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

时间:2019-05-12 13:0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

第一篇: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山月”意象

摘要:李白诗中很喜欢描写月亮,尤其是对山月情有独钟。在李白一生的游历中,作者最留恋的还是故乡山景中的那一轮明月。在诗人远离故乡颠沛流离之时,伴随诗人的还是那一轮山月,山月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山月代表着蜀人精神,山月能疏解诗人内心的郁结。

关键词:山月特点情感

当代诗人余光中说李白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李白众多的写月诗中,写的最多还是山月。李白对人杰地灵的故乡感情深厚,他一生都在流浪,但对故乡的思念热情不减。峨眉山月照耀着沧海,照耀着秦川,照耀着黄鹤楼,照耀着长安陌,照耀着吴越――总之,峨眉山月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一、李白笔下山月的描写特点

1、或随或伴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

有了山月的陪伴,作者再也不觉得孤独。也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似乎月亮也可以净化诗人的灵魂。

2、或圆或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在空中半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月亮的倒影,清幽而静谧,韵味醇厚。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3、或近或远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赠僧崖公》

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赠秋浦柳少府》

夜晚引来山月,伴着月亮的清晖纵酒醉酣。山月离人很近,似乎伸手即可触及到。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边畅饮边欣赏月色下的庐山美景。站在月下观月景,近。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个“望”字道出山月离诗人很遥远。

二、李白山月意象的情感寄托

1、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此诗中的月乃是秋月,此时的月并非圆月而是“半轮”。诗人即将远行,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诗中,即使这半轮月对作者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近

赏的了。诗人的情绪因惜别而神伤。在看这夜色中,高峻的峨眉山顶衔着天际的明月,月光又投射到水中,随江而流,一展千里。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山水。那空中半挂着的半

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

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醇厚。

诗人似乎要将这峨眉山月所象征的蜀人气骨深刻的留存在记忆中带往异

乡。惜别神伤中又蕴含着一种悲壮。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

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2、抒发作者内心的痛苦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园吟》)

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遗迹荒凉做了很好的烘托。

李白在写这首诗时仍然羡慕富贵,不甘于想伯夷、叔齐那样的寂寞消极。

但目前没有到手的希望,他就拼命的喝酒、赌博。在诗人求仕不成后,明显的便流露出了失意之情,诗中出现明暗色调交替糅合。诗人狂妄中的痛苦跃然

纸上。

3、蕴含着作者磊落峻洁的人格、旷达胸怀寂寞的内心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上月还照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人对于峨眉山月拥有很深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是故乡,在李白的心中

这山月还是诗人人格的一种象征。诗中峨眉山月的清光是如此广大,似乎凌驾并俯瞰着这帝都。这光明的广大的傲兀的山月为什么独独照耀着这送别的两人呢?李白是想以此诗委婉的劝诫应诏帝庭的蜀僧:做人做事要像有一种如山之清峻月之清明的磊落峻洁的人格。

此时的诗人虽然蒙冤,但这颗清明的赤字之心仍然高远,诗人满身的傲骨任谁也折不断。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此时的李白沉醉于美景之中,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诗中尽显诗人天真之风貌,洒脱不羁。李白步月而归,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此诗是李白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诗人与饮酒雅兴中流露出寂寞之感。

4、体现作者关心国事和人民命运的激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

李白站在征人的角度,看到的月亮不是落下去的而是升起来的。征人东望,两地相思。李白这样写不仅情思遥深,而且开宕苍莽:天山渺绵,云海苍茫,在这天之边、云之头,明月升起,将清辉播撒——没有一个地方,能像这里月光撒播得如此开阔,带有如此苍茫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李白诗文选》 李白著 阮唐明 阮文娜选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102、、《李白诗选评》 赵昌平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3、《李白传》李长之著 东方出版社 2010、114、《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范雅编著 武汉出版社 2011、125、《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唐)李白、(唐)杜甫、(唐)白

