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我们
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一、充分认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应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与十六大的思想一脉相承,又根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要求我们党充分发挥党对社会的整合功能,积极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保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要看到矛盾、正视矛盾,并想方设法通过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矛盾,这一过程恰恰就是和谐社会的过程。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都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站在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从代表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位置上加以引导和处理,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当前,要注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
四、扎实推进构建和谐XX的重点工作
构建和谐XX要求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把XX建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全面进步的“文明城区”。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构建“和谐XX”的实践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发展税源经济,为构建和谐XX奠定坚实基础。建设和谐XX,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和谐XX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上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轨道。要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提升整体经济实力,推动XX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和招商理念,优化布局,强化特色,扩大产业集聚优势。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区政府要统筹全区发展经济板块,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尽快盘活区域可用资源,进一步加大发展科技型、环保型、集约型的区域经济,努力实现“空间集聚、产业优化、企业集群”。如机场地块、大明路汽车一条街、晨光科技园、润泰市场、银桥市场和纬七路沿线市场群等拓展、深化,大力引进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和低能耗、低污染、低用地的“三高三低”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推进XX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的台阶。
第二,坚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我们要结合XX建设实际,善于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超前研究应对措施,牢牢把握维护稳定工作的主动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构建和谐XX的保证,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经常性的严打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科技创安系统的建设,建立区域全复盖的视频监视系统,加强街面重要部位、重点地段的技术防范,运用高科技手段、构建多层面的防范体系,切实提高治安防范的科技含量。加大社区警务队伍建设,提升警务效能,以积极设防、控制和打击犯罪为目标,推进群防群治防控网络建设,特别是夜间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监控系统,提高治安防范覆盖面,全面构筑高效的技防网络、严密的民防网络和有力的警防网络,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三,坚持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全力化解社会矛盾。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始终坚持围绕构建和谐XX,把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利益冲突作为首要任务。针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心态和动态,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供决策依据,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使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得以表达,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冤有处诉,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办到的,立即就办,不要拖延;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说明原因,征得理解;不合理不能办的,也要给群众一个明白说法。切实加快建立“减压机制”,加大预警排查和调处力度,要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通过完善大调解机制,紧紧抓住利益调节这个关键,综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减少利益冲突和矛盾冲突,调解和钝化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要重点解决好市政工程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以及涉法涉诉上访等突出问题,要有效整合行政、司法、公安以及基层组织资源,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起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感化的方法,多策并举,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矛盾调处中心作用,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妥善处理和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避免和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如在纬七路拓宽改造东延工程、XX河沿线景观改造工程和路子铺危旧房改造等拆迁工作中,涉及面广、动迁住户多、时间紧、任务重、矛盾突出,为了保证重点工程建设不受影响,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广泛动员,全员上阵,靠前指挥,昼夜工作,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为构建和谐XX营造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文秘114版权所有第五,坚持加大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建设,既要外树形象,更要内求和谐。