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思考(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3:2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思考

作者:陈荣裕 廖贤平来源:崇义县总工会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自觉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工会组织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在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的全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代用,是工会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和政治责任,是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热切期盼,也是法律赋予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

一、工会组织应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发挥重要作用。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实践证明,中国工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可缺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加强各种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工会组织应在国家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当前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也是工会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履行工会的“维护”职能,明确工作职责,找准工作定位,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发展大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工会组织应最大限度地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工会作为劳动者自己的组织,其最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通过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来平衡协调劳动关系。目前,有些私营企业没有履行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工作,其主要突出问题是农民工,农民工的流动性大,管理困难,甚至一些私营企业就没有成立工会组织,起不到监督的职能。这就给企业,特别是一些私企钻了政策的空子,造成了企业没有建立劳动合同或没有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这就对劳动合同的推进打了折扣,使一些职工特别是临时工、季节工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工会组织,且工会组织应在其中积极作为,引导企业贯彻落实《劳动法》,凡劳动用工都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签订劳动合同,全面推动劳动合同制度的落实。

三、工会必须用《集体合同》来整体维护职工经济权益。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规范劳动合同的一种有效方式。工会组织应督促并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并在《集体合同》中规范职工的工资、待遇、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内容。要通过《集体合同》制度和形式来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许多实践证明,凡是签订

并规范履行《集体合同》的企业,由于经济权益的保证,劳动关系都普遍比较稳定。

四、工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相关机制的效能。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凡是企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方案、改制方案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凡是关系到职工福利、劳动保护等专项研究必须让职工代表参加;工会组织要将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保护职工权益的方案、解决问题等情况向职工公开,并采取多种方法做好信息反馈。要通过完善的制度,起到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下坚硬的基石。二是要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送温暖长效机制,维护困难职工群体权益的作用。要进一步抓好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困难职工档案、不断拓展帮扶困难职工的内容和范围,逐步扩大帮扶资金规模,丰富完善帮扶困难职工的办法和手段,继续做好“送温暖”、“金秋助学”等工作。努力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的法制环境。工会组织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紧密配合人大和劳动监察部门,对于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事实上,基层企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特别是市场经济并没有完全成熟的条件下,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劳动法规方面的认识与守法意识还有相当欠缺,甚至为牟

取经营利益最大化而有意规避法规的约束,这就更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职工权益与劳动关系运行息息相关,工会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必须抓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条主线,牢固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等环节,完善维权机制,努力为职工说话办事,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维护好职工权益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1-06-28

第二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

和龙林业局汽车运输管理处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组织引导广大职工投身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之中。

一、当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及带来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劳动关系逐步向“企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之间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关系机制从行政化到法制化,劳动关系主体从固定化到流动化,其突显出的问题主要是:

1.劳动关系的确立和解除不规范。尽管多数用人单位都依法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合同条款上随意变更,随意终止以及在实际运行中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紧张了劳动关系,引发了劳动者与企业的冲突。

2.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经济总量的不平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劳动力竞争就业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使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处于被随意支配和处置的地位。

3.收入差距的非正常拉大。由于社会正处于转轨变型期,收入分配体系正处于过渡调整,逐步规范完善过程之中,出现了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收入不平衡现象明显加剧,其利益分化,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向明显。

4.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物价上涨幅度的增大,以及全社会对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群体的救助、帮扶力度不够,使部份职工的承受力十分脆弱。

二、工会组织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团结动员职工支持、参与改革,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稳定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实现企业职工的共同发展。企业工会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促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动员职工、组织职工、依靠职工、服务职工,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企业改革,需要企业工会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识大体、顾大局,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促进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工会组织职工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献计出力;维护稳定,需要企业工会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

三、努力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工会工作机制

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也是调解劳动关系的主体,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当前有必要重点建立四个方面的机制:

1.教育引导凝聚机制。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必须要把蕴藏在广大职工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工会组织一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生产经营中心,广泛引导组织职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劳动竞赛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等,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要教育职工树立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开展职业道德、创建学习组织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三是在建设企业文化中,要以文化兴会作为工会的指导方针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创一流”的职工文娱体育活动,以凝聚职工力量,展示职工风采。

2.民主诉求表达机制。一是工会组织要重视源头参与,通

过政策出台前的前期参与,力争使工会和职工意见、要求在政策中体现出来,同时通过职代会对工厂的重大事项行使审议建议权和审议决定权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使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行为在法律与制度中活动。二是大力推进厂务公开,只有实行厂务公开,把企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原原本本、明明白白地告诉职工,上下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从而增强劳动关系的和谐。三是建设一个真正依靠职工的勤政廉洁的领导班子是企业健康、长久、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建立职代会定期民主评议干部制度,使领导干部置身于职工群众监督之中,才能有一个稳定、良好的劳动关系。

