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急传信息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急传信息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主要是:人员不足。本科室承担单位近三分之一的工作内容,科室编制五人,实际在岗四人,其中一人参加“四群”新农村指导员工作,需下乡驻村工作一年,科室工作人员实际仅三人,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紧张的情况,在今年内尤为突出。
急传信息科 2012-5-10
第二篇:医保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医保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医保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近两年来,县医保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受现行医疗体制、政府财政状况以及其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工参与统筹面较小,社会化程度不高
按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覆盖”的要求,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将从财政供给人员、国有企业职工、集体企业职工向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城镇居民、最后拓展到农村群众,但就目前我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与统筹的情况来看,财政供给人员全部参与医保统筹,上划单位和国有企业人员参保比例为56.8%,县烟草公司和供电公司直接没有参与。全县没有一家集体企业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就更不用说。由于参与统筹面较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金的抗支付风险能力较弱,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管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难以形成,从而进一步影响医保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多种原因导致公共财政实现基本保障支付风险加大
一是职工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现,参保人员中危重病人逐年增加,职工住院费用进一步加大,尤其是退休人员住院人数增多、住院费用加大,2005年住院人数中,退休人员住院人数超过住院人员总数的40%,住院发生费用和报销的费用则超过50%;二是医院职工部分工资依靠自找,受利益驱使导致无病查病、小病大治的情况仍然一定程度存在;三是同类药品五花八门,政府对药品价格难以实现宏观管理;四是对参保人员监督不力,导致利用医保卡进行挂靠或冒名住院看病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按照现行医保政策的规定,属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只能是参保对象本人使用,但如果监督不力,一张医保卡全家都可以住院看病的话,财政对医保支付的风险状况显而易见;五是药品流通环节的利益分割,转化为财政对医保统筹的支付风险;六是医保工作管理各环节人、财、物的投入也转化为财政的支付风险。正是由于以上几种原因,职工个人出了钱,报销比例也降低了,但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支付却依然居高不下,按3%配套,财政每年要拿出720万元,按5%配套则每年要支付近1200万元,而医保启动以前每年公费医疗报销费用不到400万元,与医保启动前的公费医疗相比,财政负担有增无减。
(三)医保用药价格偏高,医院药品价格和市场药品价格混乱,难以保障参保职工的合法利益
此次民主评议,调研组选择40种医保和非医保常规用药进行了抽样对比调查,具有完全可比性的十一种。通过对比,多数医保定点药店药品价格比平价药房药品价格高30%以上,最高的悬殊20倍,如50粒装的哈药总厂生产的阿莫西林胶囊,平价药房的价格仅为每盒4元5角,但到了医保药店价格则是每盒9元,而到了医院则变成了每盒15元7角;免可球蛋白平价药房的售价仅为每支3元5角,但到了医院则成了每支21元;输液用的环丙沙星针剂在普通药店售价每支为1元6角,但到了医院则变成了每支16元。一些所谓的新、奇、特药的药品价差则更大,而且同一种药在不同的医保购药点和医院价格不统一,同一定点单位医保消费与普通消费价格也不统一,导致药品价格混乱。出现这种药价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同类药品生产厂地太多,批号太多,剂量标准不一,进药渠道不一,导致药品价格失控;二是医药不分的医疗体制,部分医生就药处方而不是就病处方,导致一些所谓新特药价格居高不下;三是医院职工部分工资依靠自找,药品价格剔除流通环节价格因素外,还要进入医院的运行成本,这也是导致药品价格上涨和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药品流通环节缺乏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五是药品种类繁多,物价局、卫生局、药品监督局等部门对医药监督管理职能交叉,导致医药监督管理存在盲区;六是定点医疗机构把医保的基本设施投入转化为广大参保对象的消费成本,从而导致在同一个机构同样的药出现医保划价与个人自费不同的价格。
(四)住院报销比例太低,参保人员不堪重负