要以迎接“十运会”为契机,采取大整治、大拆违等举措,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着力改善区域面貌,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一要治理环境污染,大力推进街巷保洁和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环境恶化。二要美化净化环境,加快实施绿化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三要加强市场管理,加大对“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四要加大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公益配套设施的规范和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现代化大都市的文明形象。通过文明城市的创建,使城市天更蓝、绿化带更多、更绿,让广大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真正过上和温馨的小康生活。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
[1]
[2]
第二篇: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我们
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一、充分认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应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与十六大的思想一脉相承,又根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构
第三篇:构建和谐教育的几点思考
构建和谐教育的几点思考
构建和谐教育的几点思考2007-02-10 16:50:1
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也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教育,其自身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因为教育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是社会公平、和谐的基础。只有教育的公平才是最根本的公平,也是最基本的公平。因此教育承担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
上城区地处杭州市中心,是全国民
族教育先进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浙江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浙江省教育强区。全区所属中学所,小学所其中,省、市、区实验学校所;省重点中学所;优质国有民办学校所。省特级教师位,区特级教师位。年全区初中适龄学生名,实际在校中学生人。全区小学适龄学生名,实际在校小学生名。从这一组数据可以说明:
一、我区很好地解决了好上学问题,并解决了其它区和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难问题。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上城区有着最多的省市实验学校和最多的依托省实验学校创办的国有民办学校,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都有很高的水准。可以这么说,我区教育在实行标准化、满足百姓好上学愿望的基础上,重点将着力于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上好学难题和构筑和谐教育上。满足广大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好学的愿望,满足各个层面家长对教育的需求。
经过前期的调研,针对上城教育发
展的实际,提出我我区打造和谐教育的五要素:安全、公平、均衡、差异和优质。具体说,上城教育理解的,和将努力构建的和谐教育是:
一、安全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学校的安全是教育和谐的基础,只有有了学校的安全,学生的安全,才有教育的和谐。上城教育要通过内部管理的提升,外部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来促进学校的安全。主要措施是每个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完善完全设施,每一个学校都要装备摄像头,保证学生入校后的安全。同时,要加强安全课程的教育与演练,提高师生应对危险的水平。另外,教育局、学校要主动出击,搞好学校周边环境建设,争取社区与周边单位的支持,营造良好、和谐的周边关系。
二、公平是和谐教育的核心
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重要的是受教育机会公平与均等。这种均等是外来人口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不健全孩子与健全孩子的
受教育机会均等。上城的居民子女有着法定的受教育机会,我们将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视为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但是我们却时常忽视了流动人口子女和不健全孩子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上城区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班就读政策得到了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三个代表在基层”栏目的肯定与报道,但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选择权还是有限的。因此,下一步我们将努力逐步给予流动人口子女享有完全的居民待遇,做到就近入学。对于不健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弱智学生的教育,上城是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我们将继续保障不健全孩子的受教育权力,做到:一让弱智学生全免费入学,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二加大弱智学生随班就读的力度,促进弱智学生的发展。三在今年内建设好一流的弱智学校——杨绫子学校。同时,上城教育将在近期筹建上城教育发展基金,加大对弱势群体、困难家庭学生的帮扶力度,使他们能轻松的完成学习,不让一个孩子因贫
困掉队。
三、均衡是和谐教育本质
和谐教育的本质是要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均衡分配,合理布局,让广大学生都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而教育的均衡主要是要做好品牌学校布局的均衡、硬件配置的均衡和师资配备的均衡。上城有着杭州市最多的省市区实验学校和优质国有民教育资源。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特别是品牌学校的布局却不尽合理。主要是望江与南星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而湖滨、清波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因此,上城区教育局将在下一阶段从:一加大集团办学力度,扩张优质教育资源,今年月,天长金都小学将正式招生。这是南星地块引入的第一所名校分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名校分校甚至名校落户望江、南星桥等地块。这是上城为打造和谐教育推出的品牌学校布局调整。让品牌学校相对集中的湖滨、清波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迁移、复制工程,解决
