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重点[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3:0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程地质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程地质重点》。

第一篇:工程地质重点

第一章

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 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的一门学科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与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第二章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数,又称地壳的丰度。

岩石: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有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矿物:自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矿物多达3000多种,但构成岩石的矿物只有二十多种)岩浆岩:在岩浆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母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内部压力很大,不断向地壳压力低的地方移动,以致冲破地壳深部的岩层,沿着裂缝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温度压力都要减低。当岩浆的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浆岩。

沉积岩的形成:出露地表的各种岩石,经长期的日晒雨淋,风华破坏,就逐渐地松散分解,或成为岩石碎屑,或成为细粒粘土矿物或其他溶解物质。这些先成岩石的风化产物,大部分被流水等运动介质搬运到河、湖、海洋等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成为松散的堆积物。这些堆积物经长期压密、胶结、重结晶等复杂的地质过程,就形成了沉积岩。

变质岩的形成:母岩在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的加入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构造变化后形成的岩石。

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层状岩石泛称岩层

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岩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地层分层,建立起地层系统和层序 地层层序律:一套没有发生过倒转的沉积岩层,岩层的新老关系必然是下老上新。

生物层序律: 一般地,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低级,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的时期且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切割律: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第三章

岩层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岩层的产状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

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该岩层的走向线,走向线所指的方向即走向。

倾向:在岩层层面上垂直岩层走向线的射线叫做岩层的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倾向线,倾向线所指的方向即为倾向。

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二面角,即倾斜线与倾向线之间的夹角。

褶皱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在褶皱运动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向上或向下的波状弯曲,并保持其连续完整性的构造。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每一个褶曲都有核部、翼、轴面、轴及枢纽组成。褶曲的类型有背斜和向斜;

褶皱轴面产状分类:可分为:直立、倾斜、倒转及平卧褶皱。

断层:岩层发生断裂后,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要素:a.断裂面:断层发生滑动的破裂面。

b.断盘:断层面将岩层分为两个块体,每个块体即称为断盘。

c.断层带:断层两壁之间的地带。

d.断距:上下盘同一点,沿断层面相对位移,称为总断距;水平方向的距离称为水平断距,垂直方向的称为垂直断距。

断层的分类: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两盘顺走向相对移动。(在垂直方向上没有位移)

地堑: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地垒: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倾向相反的正断层组成整合关系:新老地层大致平行,沉积岩岩性与生物变化都呈渐变关系,它们是连续沉积的。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大致平行,两套地层之间的地质年代不连续,缺失沉积间断期的地层。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的地质年代不连续,而且两者的产状一致,下伏岩层与不整合面相交有一定的角度。

土的定义: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在原地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堆积物。

单粒结构:又称散粒结构,是卵石(碎石)、砾石类土及砂土等无粘性土的基本结构形式。集合体结构:由于细粒土的颗粒细小、具胶体性质,其在水中不能以单个颗粒沉积,凝聚成较复杂的集合体进行沉积而形成的细粒土特有的结构.比重:是岩石固体部分(不包括孔隙)的重量。

重度:是指岩石单位体积的重量。

孔隙性:反映岩石中各孔隙的发育程度,对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岩体:由一定岩石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赋存于一定的地质和物理环境中等地质体。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

结构体:在岩体中由各种成因的结构面组合而成的大小、形状不同的形体。

结构面:是指存在于岩体中的各种不连续的地质界面。可分为原生的、构造的、次生的。

第四章

粘性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稠度、界限含水量、液限、塑限、缩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 粘性土的力学性质指标有: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压缩模量、抗剪强度。

土的粒度成分如何影响土的工程性质?(实质)

组成土的颗粒大小影响,土体颗粒大小影响土颗粒的比表面积;天然土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矿物类型不同,直接影响土的工程特性。

叙述我国土的分类依据,并列举出各种分类下土的类型。按堆积年代分类:老堆积土、一般堆积土、新近堆积土; 按成因分类: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湖积土、海积土、冰碛土、冰水积土、风积土按有机质含量分类:无机土、有机质土、泥炭质土、泥炭 特殊性质土:湿陷性土、红粘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冻土、膨胀土、盐渍土、污染土 按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

第五章

毛细水:在岩土细小的空隙和裂隙中,受毛细作用控制的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重力水。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潜水面:潜水的自由水面。

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隔水层:不能透过水,或是透过和给出的水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含水层: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关系:

划分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标志不是含不含地下水,关键看所含地下水的性质。

两者划分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将,两者是相对比较而划分的。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降落漏斗:在井附近饿不同地点,降深s不同,井中心最大,离井越远,降深越小,总体上形成的漏斗状水头下降区,被称为降落漏斗。

容水度:岩土空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含水量。

持水度:岩土颗粒的结合水达到最大数值时的含水量。

地下水的类型: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按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成分:Na+、K+、Mg+、Ca2+、Cl-、SO42-、HCO3-主要气体成分:O2、H2S、N2、CO2地下水的胶体成分与有机质 :Fe(OH)2

第六章

风化:地壳岩石在风、电、大气降水、温度和生物作用等内外力地质作用作用发生破碎或成分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为风化。

根据风化营力的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生物风化。

生物风化作用: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所起的破坏作用。

岩石风化程度(五种):未风化:岩石完整。微风化:细小节理,无疏松物质。中等风化:节理面出现矿物风化,坚硬岩石出现疏松物质。强风化: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节理面 物成分显著变化,坚硬岩石与疏松物质。全风化:岩石结构已全部破坏、矿 物成分显著变化,坚硬岩石基本不存在滑坡:斜坡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的发育过程: 蠕动变形阶段:滑动面大体形成,但没有完全贯通;坡面出现裂缝 滑动破坏阶段:滑坡壁出露,滑动面完全贯通;滑坡体整体下滑;出现醉汉林等标志。渐趋稳定阶段:滑坡壁处生长草木;地表无明显裂缝;地势平坦;出现马刀树等标志。滑坡的治理: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

治理措施:排除地表水,主要是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明沟系统。排除地下水,设置各种形式的渗沟或盲沟系统。修筑支挡系统,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挡土墙、抗滑桩或用锚杆加固。刷方减重,削减坡角或降低坡高。改善滑动面的岩土性质,对岩质滑坡采用固结灌浆,对土质滑坡采用电化学加固、冻结、焙烧等。

崩塌:陡峭的斜坡上大块的岩体突然地崩塌与滑落,最后堆积在坡角的过程。

崩塌特点:发生突然;以大块岩体为主;无固定的滑动面;

崩塌发生条件和发育因素:山坡的坡度及其表面特征(坡度>55°,表面凹凸不平);岩石性质与裂隙发育程度(存在软弱的岩层、裂隙较发育);地质构造(断层、褶皱、不整合、其它内外地质作用);人为因素。

崩塌的防治:削坡和清除危石(爆破或打楔);堵塞裂隙或灌浆;调整地表流水(如修截水沟);护坡(在坡面喷浆);坡角修明峒或御塌棚;支护(挡土墙、维护栏等);在软弱岩石出露处修筑挡土墙。