2005年全年参与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住院人数为477人,发生住院费用为461万元,但报销费用仅为226万元,报销比例只是48.6%,2006年1月至9月报销比例虽有所上升,但报销比例仍不足57%。某乡镇一男教师住院花去3000多元,经过多方周折才报销51元,按他的说法是反赔了本。某乡镇一女教师,跑几趟才找着领导签字住院,住院花去1800多元,但只报销了几十元钱。退休人员公费医疗时报销比例多在90%以上,但实行医保后报销比例多在60%以下。一退休干部住院花费2100多元,只报销了770元,报销比例不足40%;另一退休干部做喉癌切除术,花去48000多元,但只报销了22000元。导致住院报销比例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县级财政紧张,财政统筹属于低标准配套,按国家规定财政配套部分为职工工资的5%至8%,但我县在刚启动医保时,财政配套仅为3%,由于配套比例低,考虑到支付风险问题,设定的报销比例总体偏低。二是不管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住院,医院都要收取一定数额的“起付金”,医保条例中这种规定的初衷,是限制小病大看、小病住院,但对于真正得病需要住院的人来说,却是增加了个人负担的比重。三是主治医生对医保用药目录不熟悉,非目录类药用得较多,导致个人承担费用增加。四是个别医生热衷于所谓新药的使用,而多数新药都没有进入医保用药目录(我县启动医保时所用的医保用药目录是1998年版的,很多新药显然不在目录之列),个人负担部分自然增加。2006年开始使用2005年版的医保目录,这一问题得到初步缓解,报销比例有所上升,但就是这个新目录中许多所谓新药也没有列入,有的药仅改了一下药名价格就升几倍,所以新医保用药目录也只能在短期内适用。五是住院检查费、护理费及其它杂费项目繁多,这些费用中很多是不能报销或者报销比例很低的,所以个人承担的费用也就增加了。六是很多大病患者不熟悉医保政策,不知道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保险、职工医疗互助三级赔付的方法来弥补个人承担的费用。
(五)医保启动较晚,整体推进步伐缓慢
镇雄县是全国最后一家启动医保的县,由于启动较晚,启动的基础条件薄弱,工作中以下问题在所难免:一是虽然搭建了机构,但人员依靠临时抽调组合,医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新抽调人员一时难以适应医保工作的要求;二是我县基本医疗保险点多面广战线长,医保中心工作人员相对较少,监控环节力量比较薄弱,在管理和服务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盲区;三是医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保信息网底建设缓慢,二十八个乡镇中正常启动基本医疗保险的只有三个;四是医保定点单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由于财政配套比例较低,只能是低标准启动,可能是考虑到财政的支付风险问题,条例的制定相对保守,报销比例偏低,导致“两低一高”现象存在,即:财政配套基数低、个人住院报销比例低、财政配套用于医保的统筹基金滚存基数高(配套一年基本上可运行三年),由于“两低一高”现象的存在,公共财政对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未能较好地发挥应有的社会保障作用;六是财政配套资金尤其是个人自筹基金到帐相对迟缓,有的单位甚至直接不交。个人自筹基金到帐迟缓一方面是因为医保中心工作人员较少,工作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参与医保单位职工自筹部分扣缴形式不一,在征缴形式上,有的单位如乡镇医院和学校采取的是年终一次性扣缴,县直参保对象由财政代扣,乡镇又是由地税部门代扣。由于征缴形式不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正常运作。
(六)现行医保中一些限定条件,影响医保工作的健康运行
一是医保用药目录和一些其它可报销项目制定周期太长,2005年前一直沿用的是1998年制定的标准,直到2006年才开始启用新的医保用药目录,现在医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报销目录一定就是多年,显然不符合科学的医疗发展观,导致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步伐跟不上医药、医技的发展步伐;二是全国的医保都设置一定程度上的住院“起付金”,这种费用的设置基本上按照城镇居民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设置,这种设置对限制小病住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设置受利益的驱使,给医院小病大看提供了可乘之机,因为住院与否不在职工个人的意见,而取决于医院医生的建议,这样一来,一些医院为了让参保职工到医院花费到“起付金”标准以上,不需要住院的也要求参保对象住院,所以一个小感冒看上几千元的例子屡见不鲜;三是国家对甲、乙类药品划分不尽合理。一些医生最常用的常规退热、消炎药,却被划为乙类药品;一些列为甲类的抗生素,医生听都没有听说;医生比较熟悉的一些抗生素却被划为乙类。价格便宜的国产麻醉药也分出了甲、乙类,同一厂家生产的同类药品,口服型和针剂被划为不同的报销类别,不利于医生因人施药,及时治疗;四是不同梯次的报销比例不同,鼓励病人向高梯次迈进,有些病人病都看好了,为了增加报销比例抓药也抓到上一个高比例的报销梯次。五是对乡镇医院限定住院金额为不超过3000元,因为这个限定一些乡镇医院就可以处理的病人只得转往县级以上医院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已经参与的医院反映医保经营情况还不够运行成本,没有参加的医院总体持观望态度,使得乡镇医院没有参与医保的积极性。
(七)具体操作有诸多不便
一是报帐、转院手续烦琐。住院必须经过单位领导批准,在城区的还相对方便,但对乡下的教师和医生要到县城找局领导签字后住院确实很难。报帐要经过初审、复审、审批三关,对因无法确诊的患者要求转院的,还要求本人提出申请后经主治医生、医务科、医保科、医保中心批准后方可转出。二是结帐程序不便于快捷操作。现有的医保出院费结算程序让操作人员无法做到快捷方便。据调查,每个病人结帐最快的要40分钟,复杂的要半天时间。三是对参加医保的病人硬性规定诊疗地点,不利于患者及时治疗。比如一个可以享受医保的参保对象,工作和居住地是乡镇,因为该乡镇没有启动医保,该职工突然得了急性病,如果非要到医保指定医院才能住院,显然偏离实际。
(八)医保指定医疗单位工作难度加大,多数医院对启动基本医疗保险积极性不高
