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区当前构建和谐非公企业的思考
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
一一对区当前构建和谐非公企业的思考
● 郑楚鹏
内容提要:党建带工建对于构建和谐企业,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在对区当前非公企业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从
“明确职责,构建党工共建和谐格局”、“切实提高党工组织的覆盖面”、“选好配强非公企业党工
组织负责人”、“突出‘三带’ 重点”,“建立长效
机制”五个方面探索了构建和谐非公企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党建工建和谐非企业途径
党建带工建对于构建和谐企业,促进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着重要的作用。截至
底止,目前共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305家,其中私营企业284家,外资企业21家;
个体工商户6886家,从业人员2.19万人,非公
有制经济组织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委适时提
出利用工会优势,依托工会载体,党建指导工
建,工建促进党建的新思路。全区有正式党员
3名以上符合建立党支部的企业20家,已全部建
立党支部,并建立了工会。从业人员在50人以
上、党员数不足3人的非公企业也都先建立了工
会,党员作为工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基本形成党工共建格局,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
社会的进步。
近年来,区各级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大胆探索,在38 揭阳论丛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全面开展“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 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
是,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党、工组织建设发展还
不平衡,有些虽然建立了党、工组织,但还存
在职责任务不明确、干部素质和工作机制、活
动方式不适应等问题,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快
速发展的形势尚有一定的差距。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
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非公
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这
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明确职责。构建党工共建和谐格局。
区委、街道党工委两级高度重视党工共建工
作,都建立了以党建带工建联席会议制度,明
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
职,切实做好工作,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党的建设 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党工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领
导责任制,各级党(工)委的党群副书记是党
工共建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长(组织委员)和
工会主席是直接责任人,组织部门、工会承担
起具体落实的责任,努力形成党工共建相互联
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区委组织部和各街
道党工委还把党建带工建工作作为固本强基工
程的重要内容,做到党建工建同时布置、同时
检查、同时考核,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党工组织建设。
二、强化意识,切实提高党工组织的覆盖
面。区按照 党章 和 工会法 的规
定,加快推进非公企业党、工组织组建工作。
对已建党组织、未建工会组织的非公企业,党
组织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职工依法建立工会组
织;对具备条件但至今尚未建立党组织和单独
建立工会委员会的非公企业,在筹建党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时,把工会组建
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筹建工会
组织;对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改制为非公企
业,或者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时,应当同步
改建或组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从有利于加强
党对工会的领导,按照 中国工会章程 确定的工会组织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以街道、工业园区、村(社区)为依托,尽快调整和理
顺非公企业工会组织领导体制;对暂不具备建
立党组织条件,可以单独建立工会的非公企
业,应先把工会组织建立起来,有条件的企业
可以推荐党员同志作为工会主席候选人,为建
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对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
和工会组织的小型非公企业,根据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采用联合、挂靠等多种形式
组建区域性或行业性党组织和工会组织。
三、加强管理,选好配强非公企业党工组
织的负责人。对规模较大的非公企业,可从服
务企业、切实发挥党、工组织作用的高度,由
街道党工委或办事处出面,直接推荐有较高政
治素质,懂管理、善协调的党员同志到企业从
事党、工工作;为便于开展工作,非公企业中的党组织负责人和工会主席可由一人
担任;非
公企业的工会负责人都应经过会员大会或会员
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工会主席、副主席因
工作需要调动时,应当征得本级工会委员会和
上一级工会的同意;企业主要行政负责人以及
他们的配偶和近亲属不得作为本企业工会委员
会成员人选。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
和工会会员会籍管理工作,注意
抓好在非公有
制经济组织发展党员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用工制度比较灵活,职工成份比较复杂,工会
把外来工、临时工等流动性大的职工发展到工
会组织中来,做好流动工会会员的会籍管理,积极发现和培养优秀职工,为党组织输送入党
积极分子培养对象。
四、突出“三带”重点,实现党建和工建
共同提高。党建带工建,根本在“建”,关键
在“带”。所谓“建”,就是党组织和工会组
织着力健全体系,强化管理,构筑有效的活动
机制,把自身建设好。所谓“带”,就是党组
织切实履行好政治责任,在“思想上带、组织
上带、工作上带”,指导帮助工会组织搞好工
揭阳论丛 39
会建设。“思想上带”,就是党组织充分发挥
好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工会这一有利
阵地,面向广大职工群众,深入进行党的教
育,把他们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同时,准
确把握职工群众思想脉搏,及时了解职工中存
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及时指导工会组织疏导职
工思想情绪,妥善化解各类矛盾,充分发挥
党、工组织“消声器” 和“润滑油” 的作用。
“组织上带”,就是党组织在重视抓好自身覆
盖的同时,高度重视工会的组织覆盖和作用覆
盖,加快工会的组建和巩固工作,最大限度地
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提高工会入会
率。进一步完善工会干部培训、交流、锻炼、选拔、民主选举等制度,不断提高工会干部思
想理论水平和工作业务水平,增强做好新形势
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工组织“聚
合器” 和“催化剂” 的作用。“工作上带”,就是党组织为工会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工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提升工会工作水
平,共同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党、工组织“增速器”和“加油站”的作用。“工作上带”,即指导帮助工会组
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提高职工素质、维护职工权益、落实帮扶解围上,充分发挥工
会组织的作用,掌握运用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以创新的方法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工会开展