望江、南星等东南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困境。
二、加大对准优质学校的支持力度,教育局在综合评定学校的基础上,对办学实力、管理水平都不错的学校,给予大力的支持,加强对相对薄弱学校的硬件配置,并通过人才政策的落实,加强师资的合理配置,造就新型名校。
四、优质是和谐教育目标
打造和谐教育,根本上是要打造优质的和谐教育。只有教育的优质,才具有和谐的可能。因此,无论何时,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的金玉良言都应是学校管理都的座右铭。当然,这里的优质指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优质;质量指的是学生综合教育的质量。上城教育的优势在师资。同样,上城要打造优质教育落脚点仍在师资!上城教育将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科研和课题成果转换两手都要抓,好的课题与科研成果会引领一个学校的发展,而科研成果只有面向市场、投入实践,真正为学校为
教育带来高效益,这才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上城将向科研要质量!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人才是实现一切的根本与关键,精妙的管理艺术、精当的教学观念,最终都是靠人才来实现的。上城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启动教师培训计划。筹建教育发展基金会,准备从社会募捐的渠道筹得万的资金,将其收益用于师资培训工作,促进教育人才的建设。
五、差异是和谐教育的生命
差异的才是科学的,只有有了差异才会有发展。我区的天长小学有一个著名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差异发展。可以这么说,天长小学的差异教育历经二十多年而更显其价值所在,天长的学生因为在差异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成了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品质。对于上城教育同样如此,我们一方面要造峰,要迅速扩大优质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允许差异,要办特色学校与教育。比如说:抚宁巷小学的科技
特色,娃哈哈小学的艺术特色、铁路五小的平民特色,都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收益。而学校间的这种差异也使得学校在办学上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对全区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有益的作用。
另外,和谐教育的差异性不仅要体现在办学特色上,还要体现在教师的收入分配上。要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关键在教师,在一支有着和谐教育理念的教师。而教师的培养除了加大培养力度外,重要的一点是要能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氛围。我们的一个原则是:尽量缩小因学校不同而出现的收入差距,尽量拉大因贡献不同获得的收入差距。从而形成一个人人讲贡献,人人求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四篇:构建和谐税收的思考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税收的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贯彻依法治税,加快税收法治化进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税收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大力加强税收法治建设。
构建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要加快以税收基本法为核心的税法立法进程,建立以流转税法和所得税法为主体的税收实体法与税收程序法并行的税法体系,规范税务部门规章的制定程序。大力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立法,健全多层次的税法体系,提升税收法律在整个税法体系中的比重,保证税收立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增强税收立法的透明度,建立税法制定公示制度,广泛听取税务机关、纳税人及社会各方面对列入立法议程的税收法律的意见。
规范税务行政执法。依法设立税务机关,统一规范称谓,并向全社会公告。按照税收法律法规开展税收执法活动,凡是涉税违规政策都要坚决抵制。完善税收业务流程,将征收管理、行政处理、行政救济等各类税收执法程序的工作步骤、环节、标准和流向予以明确,便于操作和执行。严格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定期开展税收征管基础检查、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和内部审计等工作,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建立健全税收司法保障体系。要保证涉税案件进入必要的司法程序,减少行政干预,防止涉税案件立案难、结案难、执行难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加强税务部门与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的工作配合,形成良好的协作互动机制,形成打击合力,共同做好打击偷骗税犯罪工作。
二、强化税收调控职能,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是税收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应有之义。
提供财力保障。要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在保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税收收入质量。改进税收计划管理,建立税收收入增长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征管力度,全面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深化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增值税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全面落实各项出口退税改革措施。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权,增强地方政府运用税收调控本地经济发展的能力。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土地、海洋、森林等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把资源消耗量大、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出台环境保护投资优惠政策。
