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松林分析预测建材市场未来的前景(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6:3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戴松林分析预测建材市场未来的前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戴松林分析预测建材市场未来的前景》。

第一篇:戴松林分析预测建材市场未来的前景

戴松林分析预测建材市场未来的前景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不断的招商引资,望城区政府最近又推出了一个最大优惠政策,那就是在湾田·国际建材总部基地市场试运营期,按经营户实际缴纳税收区级所得部分的全额工商行政管理、年检费全免;正式运营后,税费前三年还先征后奖50%,三年后才全额征收。对此,湾田实业董事长戴松林深表感谢,并提出,公司将会用更好的业绩来报答对政府的支持,以真诚的态度服务于市民。

戴松林说到,这是一个力度空前的新政策,给予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市场。对此,望城区政府是看到了价值,也悟到了前景。他也为区政府的这个预测做出了一番全面的解释和分析。

现有市场的全面调查

戴松林分析,纵观长沙现有建材市场,大都缺乏规范合理的规划设计,分布不合理,且部分业态的建筑形态不适用,有的为安置房底商,有的直接就是自建房作为门面来经营,形象脏乱差,不仅降低整个行业的档次,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而各种业态分布散乱,不利于形成业态集中的规模效应,也给客户采购带来不便,通常在市场里面绕来绕去,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新型市场的完善建立

湾田·国际建材总部基地应该是长沙唯一一个获得了中国住建部颁发的“中国最具园林特色典范市场”奖项的建材市场。市场建成后将拥有完善的服务配套公共设施,是集居住、休闲、商业为一体的高尚城市综合体,各种生活和商业相关的配套设施非常完善。

戴松林说,湾田·国际建材总部基地与市内原有专业市场的最大区别是:拥有40年独立产权,而其他市场大都以租赁临时用地为主,湾田·国际解决了商户不时面临搬迁的烦恼,让入驻商户可以放心经营,享受长期固定经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市场的前景预测

目前,湾田国际建材总部基地木业区一期已经完成80%的招商,已确定进驻的知名品牌有万象板材、福湘木业等。更值得一提的是,长沙秀峰人瑞的众多板材木业商家集体与湾田签订了整体搬迁进驻的协议。

记者从戴松林处了解,陶瓷洁具区的招商目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其中蒙娜丽莎、九牧、强辉等众多与湾田国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品牌,都表达了强烈的进驻意向。而广州、长沙、岳阳、益阳等地的化工产品经营户,已与湾田签订落户协议,进驻一期100多个商铺,以后的发展前景确实不可想象。

第二篇:关于未来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培训预测前景和分析

关于未来中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培训预测前景和分析 根据领导的部署,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中国银行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趋势。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19.9%;负债总额89.5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19.2%;所有者权益5.8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31.2%。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进一步发生变化。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9.2%、15.6%、14.9%。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比2009年分别上升1.06、0.78、0.60、0.24、0.13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资产份额分别下降2.11、0.71个百分点。

2011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7%;负债规模达78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2%。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中国银行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在逐步加强,对于企业内部的培训工作以及员工的技能方面也要积极去提高,培训对于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还是有必然联系的,根据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提高整个企业的素质与技能,挖掘它们巨大的潜力,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使中国金融行业发展越来越迅速。

二、中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培训预测分析。

市场竞争中,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国内商业银行或已股改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员工队伍,加强人才的储备,尽快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改善人才的结构,是确立国内银行在竞争中制胜地位的紧迫需求。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银行员工培训体系,强化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分析

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我们从以下几个关键指标来分析国内外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1,盈利能力之比较

在“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下,国内银行经营同质化致使行业内存在同层面的低水平竞争状况。目前,国内银行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资产扩张效率与资产盈利能力即存贷利差收入,占总体盈利水平的90%以上;而中间业务创利能力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依然未摆脱种类少、收入占比低、盈利能力差的状况,其总体盈利水平在10%以下。

20世纪的最后十年,美国银行业信贷业务日渐萎缩,为此,ZF和美联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使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多元化。例如,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具有人、财、物优势的大银行,全面“转产”,开发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的附营业务。正是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90年代后半期至本世纪初,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整个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20.3%、1993年的35%上升到2002年的41.9%。到2003年,美国商业银行业更是取得了1205.78亿美元这一创历史记录的纯利,与上年同比增长了14.2%,当年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整个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接近50%。需要强调的是,大银行从附营业务获取的利润,其实远不止占总收入的50%!从90年代中期开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已成为大约100家全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