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保障。
五、优势互补,建立构建和谐企业的长效
机制。坚持党建带工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
我们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真抓实干,勇于实
40半揭阳论丛
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 党的建设
践才能取得实效。第一,创新思路,优化工会
组建模式。围绕建设和谐社会,切实维护企业
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工会工作的领域和范
围,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会组建模式,简化会员
入会手续,推动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工作上新台
阶。如梅云街道大围村、中山街道永革社区等
加强农民工的入会工作,积极探索农民工入会
途径,创新入会形式。工人可以书面申请,也
可以口头申请;对企业规模小、职工人数少的企业,由村(社区)组建工会联合会,企业设
置工会小组。大围村十几家规模较小的工厂的30多名职工全部就近加入大围村工联会,使工
会小组得到有效管理。第二,加强培训,提高
党工共建工作质量。非公企业党、工干部相互
兼职较多,把工会干部的培训纳入全区干部培
训规划,不断拓展培训的内容,对党务干部进
行必要的工会基本知识的培训,对工会干部进
行必要的党务工作基本知识的培训,着力提高
工会干部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为广大职工
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以增强工作的适应性。第三,创新活动载体,努力探寻党
工建设有效结合点。一方面积极开展职工之家
创建活动。为了使职工有“家”可依,增强职
工主人翁责任感,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
发展。如广东深展实业有限公司在公司党支部的倡导下,为了搞好职工的业余文体活动,公
司工会投资兴建了图书馆、咖啡厅、多功能
厅、健身房和篮球场,成立了“职工之家”,并修建了优美的员工住宅大楼,设有夫妻房,完备的设施、园林式的厂区让员工拥有强烈的党的建设 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
归属感,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全体员工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公司销售逐步增
加,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职工之家”越
来越成为全体员工“温馨之家”。另一方面把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观等集中教育活动与工会组织的群众性活动有
机地结合起来,把实施党员监督与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开展党员主题实
践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工会开展技
术创新、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评选优秀共产
党员与创建先进(模范)职工之家、评选劳动
模范、生产技术能手有机结合起来;把开展党
员困难互助与实施职工帮扶有机结合起来,促
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和工会工作不断
发展。第四,优势互补,形成党工共建的良好
局面。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树立“一
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的先锋形象,增强党组
织在企业和职工中的影响力,树立党工组织的良好形象;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人员网络优
势、经费优势、阵地优势,围绕“服务职工、服务企业” 的工作目标,统筹开展党工活动,发挥党、工组织作用,为同心协力构建和谐的非公企业而尽责尽力。
作者系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林腾华
上接p1
2汇报、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大项目建设中的环
保问题。
(二)优化服务,严格环保准入。着重做
好大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跟踪服务工程,提前介
入选址和规划,提前指导环评工作,加快推进
建设进程。在优化服务的同时,把好环保关。
对不符合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不能达标排
放、不符合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坚决不
批;推进污染减排,对已有的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实施关停;积极协助大项目申请省的污染
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支持。通过以上措施,在污
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上支持大项目建设。
(三)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三同时”监
管。对符合审批要求的重点项目,及时出具初
审意见或给予批复。对已审批的项目,加强跟
踪管理,督促项目落实环评批复要求,指导和
督促项目按规定申请竣工环保验收。
(四)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约
束机制和重大项目集体评审制度。
作者单位:揭阳市环保局
责任编辑:施俊芳
揭阳论丛 41
第二篇:关于构建和谐企业的思考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南铝
近两年,胡锦涛同志十分重视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上把这一重大问题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
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同时也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受惠。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社会细胞”,企业与社会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从社会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种种资源,也必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回报社会。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坚持“稳健发展、谋求长远”的经营理念和“平等、坦诚、交流、教育”的文化价值观,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连续多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跨入全国铝型材十强企业。今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被国家环保总局授授予第一批“国家级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南铝多年来一直是南平市的纳税大户,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我们消化转岗分流了500多位职工,还招收大批的职工,缓解了地方的就业压力,南铝为当地的安定团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今年公司党委提出了创建“平安南铝、绿色南铝、和谐南铝”的口号,本文就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南铝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和大家共同思考、学习,从中深刻体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企业的关系
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组织,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每一个企业都把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主要包括:社会类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体制从高度集中向民主化、法制化转变。这些转变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使我们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下岗分流、分配差距拉大等,这些问题对社会的和谐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个社会只有在和谐状态中才能进步,一个企业也必须在和谐状态中才能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齐心协力,从本单位、本企业做起,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
