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德盛:幸福蒋巷带头人
常德盛:幸福蒋巷带头人
常熟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45年,把一个“泥墙草房、穷土恶水、瘟病横行”的贫困乡村发展成为“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园,被誉为“党员干部的楷模,亿万农民的骄傲”。常德盛,1944年7月生,1966年5月入党,同年任蒋巷大队大队长。他上任后以“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豪情壮志,走出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发展道路。
1968年起,他带领全村人民实施大规模治水治土工程,使昔日荒地变成了高产粮田。1975年,蒋巷水稻单季亩产超千斤,1979年,蒋巷从吃返销粮一跃成为苏州售粮状元。温饱之后,常德盛走上工业发家路。蒋巷逐渐锁定生产新型建材彩钢板,过硬的质量使“常盛”彩钢风靡业内。如今的蒋巷已是省内钢结构构件最大生产基地。2000年起,常德盛开办起农村生态游。现在蒋巷游不仅是常熟旅游标志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经济发展了,还要安居乐业,幸福安康。1995年起,蒋巷投入上亿资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一步到位,目前186户村民家家住进小别墅。138套老年公寓让老人免费入住,老人每月享有养老金。全村就业率100%,义务教育率100%。蒋巷还设立读书奖、文明公约奖,免费赠阅报刊,村民更加文明礼貌,连续20多年无刑事案件。
蒋巷发展了,常德盛却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定下“三不原则”:不受礼,不吃请,不徇私,后来更新“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坐高档车子,进入新世纪又定下新“三不”: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他的岗位报酬只拿零头,兼任董事长总经理报酬分文未取,推销产品不计其数,几百万奖励也丝毫没要,企业改制的数千万元股份也转让村民共同享有。
在他的带领下,蒋巷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农业公园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获得江苏省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创业之星、全国十佳村官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来源:中国江苏网)
第二篇:常德盛先进事迹材料
常德盛同志先进事迹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44年如一日,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带领蒋巷村民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治“穷根”、铺“富路”,使蒋巷村从贫困村发展成为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园,焕发出科学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树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幸福乡村的蒋巷之路。他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创业之星等称号,2002年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一、始终充满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
坚韧实干,带头苦干,是常德盛同志一贯的作风。这种对事业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源于他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热切愿望,源于他“一定要让蒋巷人过上好日子”的执着追求,也成为他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蒋巷村原来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86户人家,绝大多数住房都是泥土墙、茅草棚,那时人均年收入不到70元,村里35岁还讨不上媳妇的超过50%。1966年,22岁的常德盛走马上任后,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他带领全体村民开始了-1挥一边干;上工业,他走南闯北跑业务,吃过闭门羹、掉过辛酸泪,一次车祸他左眼被撞瘪、牙齿错位、膝盖骨折,当场昏倒;发展旅游业,他力排众议,顶住压力,病倒仍坚持工作。蒋巷人最苦的年头,从来就没有过农闲,每天从早晨喇叭里唱《东方红》一直干到晚上唱《国际歌》。四组村民邹阿元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早上,蒙蒙亮中,村民们看见地里有个人影在晃。走近一看,竟是常德盛脱得只剩下单衣,在默默挑土填河。可以说,没有常德盛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没有“顺风时拼命干,逆风时拼死干”的一股狠劲、韧劲,就不可能有蒋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始终发扬求是创新的开拓精神
在蒋巷发展的不同时期,常德盛都能把党的政策、蒋巷实际、群众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善抓机遇、善创新业,从而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强村富民之路。