居易著 杨云芳编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第二篇:李白诗

群峭碧摩天,逞遥不计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寻雍尊师隐居

楚人不识货,重价求山鸡。献主昔云是,今来方觉迷。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风飘落日去,节变流莺啼。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1]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2]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秋浦歌十七首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洛阳陌

纪叟黄泉里,换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广陵赠别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古风(大车扬飞尘)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余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对酒忆贺监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第三篇:试论毛泽东诗词中山的意象

试论毛泽东诗词中“山”的意象

姓名 : 邓伟

摘 要:毛泽东喜好踏山,尤其喜爱写山。他能以“山”记史,以“山”言志。毛泽东笔下的山有着气势磅礴之美,绚丽璀璨之美。这与他的生活实践有关,与他的崇高人格,远大志向,宏伟抱负和理想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山意象

自古以来山一直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她与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紧密相连。作为炎黄子孙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更因其特殊的经历与豪迈的个性而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率领群众从山里闹起了革命,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也因此对“山”倾注了特殊的感情。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多数处处有山,有些诗词篇篇皆山。本来,山作为一种诗歌意象,从《诗经》起便已有了,“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节南山》),这一起兴之句便是写山的高峻。随后山的意象就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并逐渐发展为专门状山写水的文学流派。但作品中更多的是状山之容而很少言其志,傍山之下而不敢越其上。但毛泽东笔下的山却与其不同而独领风骚。

毛泽东诗词中“山”的第一个特征是:山起着历史的见证者的作用。毛泽东是一位豪放的浪漫诗人。他可以“指点江山”(《沁园春·长沙》),“可上九天揽月”(《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他甚至还要以声震寰宇的威势对昆仑山发话:“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念奴娇·昆仑》)。在毛泽东诗词中还有许多美妙神奇的想象,不同凡响的夸张。这些都足以证明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浪漫。毛泽东诗词产生在他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他的全部诗词也正是对伟大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艺术上作出的概括,其中的一些诗词还具有纪念碑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诗词也是一部壮丽的史诗,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一部形象的中国革命史。

中国革命的各重要时期与重大事件,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出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与红色政权的创造与发展,特别是波澜壮阔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等等,都成了毛泽东诗词壮阔的历史背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实则暗含当时工农运动风起云涌之意,并由此引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的重大问题。“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则会使我们联想到汪、蒋布下的反革命阴云。“黄洋界上炮声隆”(《西江月·井冈山》),井冈山革命起先锋。“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 1

剿”》),讲五次反“围剿”的史实。写长征的诗词更离不开山,每一首诗都写到山。有“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的娄山关,有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冰雪千里的岷山,有“六盘山上高峰”(《清平乐·六盘山》),还有许多崇山峻岭的形象。只是所有这些“万水千山”都不过是等闲之辈,碰上我英勇的红军,天险也将不险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中国革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钟山风雨起苍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预告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毛泽东的这些言史的诗词几乎都写到了山。即使建国以后,毛泽东还是念念不忘他的“山”。只是这时的龟蛇不再那么嚣张,而是老老实实呆在那里,等着人们把“天堑变通途”(《水调歌头·游泳》)。纵览毛泽东诗词,我们说它是中国革命的史诗,而其中的山则是史书中的文字。其中不少的山是历史的见证,毛泽东正通过它们记下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即以“山”记史。

