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岗位是干工作的平台
岗位是干工作的平台,是承担工作责任的地方。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做好本职工作,我觉得首先要做到“五个特别”,在自己的岗位上,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质量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出色。只有这样才能高喊出“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请放心”这样响亮的口号。
第一,要特别讲学习。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智,非学无以立德。”学习这个话题讲的人太多了,很彻底,有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的;有如何把握好学习内容的;有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的,我认为,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骄傲地对大家说:“我的岗位我负责”,只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相对应的履职能力和技巧,才能自信地对大家说:“我的岗位请放心”。我1988年到教育局仪器站工作,不断靠学习来适应工作。要发展就必须学习。至于怎么学,就我而言,最最迫切需要的是向实践学习,认知和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了解各种仪器的规格型号和性能等相关知识。
第二,要特别肯干事。对我来说,这个干事,并不是说要求自己要干多少大事,干成多少大事,而是能做一些具体实在的事情。一是要真抓实干。科学发展不能纸上谈兵,要扎扎实实做事,不搞花架子。要肯做小事,并把小事做出色。要认知和熟悉各种仪器,做一个负责任的仓库保管员。二要勤勉苦干。在分发仪器时,要面对200多所学校要细心,要有耐心,不能怕苦、怕脏、怕累,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要始终保持勤勉苦干的工作作风。三要科学巧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化,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
何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实干、苦干,还要巧干。面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要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与时俱进,用科学来武装头脑,尊重和依靠科学,不盲目、不蛮干,讲方法、讲技巧,力求使每一句话、每一项措施都有足够的科学依据,都能够经得起科学和实践的检验,并且把实干、苦干和巧干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工作的效率。
第三,要特别能吃苦。肯干事是前提,是基本。我觉得能吃苦才是关键,才是品质。不仅要肯干,而是每一项工作都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把它干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和干事的激情;无论什么情形下,都要保持深度投入、高效运转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在急、重任务面前,在连续作战、加班加点的状态下,也要保证工作质量、讲求工作效率。不仅要肯干,还要全力以赴。只有这样,心里才会踏实。
第四,要特别求细致。“泰山不拒细壤,故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常说不仅要讲求数量,还要有质量,不能光有吃苦的精神,还要让这苦吃得值,那就是干事的时候要细致、细心,作风要严谨。不同的岗位就会有不同的职责,在工作中间,我的岗位关键工作的是两个字“落实”,我的岗位应该做的是“落实”,落实仪器站的工作职责、落实上级交办的任务,和同志们一道去完成教育局的各项目标任务。
第五,要特别能担责。面对职责,对自己岗位的了解程度的不同对哪些应该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是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问题。要做擅长业务、善于指导、善于钻研的人,工作中不仅
要以身作则,还要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这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六,要特别讲团结。在工作上讲团结,要摆正位置,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讲分工、又讲协作,做到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合唱”不“独唱”、到位不越位,从团结中得到力量,从合作中找到方法,从集体中获取快乐,努力形成最大合力。在生活上讲团结要坦诚相待,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计较,做到思想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有话说在当面,有缺点予以帮助、有长处诚心学习、有进步相互激励,营造人人心情舒畅、团结奋进的和谐氛围。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都在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根本,向我们的亲人、同事、领导,向人民庄严承诺: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请放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反腐倡廉建设适应新形势、破解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法宝”,更是我们自身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改革开放30年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许这些都是大道理,从人的个体来说,创新就是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观念的转变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是创新,技术工艺的变化是创新。可见,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我们身边。虽然创新成果的实践意义有大有小,应用价值有高有低,但只要是创新,就会对社会发展有益。从我们普通公务员来说,我认为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创新工作”,这就是最大的创新。本职工作是最具体的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狠抓落实的重