作为未来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中间业务创利水平代表银行创造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而其收入水平将更能反映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利能力的薄弱最主要的原因固然有政策因素,但归根结底是缺少熟悉中间业务的人才。2,银行对中高端客户私人业务服务能力之比较

近年来,美国银行把以往用于公司客户的一些服务手段,用来对中 产阶级以上的“高端客户”提供私人理财服务。为这些“高端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除了银行自身或外聘的投资专家,还可能会有税务专家,或公正机构的公证人。他们共同的任务就是为每一位客户量身制定一些经营计划与投资计划,把他们当作小型机构(或者说是小型公司客户)来对待,使他们的金融资产能规避风险,并得到保全和升值。

国内商业银行在近两年才开始尝试建立个人客户经理队伍,服务中高端个人客户的战略转型刚刚起步,处于一个销售银行产品给客户的营销员阶段,根本谈不上替客户理财和规划;个人客户经理队伍与国外商业银行在经验、知识结构、了解和熟悉国际规范、国际准则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

3,传统银行借网络走出新路径之对比

十年前,美国一家名叫“安全第一”的网上银行呱呱落地。它的出世,成为美国整个银行业全面转型的先声。以网络技术为手段,这家银行为客户提供全天候24小时服务,业务涉及信息传递、数据查询和交易支付等各项传统银行业务。借助网络手段,网上银行无需修建遍布各地的营业网点、雇用大量柜面操作人员、支付昂贵的办公费用,所以其经营成本只占营业收入的15%,仅为传统银行的1/4。比尔.盖茨预言:“随着网上银行的出现,传统银行将是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为了幸免于难,近几年来各国传统银行纷纷拿出巨资开办自己的网上银行。美国人由于此前已长期使用信用卡,电脑普及率和因特网走在世界前面,因而很容易接受网上银行业务。目前,美国传统银行原来手工办理的存贷款业务几乎都转到网上银行。而花旗、汇丰等银行不仅提供个人网上银行的各项服务,而且对于公司客户,他们可以提供完善的现金流管理平台、财务顾问系统,运用知识进行营销。

国内商业银行也看到了网上银行的发展趋势,招行、建行、工行等紧跟潮流,在国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用国际水平衡量差距仍是很大,症结之一是银行技术人才队伍数量、质量的不适应。

综上所述,不管是现实竞争力指标还是潜在竞争力指标,国内外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体现在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差距上。市场上需求量大,供不应求,要致力于培养大量人才,对企业全部员工包括领导班子都要进行专业培训,全方位提高所有人的素质,技能,与管理能力,拉近两方的差距把能力发挥到最大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培训体系的现状对比

这种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差距,有多种原因。缩短这种差距的有效途径是强化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不久前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的宣布成立,无疑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要逐渐地推进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认证体系的建立,银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要逐渐走上秩序化、专业化、正规化的轨道,花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自己的一流专业人才,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从而达到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各界人士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目的。从而看来,人员的知识结构是占据很大的比例.三、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培训的现状。

1、与发展战略不相匹配,针对性不强

国内商业银行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员工队伍,但人才队伍的现状还难以适应发展战略的需要:一是各类人才总量不足,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人才在全行员工总量中的占比还不够高;二是人才的整体素质不够理想,人才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与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既熟悉国内金融业务又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金融从业经验的人才仍显紧缺。

2、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商业银行以适应市场竞争为目标,以职业道德建设与业务能力培训并举,建立统一培训责任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形成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广大员工广泛参与的协调高效的培训工作格局基本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

3、培训资源整合较差

因缺乏统一培训责任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培训的集约化、共享合作机制难以建立;培训项目、课程研发等费用没有按照“归口管理、专款专用、适度集中、有效激励”原则规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4、培训的效果评估不系统

培训跟踪、评估、反馈措施缺乏,培训后的跟进、评估和反馈不足,培训效果无法度量,不利于改进。同时培训结果无法应用到员工的绩效评估、人才的选拔、晋升、淘汰等工作中去。

根据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培训制度的不完善,对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培训,选拔各类人才,提高整体素质,各部门做到各司其职,专款专用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后跟进,不足处进行改进,将培训结果纳入领导班子等,把培训体系进行完善,制定内部自己的一套完整培训体系。

