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谈谈你的理解??
14.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个家庭。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却由于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
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臵。
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却喝着受污染的水,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吃着受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臵,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需求和环境质量的要求相当大。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资源的消费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将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总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而逐步提高。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在实现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与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依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如果再不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我们就可能犯难以改正的历史性错误,我们绝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
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
3、1/
4、1/
5、1/10和1/22。我国资源消耗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
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企划部刘赟男
2010年6月12日
第四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完整结合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二者有机结合,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废弃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
1.2 坚持发展的第一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要放慢发展,更不是不发展。它强调的是发展的质量,要求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把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联系起来,主张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等方式来提高发展的质量。
1.3 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
资源节约型社会不仅是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某个方面的节约,而是从原料开采、商品生产、产品流通到最终消费全过程的节约。同时,环境友好型社会也要求在企业生产、居民消费、政府行政等各个方面都追求环境友好,建立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行为观念。
1.4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建设节约型政府,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为什么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和理解。
2.1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决于我们的国情:第一,资源总量很大,很多资源列世界前几名,如水、能源总量等等,总量上是大国;第二,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很小,如水资源人均仅2200毫米左右,煤炭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70%左右,石油、天然气大概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4.5%;第三,资源利用效率相对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总体上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第四,环境污染的状况相当严峻,解决环境污染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要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我国资源利用状况,要真正树立起节约资源的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2.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资源问题,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增大,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大了资源消耗上升的趋势。从国外资源进口情况看,面临市场风险、价格风险、运输风险,甚至是整个军事政治的风险,如果对国外资源依赖度过高,风险是不断上升的。从国内资源的供给能力来看,资源供给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包括近年来出现的拉闸限电、煤炭库存下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2.3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非常严峻,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隐患增加,环境状况离群众的期望、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个根本措施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生产的全过程,从源头抓起,加大节约资源的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4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2.5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方面起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和明显成效。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等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1)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2)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四个层次着手:首先,加强企业内部“小循环”。坚持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入手,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的力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企业内部生产流程“小循环”;其次,发展产业层面“中循环”。要围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支持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和发展;第三,构建社会层面“大循环”。在全社会推广宣传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第四,加快循环经济法规及政策建设。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对循环经济型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环境标志、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体系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最大的节约。首先,应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其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和城市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检测标准,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中小企业;第三,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并尽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为突破瓶颈制约清除障碍。
3.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1)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水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对主要河流和湖泊排污的管制,坚决取缔饮用水源地的直接排污口,严禁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污水。
(2)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
(3)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堆存铬渣无害化处置。加强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加强城
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
(4)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认真履行环境国际公约。
生态保护和建设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盒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健全法制、落实主体、分清责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3 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资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水、土地、矿产、海洋、气候等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1)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向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转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做好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
(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完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实行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
(3)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统一规划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开发,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依法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建立矿业权交易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4)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环境,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开采海砂。有重点地勘探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
(5)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加强空中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等的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气象事业,加强气象卫星应用、天气雷达等综合监测,建立先进的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增强气象为农业等行业服务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评估工作。
3.4 转变观念,调整人的行为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需要靠人的行为来实现,必然要求调
整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消费方式来实现。
(1)转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模式是从实践出发的。从传统的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再到目前的可持续消费,都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转变消费观念不是要求人们不消费或少消费,而是引导人们转变消费方式。政府应该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制度性浪费、炫耀性浪费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一是要建立全面的政绩内容考评机制,从单纯考评经济增长转变为对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进行考评。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而且对区域内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测算,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建立发展与环境综合核算制度;二是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政绩转变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3)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节约意识。应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坚持政府带头、从点滴做起。使节约每滴油、每升水、每度电、每斤粮成为每个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刘海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以山东为例[D], 2006, 山东师范大学.[2].孔欣欣, 王奋宇.科技创新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劳动友好型”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2008(4): 第25-29页.[3].宁淼, 王彤, 徐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技术选择及其创新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4): 第134-138页.[4].刘江宜, 余瑞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挑战及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22(2): 第31-33页.[5].张瑞珍, 何永林.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现途径——以资源型工矿城市乌海市为例[J].经济论坛, 2010(6): 第81-83页.[6].匡远配, 曾福生.论两型社会: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互动的解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5(3): 第32-37页.
第五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文章标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
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
3、1/
4、1/
5、1/10和1/22。我国资源消耗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军队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我军是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在保护环境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关系到我们能否保持人民军队性质、本色和作风的重大问题。同时,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不仅是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军事斗争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只要我们自觉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当作军队义不容辞的职责,增强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并付诸于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