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窑沟小学教师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方案
窑沟小学教师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方案
为了响应“教育系统教师帮扶贫困学生”通知精神,为了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教师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己的事做起,坚持不懈的为学生发展着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经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结对帮扶行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帮扶人员
全校所有公派教师
二.帮扶对象
本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孤儿及单亲家庭学生、学困生、德困生、留守儿童、特长生。
三.任务目标
学校领导至少帮扶两名学困生或贫困生,其他教师每人至少帮扶一名学困生或贫困生。
四.帮扶时限
确定帮扶对象后,帮扶者与帮扶对象建立一种长效关系,时限至少三年,如途中帮扶者离开学校或帮扶对象毕业可解除帮扶关系,三年后学生发生明显变化可解除帮扶关系。
五.具体方法
1.学校根据实际制定帮扶“学困生”“贫困生”活动实施方案,进行统一部署,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形式对“学困生”“贫困生”进行帮扶。
2.建立帮扶长效制,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档案》登记工作,对每一名帮扶学生情况进行登记,在每一段时间,每个学期对各“学困生”的情况做到底细明,情况明,切实解决学生平时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
3.帮扶的形式和内容包括捐款、赠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谈心交流、学习指导、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指导和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等,对学困生要特别注重学习上的帮扶。
4.对家庭出现问题的学生,重点与家人和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从家庭问题中走出来,让家长多抽时间关心好孩子学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六.工作要求
1.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实施结对帮扶行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成立结对帮扶工作领导组,结和本校实际,组织开展结对工作。组织开展实施结对帮扶工作。实施对后学校要指定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确定工作目标,负责落实到人。
七.学校成立帮扶活动领导组
组长:何军
副组长:席永军
成员:曹志慧、康珍、杨国军、刘作玉
窑沟小学
2012-3-25
第二篇:教师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方案
教师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方案
根据《全县教育系统教师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方案》的通知(会教发【2012】43号)和《中共土高山乡党委关于在全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为深入开展全校教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配合全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推进我校“学雷锋、见行动”活动和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乡党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精神为指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弱的优良传统和会宁“三苦两乐”办教育精神,以师生结对帮扶活动为载体,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目的,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密切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推动我校教育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全员参与。全校公派教师全员参与与帮扶在本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突出重点。对在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孤儿及单亲家庭学生、学困生、德困生、留守儿童、特长生给予优先和重点帮扶。
因需帮扶。根据困难学生特点和健康成长需求给予指导和帮扶。长期坚持。在所帮扶对象完成本校学业后,进行重新结对帮扶,并逐步建立教师帮扶困难学生长效机制。
务实求效。学校校长任组长,直接负责本校的结对帮扶工作。加强监督,狠抓落实,确保结对帮扶行动有序有效开展,确保帮扶对象健康快乐成长,不完成本校学业不脱钩。
三、主要任务
帮生活困难。对残疾儿童、孤儿、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扶、解决生活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帮学习提高。帮扶学困生优化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提高学习质量,养成良好学学习惯。
帮品德养成。对德困生进行品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调试、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帮特长培养。对有特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激发潜能,培养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帮家庭教育。优化家长教育理念,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与学校共建良好环境,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四、帮扶方式
1、张少峰校长帮扶3名本校贫困学生。
2、公派教师每人帮扶1名本校贫困学生。原则上教师不得与自己的孩子结对,不能重复结对,扩大帮扶结对面。
五、工作要求
1、科学统筹安排。学校要把开展这项行动同做好学校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师德师风建设和开展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共同推进、有效开展。
2、严明工作纪律。帮扶要尊重学生及其家长意愿。教师不得以帮扶为由,收受学生及其家长的礼品和馈赠,增加家长负担。
3、加强宣传指导。借助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帮扶工作进展和成效。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大力宣传推广,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4、强化监督考核。在平时的监督检查中,要把帮扶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与教育工作同步督促进行。
第三篇:教师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方案 和倡议书1
孙堂小学教师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方案
根据滕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全市教职工联系帮扶困难学生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深化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双联”活动,进一步改进工作 作风,引导广大教职工积极为困难学生办实事、解难题、献爱心,促进我校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推进我校“学雷锋、见行动”活动和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乡党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精神为指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弱的优良传统和会宁“三苦两乐”办教育精神,以师生结对帮扶活动为载体,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目的,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密切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推动我校教育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全员参与。全校公派教师全员参与与帮扶在本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突出重点。对在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孤儿及单亲家庭学生、学困生、德困生、留守儿童、特长生给予优先和重点帮扶。