四、个人想法。

现在金融机构发展体系日益强大,对于培训的需求也会很大,提升员工素质为目标建立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对于领导班子及员工的一些相关培训也要逐渐加强,包括素质方面、专业方面等的培训。围绕银行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各项工作重点将培训重要化,具体化,加大对领导班子及员工培训的投入,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一个培训的良好氛围,从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完善培训的组织与责任关系

1,在内部成立培训小组,提高单位内部人员的技能,管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决定培训重点,让培训系统化,领导带动员工实施,行动。

2,领导对员工培训负责,运用多种方式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加强对员工培训规划及发展,进行有力指导。及时根据发展情况对员工进行培训指导。3,加强培训的考核力度,层层选拔,、将培训考核结果告知领导,领导分析,决策。

(二)、通过学历高低,培训课程,培训管理以及技能技巧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制度,促进各项培训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2014

年10月17日

第三篇:2011服装行业前景分析及预测

2011服装行业前景分析及预测

来源:【】 2011-3-11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古老的纺织行业正在经历着一次次主动或被动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展望2011年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形势,利弊参半,基于对2011服装行业前景分析预测,投资者应谨言慎行。2010年纺织服装行业“复苏”和“压力”并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利润1745.01亿元,同比增长75.92%;1-11月累计出口1866.21亿美元,同比增长24.19%;前十个月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零售额月均同比增长幅度为25.46%。在国际与国内经济复苏需求回暖的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内销都获得了恢复性地增长。尽管如此,复苏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棉价暴涨暴跌折射供应链的危机。近几年棉价暴涨暴跌变成了常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纺织服装业出口受到重挫,作为纺织服装行业主要原材料的棉花需求随之骤减,2008/2009用棉需求为958万吨,较2007/2008年减少152万吨,而同期棉花产量仅减少13万吨。过剩的棉花供应使得棉价在2008年9月新棉进入丰收期后呈现直线下滑的趋势,这在棉农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2011年服装行业存在着“危险”也存在着“机遇”。由于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产业结构升级、落后产能淘汰、产业转移将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主导趋势,技术落后、利润微薄的小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出局,市场资源将更多地集中于优势企业。2011年又是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转向之年,民营企业占多数的纺织服装企业在争取信贷方面的难度将加大、融资成本也相应增加;个税体制改革、通货膨胀程度与消费能力及消费结构息息相关,直接影响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内销市场。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服装行业将继续在品牌企业中寻找投资机会。在外需不甚明朗、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的情况下,专注于日益壮大的国内市场的品牌服装企业逐渐凸显其优势。面临不断上涨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品牌服装通过传递品牌价值和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价格、转嫁成本。品牌企业有助于推动产业集群实现价值环节和技术层次上的升级,所以未来的服装市场发展趋势将是新兴品牌不断加入竞争、优秀品牌做大做强、弱势品牌退出市场或被并购。

第四篇:​云南旅游未来前景分析

云南旅游未来前景分析

(一)丰富旅游资源促进知名度,日益提升影响力

1.以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丰富多样的特点。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2.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组合优良,相得益彰,不少景区在世界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适宜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3.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条件。具有临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

(二)面临着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扩大旅游圈

1.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接纳国际旅游者将达1.37亿人次,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8%,同时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扩大,这将为我省旅游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

2.截至2015年年底,云南省各类旅游企业已经突破1万余家,固定资产超过400亿元,服务范围覆盖包括国家5a级景区在内的500多处旅游景点,星级旅游酒店600多家,旅行社450多家,同时,昆明至国内航线基本全线开通,更是开通了昆明至大理丽江旅游铁路专线,至今已经初步形成涵盖交通,旅行,购物为一体的云南综合旅游综合产业。

(三)面临着历史机遇,将进一步发展创新

1.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明确了对旅游业发展较为有利的各种优惠政策,如旅游国债,对外开放,财政税收,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政策等,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2.旅游业在云南省的地位有着独特的作用,云南作为我国西南边境省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发展落后,云南旅游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较为突出,同样也有助于促进云南经济结构的调整,2000年,云南省经济结构在我国较为落后,第123产业所占比重为37.2:24.9:27.9。但是在两年后就已经实现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为辅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市场制度体系。