蒋巷治水改土之时,江南农村正大兴“革命的双季稻”,由于生产期短,三次收割,成本大增,农民受苦,土质退化,而产量与“单季稻”却差不多。常德盛顶住压力,带领村民种植“单季稻”,后来又发明了在稻田套播麦种的“免耕法”。这在当时冒着很大风险,常德盛为此还辞去了乡党委委员职-3此,蒋巷集中力量搞环保建材,再没引进一个污染项目。
进入新世纪,常德盛又创造性提出了三产兴村的新思路。村里依靠工业反哺,先后投资上亿元,开河挖渠、建桥铺路、造楼修亭,精心开发“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及周边旅游风景区的辐射效应,积极开发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的新农村考察游、以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生态农业乡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社会实践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三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常德盛就开始规划建设村级工业园、村民集中居住点,推进厂房和住宅集中布局,并委托同济大学编制了“生态村建设规划”。多年来,蒋巷村实施退宅还田、死浜填土、竹园虾塘还耕种粮等工程,推倒小土窑,平整老宅基,拆除旧村巷,做到工业发展,土地不减少,反而在居民新村全部竣工后,新增了复垦土地200多亩。现在,蒋巷村工业产值已超过10亿元,但在这里却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蚕食农田的现象,全村形成了常盛工业园、农民新家园、村民蔬菜园、生态种养园和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的格局,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繁荣,又保持了-5成为村里16位种田大户之一。常德盛经常说,要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千方百计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让每个劳动者享受选择的自由。
最让外地游客羡慕的是蒋巷老人。全村150套老年公寓,6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养老金按“老”取酬,不同年龄每月300-600元不等,统一提供优质口粮。对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则每年给予2000元奖励。老年公寓的金雨花老人说“最低五六千,再干点轻松活,收入也有万把块。小囡要是不孝顺伲也不怕,常书记养我们。”据统计,2009年蒋巷村集体收入1000万元,其中600万来自常盛集团上缴,其他各类三产收入约400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区股份分配、口粮补贴等各项加起来支出近500万。仅靠福利,蒋巷人就达到了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再加上劳动所得,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在经济发达的苏州都堪称高水平。
蒋巷富起来了,常德盛又在想,村民不能光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这些年,蒋巷始终坚持宣传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作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先后投资建起了农民剧场、医疗服务中心、村史荣誉展览室、图书馆、江南农家民俗馆、根雕农艺馆和科普馆等一系列文化娱乐设施,还给每个家庭赠送“四报一刊”,并开展“建设读书型家庭、培育知识型-7工作岗位。有记者问他:“接班人会是您儿子吗?”他明确回答:“不是我儿子。我要交给最合适的人,要把与农民有感情的实干的人选进领导班子。”他常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让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和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党员干部的理解和支持,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都说社会主义好、都说共产党好。”
常德盛时刻把父老乡亲放在心上,能叫出全村每个人的名字,知道他们的为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家家户户都得过他帮助。他以无私奉献的情怀、无微不至的关照,赢得了蒋巷干部群众由衷的爱戴和拥护。常熟市委开展向常德盛同志学习的活动,蒋巷村民对此既高兴,又担忧,他们担心上级把常书记调走。当年村委会选举,没等宣布开始,村民们都已在选票上写下了常德盛的名字。当工作人员再三说明这是选村委委员、村主任,不是选党支部书记,常德盛不是候选人时,大家才知道弄错了,可还是放心不下。常德盛知道村民们的心思后,立即在会上表态:“我压根儿没想到过要离开蒋巷,凭着大家这分信任,我就该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大家一起把蒋巷建设好。”他说到做到,多次放弃了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升职机会,在蒋巷一干就是44年,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蒋巷人民。常德盛44年心为群众想、领着群众干、家让群众当,他身上源源不断迸发出来的创先-9
第三篇:常德盛乡村工作法
农村党建篇:常德盛“乡情工作法”
全面推广基层党建工作法①
