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正方营销策划——态度
全正方浦一鸣:态度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生产着自己的“产品”,有些人总是能够为别人提供出色的成果,而有些人则只能落于平庸、甚至被逐渐淘汰,这其中的差距,未必就是人与人之间先天资质于能力的差异,而更多取决于每个人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而言,面对一片新鲜的世界,往往都会抱着雄心壮志,想要在未来有所成就,成为职场里的达人,然而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一个良好的态度显然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态度,不仅仅体现在对工作的认真之中,更在于不断寻求改善工作能力的学习态度上。
无论什么工作,在起步阶段,总会有老员工进行传授,以便于新人快速适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学到的,都是前辈总结出来的方式,而一名想要有所成就的员工,就必定会对从前的工作方式进行总结和思考,从中发现改善的余地,让自己能够做的更好,从而脱颖而出。
就拿我们营销策划这项工作来说,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及逻辑概念,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几乎人人都能学会,然而优秀策划师与平庸策划师之间的区别,就体现在其对外部世界的学习及探索能力上。每一项策划结论都不能仅仅是拍脑袋的所谓“创意”,而是需要有足够的现实依据来支撑,才能保证战略方向的准确性。所以,如果在空余时间,不去关心商业、政治信息,不习惯在生活中思考见到的个这个广告和享受的服务,那么其将很难在这个行业中有所大成,甚至其固话的思维,会逐渐被快速变迁的时代所淘汰。
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仅仅只是为了帮助公司提供更好的“产品”,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其实还是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别让自己仅仅成为一个为别人感叹的崇拜者。
第二篇:全正方营销策划——好习惯,要坚持
好习惯,要坚持 忙,成了大家最熟悉的状态,我也不例外。好些日子没有动笔写点什么,昨日心血来潮想写点什么,结果只是思绪翻云覆雨,却有点笔生,不知该如何下手。徘徊了半天还是没结果,“好好先生”说那是好久不写,会忘了原先熟悉的东西。我们花很多时间去吸收新的东西,也丢弃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以前每天用笔,现在每天用键盘;以前翻书,现在抱手机抱ipad;以前围着军旗象棋,现在都上网游了,也许没有办法去衡量得失,或许没有比对的必要性,新旧事物应该需要融合,好的习惯是需要坚持的。坚持学习,也许比现在的自己能干;坚持锻炼,可能身体很健壮;坚持记单词,可能现在还能说几句英语„„太多需要坚持。看似微不足道,日积月累,往往结果却能举足轻重。
生活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是所有付出都有收获,可不付出连收获的机会都没有。每天坚持,很难做到,需要非人的意志;定期坚持,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考验的是持久耐力;习惯不了了之,很多机遇或成功也随着不了了之。你的好习惯还剩多少?
孙玮2013.09.09
第三篇:正方
正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学校介绍
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陈述辩论
正方一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小学生。小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我方坚信: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1.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素质。而因特网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邓小平爷爷不是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吗?
2.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到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可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哦!另外,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这将会促使我们更积极地去学习英语,这难道不好吗?
3.现实性。每所中小学建立电脑教室,普及网络知识,推动小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我们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已成为势在必行了。再看看我们身边,学校的网站不正搞的红红火火,王老师不也建议大家多多去学校的网站看一看吗?班级的网站不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吗?如果上网不好,为什么要建这些网站呢?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相信,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小学生处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我们将会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相信,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终将会聚沙汇塔,终将会获得回报。所以,我再一次陈述我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正方二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难道还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天下事吗?
对方辩友举出了种种例子来证明网络对我们小学生的弊端。但是,我要说任何事物在新生阶段总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弊端,如果我们只因为它一点小小的瑕疵而扼杀它,那我们岂不是少了很多现在必不可少的东西?
网络的快捷同样也有它的优势,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及时地知道一些最新的新闻;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访遍全国各地的小学,在网络图书馆里查询我们所需资料,借助网上的资料,从容地完成学业,考试后可以马上知道成绩,有了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请求老师指导。就拿大家印象最深的非典来说吧,非典时期,广州、北京一些学校不得不停课,为了实行同步教学,人们发明了网校,每周网校教学内容全部和学校课程进度保持一致,我们在全国各地通过上网都可身临其境地接受全面教育。这难道不好吗?因为上述的种种观点,我方坚信:上网利大于弊!