要前提和基础环节。如果每个人都把本职工作做好了,市纪委九届三次全会制定的所有工作就容易落到实处,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古人云,“学海无涯”。我觉得我现有的一点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所以,要刻苦努力地学习,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尽的,要想达到彼岸,一定要谦虚谨慎,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系列论述。要学习经济、法律、财务和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还要学习一些书画欣赏、音乐欣赏和一些现代网络知识。特别是要学习一些先发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国内外的一些反腐经验。河南省纪委孙金全同志著的《赶考》、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著的《权力的转移》、法籍挪裔法官埃娃·若利著的《我的反腐败经历》等书,也都是难得的好书,非常值得一看。记得我刚来机关,一位同事告诉我,“你要每天认真学习《中国纪检监察报》,这对你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句话我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我也一直坚持每期必读,遇到好的文章就剪贴下来,真的受益匪浅,在处理公文中,每每遇到一些难题时,打不开思路时,只要翻翻读报剪贴,往往就“柳暗花明”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要学以致用,要善于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和工作当中去,努力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其次,要以实际行动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会议里,不能坐而论道,更不能争论不休。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教导我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
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今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早已明确,我们每个同志都应该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因为只有干,才能逐步探索认识规律,总结和积累经验;只有干,才能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夯实发展的基础;只有干,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只有干,才能真正体味“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深刻含义。
第三,要把本职工作干好,干出高水平,干出好效果。“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去找工作”,这是90年代曾经流行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座右铭之一。在你追我赶,竞争激烈的今天,每个人都要有清醒的头脑,要学有目标,赶有对象,看到不足,找准差距,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着力追求理想的工作效果,既求更好又求最好。干工作,有真干与假干之分,有认真干和敷衍干之分,有蛮干与巧干之分。干的态度不一样,干的方法不一样,干出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是干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和保证。所以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瞄准先进,勇争一流,有一必争,有冠必夺。
第四,在本职工作中要追求快节奏、高效率、高标准。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就必须将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对每一项工作都要列出详细的时间表,要按照倒推的办法,具体到月,具体到天,建立工作台账,着眼一个“快”字,突出一个“抢”字,注重一个“质”字,确保今日事今日毕,力求明
日事今日毕。要站在对工作、对岗位、对自己负责的高度,以改革的精神努力破除一切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弊端,敢于打破陈规,勇于突破自我,敢于自我革命,以最大限度地干好自身工作。
第二篇:宣传部是干什么的(本站推荐)
宣传部是干什么的_宣传部职责_学生会宣传部简介
相信大学新生在参选学校的学生会之前,都需要先了解一下学生会部门的简介,今天乔布简历的小编就重点说一下学生会宣传部简介以及宣传部是干什么的,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宣传部。
学生会宣传部是展示创意与才华的平台,是突显学校风采与特色的窗口。宣传部与学生会其它部门紧密联系,是一个基础但是有核心的部门。手绘及电子海报、Logo的设计与制作、布置活动现场等都是宣传部工作多样性的体现。同时,宣传部极具特色的创意涂鸦大赛等活动将让大家坚信--“其实,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作为学生会的公关形象部门,是学生会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主要负责对校学生会及其举办活动进行品牌包装,配合其他部门完成好各类活动的前中后期宣传工作。
宣传部职责:
1、为学生会内部举办的各类活动进行前期、后期宣传,并在举办活动时进行实时宣传;
2、为活动提供更加专业化的策划、建议和服务;
3、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传达活动信息和学生会理念;
4、为全系学生第一时间传递学校发布的信息,并及时反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与其他部门共同开展内部建设活动,并对院系宣传工作进行监督;
6、定期举办宣传技能培训,提高各宣传部成员宣传工作方面的水平;
7、协助学生会其他部门开展工作,使各部门工作更好的完成。
以上就是乔布简历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会宣传部简介以及宣传部职责,希望能够对参选宣传部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
实习http://cv.qiaobutang.com/knowledge/articles/563706180cf2a04504f1f5f1
第三篇:什么是造价员,造价员是干什么的
什么是造价员,造价员是干什么的?