表面上看,医保启动最大受益者是医院,但医疗改革给患者提供了看病时“货比三家”的条件,对医疗单位(医院)来说,则面临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医保配套服务方面,给医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与难度。一是经济负担增加。一个普通的医保定点医院,实行医保至少专门增设一个科室,新增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除新增人员经费外,每月还要增加与医保中心的电脑联网费近150元。二是工作量增加。实行医保后,从医生到一般工作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还需加强医保知识的学习。药品、特检、特治、一次性医用材料、腹腔镜手术费、服务设施等有1000多个品种或项目都需要不同人员掌握,最多的一个项目需分类三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单位的工作量。三是扩大医保就诊网点难度较大。一万多元一台的读卡机以及每月上百元的网络使用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就诊网点的铺开,而且医保网络管理在农行、电信、市医保中心之间出现推诿扯皮,导致网络服务不正常,调研组调研三个启动医保服务的乡镇,三个乡镇曾因网络问题终止了医保服务一个月左右。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县大部分乡镇医院未启动医保服务,部分乡镇买了机器、签了协议也没有启动。
就我县启动医保服务的三个县级医院来看,南方医院刚启动,基本上没有发生医保经营额。县医院在医保启动投入方面注入资金80万元,医保经营额只占经营总额的6.6%。中医院投入医保启动金4.5万元,医保经营额只占整个经营额的2%,乡镇医院的医保收入更少。
与医院相比,医保购药点在医保方面的经营占总经营额的比例也不大,定点药店对医保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九)基本医疗保险宣传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
医保工作条例只发到单位,调研和走访的过程中,基本上所有单位都没有组织对医保工作条例进行系统学习和宣传,参保人员对医保工作条例的知晓率很低,通过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基本了解医保政策的人不足30%,甚至有的连单位领导对医保工作也不熟悉,医保工作已经启动了近两年,但到如今仍有十多个乡镇和部门未到医保中心核定参保人数,有的单位发生了人事变动也不向医保中心申报,给医保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由于对医保知识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使许多参保人员不了解在新制度下如何看病就医,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如:有的参保病人不知道个人帐户怎样使用、不了解什么是“起付金”,以及分段自付等知识,由于不熟悉医保运行程序甚至经常造成医保中心、医疗机构与病人之间的不理解和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保险改革工作的开展。
(十)相关制度改革衔接配套程度不够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赖于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的配套改革。目前,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滞后,给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
(十一)行业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行业作风的好坏,体现一项工作开展的成败。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中普遍反映的问题,除了政策因素、体制因素、财力不济等原因之外,行业工作作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健康推进。一是个别医保中心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待于进一步增强,客观上讲,医保中心人员较少,工作量大,工作中难以面面俱到,但个别工作人员面对参保对象的咨询,缺乏耐心细致的宣传引导和思想工作,从而导致参保对象和医保中心之间思想上的摩擦和工作上的隔阂;二是参保对象在住院过程中,处方中的可报销部分和不可报销部分透明度不高,参保对象的医疗保障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三是受利益的驱使,个别医生在看病时的医疗建议和医疗检查偏离患者住院看病的实际,如大量非医保目录新药的使用、动辄全身检查和一些特殊理疗、特殊护理等导致参保对象个人承担费用的增加;四是主治医生、医保登记窗口、药房之间沟通协调较差,给患者带来不便;五是极个别定点药店利用刷卡之便,截取参保对象个人帐户上的专用基金,部分参保对象反映个人基金帐上的金额无故减少,还有药品包装量不足,甚至还有药房工作人员擅自提高药价等;六是在刷卡购药中,定点药店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存在以目录外药换目录内药,以卡刷化妆品、日用品、炊具等,甚至据反映有以卡刷现金的,医保个人帐户没有发挥医疗保障作用。
(十二)部门之间协调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医保起步较晚,部门之间职能还没有完全理顺,按职能医保基金由地方税务局征缴,财政负责对医保资金的使用监管,医保中心只是服务机构,但现在的情况是多数工作都由医保中心一肩挑,由于医保中心人员本身就很少,既要监管又要服务,导致两方面工作都出现薄弱环节;二是药品监督局、物价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对药品流通环节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导致药品流通环节秩序混乱;三是参保部门对基本医疗保险理解、支持不够,积极性不高,多数部门处于被动参与,一些福利较好的单位如电力公司、烟草公司等则直接不愿参与,给基本医疗保险的整体推进造成一定的难度;四是大病统筹、职工医疗互助等基本医疗保险的配套项目启动步伐迟缓,不利于基本医疗保险资源的有效整合;五是社会各界对基本医疗保险普遍持负面态度,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反映的情况,不满意率达到48%以上,没有形成有利于基本医疗保险全面铺开的外部环境。
(十三)医保个人帐户透明度不高,个人帐户作用未能较好发挥
一是将基金配套到参保对象个人帐户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职工对个人帐户上的基金流动过程难以了解,该到帐的钱到还是没到,是单位的问题还是医保中心的问题,都不知道。二是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参保对象个人帐户的资金状况看不见收支的过程,一方面参保对象对个人帐户上的资金情况持怀疑态度,同时也给一些中间环节以可乘之机。三是多数乡镇没有医保“两定”机构,乡镇参保对象要到县城才能刷卡消费,省、市两级“两定”机构又没有完全实现联网,在省、市定居的退休职工则更不方便,不得不借出差之机或者托人一次性消费,医保基金未体现其医疗保障作用。四是刷卡购药价格高出现金购药价格15%以上,不少参保对象对卡的使用持观望态度。
