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下)关爱问题学生活动方案
2013年下学期镇东中学八年级一班“关爱问题学生”方案
邹蜀开
为进一步形成关爱问题生、困难生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按照县教委相关通知精神,我班决定继续开展“关爱问题学生”教育活动,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进一步加强我校对问题学生的帮扶工作,实现“不让一个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失学,不让一个思想上有问题的学生落伍,不让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掉队”的教育目标,为问题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表现差、成绩差而放弃求学机会。通过全班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班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围绕“关爱问题学生”这一主题,班级配合学校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开展每周一次“国旗下讲话”主题宣传活动,每月办一期黑板报,每周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号召学生在不增加家庭负担和自愿的前提下,节约自己的零花钱,向困难学生和贫困人的子女献爱心,教育学生学会关爱、学会帮扶“双差生”。
(二)、加强领导,强力推荐
为加强对对贫困残疾学生和问题学生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本班
特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邹蜀开任组长,陈春燕、谢应书、杨贵建、刘林海、刘运录任副组长,本班全体班团队干部为组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贫困残疾和问题学生帮扶的方案、协调和总体部署。
(三)、建立档案,做好记载
本班在开学之初摸清班级困难生、问题生数量,填好基本信息,对帮扶对象的形式、方法、过程、效果等内容要做好记载,期末上交给学校团委办公室。
三、帮扶方式
由全体教师与困难、问题学生结对帮扶,每人扶助一名贫困生或问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与贫困残疾或问题学生结对帮扶,每位成员扶助一名学困生;
四、帮扶内容
(一)、思想上解惑
鉴于贫困生、问题生家庭特殊或表现较差、成绩较差,他们往往缺少完整的关爱,因而帮扶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二)、生活上资助
学困生、问题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给贫困生、问题生购买学习用品及课外读物或者捐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三)、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问题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本班所有帮扶者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2013、9
第二篇:关爱“问题学生”
关爱“问题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
《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7期刊发了题为《标签理论下“差生”问题的深度研究》一文,该文分别从标签理论简要的解读,标签理论对“差生”研究的解读,标签理论的启示(重建标签)三大方面进行了深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价值,但该文关于“差生”一词的提法值得进一步商榷,“差生”是应试教育时代的畸形产物,北师大教授安文铸曾建议把“差生”“后进生”从“教育辞典”中抹去,因为这些称谓对相关学生来说是一种侮辱。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对这类学生应冠之以“问题学生”。对学生的研究,无论从什么角度,从什么方面,都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着眼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坚守皮格马利翁效应,彰显“教育公平”。
一、教育怪招和教育冷暴力加剧“问题学生”现象
给“问题学生”贴标签司空见惯,从给“问题学生”戴绿领巾,到给优等生穿红校服;从给问题学生脸上盖蓝章,到给违纪学生喝猪奶;从要求问题学生在走廊考试,到给问题学生测智商,到要求问题学生缴纳“不听话押金”等,五花八门的教育怪招,无一不在挫伤侵蚀学生的自尊,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教育“冷暴力”的反思。“冷暴力”,顾名思义是暴力的一种,但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以冷淡、放任、嘲讽的态度区别对待学生。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为了培养一小批“尖子”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失败者”——云南某中学校长曾如是总结当前基础教育弊病。心理专家则指出,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有可能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这些异常做法折射出的是义务教育的一大死结,只会让问题学生在歧视中个性被扼杀,最终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被教育,这无疑是在向应试教育亮出“黄牌”。平等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按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学校急功近利的做法,实质就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颠覆。追溯源头,其根源在于现行教育评价考核体制出现了扭曲。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三个一切”“四个育人”,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优秀教育工作者眼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推进教育公平,杜绝学校分实验班、快慢班,消除大班额现象,让每一个学生共享优质资源。要更新教育观与学生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至少有7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交际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律智能。突破了传统,这为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具有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弱项,为发现人才,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据。要构建素质教育的学生五维评价标准: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象。坚持“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成功的学生”。
二、“问题学生”现象成为世界教育难题
