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峨眉山实习总结
峨眉山实习总结
1、此次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选择主要以峨眉山为侧重实习地点,在为期十一天的实习过程中,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参观和考察了峨眉山的各种自然地理概况。初步掌握了峨眉山的气候垂直分布差异和土壤垂直分布差异,植被及其地质地貌类型。
2、通过本次实习,获得峨眉山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分布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
3、通过峨眉山土壤实习,采取土样通过对其剖面的观察从而了解峨眉山主要土壤类型形成的环境条件与分布规律的关系。
4、在实习过程中师生间相互交流学习,同学们互帮互助。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秀美,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此次实习圆满完成任务。
第二篇:峨眉山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浅析峨眉山地质构造
一、实习时间:2010-4-19——2010-4-29
二、实习路线:内江——成都——峨眉山——乐山——内江
三、指导老师:邹红、周丽
四、实习目的及要求:
1.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调整,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4.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
5.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五、正文: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峨眉山在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拔地而起,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欧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峰峦迭峰,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由山麓至顶可经历亚热带至寒带的气候和观赏多种带谱的植物景观。雄伟的山体景观与秀丽的植物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中国名山中实属罕见。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莫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发育着峨眉大断层、观心坡断层、挖断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
(一)、峨眉山地质发展史
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在早震
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是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震旦世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到奥陶纪后期峨眉山区有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的一座孤岛。早二叠纪时期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而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冷却后形成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二叠系后期海水又再度抬升,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沦为沧海。直至晚三叠纪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抬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退出了峨眉山区。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水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是从白垩纪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开始崛起。到始新世末期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喜马拉雅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中,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营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而迅速抬升,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起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快,特别是主压营力所造成的呈西北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其挤压应力以西北——东南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地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日之雄姿。
峨眉山的地质演化史,概括起来,就是“八亿年的孕育,七千万年的成长,二百万年的春风时雨和潜移默化”。在数千万年的演变过程中,经历无数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对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在国际上划分的13个地质带中,除缺失中、晚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因此被誉为“地质博物馆”