毛泽东诗词中“山”的特征之二就是:以“山”言志。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有着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在他的诗词里,毛泽东通过写景、咏物,抒发心志情怀,表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可以通过对祖国瑰丽山河的描绘,对风花雪月的描写,以表壮志、抒豪情、现精神、展胸怀。而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便是钟情山水。毛泽东喜欢临水,更爱登山、写山。登山即情满于山,写山则将山人格化。早在1910年,毛泽东就借用日本西乡隆盛的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送给父亲,以表心志。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又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高昂的爱国激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胆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样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他的诗词表现了他改造、重整山河的壮志与决心。流露了他的豪情壮志、洒脱乐观、豁达大度的胸襟和风度。在毛泽东的一身中他不但没有怨山,反而爱山、唱山、写山。《十六字令三首》简直就是歌唱大山的组诗,词中他歌唱山的高大、磅礴、坚毅。而在《念奴娇·昆仑》中他又赞叹山的苍莽、雄浑与伟力。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写下了光辉的诗篇《七律·长征》。诗中对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和牺牲都不提了,而以轻松欢快的调子表现对胜利的喜悦和对困难牺牲的蔑视。整首诗都昂扬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实毛泽东也是人,而不是神,也有常人所有的歌哭嘻笑,再加上他作为伟人所具有的崇高伟岸的人格和志向,使得毛泽东的感情世界色彩斑斓。1923年写给爱妻的《贺新郎》一词,一方面跟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样的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诗一样哀婉缠绵,另一方面却又有为献身民众而弃“小家”顾“大家”的壮志豪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舍却贤妻爱子,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送纵宇一郎东行》)是对友人罗章龙的热情赞扬。毛泽东对待同志是如此恳切,可对敌人就毫不客气了:“白云山头云欲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上的云头也愤怒得要同敌人博斗了。

毛泽东诗词中“山”的特征之三就是:以“山”造境。毛泽东诗词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高大的艺术形象。有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群体形象,有革命知识青年的群象,有红军将士的形象,也有解放军的群象。解放后又创造了许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兵群体的高大形象。然而这些形象中许多是以山为背景呈现出来的,有的干脆通过塑造山的形象以喻指革命者和无产阶级。“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活脱地表现了红军将士在敌人重重围困的危急形势下,仍镇定自若,万众一心,如山岗一样“岿然不动”的形象。“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塑造了人民军队骁勇、威武、高大的英雄群象。毛泽东诗词中还有一类艺术形象是“我”。这个“我”是兼含抒情主人公诗人毛泽东和无产阶级代表的,是“大我”的形象。如《念奴娇·昆仑》中的“我”就是典型:“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把“我”塑造得极其崇高伟大。以上这些都是以山作背景,烘云托月式的产生出来的,也算是以“山”塑象的一种类型。另一种情况便是完全通过塑造山的形象以喻指另外的形象。最典型的莫过于《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一首写山之高,状山之高峻,表现红军形象的高大。第二首写群山之起伏,主要是状其磅礴:“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通过山的动态来表现革命战士的精神状态。第三首状山之峭直坚挺:“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喻指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党所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擎天柱。这些小令描写山的形象,但目的却不只是写山,而是为了借“山”写人,以“山”塑象。

意象的有机结合便是意境,但境生乎象而超乎象,有真情者,才能创造出真境界。毛泽东情感丰富,又特别钟情于豪放与雄劲,因此他写诗词就极善于把强烈深沉的感情熔铸在生动的画面之中,形成一处处艺术的创造之境。《忆秦娥·娄山关》上阕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啼声碎,喇叭声咽。”描写的是云贵高原山区早春的晨景。寒风中,残月下,嘎嘎大雁掠过,红军脚踏冰霜急促行军,但听得马蹄声声,军号咽呜,给人以紧张的气氛。下阕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也是那样壮阔苍凉。而《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首词画面鲜明,情绪自豪欢快,与上首词的气氛迥然不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作为红军统帅的毛泽东在写这两首词的时候心情是不一样的。前者写于长征开始阶段,后面还有万千困难;后者写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时,心情轻松愉快。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写的诗词会有不同的格调,笔端流露出的感情自然也就不同。同样是写山,会因其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情趣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意向。毛泽东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他的诗情虽触发于山水之间却又超越于山水之外,能机杼独出,因而风采卓异别具一番景观。