编者按 为迎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深入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以方法创新推进基层党建实践创新,省委组织部在全国首次集中系统推广九个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法,针对农村、国企、外企、民企、社区、机关、学校、社会组织、政法窗口单位等不同领域党建工作的难点问题,结合基层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创新实践,总结梳理具有面上推广价值的规律性经验,设计流程示意图,明确推进步骤和有效路径,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提供易学好用可操作的工作样本。推进各基层党组织创新方法,制定工作规程,加强规范建设,有效发挥作用,为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物背景:常德盛,男,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蒋巷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单位、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江苏生态百佳村等近百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基本内涵
“乡情工作法”着眼农村工作实际,顺应农民致富需求,兼顾农村乡土风俗,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要务,把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追求,把率先争先作为精神动力。其核心要义是,紧贴村情善谋发展,饱含亲情善待百姓,顺应民情善聚民心。
主要做法
一是紧贴村情,统筹兼顾抓发展建强村。从乡村实际出发,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的三大任务:统筹发展、集约发展、持续发展。
“三业互动”推动统筹发展。以“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为目标,形成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协调发展格局。
“三集中”推动集约发展。有序推动农田向能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工厂向园区集中,打造生态种养园、村民新家园、蒋巷工业园、农民蔬菜园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三项工程”推动持续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实施退宅还田、死浜填土、还耕种粮工程,为长远发展留下空间。
二是饱含亲情,因人制宜抓共富惠民生。主要为民办好两件实事:提供致富岗位、提供生活保障。
分类提供致富岗位。实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副则副、宜重则重、宜轻则轻。
全面提供生活保障。实施住者有宜居、老者有颐养、学习有奖励、看病有优惠。三是顺应民情,文化引领抓民风促和谐。抓好乡风文明建设突出三个重点:文化培育、民主凝聚、示范感召。
文化培育。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倡导“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六爱”(爱党、爱国、爱村、爱亲、爱友、爱自己),开展“崇尚文明、告别陋习”等主题实践活动,实行村规民约奖励制度,规范村民日常生活行为。
民主凝聚。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重大决策及时
向村民大会通报。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落实村民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示范感召。常德盛自担任书记起,就立下“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房子”的“三不规矩”,对自己在常盛集团的1000万元股份分文未取,至今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断梁房”里。
工作启示
之一:推动农村发展不能只顾埋头苦干,更要科学谋划。要立足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制高点,着眼产业布局、土地集约、生态保护,长远谋划,统筹推进,才能走对路、快发展、有奔头。
之二:农村党员干部不能只顾自己富,更要带领大家富。
之三:致富农民不能只顾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要着力用先进文化发展人,用现代文明提升人,大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第四篇:常德盛报告会心得
学习常德盛事迹心得体会
近日,通过听取常德盛书记先进事迹的报告,我深深被这位年近70的村党委书记所感动。常书记长期扎根于农村,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农村,把一个贫困的小村发展成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刚刚走进蒋巷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的农村小别墅,整齐的道路,清澈的河流,令人向往。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有关常德盛,有关蒋巷村获得的奖牌和照片,渐渐地对这个老书记产生了崇敬之情。我慢慢地开始了解了常书记。
通过报告会,我被常书记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四十年来如一日,每天早上6点就到村工作,晚上5点还不下班,不论刮风下雨,日晒雨淋,他总是坚持到村。他这种吃苦耐劳,生生不息的敬业精神,是我们大学生村官要学习的重点。我来农村工作近两年,起初很不适应农村的工作,因为农村工作不像其他工作那样能够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因为它具有很多突发性和应急性,就如最近我村发生的生活污水事件,晚上7点,全体村干部紧急召开会议,会后,我们直接去百姓家里调查摸底,听百姓的诉求,当整个工作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大家都累了。在周末为了接待来访的群众,我们放弃休息时间,我和其他村干部始终坚守岗位,我想,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政府一定会采取措施不让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失。所以,做村官,一定要吃苦耐劳,服务百姓,常书记是我们的榜样。
