是冰心诗的代表,更是新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冰心的这两个诗集受泰戈尔诗的启发较大,所以多是由几句简短的话合成一首小诗,每首诗都有一个独立的思想蕴藏在诗的背后,文笔婉转优美,没有大把华丽的词藻涂抹,就显示了每首诗本质的美——清新隽永。
冰心出生在清朝末年,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年代,但这两个诗集里,冰心并没有描绘社会的黑暗,她描绘的是她理想中的社会,一个平等、光明、充满关爱的社会。
在冰心的诗集中,“母爱”是主旋律之一。冰心对母亲的思念,爱戴也充满在字里行间。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在散文《往事》中描写过这样的情景,天下雨了,池中的一张绿荷叶护着一朵红莲,她感叹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风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在冰心的作品中足可以看出,母爱是博大,无私的,想必上述的小诗,也是她触景生情之作。
冰心诗的另一主旋律便是作者对儿童的咏叹: 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冰心被誉为“小读者的知心朋友”一点也不为过,她的许多作品都以儿童为题材,如小说:《寂寞》、《小桔灯》、《分》,通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上述诗中,冰心对孩子的喜爱与赞美跃然纸上,冰心一定认为世间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在孩子面前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而孩子就像是一盆初放的花,开得那么旺,那么蓬勃,全世界的阳光都属于孩子。
冰心的诗中还有激励人奋发向上,劝慰人珍惜时光的警句以及对光明的追求与向往: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 “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
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盘石,裂成两半了。
如果说《繁星》写的多为作者自己的情感,那么《春水》多为自然景观:
南风吹了,将春的微笑
从水国里带来了。
小岛呵!
何处显出你的挺拔呢?
无数的山峰 沉沦在海底了。
作者以她独特的视角,独到的理解描绘了常见的景观,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冰心的诗开创中国泰戈尔式诗的先河。在诗中又有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洋文化的融合,还带了些许愁绪与一缕温柔的情韵,读她的诗,仿佛就像是在下着雨的夜晚,在台灯下,一边品茗,一边听着欧美怀旧金曲的那种感觉。
《繁星•春水》是一本好书,书的好坏并非由它的作者的名气而论,应该由它能给读者带来多少启示,它的思想内涵是什么而定,当然两者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揣摩,虽然我只能品出那么点,但毫无疑问,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第三篇:读了一本好书,《格林童话》读后感(定稿)
“读了一本好书,就等于交了一个益友。”这是伟大作家曾说过的话。读书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格林童话》”。这是一本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书。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刻的道理。如《小红帽》、《拇指姑娘》、《灰故娘》等,里面内容生动,把每个情节描写的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一个个道理,都让我们刻骨铭心、受益匪浅。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好。”
如,《渔夫和他的妻子》。渔夫有一天出去捕鱼,可捕到的却是一只会说话的鱼,渔夫听他诉说了详情,才知道原来他就是王子,因为被巫婆陷害才变成这样。于是王子对他说:“你要是放了我,我就满足你一个愿望。”说完渔夫跑回家告诉他妻子,妻子听了便说:“好,我要当富翁。”渔夫告诉了王子,王子一听哈哈一笑说到:“回去吧,他已经躺在金子做的床上了。”渔夫回到家,看到了和王子说的一模一样的情景,感到很满足。可哪知道他妻子贪得无厌,不但不知足还想当“上帝”于是,最后又坐回了他的草屋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太贪婪,利用别人去满足自己的愿望,只有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才是长久的富有。
还有《森林中的三个小人》其中两个小女孩,继女善良、可爱,亲生女儿却是恶毒、讨厌。因此,她非常嫉妒,便处处刁难她,还有一次是冬天,他竞然让她去采一篮草莓,而且还是穿着纸糊的衣服。临走前妇女给他了一块硬邦邦的面包,便出发了。她走了好久,终于看见了一间木屋,便敲门进去了。坐下之后,这里的这主人便让她干
这干那,可她不但不拒绝还很乐意的做,于是它们在让她去打扫房后的时候谈起怎么报答她。一个让她一说话就吐金子;一个让她成为王后;一个让她越来越漂亮。打扫完以后,它们送了她好多草莓让她回了家。到了家她刚一说话,就吐出了金子。亲生孩子看了很羡慕,就请求母亲也让她去采草莓。母亲不放心地给他穿上了毛衣、大衣还给了她一个大蛋糕,让她走了。走了一会,她也看到了小屋子,直接走了进去,主人让他干什么他都不干,只管吃他的蛋糕。吃完以后她就回了家。主人们见她这么没礼貌,便讨论起怎么惩罚她,一个说让她一说话就吐癞蛤蟆;一个让她不得好死;一个让她越来越难看。从今往后她每说一个字都会蹦出一个癞蛤蟆,叫每个人都讨厌他。过了几年,成为了人人敬爱的王后,过上了幸福生活。而她们母子俩却被国王装进大桶,扔进了小溪。
还有好多故事,都很精彩,希望你们有机会去看一看!