三、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有效运用税收政策,直接参与社会收入分配,使具有不同负担能力的社会成员合理负担税收,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力度,清理各种乱收费。积极稳妥地设计涉农税收制度,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力度,切实降低农民的税收负担。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计税工资扣除标准,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和范围,统一资产处理的方法,最后采取同样的程序和方法确定内外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加大个人所得税调节力度。采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模式,健全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及时调整税率结构,减少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完善财产税制度。对物业税等新税种深入开展论证,做好开征准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征土地增值税,加强财产税对个人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开征社会保障税。按照循序渐进、平稳过渡的原则,先将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纳入征税范围,将城镇企业和个人作为征税对象,待时机成熟后再发展到其他保险项目和全体公民。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专款专用,允许社保资金投资,保证社保收入稳定增长。
四、坚持打防并举,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推行社会综合治税。明确社会各部门综合治税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提高信息应用的时效性。建立税务机关与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度。
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以查处涉税案件为重点,开展税收专项检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完善稽查工作机制,明确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及金税发票协查等岗位职责和执法,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工作质量。
大力引导纳税遵从。加强税法宣传,普及税收基础知识,使广大纳税人增强纳税意识和维权观念。增强税务干部依法行政意识,
第五篇:浅谈构建和谐税收的思考
浅谈构建和谐税收的思考
所谓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应和匀称。和谐的税收环境体现在对征税主体的要求是: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基本健全,税务机关依法提供的纳税服务能够满足纳税人缴纳税款的需要,能依法诚信征税,不侵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对纳税主体的要求是:纳税人在符合纳税条件时,能够依法诚信缴纳税款,而不是人为的以虚假手段进行纳税申报,骗取税务机关或其他纳税人。从中可以看出,和谐税收环境的核心是“依法、诚信”征税和纳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征纳关系,以实现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的降低。税收的整个征纳过程都要依据法定程序实施,依法征税,依率计征,应收尽收,不可违法操作。如果税务机关服务不到位,导致纳税人不能依法足额纳税,势必加大稽查费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更多浪费,与税收目的相悖之;反之,纳税人要是从事不诚实的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而且,严重者被追究法律责任还会造成社会形象不佳,影响未来发展。由此,将会增加社会成本,税收环境亦就不和谐了。我们知道,税收是国家政权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的方式,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规范性。税收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杠杆作用。所以,构建和谐的税收环境,是经济良性发展的需要。又因为税收是依法进行的,如果税收秩序混乱,税收环境恶劣,就会严重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的税收环境,不仅是法制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
二、构建和谐税收环境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税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的税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法制建设的需要,是共建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税收是国家的财力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税收征管筹集财政收入,参与社会收入分配,可以缓解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公平;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可以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和谐税收建设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建设和谐税收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与社会和谐发展、依法治税与优质服务共同发展、税收事业与税务人员全面发展等问题。建设和谐税收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必 1
由之路。要树立科学的税收发展观,深化以重组税收业务、调整征管机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应用综合征管软件为主要内容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以基层建设;推行以能定级、以岗定责、岗能匹配、绩酬挂钩、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单位税务人员能级管理;借鉴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构建起科学的税收质量管理体系。
三、构建和谐税收环境的理论依据
所谓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应和匀称。和谐的税收环境体现在对征税主体的要求是: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基本健全,税务机关依法提供的纳税服务能够满足纳税人缴纳税款的需要,能依法诚信征税,不侵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对纳税主体的要求是:纳税人在符合纳税条件时,能够依法诚信缴纳税款,而不是人为的以虚假手段进行纳税申报,骗取税务机关或其他纳税人。从中可以看出,和谐税收环境的核心是“依法、诚信”征税和纳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征纳关系,以实现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的降低。税收的整个征纳过程都要依据法定程序实施,依法征税,依率计征,应收尽收,不可违法操作。如果税务机关服务不到位,导致纳税人不能依法足额纳税,势必加大稽查费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更多浪费,与税收目的相悖之;反之,纳税人要是从事不诚实的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就会出现“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而受处罚,不仅会增加纳税成本,而且,严重者被追究法律责任还会造成社会形象不佳,影响未来发展。由此,将会增加社会成本,税收环境亦就不和谐了。