(二)、今朝之峨眉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皱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其主要构造为:
1、褶皱
1)、峨眉山背斜:它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近南北,长约七公里。由于南北两端分别为峨眉山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所斩断,故目前所见只是其一段残体。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十八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系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五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倾角陡立,在凉风峡——鞠家峡一带为变为倒转层序。故属不对称倒转背斜。
2)、万年寺向斜(又名桂花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约50度,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3)、挖断山背斜(又称牛背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为本区次一级褶皱构造轴向北西约45度长约十二公里。核部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P1)翼部为上二叠统(P2)和三叠系地层。西南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中等。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东北翼近核部地层产状正常。但远离核部发生倒转。另外,背斜枢纽均发生倾没,故属小型短轴倒转背斜构造。保存完整,轴部尚有挖断山断层穿过。
2、断层: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断层:
1)、峨眉山大断层:是本区最大的一个断层构造,它对本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地貌特征都起着控制作用。分布与峨眉山东南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50—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东南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
2)观心坡断层:规模较峨眉山断层小,东起纯阳殿一带,向西经观心坡至脚盆坝,全长18公里主断层线露头略呈舒缓的反“S”状,东西两端走向近东西。中段北西50度。断层有许多分叉,构成复杂的分支状形象,其特征在黑龙江栈道南至观心坡间尤为明显。这里峨眉山花岗岩及白云岩直接掩复于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之上。断距几乎与峨眉山大断层相当。但两端很快减小。从此也可以看出,它是峨眉山大背斜在褶皱加剧过程中的一个应力释放面。这个断层不仅切断了峨眉山大背斜的北端,而且由它产生的分力作用,形成了万年寺向斜和挖断山背斜构造。
3)挖断山断层:发育于挖断山背斜轴部,走向北西45度到40度,倾向南西,断距较小。在挖断山南侧,断层使二叠系上部灰岩发生重复。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辟理。构造透镜体及牵引现象发育,属逆冲断层。
4)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5)初殿断层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6)大峨寺断层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上述褶曲与断层,在空间分布与成因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①、构造线方向可归纳为三组:南北向(峨眉大背斜、报国寺断层)东北向(峨眉大断层)北西向(观心坡断层、挖断山背斜、挖断山断层、万年寺向斜)。
②、峨眉大背斜为本区主干构造。它被峨眉大断层及观心坡断层切割成一个三角形断块。这两个断层是在背斜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X“扭裂面上发育而成的。它们在形成、发育过程中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使峨眉山主体抬升。
以上便是在本次实习中我对峨眉山地质的了解。
六、实习总结:
在四月末,我们在邹老师和周老师的带领下在都江堰、峨眉山、乐山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野外实习。这次短暂却充实的实习让我收获颇丰!野外实习将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这次实习也是一次艰苦的行程,我们每天都要走几十里的路,在这里,我们观赏了都江堰、峨眉山、乐山风景区,登上了海拔3077米得金顶,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前进不掉队!我们逐步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在行进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锻炼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此次实习认识了很多原来经常见在书中看到的岩石以及岩层等地质知识,还有很多水文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了都江堰的水文,峨眉山的地质以及罗盘的使用方法等知识。
这次的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达到转变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兴趣。
通过实习,也发现了自己地理方面知识的匮乏,对野外实习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实践出真知,地理学专业更是如此,我们的实习也正是把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逐步成长。
七、参考文献:
地理野外实习笔记、《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指导书》
第三篇:峨眉山生产实习心得
峨眉山生产实习心得
道路方向