因需帮扶。根据困难学生特点和健康成长需求给予指导和帮扶。长期坚持。在所帮扶对象完成本校学业后,进行重新结对帮扶,并逐步建
立教师帮扶困难学生长效机制。
务实求效。学校校长任组长,直接负责本校的结对帮扶工作。加强监督,狠抓落实,确保结对帮扶行动有序有效开展,确保帮扶对象健康快乐成长,不完成本校学业不脱钩。
三、主要任务
帮生活困难。对残疾儿童、孤儿、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扶、解决生活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帮学习提高。帮扶学困生优化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提高学习质量,养成良好学学习惯。
帮品德养成。对德困生进行品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调试、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帮特长培养。对有特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激发潜能,培养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帮家庭教育。优化家长教育理念,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与学校共建良好环境,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四、帮扶方式
在职教师每人帮扶1名本校贫困学生。原则上教师不得与自己的孩子结对,不能重复结对,扩大帮扶结对面。
五、工作要求
1、科学统筹安排。学校要把开展这项行动同做好学校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师德师风建设和开展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共同推进、有效开
展。
2、严明工作纪律。帮扶要尊重学生及其家长意愿。教师不得以帮扶为由,收受学生及其家长的礼品和馈赠,增加家长负担。
3、加强宣传指导。借助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帮扶工作进展和成效。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大力宣传推广,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4、强化监督考核。在平时的监督检查中,要把帮扶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与教育工作同步督促进行。
龙泉街道孙堂小学
2013年4月
满教育,爱洒学生
-----孙堂学校“全体教职工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们:
为扎实推进我校创先争优活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宗旨。依据在“大走访”“大讨论”活动中排查到的我校贫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孙堂小学决定开展以“情满教育,爱洒学生”为主题的“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主题实践活动。以活动促学习、谋发展,增强教师使命感。在活动中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学校育优秀人才的目标。本次活动,完全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全体教职工参与。
老师们,由校政教处筛选出的十多位学生基本上都是品学兼优,家庭确属困难的学生,有好多还是留守学生,他们迫切需要有人关爱与辅助扶助(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传统美德。大爱无疆界,美德无攀比。老师们,践行美德,爱洒学生,请从我们自己开始吧,虽然我们不富有,待遇也不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拥有一棵仁爱之心,试想一个困难学生因你而改变命运,你将收获无尚的幸福。教书育人之本将得到最好的诠释,我们有权享受太阳底下最灿烂的阳光。
李白终身也不会忘记在他逃学时那个告诉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老太太,朱元璋一生都在回味在他落难时那碗“翡翠羹”的滋味,不积微善无以聚美德,不聚美德无以铸师魂。我们的善举将会给受助学生
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并通过他们将中华传统美德继续传承,我们有机会通过本次活动将抚危救困的美德植根于学生心的土壤,让她生根发芽生生不息。学校党总支也会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帮助困难学生。
孙堂小学
2013年4月26日
第四篇: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帮扶机制
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帮扶机制
【实施主体】
邗江区教育局
【基本概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对公民意味着是公平之基、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提出学有所教、学有优教,十七届三中全会更加将其列为当前重要任务。多年来,邗江区委、区政府与社会各界一直关心特困生救助帮扶工作。但由于资金来源不
一、发放标准不同、过程运行不畅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资金发放缺漏、重复、资金不能准确到位等诸多现象。2007年,区委、区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出发,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原则,积极构建集群式、全覆盖的救助帮扶机制,切实保障特困生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主要做法】
(一)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1、突出政府主导。⑴人大形成决议。根据区人大代表徐金才的建议,要求政府建立贫困生救助帮扶基金,确保每一名贫困生都能得到帮扶。区人大常委会研究,最终形成“建立邗江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基金”的决议。⑵政府专题研究。区政府极为重视,2次召开区长办公会,4次召集政府办、民政局、教育局、慈善协会、残联、团区委、妇联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2007年5月,区政府下发了《邗江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基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基金理事会。⑶财政兜底包干。义务教育阶段所缺帮扶资金全部由区财政兜底承担,分两学期拨付。中等职校助学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
2、谋求社会参与。在政府投入占主导的情况下,区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筹措助学资金。主要包括:(1)区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捐款;﹙2﹚区委宣传部、机关工委、共青团、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让我 1
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机关干部志愿结对助学活动;﹙3﹚全区中小学开展的“爱心一日捐”活动;﹙4﹚区慈善协会、残联、红十字会等划拨专项资助资金;(5)团区委开展的希望工程和区妇联、区关工委开展的结对帮扶爱心助学活动;﹙6﹚新能源、金阳光集团、邗建集团等企业开展的结对帮扶活动;﹙7﹚其他以个人形式参加的帮扶活动。
(二)建立资金合理使用机制。
2007年5月,区政府根据《助学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成立了助学基金理事会,加强了助学基金的筹集、使用与管理。
1、强化资源整合。困难学生助学资金实行基金理事会扎口管理、财政专户储存,由民政牵头,教育实施,监察、审计监督使用,保证困难学生应帮尽帮、一个不漏、一个不重。
2、统一资助标准。基金理事会明确了六类帮扶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子女;列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的未成年人;贫困家庭的残疾学生;革命烈士子女及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扶对象子女;依法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其他特殊困难情况的;统一了资助标准(小学生每学年200元,初中生每学年300元,普通高中学生,每学年800元,大学生每人一次性资助3000元)。
(三)建立资金严格管理机制。
1、严格审批程序。符合要求的贫困生,凡需资助,须由学生书面申请,村(居)委会认定,所在地学校及民政部门审核并公示,基金理事会审核及审批,最后由所在学校统一发放。
2、加强助学管理。受助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建立受助学生的基础台帐。受助学生每学期要向学校报告学习、生活情况。学校在发放区助学基金的同时,召开校会进行感恩教育。学校还及时向理事会反馈受助学生的信息,按学期做好受助学生有关情况的复查。