和谐的税收社会环境应该是一个以“法治、公平、诚信、有序、文明、效率”为特征,征纳双方和谐配合,税收事业和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协调、良性互动的环境氛围。其社会表现形式为:税收立法为社会大众所拥护和支持,税收法律为广大民众普遍熟知和遵从,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自觉纳税、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都能依法行政、文明征税,办税过程体现方便、文明、快捷,合法纳税人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偷、逃、抗税者受到全社会的反对和遣责,构建这样的税收和谐环境不仅是一种社会理想,更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社会实践,不仅是一种税收事业发展目标,而且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各级税务部门党组织的责任就是团结带领广大税务干部平稳有序地解决好不断凸显的税收工作矛盾,使我们税收事业的发展不断进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四、构建和谐税收的主要措施
(一)在营造环境上,体现税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税务文化,形成团结奋进工作氛围。一是创建学习型税务机关,引导全体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加强税务文化建设。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头脑,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构建规范的税收秩序,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既是现代税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一个美好的环境,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形象好的部门,要靠每个人的修养,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要处理好本职
工作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不以权谋私,不以税谋私;要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所作所为要以群众认可为标准,以社会认可为标准,以公众认可为标准。一是宣传引导,营造诚信法治的税收环境。广泛宣传诚信纳税典型,加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倡导诚实互信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税收法制教育,发挥办税服务厅和税收管理员职能,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知情度和遵从度,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税收政策家喻户晓,增强全社会税收法制观念和诚信纳税意识。二是执法从严,营造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对外,要以“一级稽查”为手段,加大对偷骗税及恶性欠税行为的查处力度,鼓励合法经营,震慑涉税犯罪,改善税收法治环境,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对内,针对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整改,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严肃执纪,防范风险。三是服务创优,营造持续协调的发展环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全局,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税收执法中体现人性化服务,在涉税服务中创造全优性环境,积极培植税源,落实税收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确保经济增长。四是职能显现,营造广泛关注的社会环境。依托部门优势,发挥职能作用,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树立国税部门良好形象,争取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系统内外的广泛关注,推动国税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在组织收入上,体现税源与税收的协调发展。管好税源是抓好收入的关键,也是基础管理的重点。要树立从经济到税收的指导思想,建立科学、稳定的收入保障机制,使收入规模、速度、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前,要围绕“分析、管理、评估、考核”做文章,不断提高控管水平。一是重分析。就是要准确预测经济形势。要严格按照收入原则,深入开展税源调查,分析经济形势,分析税源现状,分析增减成因,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应收尽收。二是强管理。就是要全程监控税源变动。实施分类管理,强化重点管理,创新管理手段,严格管理制度,尤其是要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管事与管户的有机结合,从监控、管理、调查、服务四个方面着力,发挥其“信息采集、政策辅导、纳税评估、税源监控”职能。三是抓评估。就是要有效规范纳税行为。重点抓好纳税评估制度建设,健全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通过目标化管理、专业化运行、差异化处理,发挥评估效能,提高准确率,增强针对性。四是严考核。就是要科学评价收入质量。构建质量考评体系,坚持CTAIS和征管质量考核并行,细化指标,讲究方法,进一步严格工作标准,加强环节监控,强化目标、责任、岗位考核,保证收入质量,完成收入任务。
(三)在执行政策上,体现执法与服务的有机融合。要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坚持依法治税与以德治税的有机统一,实现执法与服务的最佳融合,实现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一是行政执法要文明高效。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提升水平、效率优先,在优化服务中规范税收执法,在规范执法中落实税收服务,进一步简化程序,归并环节,减少项目,用优质便捷的税收服务、公正严明的执法行为,切实体现“文明、法治、公平、效率”的治税精神;二是政策执行要规范有效。要立足区域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用准、用足、用活税收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照制度执行,依法规减免,按政策筹划,为纳税人提供及时到位的政策服务,发挥税收职能;三是监督管理要提质增效。提高政策落实的质量和效益,一方面,靠制度管理,严肃纪律,严格执行,严防漏洞;
(四)优化税收服务,建立良好的征纳关系。一是树立现代服务理念。二是健全纳税服务制度。完善税务公开制度,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所有税收法律法规及纳税人办税事项全部公开;完善服务管理制度,根据税源大小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完善服务责任制度,公开承诺办理有关事项的时限标准,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完善服务便捷制度,在税法允许范围内尽可能简化办税环节和程序。三是优化纳税服务方式。按照“一窗式”管理的要求,探索预约服务、办税绿色通道等个性化服务。四是完善纳税服务体系。重点完善“四个一”,即:一个功能齐全的场所办税服务厅,一条电话服务热线“12366”,一个电子报税系统,一个税收服务网站,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税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