造价员是指通过全省统一考试合格,取得《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从事工程造价业务的人员。
造价员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编制、审核和控制。具体来讲就是能够进行施工图预算、招投标文件编制、工程量计算、进行审核、成本控制、工程款支付审核、结算管理、变更洽商及处理索赔等事宜。岗位要求是能熟练掌握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相关规定与政策、了解相关材料市场价格、掌握并运用各类预算、造价软件。
造价员以前叫预算员,现在合并了叫造价员。预算员的工作主要是工程开工的前期,造价员的工作不仅包括工程开工建设的前期预算,还包括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建设完工后的工程决算,因此造价员的工作要参加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不管是什么单位,只要开工建设,从公司到项目部都需要造价员。
目前建筑市场非常活跃,工程造价的核算问题不管对委托方还是受托方都是焦点。目前造价员市场需求量大,而市场却供应不足,因此懂得招投标、预决算,熟悉定额及相关软件,具有造价员资格证的有关人士在职场上炙手可热。
第四篇:金融学是干什么的
金融学是干什么的--金融学专业是什么及就业方向是什么 金融专业是干什么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银行系统、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企业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贸易业务及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基本掌握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外汇、外资、国际结算等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现代化银行的经营管理方法,以及有关信托投资、资金融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有关国际金融的法律、方针与政策;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用英语从事业务工作。
国际金融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管理、国际结算、外汇银行会计、保险概论、投资项目评估、英文函电等。
金融学出来到底是干什么的银行业
证券基金期货债券外汇其他金融产品
保险和再保险
投资(包括资本市场投资和实业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等)和投资银行
金融学研究生就业牛人统计
一、清华大学2005年毕业的金融系就业概况
主要加盟集团和公司:
JP Morgan
高盛集团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
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秘书处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
中金公司
深圳证券交易所
渣打银行(香港)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 麦肯希咨询公司 雷曼兄弟集团(日本东京分部)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读博)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读博)英国经济系(读博)美国麻省理工剑桥大学大学商学院(读博)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读博)美国耶鲁大学(读博)香港科技大学(读博)
二、2006年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
投资银行
高盛高华 1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1人、荷兰银行(ABNAMRO)1人、德意志银行 2人、中金 2人、中银国际 1人
咨询公司
麦肯锡 3人
商业银行
汇丰银行 1人、花旗银行
1、招行总行 2人、中行总行 3人、建行总行 1人、农行总行 2人
国家金融机构
国家外汇管理局 1人、国债登记结算中心 1人、中国银监会 1人
证券业
南方基金 2人、中信证券 2人
四大会计事务所
1人
其他机构
8人
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2005年金融系毕业研究生
盛柳刚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经济系
李莉 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系
邢兆鹏 新加坡管理学院
林莉尔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战略发展部
殷俊 未定
刘秋霞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胡蛟 《财经》杂志
罗宏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
黄国芳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系
施华 壳牌中国集团
蒋永庆 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王海琛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李鹏宇 深圳市康佳集团
王亮 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
庞剑锋 三星经济研究所
王书娜 弗吉尼亚大学经济系
阮海涛 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席蕾 出国
史晓霞 耶鲁大学经济系
许红燕 上海市南汇区发改委
宛圆渊 宾州州立大学
赵洪岩 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
颜建晔 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经济学院
周小铃 斯坦福大学经济系
张静 马里兰大学经济系
白洁 宾州州立大学经济系
张卫华 中国人民银行
许飞 贝恩公司(中国)
孙宁 北京大学国际MBA
彭凯翔(博士)河南大学任教
俞勤宜 仲量联行战略咨询部
张泓骏(博士)无锡市发改委
白营 香港科技大学 姜烨(博士)