(四)建立长效推进机制。根据《助学基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春秋两学期开学前,学校要认真摸底排查,建立动态的贫困生台帐,保证每一位新增贫困生得到帮扶,保证该项工作的长效实施。
【主要成效】
1、2007年,发放善款486万元,累计帮扶普通中小学生5054人、中专生2826人、大学生90人。2008年,共筹措资金207.93万元,使全区4295名特困生受到资助,做到了应帮尽帮,一个不漏,保证了我区中小学生不因贫辍学。
2、树立了政府关注民生、解决民困的良好形象,体现了政府提高人口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有力地推进了小康社会的进程、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弘扬了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家庭对社会的感恩程度,使入学儿童在感受到政府、社会温暖的同时产生积极进取、要求上进的决心。
3、“爱心一日捐”、“百名机关青年干部自愿结对帮扶”、“希望工程”等活动的开展,有效增强了广大师生、青年干部及社会各界的奉献意识,弘扬了社会新风,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主要经验和启示】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在扬州市,乃至江苏省是首创,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推广。
1、政府重视,建立班子,是创新救助帮扶机制的支撑。有了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救助帮扶工作才会更加扎实有效。
2、政府主导,多方筹集,是创新救助帮扶机制的保障。在经费上我区采取财政拨款和民间捐助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助资金,形成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真正保障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3、明确责任,强化管理,是创新救助帮扶机制的重点。加强资金的规范管理,严格资助的审批程序,加强受助学生的管理,从而形成使用监督机制,确保一个不重,一个不漏。
4、强化宣传,加强教育,是确保救助帮扶效果的关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帮扶机制的构建,旨在贯彻科教优先的战略方针,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家庭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营造氛围,增添新的动力。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实施救助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第五篇: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方案
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方案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XX〕13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皖政〔XX〕74号)、《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意见》(财教〔XX〕2667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XX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XX〕1号)等文件精神,切实解决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我市高等、中等职业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
1、主要目标: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和完善各项助学政策,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2、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原则。
二、主要内容
(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
1、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含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XXXX元。奖励学生名额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确定。
2、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与省共同设立,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含第二学士学位)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高校在校生的3%左右,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XXXX元。
3、高校国家助学金。中央和省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含第二学士学位)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XXXX元,学校可分为二至三档。
4、资金分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6:4比例分担。地方分担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财政供给渠道实行分级分担,即省级财政供给的学校由省级财政分担、市级财政供给的学校由市级财政分担。
(二)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制度。
1、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中央与省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每人每年XX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按在校生的15%确定。
为切实减轻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2020年)》有关精神,我省大别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2.中职学校免学费补助。对在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其中,涉农专业为XX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定的农林牧渔类所有32个专业,以及轻纺食品类的粮油饲料加工技术、粮油储运与检验技术专业和医药卫生类的农村医学等3个专业。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0%确定。
公办学校因免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由财政按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和免学费标准给予学校全额补助。
对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职学校就读的一、二、三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民办中职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
3.资金分担。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补助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分担。中央财政按照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XXXX元、免学费补助资金每生每年XXXX元的标准与我省、市财政按6:4比例分担,我市应分担的部分,根据财政供给渠道实行分级分担,即市级财政供给的中职学校由市级财政分担,县(市、区)级财政供给的中职学校由省级与县(市、区)级财政按8︰2比例分担;民办中职学校由省级与所在地市、县(市、区)级财政按7︰3比例分担。
(三)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1.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资助具有全日制普通高中学籍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XXXX元。具体标准可结合实际分为XXXX、XXXX、XXXX三档。
2.资金分担。我市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6:4比例分担。市级财政供给的普通高中由市级财政分担,县(市、区)级财政供给的普通高中由省级与县(市、区)级财政按8︰2比例分担;民办普通高中由省级与所在地市、县(市、区)级财政按7︰3比例分担。
(四)校内贫困学生资助制度。
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经费,中等职业学校要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普通高中学校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3%-5%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支出。