毛泽东笔下的山,有着瑰伟雄奇之美,绚丽璀璨之美,流动回旋之美,甚至也

有微婉隐约之美。毛泽东喜欢把山置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时还赋之以浓重的色彩和光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然而这还不足为奇,毛泽东诗词中最为出色的要算流动回旋之美。即使写到了“龟蛇静”,其目的也在于静中显动。在古典诗词中写山的动态的不是没有。如“湖上青山千万叠,倏如阵马交驰”;[1]“群山左顾右盼,如虎更如龙”;[2]“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3]但就其背景与气势而言都比不上毛泽东笔下的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写得意气豪迈,背景是广阔无垠的秦晋高原,而不是“湖上青山”,也不仅仅是交头接耳,而是整个山脉的闪动。“昆仑崩绝壁”气势非凡。“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不是“阵马”而是“万马”,还用江海喻山,别具一格。总其一点,便是气韵生动,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

人们不禁要问:毛泽东为什么这样钟情于山,而又要超越于山?其实这与他的生活实践有关,同时,也与他的崇高人格,远大志向,宏伟抱负和理想一脉相承。毛泽东自小与山打交道,跟传统的中国人一样认识到了山的伟岸。青壮年时期带领部队跋山涉水,凭借天险,红军不但保存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还常常利用有利的时机狠狠打击敌人。在这些“山”的地方,革命队伍成了广大人民的希望。毛泽东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长征途中,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达到了高潮。他写了七八首诗词,而且篇篇写山。而在延安时期,在这十年稳定的窑洞生涯中,诗人毛泽东反而没有留下多少诗词。是艰苦的环境激起了毛泽东的诗情,是山触发了毛泽东的灵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社会的产物!但艺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同时也必须表现出作家、艺术家的主观人格和创作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风格即人格。德国大诗人歌德曾写道:“总的说来,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4]鲁迅则说:“美术家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必须有进步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5]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当然与他自身的素质有关,而毛泽东本人就是一首诗,具有诗一般的性格。在毛泽东的个性世界里,有的是挑战者的人格,有的是超越的情怀,也不乏雅趣之本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挑战者。斗争的风云伴他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他向传统挑战,向帝国主义挑战,向国内的反动阶级挑战,也向自然的险阻挑战。在中国古代,山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皇帝还亲自对山祭祀,在人们的眼里,山就占有类似于皇帝的地位,它主持着宇宙自然的秩序。而山的险峻本身也给登山者带来严重的威胁。可毛泽东不管这一套,他就喜欢挑战,这些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险峻的山正好成了他挑战的对象。当然这不仅仅是对险恶自然的挑战,也是对那些貌似凶狠的反动派的挑战。他自己也就在这些挑战中显示了自信与顽强。与他挑战性格密切联系的是尚动主变。在紧张新奇的斗争中求平衡、求生存、求实现、求幸福是毛泽东一贯的基本的人生观。他喜读“事态百变”的历史,而讨厌传统文化中所偏重的和谐、不争、守成、世故。在毛泽东诗词中很少有静谧的境界,他宁可接受“风吹浪打”,也不肯在“闲庭信步”。毛泽东个性的另一面是他的超越情怀。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一种气吞山河的气

概。毛泽东的时空观是极其广阔久远的。但在这历史长河中他又始终关注“现在”,在广阔无垠的空间里又时刻关注“我”的位置。因此在毛泽东笔下,山有时被写得“横空出世”,气势磅礴;有时又显得异常渺小,“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这正好体现了一代伟人对于时空的把握,天地之大,历史之久都被他把玩于掌中。

结语

总之毛泽东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不平凡的人身经历,致使他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同时也铸造他诗词中“山”的特殊意象。

参考文献:

[1]倪称《临江仙》,选自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3年第1版,第2册,第1331页