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崔成儿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高劲(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法商学院任教李荻 密歇根大学经济系
四、复旦大学05金融毕业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上海浦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复旦大学(博士)
复旦大学(博士)
弗吉尼亚大学经济系
上海证券交易所
美国耶鲁大学(博士)
香港大学(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
招商银行(上海)
金港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
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新加坡星展银行(上海)
中国金融出版社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上海)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上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
美国纽约大学(博士)
高盛集团
深圳证券交易所
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五、五道口05年就业名单
CICC 2中金公司
BOC International 2中银国际PBOC 8人民银行
SAFE(FX reserve)1
ICBC 2工商银行
CCB 2建设银行
ABC 3
CDB 1 国家开发银行
EXIM Bank 3 进出口银行
ChinaLife 1中国人寿
Ping An 2平安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 1
CMB 2招商银行
Guosen Securities 4国信证券XX Securities 不详
Nanya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PhD 1Cinda AMC 1信达资产管理公司Deutsche Bank 1 德意志银行
南洋理工大学读博(新加坡)
第五篇:法学家是干什么的(推荐)
法学家的天职——我眼中的江平教授及其他
王泽鉴口述 陈夏红整理
作者:王泽鉴 来源:律师文摘 来源日期:2009-12-9 本站发布时间:2009-12-9 8:02:49 阅读量:136次
第一次知道江平教授
我第一次知道江平教授,是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所举办的中国民法通则国际研讨会上。会议组织者邀请了大陆地区的几位学者,包括佟柔教授、谢怀栻教授,当然也邀请了江平教授。
当时,由于两岸的消息传递不是很畅通,两岸民法学界完全没有任何接触。在这次开会之前,我对大陆学界的事情不太知道,我几乎没有读到过大陆学者的著作,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在那次研讨会期间,佟柔、谢怀栻跟我都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我们一起吃早餐,一起散步到会场,交往好几天。通过他们,我对中国大陆法学界的学者,第一次有了面对面的接触,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情况。
在这之前,别人跟我讲起过一点,说江平教授是大陆地区有名的法学家,无论是在民法方面的造诣,还是人格风范,大家评价都很高。因此,我很期待能够借助这次研讨会的契机见到江平教授。
可是,那时候江平刚被任命为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长,他最终没有能够来参加这次研讨会。我未能如愿以偿结识江平教授,这让我感到非常遗憾。
“王先生啊,我以为你很老!”
此次研讨会两三年后,我开始有机会频繁地来大陆参加学术交流,这样就有了多次与江平教授晤面的机会。
在这期间,我常听人们说起,江平教授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在那个比较动荡的时代,还能够为学生的权益而站出来,很好地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他是不是还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他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成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内、对外的表征。
这种情况下,我对江平教授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敬佩,我们有了很多次的来往。
我和江平教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看见我之后讲了一句话,这很是让我感动。那时候,我差不多50岁左右吧。江平教授说,“王先生啊,我以为你很老,是年纪很高的人呢。”因为那时候,我已经写了成十册的书嘛。他说,“我一直以为你是年纪比较高的人,没想到你这么年轻。”他这句话就让我很受感动,作为学界后辈,我想江平教授的这个善意的玩笑,对我也算是一种鼓励吧。
王文杰的答辩
我跟江平教授再一次的深刻来往,应该是在王文杰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
王文杰来自台湾地区,1994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江平教授。他是江平教授招收的第一个港澳台地区博士研究生。所以1997年6月王文杰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中国政法大学亦希望台湾地区的学者能够参加。最终,我和赖源河教授都应邀来参加这次答辩。
王文杰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可谓盛况空前,差不多有好几百人旁听,我想很少有这样子的规模。除了来自台湾地区的我和赖源河教授外,谢怀栻等教授也作为评审委员参加了答辩。答辩结束后,赖源河教授和我也应邀做了一个简短的报告。
从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江平教授除了指导王文杰之外,还指导了其他一些来自台湾地区的学生,比如1995级的黄阳寿、赖文平、1996级的吴博文等等。我想这至少体现了江平教授几个方面的精神:第一,说明他很关注台湾地区,亦很关爱台湾地区来的学生;第二,说明他很愿意帮助台湾地区的学生了解中国大陆地区的法律制度。在这个意义上说,江平教授对两岸学术界交流很有贡献,他不仅致力于在大陆方面促进两岸的学术交流,而且透过他培养的来自台湾地区的学生来促进。
