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加强新形势下工商联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加强新形势下工商联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16号,以下简称《意见》)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加强工商联理论研究工作,交流各地经验,部署明年任务。这对于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科学谋划
和构建工商联理论体系,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落实《意见》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精神热潮,开创工商联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以来,全国和地方各级工商联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民建、工商联界联组讨论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是在工商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取得了突破。积极围绕起草工商联新文件开展相关重大课题研究,系统梳理我们党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统一战线和工商联工作的理论思想和政策举措,认真总结党和国家在促进“两个健康”及推进工商联工作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深入研究工商联的性质、基本特征、工作对象、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职能作用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为制定文件和加强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围绕中小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问题形成了政策建议。全国工商联和北京、黑龙江、江苏、河南、广东、陕西六省市,以及有关部门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报告上报中央,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贾庆林主席批示:“调研报告很有说服力,所提建议也是积极可行的,建议有关部门研究。”李克强副总理要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部门认真研究。三是围绕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意见建议。全国和各地工商联就制定“十二五”规划、推动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推进光彩事业、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做好援藏援疆工作等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相关意见建议,积极向中央和有关部门反映,特别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全国工商联主要领导同志在参与中央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上的政策建议,引起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中央科学决策发挥了作用。四是相关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各地围绕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全国私营企业发展状况(即第九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好成效。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充分体现了各级工商联对理论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广大理论工作者高度负责和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下面,我就加强新形势下工商联理论研究工作、积极构建工商联理论体系,谈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构建工商联理论体系面临的新机遇
在学习贯彻落实《意见》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精神中,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哲洙同志多次强调,贯彻落实文件和会议精神,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构建工商联理论体系,为新时期工商联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任务,正确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工商联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线,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工作,积极构建工商联理论体系,努力实现从一般性、应急型的调查研究向战略性、应用型的理论研究转变,从单一化的调研成果向多元化的成果利用转变,从工商联内部研究部门向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研究权威部门转变,努力把工商联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意见》的出台,为构建工商联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意见》围绕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工商联、怎么建设工商联等重大问题,对工商联的性质特征、工作对象、指导思想、基本任务等都作出了新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论观点、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工商联工作的创新成果,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实践提炼,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可操作性,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导工商联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工商联工作的性质定位,提出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八字方针”,提出工商联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三性统一”的基本特征,明确要发挥工商联“五项职能作用”和“六项基本任务”,等等,勾画了工商联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2.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构建工商联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不断壮大,行业商会协会蓬勃发展。从“一大二
第二篇:在政策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政策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开篇就讲到,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从逻辑上来说,政策理论研究既是工作实践、日常调研的酝酿、深化和成果体现,又是决策谋划的起点、执行落实的基础,在工作“全链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为市级部门,承担着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在贯彻落实中统筹协调、与上下级联动共进的角色,加强政策理论研究、从而服务科学决策可以说是少不了的“必修课”。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局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政策理论研究工作,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政策体系,不少做法在全国、全省产生深远影响;再往前追溯,我们在全国较早地在××等领域开展先行探索,为全国性立法提供了一些经验。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一是构建了“以上率下+全体跟进”的调研格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身体力行,建立了中心组学习计划、重点调研、交流宣讲等制度,着力推动同频共振学习调研格局的形成。中心组成员带头,围绕解决制约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加大调研工作培训交流,让优秀论文作者上台讲心得、讲体会,邀请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阐述形势、传授技巧等,开拓干部视野、浓厚研究氛围。二是实施了“常态化+集中式”的研究模式。除每年制定由中心组成员领衔的重点调研课题计划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学习调研大抓落实、“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等活动中开展专题式调研,全体班子成员就研究心得、下步对策开展集体讨论,在共同学习中互相交流、碰撞、激发,最终形成共识。三是打造了“系统内+系统外”的研究力量。重视系统内调研活动的同时,通过购买服务、课题合作等,引入高校专家、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开展××领域调查研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整合资源,借助“外脑”形成政策研究的乘数效应。邀请政府研究部门、社科院、高校等系统外专家参与论文评审,一方面有利于从不同视角审视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宣传推广工作。四是形成了“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调研推动,在决策酝酿、政策草拟、执行落实中注重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分析研判、校准决策偏差,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如在××出台前,调研学习先进城市经验;实施中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边干边学边研究,出台“1+11”配套政策,并根据基层实践中碰到的难点、堵点,召开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的全市工作推进会,及时对疑难工作进行推动、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决策的落细落实。
