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工作 [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3:3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工作 [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工作 [本站推荐]》。

第一篇: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工作 [本站推荐]

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工作

今年,我办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立足为民政对象服务为目的,以社会保障为重点,积极开展各项社会事务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工作。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扶贫救弱,做好社会救济工作。

1、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目前最重要的社会救济手段,作为政府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存权的重大措施,把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并做到资金到位,依时足额发放,1-10月,共发放保障金98×××元,其中市下拨49×××元,镇财政×××元,各村自行解决×××元。使全镇×××户×××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将低保工作做到规范和完善的工作程序,做到公开、公正,并按村务公开的要求,落实低保对象公布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特别针对2007年度各村农民收益分配、土地款分配情况,逐一村、队核对,发现己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坚决退出来,今年共脱贫×××户×××人。同时,我办已按照盛市的要求,完成将我镇的低保资料全部录入广东省民政业务统一软件系统。

2、重点帮扶,做好临时困难的救济工作。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针对个别家庭因病或突发事故而造成困难的情况,有重点地帮助和扶持,开展临时困难救济。今年1-10月,通过镇民政专项经费救济(助)临时困难家庭的有×××户,救济(助)金额×××元,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将体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送到困难群众手中。

3、尊老敬老,做好五保对象的统筹供养工作,工作总结《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工作》。根据各村老人的情况,认真做好新增五保对象的核定工作,对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由村民本人申请,经村委会审核,报镇政府批准列为五保对象,今年新增五保户×××人。全镇×××个村委会、×××个社区居委会共有五保户×××人,均实行镇、村统筹供养,人均供养金基本达到本镇农村人均生活水平,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值去年底创建省一级敬老院评审,今年来各项工作得到强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并注意增加服务功能,把养老、医疗、康复、保舰文化娱乐等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在创特色上做文章,不断更新改造,适应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要。现时从硬件建设、功能设施、人员及管理、供养及服务等各项工作都基本上达到省一级敬老院的水平。

×× 组织好节前走访慰问活动。镇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 将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群众家庭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安排,每个镇党委成员带领一个慰问组,共成立了×××个慰问小组,落村到户,深入困难群众家庭,派发慰问金和礼物,通过镇民政、镇红十字会拨出的慰问金经费达×××多万元。

××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决定,为了做好危房改造工作,成立了第三期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对全镇的低保户做好调查、摸底工作,经建设部门鉴定,确定对×××户低保危房改造,切实帮助低保家庭提高住房防灾抗灾能力,危房改造建设经费市镇财政共投入×××多万元。在6月中,低保户危房改造全面通过验收,×××户低保户喜迁新居。

二、全面落实优抚政策。

1、落实义务兵家属优待。今年3月已全部拨款发放享受优待金对象×××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社会事务工作

社会事务工作培训材料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孤儿、收养工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弃婴救助、殡葬管理工作有关政策作以解释说明。不妥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一是孤儿认定抚养工作

1.孤儿的定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年满18周岁后仍在校就读的孤儿,可继续享受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至学业结束。

2.孤儿需提供的资料:1.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2.法院出具的宣告失踪证明3.乡镇民政工作站填写申报表格。每年的申报时间是11-12月份,待审核通过后,次年1月发放生活费。

3.今年孤儿生活费省完成了提标,由先前的城市散居孤儿每人每月700元,农村散居孤儿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40元,不在区分城市和农村散居孤儿。

二是收养登记工作

1.被收养人条件

1、丧失父母的孤儿

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3、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送养人条件

1、孤儿的监护人

2、社会福利机构

3、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收养人的条件:

1、无子女;

2、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3、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4、年满三十周岁;

2.弃婴收养应提交收养申请书和下列证件、证明材料:

1、收养人的居民户口薄和居民身份证、结婚证、户籍证明(复

印件);

2、由收养人所在单位或者村民委员会、社区出具的本人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和扶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等情况的证明(包括年经济收入),并加盖村、社区、镇公章;

3、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

4、收养人经常居住地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收养人无子女证明;

5、公安机关出具的捡拾弃婴、儿童报案的证明;

6、大人、小孩2寸照片各2张,合影照片1张(2寸)。

三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1、对下列人员应予以收容:

1.流浪街头乞讨的;2.生活无着露宿街头的; 3.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和无生活来源而流浪的; 4.主动投站求助符合收容条例的;5.其他应当收容的。

2、对被收容人员要建立必要的档案:

对被收容人员须在24小时内进行询问,做好笔录,对符合收容遣送条件的予以收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收容。

对收容的流浪乞讨人员要及时登记了解,查清姓名、身份、家庭住址、流浪原因和流浪时间,建立必要的电子档案。并且针对他们的思想状况,进行思想教育。

3、保证被收容必要的伙食及医疗卫生:

要关心被收容人员的生活,保证吃足伙食定量,吃得卫生。对老幼病残人员给予适当照顾。对被收容人员中的危重病人,要

及时送医院抢救;对患有传染病的,要采取隔离措施。要防止非正常死亡事故发生。对留站待遣期间死亡的人员,要查明死亡原因;对非正常死亡的,由法医作出鉴定,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4、收容遣送所需经费来源:

收容遣送要本着节约和保证工作正常进行的原则,编造收容遣送经费预算,在流浪乞讨专项内列支。收容遣送经费,包括下列几项开支:

1.被收容人员的伙食费、遣送交通费、医疗费;

2.收容、遣送的公务费;3.收容遣送站工作人员的工资; 4.收容遣送站的房屋维修及设备和收遣车辆购置经费; 5.其他经费开支。四是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

1、资金来源:省、市各配套3万元,其余资金县级财政配套。

2、建设标准:城市不得少于200平方米,不得少于25张床位,农村不得少于120平方米,不得不少于10张床位,内部应有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和配餐服务室。可采取固定床、简易床和躺椅等多种方式设置,能够满足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需求。

3、档案资料完善: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应建立和完善辖区老年人花名册和健康档案等服务对象档案资料。以及入住协议书、申请书、照片等有关资料,并长期保存。

五是弃婴救助工作

**省民政厅和省卫生计生委联合出台《弃婴救助管理暂行办

法》,对弃婴救助管理工作中的捡拾救治、遗弃人查找、弃婴安置和资金保障等问题进行了规范。

《办法》明确,弃婴救助实行属地管辖、分段监护、迅速捡拾、及时救助,查找遗弃人与送养救助相结合、专门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及先救治、后结算的原则。接到报案的公安机关要迅速将弃婴转送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救治医院进行观察、体检和救治,并及时出具捡拾证明、报案证明等相关材料。弃婴入院观察时间不得少于3天,观察期满且无明显病症的弃婴、经救治病情稳定的弃婴,由医院负责与儿童福利院联系,没有儿童福利院的与当地民政部门联系,将弃婴转入福利机构抚养,并通知转送的公安部门。各市(州)、县(区)卫生部门应在本行政区域内指定2家~3家具有较强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公立医院,作为弃婴救治定点医院,并明确其职责、义务和救治费用承担方式。有条件的地区要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儿童福利院门外设立弃婴安全岛等。

《办法》要求,弃婴的救治费、住院费和住院期间的生活费,先由救治医院垫支;经公安机关侦查找到遗弃人的,由遗弃人承担弃婴医疗等费用,家庭确实困难的,在医保报销后,由民政医疗救助资金解决;未找到遗弃人的,在医院救治弃婴产生的医疗费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政府财政列支,确有困难的,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资金中解决,按半年或一年及时与医院结算。弃婴收养机构或收养人要及时为弃婴办理参保参合有关手续。

六、殡葬管理工作

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省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市殡葬管理办法》,做好公墓执法检查,规范公墓管理,按照《关于**县区域中心公墓及集中安葬区规划的批复》(镇政发【2012】156号)文件,2016年年内建成公益性公墓1处,每个乡镇建成集中安葬区2-3处。

第三篇:城东街道2011社会事务工作

城东街道2011社会事务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思路

一、民生为本,服务为先,促进社会事务工作协调发展

改善民生,惠泽群众。在各社区建立了60周岁以上老年人档案,为800多名老年人审核申报江苏省老年优惠证,其中,90岁以上老人近200人,并将五类特殊需要关爱的老人另建名册,提供每周至少一次的上门服务。病有所医。

为60名残疾人按置了公益性岗位。为900名残疾人进行了结对帮扶。为150名符合条件残疾人置换了残疾车。

实施就业培训4000人次,扶持创业资金5万元。德民社区被评为国家充分就业社区、国家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贫有所济。积极开展大型广场慰问募捐等活动,十一五期间共累计慰问低保户、困难户及残疾人约5000多人次,同时,积极做好慈善超市筹建工作,总数达10家。五年共发放低保金、以工代赈、优抚金等人员的经费约850万元。发放慰问物资及金额达25万余元。10个社区都建立慈善超市,实现慈善超市全覆盖。共募捐资金10万余元。