因为王文杰的关系,以后我和江平教授来往的机会就更多了,有事没事也会互相致以问候。
他常常叫我“泽鉴”、“王教授”
以后我就跟江平教授有了很多次的来往,在很多场合都能够见到他。我也常常听大陆的很多学者,在不同场合提起他在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和风范。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常常叫我“泽鉴”、“王教授”这些不同的称呼。有一次,他告诉我一句话,他说,“泽鉴啊,与其说我是个法学家,还不如说我是个教育家。”
这当然是江平教授的自谦了。毫无疑问,江平教授对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制度的发展,都做出了很高的贡献,尤其在民法、商法这些领域。而且我最佩服的一点,是江平教授有一种异乎常人的宏观思维。不管是民法、商法还是整个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江平教授都有独到而清晰的研判。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江平教授总有超乎一般法学家的宏观视野和前瞻性的看法。一般的法学家,像我这样子,都是专注在某个领域内做研究。而江平教授呢,可能不是很关心细节,但是他总是用宏观的视野向前看,并提出独特的架构和理念。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江平教授对中国法律乃至中国整体的发展所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带江平参观司法院
大概是1997年,江平教授应邀到台湾地区东吴大学讲课,大概在台湾待了好几个月。那段时间,我和江平教授有多次来往,我曾多次邀请他来我家做客,也曾邀请他欣赏台湾地区的歌剧。那段期间的交往中,有件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时候,我正在台湾地区司法院担任大法官。台湾地区的司法院尤其是大法官会议,相当于台湾地区的宪法法院,法律效力级别当然是最高的。于是,我欣然邀请他到我们台湾地区的宪法法院里去参观。
在大法官会议的会场,我记得他拍过一张照片。照相的时候,有人善意地提醒不要拍照片,因为我们的法庭上高悬“国旗”;当时大陆地区当然也不希望台湾地区的“国旗”和私人在一起。大家为了不给江平教授带来麻烦,还是建议他避开这个敏感问题。
你猜江平教授怎么说?他说,“这个没关系,这是法庭的设施,到法庭,就应该尊重人家。这是一种尊重,即使是敌国,你到人家的法院,也要对他法院尊重。你不能说我要参观,要你把国旗挪下来,这样做就失去了交往的意义,这是对法律不尊重。”他还说,“这个没关系,这只是法院而已,法院就应该有这种设施承载其政治意义,你到美国法院去看,他也插美国国旗呢。”
这一席话,让我觉得江平教授很有见识,也很有气量,很有一种担当的气魄。这种情况,一般人不敢吧?这照片传出去,也许在当时会很麻烦。
联合设立奖学金
接近千禧年,我的一些著作在大陆地区出版,包括八卷本的《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还有其他几本书,甚至还包括我的十六卷本的《王泽鉴法学全集》。
我的这些书的出版,当时主要是梁彗星教授在帮忙。梁慧星当时认为,我的那些书对大陆学界有参考价值,所以提议在大陆出版发行。说实在的,当时我也没有想到这些书能够在大陆地区出版发行。
出版的过程当中,中国政法大学非常协助。但即便如此,我的这些著作的出版也有很多的波折。毕竟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主权的象征。而且,我的这些书也是第一次在大陆出版,于是就慎重再三,考虑诸如不要引用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判例标题等等,来处理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后来终于出版了几本。但出版几本之后,由于两岸之间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政治的纠纷,我的书的出版又陷入停顿。拖了一段期间之后,最后终于出齐了。
我一直在考虑我的著作大陆版的稿费处理问题。我当时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提议,用我的名义或者其他名义设立一个基金会,除了当时的稿费之外,将来陆续还有稿费,甚至我可以自己再捐一点。那时候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币值差很多,我要捐的钱,也许在台湾地区不是很多,但在大陆就会是很大的一笔钱。但后来细想之后,觉得以我个人的名义在大陆地区设立基金,这个方案并不是特别好。
2000年的时候,江平教授考虑捐献部分财产,设立一个“江平民商法奖学金”,于是我就将我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拿到的稿费,也捐入江平教授的基金会。当时,我的稿费大概有20万左右,这在当时也不是一个很小的数目,都可以买一套房子了。我记得当时我还给江平教授写过一封信,表达了捐钱的意愿,并说江平教授在法学界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我愿意一道共襄盛举。
今年,“江平民商法奖学金”运行刚好十年。十年来,这个奖学金形成了严格的选拔机制,也创造了声誉颇佳的品牌,培养、发掘了很多民商法学领域的优秀学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商法学的发展。这个奖学金也不仅是给民商法学专业优秀学生一定数额的资助,更多是一种象征或理念的表现,表达了希望推动中国法律教育和年轻法学家的培养的心愿。
今年也恰逢江平教授八十岁的生日。我想这个十年,和江平教授的80岁,都是有特别意义的。十年有成,八十年更意味着一个丰富的人生。无论是在法学教育领域,还是在个人生活方面,都跟中国法律教育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会成为江平教授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共同讲两岸土地法治
每次我来大陆,基本上都会碰到江平教授。他也常说,很希望能够和我晤面。好像我们上次见面,就是在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个学术演讲会,他担任评论人,他那个思维的敏捷,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掌握,比我很多年前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去年我在北大讲学的时候,刚好江平教授身体不舒服。王涌带我到五棵松301医院去看他,我们也谈了些事情。我发现他的精神非常好,很快地就恢复过来,达到了原来的状态。我为他庆幸,也为中国的法学界庆幸。这样一个指标性的人物,这么高龄,竟然还能够继续战斗!