常书记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朴实又淡泊名利。他还给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不受礼、不吃请、不徇私,就连他的女儿都没有通过关系去找一份好的工作。现在的社会,处处都要靠关系,都要去送礼,常书记却出淤泥而不染,不被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品质告诉我们,不一定只有靠关系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工作才能取得成功,做官一定要清正廉洁。
常书记民主、平等,关心爱护百姓,他把每个百姓都当作自己的朋友,无论谁遇到困难,他总是会主动关心,不管是百姓的生活上还是事业上。记得事迹报告中说到了常书记为一白血病女孩捐款看病,到处求医,感动了女孩的家人,也感动了村里的每位老百姓。做村官,就是要为老百姓做事情,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老百姓总有一天会被你所感动。大学生村官现在是农村基础工作的一支新型队伍,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始终会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常书记把蒋巷村的经济搞起来了,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村里的老百姓,因为正是有了这些可爱的百姓,蒋巷村才变得如此美好。作为村干部,在经济发达后,他时刻不忘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并全力推进“民心工程”。对社区中因病、事故、工伤致残等居民,村干部坚持每月开展“一对一”进家探访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低保人群资料档案,保障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权益。
常德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很多。相较之下,我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但是总是乐不思蜀,不求上进,他却在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开拓创新,他处处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他为榜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学习,更要学习常德盛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刻刻充满热情、激情,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争当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辛庄镇洞港泾村村民委员会
2010年12月7日
第五篇:“在我心目中百姓的事最大”--常熟蒋巷村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在我心目中百姓的事最大”--常熟蒋巷村村党委书记常德
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在我心目中百姓的事最大”--常熟蒋巷村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先锋人物>>事迹报道
题记 :“有人说我一直像个新当干部,风风火火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其实,我懂得,只有少数人忙,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只有当干部的忙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社会上流行“有困难,找警察”,而在蒋巷村,老百姓则流行“有困难,找常书记”。
在蒋巷村采访的几天中,所有村民与记者谈得最多的就是,常书记帮了我家多少忙,帮了我家多大的忙,有的村民甚至说:“常书记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超过了亲生父母。”
“老百姓有困难,第一个伸援手的,就是常书记”——蒋巷村村民韦扣英
“我是被医院判了‘死刑’的人,是常书记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村民沈明宝说。
“不看低穷人,不看低老人,不看低外来人,不看低犯了错误的人” ——蒋巷村村民蒋阿水
孙启华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养猪大户,年养殖能力达5000头。可要是把时钟倒拨二十年,孙启华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
20多岁时,父母相继病亡,自己又不慎犯了错,从此孙启华自暴自弃,不想做事干活,一有钱就去喝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但是,却有一双热情的眼睛一直关注着孙启华一家,常德盛不仅不嫌弃他,还想方设法帮他振作起来。
孙启华想养猪,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常德盛就将村窑厂的砖借给他盖猪舍,帮他贷了3600元钱买苗猪。孙启华印象特别深的是几次猪肉行情突变,都靠常德盛预先提醒,不仅避免了亏本,还赚到了钱。2002年一场暴雨,1400头猪淹在水里,孙启华急得团团转,常德盛带着村民来救援,最后连饭都没吃他一口。2007年,孙启华正在迎战高考的女儿得了白血病,孙启华人在上海医院里愁对病情一筹莫展,心里还牵挂着栏里存的1000多头猪,“那时觉得天真的塌下来了。我打电话给常书记,书记说别急,你在上海定定心心照顾女儿,家里的事我来办。这话让我一下心定了,眼泪都流出来了。那个阶段,他每天两次去猪场帮我照应。我女儿在上海化疗期间,常书记还特地赶来看望,送钱来。医院里的人都问,这是你家什么人啊,这么热心?我说这是我们村书记,大家全都跷起了大拇指”。