时间:xx年9月4日---xx年10月12日(国庆节临时休息一天)地点:峨眉川主公路、唐河坝滑坡、各种丛林(马蜂、青蛇出没)早餐:粥(大米很少)+泡菜+鸡蛋一个+馒头 午餐:基地:两荤一素
野外:牛奶一盒+鸡蛋一个+火腿一根--最小那种+馒头一个(完全不够)
晚餐:两荤一素
注意:在野外勘察的时候,可以多拍些地质构造、地层分界等有明显地质特征的照片,以备写报告的时候用!
大学最后一次实习居然安排在大四开学,而且是开学一个半月,正好赶上招聘季。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只能说,不够明智。
峨眉山实习基地作为成都理工大学教学基地,在地理位置上,确实得天独厚,紧靠风景区,距天下名山牌匾200米左右,临近峨秀湖公园,同时距离市区也只有2公里左右。基地附近宾馆很多,各星级的都有,像红珠山、灵秀等泡温泉也是很爽的,地理环境所处,确实是一块宝地,不知身价翻多少倍了,校领导还是有眼光啊。
回归正题,按照常列,实习的前两天左右都是上课。注意:课堂笔记得记下来,不是对今后的野外勘察有多大帮助,老师时不时的要检查啊!食堂的饭菜确实难吃,一天15元,食堂采用饭票制,而且是一次性买断,每个人都买了实习期全额饭票,但没有一个人是每一顿都在食堂吃的,这又是学校的霸王条款,每天都是一样的饭菜,饭很硬,五花肉分成两部分,肥的做回锅,瘦的做肉丝,要是出野外,是最悲惨的,配的午餐完全不够(后勤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可幸的是,晚上一般没有太多事,管的比价松,可以娱乐娱乐。
川主公路沿线调查----前几天会比较轻松,沿着公路,老师带着,找出沿线的地层分界线、地貌构造处(沿线共有三个滑坡),接下来的工作是整个实习最艰难的,要求沿着公路边观察到的地层分界线向左右水平延伸300米,找出在山坡上的地层分界线延伸,这个工作没有老师带,老师检查最后的地质填图,这部分工作很累,整天在山上爬坡,有时没有路,就往和人齐高的草丛里钻,至于你会碰见什么,那就是自己的造化了。青蛇是遇到了的!!
唐河坝滑坡调查----如果是勘察专业的,对这个滑坡的研究还比较通透,要找出滑坡左缘、右缘、前缘、后缘,具体是根据滑坡体与周围岩层的产转不一样,这里还要找到假基岩,就是在滑坡体上面,但产状和滑坡不一样的岩层。这个片区有马蜂窝,特别注意!对于道路方向,这个滑坡的调查不是重点,所以花的时间也算比较少的,分小组,简单找出滑坡体的轮廓线就可以了。(为了更好写报告,注意多拍些照片)两河口至龙凤桥三级公路设计----这个是本次实习最重要的一部分,老师大概会用一天时间,带着同学们把这个片区熟悉一下(这里这个熟悉很重要的,如果想设计一条很通畅的路,需要对这片区在地图上的概况记准了,因为路线没有选取好的话,会对之后全站仪的放线、定桩带来很大的困难!!)。接下来就是设计路线了,先在地图上画出路线走样。
具体要求是: 3级公路设计参数
①、设计车速40km/h,车道数2,单车道宽3.5m,路基宽度8.5m; ②、极限最小半径60m,一般最小半径100m,车视距40m; ③、最大纵坡7%,车辆荷载公路2级;
④、平面同向曲线夹直线长度(一般240m,最小120m)反向曲线夹直线长度2V=80m,横向力系数0.15,竖曲线最小半径 60m,极限最小半径60m,一般最小半径100m;
⑤、不设超高最小半径(路拱≤2%=600m
路拱>2%=850m);
⑥、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5m,停车视距40m,超车视距(一般值200m 最小值150m)平坡段货车 停车视距和下坡段一样 50m;
⑦、纵坡面:最大纵坡7% 最小坡长120m,合成坡度10%=iy¬¬¬¬2+ix2开平方,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4%=1100,5%=900 6%=700,7%=500m,设计洪水频率1/25;
⑧、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400m,一般最小半径700m,竖曲线最小长度35m;
⑨、横断面土路肩宽度0.75,上坡最低速度25km/h,圆曲线半径,道路横坡2% 土路肩横坡3%。填挖方要合理。
路线图出来了,就是算中桩坐标了,要求是50米定一个桩,以起点为坐标原点,算出每个中桩点的相对坐标,这里可以利用CAD在电脑上做,把路线画到电子版的地图上,用CAD很容易就算出中桩了。这个大概会有3天左右的时间来计算数据,数据准备完毕,就是野外放线了。(PS:老师会教全站仪的使用,当然你也可以提前主动向老师索取全站仪)
实地放线是野外实习的最后了,行程安排中大概会有8天左右做这个任务,之所有这么长的时间,是这个任务确实有点麻烦!!由于工程量比较大,所以老师会把一个班分成两个组,从两头开始放线,中间在汇合在一起,也就是最后一个班只有一条可选路线。(PS:由于放线误差,基本不可能接上!!)具体流程是: 定起点(0,0,0)高程可以输实际的高程-----由起点放出第二点-----标记第二点-----由第二点放出第三个点-----标记第三点。。。一直这样,由前面一个点放出下一个点,这其中会遇上很多问题的,比如:
1、点在房子背后被遮住(这种就不能直接由上一点放出下一点了,而是需要插入一个额外点,把观察站转移,称转站)
2、点在河里面去了(这种可能是因为老师给的地图太老了,解决办法,把该点定在可定点明显处,做记录,此点偏东XX米、偏南XX米,这里最好只留一个维度,既尽量保证在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是准确的)。所以做这个很困难,有时一上午就可以定出2个点。特别强调注意的是:在定点的时候,可以用罗盘打大概的方向,再用GPS检查定出的点在地图上的位置,要保证点不能出错,要是出错了,之后的所有点全是错的,那全的重来!!(我们当时就是放出5个点,发现之后放的点越来越偏,才知道是最前面的就错了,一天的时间白费了!!全部重来!!)所以放线的时候要谨记用手机GPS实时检查点位!!
如果做的比较理想,这个任务往往会提前完成的,到此,野外实习圆满完成!
最后就是整理内业资料了,行程安排上会有10天左右,确实也得要这么多天啊,工作量之大!!到了最后,很多人全是通宵达旦!!所以要合理安排每天的进度啊!!具体包含:
1、唐河坝滑坡勘察报告
2、川主公路勘察报告
3、两河口至龙凤桥三级公路设计
4、另外一些零碎的资料
转连接:峨眉山生产实习资料整理(全)
http://wenku.baidu.com/view/b4cf4d040b1c59eef9c7b44f.html
关于福利:
1、实习基地附近网吧网速很卡,如果要下载文件,去交大酸奶吧,5元钱一杯酸奶,提供WIFI,坐上一下午。
2、在川主公路沿线,砖厂下来不远处,有一处可以过河,河对面可以吃中餐和烧烤。中餐10元一位,包你吃饱!!饮料种类少,但是非常划算,可能比你去小卖部都便宜。乐山人民还是很厚道的!!
3、公路沿线,石灰厂上面有条小路可以直接上到山坡,山坡上有一条4级乡村公路,找地层分界的时候,可以沿着这条四级乡村公路走。而且这上面有个村子里面种的全是脆红李,非常好吃!!可以适当买点。
4、两河口桥头上有家餐厅,店家手艺很好,但不太会做生意哈,说话很冲。在中桩放样的时候,中午休息就可以过去吃午餐。味道还是相当可以的!
