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读后感
这是一个8岁小男孩的故事,他正处在对凡事都充满无限好奇心的年龄。。“冒险家”的人生理想赋予了布鲁诺猎奇且冲动的个性,布鲁诺和铁笼墙里的“犹太”小男孩成为了好朋友。。布鲁诺在他的天真的孩童世界中没有所谓的阶级和种族之分,他认为营地是一个好玩的地方,甚至他将录像中标榜的“快乐营地”和他眼前的阴凉的世界相对比,相契合。。他对穿条纹衣服的佣人充满好奇,对小伙伴衣服上的号码很是困惑。。终于,他在父母的疏忽和自己屡次惯性使然的冒险经历驱使下他进入到了营地内部,等待他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噩运。。
毋庸置疑,小男孩的结局是可悲的,甚至至死他都不是很清楚自己成了政治屠杀的殉葬品。。当他真正的踏入到了营地的内部空间,才发觉自己已经无法回头。。小男孩的悲惨命运也许也正是由于他本身的猎奇心理和生存环境所导致。。他的天真,他的勇敢葬送了他幼小的生命。。。。
影片也侧面的刻画了小男孩布鲁诺的父亲为首的政治军阀的残忍政策,对犹太人集体迫害的历史从一个孩子眼中模糊的展现。。当然在人道丧失的那个年代,影片也是有一些人性的描写。。小男孩不愿意学习关于独裁的教育,小男孩的母亲发现自己的丈夫的所作所为内心罪恶感的加深。。
故事的结局很凄凉,多少也有些意外,影片在小男孩母亲和姐姐的呼唤痛哭下和父亲的绝望气恼中结束了。。在关押犹太人的营地中依然有许多数不清的条纹衣服静静地等待下一批新来的受难同胞的到来。。。
这部电影同样和《美丽人生》,《钢琴师》等出色的影片一样将视角定位于小人物的个体命运发展上面,以小见大,对战时小人物命运的体恤比大场面的战争刻画更能触动人心。。。
第二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读后感
和《美丽人生》一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同样用孩子的眼光来描写战争,但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用令人痛心的幽默让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后者用残酷的压抑让人们体会生活的绝望;前者的主角是个犹太男孩,后者的主角是个德国男孩;前者把集中营里的恐怖展现得淋漓尽致,后者将德军高官家的沉闷刻画得入木三分;前者用童话般的故事让观众在微笑中落泪,后者用抒情般的写意让观众在震撼中叹息。其实后者的题材完全拥有成就经典的能力,只是在剧本构思和人物性格挖掘上后劲不足,对战争的反思流于表面,最终使得这部影片被埋没在去年众多有关二战的作品下。
本片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约翰·波恩的同名小说,以当时一个德军高官的儿子眼中的世界来展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1943年,年仅八岁的布鲁诺随父亲和家人从城市搬迁到乡郊的犹太人集中营指挥部,从他的卧室能看见这个被铁丝网所包围的集中营,不了解世事的孩子永远不像大人那样复杂,他以为那是附近的村庄,而里面的人都很奇怪,因为他们都穿着睡衣走来走去。
父母一直小心地向年幼的儿子隐瞒着残酷的事实,他所看到睡衣其实是囚衣,但他们无法向他道出真相,只能严禁他接近那个区域。然而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父母无法想象好奇心能驱使这个年纪的孩子做出他们无法想象的事。有一天,布鲁诺悄悄溜出家门来到集中营附近,他结识了一个同龄的犹太男孩希姆尔,他们隔着铁丝网一起聊天和游戏。对于布鲁诺来说,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危险,他只是太想摆脱孤单而认识新朋友。他的内心如此天真,丝毫没意识到自己与希姆尔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同样,希姆尔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一知半解,所以才会与这个德国孩子相处,并要求他帮自己寻找失踪的父亲。
最后,布鲁诺穿上希姆尔帮他找来的“睡衣”,挖地道溜进集中营,在那里看到了与父亲描述完全不同的真实景象,他感到害怕却已经来不及了,最后与他的伙伴一起被送进毒气室,两个幼小的生命在懵懂中被残酷夺走。
影片最后是那扇紧闭的毒气室铁门,它牢牢地锁着,把所有无辜的灵魂与满腔悲愤都掩盖起来,但里面的痛楚只有亲历者才明白。
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方,孩子都是最天真无辜的,联想到之前所看的《与巴什尔跳华尔兹》那几乎令窒息的结尾,不得不让人为这个动荡的世界而哀伤。
第三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影评
电影最后的镜头是由漆黑的铁门转向空无一人只扔满条纹睡衣的大屋子,可怕的结局以这种不言而喻的画面呈现给观众。从bruno和shmuel被押送到毒气室,到最后闭锁的铁门,我的喉咙哽咽,我的心几乎快窒息。我正处在沉重、压抑的情绪中。然而我后面的一些同学竟说出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等没有同情心的评论,我真心感受到一种心凉的感觉——我们同学怎么能这样冷漠呢?