——文化引领,教育群众。大力实施教育、科技、人才、卫生、体育“五大强街”建设,全力打造“文化城东”品牌。加大投入,整合教育资源,街道新世纪幼儿园与新桥幼儿园成功合并,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流动儿童之家、文亮小学、郭里园小学青少年社区实践基地相继成立,南园小学已竣工装修,德民小学已开工。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有效满足社区居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要求。大力实施“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共享工程”,在德民社区成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站”。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开展广场文化演出、摄影书画展等活动10多场,服务居民10000多人次。街道投入资金500多万元,进行设社区改造,社区基础设施按标准全部到位。按照“就近便民、提高效能”的原则,以主次干道为界,将原16个社区调整为10个社区。积极引导培育各社区搞特色工作、树品牌意识。坚持“一居一品”的原则,街道已打造出一批极具特色的“学习型”、“科技型”、“康乐型”、“再就业型”等社区。——社团建设,服务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新体系。街道成立了“流动儿童之家”、“人口文化社团”、“金杏子合唱团”、“夕阳红联防队”等志愿服务类、兴趣爱好类和管理类三种不同的类别的社区社团组织105个。为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畅通诉求渠道,表达群众心声,化解社会矛盾,街道创新成立了“快乐调解俱乐部”,俱乐部成员由街道辖区的律师、社区知名人士、居民骨干等群体组成,通过资源整合,及时有效的化解各类社区矛盾,较好的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街道组织开展了“社区社团建设发展论坛”,围绕“社团改变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在实践中培育亮点,塑造品牌,一团一特色,一居一品牌。同时,注重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多元性,成立了“城东街道社区社团组织孵化基地”,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团运作”的原则,创新了社区社团发展的新模式,支持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在职人员通过社区社团,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参与社区建设,目前已经孵化出“关爱联盟企业社团、安全宣教志愿者服务队、平安守望团”等社团组织。通过社区社团的培育和发展,把社团建设成为居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照顾、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平台,成为党委政府联系广大居民群众体察社情民意的桥梁和纽带。

——夯实基础,推进民主。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我们不断整合资源,加强社区硬件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职社区工作者聘用机制,推进社区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设立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社区“一站式”服务体系,推行“1:300”户的包干式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群众的自治能力和服务功能,深入推进社区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目前,我街道的居委会干部都是通过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在社区党委的换届选举中,吸收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社会知名人士进入班子,进一步增强民主监督,推动民主建设。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居民会议、议事协商等民主决策 实践,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民主监督实践,实现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主的民主管理格局。

二、多措并举,促进就业,促进社会事务工作稳定发展

开展“红黄绿”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工作。将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列入红色防范区,采取“出现一户、扶助一户、就业一户、稳定一户”的工作新举措,消除零就业家庭;将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未稳定就业的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列入黄色预警区,采用一对一就业帮扶、清腾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化解就业压力,确保实现充分就业,降低黄色风险等级,今年累计有4人实现“黄”转“绿”;将已稳定就业一年以上且工资收入达到上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人员列入绿色稳定区。针对已实现自主创业的服务对象,采取主动开展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发放宣资料等“一条龙”服务方式实现帮扶。今年,已开展创业就业政策专题宣传4次、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宣传创业提升培训162余次。

建创业党支部,争做创业先锋。街道服务所与南园社区党支部成立了创业党支部,建立了“流动的先锋――QQ群”,成立了“创业支部党员爱心基金”,形成“爱心帮困在城东,创业党员我先行”的氛围。以“党员争先创优,争做创业先锋”为主题,组织党员们到成功创业支部党员的企业参观学习,开展富有特色的支部活动,筹备创业基金,为想创业的党员提供‘融资’方面的便利,让创业支部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组织。支部成立一年来,通过传帮带帮扶,已吸纳近50名党员。

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南通软件园为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45家,共有643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南通电器市场孵化基地,入驻企业200余家;本地人开设120家,占60%,就业人员达500余人。已成功吸纳辖区近千人实现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发展“车库经济”,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以德民社区为试点,利用闲置车库,积极开发手工加工点,帮扶大龄无技能人员“足不出户实现就业”。目前,德民、郭里园等社区已经成功创办8个手工加工点,小小“车库经济”带动100多人灵活就业。

三、计划生育,狠抓落实,促进社会事务工作和谐发展 “十一五”以来,街道计划生育工作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主题,优质服务为抓手,积极打造服务精品。主题活动彰显国策活力。街道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开展“关爱女孩”、“老少同乐会”、“同心创和谐爱心满城东”、“举国同庆 和谐满园”、“流动儿童之家”、独生子女才艺比赛;成立“亲情牵手”零距离志愿者队伍,通过文艺演出,图片展,现场咨询等形式,营造温馨和谐的人口与计生工作环境。街道把“世代服务”作为民心工程,纳入政府改善民生的实事项目,实行统筹谋划,统筹布局,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优势和管理力量,精心打造“街道世代服务中心”,开展各类计划生育综合服务项目。街道兑现奖励,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下岗职工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特别扶助、一次性奖励均实行市区两级财政分额承担,兑现率达100%,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定期开展巡查,对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婚育、生育、避孕节育做到情况清楚、信息真实、管理便捷,并科学合理设置帐表卡册,实行“一户一档”、“一人一卡”,进行分类管理。利用街居两级全国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对流动人口全部上网协查,与户籍地共同管理好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促进社会事务工作创新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街道审时度势,结合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要求,把社会事务工作纳入到街道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中,协调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服务广大居民群众,特别是探索“社会在职人员”服务社区的新举措,成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引导辖区单位的在职人员组建了“朝阳义工、新航人生、博爱健康、蓝领爱心、法律维权365”等5支专业化的志愿者团队,登记注册志愿者500多名。通过志愿者服务广场、敬老院爱心基地、社区公益课堂等形式,常年为辖区居民提供“水电维修、家政服务、特殊人群帮教、精神慰藉、健康议诊、法律援助、免费家教”等多样化的志愿服务,今年已经开展了8次主题活动,累计服务群众4000多人次。启动了“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项目化工 程”,对社区空巢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开展“多助一”的组团式志愿者服务,开通“健康直通车”服务项目,每季度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街道的社会事务工作也变得日趋纷繁复杂,管理和服务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区委、区政府正在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下一步,我街道的社会事务工作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主要工作,扎实推进,创新发展。

1、打造新平台,提升社区干部创新素质。为更好的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街道与南通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合作,开设社区干部创新素质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广大社区工作者充分认识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创新的素质和能力,理顺基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改革思路,创新理念,突破难点,改善管理,服务群众,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实施新举措,提升空巢老人幸福指数。为了提高社区空巢老人的幸福指数,街道社会事务办将在重阳节左右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幸福1+5”计划。“幸福1+5”:“1”指空巢老人。“5”指1套针对性的关爱服务计划、1个社区社团组织、1支志愿者服务队、1个“邻里关爱小组”、1套紧急救护装置。不断丰富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服务,让他们享受幸福晚年。

3、开创新途径,探索社会救助的新思路。为更好地关注和帮助社区困难群体,特别是一些处于低保的边缘户。街道拟启动“民政工作服务年项目化工程”,成立“城东街道善弘援助协会”,通过协会运作的形式,动员辖区的爱心企业、热心人士本着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发组成的非营利性民间社团组织,致力于辖区弱势群体的援助和帮扶。协会倡导“善待他人,弘扬美德”的宗旨,坚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实践“奉献爱心、解难帮困”的目标。目前,协会的方案已制定好,正在招募发展 会员中。通过民政工作项目化运作,使辖区范围内的困难家庭能够真正得到实实在在的援助和服务,感受到政府的温暖。

4、进一步强化残疾服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1、积极与相关福利企业挂钩,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安置工作。力争安置残疾人3-5名,2、依托街道残疾人托养老中心,积极与相关企业挂钩,筹办残疾人生产加工点,辐射带动残疾人

10-15名。6

第四篇:社会事务工作讲义

社会事务工作

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 梁愈军

内容提要:本课内容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事务工作概述,介绍社会事务工作的主要职责,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第二部分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介绍婚姻登记管理的性质、主要任务、登记条件和程序、婚姻登记标准化建设等;第三部分为收养登记管理工作,主要介绍收养登记制度的建立,收养登记原则和办理程序;第四部分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介绍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原则要求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第五部分为殡葬改革管理,介绍殡葬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以及公墓的建设和管理。

一、社会事务工作概述

社会事务工作是政府社会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民政部以来,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就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应国家民政部,自治区民政厅先后内设民政处、社会事务处、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管理社会事务工作。2010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主要职能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自治区民政厅内设社会事务处,主要职责是:拟订婚姻、殡葬、儿童收养和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组织指导婚俗和殡