------没错,我就是雷锋哥哥
第四篇:峨眉山美术实习心得 - 副本
峨眉山写生心得
经过长达两个多星期的出省写生,我们终于又回到了学校。还记得在学校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在课堂上讲了关于写生的方法和那里的地貌情况,我们都满怀好奇的认真听。而刚到四川时,对城市的高楼大厦以及四川所独有的辣印象深刻。第二天老师和那里的老板就带我们去了猴山,也体验了峨眉当地佛文化的浓厚。初到佛家圣地峨眉山的我感觉很奇妙,觉得峨眉山的确不愧为天下第一山,自然风景独特而又富有气息,树木繁多而又生机勃勃,幽静而又典雅是我对峨眉山的第一感受。如此壮美而又幽雅的风景也让我对此次的写生充满了雄厚的兴趣与激情,迫切想用笔纸将如此美妙的风景收归画中,可惜自己能力有限,还远远达不到老师娴熟的笔法与经验,只能在观摩老师写生的同时从中获取知识与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我写生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在镜湖边和清音阁间画画,对着不同的建筑风景写生。过两三天李老师就要检查我们所画的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指导说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这也让我自己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在后来的写生中我也学到了好多技法和处理画面关系的一些方法,自己的进步也很大。不长也不短的写生日子就这样过去了,虽然画的画不算多,但我却在每幅画上都运用了老师所讲的知识,相信在以后的画画道路上,我会更加熟悉的运用这些方法和知识。同时也在最后对李老师在写生对我以及对同学们的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五篇:峨眉山实习报告 4
(二)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1.褶皱
(1)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2)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3)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2. 断层
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主要有:
(1)峨眉山断层 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 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2)观心庵断层 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长约15公里。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
(3)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4)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5)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6)牛背山断层 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7)大峨寺断层 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二.地貌部分
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
1、堆积地貌
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来源。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
洪—冲积扇分布在峨眉山、二峨山山前地带,它们的大小和形成时期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由张沟、柳溪河等冲积而成的高桥洪—冲积扇。扇顶位于高桥,相对高度30米,以3%~~3.5%的坡度向东北方向倾斜,至鞠槽、青龙场一线相对高度为17米,坡度减为0.5~~1%高桥洪—冲积扇,除西北侧被临江河左河床(王曹)切割外,其余扇面保存较完好,多以垦为农田。高桥洪—冲积扇从张沟出口自高桥附近,为黄色粘土及砾石层组成,厚度约20米,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大者可达2~~3米,以花岗石、玄武岩居多,有人疑为冰川堆积,扇面上还点缀着侏罗系砂叶岩构成的残丘,相对高度10~~15米。在山丘地带,如报国寺、师范校等处,还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
2、侵蚀—堆积地貌
河漫滩:分布在近代河流两岸,由砂、砾石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
工级阶地:分布在峨嵋河、临江等现代河流两岸,平原区以上迭阶地为主,山地则为基座阶地,相对高度2~~10 米;
Ⅱ级阶地:见于峨嵋河张坝、王田坝等地。为基座阶地,因受现代流水切割,多呈垄岗状分布;
Ⅲ、Ⅳ级阶地:基座阶地,由棕红色、黄褐色粘土及砾石组成。粘土及砾石据认为是雅安期冰水堆积,所以次阶地疑为冰水阶地。现已成小丘状。
此外,在凉水井一带,分布有第三系粘土层,铁钙质胶结的沙砾岩层。有人定为V阶地,相对高度90米左右,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层位已变动。
3、侵蚀—构造地貌
丘陵:主要分布在峨眉山东麓地带,由白垩系粘土组成,其形态受岩性影响多呈浑圆状。丘坡平缓丘间沟谷发育。海拔高度500~~6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
低山:分布在二峨山前缘及峨眉山北段,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100~~300米,二峨山前缘低山由三叠系须家河组砂质岩构成。山岭呈串珠状;而峨眉北部低山,由白垩系夹关组砂岩构成,多为单斜山岭。
中山:分布在报国寺以西,为峨眉山主脉,山势雄伟,大致呈南北向。海拔大于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主峰万佛顶高达3097.9米。由于新构造运动,峨眉山迅速上升。流水强烈侵蚀,故而沟谷极为发育,多呈“V”形,上多悬崖峭壁。
4、侵蚀—溶蚀地貌
其实—溶蚀中山分布在二峨山断层以南,为二峨山主体,海拔800~~1200米,主峰2037米,山脊圆滑,呈峰丛状,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在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出露地区,岩溶地貌发育,主要有下列一些地貌形态。
石芽与溶沟:主要分布在分水岭地带,石芽一般不高,仅几十厘米。溶沟最深可达三米,宽数十厘米至5米之间。有些溶沟被黄色粘土填充,上有植被;
落水洞:直径一般10多米,周围多被植物覆盖,深数十米至10米,常与水平溶洞相连,多为蝶形洼地之排水通道。
溶蚀洼地:主要在柳溪河沿岸,以林岩寺洼地最大,约为2公里,低平坦,已垦为水田。溶洞:区内溶洞发育良好,计有八仙洞、鱼子洞、老虎洞、紫蓝洞等十余个,其中八仙洞在柳溪河右岸,海拔570米,相对高度30米,人可通行,洞内石钟乳发育。
地下河:本区还有两条地下河,一是打鱼湾至雷水洞,长400米,为一天然引水隧道,现已利用做磨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