如何教育管理“问题学生”,这一课题由来已久,从国外看,在日本有所谓的“问题学生七五三”(指七成高中生、五成初中生、三成小学生为问题学生)之说。日本全国教育政策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被调查的6614名小学教师中有32.4%反映他们所在的学校至少有一个班已经崩溃。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中学,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高中存在着暴力、高辍学率和少女援交等问题;在英国约四分之三的中学教师因学生言行变得越来越粗暴而考虑过辞职,七分之一的教师反映他们被学生攻击过,中小学平均每天有6万多名学生逃学,每星期都会逃课的学生达到了3.8万人。2001年美国总统专门签署了一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旨在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公平教育与均衡发展的机会,并以此来考核评价教师和学校,这值得借鉴。从国内看,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上一则报道指出:在我国现有的3亿多的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问题学生行列,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百个卢森堡的人口;2009年华东师大社出版了北京教科院退休教师王小春专著《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湖北省的张华发表了有关问题学生的系列论文《关爱问题学生打造平安校园》(《平安校园》2011年第6期(下))、《强化青春期教育——上海少女援交案反思》(《平安校园》2012年第1期(上))、《强化学校法制教育着力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6期(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特点及对策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年第4期)。
他们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问题学生”已产生了新的变化,相应的方法和对策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只有通过研究“问题学生”的特征、类型和成因,才有可能会探索出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适应新形势的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与途径。要从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师评价机制开始,不仅要求教师不单单做“教书匠”,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还要建立问责机制,禁止任何学校、任何年级的教师以任何借口将学生分为好、中、差等级别;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千差万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
三、对“问题学生”施以人文关怀,构建和谐校园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虽然在学校中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他们负面影响较大,辐射面广,是集体中的消极因素,常常拖班级的后腿甚至影响学校声誉。他们一般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强,处事机灵胆子大,重感情讲义气,要教育好他们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细致的和更需要耐心的教育工作。问题学生有存在的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问题学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严重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化及素质教育的深化,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更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要强化对“问题学生”研究,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成才质量,打造平安校园。
1.有助于促进问题学生回归正轨。问题学生教育作为一种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素质教育,意在纠偏补弊,使问题学生回归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正轨。因此,问题学生教育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为问题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教育与综合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爱心与理性同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在,转化一个孩子,就使这个孩子的眼前多一分光明的未来,心底多一分走向成功、实现健康成长的自信与快乐。在这个意义上,问题学生教育的意义不仅见于当下,而且指向其终身发展。
2.有助于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衰竭。教师的情绪衰竭、职业倦怠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问题学生的不断产生、普遍存在无疑是重要根源之一。客观地看,问题学生可能因学业不良影响教师的教学业绩,可能因行为问题诱发师生矛盾、校园暴力,也可能因为心里问题导致消极的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2008年10月份全国共有3名教师惨死于学生之手:10月4日山西省朔州二中年仅23岁的教师郝旭东在教室被学生用刀捅死,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的女教师潘伟仙在家访途中被学生掐死,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43岁的程春明在教室被学生用菜刀砍死。问题学生就好比木桶的短板,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与管理上的努力付之东流,这显然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认可,也会影响教师在班集体中、同事群体中的威信,严重时更能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每日工作的情绪状态。务实地从事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能有效地化解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衰竭。
3.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内部各个因子之间,各因子与整体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问题学生可能正是受了班级整体的学习环境与心理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失调,才得以产生;问题学生的存在,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乃至学校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构成消极影响。因此,做好问题学生自身的心理工作,可以从整体上改善班级和学校的学习环境,比如抓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抓良好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建设。
4.有助于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问题学生教育显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超凡的爱心、耐心与教育艺术,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尤其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知识,从而在认识论层面上能够高屋建瓴地审视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上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需要教师具有灵活应对、驾驭就熟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充分运用教育机智。
