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姚市长在2011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上的讲话
产业合作促转型互利共赢同发展 ——在2011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上的讲话
姚 晓 东
(2011年9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金秋时节,我们秉承“产业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相约在美丽龙城,隆重举办2011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我谨代表中共常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向莅临洽谈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界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这是常州第七年举办科技经贸洽谈会。七年来,我们在此相聚、相识、相知,共同见证了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去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人均超过1万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2103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20强”。进入“十二五”-1-
时期,常州人民将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以更加坚实的基础、更加便捷的条件、更加优越的环境,为广大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奋进的常州区位优势明显。常州位于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理中心,位居上海、南京、杭州经济圈结合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沪宁城际、京沪高铁、宁杭铁路贯穿全境,沪宁、沿江等“三纵四横” 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形成,长江、德胜河等4条主要水运航道通江达海,9个万吨级码头屹立江中,4E级新机场正式投用,使得常州铁路、公路、水运、空港四位一体,南来北往、承东启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这里交相汇集,创造商机无限。
腾飞的常州发展基础坚实。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把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打造成为主导产业集群示范区。精心打造科教城和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等“一核八园”,规划总面积达62平方公里,已集聚各类企业700余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五大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初步构建了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的常州要素资源集聚。我们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集聚人才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全面提升。科教城集聚了中科院常州中心、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等480多家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吸引了8000多名科技人才进驻。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及5所高等职业院校,每年培养4万多名高级管理和专业技能人才。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开放的常州投资回报丰厚。“掘金宝地、投资热土”是对常州最好的诠释。我们大力倡导“支持企业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的亲商理念,积极践行“法治、诚信、高效、双赢”的行政作风,全方位优化“聚商、安商、惠商、富商”发展环境。截至去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7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常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4亿美元,有5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了76个项目。
宜居的常州环境优美独特。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京杭古运河穿城而过,天宁禅寺佛香四溢,天宁宝塔巍巍耸立,春秋淹城厚重古朴,天目湖境风光旖旎,一处处美丽如画的风景,赋予了常州无穷的韵味和魅力。常州的生活环境舒适优越,建成国家园林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老小区改造、公园绿地建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年常州又成功申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一个物华天宝、充满活力的常州,一个百业兴旺、商机无限的常州,一个海纳百川、快速崛起的常州,正沐浴着“十二五”发展的劲风,追赶着转型升级的大潮。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一届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常州将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创新创业,着力形成蓬勃向上的发展局面;突出社会生态,着力构建风清气正、诚实守信的干事创业环境;突出发展为民,着力建设美好常州。朋友们,选择常州,就是选择商机;关注常州,就是关注财富;投资常州,就是投资未来。热情、淳朴、好客的500万常州人民,正以博大的胸怀、开放的姿态、超常的气魄,热诚欢迎五湖四海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大展宏图!
衷心祝愿2011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兴旺、万事如意!
第二篇:2015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参会通知
关于参加2015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开幕会的通知
市商务局、市经信局、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天目湖镇镇政府、燕山新区:
为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进一步促进项目投资、服务性企业转型、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现将参加2015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市商务局、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天目湖镇、燕山新区组织参会客,经信局组织好本地企业,于9月22日下午1:15市政府南广场集中,统一乘车前往常州参加洽谈会暨重大项目幕式及签约仪式。
二、各责任单位与参加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的签约代表做好衔接,确保签约仪式顺利进行。
溧阳市政府办公室 2015年9月17日
第三篇:市长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速经济转型升级
今天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全国和全省科技奖励大会等有关会议精神,总结部署科技创新创业工作,落实科教优先、创新驱动方针,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与产业的结合,更好地发挥科技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加快建设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会议结束时,杨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科技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充分发挥南京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1+8”政策,最近又出台了科技创业“9条政策”,全市科技创新的氛围、科技创业的态势正在形成;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6%,较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完成近2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4800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申请专利28043件,同比增长45.5%;其中发明专利11597件,同比增长 55.4%;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达44%;去年南京地区新当选“两院”院士6名,在宁的两院院士已达79名;新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名(累计55名);首批“321”人才计划共有379名人才入选;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南京市促进技术转移条例》和《南京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1市法院、市检察院专门成立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去年南京还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在前不久召开的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京共有28个通用项目获奖,占全省(55个)一半以上,其中由东南大学尤肖虎教授领衔的通信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对全市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市委、市政府给予充分肯定。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是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加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一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全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科技工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新的一年中,全市科技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把科技创新更好地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与深化产学研合作结合起来,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全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提升城市科技服务功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人才和创业创新名城,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中,加速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的跨越。
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科技工作要更加聚焦关键、抓牢重点。
一是要鼓励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南京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才优势,这是南京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主体。科技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整合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人才,把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势。要以认真落实科技创业“9 条政策”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高校院所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浓厚“三创”氛围,倡导善于创新、崇尚竞争、开放包容、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让每一个有创新能力、创新意愿、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都了解全市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更多地投身全市创新创业大潮。要更好的集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重点建设好一批国家级的实验室、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批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机构,全面增强城市科技服务功能。要全面加快科技创新特别社区、中国(南京)软件谷、麒麟生态科技城等创新载体建设,发挥“创新在校区、创业在园区”的“双创”模式示范效应,更好地集聚高端项目、高端客户、高端人才。要切实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机制,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新机制。要大力推动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需求、成果和人才、设备有条件开放和共享共用,真正使全市科技创新资源能得到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创新要素能实现最自由的流动。