葬改革;指导全区婚姻登记管理工作;负责全区婚姻登记管理工作;负责全区婚姻登记信息管理工作;承办涉外儿童收养登记工作;指导收养登记及收养机构管理工作;指导和协调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指导婚姻、殡葬、救助服务机构管理工作。

经过30多年的社会事务工作实践,我区各项社会事务工作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服务大局、关注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2011年统计,全区共设立婚姻登记机关131个,办理婚姻登记56.1万对,其中结婚登记50万对,离婚登记6.1对,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30万件;办理儿童收养登记2296人;全区有救助管理站39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7个,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3214人次,其中未成年人4949人次;全区有殡葬服务机构61个,其中,火化殡仪馆29个,土葬殡仪馆2个,殡仪服务站5个,经营性公墓25个,建设墓位162188个(格),年火化遗体74497具,火化率24%。

社会事务工作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有:《婚姻法》(2001年)、《婚姻登记条例》(2003年)、《收养法》(1998年)、《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1999年)、《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1999年)、《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若干意见》(2004年)、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199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殡葬管理条例》(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1998年)等。

二、婚姻登记管理

(一)婚姻登记管理的概述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和2001年国家对婚姻法进行了两次重大修改,现行婚姻法是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修改。

婚姻登记管理实际是指婚姻管理和婚姻登记两个概念。婚姻管理,是指国家机关通过制定和执行有关婚姻法律,对整个社会的婚姻生活进行指导、调节、监督和处理,以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婚姻制度和婚姻秩序。婚姻登记是对婚姻关系的缔结或解除所必须履行的法律程序,是婚姻关系的确立和认可,它包括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和复婚登记。

(二)婚姻登记管理任务

1.依法婚姻登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依法为建立夫妻关系或解除夫妻关系的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婚姻登记分为结婚登记(含复婚登记、补办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当事人符合婚姻登记的实体要件后,携带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婚姻登记是婚姻登记机关最主要的工作职能。

2.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为解决公墓民在办理出国、房产交易、贷款等活动中所需婚姻状况证明,婚姻登记机关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婚姻登记档案,为 当事人出具在本辖区域内“(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同时需备注不包括在本辖区域外的其他地方的婚姻登记。并向需要了解情况的公安、司法等机构出具婚姻当事人依法登记结婚、离婚、复婚的证明。

3.加强法制宣传,普及婚姻法律法规。婚姻牵涉到千家万户,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通过对《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的全面宣传,使公民懂得婚姻登记受法律保护,弄清哪些行为是合法的、那些行为是违法的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依法履行公民的义务,以此来规范公民的家庭行为。

4.倡导文明婚姻习俗。推进健康文明向上的现代婚姻习俗。引导婚姻改革、推动健康文明向上的现代婚姻习俗是婚姻登记机关的重要工作。革除一些有碍于社会进步的包括早婚多育、姑表婚姻、重婚纳妾,甚至攀比挥霍浪费等旧陋俗。其中,属于违法婚姻的必须禁止;属于落后习惯的,应当教育群众予以避免和加以引导,要通过行政手段、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推行文明社会新风尚。倡导结婚登记颁证仪式,引导新人深刻理解和铭记婚姻家庭责任;倡导承诺与诚信,促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

5.建立婚姻登记档案。婚姻登记档案对于证明当事人婚姻关系、保证婚姻登记机关正常工作意义重大。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是婚姻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此,国家档案局、民政部专门制发《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规范婚姻登记档案的管理工作。

(三)婚姻登记的性质 婚姻登记在性质上属于行政确认行为,不是行政许可行为。婚姻登记包括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是婚姻登记机关依法确立或者终止当事人之间婚姻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在实践中,不少人都把婚姻登记理解成为一种行政许可行为。实事上,婚姻登记机关并不属于行政许可,所谓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许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的区别在于,行政许可是“授权”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查清申请人是否具备法定条件,能否被授予某种资格和权利,行政许可的结果是赋予申请人某种资格或权利,而这种资格或权利是申请人在取得行政许可之前所不能享有的。典型的行政许可如特种行业经营许可、特种资质许可等。行政确认是“确权”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查清某种事实或权利是否存客观、真实、合法地的存在,行政确认的结果只不过是就这种事实或权利是否存在作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它既不能使真实存在的事实或权利由此消灭,也不能使虚幻的事实或权利由此产生,典型的行政确认如土地权属登记、房屋产权登记、车辆权属登记等。婚姻登记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而不是行政许可行为,根本原因就在于婚姻自由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可以自主决定结婚或者不结婚,也可以自主决定维持或者终止其婚姻关系,无论是结婚的权利还是离婚的权利,都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而不是行政机关赋予的。在婚姻登记中,行政机关的职责只不过对当事人行使婚姻自由权的合法性及其结果进行审查确认。2003年5月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涉外婚姻登记机构设置问题的答复中明确指出:“办理婚姻登记并不是行政审批,而是行政机关在对当事人婚姻关系的合 法性加以确认后,进行登记,并签发婚姻登记证书。个别地方把办理婚姻登记当作行政审批进行改革的做法,不应支持。”

同时,婚姻登记属于社会管理范畴,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婚、离婚是当事人的个人行为,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婚姻登记是国家干预的具体体现,这一干预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考虑的,如: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不得强迫、必须达到法定婚龄、规定了禁止结婚的情形等。

(四)婚姻登记机关及其变迁

婚姻登记机关是指具有依法履行婚姻登记行政职能的机关,是贯彻落实《婚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部门。婚姻登记机关的职能是法律赋予的,必须依法设立,并依法对婚姻登记当事人的结婚或离婚条件进行审查和登记,同时依法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相关服务。婚姻登记机关的性质决定了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是行政单位或具有行政执法权的事业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早期办理结婚登记的机关,在城市是街道办事处,在农村是乡镇人民委员会。

1980年后,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在城市是街道办事处或区人民政府;在农村是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

1986年后,在农村办理婚姻登记机关是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在城市是街道办事处或区人民政府、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1992年之前,婚姻登记分散在乡镇、街道办理,没有专门的婚姻登记机关。

1992年民政部在山西召开婚姻登记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现 场会。提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试行由县(区)民政部门负责办理婚姻登记,交通不发达、地理位置偏辟的地区则由乡镇办理婚姻登记。此后,各省纷纷开展区县集中办理婚姻登记试点。集中办理婚姻登记,解决了长期以来婚姻登记工作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带来的“违法登记难治理,搭车收费难杜绝,执法环境难保证”的体制弊端,方便了群众,提升了婚姻登记工作水平。

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具体机关。

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内地居民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华侨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定的婚姻登记机关。

我区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机关的设置。200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实施婚姻登记条例若干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04]111号)规定:在城市,婚姻登记集中在市辖区民政部门;在农村,按照“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在县级民政部门集中登记。对于少数经济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利、地域范围较大的县(市),县级民政部门可以在中心乡(镇)设点办理婚姻登记。原则上每个县设立的婚姻登记处不超过4个。目前,全区111个县(市、区)(包括玉林市福绵管理区和贺州市平桂管理区)级民政部门全部设置有婚姻登记处,县级民政部门在中心乡(镇)设婚姻登记处6个。

我区涉港澳台、华侨及出国人员和涉外婚姻登记机关。1988年至2007年,我区涉港澳台、华侨及出国人员和涉外婚姻登记机关曾经历了设立在部分县(市)、地区(市)、自治区民政厅等的不同变迁。2007年11月1日,按照自治区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全区又将涉外、涉港澳台、华侨婚姻登记下放到各地级市民政局办理,目前全区设置涉外,涉港澳台、华侨婚姻登记机关14个。

(五)婚姻登记队伍

婚姻登记队伍主要指婚姻登记员,就是具体办理婚姻登记的民政行政工作人员。《婚姻登记条例》第三条规定:“婚姻登记机关的婚姻登记员应当接受婚姻登记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办理婚姻登记”。民政部《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又进一步明确规定:“婚姻登记员由本级民政部门考核、任命。婚姻登记员应当由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进行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婚姻登记员资格证书,方可办理婚姻登记。其他人员不得从事本规范第十九条规定的工作。”

我区婚姻登记员的资格考试。根据《婚姻登记条例》和《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的要求,凡从事婚姻登记业务的人员,必须经过自治区民政厅统一考试,并取得《婚姻登记员证》书。《婚姻登记员证》书由自治区民政厅统一印制和颁发。各级民政部门任命的婚姻登记员必须是取得《婚姻登记员证》书的人员,方可上岗从事婚姻登记业务。

婚姻登记员资格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准备从事婚姻登记业务的人员,或者三年到期的人员,由地级市统一于每年的38 月底以前将名单报自治区民政厅,自治区民政厅将根据报名情况适时组织培训考试。考试由自治区民政厅统一命题,闭卷考试。考试合格的,发给《婚姻登记员证》书,考试不合格的,可以参加补考一次。