决策决定着事业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策研究意义重大,需要制度、能力、作风、保障“共同给力”。在工作中我们形成的粗浅体会有:
第一,坚持正确方向,校准政策研究的“指南针”。任何工作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政策研究作为决策的前提,首先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工作是党委政府关心关爱、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指导思想上,政策研究必须把坚定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政策研究所服务的决策方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省委、市委部署同向而行。如全国、全省会议召开以后,我们闻令而动,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形势背景、提出贯彻落实建议,并密切关注省委省政府文件出台情况,在全省较早地出台了意见、高规格召开了会议。其次是要坚持正确的选题方向。传递时代信息、把握需求脉搏、回应群众呼声,是政策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实践中我们经常考虑的角度有:紧贴领导决策选题。时刻站在“参谋”的位置上去思考“司令员”所想的问题,时刻关注党委政府的指示、决议、报告中传递战略性、宏观性信息,努力做到与党委政府决策在思路上共振、在时机上吻合、在意向上趋同、在需求上贴近。聚焦群众需求选题。“问问家长里短事、听听街头巷尾言”,在了解社情民意中搞清楚群众想什么、急什么、要什么,读懂群众的心,确保选题体现群众意愿、反映群众利益。聚焦短板选题。围绕长期制约事业发展的难题瓶颈,通过靶向调研、摸清症结,为逐步解决奠定基础。
第二,强化战略思维,抢占政策研究的“制高点”。服务决策、服务长远,必须从开阔的时空中去把握发展的规律、谋划事业的前景。这里有三个维度。一是树立大局意识。从党委政府整体部署、服务全市中心工作的角度去审视本部门应该做什么?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今年上半年,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行动,主动谋划并多次开展集体讨论研究,在全省率先发布《××方案》,支持行业复工复产持续发展。二是把工作放到全国、全省的地位中去审视,通过比较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势和短板,扬长补短、化短为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精准地设定发展目标。三是立足现在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规划的思维做一些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研究,做到“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比如在新一轮的“十四五”规划中,我们不仅开展了整体规划的研究,还在××等方面开展了专项规划,目的就是通过政策研究的预见性,来争取科学决策的主动权。
第三,锻炼过硬本领,打磨政策研究的“金刚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政策研究工作。特别需要锻炼三方面本领。一是创新的本领。创新是政策研究工作的主旋律,关键在创,体现在新。必须根据形势变化,力争以新的思维方式、从全新的角度研究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大胆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新对策。研究中要经常问问与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对实际有什么新的贡献?二是积累的意识。厚积才能薄发,没有平时的“充电”“加油”,政策研究中就难以做到“硬核”输出。一直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历次全会重要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提升理论修养。同时,注意打好业务功底,熟悉工作规律和政策理论,确保建言献策具备说服力和操作性。三是坚定的意志。政策研究是件苦差事,最终的观点、思路往往是历经反复锤炼才能登台亮相。开展政策研究,除了能力过硬之外,还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恒心,敢于在调查、研究等环节上下真功夫、花大力气,沉心静气地打磨观点、思路乃至语言,捧出有意义、有价值、有“颜值”的成果。
第四,保持良好作风,守护政策研究的“生命线”。政策研究最终的指向是为决策、为现实服务,必须实事求是。一直以来,我们提倡三种鲜明的态度。一是“深入”的态度。掌握情况走马观花、思考分析蜻蜓点水,拿出的成果就难以服务决策。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特别是深入到那些矛盾突出、情况复杂的地方、单位去,在掌握实情、了解症结的基础上精准施策。二是“老实”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对研究中发现、了解、掌握的真实情况和问题,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就是、非就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正视问题,做到既报喜也报忧。三是“科学”的态度。对调查研究获得的大量资料信息,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进行深入的分析,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找出事物内在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理论研究中,既要注意博采百家之长,又要注意分析辨别,特别是研究借鉴国外模式、机制时,更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五,全面加强保障,种好政策研究的“生态林”。政策研究是“隐蔽工程”,做的是“幕后工作”。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加强对政策研究的保障激励,为政策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好环境。要促进队伍成长。无论干什么事,人是关键性因素。政策研究干得出色的同志,往往触角敏锐、善于思考、文字功底过硬。要加强这方面能力强的同志的流动,体现他们的价值。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我们专门成立了政策法规处,强化政策研究工作力量。今年,着眼于提升队伍政策研究能力,还搭建了平台,举办了×××,为机关干部走基层、接地气打开了“窗口”、创造了机会。要建好工作平台。把调研工作纳入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理论研究规划机制、研究组织机制、成果评审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2017年起,我们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之间的合作,协调各方专家学者、新闻单位乃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深入、更广泛、更常态地参与到××政策研究中来,画好政策研究的“同心圆”。要加强宣传推广。及时围绕出台的政策、实施的举措、取得的成效、创新的亮点开展宣传,为政策研究的转化、决策的实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营造氛围。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下步,我们将在政策研究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把政策研究工作做得更精、更好、更准,为科学决策、为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第三篇:在政策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政策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下一阶段全省发展改革系统政策研究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展改革系统政策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突出抓好研究综合性课题、提出综合性思路、起草综合性报告、报送综合性信息、制定综合性政策这五大任务,以求真务实和奋发有为的精神,扎实开展新形势下政策研究工作,力求多出思想、多出对策、多出精品,切实履行好政府综合调控部门职能,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研究综合性课题,就是要善于形成战略眼光,以统筹的思路抓好研究工作,加强统筹安排,每年突出若干个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性的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深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制定战略提供服务。