3.权益维护保障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本质要求。一是建立平等协商机制、签订集体合同,逐步推行工资协商办法,形成由劳动关系双方依法平等协商、自主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调节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劳动法律监督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形成工会法律监督网络和渠道。通过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促进劳动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促进企业依法用工,减少在劳动用工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三是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和人民调解员机制,要宣传、帮助职工群众树立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协调解决,避免矛盾激化。四是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强化职工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群众监督,解决安全

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杜绝违法指挥和野蛮操作。

总之,和谐企业劳动关系一定是和谐的,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给职工创建一个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才能让职工有归属感,从而培养起对企业的责任感,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科学、健康和持续的向前发展。

第三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工会工作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好工会工作

成都物流分公司张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社会和谐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对企业来讲,构建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承担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作为工会组织必须坚持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维护职工权益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笔者就此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意义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通常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所谓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是指公正合理、规范有序、互利共赢、和谐稳定、共同发展的新型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和内涵, 是与和谐社会的界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微观基础和基本构成, 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和谐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和谐。而劳动关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其状况成为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和谐社会必定是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社会, 劳动关系不和谐也必然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和谐的体现与保证。

另一方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是协调稳定的, 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和复杂化, 一些职工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屡有发生。只有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通过协商协调方式解决劳动争议,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才能巩固社会政治和企业的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在发展中求和谐, 在和谐中求发展。其重大意义表现在: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更是落实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因此。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是新时

期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铁路劳动关系的现状

结合自身行业情况,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就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铁路企业劳动关系现状。铁路是国有大型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在目标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加之所有制形式单一,各级组织一直关注和关心职工的利益,因此,近年来从总体上看劳动关系是稳定的。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运输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主辅分离,人员分流,企业撤并等多种现象的产生,企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趋向多元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趋向复杂化,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产生,影响稳定的因素也有增加的趋势。

1.劳动关系的确立和执行不规范。尽管多数用人单位都依法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实际运行中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紧张了劳动关系,引发了劳动者与企业的冲突。

2.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由于收入分配体系的建立还不尽完善,正处于过渡调整、逐步规范完善过程之中,加之行业不同、岗位不同而产生的个体差异,出现了企业与企业, 行业与行业,企业内部收入不平衡现象的加剧,其利益分化,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向明显。

3.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不少职工因病制困的情况屡屡发生,加之当今社会物价大幅上涨,导致不少职工生活困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企业对困难职工群体的救助、帮扶力度不够,使部份职工的承受力十分脆弱,生活困难。

三、工会在组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团结动员职工支持、参与改革,构建稳定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实现企业职工的共同发展。工会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促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动员职工、组织职工、依靠职工、服务职工,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企业改革,需要工会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识大体、顾大局,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促进企业发展,需要工会组织职工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活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献计出力;维护稳定,需要工会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

四、努力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工会工作机制

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也是调解劳动关系的主体,建

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当前有必要重点建立四个方面的机制:

1.教育引导凝聚机制。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必须要把蕴藏在广大职工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工会组织一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生产经营中心,广泛引导组织职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劳动竞赛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等,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要教育职工树立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开展职业道德、创建学习组织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三是在建设企业文化中,要以文化兴会作为工会的指导方针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创一流”的职工文娱体育活动,以凝聚职工力量,展示职工风采。

2.民主诉求表达机制。一是工会组织要重视源头参与,通过政策出台前的前期参与,力争使工会和职工意见、要求在政策中体现出来,同时通过职代会对工厂的重大事项行使审议建议权和审议决定权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使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行为在法律与制度中活动。二是大力推进厂务公开,只有实行厂务公开,把企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原原本本、明明白白地告诉职工,上下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从而增强劳动关系的和谐。三是建设一个真正依靠职工的勤政廉洁的领导班子是企

业健康、长久、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建立职代会定期民主评议干部制度,使领导干部置身于职工群众监督之中,才能有一个稳定、良好的劳动关系。

3.权益维护保障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本质要求。一是建立平等协商机制、签订集体合同,逐步推行工资协商办法,形成由劳动关系双方依法平等协商、自主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调节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劳动法律监督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形成工会法律监督网络和渠道。通过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促进劳动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促进企业依法用工,减少在劳动用工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三是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和人民调解员机制,要宣传、帮助职工群众树立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协调解决,避免矛盾激化。四是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强化职工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群众监督,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杜绝违法指挥和野蛮操作。