自由辩论
我方可问问题:
问1:现在学校里装了“班班通”,如果上网不好的话,学校为什么要装“班班通”呢?
问2:既然对方辩友觉得上网是不好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有哪一位没有上过网?既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要带头!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上网不好的话,那为什么你们要上网呢?
问3:如果上网不好的话,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发明网络呢?
问4:我们小学生仅仅是针对找资料、学习这方面来上网,难道这也有错吗?
对方可能会问的问题:
问1:现在因为上网过度而引发的疾病并不少,像“上网综合征”等等,对方辩友对此又如何解释呢?
答辩:诸如“上网综合征”等等疾病的确是有一些,但是,对方辩友,你们难道没有上过网?你们上过网,又为什么没有得“上网综合征”呢?我们小学生还是有一点自制力的,不会上网过度,因此,这类的疾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问2: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口口声声说上网是为了查资料,那么你们在网上用来查资料的时间究竟占总时间的百分之几呢?!
答辩:诚然,我们上网并不一定是去查一些资料,但是难道游戏就没有好处了吗?不知对方辩友是否玩过一款名为《牧场物语》的游戏,在这款游戏里,你需要自己经营一个牧场。这样从小培养我们的责任感,难道有弊处吗?
问3:请问对方辩友,你们上网究竟是为了干什么?难道仅仅是查资料,从来没有去BBS上灌水、去泡泡堂玩过吗?
答辩: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在查资料,有时也玩玩游戏。但请对方辩友明确今天的辩题: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上网利大还是弊大,而不是玩游戏好不好!游戏可以寓教于乐,在玩游戏的同时,我们依旧可以得到许多启示。游戏就像一个童话故事,请问对方辩友究竟是喜欢三字经呢还是喜欢听童话?
总结辩论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老师、同学大家好!首先,我想针对对方辩词做一些分析。不可否认,对方辩词精彩绝伦,但真理不是修饰而成的,对方辩词中的漏洞依旧清晰可见:今天,对方辩友罗列了大量的例子,不惜夸大其词地说小学生上网如何坏,如何坏!可对小学生上网带来的一系列利处轻描淡写,甚至像蜘蛛网一样轻轻的抹去!这种不尊重事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说一叶障目的态度,的确无法令人恭维!其次,我想针对此次辩题做如下分析:
一、我们将成为明天的建设者,我们肩上担负的是托起未来的重任。我们的任务是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掌握科学技术。我们的年龄也使我们对新生事物既充满好奇,又缺乏自制力。因此,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老师、家长的领导,他们的世界时时处处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保护。
二、网络有着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相互交流,可使信息处理更系统,全面。使信息流通更及时、便捷,所以教育选择了上网,世界选择上网。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成为世界竞争的主流,教育面临改革。而网络的出现,无疑成了教育改革的好帮手。面对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空间,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听名师讲座,可以身临其境地畅游奇妙太空,我们学习不再仅限于书本,我们也逐渐拥有了更高的科学素质。
当然,我方也不否认网络存在弊端。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利有弊,但正如我方辩友所证明的,如果人们更广泛接触到的是事物有利的一面,我们又怎能说是弊大于利呢?这就像吃鱼一样,我们有时会被鱼刺卡住喉咙,但我们就不吃鱼了吗?不会。因为鱼刺卡喉咙只是偶尔,如果小心,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小学生上网也一样;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信心地说: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谢谢!