泥石流:指在山区一些流域内,主要是在暴雨将落时所形成的、并由固体物质(石块、砂砾、粘粒)所饱和的暂时性山地洪流。特点:组分为水体和岩石碎屑、碎块;山区发育;突然性;运动快而持续时间短。

按物质组成可分为:水石流型泥石流、泥石流型泥石流、泥水流型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条件,应有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且汇水地形(坡度>30°),植被不发育,冲沟发育,裂隙发育;地质条件,汇水区和流通区分布有厚度很大、结构松软、易于风华、层理发育的岩土层,以及断层、褶皱、不整合、其它内外地质作用影响。水文气象条件,在短时间内有强度较大的暴雨或冰川和积雪的强烈消融。

岩溶: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对可溶性的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土洞: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对土层的溶蚀和冲刷而产生的空洞。

岩溶主要形式:溶沟、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落水洞、溶洞、暗河、天生桥等 岩溶的形成条件:岩体首先是可溶解的,且岩石易透水;其次岩体中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的气体与酸性环境,再次水在岩体中是活动的。

土洞的形成条件:侵蚀作用发育;土体中有可溶的组分或颗粒胶结不好。

地震:由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振动现象。

震源:震源是指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产生地壳震动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或震中区)。

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工触发地震。

地震级:通常地震学上所说的地震的大小。是依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划分的,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地震烈度:是表明根据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它不仅仅取决于地震预报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性质等条件的强烈影响。

地基:一切工程建筑物都是支承在地层上,直接支承建筑物重量的地层部分。

基础:建筑物在地下直接与地基相接触的部分。

地基承载力:指地基能承受由建筑物基础传来的荷载的能力。

一般认为,具备以下条件宜于建洞:

基本地震烈度一般小于8度,历史上地震烈度及震级不高,无毁灭性地震;

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工程区无区域性断裂带通过,附近没有发震构造;

第四纪以来没有明显的构造活动。

一般认为,理想的建洞山体:

在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将洞室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地段;

建洞区构造简单,岩层厚且产状平缓,构造裂隙间距大、组数少,无影响整个山体稳定的断裂带;岩体完整,成层稳定;地形完整;地下水影响小,水质满足建厂要求; 无有害气体及异常地热;其他有关因素,例如地理位置等。

洞口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宜建在山体坡度较大的一面(大于30°);岩层完整,覆盖层较薄;岩层裸露;不宜设在悬崖峭壁之下。

原位测试主要方法:静力载荷试验、静力触探、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波速测试。

工程地质勘察:指在城建规划和建(构)筑物、交通等的基本建设工程兴建之前,进行以获取建筑场地及其有关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原始资料和工程地质论证的工作。

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任务:查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工程地质勘察的中心任务:分析研究与建筑有关部门的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为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第二篇:土木工程地质重点

1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2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条件。1地球由外部与内部构造两部分组成。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三个圈层。内部:地壳、地幔、地核,3岩浆岩成因,有岩浆冷凝浏结而形成的岩石,岩浆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为四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4岩浆岩的结构:按结晶程度分类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5岩浆岩的构造,块状结构、流纹结构、气孔状结构、杏仁状结构。6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先期岩石的风化产物、有机质和其他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7沉积岩的构造:层理: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单斜、交错;层面:结核;生物构造。

8沉积岩的结构:碎屑、泥状、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9沉积岩的分类: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10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先期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将产生一系列的改变,这种引起岩石产生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

11变质岩的结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12变质岩的构造:板状、千枚状、片状、块状构造。1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是主要由地球内引起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它是地壳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分布变化,地壳隆起和凹陷,以及形成山脉、海沟、产生火山、地震等地基本原因。

2地质作用:是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鳗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地质作用又分为内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的地质作用成为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由外能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风的地质、流水地质、冰川地质、重力地质、湖海地质等。

3、沉积岩间的接触:基本上可分为整合不整合接触。

4、沉积岩与岩浆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侵入和沉积接触。

6、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

7、地质构造类型:水平倾斜直立(岩层)、褶皱、断裂。

8、岩层产状: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称为岩层产状。

9、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10褶皱构造: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褶曲有背斜、向斜。

11、断裂构造:岩层受构造运动作用,当所受的构造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断裂,称为断裂构造。按照断裂后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无明显相对位移,又分节理和断层两种类型。

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3、断层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

14、按断层上、下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上盘上移,为逆断层。

1、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搬运,沉积。流水搬运分为物理和化学搬运,物理可分为悬浮式、跳跃式、滚动式。

2、河流阶地:河谷内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或台地。

3、地下水:埋藏条件分: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含水层性质:空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4、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溶出、硫酸盐、碳酸、一般酸性、镁盐。5,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工程问题:沙土液化、流砂、管涌、基坑突涌。

1、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阳光、大气降水、气温变化等外营力作用下及生物活动因素的影响下会引起岩石矿物和化学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的变化,使岩石逐渐发生破坏的过程。影响风化的因素:岩性、地质构造、气候、地形。

2、岩石按坚硬程度划分:硬质岩、软质岩。土按颗粒级配的分类(根据土颗粒的形状、级配或塑性指数分为):碎石类土、砂类土、粉土、粘性土。

3、黄土具备以下特征:1颜色为淡黄、褐黄或灰黄色。2以粉土颗粒为主,约占60%一70%。3含各种可溶盐,主要富含碳酸钙,含量达10%一30%,对黄土颗粒有一定的胶结作用,常以钙质结核的形式存在,又称姜石。4结构疏松,空隙多且大,孔隙度达33%一64%,有肉眼可见的大空隙、虫孔、植物根孔等。5无层理,具柱状节理和垂直节理,天然条件下稳定边坡近直立。6具有湿陷性。

4、黄土的湿陷:天然黄土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浸水后产主突然地下沉现象。

5、膨胀土:是一种富含亲水性粘土矿物,并且随含水量增减,体积发生显著胀缩变形的高塑性粘土。

6、软土是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和抗剪强度很低的成软塑一流塑状态的粘性土。

7、软土地基的加固措施:砂井排水、砂垫层、生石灰桩、强夯法、旋喷注浆法、换土法。

1、崩塌: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向下崩落的现象。

2、崩落的地形地貌条件:1崩塌、落石多发生在海湖河、冲沟岸坡,高陡的山坡和人工斜坡上,地形坡度通常大于四十五度。2峡谷陡坡时崩塌、落石密集发生的地段,因为峡谷岸坡陡峻、卸荷裂缝发育,易于崩塌、落石。3山区河谷凹岸也是崩塌、落石比较集中分度的地段,因为河曲凹岸遭受侧蚀,易于造成崩塌、落石。4冲沟岸坡和山坡陡崖岩体直立,不稳定岩体较多,时有崩塌、落石发生。5丘陵和分水岭地段崩塌、落石较少,原因是地形相对平缓,高差较小,如果开挖高边坡也会产生崩塌、落石。