总之,和谐企业劳动关系一定是和谐的,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给职工创建一个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才能让职工有归属感,从而培养起对企业的责任感,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科学、健康和持续的向前发展。

第四篇: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构建和谐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构建和谐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和”是由“禾”和“口”构成。从其本义来看,就是养家“糊口”,可以引申为物质问题或说是经济问题。“谐”字则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言”、“比”和“白”。可见,“谐”就是指,有话都坦坦荡荡地说出来,根据“比”的意思,我们还可以引申理解为,需要大家说,而不是一言堂。如果把“和”理解为是物质的或经济基础的方面,那么,就可以把“谐”理解为是精神的或上层建筑的方面。所谓“和谐”从人类社会学意义来理解,就是指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应当同时实现。“和谐企业”就是要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所形成的,像悦耳的交响曲那样一种具有激情的企业秩序。和谐企业是温暖的企业,和谐企业是民主的企业、和谐企业是多元的企业、和谐企业是秩序的企业、和谐企业是充满生机的企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五个谐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 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工会与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我们党提出这样一个理想目标,更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它不是哪个组织、哪个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各个组织、每个人的事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国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其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党提出并领导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工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工会工作只有融入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工会工作必将获得新的契机;这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工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机遇,也是在新世纪现阶段创新工会工作的重大挑战。

一个社会的最基础的关系,就是劳动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最基础工作,也必然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会正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我国工会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最重要的社会团体,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有着必不可少作用。和谐的社会首先要实现人民的温饱,保障人民的生存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的中国工会最基本的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依法履行基本职责,保障职工在劳动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实现职工的合法所得,满足职工的物质需要,从而实现劳动关系乃至社会关系中的“公平正义”。工人这个群体是我们国家最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是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无法比拟的。工会维护职工的利益和权益、开展扶贫解困的工作,使工人队伍实现稳定,便奠定了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坚实基础。工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的基础。工会通过其卓有成效的工作,团结和凝聚职工积极投身到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先进文化的事业中去,能够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工会组织职工依法有效地通过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推动厂务公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民主法治”的基础性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五条规定:“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工会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在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投身生产的同时,监督生产的过程和结果,保障产品的质量拒绝污染环境的生产,从而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

由此可见,工会并非置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之外,从法 律的角度上看,工会恰恰身置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工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工会可以全方位地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中的工会工作

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目标的要求,工会工作必须要在提高工会干部素质的同时,坚持和发扬工会工作的传统充分展示工会的优势,不断创新工作的方法、途径和形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是,工会应当立足本职履行维权职责,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开展工作。修改后的工会法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有些人把“基本职责”仅仅理解为是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甚至认为工会除了维护“劳动权益”就没有其它是的工作了。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所谓基本权益,就是指,工会工作应当以此为出发点,而具体的工作则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说,工会维权工作是全方位的亦即凡法律规定涉及职工的权益,工会组织都应当依法予以维护。工会维权的内容包括:职工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参与企业管理的民主权利、各种劳动权利、精神文化娱乐权利、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权利等等,所有这些权利,只要是职工有需求,工会都应当予以维护。从维权的形式上看,源头参与实现维权是工会履行基本职责的主要途径,这可以说是事前维护;通过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侵权隐患,这可以称作过程的 维权;职工权益受到侵害而提起仲裁或诉讼,工会予以支持和帮助,这可谓是事后维权。工会开展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等活动是维权,开展歌咏比赛以及各种体育活动也是维权。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同时也是工会的权利。但是,工会的维权工作不是就维权而维权,维权的目的调适劳动关系,调动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事业的繁荣。工会组织的这种维权行动,使劳资纠纷控制在法律秩序的范围内,有助于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二是,发挥工会的社会参与功能,协助政府等部门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工作。中国工会具有良好的社会参与功能和资源。无论是地方工会还是多数的企业工会,其领导人按照法律及政策的规定在各级党组织、政府、人大、政协及董事会和监事会中都有一席之位。这些资源为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提供了开展特色工作的便利。各地方工会的领导同志可以通过其在各级党组织、地方人大或政协等机构所兼任领导的职务,及时而有效地反映职工的状况、愿望和呼声,帮助各级党组织、人大、政协和政府,制定出更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方针、立法、政策及经济发展规划。工会通过其在社会管理中占有的社会功能性资源,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可以依法对各级党组织、人大和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执行法律法规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广泛的监督。对于那些违反法律法规和党中央方针政策的行为,工会通过法律的渠道提请有关方面予以严肃处 理。列宁同志当年阐述社会主义工会的社会功能时就明确指出,工会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其对国家的行为进行监督,预防官僚主义对人民权利的侵害。