在创建和谐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要构建各方面利益之间的和谐氛围;二是在企业外,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义务。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任务,而是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努力实践自己的社会责任。例如,近几年在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为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公司相继关停了30KA、60KA的自焙槽电解生产线,就是因为考虑到环保,考虑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所做出的决定。尽最大努力降低由于污染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是我们企业对社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构建和谐南铝的基本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和谐南铝创建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南铝公司以构建和谐南铝,共创美好家园,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凝聚员工归属感,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连续八届十六年保持福建省文明单位称号,刚刚入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近两年来企业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13%的增长速度,企业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获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省“花园式企业”、国家级及省级绿色社区等荣誉,入榜省首届最佳信用企业行列。通过复查保持了全国环保先进单位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在近两年开展的职工满意度调查中,职工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举措的满意度均达95%以上。
(1)通过构建富有特色的南铝新文化,培育“平等、坦诚、交流、教育”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构建和谐南铝。
2000年以来企业为转机建制的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为使职工接受改革、支持改革,党委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题为“我与企业同行”、“如何做一名好员工”及内部网上“铝型材发展”的大讨论,围绕着如何建立激励机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的关系、如何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等专题进行广泛认真的讨论,还举办演讲会、厂情发布会和党课,加大了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力度,把职工对企业改革上存在的模糊、不正确的认识,用新的、进步的科学的思想加以引导和解答,统一了广大干部职
工的思想。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维护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处理好国家、股东、企业和职工个人四者关系。
(2)通过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南铝员工道德规范,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争创全国同业经济技术指标先进水平。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南铝制定出台了以“一讲、双爱、三好、四争”为主要内容的南铝员工道德
规范,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我与道德建设”大讨论等系列活动,举办了以“新南铝、新文化”为主题的首届企业文化节、首届员工运动会,开展了“安全文化夜”、公民道德建设表演赛、“爱我南铝、美我家园”、争创“文明楼院”、“五好家庭”、“文化中心户”、“巾帼文明集体”、“十佳”党员、杰出青年、“爱企业职工”和青年文明号等活动。企业党团支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坚持开展便民服务。经常性的广场文化和职工体育、书法、美术、摄影等15个兴趣小组活动吸引了职工家属踊跃参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企业文化活动,大力推进了具有南铝特色的广场文化,丰富了职工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团结人、教育人、凝聚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为企业生产经营、改革的稳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职工思想稳定,企业的文明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3)通过建设环保节能电解铝技改项目和创建全国绿色社区,营造优美工作、生活环境,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继续在品种、质量、效益、规模、综合实力等方面稳居全国铝加工业前列。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把企业文化渗透、潜藏到各项活动和环境中,已形成南铝特有的CIS识别系统。
(二)南铝是有着2000多住家户,47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南铝的和谐、稳定、发展关系着南平市的稳定,关系着南铝职工今后的生活质量提高。当前在南铝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受原材料、电价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南铝公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几年来没有逐渐上涨。南铝职工的收入也正处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水平,既有可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
2、多年在国有企业习惯了,职工的危机感不够强,仅仅用减员增效、拉开分配差距的办法是不够的,可以说不改革,公司是没有出路的,职工就业迟早会出现问题。
3、执行力不强,特别是领导干部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够强是南铝企业管理的现状。许多好的措施、好的方案不能充分得到职工认同并加以实实在在的落实。
4、在南铝内部重效率、轻公平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分配体制、社会分工、人员素质、内部管理的不同,存在公司与公司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公司(部门)内部之间分配上的不同,所引发的员工思想上的波动。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客观因素造成以外,还存在一些主观因素。加之由于水电物业市场化问题、房屋拆迁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孩子就业问题等等,都影响到人们的安全感受。这些因素造成了构建和谐的南铝企业文化氛围的不和谐因素。
三、南铝公司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认识和谐,首先是认识矛盾;构建和谐,前提是化解矛盾,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也正因为要和谐,才要化解矛盾。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是内部和外部和谐的统一体,离开了和谐,企业就难以成为一部高速、高效运转的机器,就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变化。如何把南铝公司打造成一个和谐企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加快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求和谐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当前第1页/共3页]ltlt;上一页下一页>gt;
第三篇:积极构建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定稿]