5.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存在,使人们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视域变得更加开阔、辽远。个体的身心发展状态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面对问题学生,须要关注的不是眼前这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某个环境中的个体,进而涉及个体背后的某种环境或某几种环境的关联。大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到个体的家庭状态、生存条件、个体周围的社会风气、群体舆论,小到个体的内在心理及言行表现等等,都应在关注范围之内。一种和谐的生态文化、教育视角、实践理性以及具体的方法论,正是问题学生转化所必需的。与此相对应,问题学生的转化过程正是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营造更为广阔的生态化环境的过程。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彻“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中小学”。转化“问题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确立以“爱”为中心,以“点、线、面”(点是典型教师,线为班主任为主线,面为全体教师)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倡导班主任、任课教师树立“转变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光荣”的观念,不歧视问题学生;建立“问题学生”帮教制,增强做此项工作的自觉性;一定会调动各方面因素,形成合力做好这项工作;也一定会做到“问题学生”的彻底转化并能使其健康发展,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成为有很高声誉的育人摇篮。
第三篇:关爱问题学生
关爱“问题学生”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只有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才能使之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下面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杨﹡是我们班三年级的学生,性格外向,头脑聪明,脾气大,纪律散漫,常闹事,不懂得与人相处,没有好朋友,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故成绩平平。他不管是上我的课还是其他老师的课都经常不专心,课间活动动不动就欺负同学,成绩在后十多名。我找他教育谈话无数次,但他总是管不住双手。为了矫正孩子的偏激认识和偏差行为,我设立了以下几个方案逐步实施:
(1)实施关爱,增强自信
在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他一系列的举动很反感,因经常受歧视而自卑,他表现出偏执甚至对立情绪。于是,我平时和其他学生聊天的时候,我就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不能去排斥班上的任何同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帮杨﹡适时设置出近期目标,令其实现后以表扬,从而培养其自尊自爱的心理品德。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找回自信,并得到同学的认可和友爱,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脾气暴躁,经常做些损人不利己为乐事的人见人恨的孩子了。
(2)磨砺意志,塑造人格
这方面我首先是让他明确行为的主要目标,而且一次确定一个过程目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尽管孩子现在还没有形成很强的意志力,但上课表现较前有了明显进步。其次,我努力改变环境因素,帮助孩子制定一个渐进的强化时间表。要求孩子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
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再次,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反馈系统,以达到和维持结果目标。
另外,对他宽容和约束都很重要。批评是为了遏止缺点,表扬是为了发扬优点,两者巧妙地结合,才能塑造孩子完美的人格。
(3)与家长、任课老师及学生沟通
1、与孩子的家长沟通
加强家校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多次与孩子的家长交谈,指导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加关注,平时让孩子的父母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通过换位思考及互相关爱等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像朋友一样聊聊天,去主动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内心的感受。
2、与孩子的其他任课老师沟通
孩子的其他任课老师非常支持我的辅导计划,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孩子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孩子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
3、与孩子的同学沟通
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与孩子心存隔阂,因此我多次引导同学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终于能和同学们和平共处了。
效果与思考
孩子的心态及行为有明显好转,主要表现在:
1、孩子表现的有礼貌了,已不再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冲突。
2、孩子积极地参与学校、班级的各种活动,为此多次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
3、孩子在上课时,一反往日置之不理或唱反调的面貌,积极举手发言,尽管偶尔忍不住做小动作,但经过老师的提示便嘎然而止。
面对杨﹡的转变,家长、老师、同学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易事;况且其转变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教师在学生转变过程中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3、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师者如蚌!问题学生仿佛一粒粒沙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对蚌是一种干扰、一种袭击,甚至是一种侵害。然而,作为蚌的我们要默默地接纳了沙砾,而且要用自己的爱去浸润它,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去感化它,直至把沙砾变成晶亮闪光的珍珠!
第四篇:问题学生关爱个案