相比之下,片中bruno的妈妈是位十分善良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夫人。当她看到犹太裔仆人pavel救了从秋千上掉下来的宝贝儿子bruno并且为他包扎了伤口,知道pavel为了维护孩子纯洁幼小的心灵,没有告诉他“农场”实情时,她发出了足以温暖心灵坚冰的感谢;当她知道那“农场”烟囱中冒出的有恶臭气味的黑烟其实是德国士兵在焚烧犹太人时,她无法接受丈夫怪物般的残忍这个事实,发出了痛苦和歇斯底里的叫喊。
虽然大多数人会认为bruno的父亲是个杀人如麻的恶魔,但是他身为一名德国的士兵,他是在执行任务,履行作为士兵的天职。这是责任之间的冲突,是尽对国家忠诚的义务,违背人性还是背叛国家,选择道德人性,不论是谁都无法做到两全其美。只不过他选择了前者。因此我们不能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都归咎于纳粹士兵身上。
战争往往是由有巨大权力野心的统治者发起的,我们后人能从这场没有胜负之分的战争中吸取的唯一经验是: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那些纳粹士兵们一定也会有些许的心灵上的忏悔。我只愿那些犹太人的冤魂能够安息!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巨作,与国内的一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电视剧或电影相比,后者真是相形见绌,制作粗糙,具有武林神功的抗日奇侠,兄弟之间相互残杀。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诺贝尔理工科奖的原因了
第四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
影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葱郁的树林和严密的铁网,秋千和推车,蓝天和浓烟……我想布鲁诺这样天真烂漫的小孩到最后都没有发现,其实他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存在。
德意志国家产生了很多令人尊敬的哲学家,甚至是现在的德意志高考题目更多的倾向于哲学上的思考。这是一个理性的国家,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充满思考和理性的国家会实行灭绝犹太人的政策呢?
我们也自称是知书达理的大国,也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生命为什么在某一个时刻真的变的如草芥?而人性为什么轻而易举的被淹没在震天响的口号当中?
我想,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原因,也不是国家机器的几句口号的原因,更多的是大家都习惯了去接受别人认为正确的东西,也许你刚开始不认同,可是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是正确的,去习惯刚开始不认同的种种谬论。然后打着各种鲜艳的旗帜,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这大约就是集体暴力形成的诸多条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在我们面对道德体系和人性基本认识的时候,沉默,然后是接受,接着是参与,最后产生荣耀感。
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让我们睡得着觉的理由,给了我们一个貌似是无比神圣的幌子。然后我们就可以正义凌然的去做各种忘记自己本心的事情。
而反观里面的犹太人,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麻木的接受。也许他们也觉得自己真的危害了德意志,甚至觉得自己的存在真的是荒谬的。这是为什么呢?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想大多数人在面临如此选择的时候,都会像影片中那样,走在无声的灭亡路上。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的悲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当你面对不正确的事物没有勇敢站出来的话。
我们每个人都是!!
第五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
给生命一片自由呼吸的天空
——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有感
我不喜欢战争片,一点也不。那种歌颂一国元帅战场杀伐一统天下的我不喜欢,那种通过血腥杀戮表达反战情绪的我也不喜欢。因为我讨厌战争,一场战争,无论是为争权夺势,还是保家卫国,总有那么多无辜的生命成为那些自以为是的刽子手的刀下亡魂。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不变的真理是人类丑恶灵魂的真实写照。
然而今天,我却因为课堂的缘故再一次接触了战争片。对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站在纯粹欣赏电影拍摄的角度,我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部经典之作。跌宕起伏悬疑暗藏的剧情,随之跳跃变动的背景音乐,不停于欢乐和阴暗间转换的画面,简单的偶尔让人忍俊不禁的对白。这让人以为是部温馨的讲述跨越种族隔阂的友情的电影,却在纳粹疯狂的屠杀下不见血腥地描述了一个人间地狱。
布鲁诺,一个8岁的孩子,在他的眼中,世界是那样的简单和有趣,他不懂人世间的不幸与苦楚,他不懂人性有时会不明所以的疯狂扭曲,他以自己的父亲为傲,但也正是因他的父亲,注定了他在那个时代即将面临的人生苦旅。
1943年夏天,由于他父亲的工作发生变动,布鲁诺一家跟随军队的调配从柏林举家搬迁前往波兰的纳粹集中营。这里是犹太人的地狱,是德国法西斯发泄兽欲最肮脏的场所,但对于8岁的布鲁诺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比自己的家乡更加无趣而已。布鲁诺平日的唯一消遣就是就是从卧室窗口望向对面的院子,这个院子被高高的铁丝网所围困,总有一群穿着条纹衣服的人在里面走来走去。他们使布鲁诺想起了在家乡时伙伴间的游戏,但似乎又不像游戏那么简单,这都勾起了布鲁诺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让一个没有十岁大的孩子留在家里简直就是酷刑。终于有一天布鲁诺将父母的叮嘱扔到了九霄云外,他溜出房子沿着铁丝网开始自己发掘新世界的行动,他幻想自己是故事中无畏的主角,单枪匹马地在未知的世界中探寻。探险事业自然会遇见众多伙伴,这些人将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很快他宿命中的朋友便出现了。他是另外一个小男孩,名叫舒默。虽然这个朋友的名字有点奇怪,虽然他们中间有一道铁丝网,但这不能妨碍两个男孩高兴地游戏。
“你好幸福,有那么多朋友一起游戏,而我却一个人在这边。”
“我们没有游戏。”
“你们衣服上的编号不是玩游戏用的吗?”