3、滑坡:人工边坡或天然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或软弱带均有向下滑动的趋势,一旦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岩土体就产生向下的滑移,这种现象称为滑坡。

4、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认为因素。

5、按滑坡的力学特征分类:牵引式滑坡、推动式滑坡。

6、野外识别滑坡的主要标志:地形地物标志、地层构造标志、水文地质标志。

7、滑坡的防治:避开滑坡的危害、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抗滑支挡、减重反压、其他方法。

8、泥石流:是一种含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9、泥石流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丰富的松散物质、充足的突发性水源、陡峻的地形条件。

10、一条典型的泥石流沟,从上游到卜游一般时以分为三个区段:形成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11、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

12、岩溶形成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具有透水性、水具有溶蚀能力、流动的水。

13、可溶岩分为:易容的卤素盐类、中等溶解度的硫酸盐类、难溶的碳酸盐类。

14、地震:在地下深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岩层突然破裂、或滑移、或塌陷,或由于火山喷发等产生振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传递到地表的现象。

15、地震按成因类型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16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木身大小程变的等级。地震大小由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决定.能量越大,震级越大。

17、震级:是距离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来表示的。

18、地震烈度:直至地震时地面振动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距离、地震波通过截止的条件有关。经验公式来表示震中烈度(I。)与震级(M)的关系:M=0.68l。+0.981、岩体:从地质观点出发,岩体通常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由各种岩石块体自然组合形成的“岩石结构物”,具有不连续性、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特点。

2、岩体结构面:是指岩体中的不连续界面,通常没有或只有较低的抗拉强度,结构面主要指岩体中的各种破裂面、夹层、充填矿脉等。

3、岩体的结构体:岩体中被结构面切割而产生的单个岩石块体。

4、岩体结构类型: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状结构、散体状结构。

5、地应力:是指地壳岩体处在未经人为扰动的天然状态下所具有的内应力,也称为初始应力或天然应力。

6、洞室岩质围岩的变形和破坏类型主要有:错动松弛、剪切滑移、张裂塌落、劈裂塌落、劈裂剥落、弯折内鼓、岩瀑、塑性挤出、膨胀内鼓。

7、造成地下洞室大量突水的条件是:1洞室通过溶洞发育的石灰岩地段,尤其遇到地下暗河系统时候,可能有大量的突水,突水量一般在几十至几千吨/小时。2洞室通过厚层的含水砂砾石层,其突水量可达几百吨/小时。3遇到富水的断层破碎带,特别是他又与地表水连通时,也会发生大量的突水,突水量一般在几十至几百吨/小时。1基础:建筑物下部直接与上层、岩层接触的部位。2基础的主要分类:1按埋置深度划分:浅基础、深基础。2按基础材料划分:砖基础、毛石基础、灰土基础、三合土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3按基础构造形式划分: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4深基的类型:桩基、沉井、地下连续墙。5按基础受力性质划分:刚性基础、柔性基础。

1、边坡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松动、松弛张裂、蠕动、剥落、崩塌、滑坡等。

2、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岩土体构造、水文条件、风化作用、人类活动等。

3、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放缓边坡、抗滑挡土墙、抗滑桩、锚杆(锚索)、格够加固、注浆加固、排水工程、边坡绿化。

1、工程勘察等级: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可分为:甲乙丙三级。

2、勘察阶段的步骤: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施工勘察。

3、勘察报告的内容:1委托单位、场地位置、工作简况、勘察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往的勘察工作及己有资料情况。2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布置,包括各项勘察工作的数量不知及依据,工程地质测绘、勘察、取样、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等方法的必要说明。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不良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内容,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4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包括各项岩土性质指标的测试成果及其可靠性和适宜性,评价其变异性,提出其标准值。5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预防措施的建议。6根据地质和岩土条件、工程结构特点及场地环境情况,提出地基基础方案、不良地质现象整治方案、开挖和边坡加固方案等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方案的建议,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7对建筑结构设计和检测工作的建议,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应注意的问题,下一步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建议等。4,岩土参数标准值:是地质工程设计时候所采用的基本代表值,是岩土参数的可靠性估值。河流的机械搬运:悬运,推移,越运。岩性:岩石的成因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对风化作用有影响 气候:不同气候区、气温降水和生物繁殖都有显著不同,所以岩石风化类型和特点也有明显差别。地形:可影响风化作用的速度深度类型和产物堆积。地形地物标志:醉汉林和马刀树。地层构造:滑动范围内德地层整体性常因滑动而破坏,有扰乱松动现象;层位不连续,出现缺失某一地层,岩层层序重叠成层位标志高有升降等特殊变化,岩层产状发生明显变化,构造不连续。水文地质:滑坡地段潜水位不规则,无一定流向,斜坡下有成排泉水溢出。外力地质(共相对应得参数和意义)

第三篇:工程地质期末复习重点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工程地质三个基本部分: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勘察

矿物: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原生、次生、变质矿物)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称为岩石。

硬度:矿物抵抗摩擦和刻划的能力称硬度。(由一种矿物和已知硬度的矿物相互刻画)解理:矿物受到敲击后,能沿一定的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解理与断口的关系:矿物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相互消长的,解理完全时则不显断口,解理不完全时则断口显著。

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沿地壳构造薄弱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结构:按岩石中矿物结晶程度分: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按岩石中矿物的晶粒大小分: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按岩石中矿物晶粒的相对大小分: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

岩浆岩的分类:

沉积岩的分类:按其不同的物质来源和成因,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以砂岩,页岩,石灰岩分布最广。

常见沉积岩:砾岩和角砾岩,砂岩,粉砂岩,凝灰岩,泥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通过的能力取决于岩石中空隙、裂隙的大小及联通情况 地壳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变化,使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和变位的运动(属于内力地质作用)。

绝对地质年代:指地层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数。

相对地质年代:指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地层层位法,古生物法,岩性对比法,岩层接触关系。沉积岩的不整合: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层之间缺失部分地层,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角度差异。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层基本平行,但扔缺失了部分地层

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接触关系,穿插构造。

侵入接触关系:岩浆侵入体的形成年代,晚于发生变质的沉积岩层的地质年代。沉积接触关系:说明岩浆岩的形成年代早于沉积岩的地质年代。

穿插构造:一般是年轻的侵入岩脉穿过较老的侵入岩。

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方位角表示法,象限角表示法,符号表示法。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的弯曲。轴部到两翼依次出现较新岩层。两翼对称出现。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弯曲。轴部较新,两翼较老。,对称出现。