第四篇:正方
正方
谎言,说谎是欺骗,欺骗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事不得人心,这些都是打小师长们就谆谆教诲过。但我们扪心自问,又有谁没有说过谎言呢?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不相识的人,目的也有很多种,但当我们给谎言加上一个“善意”时,仿佛大家都可能接受了,这正是人性的弱点的集中表现。
反方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就说实话。它将令你的对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因此,心理学专家们的观点是:不要轻易扯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
正方
作为谎言本身必然会有碍于诚信。所以,在此我要大声疾呼,让我们拒绝善意的谎言,共同打造诚信社会。
反方
请对方辩手注意,您们的辩词存在很大的疏漏.我们认为区分事物首先应先从定义入手进行阐述,综合康熙词典的释义,善意的谎言就是不事实求是,说假话、虚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从善意的谎言词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其属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谎言,因而善意的谎言本质上就是谎言。善意的谎言其动机虽然为善意,但因为善意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屡屡被一些“职业骗子”所利用――这是不争的事实。“谎言”的本身是阴暗的,事物的好恶不由事物的目的去衡量,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假话。尽管其褪去了丐服穿上了旗袍,可是依然摆脱不了其谎言的本质,而谎言就意味着欺骗,因而就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往往这种谎言一旦戳穿,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
正方
在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道德规范中,“诚信” 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诚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义。古人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反方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正方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必然会有碍于诚信。
请对方注意,既是谎言?何来善意?!即是善意!何必撒谎?!
反方 谎言虽然为善意,但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所以,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必然会有碍于诚信。
正方 与民族精神来一次暮然回首,原来那诚信竟在灯火阑珊处。隔着几千年的长河,依旧可以清晰地听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宛如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个人如果丢失诚信留下的就是虚伪:一个企业如果丢失诚信将面临破产然机;而一个民族如果丢失诚信将会对堕落与死亡!
守信了诚信就守信了一方净土,守信了诚信就留信了成功,守信了诚信中华民族才能永恒。
在此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当一个人在失去了诚信之后,他的出发点还是善意的吗?
所谓善意的谎言也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后果。并举出实例:某人身患绝症,为了让他平静地度过余生,亲朋好友一致把他瞒过,这其中绝无恶意,也绝无私利,但往往未能尽如人意,欺骗无法持久,反而使病者失去了配合治疗的理性和处理个人事务的时机。女哲学家西塞拉•波克警告说,这种谎言会置人于人格大滑坡的边缘。她在《说谎,公共和私生活中的道德选择》一书中写道: “ 心理上的障碍荡然无存,辨别真伪的能力更加模糊,自认为谎话不会被识破的概念可能趋向偏执.”一些对说谎现象颇有研究的心理学家建议,任何人如果想对朋友、亲人、同事说些“ 善意的谎话”之前,最好能好好考虑一个涉及心理反应的问题,即对方如果知道了真相后会感谢你的好意,还是会觉得对你的长期信任被你伤害了。
我认为即使谎言是善意的,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比比皆是.何须举例.这种负面影响对诚信的破坏往往是比较隐蔽,是一种慢性中毒.无视这种毒害,无疑是掩耳盗铃.我想请问对方辩手,您们口口声声说善意的谎言与诚信是两个范畴,请您们就善意的谎言准确下一个定义
反方 有人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以诚立身,以信交友,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经济正常运行、推进体制创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举。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一些领域和个人的信用匮乏,已日益成为令人切齿的社会公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正如对方一辩所述,谎言何来善意,既是谎言就有碍诚信,请问对方辩友,诚信是什么?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的是什么? 正方 我方认为反方在一些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根本性的错误,诚信是建立在彼此的坦诚以待的基础之上,任何的欺骗即使是所谓的“善意”的谎言可以说是与“诚信”完全悲道而弛的.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概念我想在此就不需要再论证了,已经分析的很明白了.