——提出综合性思路,就是要按照“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招”的要求,坚持超前思考、主动服务,用新的眼光去观察新情况,用新的视角去研究新问题,用新的思维去谋划新举措,创造性地把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为党委政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出主意、出好主意。
——起草综合性报告,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委综合部门的优势,善于做好牵头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改革形势分析三大分析报告和经济综合评价、社会发展评价、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服务业发展评价、区域信用发展评价等五大评价体系为重点,形成一批有较大分量、显著影响、重要价值的综合性报告。
——报送综合性信息,就是要善于整合各方信息,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报送各地发展和改革实践中进展的情况、出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提供鲜活的经济社会发展“素材”。要把《研究与建议》打造成为展示我省发展改革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和精品刊物,为省委、省政府提供更加富有前瞻性、更加富有建设性、更加富有针对性的决策参考材料。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外海经济》的作用,有重点、有组织发表一批有理论创新、有实践创新、有战略举措的研究成果。
——制定综合性政策,就是要始终坚持“研以致用”,善于转化调查研究成果,使研究成果进入决策视野,上升为决策依据,转化为决策部署,推动决策落实。加强统筹协调、综合配套,在综合配套改革、服务业发展、节能减排、社会发展、投资管理拟定综合性政策。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调查研究工作的重点是:
1、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制机制,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坚定不移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制机制,则是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制度保证。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呈上升趋势,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1年的全国第7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5位。从2015年的评价指标来看,我省的知识获取、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知识创造能力相对较弱,但比2014年提高了3位;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能力5个指标分列全国第7、3、4、5、5名。为推动“两创”战略的贯彻落实,我们将重点在区域创新的能力、区域创新的动力、区域创新的平台、区域创新的重点和区域创新的政策体系开展专题研究。
2、外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两次提到“主体功能区”,并明确提出“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并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举措。可见,主体功能区的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因此开展外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思路研究,是发展改革部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开创性工作。要在深入分析外海省区域发展和空间开发背景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外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路,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方案和实施机制,为编制外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奠定基础。
3、加快新能源建设,促进节能减排。《2014年外海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指出,2014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已突破1.3亿吨标准煤,全省能源消费较快刚性增长的总体格局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变,一次能源资源自给率进一步下降,国内外能源资源供需大环境影响与能源市场、价格、运输保障等不确定因素对我省能源瓶颈制约仍将长期存在。同时,以燃煤火电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等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环境治理压力增大,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因此,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促进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要在分析研究我省天然气、核电及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及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省发展新能源的战略、布局和对策措施。
4、树立新的投资理念,统筹安排下届政府重大建设工程。及时总结“五大百亿”等重大建设工程的经验,研究提出下届政府重大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已显得十分迫切。要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个突破”的要求,着眼于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和结构效益,着眼于资源要素保障、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建设工程。前一阶段,省发改委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目前有共识的是,一是要突出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要更多地体现基本建设的总体水平,人均享有公共水平,突出质的变化,不提量的增长。二是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反映跨行业、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基本建设工程,要突出自主创新、突出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突出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三是要突出工程的内涵,要始终围绕着“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主体,体现以人为本、通俗易懂的要求,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下一阶段,我们将到各地进行调研,请各地也要抓紧研究,出谋划策,能提出一批对全省重大战略实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在所处领域和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重大项目或项目群。
5、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优化国土开放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重点。我省“十一五”时期调整优化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一域四圈三带两翼”,融入“一域”就是以环冀州湾地区为龙头,融入长三角;强化“四圈”就是以杭、甬、温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为发展的核心区域;构筑“三带”就是积极构筑冀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产业带;保护和开发“两翼”就是浙西南、浙西北的绿色屏障和浙东南沿海的蓝色屏障。
