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还魂草》有感

时间:2019-05-12 16:2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巴金《还魂草》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巴金《还魂草》有感》。

第一篇:读巴金《还魂草》有感

读巴金《还魂草》有感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在中国,巴金是与茅盾、老舍、曹禺齐名的作家,曾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姓巴的同学“巴恩波”。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他于2005年死亡,享年101岁。他的死亡,是中国文学界上的一大损失!

巴金曾经说过:“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在《还魂草》中,他歌颂了青春的美丽,友谊的真挚,与对黑暗世界的控诉。

《还魂草》原是巴金笔下的人物小时候听一个老人讲的故事,今天轮到他讲给两个小女孩利莎和秦家凤听,这个故事是,用自己的血培养一种草,长成了用来救活一个死去的友人:一个民间的传说,在大人与小孩之间搭起互相关心的小屋,虽然屋外环绕着人世间的煤烟和尘埃,而战火又终于把小屋毁灭,但是毁灭不掉的是人世间爱的美丽与希望的光芒!

该书中利莎的父亲是一个乐天派,经营着一个小书店,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居住的地方成天被一家菜馆弄得乌烟瘴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虽然经过多次交涉,菜馆总是不予理睬,无可奈何,他却总是成天自我安慰说总有一天会好的!等到菜馆关门盘出去的时候,他说这就是他交涉的结果,一个纯乐天派的妥协者!在该书中,能够给予人希望的是两个小孩,利莎和秦家凤。她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对人世间总是充满希望的美丽心灵给予了作者心灵上无尽的安慰,每当作者陷于心灵上的困顿时,利莎和秦家凤仿佛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总是及时出现,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清风,吹散作者心上的阴霾。

其中,该书着重描写了两个小女孩之间纯真的友谊,她们两人之间无话不说,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回家,在作者生日的时候,邀请了秦家凤及她的母亲来家里做客吃饭。在作者生病的时候,这样描写这两个女孩给予他的安慰,“我忽然发现书桌上两个女孩的头靠在一起,吃吃地小声笑着,我吐了一口气,两张年轻的脸立刻掉向我,笑容还未曾消散,就想两朵朝阳开放的话,还带了晶莹的泪珠,那就是明亮的眼睛了,我的心立刻镇定了下来。我听见两声亲热的唤声‘黎伯伯’,两个孩子马上跑到我的窗前,鸟叫似的争着跟我讲话”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我”看不见人生的希望,看不见人们的活力,成天忧郁,没有生命的活力,在我生病的时候,利莎和秦家凤两个女孩给了我生活的滋润,她们就像炎热的夏天中的一阵凉爽的风,给人带来清凉,她们就像沙漠渴望的雨,滋润了干枯的大地,给世界带来希望。可是,秦家凤母女的死给“我”和利莎的伤害是如此地深,作者是这样描写“我”的心情“敏,你不会理解我的心情。我真愿意我能够做一个大骗子,把她哄得收了泪笑起来。就让她以后骂死我,我也甘心。但是我从什么地方学到这样的骗术呢?”但是让作者惊奇的是,小利莎居然想起“我”给她讲过的“还魂草”的故事,要去找这种草,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好来救秦家凤!这真挚的友情让人感动,可是也让人悲哀,是战争夺走了一个可爱小女孩的如花生命,她原本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教诲,学习长大······而不是过早地失去生命,埋葬在黄土里,可惜在战争年代,这种美好愿望可能转瞬即逝,有可能这一秒你还活着,下一秒你就在黄土里躺着了!战争史如此的罪恶,作者鞭挞战争,渴望和平!人们浑浑噩噩地活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他们不讲理,只顾着自己能活得舒服点,或者能够多赚几毛钱,他们可以置别人的利益不顾!

书中人物的典型之处在于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战争年代,他们或表现出人性的自私自利,或表现出人性的冷漠,得过且过的啊Q精神,或表现出人性的丑恶,例如秦家凤的父亲,作者借利莎之口,写出了这个男人在发财后就在城里另外安了一个家,对秦家凤及其母亲则是及其不好,一年难得回来几次,一旦回来也是态度恶劣!······

本文结束在一种哀伤的气氛,在战争中,利莎的父亲的小书店也不能免于难,最终化为灰烬,最后,在无奈之中,丽莎他们一家只好搬往别处安家,“我“则与她父亲住在大学宿舍,帮忙把书店早些恢复起来。在文中,“我”恢复得不仅仅是一个书店,还是一个希望,一个承诺!一个对利莎,对“我”自己的承诺!

在读该文章时,我感到心中沉甸甸的,心中弥漫着哀伤与无奈,在战争年代,人的生命是那么地脆弱,昨天还是笑靥如花,转眼间笑容不再,身体被厚重的黄土覆盖着,这是战争的罪恶,也是时代的悲哀!但是,爱的希望我们不应该放弃,唯有对人世间存在希望,我们才能冲破黑暗,迎接光明,感受新世纪的温暖!