二是要鼓励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去年,南京地区科技研发成果就地转化率只有44%,大量的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
当前,我们要围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采取措施,务求取得实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产学研金介“六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拓展高校院所与地方、与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继续面向南京本地高校院所、面向全国科研院所、面向国际创新机构,更多地集聚创新人才、创新成果,促进研发成果、实用技术与企业、与产业实现更紧密地对接。要鼓励科技领军型人才创办企业,鼓励科技成果以入股等多种形式在南京就地转化,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积极应用科技研发新成果,落实好企业科技研发、开发新产品、创建品牌等鼓励性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更加自觉地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抓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的开发运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要切实保护好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和查处各类违法侵权行为,保护好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合法权益。
三是要鼓励推动科技人才集聚。南京人才济济,但人才布局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创业团队还远远不够。可以说,各路精英集聚南京之际,便是南京科技创新大发展、大跨越之时。要突出“人才引领、科技创业”,把人才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才规划与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相对接,坚持优化人才结构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统一,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以产业和载体平台建设集聚人才,特别是要围绕促进八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八大现代服务业等的发展,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要继续实施好“紫金人才”计划和“321”人才计划,重点集聚“千人计划”人才,不惜重金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发明成果的拔尖人才,引进一批能够统领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的经营人才,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的人才团队,打造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要落实好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建设好人才公寓,帮助各类人才解决好生活休闲、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后顾之忧,做到人才创新创业有平台、生活居住有条件,用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
四是要鼓励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着力推进企业创新中心建设。上个月,罗书记在省人代会南京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要求,企业都要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要全覆盖。去年,南京的本土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目标建有率是 73.6%,今年的目标建有率是95%。我们要创新思路、创新政策、加大力度,切实将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引领企业技术革新的龙头,努力把企业研发中心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大力实施“千企升级”计划,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科技园区、共建研发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同开发新品,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落实好税收抵项、设备折旧、政府采购等政策,调动好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要进一步
畅通高校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发布本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信息,定期发布企业科技研发、产品开发信息需求,组织好校企对接活动,更好地推动和服务企业自主创新。
同志们,科技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开拓创新,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坚定不移走有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沈市长在科技讲话
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市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向获得市科学技术奖的单位和同志颁了奖。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2009—2010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市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狠科技项目建设、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等建设,强化科技载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申报了国家中药产业特色基地,成立了安徽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5年来累计实施100项科技计划项目,获得27项省级科技成果;培育了5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达22.63%。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长期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全局、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做了大量艰苦扎实、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我市发展正处在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抢抓机遇、升级提速、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首要位置。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市委市政府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摆上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这是关系亳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市人民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这一核心战略,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创新型亳州,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国家批准我省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自主创新将在全省展开,国家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里竞争将更加激励,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安徽列为首批三个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去年我市出台了《安徽省技术创新工程亳州试点实施方案》,已连续三年实施了技术创新重大科技项目,今年科技部批准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建设规划,这些举措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亳州崛起的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当前,加快发展是亳州的当务之急。我们具有许多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形势、新任务为我市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智的广阔舞台,也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把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借此机会,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突出创新与产业化,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亳州要实现加快发展,必须做大做强我市独具色的五大支柱产业,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十二五”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决定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程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切实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研发,攻克一批重要关键技术,形成更多技术储备。要遴选一批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共性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取得突破和成效。要面向科技前沿、亳州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专项,着力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形成未来创新发展的技术先发优势,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要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带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二。加速成果转化,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是破解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这一难题的关键点。我们要“一手抓研发、一手抓转化”,在继续加强以研究开发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的同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畅通科技发展的上下游,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争取“十二五”期间有重大突破。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在政府引导支持的同时构建企业、金融、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等协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要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协调联动,把科技创新对各行业的支撑作用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项目推进,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创造最适宜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条件,使创新的活力最有效地传导为发展的动力。