婚姻登记员调离工作岗位,或者被免职,登记员资格自行消失,当地登记机关要及时上报自治区民政厅备案。

已经取得《婚姻登记员证》的人员,自发证之日起满三年未参加区民政厅统一组织的培训考核,《婚姻登记员证》自行作废。

(六)婚姻登记的一般程序

婚姻登记包括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复婚登记。这里仅以结婚登记为例,介绍婚姻登记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结婚登记的程序:

1.初审。第一,确认管辖。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内地居民结婚,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现役军人登记可以在现役军人部队驻地所在地或户口注销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也可以在非现役军人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办理服刑人员婚姻登记的机关可以是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或服刑监狱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第二,确认当事人双方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第三,确认当事人双方所持证件齐全有效。办理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提交本人的户口簿和身份证。退伍军人待安置期间暂时没有身份证和户口簿,可由该退伍军人入伍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出具有其身份、户籍证明,替代普通居民身份 证和户口簿,其他按《婚姻登记条例》办,安置部门出具的待安置未分配证明和入伍通知书可复印备查。

2.受理。第一,询问。婚姻登记员应当认真询问当事人是否完全自愿,并仔细观察当事人表情,对于当事人表述结婚意愿时有异常情况的,婚姻登记员应当单独与其交流,发现当事人不是自愿的,应当终止办理程序。对于不能进行交流的当事人,婚姻登记机关不能受理其结婚登记申请;第二,填写《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

3.审查。第一,对证件、证明和声明进行审查。婚姻登记员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证明进行审查,当事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是否齐全有效,是否有不予登记情形;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证明和填写的声明书进行比对审查。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上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不一致的,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告知当事人先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履行相关项目变更和必要的证簿换领手续;第二,对当事人照片进行审查;第三,计算机核查。当事人的情况输入计算机并进行核查。利用身份证读卡查验当事人提供的身份证是否是真实,当事人是否达到法定婚龄,是否重婚等。

4.登记。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对结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对当事人符合结婚条件的,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对当事人不符合结婚条件不予登记的,应当向事人说明理由。”

办理结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机机关不予登记:一是双方当事人未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 结婚登记;二是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三是非双方自愿的,如果当事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表达自愿结婚的意愿,是不能登记结婚的;四是一方或者双方已有配偶的;五是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六是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七是证件和证明材料不齐的,如无户口簿或身份证的;八是证件和证明材料有错误的,如户口簿和身份证上的姓名、出生日期不一致,或者身份证号码有错误的;九是证件和证明材料过期、失效的;十是缺照片,或者照片与本人不符或不符合要求的;十一是非本机关管辖的,包括一方或双方不属于本机关管辖对象,双方户籍均不属于本机关管辖。

婚姻登记机关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要书面告知当事人不予登记的理由。通知书要加盖婚姻登记机关印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婚姻登记员在明确告知当事人不予登记或者不予受理原因的同时,一定要将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当场退还当事人。证件和证明材料何时齐备,何时受理。绝对不允许先受理,待以后补交证件和证明材料,否则婚姻登记机关将涉嫌程序违法。同时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权利和时限。

(七)违反婚姻登记程序行为的主要类型和处理原则 1.非双方亲自到场。结婚登记是履行法律手续,使婚姻关系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婚姻法》规定,要求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强调了任何人都不能对他人的结婚登记实施代理行为。对于非双方亲自到场的婚姻效率,应当由人民法院认定。婚姻登记员故意违法登记的,根据《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给予 行政处分。

2.非管辖地登记。我国对婚姻登记实行户籍地管辖原则,男女双方结婚必须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但是对于双方在非管辖地登记,婚姻应当有效。婚姻登记员故意违法登记的,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的观点给予行处分。

3.使用伪造证件。办理婚姻登记的应当按照《婚姻登记条例》的观点提交证明材料。对于因证件过期、损毁、丢失等原因伪造本人身份证件办理的,不予办理,并进行教育。如果已经办理的,婚姻登记应当有效。

4.使用他人身份。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应当提交本人的证件证明材料。对于冒用他人的身份或者伪造虚假身份信息办理婚姻登记的,不予办理,并进行教育。如果婚姻登记员未辨识出真伪,办理了登记的,应当由人民法院处理。

5.虚假婚姻状况声明。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应当如实声明自己的婚姻状况。如果有配偶的当事人声明无配偶的,婚姻无效。离婚、丧偶声明未婚的,婚姻有效,但是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

根据第二十五条的,对于申请婚姻登记的当事人弄虚作假、骗取婚姻登记行为的,1994年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可由婚姻登记机关撤销婚姻登记,但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由人民法院处理。

(八)婚姻登记证管理

婚姻登记证有结婚证和离婚证两种。婚姻登记证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统一式样并监制。婚姻登记证是证明当事人婚姻关系的重要证件。婚姻登记证的使用范围广泛,当事人在办理 房屋买卖、出国留学或定居、银行贷款等事项时,有关单位或部门都可能要求当事人提供其结婚证或者离婚证。为方便当事人在全国各地使用其结婚证或离婚证,便于有关部门识别真伪,婚姻登记证的式样必须全国统一。所以《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其式样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无权自行制定登记证的式样。

婚姻登记机关要对婚姻登记证实行严格的管理,建立专门的婚姻登记证购买、使用、报废等登记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规定,婚姻证件使用单位不得购买非上级民政部门提供的婚姻证件。各级民政部门发现本行政区域内有购买、使用非上级部门提供的婚姻证件的,应当予以没收,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婚姻登记处已将非法购制的婚姻证件颁发给婚姻当事人的,应当追回,并免费为当事人换发符合规定的结婚证、离婚证。婚姻登记机关发现婚姻证件有质量问题时,应当及时书面报告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国务院民政部门。

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做好婚姻登记证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桂民办发〔2007〕2号)规定:

(一)全区婚姻登记证件由自治区民政厅按照民政部的规定统一印制发放。各地级市民政局负责本级和所属城区婚姻登记机关的婚姻证件购买、管理、发放工作,各县(市)民政局负责本级和管辖区内使用的婚姻证件购买、管理工作。

(二)各市、县(市)民政局对婚姻证件应设有专人专账专柜管理,有总账和出入明细账记录,并保证账账(领购账与自治区民政厅出账)相符,账实(账簿记录与实际登记、损耗、库存)相符。

(三)做好婚姻证件购买发放管理工作。各市、县(市)民政局要做好当年婚姻证件总账表和下婚姻证件计划,于第二年1月10日前一并上报自治区民政厅。

(四)关于填写错误和污损婚姻登记证件处理的问题。婚姻登记机关在办理婚姻登记中填写错误(或有污损)的结婚证、离婚证,应在结婚证、离婚证内注明“此证报废”,并登记其印制号码,集中存放,每年的3月份前将上一年报废的结婚证、离婚证和“婚姻登记证件报废登记表”(附后)上交自治区民政厅,由自治区民政厅登记备案,报民政部后统一销毁。各婚姻登记机关不得自行销毁报废的婚姻登记证件,每年办理婚姻登记数及报废的婚姻证件数要与从自治区民政厅领取的婚姻登记证件数相一致。

(九)婚姻登记信息化管理

加强婚姻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婚姻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是婚姻管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监管力度,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会信息化,以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以来,随着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婚姻登记工作从侧重管理转为侧重服务,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对婚姻登记机关的登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取消了单位证明以后,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不再为婚姻当事人出具婚姻状况证明,这就对婚姻档案管理与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婚姻登记机关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快速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以最 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需要。从2005年开始,广西结合推行婚姻登记体制改革,着手开展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工作,当年,自治区民政厅开发了一套单机版婚姻登记信息管理业务软件,免费提供给全区各婚姻登记机关使用。2005年以来,全区各地婚姻登记机关使用这套业务软件积累了200多万条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并对2005年以前的部分婚姻登记信息进行了补录,为全区婚姻登记信息数据联网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09年,以开展“四个民政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自治区民政厅加快了全区婚姻登记信息系统的开发步伐,全区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全区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及业务平台;二是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及网络环境建设;三是登记管理信息化外设(主要指身份证读卡器)。2010年6月1日全区婚姻登记信息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全区婚姻登记实现计算机管理并全部联网。2011年12月1日,又实现与全国的联网。

(十)新时期的婚姻登记工作和标准化建设(等级评定活动)