(四)机遇挑战并存,将迎来全新挑战

1.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区域性市场竞争和集团化趋势越演越烈,旅游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对我省旅游发展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与此同时,竞争压力正在迅速增大,我国西部多数省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的相似性及现有旅游产品的同构性,随着西部地区对于发展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省区普遍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均将其作为支柱或重点产业扶持,形成对云南旅游业的潜在压力和挑战。

旅游业作为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组织也曾预测,21世纪旅游业仍将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的旅游业也必将会成为对国家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而云南省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在旅游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第五篇: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供需分析及未来趋势前景预测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供需分析及未来趋势前景预测

中国农业发展迅速,但资源约束性大,规模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偏低,行业质量管控体系松散,造成食品安全隐忧。中国农业在过去三十多年发展迅速,农业产值结构和消费结构也逐步发生着变化,加工食品、高营养和附加值产品、畜牧产业上游的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以及非中国传统食品的需求增长趋势明显。而分散的农地结构、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以及极端多变的天气情况和自然灾害长期导致中国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包括松散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内的种种先天缺陷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胁,中国农业面临着来自消费市场和国际农贸体系双重的转型压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趋向适度规模化和全产业链经营,横向和纵向产业并购和投资有望更加频繁。全产业链经营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模式。通过投资并购和行业板块的有机扩张,企业可以使上下游各个环节紧密对接,实现不同环节的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并且实现覆盖全产业链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使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得以保证。根据我们的观察,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以及行业经验丰富的实业巨头之间的投资竞争将在全产业链的各个阶段展开;而中小型农业投资者则主要在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实现横向扩张。

中国农业企业海外投资速度不断加快,技术、品牌和市场类投资集中在北美、欧洲和澳大拉西亚,而资源型投资则主要流向非洲、南美洲和澳大拉西亚。

近些年来,中国农业公司在海外市场频频进行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中国农业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更加多样化,投资领域也逐步发展到多个子行业和领域,包括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和研究技术的应用、商业化和市场化、品牌、渠道和市场等。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直接新建、收购或租用生产基地或加工厂,还有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整合投资目的地的资源。中国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已经遍布六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企业合作层次逐步升级,由单纯的合作开发资源发展到资本联合经营,推动国际产业并购。

在以实业类投资者为主导的农业并购市场上,国内农业种植类和农牧业资产对境内外卖价最具吸引力,在这一环节进行积极扩张已经成为多个农业二级行业经营者的广泛共识。

面向产业上下游的纵向产业链延伸扩张将以行业巨头为主要玩家,在目前阶段,全产业链策略主要对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呢能力强以及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更具可操作性和现实吸引力。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产业兼并整合,农业巨头之间的竞争将在产业链的各个阶段展开。而在中小型农业并购层面,企业的战略布局则更多集中在子行业内部,投资者主要通过“小步快走”的灵活策略进行布局,以产业链上某一环节的横向扩张为主要特点。近年的并购市场出现不少行业外企业通过并购进行“跨界”投资的案例。除了与实业家个人的产业抱负有关之外,资本巨头的高调入局也和企业优化投资结构,分散资产风险以及储备长期的利润增长点有关。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国内农产品价值与附加值的深度挖掘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也为PE/VC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平台,特别是在诸如高端食品消费市场、农业电商、种业、冷链物流、物联网等领域。目前资本在农业渐成聚集之势,有相当比例的涉农投资机构在该领域有较高的投资比重。大多数涉农PE/VC的两次或多次投资分别流向了不同的二级行业,表明资本机构更倾向在不同的子行业/产业链环节配置资产,分散风险,以期在全行业范围内寻求最佳利润。畜牧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份额在过去几年维持稳定并逐渐增加,投资者选择帮助被投公司通过向上并购投资畜牧养殖项目、直接从产业上游获取优质资源、进行质量把控;PE/VC对于林业公司的兴趣逐渐减少,但也观察到零星大规模交易,或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林业领域正在进入产业整合阶段;渔业逐渐吸引资本的目光,成为新兴的投资类别;非生活必需品类投资比重上升;农业服务业正在成为资本新宠,其与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旅游观光、现代企业管理、互联网等新兴且具有高附加值行业的结合将激发不可限量的商业创新能量。

新型业态、技术和服务成为新兴的投资领域,或成为农业行业下一轮上市风潮的主要力量。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应用、生物技术应用、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冷链物流体系的跨区域建设、绿色/有机农业和休闲创意农业等成为新的热点投资领域。资本的加入为中国农业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后续的企业管理和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了稳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将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并推动下一轮农业领域上市风潮。