继续执行并不断完善现有的校内贫困生资助政策,不得因政府加大资助经费投入抵减校内资助。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面向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项目。
三、工作要求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针对性强,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受益人数多,工作层面多,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要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把这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抓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同时切实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各项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
各级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物价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相关管理办法,结合各自分工,加强领导,不断完善我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配套政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纳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各高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要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在突出位置,实行校长负责制,明确助学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学校助学工作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助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确保资金落实,强化预算管理。各级政府要足额安排、及时拨付应当负担(含超出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定额的部分)的资金,确保各级政府应当负担的资金落实到位。
各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须按规定比例及时、足额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经费,用于校内贫困生资助。要完善制度,严格程序,细化管理,确保助学资金及时发放、专款专用。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必须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学校预算,按部门预算要求,编制综合预算;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与标准支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会计账簿,规范会计核算;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确保免学费资金使用的规范和有效。各校要按照规定建立专门档案,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建档备查,切实加强学生资助档案管理。
(三)严格界定资助范围,规范资助对象认定行为。各县(区)和学校要认真对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严格界定资助范围,规范资助对象认定行为。各学校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资助(免学费)对象评审机制,加强资助(免学费)对象评定与公示工作,严格把握资助(免学费)的条件,保证资助(免学费)资金真正用到符合条件的学生身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功能。要定期、不定期地抽查核实受助学生名单及助学金发放信息,坚决杜绝虚报名单、套取国家助学金现象发生。确保让所有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都能及时享受到国家助学金。对于资助对象变动或学生变化而多出的资助资金一律不得挪用。学校要及时将发放情况逐级上报,凡隐瞒不报的、违反政策规定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规范各类学生信息系统数据填报,切实做好学生资助信息的月报和报告工作。
(四)按时足额规范发放。高校学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应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发放,采取银行卡形式逐月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通过专用银行卡按月发放。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对于符合国家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农村(含县镇)学生和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入学时应直接免收其学费,不得采取“先收后退”方式。民办中职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要及时发放给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通过银行卡按学期发放,不得发放现金,不得将国家助学金打入饭卡或校园卡,更不得以实物或服务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进行全面清查,尤其要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的核查,并定期公布有资质中等职业学校名单。同时,要利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职资助子系统,做好学籍管理、电子注册和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保证学生基本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职资助子系统,加强学籍管理,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库,并与中职学校受助学生名单比对,避免重复注册申请资助资金,确保学生资助信息真实、可靠。
(六)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要制订宣传方案,广泛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组织各学校对学生进行政策宣传,使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及时知晓受助的权利。要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学校资助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资助政策全面贯彻和落实。
四、资助工作责任与分工
1、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系统内各公办(民办)高校、中等职业、普通高中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指导和督促学校完善资助工作申报、审核、认定以及资助资金的发放工作。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本系统内有关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指导和督促学校完善资助工作申报、审核、认定以及资助资金的发放工作。
3、财政部门积极支持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资金预算编制、资金安排等工作,及时拨付资助经费。
4、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资助工作的分口统计工作,强化与省级对口行政部门的联系,健全高校、中职、普高资助工作的信息沟通渠道。
五、监督检查
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认定、学校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并将进行绩效评价。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设立举报投诉电话,长期受理群众的举报投诉,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对虚报学生人数,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等违规行为,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学校领导的责任。
各类奖助学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并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延压发放国家助学金的行为,以及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学生资助资金的地方和学校,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六、附
则
本办法由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