这次我在清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到北京之后王涌等人有个庆祝会,也邀请我参加了,刚好王文杰也来了。聚餐完了之后,江平教授知道我来了,我们去拜访他,我们谈了一些愉快的事情。过了不久,江平教授就跟我说,“泽鉴兄,政法大学的学生希望能邀请你去演讲。”他大概担心我不愿意去,自己出面邀请了。因为我在清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确实不愿意四处演讲,觉得这样做对清华大学法学院不是太好,所以今年拒绝了很多人。江平教授又提议,他就说跟我合办一个座谈会。
那讲什么题目呢?他说讲土地改革吧,他想让我讲台湾地区的《三七五减租条例》。他提出这个主题的时候,我非常敬佩。因为两岸都面临着土地改革,而两岸的土地改革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大陆地区的土地改革是国有化,也带动了大陆目前市场经济 的发展。而台湾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私有的基础上,完全依法律来进行的,就像《三七五减租条例》的制定、辩论,经过了严格的法律程序,并在适用中经过了不断的解释和修改。尤其最近几年,台湾地区学界很关注这个条例,看他是不是违反宪法,有没有保障人民的人格权、财产权或者是契约自由等等,完全是依法律的方式为之。那么,这显然也是台湾地区社会的一个特色,即使是一个这么大的问题,也是以正当法律程序为之。
而且,江平教授对台湾地区的土地制度非常了解,对《三七五减租条例》有深刻了解,诸如“耕者有其田”,以及对整个台湾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根本影响。这让我非常敬佩。我想,选这个题目,还是比较有深意的。
2009年11月20日晚上,由江平教授和我主讲的《海峡两岸土地政策新发展》,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礼堂如期举行。当时,整个能容纳两千多人的大礼堂坐满了听众。
我想,土地制度改革也许是大陆地区现在最急迫的问题。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有不同的模式,每个模式也许只适合每个地方的需要,也只适应每个地方不同的情况。但即便如此,不同的模式之间也可以彼此借鉴。这或许就是这场讲座的特殊的意义。
谢怀栻、佟柔和江平
我以前每次到大陆地区,有几个学者是必须拜访的,一个是谢怀栻,一个是佟柔,一个江平。我们见面的时候,常常是几位学者都会在一起。他们都是中国民法学界的前辈。
包括江平教授在内,中国法学界的这些前辈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向都做出了贡献。从年龄大小来看,佟柔、谢怀栻和江平,他们的为学与为人,正像中国传统经典所说的,都是立功、立德、立言的典范,对近年来中国的法制事业有非常大的贡献。
谢怀栻教授我们都尊称他为谢老。谢老跟我很熟,原因有这么几个:第一,谢老在当年台湾光复的时候,曾去台湾当过法官;第二,谢老是梅仲协老师在大陆时期的学生,而梅仲协到台湾后,也是我的老师;第三,谢老跟姚瑞光是同学,姚瑞光也是我的老师。由于这些因素,我跟谢老见面,总是倍感亲切。
这三位学者各有不同的特色。
先从谢怀栻讲起。谢怀栻在1949年之前受过正统的法学训练,所以他法学信念非常坚定,法学素养亦非常扎实,无论是对法学的认识,还是对法学概念、体系、原则、解释和适用,都有十分精深的掌握。我想现在两岸年轻的学生们,应该可以从谢老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佟柔呢,他对所谓的社会主义法制有比较全面的领悟和掌握,能够在法制建设领域,把苏联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结合在一起。他以前跟我讲过,当时苏联专家来上课的时候,他就站在旁边听讲并翻译,翻译完之后,就在课堂上再给学生讲。
江平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去苏联留学。从苏联留学回来之后,当然他遇到了中国社会的剧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一个时代承前启后的牺牲品。