“十一五”期间,全区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十一五”期间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通知》精神,不断加强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质量,强化婚姻登记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区婚姻登记工作要以开展登记评定为新的契机,不断开创婚姻登记工作的新局面。民政部窦玉沛副部长在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十一五”总结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国婚姻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标准化等级评定促进婚姻登记机关建设,以依法行政保障婚姻权利,以婚姻信息化建设提 升服务水平,以婚姻文化促进家庭和谐,以拓展婚姻公共服务践行民本理念,着力构建以现代机关、法治机关、数字机关、人文机关、真情机关为核心内涵的现代服务型登记机关。”根据这一总体目标要求,2011年,民政部颁布了《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标准》,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婚姻登记工作迈进了标准化时代。我区各级民政部门和各婚姻登记机关要充分认识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的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开展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婚姻登记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满足新时期社会公众对婚姻家庭工作的服务需求,同时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要求,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标准化建设是在规范化建设基础上,对新时期婚姻登记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各地务必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开展好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作为推动“十二五”期间婚姻工作的关键抓手,抓紧抓牢。根据民政部婚姻工作的总体目标以及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十二五”时期我区婚姻工作的具体目标是:以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婚姻工作“机构正规化、人员专职化、场地专门化、登记规范化、服务人性化、手段信息化”,力争到2015年,全区90%的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达到国家等级标准,婚姻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联网,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服务质量和水平。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关要高度重视等级评定工作,把等级评定工作纳入民政工作“十二五”规划和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明确各市、县(区)民政局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婚姻管理部门职能,落实相关人员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解决机构、编制、经费、办公场所等各项难题,确保各项指标符合申报相应等级的要求。

3.制定方案,量化指标。经过五年的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区已有92%的县级婚姻登记机关达到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的要求,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等级评定不等同于规范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是基础,而等级评定工作是上规模、上档次,要求提高了,标准提高了。因此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目标、要求量化分解,层层下达。

4.把握标准,积极申报。《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标准》从环境布局、设施配备、便民服务、婚姻登记联网、举行颁证仪式、开展婚姻家庭辅导以及加强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对婚姻登记机关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国家3A级、4A级、5A级婚姻登记机关的评定标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握标准,严格按照民政部《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标准》,逐项对照检查,对已达到标准的项目要继续巩固加强,对尚未达到标准要求的,要整改完善,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国家3A级、4A级、5A级的任何一个等级。并按照自治区民政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桂民发[2011]79号)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及时申报。

5.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第一,对于已达到规范化要求的婚姻登记机关,要首先纳入申报范围,并根据条件和情况不同,对照标准,分级分批申报,力争条件具备一个,申报一个;第二,对人员编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婚姻登记机关,要以开展等级评定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婚姻登记机关性质的合法化的重要性,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人员编制,并参照户籍人口数量和婚姻登记机关年均工作量合理配备婚姻登记员;第三,对场地设备不符合等级标准的婚姻登记机关,要多方争取资金,按照民政部等级标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登记场所布局。特别是针对准备搬迁或改造的婚姻登记机关,要制定科学、规范、合理、人性化的建设方案,尽可能建设一步到位,防止走弯路和底水平;第四,对依法行政存在问题的婚姻登记机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婚姻登记,不得在法律法规以外设置任何附加条件。同时,要开展“零有效投诉”活动,建立健全婚姻登记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职业道德、礼仪规范和登记业务培训,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维护民政部门的良好形象。

6.强化督查,确保落实。各地要强化对婚姻登记机关开展等级评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实行通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汇总各地工作进度情况,对于工作进度明显滞后的地方,进行通报批评;对于工作进展迅速、成效显著的地方及人员,采取一定方式予以鼓励,充分调动各地民政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等级评定工作落到实处。

(十一)婚姻登记行风建设

婚姻登记是民政工作为民服务的最大窗口,其行风如何,直接影响着民政部门的形象,更关系到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各级婚姻登记机关要做到: 1.提升登记服务质量。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每个当事人都很看重。他们对婚姻登记机关环境、工作程序、人员服务态度乃至工作用语都很在意。婚姻登记机关是特殊机关,工作人员是特殊民政工作人员,为当事人服务是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婚姻登记机关服务设施建设,为婚姻当事人提供人性化的登记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登记流程,规范工作程序,为广大婚姻当事人提供标准化的登记服务;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员的服务水平,在婚姻登记机关开展微笑服务,为广大婚姻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登记服务使婚姻登记员真正成为婚姻当事人的贴心人、婚姻矛盾纠纷的化解人、婚姻当事人幸福生活的指路人。

2.增强婚姻登记服务的实效性。随着居民出国、人口流动、就业、购房等事务的增加,要求婚姻登记机关及时办理婚姻登记或出具婚姻记录证明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是对婚姻工作时效的要求,特别是“五一”、“十一”、春节以及特别日子的登记高峰,造成婚姻登记扎推的现象。有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要研究通过采取增加婚姻登记员补贴或轮休的办法,在节假日开门登记,满足群众需求。同时注重培训后备兼职人员,应对登记高峰。并应用信息化手段,及时为当事人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广泛开展婚姻登记预约服务,为广大婚姻当事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登记服务,使婚姻登记机关成为为群众满意的文明服务窗口。

3.增加登记服务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结婚登记时服务的不同需求,从“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出发,以“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突出服务特点、打造服务品牌”为主要内容,为婚姻当 事人提供多样化并富于个性化的服务。

4.加强婚姻登记员队伍建设。完善婚姻登记员资格认证制度,做到岗前培训、执证上岗,完善婚姻登记员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婚姻登记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群众和婚姻当事人服务的宗旨,加强婚姻登记员的法规培训,做好婚姻登记员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婚姻登记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地级市及以上民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

5.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尊严。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婚姻登记工作的独特优势,《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是婚姻登记工作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就是要求婚姻登记机关做到政务公开,公开婚姻登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公开婚姻登记要求当事人提供的证件、证明材料;公开婚姻登记程序、工作时限、服务指南和收费标准。各地在婚姻登记工作中要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杜绝在婚姻登记中强制适龄青年实行晚婚,强制当事人进行婚检和接受婚姻服务搭车收费等违法行为。

关于婚检问题,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区免费开展婚前医学检查的通知》明确:“民政部门在推行免费婚检工作中的职责是:民政部门要在婚姻登记处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资料,向结婚登记当事人宣传婚检的重要性,告知婚检政策,积极引导婚姻登记当事人自觉进行婚检”。因此,我们要按照要求认真履行好职责,可以在婚姻登记机关内设置专门办公室、专柜、专窗等,欢迎保健、计生等部门主动进驻婚姻 登记机关,开展婚检和有关卫生保健宣传,引导当事人自觉进行婚检,但是绝不能强制当事人进行婚检。同时,在登记场所设置方面,按照民政部《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标准》要求,婚姻登记机关不能设在“妇幼保健院”、“婚纱摄影”、“婚庆服务”等经营服务机构场所内。

三、收养登记管理

(一)收养登记制度概述

收养工作是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收养工作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工作宗旨,努力促进孤残儿童通过收养回归家庭,获得妥善安置。收养工作主要包括国内收养和涉外收养。在法律法规、收养程序和具体做法上,国内收养较涉外收养更为简单,体现了国内收养优先的原则。

收养登记是对收养关系的确立和解除所例行的法律程序,是国家通过主管部门对申请建立(或解除)收养关系的当事人,依照收养法规定的收养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准予登记,发给《收养证》(解除收养关系证明),收养关系即成立(或解除收养关系)的一项制度。实行收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

1992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公民收养行为,调整收养关系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法律。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收养法的决定,适当放宽了收养条件,进一步完善了收养程序。修改后的收养法于1999年4月1日施行。《收养法》是开展收养工作的法律依据和基础,也是我 们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

(二)收养人须具备哪些条件

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30周岁。需要同时注意的问题有:有配偶的收养人,须夫妻共同收养;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收养人只能收养1名子女。

如果是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在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1名的限制。

(三)哪些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我国收养法规定的被收养人是指由于特殊的原因无法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具体包括:

1.丧失父母的孤儿;

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3.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如果公民发现或捡拾到弃婴、儿童,必须向弃婴、儿童发现地的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查找其生父母。公安机关查找不到弃婴、儿童生父母或监护人的,由公安机关出具“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经当地县(市)民政局审核后,送入当地社会福利机构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的抚养机构抚养。任何人都无权私自收养、处置捡拾的弃婴、弃儿。

(四)收养的基本原则

1.必须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原则。未成年人,特别是十四周岁以下的儿童身心尚未发育成熟,是无民事行为能力 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精心关怀和照顾才能顺利成长。尤其是那些出于某种原因脱离了家庭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必须从他们的合法权益出发,使他们在养父母的抚养教育下重新享受家庭的温暖,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

2.收养要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关系强调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自愿、平等,因此收养必须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收养法》规定“收养人收养与送养人送养,须双方自愿”,还规定了“收养年满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3.收养不得违背社会公德的原则。收养子女,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违背伦理道德。直系血亲间不得收养,兄弟姐妹之间不能收养。《收养法》规定了“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收养人、送养人要求保守收养秘密的,其他人应当尊重其意愿,不得泄露。”

4.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原则。《收养法》规定:“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并对收养人和送养人作出了限制。要求收养人“无子女”,“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和“送养人不得以送养子女为理由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再生育子女”,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也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健康成长。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

(五)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

根据《收养法》和《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国内公民收养登记机关是县级人民 政府民政部门;办理华侨以及居住在港澳台的中国公民收养登记机关是地、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办理外国人在中国收养子女的登记,须亲自到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或其指定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收养登记。