积极构建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随着我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非公企业数量和职工人数不断增多,企业劳动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一、非公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企业所有制形式、劳动组织形式、劳动者就业及工资分配形式、企业与职工间的关系呈现多样化趋势。新生代农牧民工已经成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劳动力主体,他们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牧民工相比,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要求体面劳动,融入城市有尊严地生活。而现实情况是,农牧民工在教育、医疗、居住等问题上面临许多困难。目前,我区企业超“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规定使用劳务派遣工成为普遍现象,并出现了无序发展的趋势,侵犯劳务派遣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劳务派遣用工方面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酬,绩效工资存在差别,劳务派遣工与合同制员工在补贴、津贴等方面存在差异,工资增长难。劳务派遣工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易造成职工队伍的分化和对立,引发劳资纠纷和突发性事件。另外,由于以往企业改制的阶段性和政策的局限性,历史遗留问题和新阶段产生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大增加了劳动关系的复杂性。
(二)劳动法律政策落实不到位,协调劳动关系机制需探索创新。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漠,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职工参保缴费,同工不同酬、加班加点超时劳动、拖欠工资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类企业一旦倒闭,遗留下的工资拖欠、社会保险等“欠账”将无人买单。
(三)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却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我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681 元。2010年,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以西六个盟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40620元,东部地区(呼和浩特市以东六个盟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1163.5元,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多9456.5元;2003年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的鄂尔多斯市与最低的兴安盟相比差距为5261元,到2010年差距扩大到 27814元。19个行业中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8个行业低于全区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从企业内部看,高管工资与一线职工工资差距较大。
(四)对劳动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推进力度还需要加大。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存在措施虚、方法粗、落实差等问题。特别是目前劳动监察力量薄弱,无法适应劳动关系矛盾易发多发形势的需要;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工作力度不够,基层企业代表组织不健全或是缺乏履行职责的主动性。
二、构建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一)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会议制度。二是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推动三方机制向乡镇、街道、社区、工业园区和行业延伸,将辖区内的小微企业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纳入协调范围。三是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能力建设。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各级仲裁院建设,增加专业人才,做到仲裁力量与仲裁任务相适应,不断提高仲裁效能。四是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各地应加强劳动关系舆情研判,建立劳动关系矛盾预测、预报、预防机制和分析评估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二)监督劳动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各级人大、政府、政协要加大对劳动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劳动法律法规的履行落到实处。二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切实加强劳动监察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劳动监察协管员队伍,把专业人员充实到队伍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劳动法律监督水平。三是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劳动保障行政监督检查权。一方面,要完善和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制度。建立健全违法行为预警防控机制,建立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等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报告制度和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监督企业依法履行义务,使劳动法律法规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三)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内蒙古自治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于 2012 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各级党政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条例》的贯彻落实,积极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着力解决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职工收入差距,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强化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引导企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尊重职工、依靠职工、关心职工、促进职工发展的管理理念。探索和建立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关注职工特别是农牧民工和劳务派遣工的精神需求,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树立用人单位与职工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企业和职工共同培育富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充分发挥各关联方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一是政府应当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立法干预和宏观调控,加大劳动执法力度,把全社会劳动秩序和劳动行为纳入刚性规范轨道。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要继续落实并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二是企业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在劳动关系的协调中占据主导地位,应当主动承担责任。