从目前区域发展情况来看,环冀州湾地区呈现南强北弱格局,舟山由于现代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在成为我省一个经济增长点。接下来还有两个地区发展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以衢州为重点的浙西发展。与外海西部相连的江西上饶、福建南平不仅行政区域远超于衢州,而且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均超过衢州,财政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也高于衢州,衢州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前一阶段我们和衢州市研究提出了《合力打造外海经济内陆拓展的桥头堡》的阶段性成果,引起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精神,今年省发改委和衢州市政府成立省市联合课题组,深入衢州开展调研,继续深化对衢州发展战略定位的研究,并提出要树立新的开放理念,构筑外海对内开放西部门户的初步设想。
二是浙北的加快发展,尤其是海州的加快发展正在成为我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推进环太湖经济圈的发展”,我们考虑先作为一个前瞻性的课题提出来,请海州、嘉兴超前做好前期研究工作,明年我们将此作为重要的省市联动课题,加以深化研究。
6、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体现在弱势群体身上的民生问题,由政府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强力介入来加以解决,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有效的方式。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帮助弱势群体以整体的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其他利益主体展开博弈。世界各国实践证明,法律规范下的利益博弈机制,可能是最具理性的利益协调机制,它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弱势群体的还价能力。最近省社科联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要改善民生,政府要转变三大观念:第一,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职责上,政府需要从退出转变为进入,树立服务型的政府理念;第二,在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上,政府需要从追求经济型价值转变为追求社会型价值,树立公平正义的制度理念;第三,在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上,政府需要从增进公民福利转变为增进公民福利与激发社会活力的统一,树立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理念,提的很有道理。因此,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都要围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发展需求和安全需求,提出我省民生重大项目的建设规划和监测分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创新社会发展工作机制,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
7、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是我省“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制造业的发达程度。当前,在生产性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物流服务的规模和水平还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待加强,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较突出,四是会展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低,五是信息服务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六是商务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凸现,七是行业协会作用较为薄弱。因此,要着重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加快我省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重点领域,研究进一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机制,要提出现代物流、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特别要关注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空港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推动服务业向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转变。
8、对外开放新阶段、新思路研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近年来,我省对外开放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贸易磨擦成上升趋势,外资并购矛盾凸现,国家外贸战略发生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原先的一些优势正在成为劣势,原先的一些成绩反而成了包袱,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开放理念,实施新的开放战略,构筑新的开放格局。要积极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构筑对外开放大平台,尤其是关注“以民引外,以我为主、合作共嬴”的战略问题,从娃哈哈、徐工、科龙、乐凯外资股权并购的实际结果看,“外资绝对不是慈善家”,许多优秀民族企业在并购后迅速在市场上消失或者市场占有率明显下滑,或者失去控股权,问题很多。外海是以民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省份,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更要抓紧研究、更要创新性找到相应的办法。
9、统筹城乡发展若干领域的体制改革。当前,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时期,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远未到位。相对于微观领域的重大变革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政府改革滞后;相对于商品市场的较快发育,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较快发展,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滞后;相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滞后,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在走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证改革,加快推进中心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登记交易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10、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外海要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从依靠比较优势向具有国际竞争力转变,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自主创新,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是五大战略任务,一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二是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三是提高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发展临港工业,五是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研究一批大项目,制定一批扶持政策,提升一批开发区(园区)。我们研究推动外海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明显感到缺乏一批能显著提升产业层次、改变产业结构的大项目,与广东、山东、江苏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这是我省需要着力研究的重点。
11、加快整合长三角南翼发展优势,促进长三角科学发展、率先发展。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1%、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23%、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7%,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34%,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已经站在更高起点上。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从长三角地区发展情况看,江苏沿江8市发展势头迅猛,长三角南北两翼呈北强南弱格局,为使我省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中占得主动有利先机,必须深入研究长三角南翼的发展优势,分析一体化发展合作共赢的重点,优化空间布局,研究在错位发展中,如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12、提升城市经济,走新型城市化之路。要坚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强化中心城市的龙头核心作用。通过比较巴黎、伦敦、东京、纽约及北美五大湖等世界五大都市圈发展过程,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集中于平原地区依港,二是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一般都经过了强核—外溢—布网—叠加—整合五个阶段,三是分工协作体系合理,因此要借鉴世界经济都市圈的发展经验,加快推进城市经济转型,特大城市要进一步“退二进三”,加快构筑冀州、海门、温州三大都市经济圈;大城市要“优二进三”,提升服务业水平;中小城市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提升块状经济发展水平;中心镇要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