第五篇:安乐死 正方
。但是当我们无力再让生命感受快乐、幸福、尊严时我
们应让这生命结束, 让这痛苦结束。安乐死是结束这种
生命与痛苦的好方法。作为一种生命结束方法, 它应有
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人们在心理上是否接受安乐死是安乐死存在的首 要社会基础。有这样一些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对313 名不同人群的调查显示: 93.6%的人赞成实施安乐死。其中医务人员赞成为 98.4%, 法学界人士赞成者为90%, 一般90.1%。上海某
大医院530 位危重病人的死亡中, 有28%的绝症病人 是在病人或家属主动要求停止治疗而死亡的。[ 1] 这两组
数据表明: 在观念上大多数人赞成安乐死。在实践上, 基
于对安乐死的理解, 人们已开始实施安乐死。人们在思 想观念上对安乐死的赞同也为安乐死准备了心理条件。
其次, 安乐死还可避免不必要的医药资源的浪费, 使社会有限的医药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由于人类认
识的局限, 地球资源的贫乏, 使我们的医药资源处于珍
贵而有限的状态。而人类面临的各种致病病毒、细菌的
侵犯却是滚滚而来, 何况我们的生命还面临着来自自然
界的力量(如洪水、地震等)、人类自身行为的危险。面对
这些侵犯与危险, 每一个个体生命显得如此渺小与脆 弱。理所当然, 我们应尽一切力量保护生命。但是当某一
个体生命处于死亡边缘, 忍受着无力克服的痛苦, 现有 的医疗技术已无力挽回其生命的春天, 而这种状态下的
生命维持又需花费极高的医疗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 用 一种人道的方法结束这种生命与痛苦, 是对社会医药资
源的节约, 可以把这些医药资源应用到更有希望的病人
身上。这样的话, 生命的去与留都是非常伟大的, 有意义 的。
再者, 安乐死对病人来说不是一种伤害, 而是帮助 其摆脱痛苦的煎熬, 维护其生命尊严。身患绝症的病人
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这种病痛让他们失去了往
日健康时的容颜、快乐、尊严。面对步步逼近的死亡之
神, 他们只能痛苦地等待, 眼睁睁看着这死亡之神残酷
地一点点撕碎这生命之躯, 践踏这生命的尊严。面对这
痛不欲生的生命, 生不如死的生活, 为什么不能做点事
情让他们安乐地死去, 尊严地死去呢? 德国最高法院第 三刑事审判庭庭长、刑法专家克劳斯· 库策1996 年在
对一起医生实施的安乐死案件进行判决时曾指出: 应尽
量地使患者体面地、不受病痛折磨地死去, 不应只为了
让病人多活那么一会儿而让他们忍受那么大的痛 苦。[ 2 ]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00 多万人在疾病极度痛苦的
安乐死让人们在生
命的终点最后感受生命尊严——人们可以安详地、舒服
地、无痛苦地离开这个世界。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来说, 安
乐死让人体验到生命中的人格尊严。人格尊严作为人的
一种基本生存需求在所有的人身权中都可得到体现。从若不是为了敬
重生命, 怎么样死与生命尊严、人格尊严又有什么关系
呢? 所以提倡安乐死决不是轻视生命。
“法定的权利不论是私人的或是国家、市镇等公共的, 原先就称之为自由⋯⋯每一个真正的权 利就是一种自由。” [ 7] 权利即自由, 意味着权利人有意志
自由和行动自由。但自由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工
具, 自由的目的是获得或满足某种利益需求或求得某得
利益平衡。“一个完整的权利, 其实是由三种相互关联的
具体权利复合而成, 即自由权、请求权、诉权的统一⋯⋯
生命要还应包括
对生命利益的处分权, 这种处分权包括生命安全的处 分, 自愿承受生命危险, 如人体器官的捐献与转让;生命
本身的处分—— 放弃生命, 如安乐死、舍己救人等。至
此, 我们为安乐死找到了权利基础, 即安乐死是权利人
行使生命权中的处分权的表现。
问题是: 生命权中的处分权可否任意行使? 以安乐 死方式行使对生命利益的处分权是否是逃避责任或侵 犯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 在法律领域内任何自由也好, 权利也好都有界限。特别是行使权利中的处分权时就更
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合法。为什么权利人行使对自
己合法利益的处分权有一定的法律限制呢? 因为, 即使
是纯粹“个人的权利, 不仅包含着本人的利益, 同时还包
含着社会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因素⋯⋯因此, 当事人对自 身权利的处分, 应当受到国家干预。” [ 9] 这一认识反映在
法律上表现为: 任何权利都以义务为界限;任何权利人
既是自身利益的权利享有者, 又是他人利益的义务承担 者。就拿生命权来说, 它是专属于权利人的, 但该权利人 的生命中同时还负担着他人的利益即对他人的义务, 且
综上所述, 安乐死是生命权的重要内容, 是生命权 人行使对生命利益处分权的表现, 这是安乐死的权利基
础和法律依据。但是生命利益的处分权不得任意行使, 不得将对生命利益的处分权作为逃避责任或侵害他人 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在法律规定的严格条件下
实施安乐死没有侵犯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