江平和我不一样
江平教授的民商法方面的著作,我没有系统地通读过,但我看过他的大部分文章,尤其是相关的文集。我想,江平教授治学的特色,主要就是有宏观的视野,有理念也有思想,能够指导中国法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和我是不一样的。我比较注重台湾地区现行法律的解释适用,比较重视技术面的操作,这也是台湾法学一般的重点。台湾地区已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所以现在留给学者的问题,就是如何解释、适用这些法律,不断地通过立法的修正、法院的判决、行政的法令以及学理研究的紧密结合,这样促进台湾地区法律制度的解释适用,并在解释和适用中使其慢慢丰富。
但是大陆地区,眼下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需要市场经济,需要立法的变更,需要体制的变更。大陆地区所面临的情况,跟台湾地区的情况就不太一样。所以这些差异,就明显地反映在江平教授的著作上,他是一个往前看的、具有宏观视野的民法学者,更关注社会转型中的正义问题。即使像民商法这些技术性很强的法律,江平教授也有他理念的追求,比如他强调市场经济,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的自主和自治,他希望这些理念能够共同促进整个社会进步发展。我想江平教授的著作的意义就在此。
至于说法律的解释适用这些细节的问题,我想在江平教授以往所处的时代,人们可能也不会重视。即使现在,大陆地区的法学教科书,主要也还是在谈立法原则、概念、体系的问题,也不会和台湾地区一样。台湾地区的法律体制已经完备了,所以法学家的工作,主要就是通过解释适用,使其更健全更完善;而大陆地区则是在建立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学者的功能,以及其著作的内容、风格、任务和方法,就肯定会有所不同。
法学家的天职
那么,在一个法治社会里面,法学家到底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法学家的天职是什么?我想法学家有几个功能:
一个是其本身的教学与研究。台湾地区的法学家,也不只是关在书房里写书,他除了教学和发表论文以外,也参与立法、行政等法律事务的工作。据我所知,无论是台湾地区还是德国,法学家也都参与立法工作。台湾地区重大的法案,都会由学者组成委员会参与其中,甚至也由学者代拟草案。法学家除了参与立法以外,还参与行政,如政府的法规委员会、诉愿委员会等等,也都有学者的参与。而且像我们宪法法院中,有一半以上的大法官都是学者出身。在传统设计上,我想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一般是要求做基层法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可能往高级法院晋升。这就和大陆地区的最高法院不一样,在大陆我看到很多法官那么年轻,我就很奇怪。这也许是体制的原因,因为在台湾地区,“最高法院”是省级的,需要25年以上的基层司法经验。而大陆地区刚刚开始法官的职业化,所以其法官也就会很年轻,但是我想以后很少会这样了。台湾地区最高法院的法官,至少要55岁以上,所以宪法法院里,一半的大法官是从最高法院来的,另一半是从学校来的。所以法学家也能参加到这样有高度、有政策性的,或者有价值理念的事关基本权利的法院中来。这些参与,也在理论和实务上得到了一种平衡。
这与大陆地区很不一样。大陆地区法学家很多,功能就更多元,贡献也就不同,其所从事的事情也就很多样化,比如参加仲裁、到各地讲课普法等等,贡献也很多。在大陆法学家中,江平老师除了以前当大学校长、写书、著作外,也参与立法,到各地教学的事务也很多,像普及法治理念的工作也做了不少。我想这是大陆法学家所作出的独特的贡献。在大陆地区,像一个法律比如《物权法》的出台后,学者就到法院、政府机关或者其他地方去讲。这种情况在台湾就不会发生,法学家很少到各地去讲学,因为地方小,即使新法律出台,法律体系已经很完备了,大众对法律的常识已经具备了,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即便对法律有特别的修订,相关的解释和操作交给专业人士去处理就行了。