四、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发展改革系统政策研究水平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把政策研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对政策研究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注重调查研究的良好氛围、工作作风和长效机制。在这里我提五点要求:
一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调研。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领导干部每年都能确保一定时间在基层调查,确保牵头完成一个重大调研课题。
二是切实保证机构、人员、经费的“三落实”。各个市县要从全局的高度,重视政研部门的机构建设,有条件的要单独设立政研室,没有单独设立政研室的,我们明确要求挂牌子,要有明确的人员,要有相应的调研经费。
三是进一步加强省市县政研工作互动。前一阶段,我们在省市重大课题联动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强三级互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省市联合攻关,二是省委托市县研究,三是市县委托省研究。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市县之间的互动研究,对跨区域的发展包括重大项目的谋划共同研究。今后我们将定期对省市县联动课题进行检查交流,对市市联动的重大课题给予倾斜支持。
四是注重智库的建设。各地要重视推进专家决策咨询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发挥当地现有的研究机构的智力,借助省内外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力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聘请一批在各自研究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建立智库,定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号诊把脉,构建“政、学、研”联动的开放式调研大格局。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政研队伍建设。搞好政策研究工作,关键在队伍,关键在人。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实、业务精的高素质调研干部队伍,对政研部门的同志,工作上要支持,生活上要关心,政治上要培养,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志们,政策研究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动脑筋,需要加班加点。要不辞辛劳,甘于奉献,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好,为这项事业贡献自己的心血和才智。这里,我引用清末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鹊踏枝》),就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光看鼻尖底下的事,要志存高远,有远大的理想,登高望远,就会发现大千世界无边无际,有多少事业需要我们去奋斗,有多少奥秘需要我们去探索,一定要明确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就是说,要勤奋刻苦,脚踏实地地工作、学习,劳其筋骨,废寝忘食,辛勤奉献,直至人瘦衣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就是说,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水滴石穿,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找到了真理,达到了目标,这是何等的欣慰!
我想,这三种境界正是我们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的同志们所要具备和经历的。
同志们,政策研究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利用新载体,谋求新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不断增加系统的学习、系统的友谊,更好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争取多出思想、多出对策、多出精品,以实际行动为全省发展改革系统添砖加瓦,为全省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全县工商联商会会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工商联会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会长、同志们:
这次座谈会虽然时间短,但内容充实,启发性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借鉴意义,参加座谈的会长们参会率高,讨论认真,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对这些意见建议,要及时进行梳理归纳,把大家的心声传递给有关领导和部门,促进一些问题的解决。
下面,我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提几点希望:
一、加强学习,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我们在座各位基本都是商会、协会会长、各行业中的精英,在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就业机会和参与各种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贡献。当前,我们正处在大变革的时期,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自身素质,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的需要。大家要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使自己成为一个懂政策、明是非的企业家,充分发挥商会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在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和带领商会成员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健全制度,完善商会的各项职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商会也需要用制度来规范,制度不是挂在墙上锁在抽 屉中的,而是要落实在实践中。要健全行业商会规章制度,形成规范运作的长效机制,靠制度办会,靠制度管人。大家要进一步强化商会的协调联络功能、服务纽带功能、自律引导功能,协调好政企之间、商会之间、会员之间各种关系,提供解决各种纠纷的协调平台,并向会员企业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服务,向企业宣传政府的政策和主张,向政府反映会员的合理诉求,依法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要发挥企业中各级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积极反映热点难点问题,倡导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三、围绕中心,谋划企业的发展蓝图。“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特别是随着中部崛起和湘西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加快实施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座的各位,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要很好的把握我县未来发展的脉搏,围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中心,认真制定好本企业的规划和工作计划,把握机遇,用好政策,谋求本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采取措施,加快会员队伍建设。会员与商会的关系如同鱼和水的关系,要吸纳更多的会员加入商会,为会员搭 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通过组织会员参加各层级的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等活动,参加县以上相关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活动,赴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考察等一系列的活动,架起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政府引领企业,企业围绕政府,共同为加快邵阳县的经济发展献计出力。
同志们,我们要在改革创新中携手并进,积极进取,努力促进商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为开拓全县商会工作的新篇章而做出不懈努力!