第四篇:我读了一本名叫《童年》
我读了一本名叫《童年》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童年》的书,它的作者叫高尔基。高尔基是一位着名的作家,他写了许多格言,比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脑子——认识的能力是像肌肉一样,靠练习、锻炼而培养起来的。”等等。高尔基虽然很有名,但是大家知道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吗?
在他的小时候,爸爸和弟弟就去世了。只剩下了高尔基和他的妈妈,于是,高尔基便去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了。没想到的是,他那脾气暴躁的外公三天两天打他,有一次甚至把他抽的昏死过去。可是,懂事的高尔基知道外公是因为他调皮才打他,所以,他也不责怪外公。后来,高尔基的妈妈也死了,于是,没成年的他就在人间流浪。
唉,再想想我自己,我有这么一个幸福的家,我要什么,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什么。比如这星期天,我最快乐的日子,爸爸妈妈带我到游乐场去玩儿,坐在那旋转的木马上,那开得飞快得过山车,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晚上,爸爸、妈妈会轮流坐在我身边,辅导我做作业,一直到深夜。但是,我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成绩却还会退步,我应该要学习高尔基在艰苦的环境中认真学习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课前,先做好预习工作。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不开小差。课外,多看课外书、多积累课外知识。在生活中,我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叫妈妈帮助,尽量自己事情自己完成。尽量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妈妈分忧。争取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跟高尔基比起来,我们的生活比他幸福多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亲人!
第五篇:我推荐的一本好书
我推荐的一本好书:《看见》
作者:柴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推荐理由:《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柴静,生于1976年,19岁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她曾经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曾经一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先后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
在《看见》一书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其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和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
第二章讲述的是二0 0三年的非典疫情的采访经历。全国上下都处于一片噩梦之中,帝都的原本繁华的大街上变得空荡荡的,只有120救护车以及带着口罩的医护人员在运送病人。作者作为一个站在第一线的新闻人员,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一番不同的灾难经历。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而作者却感到羞愧,因为看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以及社会政治的现实。作为一名记者却无法将最真实的镜头传达给观众,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第十七章讲述的是一名在广西南宁的山村里教书的德国人——卢安克。作者将事件具体到人物的身上,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故事,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作为一个外国人,为了某种信仰或信念,只身来到中国并选择留在中国山村里和孩子们一起画画唱歌,生火做饭,修被牛踩坏的橡胶水管,周末也陪着他们,下过雨的泥地里,从高坡上骑自行车冲下来,溅的一身烂泥。卢安克因为没有教师许可证,他就只能这样和孩子们在一起,但是他仍就坚持了下来,二十几年的时光,他就全身投入在了这里,他没有怨言。只是为了心中的理想,默默的坚持,即使到最后被现实所打破。章节最后描写到: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柴静说,她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曾经做过的事希望能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同样,生活需要我们去经历,需要我们去看见。无论是好还是坏,我们都得接受,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默默的向积极面发展,这样做至少我们自己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