[2]王质《水调歌头·游银山寺和壁间张安国作》,《全宋词》(同上),第3册,第1942页

[3]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全宋词》(同上),第3册,第1942页

[4]《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9页

[5]《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郑,第404页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张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非常感谢张老师。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张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张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张老师。

第四篇:月意象解读教案

古代诗歌意象专题教学——月意象品读

一、(幻灯1)导语:用月意象导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永恒追问;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一下月亮这个意象。

二、学习目标:(幻灯2)

1、合作探究月意象的深层意蕴

2、学会鉴赏意象的角度和方法

有人统计《唐诗三百首》中月(月光)出现了96次,李白的诗中也有近三分之一都涉及到了月亮,大千世界,月亮具有何种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看来我们要到月之上探究一番了。

三、月亮之上——探究月意象的自然特征

1、自然形态—圆缺变化(幻灯3)2.外在特征—皎洁清澈

3.时间意识—亘古如斯 4.空间意识—渺远宏阔

正因为月亮自然特征的多样性,所以古人很愿意用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月亮可以抒发那些情感呢?

四、月亮代表我的心——月意象情感内涵

1、小组讨论:月意象包含的情感,要求:结合月亮的特征并举出诗句证明情感。5分钟

小组发言,教师板书

2、咱们已经了解了月亮的特征,也说出了这么多的情感,能不能根据特征我们把情感归纳一下。黑板上教师连线

明确:1.思乡怀人 自然形态—圆缺变化(幻灯8)

2.寄托美好 外在特征—皎洁清澈 3.人生哲思 时间意识—亘古如斯 4.静谧空旷 空间意识—渺远宏阔

(1)思乡怀人(思乡、离愁别绪、边愁、凄凉寂寞)——床前明月光、我寄愁心与明月

(2)宇宙人生(人生有限人生无常、伤时惜时叹时、人世悲欢离合、见证人事)——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有阴晴圆缺

(3)闲意苍茫(良辰美景、闲适心情、广阔情怀)——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松间照

寄托美好(人生志趣、美得化身、高洁品格象征、孤高孤傲)——

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化的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万人迷。那么我们该如何欣赏这个意象的使用呢,他对诗歌的表情达意,有何作用呢。

五、想说爱你不容易——月意象的赏析

1、付诸笔端——赏析诗句

结合上面的月亮的特征还有月亮所表达的情感,任选《春江花月夜》里2——4句诗加以赏析。

2、小组讨论推荐一篇展示说出优点与不足,修改的理由

3、欣赏一段赏析文字

4、总结归纳赏析的角度和方法

明确赏析角度及方法:(1)抓住意象本身的特征、(2)分析意象营造的氛围、(3)把握意象传达的情感

(4)还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幻灯9)

六、作业:东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

第五篇:李白诗 鉴赏

口吐天上文,迹做人间客

10语教(2)班 胡婧 杜子美题:“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为赞他;“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乃是魏颢对他的肯定;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他的褒奖之意袒露无疑。是的,他是李白。是那个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骄傲的李白,是那个“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狂放的李白;是那个“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天的李白;是那个“今人不见古时月”的怅然的李白。

要想深究这位于大唐盛世恣意挥洒自我的谪仙复杂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李白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25岁之前的居家读书时期,能歌善赋,所学驳杂;其后的17年是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他轻财任侠;接着在翰林供奉的三年,于长安大悲而来大悲而去;之后长达十年的再度漫游,使之在经历现实遭遇的洗练,到达了创作的高峰期;最后一段时期,因安史之乱流落于江南,误入歧途的落魄,老当益壮的报国心又再一次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与江月同归,于当涂走完了他多舛的一生。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他创作的源泉,也使了他长期挣扎于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纠结中。庄子的豁达避世与屈原的忠君爱国,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无为长生和游侠尚义都奇妙地统一于李白的一生。