(十四)医保基础设施薄弱,难以保证医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是医保中心虽为正科级单位,但仍挂靠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没有相对独立的工作保障如交通等基础设施,而医保工作又是一项点多面广战线长的工作,尤其是对上级联网和县内乡镇定点医院实施有效的监督、服务职能等工作开展相对不便;二是信息网底建设脆弱,目前只有三个乡镇开展医保服务,而且也是时断时续,县内医保服务网络平台没有建立,医保工作开展相对比较缓慢,市医保中心对网络建设是要钱、要权,但在服务环节上则是互相推诿扯皮,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向高水平层次迈进;三是中心工作人员较少,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昭通市医保中心服务参保对象为14000人,工作人员为22人,而镇雄县医保中心服务参保对象为18000人,医保中心工作人员仅有8人。而且镇雄更多的医保参保对象在农村,仅凭现有的工作人员,在扩大覆盖、强化监督、完善服务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对医保工作的建议
医疗保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为此,根据走访座谈及调研情况,结合国内国际的一些医保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医改进程
1、建立由医保经办机构、医疗机构、参保单位、参保人代表等组成的听证会制度,使医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加透明,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以有效降低参保对象个人承担费用、方便参保对象、便于基本医疗保险操作为切入点,抓紧搞好现行医保条例的修订工作,使条例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加快医疗、药品改革步伐,使医保、医疗、药品三套改革同步推进、互相促进。国家已经由卫生部门牵头形成了十一个部委参加的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新的医改方案有望于明年出台,同时,云南省将在五十二个县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于2007年新增财政预算3亿元全面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我县应超前思考,做好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4、认真学习其它地方的基本医疗保险实践,适时调整医保实施细则,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医疗保险运行体系,使医疗保险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5、完善药品采购制度,遏制药品流通环节的不正之风。
6、建立健全医保、医疗、药品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健康运行。
(二)坚持“广覆盖”原则,扩大医保覆盖面
7、切实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变消极参保为积极参保,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化程度。
8、明确扩面责任,由政府出面与医保工作人员签订扩面任务书、责任状等办法,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推动扩面工作。
9、将扩面的重点转向非公有制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吸引个体劳动者主动参保。
10、认真研究解决并轨职工、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医保接续问题,做到不断保、不停保。
(三)以实现基本保障为目标,加大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管理力度
11、提高财政统筹的配套比例,切实解决个人帐户基金太少,住院报销比例太低的问题。
12、建立社会捐赠机制,利用社会慈善捐赠和企业赞助等办法来扩大医保基金的积累。
13、建立医保监管机制,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使用。医保经办单位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医保工作的重要性,通力合作,加强对医保基金收缴、使用的监管。在各项基金以收定支的原则下,分别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个人帐户、大病互助基金帐户。各项基金收支分别记帐,并按政策规定划定各项基金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专款专用,不相互挤占,保证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对医保基金的收缴和使用要力求做到底数清、责任明,杜绝挤占、挪用现象。
14、建立和完善特殊病种和困难群体医疗保证金制度,缓解特殊病种病人无力垫付医疗费用的实际困难。
(四)管好“两定”机构,切实降低参保对象个人承担费用
15、在同一辖区内统一“两定”机构药品价格,严厉打击刷卡消费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公平、透明的医保环境。
16、建立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考核机制,如民意调查末位淘汰制、投诉调查暂停营业制等监管机制,促使各定点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17、稳步推进专家审核、问诊制度,规范医患双方就医就诊行为,减少不合理医药医疗费用。