孙启华家差点塌掉的天,就这样被常德盛撑起来了。“后来我女儿到北京成功移植了干细胞,总共花了100多万,现在身体蛮好,还准备报名参加成人高考。我从一无所有到养猪大户,改变命运和人生,全靠书记关心照顾,不然,哪里有100多万元帮女儿治病呢。”
令丁小二终身难忘的还是2004年3月27日。那一天,温家宝总理到他家。看着温总理与全家的合影,曾经的孤儿丁小二眼里闪烁着幸福的泪花。如今,丁小二是全村16个种粮大户之一。他说:“我26岁那年,还穷得没一个姑娘肯嫁给我。是常书记帮我介绍的对象。现在我住进了别墅,儿子也讨了媳妇。我可以说,今天的生活过得比城里人好,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常书记从来不看低穷人,不看低老人,不看低外来人,不看低犯了错误的人,这就是他的人品。”蒋阿水说,“当年,我是村里最困难的一家。病跟穷还老是连在一起,我老婆开过三刀,我开过一刀,儿子攀不上媳妇。穷得这样让人躲也来不及的人家,常书记却从来不看低。我生病住院开刀没钱,村里贷款给我。我住在泥房子里,想翻平房,常书记叫我等一等,明年直接盖楼房,他来替我想法子,最后真的实现了,连建筑材料运到船上这样的小事,都是他帮忙安排的。没有常书记,我家根本翻不了身。”
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会一般长,但只要是蒋巷村民,常德盛都会想方设法让人人都发光。他根据各人的情况,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副则副,鼓励大家勤劳致富。常德盛先后召开过几十次座谈会,邀请村里的致富能手与少数存在着“等”、“靠”思想的村民面对面交流,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绝不让一个村民掉队。
老秘书唐渭清这样评价常德盛:这个人就是朴实,这是一个农民的本色,他对自己农民的身份、对农村的感情始终没有忘掉。
“不看低穷人,不看低老人,不看低外来人,不看低犯了错误的人”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宁可自己多吃苦、多吃亏”——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当“村官”40多年来,常德盛每天早上六点半之前赶到办公室,经常开着电灯干到天亮。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宁可自己吃苦、吃亏,也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动情地说:“就是累死,也要把蒋巷搞起来。”
1993年夏天,一场车祸使常德盛左眼受伤,牙齿错位。他在医院住了不到一个月,没有等到病情好转就急着回村里工作。按医嘱半年后受伤左眼需动手术,医生约了他几次都因工作忙而一再推迟。后来,医生干脆来到镇卫生院,利用晚上时间给他动了手术,可第二天他又在村里忙开了。1994年7月的一天,他到常熟办事,回家觉得身体不适,一量体温39.5℃。第二天一早,他依然骑着自行车到村里工作,后因支撑不住到村医务室输液。可他躺在病床上,忽然想到海门有一笔业务要洽谈,便拔去针头赶赴海门。从海门回来已过深夜12点,司机直接将他送到村医务室继续输液。连续4天,他都是边输液边在病床上安排工作。
蒋巷村有个常盛工业园,如今年产值已经突破12亿元,“其实这就是村民们的幸福源”。用村民的话说,“常盛集团是常德盛一手带起来的”。但是,常德盛对财富却从不动心。随着村级经济的迅速发展,镇里给他核定的岗位报酬也不断上升,但他只拿一小部分;兼任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期间的报酬也分文没取;企业改制时应该持有的常盛集团股份,被他谢绝了,他坚持这份资产由全体蒋巷人共同拥有。
常德盛说:“这些钱我不能要,要了就会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但是,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安居乐业;要的是乡亲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要的是蒋巷人对一个老党员的理解和认同;要的是老百姓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作为一个年集体经济收入超千万元的村党委书记,常德盛没有自己的专车,这始终让很多人不可思议。看他坐着金杯小面包车出去谈业务,甚至看他坐着手扶拖拉机出门开会,村民都从心底里敬佩。常德盛是村里最后一家盖楼房的,在搬到镇上去时,他又把楼房低价卖给了村里的一个困难户,他说,这户人家经济差,娶不起媳妇,要帮帮的。如今,这家已媳妇上门了,常德盛也笑得合不拢嘴。作为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定下规矩,不是村里户口,不能分别墅,班子九个成员,四个不是本村人,个个执行。
现实生活中,有个“当官”的大哥,做事总归便当点。在蒋巷,这个“潜规则”行不通。常德盛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要经受得住诱惑,不能算自己的吃亏便宜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蒋巷的彩钢复合板生意越做越大,而常德茂的水产生意却连年滑坡,他想到了收购废旧金属材料。一天晚上,他壮着胆子去向哥哥常德盛请求帮忙。沉默良久,常德盛说:“我是村支书,是董事长,完全有权力满足你的要求。但是,我干的是集体的事,是全村百姓的事,我今天答应了你德茂,明天就会有第二个德茂,你要支持哥哥的工作。”
时隔多年,常德茂在一次征文中这样记述:“凡是村里有吃亏的事,我是逃不掉的,好事却从来没轮到。村民经常对我说,德茂,全村家家户户都沾了村里的光,得了村里的好处,唯独你们家没有。有时候,我确实有怨言,甚至是不解和困惑,因为在他心中,不知道还有没有我这个兄弟……看着村子一天天漂亮起来,我开始了解他了,因为他不是我一个人的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