褶皱的野外识别:穿越法:沿着选定的调查路线,垂直岩层走向的观察为主追索法:平行岩层走向的观察

断裂构造:主要分为节理和断层。

节理:凡岩层破裂面没有明显位移。

断层:岩层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位移或较大错动。

剪节理:岩石受剪(扭)应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

张节理:岩层受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破裂面。

构造节理包括以上。还有非结构节理。

节理走向玫瑰图:在任意半径的半圆上,画上刻度网,把所测得节理按走向以每5-10度分

组,统计每一组的节理数并算出平均走向。自圆心沿半径引射线,射线方位代表每组节理平均走向的方位,长度代表每组节理的条数,然后用折线把射线的端点连起来。

断层分类:按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式,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正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上盘相对向上位移,下盘相对下降。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线发生相对位移,为受剪切形成的扭性断裂。

地层的缺失和重复:识别断层存在的重要标志,重复和缺失一般出现在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的断层面两侧,不对称,断层所造成的地层缺失局限于断层面两侧,与区域性的不整合接触所造成的地层缺失也不相同。

地震类型:构造地震(世界上发生最多和最大的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地震震级:指一次地震时,震源处释放能量的大小。

地震烈度:指地震时受震区的地面及建筑遭受破坏的程度。

基本烈度(区域烈度):指一个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普遍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场地烈度:根据场地条件如岩石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调整后的烈度

地形与地貌:地形专指地表既成形态的某些外部特征,不涉及这些形态的地质结构,以及这些形态的成因和发展。地貌含义广泛,不仅包括地表形态的全部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运用地质动力学的观点,分析和研究这些形态的成因和发展。

地貌水准面:当内力作用造成地表基本起伏后,此时内力作用变弱,但外力作用并未因此而减弱,它的长期继续作用最终将地面夷平,形成一个夷平面,这个夷平面试高地被削平,凹地被填充的水准面。

垭口:山脊标高较低的鞍部,即相连的两山顶之间较低的山腰部分。

河漫滩:在洪水期间为河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平坦地带。

阶地:沿着谷坡走向呈条带状或断断续续分布的阶梯状平台。阶地一般不被洪水淹没。一级阶地形成的时代最晚,一般保存较好。依次向上,阶地的形成时代俞老,其形态相对保存差。一般以一二级阶地布设路线为好。

一方面缓和了山谷坡脚地形的平面曲折和纵向起伏,有利于路线平纵面设计和减少工程量;另一方面又不易受山坡变形和洪水淹没的危险

平原河流具河床相,河漫滩相和牛轭湖相沉积。

淤泥:工程地质性质很坏的土,天然含水量高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5

淤泥质土: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在1到1.5之间。

暂时硬度:由于煮沸而减少的这部分Ca+,Mg+的含量。

永久硬度:总硬度与暂时硬度之差。

地下水的分类:根据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按其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饱和带:土或岩石空隙充满水的地带饱和带水(包括潜水 承压水)

承压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是不一致的,一般补给区远小于分布区。

大气降水是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裂隙水的富集条件:较多的储水空间;充足的补给水源;良好的汇水条件

结构面:按成因,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此生结构面。

地质类型:原生结构面:沉积结构面(层理层面、软弱夹层、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沉积间断面);岩浆结构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岩脉岩墙接触面、原生冷凝节理);变质结构面(片理、片岩软弱夹层)。构造结构面(节理、断层、层间错动、羽状裂隙),次生结构面(卸荷

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次生夹泥层)

滑坡:斜坡上大量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临空面、滑动面。

崩塌与滑坡的不同:1.滑坡运动多数是缓慢的,而崩塌运动快,发生猛烈。2.滑坡多数沿固定的面或带运动,而崩塌一般不沿固定的面或带。3.滑坡发生后,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相对整体性,而崩塌体的整体性完全被破坏。4.滑坡的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崩塌相反。影响滑坡的因素:1.岩性2.构造3.地形地貌4.水的作用。

滑坡的野外识别:出现双沟同源现象,有时内部多积水洼地,喜水植物茂盛,有“醉林”及“马刀树”和建筑物开裂,倾斜等现象。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分为: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泥石流的流体与一般水流相比,特征:1.阵流性2.大流量3.流速度化大4.极大地托浮力和冲击力5.较大的直进性。

软土: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一类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粘性土。

软土的灵敏度:软土在天然状态下的无限抗压强度,与保持含水量不变而结构破坏后的无限抗压强度的比值。

自重湿陷:黄土遇水后,在自重作用下产生沉陷的现象。

非自重湿陷:黄土遇水后,在建筑物的附加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湿陷。

膨胀土:指含有大量的强亲水性粘土矿物成分,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且膨胀变形往复可逆的高塑性粘土。

公路建设的内容,按其任务与分工不同可以分为:公路工程的小修,保养;公路工程大,中修与技术改造;公路工程基本建设。

视察:这一阶段的勘测工作主要是视察。(规划论证阶段的公路工程地质勘查)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三阶段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详勘的目的: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决定等设计资料,通过详细工程地质勘查,为路线布设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提供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详勘的任务:是在初勘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校对,进一步查明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重点工程与不良地质区段的工程地质特征,并取得必须的工程地质数据,为确定路线位置和施工图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

详勘工作可按准备工作,沿线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工程地质试验:室内试验,野外试验。

野外试验(现场试验或原位试验):是在现场岩土的原处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基本保持了岩土的天然结构与状态,和取样试验有区别的。

标准贯入试验的基本原理:63.5kg穿心锤,0.76m的自由落距,打入土中0.15m,在打入0.30m,记录该0.30m的锤击次数。

十字板剪切试验:将插入软土中的十字板头,以一定的速率旋转,测出土的抵抗力矩,从而换算土的抗剪强度。

第四篇: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若干工程地质问题

广 东 地 质

2006年12月

GUANGDONG GEOLOGY

第21卷第4期

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若干工程地质问题

李宁新

朱云江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州 510611)

摘要

珠江三角洲防洪长期依靠单一的堤防措施。由于历史原因,工程建设之初缺乏地质勘察 资料,设计标准亦较低,遗留大量因堤基、堤身和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问题,如强透水层地基管 涌、软土地基沉陷、堤岸冲刷塌岸、堤身漏水等,影响堤防的防洪安全。本文根据珠江流域(片)重点堤防工程普(复)查成果,对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若干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一 些可供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重点堤防

填土质量

堤基结构

无害“管涌”

堤基抗冲稳定

珠江三角洲

珠江流域规划中的流域性的防洪体系尚未形成,珠江三角洲防洪长期依靠单一的堤防措施,而这些堤防工程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解放前后或大跃进年代开始兴建,防洪堤的规模多是从地方性的小堤围扩展到区域性的大联围,从低窄断面逐渐增厚加高而成。由于历史原因,工程建设之初缺乏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标准亦较低,遗留大量因堤基、堤身和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问题,如强透水层地基管涌、软土地基沉陷、堤岸冲刷塌岸、堤身漏水等,影响堤防的防洪安全。

为了全面掌握珠江流域(片)重点堤防现状及主要工程和地质问题,据此建立珠江流域(片)堤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为珠江流域管理和防洪抢险服务。根据水利部的要求,2001~2004年,对珠江流域(片)重点堤防(18项)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建筑物运行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普(复)查,其中包括珠江三角洲北江大堤、东莞大堤、樵桑联围、中顺大围、景丰联围、江新联围和佛山大堤。本文根据该次普(复)查成果,对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若干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一些可供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土堤堤身填土质量评价