这些繁杂的思想都能在他的文章中窥见端倪。例如于752年创作的《将进酒》,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的作者,登高饮宴,借着酒意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悲戚的开头,感叹时间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带着消极的思想,可是李白毕竟是李白,虽是政治失意和人生短暂,但仍然是那样气势豪迈,奔放不羁,洋溢着健康的爽朗之情,在这句后积极地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其实整篇文章从表面看来,整体是带有浓厚的消极情绪,想要借酒销愁,及时行乐,遗弃世俗,但却是李白通过跳跃性的手法加以表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与幽愤,他怀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希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追求一举成名,但却未能如愿,只能是自我安慰式的释然。这一点在《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了呼应,“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尽情地宣泄了诗人激越的感情,都是无限沉痛的,但结尾处又从深渊中挣扎出来,力求旷达超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也是他表面看起来遗弃世俗的消极中体现的超然洒脱,说明李白对生活,对自己的仕途之路仍抱有一丝希望。这些作品都是贴近现实生活的,抒发了诗人的正义感,事业感和自信力,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虽然揭示了理想在黑暗社会中必然破灭的悲剧,却也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的失望和不满。

综上所述,李白的思想虽很繁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也不是没有统一点,他不满于现实社会的黑暗,苦闷于自我价值的难以实现,想要寻找实践自己理想的突破点,带着他特有的自信骄傲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再看《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充分利用浪漫主义特征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还有“霓为衣兮风 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想象。李白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用天姥山映射朝廷,表现了他长安从政失败后的失意和悲愤,曲折地反映了黑暗现实对贤能之士的压抑和摧残,却也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性。,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

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整首诗李白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把想象世界当做现实世界的对照物加以歌咏,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追求,歌颂。这也表达了他厌弃世俗,想要超脱的人生观。

这就是李白,一个“口吐天上文,迹做人间客”的李白,他有着极度的浪漫主义文风,将美好的理想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是真神仙;却又体恤民情,关心国事,也又怀揣自己的理想真正行走在盛唐之中,能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揭示了其产生的原因。

历数李白的文章,不难发现他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他善于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感情来写诗,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了使感情更加饱满,他通过富于主观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加以表现,使自我感情更加自然,更深刻地融入对象之中,大胆生动的夸张也很好地表现了感情。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众所周知,蜀道再难,也会有栈道可以通往,怎么会比上青天更难?但是诗人用自己夸张的主观语调,将蜀道的难表现的更贴近人的想象。又像《将进酒》中的开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鬓变白的时间被李白缩短成了只一天,未免夸张,但也就是这种极致的夸张,才让受众明白,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其次,他以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来写诗,描写自然景观时,着意于追求自然美,语言纯真质朴,清新自然,是一种“清水出芙蓉”的美。也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例如《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拨动了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再次,各体皆工是李白诗的又一特色,他几乎用遍了古典诗歌的所有传统题材,从四言的《诗经》体,到屈原的“骚体”,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固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句体,律体。例如《长相思》中“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散文化的句子,使行文更工整节奏感更强。

最后,李白习惯用比喻,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务变得具体可感,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将愁绪比喻为水,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下载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白诗四首

    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 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李白作品的......

    李白的诗歌意象 月

    李白的诗歌意象 月 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他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中华民族习用阴历,人民的许多苦......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丁晓明 内容摘要: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常以明月入诗,给明月注入了丰富的内蕴。他的诗中的明月意象主要体......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班级: 姓名: 学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浅浅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青莲居士俯仰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

    李白诗全集 卷二

    李白诗全集 卷二 (乐府三十首) 远别离 远别离。 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 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 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 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

    李白诗全集 卷三

    李白诗全集 卷三 (乐府三十七首)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

    李白诗全集卷 十八[范文大全]

    李白诗全集卷 十八 (古近体诗三十二首)酬谈少府一尉居倏忽。 梅生有仙骨。 三事或可羞。 匈奴哂千秋。 壮士屈黄绶。 浪迹寄沧洲。 昨观荆岘作。 如从云汉游。 老夫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