要加大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创新项目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促进先进技术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加快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通过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强烈的成果转化意识和科技创业意识,自觉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快实现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第三明确发展重点,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抢占长远发展制高点,已经成为各地推动发展的共识。从我市的科技与产业基础出发,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有所作为。围绕建设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加快发展中药、农产品加工、汽车电子、能源化工、文化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凸显特色优势的战略产品和重点产品。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争取在最具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强、带动能力大的产业和产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以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为方向,有选择地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等新兴产业,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第四,培养造就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市科技力量总体比较薄弱,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亳州特色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之路。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抓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协同推动各类科技人才政策措施。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量吸引聚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相融互动、共生共长。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为载体,依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一大批一线创新人才。要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更加科学、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人才制度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造、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亳州市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注重培养、吸纳、用好和稳定各类科技人才,做到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完善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第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引导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以产学研共建等方式,形成合理高效的分工合作关系,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领域进行重点技术突破,开展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效率;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和办法,建立以成果产业化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要加强技术、人才、资本市场,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中药产业园区等配套建设,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进一步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探索加强科产学研合作新体制,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加大财政的科技投入,特别是对战略性新兴产品和产业的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增大科技投入,鼓励风险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科技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益的科技投入格局。进一步开展科技宣传活动,充分运用好各种媒体,宣传创新政策,宣传创新典型,宣传创新成果,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全民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科技进步与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前所未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亳州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市长在全市环境保护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
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全省环保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总结近年来环保工作情况,安排部署2012年环保工作任务,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夯实环境保护基础,推进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刚才,市委常委、市政府何刚副市长总结了2009年工作情况,布置了2012年环保工作任务,并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考核责任书。市政府张景松副秘书长宣读了市政府表彰决定,市环保局黄杰局长传达了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下面,我讲3点意见。一、认真履职,真抓实干,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突出工作重心,服务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牢固树立“保护为了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理念,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严把环保准入政策关,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履行职能,主动为企业提供环保政策服务,着力解决威信电厂等重大项目排放指标、环评手续审批办理等问题,有力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
(二)实施淘汰减排,环保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加强污染减排目标责任管理,注重从源头上找问题、过程中求实效,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狠抓责任措施落实,严格减排指标监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污染减排考核按期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并先后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进一步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三)强化环保执法,环保监察工作取得成效。全面开展环保执法大检查,深入推进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加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坚决打击违法排污的“两土”企业,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等重点工程环境监察逐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渔洞水库部分水域铁离子超标等环境事件得到及时处置,“城考”工作综合考核和单项指标考核位次逐年前移。
(四)加强组织领导,环保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各县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所有县区均实现了环保局单独设置,有效保证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有序推进。同时,环保部门以打造“今日××效率”为契机,在大幅缩减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狠抓制度建设和效能建设,进一步规范了服务行为,提升了服务质量,树立了环保战线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全市环保工作取得的这些成绩,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环保工作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真正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一)做好环保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环境保护工作。把握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的关系,要算大帐、算全局帐、算长远帐。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即使经济发展速度一时会快一点,但最终也会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只有保住绿水青山,才会有“金山银山”。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没有严格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要求,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规划建设等方面缺乏科学论证,忽视环境破坏和生态影响,导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们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放远发展的眼光,扎实抓好环保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二)做好环保工作,是坚持执政为民的迫切要求。环境保护关系到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问题能否解决好,已成为群众评价政府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准。在每年“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环境问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是抽象的口号。这方面,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吸取昆明阳宗海砷污染等事件的教训,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权益的重要内容,真正站在向历史、向未来负责,为广大群众、为子孙后代着想的角度,坚持既要让群众生活小康、更要让群众身心健康,努力使环保工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广大群众需要。