一般土堤的质量评价主要针对堤身填土质量。新建堤防堤身填土质量需要严格按规范规定的干密度控制指标(ρd≥ 0.92ρ

本文2006年10月收到。

d max,下同),机械化施工也容易满足规范要求。大部分 已建堤防堤身土多为长年累月修培加固形成,并且多为靠人工就近取土填筑,夯实不充分,因此,堤身主体填土密实度普遍较差。按规范规定的干密度控制指标,几乎所有已建堤防都不合格,包括经后期加固(堤前或是堤后的培厚)的堤防。但实际上大部分已建堤防,尤其是经后期加固的堤防,即使堤身主体填土密实度远未达到规范规定的干密度控制指标,堤身并无明显裂缝等缺陷,渗漏问题也不严重。因此,将干密度作为已建堤防土堤堤身填土质量主要控制性指标做出的评价结论常与工程实际不符。

考虑到堤防作为挡洪建筑物,堤身渗漏及其引起的堤身渗透稳定和堤后坡抗滑稳定才是主要问题,建议以堤身填土渗透系数作为已建堤防土堤堤身填土质量评价的控制性指标。由于土堤堤身填土均一性差,室内试验指标难于代表堤身实际透水性。大量已建堤防采用了注水试验,主要是钻孔注水试验。经验表明,钻孔注水试验对砂土所得K值比抽水试验所得K值小15%~20%,但对粘性土K值比室内试验所得K值大10倍以上。若仍按设计规范用K>1×10cm/s作为评价已建堤防是否满足防渗要求,绝大部分已建堤防都不合格,包括已经后期加固(培厚或加高)的堤防。因此,建议钻孔注水试验采用K>1×10cm/s、室内试验采用K>1×10cm/s作为已建堤防不满足防渗要求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注水试验没有规程对其适用性及计算方法进行统一规定,需要重视如何选用。如钻孔注水试验,在地下水位以上或以下的计算方法及限制条件不同,建议采用文献总结提出的相应公式计算。至于注水试验数据不满足防渗要求的堤段洪水期未见大量堤身渗漏现象,初步分析认为:堤身渗流受堤身土体结构控制,后期无论在堤前还是堤后的培厚,都可以消除大量堤身渗漏现象。如在堤前培厚,相当于在堤前坡设置了防渗体——前有弱(微)透水的防渗体,后为中等透水的主体填土,对堤身渗流稳定有利;对堤后培厚堤段,相当于在堤后坡设置了堵渗体,虽然短时洪水作用下未见渗漏,但是,因培厚土层渗透性远弱于堤身主体填土,可能造成堤身浸润线雍高,对挡洪时间较长的堤后坡稳定不利。

[1]-

5-4-5

[1]2 双层堤基若干问题

2.1 双层堤基渗流特征

堤防工程设计中,将表层为较弱透水层,下部为较强透水层,两层渗透系数之比大于100的堤防地基称为双层地基。考虑到粘性土的特殊性,本文把表层(较弱透水层)为粘性土的堤防双层地基称为双层堤基。大部分具河流冲积二元结构的堤基可视为双层堤基,这种堤基在大江大河防洪干堤中非常普遍,如珠江流域(片)18座重点堤防中,除广西藤县浔江河西堤及海南省南渡江河口堤外,其余16座堤防均存在双层堤基。洪水期堤后承压水对堤基稳定构成威胁,由此产生的堤后泉涌(通称“管涌”,下同)是堤基渗透破坏的主要形 式。大部分堤防修建于沿江一级阶地前缘,分析一级阶地冲积层的分布规律可知,其下部强透水层(砂层及砂卵砾层,下同)一般在阶地后缘尖灭或消失,周边不是受基岩风化残丘所限,就是受阻于高阶地粘性土层,即所谓强透水层在堤后(平面上)呈(内)封闭产出;部分堤防修建于河间地块一级阶地前缘,横贯河间地块的阶地冲积层下部强透水层,外受近乎相等高度洪水包围,向内受阻于高阶地粘性土层或基岩风化残丘,同样形成强透水层在堤后(平面上)呈(外)封闭状态。这一特征是双层堤基与双层(拦河)坝基最根本的区别。这种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构成堤后承压水封闭系统,洪水期将形成一种“渗而不流”渗流场。堤基渗流具“渗而不流”特征:(1)承压水渗透速度缓慢;(2)堤内承压水头损失很小,水力坡降小,i<0.01;(3)堤内外水力联系密切,涨落同步,近乎静水压力传递;(4)堤后承压水分布范围广,且在强透水层范围内水头呈线性分布,强透水层在堤后尖灭处的承压水头仍明显高出地面。

2.2 双层堤基二个疑难问题解释

根据双层堤基渗流的“渗而不流”特征,可以对二个疑难问题做出较合理的解释。(1)超远距离 “管涌”的成因 广东北江大堤堤后100~200 m出现过不少“管涌”。“98”洪水期,长江干堤更是发现不少超远距离“管涌”(堤后800~1 000 m),被认为难于用常规渗流分析其成因:对于挡水高度不足10 m的堤防,平均水力梯度已小至0.1,本不具备顶穿上覆粘性土而产生“管涌”的水动力条件。对此,认为是复杂地质条件形成集中渗漏的连通管者有之,怀疑是堤后外围低山或丘陵(高)地下水强补给引起者亦有之。对北江大堤堤后100 m以远出现的“管涌”,有的学者就认为是基岩(岩溶)管道所致。实际上,长江干堤多建于一级阶地前缘,而长江一级阶地非常宽阔,其二元结构之下部砂砾层向堤后延伸可达1 000 m以外尖灭,构成堤后超大范围的封闭水文地质(空间)结构,由此形成堤后超大范围的“渗而不流”承压渗流场(图1)。“渗而不流”条件下,承压渗流水力梯度非常

图1 超远距离 “管涌”水动力条件

[3]

[2]平缓(千分之几),对应于净水头10 m,堤后1 000 m处仍有7~8 m的承压水头,遇盖层厚度不足3 m的沟渠底部,完全可以击穿此薄弱环节而产生“管涌”。广东北江大堤堤后100 m以远出现的“管涌”,多集中在盖层厚度不足3 m的沟渠或水塘底部等薄弱环节,实测承压水头可达6~7 m。

(2)基岩渗漏的影响 对于双层堤基,一般把基岩视为相对不透水层。事实上,基岩顶部常见中等甚至是强透水层,全截式防渗墙一般未能截断基岩渗漏,同样可能导致形成事实上的悬挂式防渗,以至以减压为目的的垂直防渗措施失效。但是,“渗而不流”条件下,基岩渗漏带的存在,只是起增加透水层厚度的作用,由其渗漏进来的水仍将汇入上覆砂砾层,最终以承压水头均匀作用于粘性土盖层底板。由此构成的“管涌”威胁,不宜认为是基岩渗漏直接集中作用于粘性土盖层某一处而产生“管涌”。