一、中国农业产业现状与挑战

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农业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满足人民多样化产品需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也逐步增强。尽管中国对涉及粮食安全的重要农产品一直坚持自给自足的政策,但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油籽、奶制品、玉米、食糖、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量大幅增加,食品零售价格自2000年以来明显上扬。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特别是人均热量和蛋白质的消费与高收入经济体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受土地、水资源以及农村劳动力水平等的制约,国内供给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十二五”规划的农业发展目标以及政策都有意识地向农业部门倾斜,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重要保障。

农业发展的成就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政策环境的变化、国家投资的增长以及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整体而言,尽管农村、消费和经济格局快速变化,但农业土地和水资源也日趋匮乏。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客观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业经营分散且规模较小、加工层次低、产品不达标、农业科技含量低、信息化水平低等。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不同性质资本对农业领域的关注,虽然它们的关注点存在差异,但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整体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是业界共同的期望。广义农业产业链涵盖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运输和储存以及销售。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图表 广义农业产业链示意图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图表 1978-2012年基础农业各二级产业产值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基础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以及渔业。中国基础农业产值结构在过去三十多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种植业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80%下降到2012年的52.5%,而牧业产值占比在同一期间则由15%上升到30.4%。城乡居民人均肉、蛋、奶、水产品等快速增长,替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代了部分传统粮食主食,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居民农产品消费逐渐向高层次转变,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一)产量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旺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量普遍保持了高速增长。1978至2012年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3.05亿吨增长到5.9亿吨,上升了93%;其他经济作物和农产品的产量也有了明显增长。

图表 1978-2012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面临人均农业资源相对有限、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飞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等困境,中国通过发展国民经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农业投资等方式保证了近几年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基本上维持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粗粮等达到了很高的自给水平,大部分粮食产品的自给率保持在0.95和1.05之间,肉类产量能够保持自给,净出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1-3%。

图表 1990-2012年中国主要农产品自给率

数据来源:世界粮农组织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和行业发展方式进入调整和转变的关键时期,不同产业的生产发展逐渐出现分化。粮食、果蔬等基础农作物的产量增加,经济作物产量小幅增长,而畜产品和水产品持续快速发展。在畜牧养殖领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猪肉生产量占全球生产总量的50%,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1%。在水产养殖领域,自1989年以来,中国的水产品产量已经连续20多年居世界首位。预计到2022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将占到全球总产量的63%。

中国农作物和农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家在农业领域持续大力的投资,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农业资本的实际净投资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在大量投资的支持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得以逐步完善,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7倍多,灌溉与水利等基础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现代农业技术和一些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解决了生产难题,优化了生产流程,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农产品需求持续旺盛,农产品消费量增速明显,增长势头强劲。2000到2013年间,大豆的消费量增长了153%,牛奶消费量增长了174%;2012年食糖消费量也已经达到了1420万吨。预计到2017年,中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将比2005到2010年间的平均水平上升29.6%,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日本(1.6%)、韩国(17.9%)等发达国家市场。

人口增长是推动农产品需求增长的最基本和最重要因素。尽管中国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近年来有所回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的人口增量依然很大。人口增长导致的农产品需求增长是刚性的,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供求关系,表现为农产品总体消费规模不断增长。而除了人口因素外,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也是导致农产品消费总量持续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以食物为代表的农产品整体需求被不断推高。

在农产品消费总量扩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等收入人群比例的增大,居民消费的农产品更多样化,对加工食品以及其他高价值产品的需求增长快速,更具营养和附加价值的高消费层次农产品将进一步替代低消费层次的初级农产品。城乡居民肉、蛋、奶、水产品的消费稳定增长,部分替代了小麦和大米等传统粮食。与此同时,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等非食用性农产品消费也将随着人们对畜牧产品和高级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增势。同时,国内消费者对于一些非中国传统食品的需求也随着其生活水平的上升逐渐增加,这类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但是增长趋势明显。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图表 2003-2012年中国主要农产品消费比例

数据来源:世界粮农组织

(二)贸易逆差扩大,对外依赖度增强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在坚持保证重要粮食产品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中国逐步开放了某些农产品市场,使得农业产品贸易额大幅增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73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1%。自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出现了净贸易逆差,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贸易逆差从46.4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489.4亿美元。