18、实行义务社会监督员制度,对医、患、保三方实施全方位实时监督,发现问题随时通报,限时整改,严厉查处。
19、完善大病统筹、职工医疗互助制度,切实降低患者个人承担费用,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保障作用。
20、大病统筹和职工医疗互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归口管理,取消门坎费,改定额管理为总额管理,确定个人承担费用的最高比例或不同病种的最大基数(此为江苏无锡市医保模式),缓解参保对象医疗费用的个人承受压力。
(五)加强医保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医保服务质量
21、调整充实医保中心工作力量,确保医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22、加强医保中心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医保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3、加强医保信息网底建设,强化对“两定”机构的监控,方便乡镇辖区参保对象的看病住院。
24、完善医保个案追究制度,严厉打击医保行业的不正之风。
25、强化医保软件建设,规范和简化审批报销流程,缩短报销周期,解决患者报销难的问题。
26、拓展医保服务网点,建议逐步吸纳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医保门诊定点医疗机构,这样既缓解了医院压力,节省了医疗开支,又方便了参保患者就近就医。
27、加强医保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医保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完善医保信息网络平台,为参保对象提供知情服务和透明服务。
28、着力改善医保中心交通、办公等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医保中心的服务能力建设。
(六)全面统筹兼顾,努力使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向纵深推进
29、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医保中心、卫生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地方税务局等基本医疗保险相关部门以及医保参与统筹单位的职能和责任,充分发挥部门在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中的联动作用。
30、适当调高乡镇医院住院限额,建议从3000元调为6000元,并完善医保网络服务,增强乡镇医院参与医保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1、医保药店的设立向乡镇推进,方便广大基层参保对象个人医保消费。
32、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医院进入医保定点,为广大参保对象提供货比三家的服务,进一步缓解医、患、保三方的矛盾。
33、建议政府出面,进一步理顺医保网络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责成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必须全部进入医保服务,解决基层广大参保对象看病难的问题。
34、按照基本保险“全面覆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财政供给人员、国有企业职工必须全部参与医保统筹的强制性政策措施,并稳步推动医保向集体企业、个体工商业者、城镇居民、广大农村群众方向纵深推进。
35、按照医保“基本保障”的要求,围绕住院报销比例、医保药品价格、特殊病患个人承受能力、财政统筹金的支付风险等方面因素,建立和完善医保运行分析机制,增强政府在医保的投入、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基本保障能力。
36、开设政府“零利润”指定药房和医院,引导医保“两定”机构的健康有序运行,营造良好的医保服务环境和服务氛围。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医保药价偏高问题,建议由政府出面开设“零利润”医保专用药店。目前,这类非盈利性的药店在沈阳、大连、青岛等很多城市都已开设,如大连市政府与美罗、海王两大药品集团联合开设了200个“零利润”连锁药店,全市低保户可凭低保证享受优惠购药政策。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由政府指定部分医院为“零利润”医保专门医院,为参保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37、加大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互助的宣传工作,增强对大病患者基本医疗保险赔付、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赔付、职工医疗互助赔付三级赔付能力,有效降低财政统筹的支付风险和大病患者个人承担比例。
38、完善医保巡回监督、检查制度,规范医保运行行为。
39、积极争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引导基本医疗保险向社区和广大农村稳步推进。
40、积极探索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货币化政策,根据不同年龄由财政或单位直接量化到个人工资中,并不断完善商业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形成社会保障与个人保障相结合、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美国模式)。守合同、重信用”单位。2012年,指导招商引资企业签约234户次、创建各级守重企业54户次