北江大堤石角段基岩存在强透水带,强透水带附近的岩性较弱,是否会在外江水位变动产生一定量级的渗透流速,发生水力冲蚀使透水构造继续发育,进而将基础的渗透通道打通,部分颗粒被带走,对北江大堤的安全构成威胁?北江大堤石角段双层堤基具典型的的“渗而不流”特征,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不流”,即堤内承压水头损失很小,水力坡降小,i<0.01;且堤内外水力联系密切,涨落同步,近乎静水压力传递,因此,外江水位的变动不会产生足以冲蚀透水构造的渗透流速,即使基岩存在强透水构造亦难于对北江大堤的安全构成威胁。

2.3 无害“管涌”及其探测

双层堤基渗流的根本特征是“不流”,由此造成堤后大面积承压水头超高,远距离发生“管涌”常难于避免。但是,“渗而不流”条件下,粘性土盖层未出现顶裂破坏前,承压水头测压面梯度非常平缓(n‰),堤后承压水呈近乎静水状态。在研究区域不大的范围内,水头测压面可视为水平面,即视盖层底板承受相等的静水压力。一旦盖层的局部薄弱点受顶裂破坏,随即形成孔底进水的承压冒水孔:承压水向冒水孔的流动是以孔底为中心的径向汇流,实质为底部进水的承压井。因此,可以把离堤较远的“管涌”视为无害“管涌”,没有必要为“消除”它而预先防治,更不必为追求根治而全线截渗。有害“管涌”局限于堤后小范围,首选防治方案为有针对性的压渗。

在管涌渗漏探测方面,一般是在堤坝上或堤垸外的水面上进行的,除了上述方法外,常用通过测定堤垸外的水面上的自然电位分布来确定渗漏部位。1999年,何继善院士等对堤防工程隐患探测方法理论及仪器设备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流场法并研制出能在汛期“从上游探测到渗漏入口”的“堤坝管涌渗漏探测系统”。流场法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前提:即由于渗漏的出现,必然存在从迎水面向背水面渗、漏通道。在出现管涌的情况下,此通道更为明显。此通道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探测管涌入口可以利用的物理实体。

可以看出,上述方法探测目标集中于渗漏入口和渗漏通道。显然,对于双层堤基,这种

[5]

[5]

[4] 4 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管涌”模式。研究表明[3,6], 双层堤基具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双层堤基渗流呈静水承压状态;“管涌”冒水孔具承压井流特征,双层堤基“管涌”的实质是井涌,传统“管涌”模式值得怀疑。因此,“探测管涌入口可以利用的物理实体(渗漏通道)”可能并不是“客观存在”,“从上游探测渗漏入口”的适用性值得商榷。根据“管涌”冒水孔具有的承压井流特征,应该考虑以堤后“管涌”点为中心,再向外追索 “管涌”影响范围 的探测新思路。堤基结构分类与工程地质评价

珠江三角洲堤防地质条件有其特殊性,死搬硬套规程可能出现结论性错误,主要问题出现在软土堤基的堤基结构分类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地质评价。

从抗渗稳定角度考虑,堤基具单一粘性土层亚类(Ⅰ1)结构和双层结构类Ⅱ之上厚层粘性土、下砂性土双层结构亚类Ⅱ2时,堤防应属工程地质条件好的A类。但对珠江三角洲堤防来说,软土堤基的抗冲稳定及其抗滑稳定问题才是堤防最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此类堤防即使堤基具单一粘性土层亚类(Ⅰ1)结构和双层结构类Ⅱ之上厚层粘性土(软土)、下砂性土双层结构亚类Ⅱ2,抗渗稳定性好,但抗冲稳定及其抗滑稳定性差,堤防仍应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或差的C类或D类。堤基抗冲稳定问题

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地基浅层普遍存在较厚层软土(淤泥或淤泥质粘土),堤前岸坡主体由软土构成,抗冲稳定性差,遭遇不利水流时,凹岸冲刷、深槽迫岸现象较严重。堤基存在的浅埋厚层软土抗剪强度低,一旦堤前岸坡坡脚冲深失稳,将直接危及整个堤基的抗滑稳定。调查表明,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多数重大历史险段都与此有关,抗冲稳定问题及其引发的堤基的抗滑稳定是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最普遍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江新联围著名的六十丈险段1995年滑坡及景丰联围著名的赤顶险段滑坡,长达100 m的堤身随地基滑入西江。此外,由软土构成的堤前岸坡对河道冲淤变化非常敏感,这是珠江三角洲堤防的重要特征,也常常是珠江三角洲堤防的致命隐患。如江新联围虎坑河险段对岸为龙口山石场,开采石料后的弃碴直接填于虎坑河中,人为的束窄河道,是1998年虎坑河险段塌堤约30 m的直接原因;“05.6”洪水后出现的九江塌岸亦与河道冲刷密切相关。

珠江河口整治工程区涉及江新联围、中顺大围等重点堤防,局部河段整治需要充分其对堤防历史险段的影响。工程地质勘察不能局限于工程场地,需要开展考虑上下游及左右岸关系的环境地质调查。西江中上游正在进行大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上游枢纽对下游河道(堤防)的影响如何?虽然西江中上游普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干流上大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存在水库淤积问题,但是一般出现在水库的库尾地段,表现为大量泥沙将在库尾地段沉积形成江心洲或水下沙滩。这种库尾淤积的长期累积,对下游可能产生类似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清 水下泄”的结果,由此可能造成下游河道遭受较强的冲刷作用,加上滥采河沙难于控制,对建于厚层软土之上而又对河道冲淤变化非常敏感的珠江三角洲堤防而言,“清水下泄”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加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大部分已建堤防堤身主体填土密实度普遍较差。按规范规定的干密度控制指标ρ5 结

d≥0.92ρd max,几乎所有已建堤防都不合格。建议以堤身填土渗透系数作为已建堤防土堤堤

-4 身填土质量评价的控制性指标,建议钻孔注水试验采用K>1×10cm/s、室内试验采用K>1×10cm/s作为已建堤防不满足防渗要求的标准。

(2)根据双层堤基渗流的“渗而不流”特征,可以对超远距离 “管涌”的成因和基岩渗漏对堤防的影响这二个疑难问题做出较合理的解释。

(3)双层堤基“管涌”的实质是井涌,传统“管涌”模式值得怀疑。“从上游探测渗漏入口”的适用性值得商榷。根据“管涌”冒水孔具有的承压井流特征,应该考虑以堤后“管涌”点为中心,再向外追索 “管涌”影响范围 的探测新思路。

(4)珠江三角洲堤防地质条件有其特殊性,死搬硬套规程可能出现结论性错误,主要问题出现在软土堤基的堤基结构分类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地质评价。