图表 2001-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而随着国内生产资源约束性增强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近几年一些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量大幅增加,进口依存度从2001年的6.2%增长到12.9%。同时,农业贸易依存度(贸易额占农业GDP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14.7%上升到21.2%。具体来看,2012年,进口额最多的三大农产品为大豆、棉花和棕榈油,分别达到了350亿美元、118亿美元和64亿美元,占农业进口总额的31.4%、9.0%和4.9%,其中大豆和棉花主要从美国进口,棕榈油主要从马来西亚进口。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呈逐年上涨趋势,2012年进口量比2004年增长了近190%,大豆对外依存度达到80%。此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油籽进口国,2011油籽进口量约占世界油籽进口总量的54%,进口占国内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预计到2022中国油料进口将比现在增加40%,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9%。除了这三大农作物之外,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中国的肉类和奶制品进口也有了明显的增长。2012年,中国进口猪肉大约60万吨,占全球猪肉贸易总量的8%左右;奶制品进口量同比也增加20%,其中脱脂奶粉和全脂奶粉进口占奶制品进口总量的82%。同时,中国现在是世界第四大食糖进口国,占世界总食糖进口量的4%;未来十年,食糖进口量也将超过进口配额。中国近年来进口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产品需求的持续扩张,消费量增长普遍快于产量增长,产消不平衡加剧。同时,最近几年,异常气候频繁出现,各地自然灾害频发,耕地质量下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一些农产品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所下滑,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紧张局势。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对未来10年中国农产品消费和供给的预测,大部分农产品的供给速度低于需求速度,因此将进一步加大中国的农产品对外依赖程度。

此外,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面临低价进口产品的冲击。国内外农产品差价近几年急剧增大,部分农产品的国内价格远远高于国际价格。价格劣势导致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大量消费依赖进口。2012年,国内外棉花价差达到了7000元/吨(含税),进口大米的价格也只相当于国内价格水平的80%左右。农产品价格过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首先,中国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下,许多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普及度较低,再加上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明显上升,导致很多农民和农产品生产厂家不得不提高价格以减免亏损。国家为了稳定物价保障农民生活,对众多农产品进行高价收购和财政补贴,导致价格扭曲,使得农产品价格维持在过高的水平;其次,人民币近年来升值压力较大,汇率持续上浮,进一步强化了进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除了需求规模扩张和价格优势丧失之外,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了农产品的进口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产阶级力量不断扩大,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高层次、高质量的食品和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其中包括对非中国传统类食品如黄油、奶酪、培根等产品的消费需求激增,由于这类产品的国内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能力较差,大量消费依赖进口。同时,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隐患问题越来越严重,公众对于国内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信任度下降,导致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增加,需求量增大。

(三)资源约束性大,规模化程度低

整体来说,中国农业资源紧缺,农业土地面积和水资源供应不足。近几年,随着全国兴起的大规模城镇化运动,大量的耕地农田被转为工业和住宅用地,耕地面积从2001年的网址:www.xiexiebang.com

19.14亿亩迅速减少至2011年的18.23亿亩,减幅达4.7%。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5亩(2011年),为世界平均值(3.3亩/人)的41%、OECD国家平均值(5.25亩/人)的26%。此外,中国农业生产耗水量巨大,占国民用水总量的60%以上,但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另外中国农业生产的用水效率低下,生产1吨粮食的单位耗水量高达1300立方米,比发达国家(生产1吨粮食的耗水量在1000立方米)高30%。

图表 2001-2011年中国耕地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同时,城镇化运动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生产吸收大量农业劳动力,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农村人口从1992年历史峰值的8.44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6.95亿人。相信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将进一步紧缩。除了土地、人口等生产资源的约束性逐渐加强外,由极端气候、自然灾害和禽畜疫情等因素引起的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波动性近年来逐渐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幅度加大、不稳定因素增加,导致极端气候灾害频繁发生且危害强度加剧,给中国农业带来挑战。在全国范围内极端降水、暴雨洪涝等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华北西南地区旱灾不断加剧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农田基础设施普遍发展不足,灌溉、排水等水利设施尚不完善。农业设施难以起到抵御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的作用,突出了农业的弱质性特征。此外,最近几年,中国的畜牧养殖业受到疫情的影响也特别严重,尤其是家禽养殖业,多次受到禽流感疫情的影响,行业产量以及出口量都受到了严重冲击。2013年3月的H7N9疫情使中国的家禽养殖业遭受400亿人民币的损失。而由于禽流感疫情具有季节性、反复性以及防治的复杂性,学界和业界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这也增加了未来中国家禽养殖业发展的风险。