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要依法落实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分享权;要树立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的新理念,树立和谐劳动关系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逐步形成自觉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企业氛围。工商联要大力加强区域性行业性组织建设,在教育引导督促企业执行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主动作为。三是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应当承担重要责任。工会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源头维护。指导督促企业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覆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行为。努力培养企业协商文化,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着力解决好部分职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增长偏慢的问题,确保实现职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社会关系矛盾,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作者系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常委,自治区总工会巡视员)
责任编辑:刘 佳
第四篇:对构建和谐国税的几点思考(推荐)
对构建和谐国税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和谐国税税收法治优惠政策征纳关系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国税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税收执法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构建和谐国税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推动国税系统内外和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笔者试着从构建和谐国税的深刻内涵、意义出发,剖析当前构建和谐国税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构建和谐国税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也是调节社会收入的重要手段。这就决定了税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于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优化社会管理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谐国税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仅仅是国税部门内部的和谐,还包括税收与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和谐。就国税系统内部而言,表现为国税人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活力迸发,国税事业全面、稳步、协调、持续发展;就其外部而言,表现为国税事业与国民经济、纳税人及其他行业、部门的关系处于共进共赢、和谐发展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共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构建和谐国税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构建和谐国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要求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税收征纳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形式越来越普遍存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社会进程中,税收应该与时俱进地发挥作用,这里既包括税收增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财力保障,也包括税收制度与政策运用在促进和谐社会所能起的作用。这不仅是国税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国税,是提升税收执法水平的基本途径。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局下,无论是征税人或是纳税人,都应明确认识建立和谐税收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升执法守法观念,树立依法诚信意识,自觉克制对立情绪及超越税收政策法律的奢望,将履行法定义务的诚意融入到友好的征纳关系中来,使国税事业真正进入公平、公正、公开的理想境界。构建和谐国税,是国税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和谐国税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发展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树
立正确的税收发展观,理顺各方关系,营造良好环境,逐步实现上下和谐、左右和谐、内外和谐,更好促进国税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构建和谐国税还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税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阶段国税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
(一)税收法治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表现为税收立法层次和规格较低,刚性不足。我国大部分税收法律规范的形式仍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性税收法规、部门规章等级次上,税收法律体系存在总体立法规格较低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只制定了四部税收法律,即《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法》。大多数税收法规只停留在条例或暂行条例阶段,使税收法律体系内部结构失衡,造成现行税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过多的行政法规、规章直接影响税收法律的效力等级,使税收法律失去必要的权威性、严肃性,在执行中也缺乏应有的刚性。另一方面表现为税收立法行政化。我国税收立法中授权立法居多,立法缺乏独立性。在税收实际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税务机关制定的税收行政规章,使本应行使执法职能的行政机关变为融立法与执法为一体的机构,产生税收立法中的立法行政化现象。行政立法过多还可能造成税收立法因仓促上马、轻率立法而产生税收法律本身形式混乱的问题。
(二)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方面的问题
税收优惠政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时缺乏完备的事前论证。政府部门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缺乏优惠项目的总体布局,制度上没有可行性论证机制,技术上缺乏科学的量化分析方法,体制上缺乏必要的制约与监督,导致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二是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缺乏系统、有效的跟踪监控。面对较为庞杂的税收优惠政策,国税部门往往只能对税收优惠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核、批准,缺乏对具体优惠项目的实时监控,容易出现违规套用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真空,导致国家税款流失。三是事后缺失对政策绩效的考核和评价,忽视对减免税运用效果的检验与反馈,导致一些优惠政策只生不死。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中成本远大于收益,给国家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失,政策出台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三)税收征纳关系还不够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过征纳双方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当前的税收征纳关系已得到明显改善。但与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相比,征纳双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一是税收征纳关系主体行为不规范。税收征纳关系的主体,即国税机关和纳税人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均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在征税过程中,随意执法、简单执法等现象在有的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纳税人纳税过程中,不按规定建帐建制,不依法申报纳税,不主