(5)堤基抗冲稳定问题及其引发的堤基的抗滑稳定是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最普遍的工程地质问题。珠江河口整治工程需要开展考虑上下游及左右岸关系的环境地质调查。西江上游枢纽对下游可能产生类似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清水下泄”的结果,由此可能造成下游河道遭受较强的冲刷作用,加上滥采河沙难于控制,对建于厚层软土之上而又对河道冲淤变化非常敏感的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而言,“清水下泄”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加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5 6 参考文献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编写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2 李宁新.双层堤基渗流特征及防渗问题[J].水利规划设计,2000,2 3 刘建刚, 陈建生,陈 亮,等.北江大堤石角段基岩渗漏评价及形成机理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1, 4 4 李宁新.双层堤基井涌破坏与无害“管涌”[J].人民珠江,2004,2 5 何继善.堤防渗漏管涌“流场法”探测技术[J].铜业工程,1999,4 6 毛昶熙, 段祥宝,蔡金傍,等.堤基渗流管涌发展的理论分析[J].水利学报,2004,12

第五篇:工程地质

第三章

工程地质

3.1总体地质概述

茂名市电白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地点为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岭门镇、观珠镇、林头镇和小良镇等镇,分别位于茂名市电白区的马踏镇新村水库边沿、岭门镇龙头岭水库附近、观珠镇九仔山水库附近、林头镇卖鸡子水库附近、小良镇菠萝山水库附近。故本工程地质情况直接引用5个水库地质报告。

3.1.1马踏镇松塘片区地质情况

(一)地形地貌及地质、地震概况

库区位于丘陵地带。区域地层岩性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上覆坡残积层较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沿低洼地段稍发育。勘察场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该烈度进行设防。

(二)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

经钻探揭露,坝址岩土层自上而下共分3层,分述如下:

1、坝体土层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

①填筑土:红褐、褐灰、灰黄色等,稍湿,松散、呈可塑状,韧性度中等,均匀性稍差。组份以粉质粘土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局部由砂质粘性土混少量强风化岩块组成。该层在坝体地段均有分布,层顶为坝体表面,揭露层厚4.80~8.80m,层顶标高均为0.0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4次,校正击数N=6.3~7.7击,平均6.8击。取原状土样1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18.6%、天然密度ρ0=1.81 g/cm3、孔隙比e0=0.760、液性指数IL=0.06、粘聚力C=20 kPa、内摩擦角φ=20.5°。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00kPa。

2、坝基岩土层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②粉质粘土:褐灰、青灰色,湿,可塑,韧性度良好。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该层各孔均见及,层厚3.70~5.70m,层顶埋深4.80~8.80m,层顶标高-4.80~-8.80m。

作标贯3次,校正击数N=5.0~5.6击,平均5.3击。取原状土样1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值如下:含水量W0=18.8%、天然密度ρ0=1.84 g/cm3、孔隙比e0=0.730、液性指数IL=0.14、粘聚力C=22 kPa、内摩擦角φ=16.0°。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00kPa。

第四系残积层(Qel)——

③砂质粘性土:灰黄、褐灰、青灰色等,湿,可塑,韧性度中等。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该层各孔均见及,尚未揭穿,揭露层厚4.00~6.70m,层顶埋深8.50~14.30m,层顶标高-8.50~-14.30m。作标贯3次,校正击数N=6.5~8.9击,平均7.4击。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19.0%、天然密度ρ0=1.74 g/cm3、孔隙比e0=0.837、液性指数IL=0.20、粘聚力C=20 kPa、内摩擦角φ=18.3°。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40kPa。3.1.2岭门镇新丰片区地质情况

一、地形地貌及地质、地震概况

库区位于台地及残丘地带。区域地层岩性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上覆坡残积层较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沿低洼地段稍发育。勘察场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该烈度进行设防。

(一)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

经钻探揭露,坝址岩土层自上而下共分4层,分述如下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

①填筑土:灰黄、红褐色等,稍湿~湿,松散、呈可塑状,韧性度良好,均匀性稍差。组份为砂质粉质粘土,局部含较多强风化岩块。该层在坝体地段均有分布,层顶为坝体表面,揭露层厚7.30~9.00m,层顶标高均为0.0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5次,校正击数N=2.7~4.9击,平均3.9击。取原状土样1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值如下:含水量W0=28.2%、天然密度ρ0=1.78 g/cm3、孔隙比e0=0.945、液性指数IL=0.38、粘聚力C=20 kPa、内摩擦角φ=13.5°。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90kPa。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②粉质粘土:灰褐、灰黄色等,湿,可塑为主,局部软塑,韧性度良好。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该层于ZK1、ZK2孔均见及,层厚0.70~3.20m,层顶埋深8.60~9.00m,层顶标高-8.60~-9.00m。

作标贯2次,校正击数N=3.3~13.4击,平均8.3击。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3.7%、天然密度ρ30=1.83 g/cm、孔隙比

e0=0.984、液性指数IL=0.57、粘聚力C=19 kPa、内摩擦角φ=14.4°。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10kPa。

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Mr3)——

③强风化混合花岗岩:褐灰、灰黄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为主,局部上部呈坚硬土状,岩块大部份用手可折断。原岩粗粒花岗结构清晰。该层于ZK1、ZK2孔揭露,部份孔尚未揭穿,揭露层厚2.10~8.20m,层顶埋深9.30~12.20m,层顶标高-9.30~-12.20m。

作标贯1次,校正击数N=44.1击。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500kPa。

④中风化混合花岗岩:浅灰、黄白色,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表面粗糙,岩块击打难破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且多被泥质物充填,胶结一般。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以长石、石英为主,少量云母。该层于ZK1、ZK3孔揭露,尚未揭穿,揭露层厚3.40~6.20m,层顶埋深7.30~11.40m,层顶标高-7.30~-11.40m。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500kPa。

3.1.3林头尖阁山片区地质情况

(一)地形地貌及地质、地震概况

库区位于丘陵地带。区域地层岩性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上覆坡残积层较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沿低洼地段稍发育。勘察场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该烈度进行设防。

(二)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

经钻探揭露,坝址岩土层自上而下共分3层,分述如下:

1、坝体土层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

①填筑土:黄褐、暗黄色等,稍湿~湿,松散、呈可塑状,韧性度中等,均匀性较差。组份为砂质粘性土,以细粒土为主,含砂粒及角砾。该层在坝体地段均有分布,层顶为坝体表面,层厚2.50~4.30m,层顶标高均为0.0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3次,校正击数N=3.8~5.8击,平均4.7击。取原状土样1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23.8%、天然密度ρ0=1.81g/cm3、孔隙比e0=0.869、液性指数IL=0.42、粘聚力C=18.3 kPa、内摩擦角φ=14.8°。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90kPa。

2、坝基岩土层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②粉质粘土:灰黄、灰白间紫红色等,湿,可塑,韧性度良好。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该层各孔均见及,层厚2.70~3.10m,层顶埋深2.50~4.30 m,层顶标高-4.30~-2.50m。