“„„”
单纯的对话,铁丝网那边的生活成了布鲁诺的一种向往,他不去考虑舒默为啥总是吃不饱,他也不问舒默为啥不到外面来和他游戏,他只知道自己认识了个朋友,他只感觉生活有了乐趣。同样单纯的舒默忍受着纳粹地折磨,但也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处于何种境地,他只知道那些穿着绿色衣服的人很凶而已。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没有杂质,他们弄不明白那些暗藏的杀机,他们也没有理由去弄明白。他们只是单纯地做着自己的游戏,做着自己的梦。
“我爸爸不见了。”
“我进去帮你找吧。”
即使不停地从家庭教师那里接受纳粹的文化洗礼,不停地被授予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他却从没怀疑过舒默是个坏人。家庭教师说能找到一个好犹太人就是最成功的探险,所以布鲁诺毫不怀疑自己就是一个成功的探险家,因为他找到了舒默,所以他想在离开舒默之前和舒默一起再玩一次探险游戏,去铁丝网的那边帮他找父亲。多么单纯的孩子,聪明、善良,洋溢着生命的朝气。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极大的玩笑,也和观众开了个极大的玩笑,在温和的氛围中,我们看着那还未绚烂绽放的生命走向了灭亡。
手紧紧地抓在一起。
“不怕。”
“嗯,下雨了,我们在这儿躲着,一会儿再回家。”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两个孩子依然在游戏。我相信,他们是带着微笑陷入永远的睡梦中了,但我却无法同他们一样微笑着。当他的父亲对着关闭的铁门大吼了一声“布鲁诺”,当他的母亲跪倒在铁丝网前哭的声嘶力竭,当深镜头由漆黑的铁门转向空无一人只扔满睡衣的大屋子时,我的心几乎快窒息。
抚着堵得发慌的胸口,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刻我飞快地冲出了教室,像置身于集中营毒气室里的犹太人一样,此刻的我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冷静,才能止住那快喷涌而出的泪水,才能一抒胸中的压抑之情。虽然对不起史老师,但我不得不说,我不喜欢看这样的电影。虽然它的结局体现了一报还一报、天理循环的传统佛教思想,虽然它的结局可能让无数惨遭屠杀的犹太族人大呼痛快,但我丝毫没有报仇雪恨的喜悦感,我的心在滴血。我承受不住这样赤裸裸的控诉,我承受不了这样那幼小天真的生命带着游戏的快乐沉睡过去,我承受不住大地上不停流淌的人类的鲜血,我受伤了,所以我真的不愿再看这样的电影,无论它有多经典。
战争,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因为这是对生命的亵渎,不尊重生命的人根本不配称之为人。那种以屠杀为目的的战争更是人性最残暴、最丑恶的一面。
我不是一个没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但对于此次面对日本突如其来的灾难,那些仰天狂笑大呼报应的国人,我真的有种愤怒的情绪。想想电影中那位家庭教师对布鲁诺的教导,“犹太人骗了我们的金钱,诋毁我们的文化,他们是魔鬼”,因此希特勒自以为正义地杀伐魔鬼,至死都不悔改。日本的地震不是中国发动的战争,但我们的国人那幸灾乐祸的态度却像极了电影中那愚昧的家庭教师。地震,带走多少无辜鲜活的生命,我们怎能如此泯灭良心地在一旁欣赏?如此方式的报仇雪恨有何意义,能让那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生命再重新站起?牢记历史没有错,但目的是为教育我们自立自强不受人欺,甚至还能有能力救人,而非挥动大刀去报仇。那是莽夫,更是屠夫,更是魔鬼的行为!
杀人者非人,笑看人杀人者亦非人。
生命,是上帝的恩赐,没有一个人有权利去否定另一个人的生命。历史上,已有了太多由死者数字堆叠而起的战争,生命,在战争的漩涡中不能自由呼吸,这是人类的悲哀!看不见长眠的布鲁诺的笑脸,但我希望他梦想中的那个只有游戏的单纯国度有一天能够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