第三篇: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影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没有形成人才梯队,年龄结构不合理。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各个年龄段人数相差不应该过大。从年龄结构可以看出,46—50岁年龄阶段人数明显大于其他年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更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会出现明显的波动,这会影响工作经验、技术的逐年龄段传授、学习。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来看,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农业机械推广人员严重缺乏,与国家大力推广农业机械的政策和形式不相符合。从基层一线农牧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由于工作的地域特性,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没有固定的周末休息时间,也没有相应的待遇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知识结构老化,大、中专学历人员占大部分,相应的专业技能学习、培训机会太少,能真正接触学习内地先进技术的机会不是很多。
2、在专业技术人员和其它各类人才配置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上级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分配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专业不对口,无法承担专业技术工作任务;真正急需的有基层经历有专业技术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因现有的体制问题无法招到;部分事业单位急需一批本地的、精通藏语的、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从近几年的实际来看,基本上很难满足需求。
3、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现有的退休政策搞一刀切。我们应该正视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高原工作者身心健康带来的巨大伤害,现在跟内地一样的退休政策男60岁、女55岁,在高原实际工作30多年和在内地实际工作30多年相比,高原工作者在退休时基本上大部分都落下了高源性疾病的病根,内地工作者在退休后大都能安享晚年,高原工作者则大多倾尽半生积蓄四处求医,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存在天壤之别,这令好多人对在高原工作望而却步。
4、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现有职称评聘制度很不合理,举例来说硕士和本科要想走到中级职称需要同样多的时间,而且必须要通过初级职称的任期,使部分高学历人才望而却步。
第四篇: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些单位领导认识不够到位。信息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服务党委,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但有的单位把信息工作放在次要位置、边缘位置,往往只是提要求而忽视对信息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使信息工作人员无从下手、束手无策。二是人员配备不够到位。目前,部分县直单位和乡镇党委办公室从事信息工作的专职人员明显偏少,一些乡(镇)的党政办只有1个人,而且还要负责其他材料、后勤等工作。同时,信息员队伍缺乏人员正常轮换、新陈代谢,多年没有补充新鲜血液,有的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人员培训不够到位。信息工作需要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更新,除日常学习外,最可行的方式是进行集中培训或以干代训,许多同志没有受过系统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业务不精、情况不熟的情况,报送的信息在适用对路上有所欠缺。四是专业技能不够到位。由于缺乏培训,一些信息员在信息意识、文字综合等方面有待提高,在应对信息专报、信息约稿时,有时存在收集不到材料,或综合编辑不到位等情况。五是建章立制不够到位。整体上看,信息工作缺乏考核、评比制度,一些已有的制度流于形式,执行落实不到位。同时还缺乏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等内部管理机制。上级急需信息时就临时凑合,导致信息质量不高。六是奖惩措施不够到位。信息的收集、整理、选择、传递、建档、应用等环节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工作任务繁重。但由于一些单位领导不够重视,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信息工作人员工作激情消退,敷衍应付。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逐步加以改进和克服,使信息工作的主渠道作用真正得到发挥。
第五篇: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留守儿童,就是那些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经商或谋生而将孩子留守在农村老家或寄宿在学校的少年儿童。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打工潮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劳务输出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长。由于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我校服务半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我校在今年期中考试结束后,安排所有教师下村入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家访活动,详细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并结合学生在校表现,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管理中的困境,努力寻求管理办法,力争使我校对留守儿童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一、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这次我校对530个学生进行了家访活动,涉及15个行政村530户,通过最后的汇总得知,留守儿童多达260人,占全校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九。