作标贯3次,校正击数N=4.5~5.3击,平均4.8击。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7.9%、天然密度ρ0=1.80 g/cm3、孔隙比e0=1.037、液性指数IL=0.62、粘聚力C=17.5kPa、内摩擦角φ=12.8°。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10kPa。

第四系残积层(Qel)

③砂质粘性土:褐红、黄褐色等,湿,可塑~硬塑,以可塑为主,局部硬塑,韧性度中等。以粉、粘粒为主,含砂粒及角砾,砂粒及角砾分布欠均匀,局部含量较多,呈小团状产出。该层各孔均有揭露,尚未揭穿,揭露层厚7.40~7.50m,层顶埋深5.60~7.00m,层顶标高-7.00~-5.60m。

作标贯5次,校正击数N=7.5~10.6击,平均8.9击。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20.4%、天然密度ρ0=1.92 g/cm3、孔隙比e0=0.669、液性指数IL=0.33、粘聚力C=18.9 kPa、内摩擦角φ=19.7°。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50kPa。

3.1.4 观珠镇新华片区地质情况

(一)地形地貌及地质、地震概况

库区位于丘陵地带。区域地层岩性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上覆坡残积层较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沿低洼地段稍发育。勘察场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该烈度进行设防。

(二)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

经钻探揭露,坝址岩土层自上而下共分4层,分述如下:

1、坝体土层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

①填筑土:褐红色为主等杂色,稍湿~饱和,松散、呈可塑状,韧性度一般,均匀性较差。组份为粉质粘土,含较多砂粒及角砾,局部过渡为粘土质砾砂。该层在坝体地段均有分布,层顶为坝体表面,层厚4.80~6.20m,层顶标高均为0.0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2次,校正击数N=3.9~8.5击,平均6.3击。取原状土样1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值如下:含水量W0=29.1%、天然密度ρ0=1.65 g/cm3、孔隙比e0=1.097、液性指数IL=0.47、粘聚力C=22 kPa、内摩擦角φ=22.6°。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00kPa。

2、坝基岩土层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②粉质粘土:褐灰、深灰、浅灰色等杂色,湿,可塑,韧性度一般。以粉、粘粒为主,局部夹薄层砂土。该层各孔均见及,层厚1.20~3.90m,层顶埋深4.80~6.20 m,层顶标高-4.80~-6.2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2次,校正击数N=4.5~8.0击,平均6.3击。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9.1%、天然密度ρ0=1.78 g/cm3、孔隙比e0=1.112、液性指数IL=0.76、粘聚力C=18 kPa、内摩擦角φ=15.5°。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20kPa。

第四系残积层(Q4el)

③砂质粘性土:褐红、灰黄色等,湿,可塑~硬塑,韧性度一般。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砂粒及角砾分布欠均匀,局部含量较多,呈小包状产出。该层各孔均有揭露,部分孔尚未揭穿,揭露层厚2.00~5.00m,层顶埋深7.40~9.00 m,层顶标高-7.40~-9.0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3次,校正击数N=8.5~17.0击,平均12.0击。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16.6%、天然密度ρ0=1.91 g/cm3、孔隙比e0=0.636、液性指数IL=0.10、粘聚力C=21 kPa、内摩擦角φ=21.0°。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50kPa。

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Mr3)——

④强风化混合花岗岩:浅灰、褐灰、灰黄色等杂色,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为主,少数碎块状。原岩粗粒花岗结构清晰,块状构造。该层于ZK2、ZK3两孔有揭露,且尚未揭穿。揭露层厚5.00~6.50m,层顶埋深9.40~10.60 m,层顶标高-9.40~-10.60m。

作标贯试验3次均为反弹。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500kPa。

3.1.5 小良镇小良村片区地质情况

(一)地形地貌及地质、地震概况

库区位于丘陵地带。区域地层岩性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上覆坡残积层较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沿低洼地段稍发育。勘察场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该烈度进行设防。

(二)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

经钻探揭露,坝址岩土层自上而下共分3层,分述如下:

1、坝体土层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

①填筑土:以褐黄、暗灰黄色为主等杂色,稍湿~湿,松散、呈可塑状,韧性度中等,均匀性较差。组份由砂质粘性土混少量粉质粘土组成,以细粒土为主,含较多砂粒及少量角砾。该层在坝体地段均有分布,层顶为坝体表面,层厚2.30~5.90m,层顶标高均为0.0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2次,校正击数N=6.7~7.7击,平均7.2击。取原状土样3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23.5%、天然密度ρ0=1.70g/cm3、孔隙比e0=0.954、液性指数IL=0.26、粘聚力C=16.1 kPa、内摩擦角φ=18.1°。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10kPa。

2、坝基岩土层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②粉质粘土:灰白、灰黄、暗黄色等,湿,可塑,韧性度良好。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该层各孔均见及,层厚2.30~5.20m,层顶埋深2.30~5.90 m,层顶标高-5.90~-2.30m。

作标贯4次,校正击数N=4.8~6.2击,平均5.4击。取原状土样1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1.6%、天然密度ρ30=1.79g/cm、孔隙比

e0=0.934、液性指数IL=0.43、粘聚力C=23.0kPa、内摩擦角φ=16.0°。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20kPa。

第四系残积层(Qel)

③砂质粘性土:黄红、棕红色等杂色,湿,可塑~硬塑,以可塑为主,局部硬塑,韧性度中等。以粉、粘粒为主,含砂粒及角砾,砂粒及角砾分布欠均匀,局部含量较多,呈小团状产出。该层各孔均有揭露,尚未揭穿,揭露层厚6.30~7.70m,层顶埋深7.50~8.20m,层顶标高-8.20~-7.50m。

作标贯6次,校正击数N=7.5~11.8击,平均9.0击。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28.5%、天然密度ρ0=1.83 g/cm3、孔隙比e0=0.877、液性指数IL=0.40、粘聚力C=22.9 kPa、内摩擦角φ=22.3°。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k=160kPa。

下载工程地质重点[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程地质重点[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地质

    怀宁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前沿。跨东经1 1 6 °2 8 ’~ 1 1 7 °0 3 ’,北纬3 0 °2 0’~ 3 0 °5 0 ’。东与安庆市毗邻,西连潜山、太湖,北接桐城,南邻望江,......

    工程地质

    1.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环境,地质环境反作用于人类工程活动。 2.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包括1.地层岩......

    工程地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及其任务 工程地......

    工程地质野外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

    工程地质填空

    填空 1按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可讲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地壳;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为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两类; 3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化学或波形......

    工程地质复习

    一、 填空题 1、矿物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力学性质有:硬度、解理、和断口。2、岩石的工程性质包括: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3、 变质作用的主要原因......

    工程地质报告

    目录 前言···········································································......

    工程地质-地下水

    硅酸盐水泥遇水硬化,并且形成氢氧化钙、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等,这些物质往往会受到地下水的腐蚀。腐蚀类型分为三种:1.结晶类腐蚀:若地下水中离子含量超过规定值,离子将与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