三是,工会通过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民主基础。党中央提出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实现“民主政治”。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仅仅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如何建设民主政治、实现政治民主,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农村以村为单位的“村务公开”和在城市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的“厂务公开”,这两个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活动越来越被普遍认同。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事业中,积极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通过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民主权利得以有效行使,必将对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奠定下基础。通过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工作单位的管理,一方面是启蒙和教育职工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方面也是对职工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职工懂得有效行使民主权利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必须履行的程序及应当遵守的规则。具有先进性的中国工人民主意识及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也将对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

第五篇: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

论文题目:姓 名: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华信永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分公司(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禇玉波

***544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褚玉波

华信永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分公司

内容摘要:企业间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间人的竞争,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切实加强劳动者职业能力建设。

关键词:劳动关系;劳动者;综合素质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改变“强资本、弱劳动”现状,促使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当前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伴随劳动关系的变化,劳动者的思想观念素质、文化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发生着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对于这些变化、特点及问题应给以充分重视。

1.劳动者思想意识与行为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者思想意识与行为观念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灵魂”,是劳动者在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行和素养。在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变及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下,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体现出从理想到实际的追求;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时更多地体现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从平均主义转变为平等竞争意识,进而追求更加公正公平。同时,劳动者组织意识日益增强,更多的劳动者在强烈希望现有的工会能够真正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也试图通过参加“同乡会”、“兄弟会”、“姐妹会”等组织维护自身的权益。

2.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具体体现为智能素质,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核心”,是指劳动者

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科学文化素质及专业技术的智能因素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来看仍普遍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结构性用工短缺与结构性冗员并存现象突出,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妨碍劳动者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等合理劳动权益实现的重要问题。

3.劳动者的身心素质亟待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具体体现为体能心理素质,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载体,包括劳动者生理、心理的生长发育及功能情况,是劳动者对社会各种刺激的感觉、调适和耐受能力,是人体生理组织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当前,我国劳动者的身心素质亟待提高。我国很多行业职业病发病率都非常高甚至为世界首位,导致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大量下降。同时,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者的心理调适能力与耐受能力从总体上有所增强,但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部分劳动者的心态失衡,同时心理冲突与心理危机问题日益明显,由此导致的突发事件与极端行为时有发生。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劳动者的思想观念素质、文化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因素既有劳动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也有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的环境原因。

1.劳动关系的变化对劳动者思想观念及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关系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劳动关系的利益一致性和共同性。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发生较大调整,作为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权力及相互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劳动关系呈现出利益分化、利益驱动及在利益分化、驱动中追求利益协调的特点,这种变化特点对劳动者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及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客观角度分析,劳动者从过去的“主人翁”变成劳动关系中不具有产权和经营权、只能依靠劳动力而生存的劳动者,从而产生失落感和被剥夺感;从主观角度分析,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较为平稳、缓慢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劳动者的观念、素质及心理状态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劳动者深感竞争乏力,因而充满恐惧感、危机感、压力感、无助感。

2.“重资本、轻劳动”的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劳动关系诸多问题的产生与“重资本、轻劳动”现象紧密相关,并成为影响劳动者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首先,资本短缺、劳动力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自由度与劳动的束缚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资本的自由度在全球范围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而劳动的束缚度却由于市场供求、产业结构、技术要求、政策倾向以及地理空间等多种因素有增无减,由此形成了“强资本、弱劳动”的整体格局。其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部分干部和部分地方政府过分强调经济发展指标,将招商引资、拉动GDP增长作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加重了“重资本、轻劳动”现象的形成。再次,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地位与话语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而劳动者的声音在社会发展中极其微弱,社会文化受财富和资本的影响造成的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心理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失衡。

3.“重学历、轻技术”的文化观念因素导致忽视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培养。技术工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但社会上存在着较为浓厚的“重学历文凭、轻技术能力”的文化观念。从家庭角度分析,望子成龙是中国老百姓固有的观念,只要有一线机会上大学谁也不会放过。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在强调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重要性的同时,忽视技术工人在企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作用。②从企业角度分析,在企业培训中存在重视管理人员培训、轻视技术工人培训的观念。同时,在职工培训方面我国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德国培养一个一线工人平均要花费6—7万马克,约合人民币23—27万元,而我国企业职工每人每年的培训费不足百元,韩国每年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我国对整个教育的投入总数,其中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极低,在全国每年新增的劳动者中有近30%的人根本不经任何培训就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综合素质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