中国种植业规模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偏低主要是由人均耕地面积狭小且分散造成的。一项2010年17个大国农业经济的对比研究表明,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所比较的17个大国中最低,农业人均增加值仅为545美元,与高收入国家农业人均增加值(38347美元)相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差70倍,与中高收入国家(3607美元)也相差6倍之多,甚至低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622美元)。此外,中国的人均耕地规模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与中国人口密度相当的印度。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却名列世界前列。2010年,中国每公顷耕地的谷物产量是5521公斤,而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的谷物产量在2000-5000公斤之间,平均只有3600公斤。表明现有农地资源和规模的限制大大拉低了中国农产品人均产值的水平。

图表 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对比

数据来源:农业部、发改委、中国物流采购协会

在畜牧养殖方面,分散养殖和产出率低下的问题同样存在。截至2013年年底,年出栏2000头生猪以上养殖场的市场占有率低于20%,猪肉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而在2011年底的近220万个奶牛养殖场中,超过95%的养殖场都属于产出小于20头奶牛的个体奶农和小型养殖户。由于散户饲养集约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监控标准和手段,在无法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整体中国市场食品安全的隐患。

同时,较低的规模化程度也直接导致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低下。农业领域进入门槛较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分散而力量薄弱,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此外,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普涨,化肥、棚膜、柴油的价格在过去的几年里都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但由于农产品的民生属性,政府对终端农产品的价格增长采取调控措施,对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中国农产品加工比重低,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增值不大,也因而影响了其进入超市销售的比重。

(四)生产环境和食品安全引发广泛担忧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农业环境却不断恶化,生态系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农业的整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在农业资源方面,由于中国地形复杂加上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意识差,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据调查,截至2010年,中国受到水土流失影响的土地面积达到357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37.2%,每年因为水土流失损失耕地约100万亩。严重的水土流失除造成耕地资源在数量上的减少外,还使现有土地的质量也严重下降,数百万公顷农田、耕地受到荒漠化、盐碱化的威胁,土壤酸化过程加快,受到重金属、无机盐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日益加剧。因为农业用地被过度使用、无序开发,耕地土壤受到严重破坏,质量呈现退化趋势,有的甚至丧失农业耕种价值。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在生物资源方面,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安排使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全社会对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从业者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乃至掠夺式开发现象严重。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现象尤其突出,中国鱼类资源存量近年来急速下降。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导致大量野生生物栖息地消失,一些物种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资源的严重衰退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使国家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除此之外,农业污染量占到全国总污染量的1/3到1/27,农业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的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废弃物处理不及时不彻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目前全国有1/6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每年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另一方面,有的从业者为追求高产量在农业生产时使用过量的化肥农药,导致严重的农用化肥污染、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使得农产品和食品质量下降,从根本上威胁了食品安全,危害消费者健康。

农业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巨大,特别是环境中的重金属将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甚至导致癌症。有关研究表明,在矿冶活动频繁的地区,居民患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有些地区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也因农业污染逐年上升。农产品污染不仅会对居民的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使农产品出口贸易受阻,降低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农产品出口不畅。近年来,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屡屡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被退回,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欧盟、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分别针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提高了进口要求,强化了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检验检疫,针对中国农产品准入的国际绿色壁垒日益苛刻。据联合国统计,中国每年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的商品因受到绿色壁垒而出口受阻。

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进入多发期,地沟油、苏丹红、毒奶粉、镉大米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涉及领域广泛,关系到农业种植、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及流通等各个环节。食品安全危机的日益凸显,一方面是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逐渐加强,对食品质量的要求及关注度增加,追求高质量、无公害、无污染、安全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农产品、食品生产和加工业的高速发展,而食品安全监管却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检测技术的落后、监管系统的不完善以及惩治机制的不严格等因素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消费者保护机制,经由媒体的大力报道,引发了社会范围内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巨大的失望和不满。

(五)中国农业政策持续支持行业发展

中国政府对农业产业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在从土地制度改革到农业科技、城乡统一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再到农业产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积极鼓励和扶持,并主要通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来体现。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4年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又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确定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原则,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六)主要子行业发展状况