根据民政部《收养登记工作规范》,收养登记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办理收登记,办理解除收养登记,撤销收养登记,补发收养登记和解除收养关系证明,出具收养关系证明,办理寻找弃婴(弃儿)生父母公告,建立和保管收养登记档案,宣传收养法律法规。

(六)收养登记程序

1.申请。要求收养子女的当事人夫妻双方亲自到收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收养登记。一方不能亲自到场的,应当书面委托另一方办理登记手续,委托书应当经过村民委员会或者居委会证明或者经过公证。被收养人如果已年满十周岁,也须亲自到场。因为收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必须要求收养当事人亲自到收养登记机关办理收养登记,这样便于大家机关对收养当事人收养意愿的真实性和收养资格的审查。申请人依法向收养登记机关提交有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如实填写《收养登记申请表》,内容包括:收养目的,不虐待、不遗弃被收养人和抚育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及有关事项。

2.审查。审查是收养登记工作的中心环节。登记机关要对申请收养关系当事人进行全面的审查,包括收养人被收养人的条件、收养目的、民事行为能力等,必要时还要深入实地调查,做好调查笔录。

3.登记。经过审查,收养登记机关对符合收养法规定的条 件的,准予登记,发给《收养证》,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对于不符合收养条件的不予登记,并向当事人出具《不予办理收养登记通知书》。此外,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的,收养登记机关应当在登记前公告查找其生父母。自公告之日起满60日,弃婴、儿童的生父母或者监护人未认领的,视为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

解除收养登记。根据《收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当事人解除收养关系应当达成书面协议,并到办理成立登记的机关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的登记;不能达成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收养关系的解除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即:协议解除和诉讼解除。

(七)国内公民私自收养的管理

经过多年法制建设和收养工作实践,国内公民依法收养登记的意识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未经登记私自收养子女的问题,即所谓“事实收养”。为解决事实收养问题,2008年9月,民政部、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人口计生联合下发了《关于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问题的通知》,主要内容是:

1.区分不同情况,妥善解决现存私自收养子女问题。对于1999年4月1日《收养法》修改决定施行前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的,依据司法部和公安部已发布的有关规定办理。对于1999年4月1日后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的,区分不同情况依法办理收养登记或动员送交社会福利机构抚养。

2.明确部门职责。民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应协调、协助本辖区内弃婴的报案、临时安置、移送社会福利机构等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规范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妥善接收、安 置弃婴、儿童。公安部门应依据有关规定出具捡拾报案证明,办理弃婴和儿童的社会福利机构集体户口,为已被收养的儿童迁移户口。应积极查找弃婴和儿童的生父母,严厉打击拐卖儿童、遗弃婴儿等违法犯罪行为。司法行政部门应指导公证机构,依法办理收养公证和当事人之间抚养事实公证。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的监督管理,发现弃婴和弃儿,应及时向所在地公安部门报案并移送福利机构,不得转送他人或私自收养。人口计生部门应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收养登记工作,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家庭成员情况和育龄人员的生育情况,做好相关工作。

3.综合治理,建立安置弃婴的长效机制。任何公民或单位捡拾弃婴的,一律要到当地公安部门报案,查找不到生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一律要由公安部门送交当地社会福利机构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的抚养机构抚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弃婴。

(八)《海牙公约》与我国涉外收养工作

跨国收养,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国际公约缔约国间的跨国收养活动,受到有关国际公约的约束和指导。1993年5月29日,国际私法会议通过了《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简称《海牙公约》),2005年,我国加入《海牙公约》,明确民政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公约的中央机关,中国收养中心(2011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具体负责涉外收养工作。2006年1月1日起《海牙公约》在中国正式生效。

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应当通过所在国政府或者政府委托 的收养组织向中国收养中心转交收养申请登记并提交收养人的家庭情况报告和证明。外国收养人的收养文件及证明,须由其所在国有权出具,经其所在国外交机关或者外交机关授权的机构认证,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馆或者领馆认证一系列文件,如跨国收养申请书、出生证明、婚姻状况、有无过刑事处罚证明、家庭情况报告等。中国收养中心对外国收养人的收养申请和有关证明进行审核后,在省级民政部门报送的符合收养法规定的被收养人中,参照外国人收养人的意愿,选择适当的被收养人,并将该被收养人及送养人及其送养人的有关情况通过外国政府或者外国收养组织送交外国人。外国收养人同意收养的(对已加入《海牙公约》的国家,还需征得收养人所在国政府的同意),中国收养中心向其发出来华收养子女的通知书,同时通知有关省级民政部门向送养人发出被收养人已被同意收养的通知。然后,外国收养人要亲自到省级收养登记机关办理收养登记的一系列手续,收养登记机关在收到相关材料后应当在7日内完成审查办理登记,发给收养登记证书,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九)儿童安置后的跟踪和寻根回访

在儿童被收养加入外国家庭后,中国收养中心跟踪了解和掌握中国被收养儿童在外国生活、成长情况,并协助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处理中国被收养儿童的涉外权益保护案件。外国收养组织协助收养家庭定期向中国收养中心提交儿童安置后的报告。

涉外收养工作开展以来,一些被送养儿童已经逐渐长大。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许多被收养儿童和收养家庭都希望回到 孩子的出生地,走一走,看一看,寻根回访接待工作应运而生。开展寻根回访工作,为给生活在国外的被收养儿童提供一个感受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促进被收养儿童健康成长,同时促使这些被送养的孩子成为联结中外友谊的使者,也展示了涉外收养工作的成果,树立了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2006年4月,民政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寻根回访接待工作的通知》(民办函[2006]61号),2006年10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下发了《关于外国收养人和被收养儿童来华寻根回访接待工作的意见》(民福事字[2006]52号),进一步明确了寻根回访接待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程序、活动内容和工作要求。

(十)我区儿童收养工作简况

我区儿童收养工作先后历经司法、民政两个部门的主管。《收养法》未颁布前,收养登记工作由司法部门主管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的工作。1992年《收养法》颁布后,收养登记管理工作转由民政部门主管。1992年7月,广西明确办理国内公民收养登记的机关是各地、市民政局,办理外国人及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居民收养登记的机关是自治区民政厅,县、市民政局暂不办理收养登记。1999年9月根据新修订的《收养法》,办理外国人来华收养登记由自治区民政厅负责,办理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居民收养登记的由地市民政局负责,国内收养则由县级民政部门负责。我区各级民政部门自1992年开展收养登记工作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依法登记,规范管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使收养登记工作随着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办理儿童收养登记15000多人,其中涉外收养儿童3000多人,使被收养儿童得到 妥善安置,回归家庭和社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提高了儿童生活质量,增进了与收养国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新时期,我区将进一步加强国内收养和涉外送养工作规范化,开展国内收养家庭评估试点,探索涉外送养“绿色通道”,推动大龄、病残儿童涉外送养,帮助更多的大龄孤残儿童尽早回归家庭,积极做好“寻根回访”工作。

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概述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是指各级民政部门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对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实施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而提供的一项社会救助工作。

流浪乞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有对流民进行施粥救济。当代意义上的对流浪乞讨人的管理,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1951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城市处理乞讨暂行办法》;1961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制止人口自由流动的报告》,决定在大中城市设立“收容遣送站”,以民政部门为主,负责将盲目流入城市的人员收容起来,遣送回原籍;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正式确立了收容遣送制度强,强制性是收容遣送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对收容人员不是单纯的收容和遣送,还负有教育和改造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和城市失业人员增多,出于维护社会稳定考虑,收容遣送制度越来越偏重于治安管理,收容工作发生了变异,出现了随意扩大收容遣送对象范围,错收、滥收现象严重,直至2003年4月,广州发生“孙志刚案件”被媒体曝光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办法》),废止了实行二十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民政部也随之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至此,关爱型的救助管理制度正式确立,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这充分体现了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也显现出我国政治文明和法制建设的进步,是我国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根据《救助办法》规定,救助管理站是开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救助管理站,并将救助管理站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救助办法》实施后,各地纷纷将原有的收容遣送站改制成为救助管理站。在实践中,全国各省地级以上城市均设立有救助站,相当一部分县级也设立了救助管理站。而不设站的县级民政部门则有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救助管理机构包括: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原则

1.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所谓自愿,是指是否向救助机构求助、什么时候求助,是否接受救助机构的主动帮助等,都由当人事自行决定;在受助人员决定离开救助机构时,救助机构不得限制等。《救助办法》第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其他有 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体现的是自愿受助原则,也就是说不能强行带走。第十一条规定:“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更加明确了流浪乞讨人员自愿受助原则。所谓无偿,是指救助部门无偿对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各种服务,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其本人或家属的费用。所需费用均由各级政府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例如:《救助办法》第十条规定:“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从事生产劳动。”这一规定明确了救助工作的无偿原则。