动配合国税部门管理,阻扰税收执法现象时有发生。征纳双方的这些不规范行为,直接导致了征纳关系的不协调,对构建和谐国税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二是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在税收征收的实际过程中,税务机关拥有相对较多的实体权利,而纳税人在我国法律中一直是以义务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其权利主体的身份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加之税收司法监督较为薄弱,难以有效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影响了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征纳关系不协调。
(四)区域经济发展中税收竞争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实际看,税收竞争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为吸引投资,采取财政返还、地价优惠和一些其他名目的优惠措施,还有一些地区扩大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权,包括扩大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区域;放松对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资格的认定标准等。这些恶性税收竞争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危害。一是直接侵蚀税基,导致税负扭曲,使流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的实际税率越来越低;二是增加征税成本和监管成本,使必需的税收收入减少;三是带来政府公共产品供应能力的下降,片面引导地域、产业间、产品间的资本流向,拉大和加剧地区间的差距和不平衡,导致投资环境恶化;四是有的偏远地区为弥补税收收入缺口,加重某些税收、减少某些税收优惠、增加收费,这些税收负担的不合理转移势必进一步加剧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破坏税收的中性原则,造成市场效率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恶性税收竞争导致税制税政不统一,政府威信降低,造成政府、纳税人和国税部门都无法做到依法治税。
三、推进和谐国税建设的几点浅见
(一)完善税收立法体系,提高税收法律权威。
税收立法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税收立法体系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兼顾当前与长远、稳定与连续的统一。
一要进一步完善税制,清理税收行政法规和规章,提高税收立法层次和规格。要加快税收立法进程,按照《立法法》的规定,优化和简化税制,废止一些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税种,如屠宰税;改革完善一批现行税种,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结合费改税的进程,适时开征一批新的税种,如燃油税、社会保险税、遗产税等。要尽快改变当前税收立法中的立法行政化现象,不断完善税制结构,如简化税种、精简税率、规范税收优惠、合理制定税制要素等,能够上升为法律的条例要尽快提请人大通过,如将《增值税条例》、《消费税条例》、《营业税条例》等影响面广的行政法规通过完善和补充后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尽快上升为《增值税法》、《消费税法》和《营业税法》等法律,以提高税法刚性,使税收法律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二要坚持立法中性原则。要增强立法的透明度、公开性,包括加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完善税收的立法程序和提高立法层次等,增加税收立法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克服立法的随意性。严格遵循《立法法》的要求,按照法定程序,组织立法听证会,将立法内容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便
于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提高税收法律的社会效应。
(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税收优惠管理改革。
一是做好税收优惠政策的数据统计和估算工作。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估算税收优惠成本和效益,为做好税收优惠的数据统计工作,要加强税务与财政、海关、统计等部门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尽可能多地获得直接的统计数据,并选择适当方法合理估算其成本、效益,实行量化管理。二是逐步建立科学的税收优惠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改革应在原有定性管理的基础上,着重引入定量评价方法。对税收优惠进行数量化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测算政府的税收优惠支出数额与纳税人的受益情况及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最终得出税收优惠效果评价,并据此确定一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废、去、留。三是逐步将税收优惠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提高税收优惠管理的刚性。在现有条件下,编制全面的税收支出表是不现实的,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展开的策略。先从某些税收优惠项目开始进行统计、测算、分析和评估,并编制简单的税收优惠可行性论证及分析评估报表。在积累一定经验以后,再扩大到对主要税种和重点项目,编制较为正规和系统的税式支出报告,逐步纳入国家预算程序。
(三)坚持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一要处理好执法与服务关系,摆正征纳关系位置。依法治税是国税工作的灵魂,它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各个层面和所有环节。优质的纳税服务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改善税收法治环境,促进执法质量的提高,促进依法治税的发展进程。税收工作必须坚持把税收服务理念贯穿到税收执法的全过程中,把税收执法、管理、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建立良性互动的征纳关系,切实将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二要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征纳关系和谐。多尊重、理解纳税人,把纳税人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维护好。落实纳税人权益保障制度,继续做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税收法律法律救济工作,及时受理、调查、处理纳税人投诉和群众举报,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及时为纳税人提供税法宣传咨询服务,要坚持税收宣传常态化,对纳税人关心的税收热点、重点、难点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多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为纳税人办税提供方便,合理简化办税环节,减轻纳税人负担,降低成本。三要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缓和化解征纳矛盾。畅通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的渠道,通过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聘请监督员、设立意见箱和公开举报电话等方式,让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强化人本管理理念,推行“人性化”约谈制度,在发现疑点执行税务检查前,约请纳税人交换意见,督促纳税人开展自查,给纳税人一个自我纠错的机会,体现对纳税人的信任与尊重,让纳税人感受到人性化执法的魅力,以有效缓解征纳矛盾。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培训力度,组织企业财务人员或办税人员进行税收政策培训,减少企业因不熟悉税收政策而造成征纳之间的无谓纠纷。