1.努力营造并不断强化维护劳动者主体地位的观念和氛围。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群体的分层愈来愈细化、社会利益主体愈来愈多元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样化,但劳动者永远是社会的主体,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强化的观念不能改变,“让尊严伴随普通人的生活,让劳动者体面劳动,让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应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硬道理。让劳动者有尊严、受尊重,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更需要确立改革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意识。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最终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果为改革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不能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我们的改革也将失去应有的价值与意义。“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劳动者的社会,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

2.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保障劳动者主体地位的体制。在劳动关系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已受到很大冲击,尤其是随着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已由初期普遍受益局面转变为部分受益、部分受损的复杂格局,就业问题和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成为社会面临的最突出难题,并且已成为导致社会群体事件增多、引发社会风险的直接原因。面对当前我国劳动者利益受损、劳动者地位下滑甚至成为“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状况,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样化分配方式的前提下,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保障劳动者主体地位的体制机制,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和保障作为最广大社会阶层的劳动者的劳动权和收入分配权。首先,要通过制度和法律形式确立劳动力产权的体制。劳动产权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以劳动作为价值尺度和价值实体的社会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在“强资本、弱劳动”的社会环境中,劳动产权一直未得到社会的重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要得到维护,就必须切实保障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一样,以劳动力产权平等地分享自己剩余劳动成果的权力。其次,不断完善就业促进与社会保障体制。“就业

是民生之本”,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劳动岗位是劳动者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首要体现,城市“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乃至“绝对贫困层”的存在,大都产生于传统体制中下岗、失业和较早退休的职工,在努力促进新增就业人员就业的同时,如何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渠道、大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以利于失业者及早就业,是维护弱势劳动者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同时,对于难以再次就业的弱势劳动群体,要切实建立健全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再次,切实建立并强化职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的体制。职工民主参与是企业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的具体体现,在多元所有制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职工民主参与作用,既是维护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的需要,更是充分调动劳动者内在智慧、促使劳资双方平等协商实现共赢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在多元化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动职工代表大会、实施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持股会制度等措施,使劳动者在得到重视的环境和氛围中以主人翁的态度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劳动者主体地位,并与企业成为发展共同体。

3.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引导广大劳动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努力成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工人和一线创新人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使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劳动者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人力资源主体的劳动者应当从自身特点和社会可能性出发,有计划、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和培训,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应及时调适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水平偏低的客观现实,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保证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同时,美国、日本、韩国等部分发达国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倾力推进全民教育,以高质量的国民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走上强国之路的经验值得借鉴。

4.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切实加强劳动者职业能力建设。

200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着力强调“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调在“鼓励支持各级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和创业培训”的同时,“对所有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并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投入制度,在“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多渠道支持的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为目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逐年提高各级政府财力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提高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的同时,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绩效评估和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的政策措施,并制订各级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其次,应建立并不断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体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面向新成长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在岗职工继续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同时,确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出台高技能人才培养五年规划,逐步形成了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体系。同时,在职业培训过程中还应逐步建立政府出资购买培训成果的有效机制,引导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有待探讨并推广。再次,应不断创新并强化职业技能竞赛机制,使传统的劳动竞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从体力型向智力型及智力加体力型转变,从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复合型转变,由操作型向革新型、研发型转变,使竞赛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为一体,通过劳动竞赛提高劳动效率,在推进劳动者学技能、学技术、钻研业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页。(2)《2009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工作卷)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7页。

下载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思考(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思考(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精选合集)

    板桥汽渡管理处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板桥汽渡是南京市交通运输局直属全民事业单位,自1996年4月正式建成通渡。南码头位于雨花台板桥镇五胜村,北码头位于江浦县桥林镇滨江村。是连......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私营企业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就业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因而,仅仅经济当中,可以说,无论是生产方面的,还是分配方面的,都形成了巨......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范文模版)

    申论范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来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作者:gkz6 时间:2010-09-19内容摘要: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 构建和谐......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关系的矛盾逐渐显露,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劳动关系,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企业就会......

    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潘友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栾川县永通矿业有限公司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方案具体分工 如下: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要做到以下要求: 1、 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导组织机构(文件)落实人:田胜利同志 2、 3......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能否繁荣。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意义 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