(三)做好环保工作,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经济实力不是惟一的指标,环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哪个地方重视环境保护,那个地方就能争取发展的主动。从微观经济主体来看,投资主体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者关注的投资环境,绝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几通几平”,而是对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不少外商进行投资考察时,对环境十分重视,特别是食品类、纺织类和高科技产品,甚至对空气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以纺织行业为例,水质相差一级,漂染产品的价格就相差两三千元。从宏观政策环境来看,国家环保政策的门槛越来越高,对许多项目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二氧化硫等排放容量和指标甚至成为了一些项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实际上,如果放松了环保,好的项目就进不来,来的项目就好不了。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还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许多国家,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对未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的产品持抵制态度。传统产业如果不及时注入环保理念,在国际市场上就会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发展必然受到制约。
三、明确任务,强化措施,不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为我们扎实推进新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省政府明确了建设“森林云南”的战略任务,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的××,既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又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各级各部门要始终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扩大内需、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总量与容量、污染减排与结构调整、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环境监管与公众参与等重大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善体系,健全机制,推动全市环保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一)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推动发展方式持续转变。保护环境就是巩固发展根基,就是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证明,优良的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当前,××经济社会依然欠发达,环境保护基础依然薄弱。各级各部门必须坚定不移把加快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环保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同时坚持把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把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努力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一是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依法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培育新兴产业,腾出环境容量,优化经济结构。二是在区域布局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三是要大力推动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应用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兴技术,大力促进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四是要突出做好重大项目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协调争取和环评审批等协调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小环保政策对我市发展的制约。只要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我们都要给予支持,排放指标、环保手续都可以争取解决。五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着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防止工业污染转移,严格控制污染蔓延,实现城乡环保事业统筹发展。
(二)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全方位的污染防控体系。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完善措施,健全污染防控工作体系。一是抓源头。要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源头防治”三项制度,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住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总关口”,认真开展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积极探索重大决策环评方法,所有建设项目必须达到环评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要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好污染排放的“总闸门”。市政府下达各地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是必须完成的刚性指标。二是抓综治。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要积极治理公路、水运等运输污染,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储存安全,探索研究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流通方式,建立清洁、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绿色采购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和消费品回收,完善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绿色、节约的消费体系。
(三)必须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要抓紧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垃圾处置工程建设,加强“三江四河”和渔洞水库等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水污染监测与防治,继续强化饮用水库的管理和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源和饮用水安全。要继续加大水泥、煤化工等高污染企业现场监测与整治力度,加强电石、铅锌等行业的监测和整治,抓紧完成市医疗废物处置工程扫尾工作,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加强协调,加快推进昭阳、威信等5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对此项工作,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要专题研究。要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监管和土壤污染的防治,不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力争年底建成8个生态乡镇。要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依法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查处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矛盾。
(四)必须坚持机制创新,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一是要全面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环境支撑与服务。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推进以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宜林荒山荒地封山育林步伐,国土资源、林业、环保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建设“三江四河”流域干流沿岸生态绿色屏障。三是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和矿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四是加快建立“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利益导向机制,激活企业减少污染、治理污染的内生动力和社会环保投资动机。要进一步放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拓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投资经营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
(五)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和宣传教育,着力营造环境保护良好社会环境。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关键在人,环保这支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是要加强学习,强化环保队伍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创造性,提升执行力,提高队伍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要根据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及时查漏补缺,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使之少留或不留“空白”。要着眼于高效便捷,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着力打造“今日××效率”,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二是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推进社会和谐,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切实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要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和“环境友好企业”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介作用,广泛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环境科技知识等宣传教育,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社会化和大众化,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六)必须坚持环境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环保工作落实到位。一是狠抓责任落实。各县区要把环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研究部署,一起检查考核,保证资金、人力、物力等基本的工作需要。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要履行好本行政区域环保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针对环境变化的新趋势,及时研究解决环保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分管领导要全面负责,具体组织,推动实施,切实支持环保部门工作,为环保部门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各县区要坚持把环保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抓好工作措施落实。三是严格责任追究。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防止和纠正领导干部干预环境执法等问题。要将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实行主要污染物减排问责制,扎实做好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工作。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或严重干扰正常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必须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同志们,抓好环保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始终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工作,把××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美好、更加和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