(四)加强税收执法监管,遏制有害区域税收竞争。
一是规范区域招商引资行为中涉及的税收政策管理,建立相对规范和统一的制度框架,加强审核监管,对超出制度框架外的有害税收竞争行为加以制止,以制约国内横向税收竞争的过度发展。构建一个国内横向税收竞争协调机制,加强对税收竞争行为的协调,增强中央政府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二是建立税收优惠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促使各种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对于容易诱导纳税人短期行为、套取优惠政策的情况进行重点管理,严格惩处,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积极发挥税收竞争的良性作用,努力找准税收竞争的着力点,结合实际,对本地区内落实各种税收优惠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按照优惠权限,进行清理和规范。
建设和谐国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收到成效。我们要在抓好国税系统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把构建和谐国税贯穿于国税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统筹规划,坚持优化税收服务,从群众最关心、当前最需要解决的事情入手,办实事,办好事,努力营造内部团结务实、廉洁高效,外部友好理解、携手共进的新局面,扎实推进和谐国税建设进程。
第五篇: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
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
(当代婚姻社会学期末论文)
外语学院 旅游英语072班
074050346
颜小云
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
“家和万事兴”,重视家庭和谐关系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使“和谐”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中国自古就有“家国”之说,家是国的基石,没有千家万户的和谐,何谈社会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开始,和谐家庭的构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血脉相连。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生命细胞,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个人成长并获得动力支持的源泉。本篇论文首先阐述了婚姻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关系,和谐家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然后指出构建和婚姻家庭的重要性与影响和谐婚姻家庭的因素;最后提出如何构建和谐婚姻家庭。
(一)婚姻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真正文明的社会必然是男女两性共同平等发展的社会,和谐家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设置。作为处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家庭的稳定,既为个人提供了私人生活的场所,又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它还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第一个驿站。家庭作为社会整合的初级群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深层次的。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是家庭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二)构建和婚姻家庭的重要性与影响和谐婚姻家庭的因素
(1)构建和婚姻家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平安社会的坚固防线,也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的和谐是以家庭的和谐为基础,没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婚姻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没有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就没有和谐进步的社会关系。
(2)影响和谐婚姻家庭的因素
第一,由于社会认知与民主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们的精神追求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另外,物质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率的大大提高,也给人们多样化选择创造了条件,从而也给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第二,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实现事实上的平等。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也能影响到婚姻本质上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一部分人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误解,造成草率结婚、早婚的现象增多。条件不成熟就急于建立家庭,加上婚前恋爱时,往往很少考虑婚后的实际问题。第四,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物质享受的多了,一些人往往忽略了感情这一第一要素,只是盲目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这样结合的婚姻,很难保证夫妻在感情上的和谐和精神上相互沟通。
(三)如何构建和谐婚姻家庭
(1)提升家庭的法律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并维系和谐婚姻家庭的纲绳。
法律文化深植每一个家庭细胞,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前提。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所创造的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家法族
规、伦理法治是中华法系的核心。创建新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律文化,并将新的家庭法律文化深植到每一个家庭细胞,倡导文明、现代、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前提。
(2)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把先进文化的理念更多地贯穿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美德教育人、以亲情感化人,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积极拓展家庭美德建设的外延,引领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家庭文明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3)要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倡导尊重妇女权益的社会风尚
要科学而正确地看待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要倡导新型的家庭伦理文化,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同时,也要吸取西方文化中追求个人幸福的价值取向,既以家庭的和谐、稳定为重,又不牺牲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建立和谐动态的幸福家庭。
(4)要切实加强婚姻家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婚姻家庭问题既受一定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和谐家庭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立足于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加强和谐家庭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深刻分析现代婚姻家庭变迁的成因与趋势,准确把握现代婚姻家庭的规律和特点,关注当前婚姻家庭领域的突出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适合当代家庭特点的现代家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