2.临时性、低标准原则。救助管理站对救助对象实施的救助,主要是解决其临时的生活困难,并使其返回家庭或所在单位。《救助管理办法》规定,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实施细则》规定,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这些都体现了救助工作的临时性原则。低标准是指对受助人员实施救助时,应以受助人员的救助需求确定救助内容和救助方式,而不能以满足受助人员的主观愿望为尺度。对于受助人员提出的无理要求,要予以拒绝。要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特别的救助。对于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救助管理站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并给予必要的保护。

3.救助与管理并重原则。对于受助人员既要救助,又要管

理,救助、管理要并重。救助是指救助管理站代表国家向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无偿提供的必要的生活帮助和其他便利条件。管理是指国家为确保救助工作运转正常,保障受助人员合法权益而进行的必要约束、管制。救助是第一位的,管理是保障救助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救助与管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社会救助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实施细则》规定,受助人员在救助站期间应当遵纪守法,不得辱骂、殴打救助站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受助人员,不得破坏救助设施,不得毁坏、盗窃公私财物,不得无理取闹、扰乱救助工作秩序。对受助人员的违法行为,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制止;受助人员违规违纪情节严重的,或者发现受助人员有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报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受助人员的管理原则。

4.政府、社会、家庭责任共担原则。扶贫济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义务。政府、社会和相关家庭都要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根据《救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救助管理站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承担救助管理站机构设施建设、经费保障以及对于查找不到家庭及其亲属,同时也查找不到户籍所在地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妥善安置等责任。受助人员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要承担帮助解决返家受助人员的生产生活困难以及对于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安置等责任。社会责任指社会组织及个人可以采取捐赠、义工等方式支持救助管理站工作,也可探索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机构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家庭责任指家庭及其成员应依法履行赡养、抚养之责,以免造成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

对已流浪乞讨的,应予接回。

上述各方面责任是密切相关的,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是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关键。政府不仅是救助的主体,同时对于社会、家庭履行责任具有引导、鼓励、督促的责任。要教育受助人员的亲属或其他监护人履行应尽的义务,对遗弃抚养、赡养对象且屡数不改的人员,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三)救助的对象与条件

《实施细则》规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对象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上述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应当及时安排救助;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对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站应当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况。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站将不予救助。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的,救助站要终止救助。

在实际工作中,救助对象范围趋于扩大。对于外出偶遇被偷、被抢、被骗、被拐卖以及务工不着、身无分文等特殊困难人员,按规定不属于救助范围,但他们已处于生活无着境地,若得不到临时性救助,其生存出现危机,将引发难以预料后果。目前,我区各救助机构在执行中已相对放宽了救助条件。

(四)基本业务流程

救助管理站实行24小时接待制。在接待环节,按照求助人员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来站求助人员,救

助管理站首先要建立求助人员《个人基本情况档案》,初步检视求助人员的身体状况,并做出记录。发现属于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直接送定点医院。属于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根据其建议采取隔离或者其他相应措施。对于其他求助人员,除符合直接救助条件的以外,都要经过甄别检查。符合救助条件的,建立受助人员《救助情况档案》,办理入站手续;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向当事人说明原因,听取其辩解和陈述,告知其申诉途径,出具《不予救助通知书》。此外,救助管理站在接待和救助工程中,发现吸毒及涉嫌违法犯罪人员,要联系有关部门处置。发现属于境外人员的,要首先联系公安机关确认身份。属于非法入境、居留的,由公安机关处置;属于合法入境、居留的,报请政府有关部门处置。在入站环节,救助管理站还将对受助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发现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物品和管制刀具、违禁出版物,将予以没收。发现锐(利)器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的物品,代为保管。发现违禁药物(品)、放射性物质,联系有关部门处置。经过安全检查后,救助管理站将帮助受助人员登记和保管其随身携带的物品。为受助人员洗澡、洗衣、理发等个人卫生活动提供帮助。为受助人员配备基本的、清洁的个人生活用品。入站后,救助管理站将按规定提供救助服务。

(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

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流浪儿童又是弱势群体中最薄弱的人群。我国对流浪儿童的定义是“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虽然流浪儿童具有多样性,又有不同类别的划分,但至

少有三点是共同的;一是他们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二是脱离正常生活的家庭和监护;三是生活没有可靠保障、生存处于困境,甚至是面临危险的境遇。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方面。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集救助、预防、管理、教育、外展、安置等功能于一体,是一项兼具救助性、福利性和管理性的工作。

1.救助功能。对流浪未成年人及时提供生活照料,保证其生存权益,是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救助管理办法》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规定,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要提供适合受助未成年人成长发育需要的安全、卫生、营养的饮食,并为受助未成年人洗澡、洗衣、理发等个人卫生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有效保证流浪未成年人的生存权益。

2.预防功能。一是预防受助未成年人发生疾病;二是预防和防止流浪未成年人犯罪;三是加强社区和家庭干预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儿童流浪。

3.管理功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依法对受助未成年人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预防和制止受助未成年人擅自脱离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引导受助未成年人自觉遵守救助保护机构的规章制度,并对不良行为和轻微违法行为进行必要的矫治和约束。

4.教育功能。为了使受助儿童能够继续接受学习教育,救

助保护工作不仅为儿童开展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儿童权利知识教育,而且针对流浪儿童的特点还开展了技能培训教育和心理康复的辅导。

5.安置功能。针对流浪儿童不同的个体情况,除了护送受助儿童返回原有家庭外,救助保护中,孤残儿童送到儿童社会福利机构抚养。各地救助保护机构分别开展了街头全天候的服务点、类家庭、家庭寄养、机构内小家庭照料、技能培训等,为流浪儿童能够顺利回归主流社会、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6.临时性。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工作。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不承担永久性照顾的责任。

7.保护性。由于流浪儿童都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所以,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机构内的照料具有保护性特点。

(六)新时期我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加快推动我区实施意见的出台,以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形成合力,落实措施,提升能力,推进工作,争取在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人员工资倾斜上实现新突破。

二要建立健全救助管理工作机制。2011年底,自治区建立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各市、县也要加快建立,不断完善部门协同机制,进一步加强部门的沟通和协作,统筹协调,提高合作效能。加强应急救助管理机制,各地、各救助机构要建立重大节日、特殊天气及大型活动举办期间救助管理的应急机制,确保无重大救助管理安全事故发生。

三要转变救助理念和方式。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国办发[2011]39号文件精神,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救助理念和救助方式。民政部窦玉沛副部长在2011年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救助管理站站长交流会上的讲话指出:新时期,救助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自愿受助”为“主动救助”,救助机构要开展外展服务,特别是对流浪未成年人,要开展主动救助服务,及时保护流浪未成年人。二是变“接送为主”为“儿童优先”,对流浪未成年人,要采取护送返家、委托监护、转移监护权、技能培训后帮助就业、送工读学校矫治、福利机构安置、家庭寄养、盛会代养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摆脱流浪生活,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三是变“批评教育”为“教育矫治”,要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文化、法制、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技能培训等救助保护服务。各级民政部门、各救助管理机构要本着以人为本、关爱最困难群体的精神,主动上街救助,送上服务与关爱,切实履行好救助管理的工作职能。

四要切实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流浪未成年人是救助对象中最为弱势的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各地要高度关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重视本辖区范围内的流浪未成年人的生活动向,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救助保护,防止非正常现象发生。同时,加快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救助保护条件。

五要扎实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2012年初,自治区民政厅、公安厅等八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区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民发

[2012]2号),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重视该项工作,按照时间步骤,一步一步抓好落实,扎实推进工作,如期实现到2012年底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的目标任务。

六要继续加强救助机构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救助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各地要按照民政部《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和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开展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桂民发函[2012]73号)精神和要求,从健全机构、建立机制、完备设施、配套设备、规范操作、文明服务、科学管理、完善制度、落实经费和整洁环境等方面继续强化救助管理站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救助管理机构软硬件水平。确保今年每个地级市至少要申报一个等级单位。各地要探索建立在街道和社区设立救助管理服务点,完善以设区市救助管理站为龙头,县(区)救助管理站为基础,街道临时救助点为补充,社区救助咨询为网点的四级联动救助管理工作网络,做到及时救助,高效救助。

四、殡葬改革管理

(一)殡葬改革概述

殡葬亦称“丧葬”,由“殡”和“葬”两个既有联系有互相区别的概念组成。其含义是指人们对逝者的哀掉形式和对逝者遗体的处理方法。“殡”体入殓(把死者装入棺材)到埋葬之前的停灵柩(装着遗体的棺材)阶段,其含义即“停尸灵柩”,引申为人们对逝者的哀掉和举丧形式。“葬”是指处理和掩埋逝者的遗体,即对逝者遗体的处理形式。殡葬作为对逝者遗体处理方式的含义一直延续至今。