问题学生关爱个案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十个手指长短不一样”。在一个群体中,有能力超群的人,有表现平平的人,当然定会有什么都不能胜任的“废物”存在。在一个班集体中,成绩有优有劣,表现有好有差。在我所担任的班级中,有一名叫胡涛的男生,本期从县城中的名校转进来的。但凡有一点脑筋的家长都会明白:一个在著名初级中学的学生怎么可能随便转入到我们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小小单设中学来就读呢?可想而知,他的表现和成绩一定是令名校老师头很疼的典型“双差生”了。该生初到我班,反馈给我关于他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父亲生性懦弱,有打牌嗜好,因而该生幼小之时,父母就离异,现随父生活。几年前,父亲再婚,与继母生得一子,继母只疼爱自己的儿子,视该生“眼中钉”,从不把他当人看。他在县城名校中读书,所有老师基于他成绩太差,行为规范方面总令老师生气。老师置之不理,同学望而生畏,想躲避“瘟神”一样,见到他早早避之,几乎成了众人眼中的“周武”,一堆垃圾,不屑一顾。
该生来到我班第一天,我满怀激情向全班同学隆重给以介绍,当着全班同学大大表扬该生的优点,让他在一个新的集体中忘掉自己心中的痛苦,尽早将自己融入到一个新环境中,让全班同学欣然接纳他。在平时教育班上其他同学的时候,也不会以胡涛以前的不足为比较点。经常在课间,都要问问他在学习上有没有困难,需要老师和同学什么样的帮助,隔三差五到他的寝室去看看,了解住宿情况,了解他和同一寝室的同学关系融洽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磨合,该生表现还算正常。
但有一天,一件让我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外语老师告诉我,该生在听写英语单词时翻书照抄被老师发现,英语老师善意提醒,该生非但没虚心接受老师的意见,倒态度恶劣,不一会儿,他竟然摔书出教室。见此状,英语课代表跑到办公室找到我说明情况,我马上派几个学生将他追回来,把他叫到办公室来,了解情况之后,给他从多角度讲道理,平息了他心中的不快,然后让他主动向外语老师承认了错误。事情总算到此告一段落了。可放了午学刚吃饭不久,一学生风风火火跑到我办公室告诉我:胡涛正在和班里一同学打架。情急之下,我立即随同学生跑到教室去看究竟。我把两个当事人叫到办公室给与严肃的批评教育,事后,我还通知现在唯一还能过问他学习和表现的大姨到我办公室来共同开导他。我用自己的身世和读书经历对他“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经过这次教育,他泪流面面,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再细细观察该生的表现,效果很不错。紧接着,我利用语文课机会,抽一些他能回答的问题,锻炼他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发现他的进步,当即表扬。在他某次作业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与肯定。他在每次扫除和每次班团队活动中的突出表现都给与肯定。
通过我班老师和全班同学们的精心帮助,一学期下来,他的表现达到了我班文明礼仪先进班级成员的标准,真正成为了班级中合格的一员了。语文成绩上升幅度很高。但数学和外语成绩还有待提高。今后对他关爱工作还要继续努力才行。
第五篇:关爱问题学生,共同健康成长
关爱问题学生,共同健康成长
问题学生一直是困扰班主任工作的难题。由于问题学生的存在,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破坏了班级的形象,影响班级一些活动的开展,甚至给班主任增加了心理负担和压力。有没有好的教育方式,是班主任必须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用正面教育和宽容给予学生自尊
尊严无价,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懂得如何体面的维护一个学生的自尊,而不是粗暴的摧毁它,因为尊严是我们充满信心,笑对生活的强大动力。一些有辱人格的话绝对不能用在学生身上,自尊自信是成才和成功者的必备品质。一名教师不应该只看学生是否符合自己心中好孩子的标准,更不该看眼前的成绩差异。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着无限的潜力,要公平的对待他们。表扬和鼓励历来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学生需要对其行为有积极的评价与态度、相反经常羞辱、训斥就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心。
正面教育并不是一味扩大优点的教育,在正面教育的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与错误。只不过要对学生的错误淡化,要宽容学生,保留其颜面。宽容也是维护其自尊的一种好的方式。一次考试后,笔者到几位不及格的学生家进行家访,了解其情况。到了一个考了58分的学生家,其父亲非常热情并夸孩子的进步,他却低着头,红着脸不安地搓弄着手指。我就感觉其中必有问题,再次要了试卷,仔细一看,原来的“58”已变成了“88”。我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但看到他眼含着泪水,表情难过。第一次见到他如此难过,便没有开口把涂改分数的事说破。家访结束时他送我走了很远,在路上笔者只是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几句教育后便聊了一些其它问题。分别时他说“:老师,对不起,我下次一定考好。”笔者只是点点头,后来他的成绩果然有了巨大的进步。在一次谈话中他说,就是因为那次没有揭穿他涂改分数的事实,他才刻苦学习并取得进步的。由此可见,宽容有时会成为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策略。
二、用真诚和热情给予学生包容
孤独的学生一般都很心虚自封,对外界极敏感,对他人心存戒备,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在教育中要以诚心取得他们的信任,要以诚心换取他们的心,那样他们才会向老师诉说心里的话,这样才能相互了解,而且只有了解他们,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
加以沟通是解决其自我封闭的最好方法。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学习中沟通,可以在活动中加以沟通,利用其特长委以任务为其寻找伙伴。我班中有一位同学篮球特棒,但喜欢独来独往,不与同学说话,性格怪癖。在一次篮球活动中,笔者慎重委任他为组长,并要求他为班级取得荣誉。他在教其他同学一些打球方式方法中就与他们有了交谈,开始只限于篮球,后来的话题就越来越拓展,特别是与几个队友关系特别合得来。笔者这时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其交友范围越来越广,终于使其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之中。初中生的学习负担重,升学的压力也大,他们的生活需要沟通,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远远不如伙伴的沟通重要,因为他们是同龄人,有着太多的话题可以相互讨论。
三、用爱心和耐心给予学生安抚
情绪不良学生做事往往有悖常理,让老师意料不到。他们对老师表面表现出十分温顺,但只是听到做不到,而且即使做到也易反常。在教育中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应有足够的耐心才可以。情绪不良的学生往往受到歧视,对其错误要认真分析,多从其角度出发,力求寻求最好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中需要用爱心来抚慰其心灵。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对他们饱含热情,每个眼神都对其寄托希望,每个动作都给以其鼓励,每个手势都应表达对其的尊重,使其在学习、生活中感觉到爱心和善意,但对他们千万别抱有一次见效的心态。情绪不良的学生往往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行事易于反复,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期待他们的转化。在教育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健康的成长。爱心和耐心会引起师生双方的“共振”与“共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师生感情上“共振”、“共鸣”时提出要求,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最佳。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关爱问题学生,寻找出更好的教育方式,呵护其健康成长,完成班主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