第二篇:还魂草读后感

读完《还魂草》,心很是纯净,只是有点落寞与感伤。在他如水的文字里也透着那种无奈。就像还魂草的传说一样,痛苦却又光明。或许在他的心中就有一种像还魂草一样的东西,点燃了心中的灯火,永远不熄灭。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辗转于各地。那是一个山河破碎,生活艰难的年代,生命的脆弱无助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所无法想像的。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环境,让巴金有了宣泄情感的想法。

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黎伯住在桂林的一个小镇,他的寓所是小镇的书店楼房,凌乱的陈设,那些烟,那些雾,那些煤臭,还有那接连的阴天,接连的细雨,和侵骨的寒气,好像四周就只有那些东西。小镇的人们艰辛地活着,伴随着防空警报和轰炸,主人公的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在黑暗中痛苦挣扎。人们都拥有着惨不忍睹的命运。

在乱世中,主人公黎伯的心在煎熬,似乎在苦苦寻找救苦救难的良方……还魂草——一种传说中的良药,是主人公用自己的血浇灌培养而成的仙草,它被用来救了朋友的命,后来,友情跟随岁月加深,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两个人用同样的脚步,到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

主人公的身边是两个天真的孩子,她们总是缠着他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也许对于他来说,这似乎是乱世中唯一的光亮了吧。可是秦家凤和她的母亲在轰炸中相互拥抱死在一起,在利莎悲伤的泪光中,小镇又遭轰炸,书店楼房全塌了,隔壁菜馆,对面百货商店,和甜食店,还有别的好几家店铺,不是变成瓦砾堆,就是剩着空架子。一切都成了泡影,都成了废墟。人们的眼中尽是恐惧,是无奈。这一切,都太快,都太不现实。

现在,一切都变了,都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战争是一个里我们太遥远的词语,它有时那么严肃,有时却那么可笑。我们是无法真正明白它意味着什么。巴金的心中有着一盏灯,他希望用文字来揭示这一切。而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也该在心中点亮那盏爱的灯,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就有了温暖,就算痛苦,也会减轻很多。

国家在富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和昔日已是无法比了。我想巴金一定也恨透了战争,面对着人们的疾苦只有提笔来记述,来表达。如果每一个人的心都连在一起,那么千千万万的灯火就带来了温暖,在手心里就像有着一个神秘的符号。

灾难中,有你在,灯亮着!给人温暖,带来光明,指引方向,这是深藏人心的仁爱。就是苦难之时的还魂草!

世间仍有着战乱、贫困、暴力、疾病、灾难,但愿这一切远离人们,我爱一切的生命,我愿意揩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我真的很希望:

在这人间

灯光永不熄灭!

第三篇: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在不少所谓的“作家”,将文字作为名利的符号,用发行量、销售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怜的人们都去争相抢购。浮燥的人们,浮燥的行为,浮躁的社会。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在现实中,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对言情八卦书的痴迷仿佛一场文学瘟疫席卷文化市场,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冻时代”,不得不让我们寒心。还记得《随想录》连载不到十几篇,便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原因是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文革”,他们要让人们忘记在我们国土上发生的那些事情。然而,巴老选择继续,因为他不想让人否认它们的存在,不想让人们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参观伊夫堡时曾想过吧。)为何他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想这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看吧,正是因为巴老的坚决,《随想录》才得以继续、完成。巴老所经受的苦难,我无法替他减轻,但我愿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也必将永远存在!沂源一中07级23班翟晓春