殡葬改革是指对旧的丧葬制度进行的改革,即对落后的遗

体处理方式和对死者哀悼形式中的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旧习俗进行革除。代之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科学葬法和新的殡葬礼俗。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是政府对社会事务实施管理的组成部分。殡葬改革的任务是积极有步骤地推行火葬,大力改革土葬和旧的丧葬习俗。

(二)殡葬改革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实行火葬和允许土葬地区的划定,由地级市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规划、土地、建设等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经自治区民政部门审核,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2.在实行火葬的地区,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实行火葬的具体规划,将新建和改造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堂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规划。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殡葬工作规划和实际需要,提出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堂、公墓、殡仪服务站等殡葬设施的数量、布局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建设殡仪馆、火葬场由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建设殡仪服务站、骨灰堂,由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审批;建设公墓,经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殡葬设施的,由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予

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4.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墓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农村为村民设置公益性公墓,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农村的公益性公墓不得对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穴用地,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禁止建设或恢复宗族墓地。

5.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建造公墓。

6.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禁止在实行火葬的地区出售棺材等土葬用品;制造、销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没收,可以并处制造、销售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违法土葬提供运送等服务活动,不得唆使、胁迫死者亲属违法土葬;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将遗体运出火葬区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死者亲属限期起尸火化或者运回火葬区火葬,逾期不起尸火化或者运回火葬区火葬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可以强制起尸火化或者强制运回火葬区火葬,费用由死者亲属承担。

7.遗体的防腐、整容、冷藏及火化等服务应由殡仪馆或者殡葬服务站承办,未经审核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经营性的殡葬服务活动。违者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8.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国家规定允许土葬的少数民

族公民死亡后,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区域内土葬;对自愿实行丧葬改革的,他人不得干涉。

9.火化遗体必须凭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或者公安、审判机关核发的死亡证明。对正常死亡的农村居民,凭死者生前所在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正常死亡证明,殡仪馆方可将遗体火化;遗体火化后,殡仪馆应当向丧事承办人出具火化证明。

10.在实行火葬的地区,国家职工不实行火葬,不得享受丧葬费,所在单位也不得为其丧葬活动提供方便。国家职工拒不执行《殡葬管理条例》,情节严重、影响很坏的,应给予行政处分。

11.殡葬服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操作规程,实行规范化的文明服务,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索取财物或刁难死者家属。

12.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单位要贯彻执行《殡葬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殡葬法规规定,做好推行火葬和改革土葬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做好殡葬服务。

(三)公墓建设与管理

公墓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缓解当前骨灰寄存难,实行骨灰处理多样化的一种形式,是制止乱埋乱葬的有效方法。但是,从发展看,公墓不是我国殡葬改革的方向,它只是骨灰或遗体处理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公墓安葬必将被更加科学的丧葬方法所代替。因此,公墓建设的总体方针是“从严控制,适度发展”。

经营性公墓是为城镇居民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实行有偿服

务的公共墓地,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严禁在公墓内建家族、宗族、活人坟和搞封建迷信活动。公墓墓志要小型多样,墓区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进行绿化美化,逐步实行园林化。公墓不得销售或提供活人墓位,在经营性公墓购买墓位须凭火化证、死亡证等有效证件。

埋葬骨灰的单人墓或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埋葬遗体的单人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3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凡在经营性公墓内安葬骨灰或遗体的,丧主应按规定交纳墓穴租用费、建墓工料费、安葬费和护墓管理费;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得超过二十年;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年为一个周期。

(四)清明节服务保障工作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凝结着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民族情感,也是春光明媚、感悟人生、享受自然、和谐万物的美好时节。为加强清明节期间的文明祭祀管理工作,民政部从1995年开始,连续1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清明节文明祭祀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地充分利用清明节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部长改革,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殡葬改革先锋。特别是2008年,清明节作为国家法定假日以后,一方面,法定假日与双休日连休,为大家祭扫先人和春游休闲提供了充裕时间,增强了群众过清明的意识。对于弘扬传统美德、传承民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假日期间集中出行,人流、车辆比

较集中,会给大家的祭扫造成一定的影响。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对各地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安全保障、优质服务、倡导文明都进行了具体部署,特别强调要建立政府牵头、民政、公安、交通、林业、工商、市容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应急处置机制;明确了有关部门的具体职责,提出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尚的要求。民政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全力做好清明节服务保障和安全工作,一是每年召开清明节工作会议进行部署,二是制定清明节工作方案,三是成立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四是开展殡葬系统行风建设月活动,五是推行“六公开”制度(殡葬服务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服务内容公开、服务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服务监督公开),六是清明节期间建立24小时值守制度,七是设立清明节观察点实时发布祭祀信息,八是加强殡葬改革宣传工作。

(五)新时期我区殡葬改革工作展望

近年来,我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以火葬和规范土葬为核心内容的殡葬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对殡葬改革认识不统一,改革措施不到位,殡葬基础建设滞后、设施设备不足,殡葬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火化率偏低,乱埋乱葬现象有所抬头,管理服务还不够规范等问题,制约了我区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十二五”期间,广西殡葬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扩大火化区范围,实现火化率年均增长6%,火化设施覆盖率达50%以上,完善覆盖城乡的殡葬服务网络,满足群众殡葬需求,努力实现殡葬服务均等化。主要措施:一是继续巩固提高火化率。科学合理划定火葬区,逐步缩小土葬区,43 扩大火葬区范围,大力推行遗体火化,进一步提高火化率;二是积极推进丧葬习俗改革。推广不占或少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倡导不保留骨灰,降低占地安葬比例。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节俭办丧事、厚养薄葬和文明祭祀;三是加快土葬区改革。积极推行遗体埋葬公墓化,严格墓葬用地,引导群众摒弃水泥和石材建坟,推广不留坟头的遗体安葬方式;四是加强对殡葬改革的领导。建立和完善殡葬管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殡葬改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五是加大对殡葬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殡葬事业公共投入和稳定增长机制,将殡葬事业经费纳入地方预算,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的能力;六是大力推行惠民殡葬政策;七是理顺殡葬管理体制。各市、县(市、区)要明确承担殡葬管理的工作机构。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原则,殡葬管理处(所)应与殡仪馆(殡仪服务站)分开,剥离殡葬管理机构经营性、事务性职能,明确殡葬管理处(所)为财政补助的殡葬管理事业单位,殡仪馆(殡仪服务站)为殡葬服务事业单位;八是提高殡葬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依法办事、文明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殡葬服务单位内部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大力引进人才,规范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认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五篇: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流程

一、农村低保审批工作程序

1、农村特困户(人均年收入低于684元),个人提出申请报村委会。

2、村委会接到申请,经两委研究同意后,提交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3、村文书到社会事务办领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并在村政务公开栏中对拟办理的低保的户进行公示七日,七日后无异议,文书填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并将个人申请及家庭户口簿索引页的复印件一并上报社会事务办。

4、社会事务办、财政办联合进村调查审核。

5、报分管领导、提交党委会研究。

办理时限:党委研究同意后7个工作日内上报县民政局审批。

二、城镇低保审批工作程序

1、城镇困难户居民(月人均收入低于160元)个人提出申请,报居委会。

2、居委会接到申请后,对申请人家庭收入情况入户调查核实,并张榜公示。

3、公示无异议后,居委会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并将有关材料收齐后一并报社会事务办。

4、社会事务办、财政办联合对申请低保的户进行调查审核。

5、报分管领导、提交党委研究。

办理时限:

党委研究同意后,七个工作日内报县民政局审批。

下载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工作 [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工作 [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信息

    建国街街道办事处 认真做好新低保申请家庭入户工作 近日,建国街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同社区干部一起对新低保申请户开展了入户调查和走访。调查中,工作人员对申请户家......

    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职责[范文大全]

    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职责 一、 依法开展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抓好政务、村务公开和村干部、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创建自治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做好婚姻登记工作。 二、 开展......

    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职责

    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职责 一、 工作职责 1. 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民政、残联、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制定本辖区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社会事务办工作职责

    思唐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 工作职责 一、救灾救济工作 1、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进低保率100%;应出即出,出低保率100%,低保对象动态调整按时报批,操作程序规范,保障金按月足额发放......

    社会事务办工作职责

    社会事务办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参与编制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负责优抚对象申报和优待工作;负责发放农村义务......

    社会事务办工作职责

    社会事务办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参与编制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负责优抚对象申报和优待工作;负责发放农村义......

    乡镇政府防汛防台工作情况汇报

    乡镇政府防汛防台工作情况汇报XX乡地处莲都区西北部,乡政府所在地XX村距市区10.02公里,丽雅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从乡域中部通过,G25金丽温高速丽水北出口距乡政府所在地6.5公......

    乡镇政府2018年度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设想

    乡镇政府2018年度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设想按照县委办、政府办通知精神,现将我镇X年度工作总结和X年工作设想报告如下:一、X年目标责任考核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今年,县上下达我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