我们对包括种业、林业、种植、畜牧、疫苗等在内的主要子行业中的重要上市公司进行了场数据以及SWOT分析来确定这些企业的发展状态,从而辅助我们对中国整体农业产业未来方向分析和了解,通过其财务数据、战略发展思路、市的预测。

中国基础农业产值结构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居民对于肉、蛋、奶、水产品类需求快速增长,逐步替代部分传统粮食主食。随着人口绝对值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市场对于加工食品、高营养和附加值产品、畜牧产业上游的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以及非中国传统食品的需求增长趋势明显。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递增,国际市场的低价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造成价格冲击,加之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国内市场高度依赖的部分进口农产品价格频现异常波动,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长期以来分散的农地结构是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人口持续萎缩,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化小农经济难以为继,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疫情等不可控因素更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波动性。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如何应对挑战

中国农业产业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整体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运营模式在土地流转新政策和其他市场因素的影响下将得以改进,促进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的融合;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将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而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流通效率,也孕育了一些新的运营模式。同时,中国农业企业的海外扩张活动更加深入,动因更加多元化。

(一)适度规模化经营

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历史以及地理资源分布造成的小农经济不仅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且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国民消费需求。首先,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元,无力负担较贵重的农机具和应用较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造成生产效率低下、面对巨大的产业链不具备对农产品价格的话语权等先天不足,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其次,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农产品消费对外依存越来越严重。大豆、玉米、棉花、白糖等重要农产品均大量依赖进口,动物原种几乎全部进口,蔬菜种子领域外资占绝对地位。同时,当前农村从事农业经营的“三化”现象,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亦限制了土地产出潜力的充分发挥。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规模化经营也有助于应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分散的农户经营模式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执行难度,农户和食品制造加工企业之间松散的契约关系难以将质量标准延伸到农业生产中;同时,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市场上议价能力普遍较低,在面临下游企业收购价格打压以及生产成本高企的情况下,有滥用药物和添加剂来加速生产、提高产量的冲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的运用,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降低成本,从源头上减少因滥用农药、化肥和饲料添加剂而带来的食品污染,并能促进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和监管落实。

同时,农业规模化经营也得到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2013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2013年11月12日,三中全会公报宣布,中国将推动土地改革,给予农民更多产权,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广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将有利于规模化种植、养殖企业加快发展,对农机、种业等农资行业产生长远积极的影响。

但是,中国农业的规模化进程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模式。从发达国家及中国沿海较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土地耕作效益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土地体系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垦土地体系中的大农场式规模经营将逐步成为中国农地经营的主导模式。

在现有农村土地体系推出规模化经营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以及农户经营效益的差异性。非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将成为推进规模化经营的首选区域,规模经营大户可以凭借集体经济组织雄厚的经济实力,利用乡镇工业的积累,通过“以工补农”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同时,适度尊重农户的意愿和选择,发展包括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种形式在内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组织。耕地资源比较集中的农垦体系比较适于大农场式规模经营模式,而如果农垦体系具有一些独特的牧草地、林地等资源优势,将形成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带。

下载戴松林分析预测建材市场未来的前景(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戴松林分析预测建材市场未来的前景(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力行业投资及前景预测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

    餐饮业投资及前景预测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展现出繁荣兴旺的新局面。与此同时,我国餐饮......

    早教未来前景分析

    简析中国早教市场发展前景 早期教育起源于欧美,从60年代至今发展很快。国内外的婴幼儿发育研究机构的多年研究表明,0-3岁是人的一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50%......

    中国饲料市场分析及未来前景预测(2010年)-目录

    博视研究报告网专业行业研究、投资咨询、市场调研、企业竞争情报、商业资讯【报告名称】: 中国饲料市场分析及未来前景预测(2010年)【中文版价格】: 打印版:6000元;电子版(pdf):6......

    建材市场发展分析

    中国动力文化传媒分析当今建材市场 中国地域很大,区域分散而且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消费习惯和装修方式等不相同。所以就导致建材超市长期没有达到资源的整合和对接。建材超市......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_未来预测

    案例三一.1.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制造业对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意识淡泊,管理层更愿意关心的事是“我管什么事能让企业的利润更大”,而不是“我应该怎样管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更大及......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未来预测

    案例三一.1.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制造业对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意识淡泊,管理层更愿意关心的事是“我管什么事能让企业的利润更大”,而不是“我应该怎样管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更大及......

    高速公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中国过去十几年来在经济增长和减贫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重要成就是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自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