指导老师:于兴江

第四篇:读巴金《寒夜》有感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汪文宣忠厚老实而又善良懦弱, 他任劳任怨地干着报酬极少的工作。汪文宣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内心十分不满, 但孺弱却使他只能将此强行压制在心中, 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但除了内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 他不可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身去寻求根本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作家描绘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 从另一角度刻划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没有力量去调解不和睦的婆媳关系, 他爱她们, 他没有勇气抛弃任何一方, 最后只有在两种爱的漩涡中一直挣扎到死。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曾树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 到抗战末期, 现实生活的磨砺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曾树生爱善良老实的丈夫, 但她越来越不满他对什么都忍受的态度, 以致二人产生了精神上的鸿沟。树生也知道一切应该由环境负责, 但金钱在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 使她内心空虚而无所寄托。她关心重病的丈夫, 但不甘心让生命消耗在永无结果的争吵中她爱丈夫,却不能使婆母不恨她, 她觉得牺牲了青春, 换来的却是敷衍和仇视。她的离去, 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生活, 儿子的学业, 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 她不愿失掉高薪金的职位, 而且她和陈主任搭伙做生意, 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 要丢弃这一切, 她缺乏足够的勇气。她虽为去留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心灵搏斗, 但最终为了自己的“ 幸福” 抛下重病的丈夫走了。在兰州她每月按时给家中寄钱, 并未忘记这个家。但是文宣写信来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 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她不愿做一个任婆母辱骂的奴隶媳妇去换回甜蜜的家庭生活, 因而写了一封绝交信, 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 说明同文宣分开的理由。她虽同情婆母老来贫的心境, 但实在不能忍受她残忍地破坏自己的爱情生活。母亲在一天, 他们中间就不会有和平与幸福。因此, 他们必须分开, 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损害而变为路人。以后她虽照常给家中寄钱、写信, 但文宣心中的伤痕一直到死也未能愈合。几个月后树生回到重庆, 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她悔恨交集, 孤独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她虽是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 但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 最终也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树生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但他们都无法摆脱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悲剧命运。作家正是通过二人的悲剧, 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 更是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客观上也表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在一起, 才会找到正确的出路。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汪母是一个旧式知识妇女, 她爱儿子, 却难以容忍儿媳。她认为宁肯饿死, 做人也不要苟且, 即使做老妈子, 也比做花瓶强。因此, 她看不惯儿媳经常参加舞会宴会。她不高兴媳妇来分儿子的爱,以为树生能挣钱, 就来役使她, 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发脾气, 不客气地抢白媳妇, 还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儿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上。作者以全知叙事的视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在读者面前,小说中的人物便以内心和外在的两重感体现出来,人物性格具有相当强的立体感;同时,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适合曾树生等人知识分子的身份,人物相应地被赋予了自主性和知性的魅力。这便是“复调”创作手法带来的优点。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寒夜》所描绘的悲剧, 虽说比不得催人奋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号角, 但它却通过被黑暗所压抑的灵魂的呼号, 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热望, 对假丑恶的世界的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 《寒夜》的悲剧永远具有艺术和情感的魅力。

第五篇:读《巴金读书》有感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没有上过大学,是书籍培养他成为杰出的作家。

巴金视书为老师,为良友。他从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为他以后的作品铺垫了基础。

巴金读书的情况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多、广、精。多是指巴金一生读的书量多,有百本小说;广是说巴金不仅读中国的文学,而且在香表哥的帮助下,读了许多国外的名著,受到国外文学的熏陶,是之博采重长;精是说巴金读书中的一个要求。他读书从不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而是善于思索,善于深刻理解作品,融会贯通。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读书中心索很重要,对某一难以解决的问题,长期索绕于心,冥思苦想,这时,在外界的刺激下—或是读书,或是与人交谈,或是调动往昔的知识储备,就会触发灵感,豁然开朗。因此,勤于思索是激发灵感,开启思路;获取知识的基础,使你受益无穷。

从巴金的读书经历中,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思路,从而对他的作品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我们如何读书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下载读巴金《还魂草》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巴金《还魂草》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巴金有感(五篇材料)

    读《巴金散文—我的故事》有感 书是红色的封面,很安静,和巴金的文字一样;书是红色的封面,很有力度,和巴金的文字一样。 巴金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文字却留给一代又一代的空虚的......

    还魂草的启示哲理故事

    北方山区的峭壁上,石头棱角锐如刀尖,石头上没有土壤,没有水分,所以,连生命力最顽强的青苔也望而却步。但是,有一种叫做还魂草的草本蕨类植物。却偏偏立足于这生命的禁区。成为人间......

    读巴金的《家》有感

    读巴金的《家》有感 这一段时间我正在读巴金的家,这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必读的文章,他是一部中长篇小说,主要讲述旧家族旧社会的事情。文中出现的人物,我对高觉新有一个比较整体的......

    读巴金的《家》有感

    读巴金的《家》有感 终于读完了《家》,似乎有点释重又有点沉重。巴金笔下封建、迷信、教条的家,将人们原本的幸福一一打碎,把人们埋进无尽痛苦的深渊。 封建迷信主义下的家,......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500字 -1999年,国际编号为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

    读巴金的随想录有感

    读巴金的《随想录》有感 巴金四川成都人,现代杰出代表作家、翻译家,著译甚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寒夜》,散文作品《随想录》五集等。 《随想录》五集,即......

    读巴金的死有感[范文模版]

    读巴金的《死》有感 人们所惧怕的总是未知的事物,就好比如死。但有生必有死,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为没有一个死去的人能够回来告诉我们究竟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

    读草房子有感

    读《草房子》有感 物探六分校四一班张靖敔 我最近信读了一本书《草房子》。 《草房子》共有九章,我喜欢第四章艾地和第九章药寮。 “他们终于用几十年的心血换来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