最后,祝各位会长事业进步,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县工商联(总商会)政商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县工商联(总商会)政商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执委、同志们、企业家朋友们:
今天,县工商联(总商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届*次执委会暨政商座谈会,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能与我们辖区企业界精英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沟通交流。过去的一年,各位企业家都能真心用心发展实体经济,各自创办的企业都能适应经济发展环境,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向全县所有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书记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行了解读;县发改、经信、环保等部门分别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宣传;各位企业家对推进我县企业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也谈了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家谈得很具体、很实在,我听了很受启发。这些意见建议及当前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我们将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确保件件有落实。等一下县委*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树牢信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感觉到我们的企业很辛苦、不容易,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也不同程度存在些问题。一是盈利能力减弱。用工、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而部分产品的价格却在下降,两头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二是融资难度加大。当前,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及银行机构都面临着不良贷款难题,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惜贷、慎贷,甚至抽贷,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提高,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有存在。
三是市场需求不足。受市场经济景气度下滑的影响,我们的国内处市场订单有所萎缩,经济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但是,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认为,最不能缺的就是信心,最应该做的,就是直面难题、迎难而上,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我们今后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提振了全社会信心。对此,我们企业家们,应该坚定自信、稳住阵脚,主动思考市场的变化,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我们政府,也更应该在国家力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加强与我们企业沟通,主动作为、营造环境,与企业共渡难关。
二、奋发有为,提升企业发展新水平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就要求我们企业要有创新的发展理念,推进企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县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共赢。一要坚守诚信底线。人无信用不立,企无信用而不为。诚信是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石,是促进企业进步的动力。企业讲诚信,就容易获得较好的发展,如,我县*、*、*等企业信誉一直很好,与银行很愉快,每年都能获得新增贷款,技改扩建有资金保证,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实现了银企“双赢”。失信则难,一些企业不讲诚信,拖欠工程款,不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不按时归还银行贷款等等,结果是影响恶劣、寸步难行。
二要主动对接政策。中央、省、**以及我县,为支持企业发展,都先后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如,2017年11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在2017年*月份下发的《*的通知》、**市在2017年*月份出台《*意见》等,各级政府网站也会及时发布各项惠企政策,如何将政策落实到位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企业家应该要组建专门的政策研究团队,加强对接,吃透政策,加强与上级政策的有效对接点,变“可能”为“现实”,对政策存在疑惑,可以与相关部门探讨交流,共同把各项政策转化为对企业发展红利。三要加快转型升级。当前,主要依靠传统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与为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我们传统企业要主动思考,在发展动力上实现创新驱动,要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关键技术、先进设备和高端人才,通过扩大技改投入来推动企业技术更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抓好管理创新,我们很多企业是家族式企业,要紧紧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核心,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企业制度,实现企业自身的蜕变。要抓好商业模式创新,打造适合自己的新商业模式,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到省外、国外拓展市场。特别是要利用好“互联网+”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真心服务,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我们政府各级各部门要主动担任好“店小二”的角色,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全力支持企业更好更快更有质量发展。
一要加大帮扶力度。围绕创优发展环境,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敢担当、解难题、立新业”活动,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点对点服务,密切关注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深入企业进行帮扶指导,切实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完善要素保障。政府部门要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满足企业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需求。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推动企业与银行合作,逐步强化企业运行保障;对于闲置或没有有效利用的土地,也应该逐步清理,不断强化企业的资金、用地等各方面的要素保障。三要提供优质服务。要按照国务院和省上关于简政放权的政策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要求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努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发展环境。特别是县直各部门要大力转变作风,规范行政行为,少说“不能办”,多说“怎么办”,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
总而言之,**的发展离不开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希望大家对**的发展充满信心。我想,只要我们政企加强沟通、携手并肩,就一定能迎难而上,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