这些学生中,百分之二十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监护,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还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学生家长去新疆采摘棉花,两三个月后又能回到家中,即使是不太长的分离,给孩子还是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和案例
通过与留守儿童近距离的接触,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令人极为担忧的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偏差。在学校里,有些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专心听课,作业不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独来独往,与同学交流较少,同学关系冷淡。
王同学,男,12岁,七年级四班学生,成绩直线下降,据调查,他小学时还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成绩突出,升入中学后,父母外出打工,将他留在了爷爷奶奶的身边,在爷爷奶奶过分的溺爱下,在约束力的逐渐减弱中,他感觉到了自由,像是挣脱出了牢笼,品行、成绩、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2、心理有阴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这类留守儿童在家里明显缺少亲情关爱和正确的引导,没有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
张同学,女,14岁,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自幼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当她看到别的同学经常能和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开开心心的生活时,于是坐在门口守望父母,天长日久,逐渐由一个开朗活泼,笃定自信的孩子变得没有自信心,并且自卑心日益严重,导致成绩下降,行为怪异,给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3、行为习惯不良好。一些孩子自控力和约束力差,由于得不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和管理,隔代教育毕竟乏力,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得明显比同龄其他孩子差,存在逃学、厌学、旷课、打架、说谎、说脏话、乱花钱等等不良习气。
魏同学,男,14岁,八年级一班学生,父母经常外出打工,家中再无他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父母将他委托给关系较亲的邻居照顾,这位学生是住校生,周末回家一次,他在校品行极差,欺负同学,顶撞老师,旷课、逃学,动不动就不念书了,真正成了典型的问题学生,并且撒谎骗钱。有一次以给饭卡打钱为由,将父母寄存给邻居的钱要了200元,进城上网,夜不归宿,苟同他人抽烟喝酒,行为习惯相当恶劣。
4、生活贫困及卫生条件差。由于没有年轻的父母在家,家里的卫生状况一般要差些,影响身体健康。
三、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由于父母不在家,代理监护人有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容易导致自卑、封闭、虚荣,过分敏感,自尊,内心孤独无助等心理问题。
2、家庭管教无力。爷爷奶奶十分疼爱孙辈们,对孩子的约束力有限。有时明知道孩子做得不对,还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态度,导致孩子自制力较差。
3、学校条件有限。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四、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较为落后。
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基本不开设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使留守儿童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有限,导致行为不受约束。
思考和建议:加强家校联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学校寄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平等对待每个孩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流学和失学问题。
2、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个别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孩子对付初中毕业后就可以务农或打工,使部分留守儿童上进心缺乏。
思考和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多进行家访活动,正确处理留守儿童与家庭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父母亲不能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下一代前途。
总之,留守儿童在学校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学校管理者来说任重而道远,在以后还要常抓不懈,真正落实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