江平教授曾给我讲过一个细节,说他80年代最早在大陆开罗马法,当时出去就有人问,你们怎么养骡子养马还有法律呢,人家听成了骡马法。佟柔教授也跟我讲过一个笑话,说1986年《民法通则》通过后,他到各地去讲学,人家也问他,说为什么民法上有法国人?因为有“法人”嘛!这也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只能从历史上去了解这个背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江平教授完全是中国大陆地区法制建设的推动者,他宣扬法律的理念,侧重于普及价值,善于从比较宏观的层面看问题。他对中国法律的发展,起到了普及和深入的作用。我发现在大陆地区,有两个学者出来时学生会异常多,一个是谢怀栻,一个就是江平。这也是学生对他们的尊敬。
我常常会拿自己和江平教授做对比。因为社会的不同,任务也就不同,需要我们做的也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不一样。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能够在台湾大学或者德国读书。江平教授就说,“你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吗?我们在下放劳动。”
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历史环境也不一样。那时候在台湾地区,尽管还是处于解严时期,但大多数人还能够安居乐业,还能够做一些事情,有物质的条件也有客观的环境。从这一点来说,大陆地区的法学家,比我们更加努力,也更加有信念。当年谢怀栻对我说,“你在写书的时候,我在新疆劳改。姚瑞光在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当法官的时候,我在新疆劳改砌房屋。”这就是历史环境的差距,谢怀栻当时还是高考第一名呢!
你说有时候反观历史,我们发现蒋家父子对于知识分子,尤其是学习过法学的知识分子,常常给予特别的优待。你这个观察得不错。蒋家父子对学者是很尊重的,尤其是以前。李登辉以后,对学者的重视就降低了,为什么呢?因为李登辉自己是学者,所以他不重视学者。当然这个原因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台湾当时开始实行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中选举当然很重要,所以很多事情就是选举挂帅,选举立法委员、政府的职位等等,都和美国一样。以前这些机构里面,学者很多的,现在也不少,在部长级里面,也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是学者,这保留了老蒋时候的传统。但是老蒋的时候更重视学者,这个你观察得很对,确实如此。
而且,法律人也维持了法律秩序和价值。我想你提及的王世杰、吴经熊或者史尚宽这些人,他们都在政府担任重要职务,但这些人还是维持了法律的架构、法律的程序和法律的价值。虽然在某些情形方面,他们会有些专权,但是法律基本的机制还是维持运转,法院也在运作,这肯定是蒋家父子对台湾的一个贡献。他们没有破坏法制,而是尊重法律,所以这方面的学者,也得到了重用。蒋家父子的这些努力,最终形成了台湾现在法律制度的基础。
江平教授的贡献
那么,像江老师这么一个学者或者作为主流的法学家在大陆法体系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我想他的第一个贡献,就是他把罗马法引进来,因为现在中国政法大学和罗马第一大学、罗马第二大学有更多的交流,他的贡献是使得中华法系和另外一个重大法系有了交集,从而奠定了中国法制的历史基础。
江平教授的第二个贡献,就是他提倡民法的理念,奠定了民法发展的基础,而且加强了民法和商法的联系,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法律体系。
至于说他多大程度上对于法律的具体解释、对于法律条文产生了作用,这我就不太了解了。但是基于上述两点贡献,我想江平教授的卓越的贡献,最终影响了法律的运作,奠定了法学研究的方向和法治事业拓展的基础。
访谈时间:2009年11月28日
访谈地点:清华大学明理楼
*王泽鉴:著名法学家,台湾大学教授。
**陈夏红: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