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爱心 责任 奉献
“育人德为先,身教胜言教。”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全社会都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需要怎样的教师道德呢?
我认为今天的教师道德应该是“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没有奉献精神,那么她(他)怎么能爱学生呢?怎么能热爱自己的事业呢?怎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呢?我曾看过全国优秀教师盘振玉老师的事迹材料。他是瑶山深处一所小学的老师,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不通电,甚至不通公路。学校里校长、老师只有他一个人,一切事物都要他一人承担,学校里学生最小的5岁,最大的10岁。可想而知他的劳动强度有多大。一次一个5岁的孩子深夜拉肚子,把被子衣裤全弄脏了,盘老师不怕脏,给孩子洗澡、喂药、洗被子裤子,孩子只有一套棉衣,当盘老师在火塘边把衣服考干已经是天亮了。当孩子们生病了,他上山采草药,传染病流行季节,每天熬药水给孩子们喝。试想一个老师如果对孩子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没有对教育事业的那种奉献精神,他能做到这一点吗?他能在那样条件艰苦,孤独寂寞的环境中一干就是20几年吗?现在的人都向往着繁华的都市生活,可盘老师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师的那份爱,那份责任,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再有汶川地震,在大灾面前,谭千秋老师用他的血肉之躯托起人间最美丽的彩虹。如果他没有对学生的爱怎么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留给自己呢?正是这种舍己的大爱和他肩上那份沉重的责任,谱写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孔子的“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陶行知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林崇德教授的“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些名言无一不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高尚的师德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吗?
有人说:师德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老黄牛精神;有人说:师德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蜜蜂精神,也有人说:师德是“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的蜡烛精神……然而,我想说:师德就是那份博大的爱,师德就是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师德就是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二篇: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2010年10月21日 10:52:2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将我国师德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代中国师德建设要有与时俱进的整体社会环境的支持
■“以人为本”原则在师德建设程序上应该转换为建设“师本”型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践
■从提高师德规范专业水平入手建立师德规范体系是师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最近评选出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事迹和精神令世人感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我国1600万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他们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热爱教育、关怀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把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献给人民教育事业,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
师德或教师专业伦理(专业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最为关心的热点教育话题之一。“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的开展,让更多有识之士再次关注师德建设课题。在开展向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过程中,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的问题是:这些楷模的事迹体现了哪些新时代的教师专业道德、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我们需要“专业的”教师道德
在既往的经验性的教育发展阶段,师德问题与德育等问题相似。但在教育科学已有较大发展、教师专业化已经提上教育事业议事日程、师德规范制定的复杂性也前所未有的今天,师德问题的讨论和其他教育问题一样都应该有起码的专业性。就是说,当代中国师德规范的确立就不应再是一般伦理规范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充分反映教育专业的特性。教师道德应该是“专业的”伦理,而非过去一般意义上的“行业的”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当然是一般伦理在教育领域的特殊应用,但是又非一般伦理原则本身。比如一般的公正原则要求我们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很多情况下也是对的,但是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原则常常要求教师用形式上好像并非“一碗水端平”的手段处理看起来完全一样的教育事件。换言之,日常教育公正实践中比较多的是“实质性公正”,而非“形式性公正”。因此,依据教育实践的实际去考虑师德内涵的特殊性是我们有效进行师德建设的重要方法。没有教育专业的考虑,就无法建立和真正理解当代教师职业道德。此外,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的学段不同,同一个师德规范的具体要求肯定有许多差异,不同年龄、职龄、性别、学科教师的师德理解和需求也都各不相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等,也是师德建设必须“专业化”理解的重要维度。师德楷模们的许多优秀品质无疑值得全国教师学习,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则应该有比较专业的分析与设计。21世纪的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追求专业性、高品质的崭新阶段。与此相应,提高教师道德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性水平也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欢迎社会对于教师道德有最广泛的关心,但是我们更是由衷希望全社会对师德问题的关注能越来越专业。只有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确立起来,我们才可能确立有效的专业伦理及其评价标准。我们需要“先进的”教师道德
所谓“先进的教师道德”主要包括两大含义: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对师德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前者更多对教师而言,后者更多针对社会大众。
首先,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实际上,即便是一般道德规范也不同于经济生活的法则。因为后者以利己为博弈的基本规则,前者则以限制自己的利益方式,甚至用利他主义的超越性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因此,讲道德就意味着过高尚的生活。没有生活的理想性、超越性,也就没有道德生活本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专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应该在一般社会道德水平之上。这不仅是社会大众的期待,而且是职业特点的要求使然。试想,教师在人格上如果没有适当的高度,岂能在做人上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范跑跑”事件发生后曾经有很多人以基本人权为由,为教师的道德缺位辩护,从专业伦理的角度分析这是十分荒谬的。每个人都不是完全自然的“裸人”,特定身份尤其是特定专业身份会在他的基本人权实践上打上特殊的印记。普通人当然有平等的逃生权利,但除非万不得已,一个消防队员却没有从火场走开的自由。同理,如果你希望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和小朋友一起“平等”地争夺生的希望,则你原本就不应该进入以呵护和促进儿童全面成长为职责的教育职场。教师之所以受人尊敬,第一原因乃在于教师职业的精神性、高尚性,舍弃道德的高尚性,无以理解教育事业及教师伦理的基本特质。教书育人模范们的精神之所以值得全体教师学习,也在于他们代表了无私奉献、教育公正、教育爱等最先进的教师专业道德。
其次,对师德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中国社会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古代、现代、后现代价值观念杂糅,人们在评价师德问题时常常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一方面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性,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常常不希望孩子的老师“太有个性”;一方面社会大众希望建设平等、公正的社会,但另一方面大家又常常过分希望老师要“像老师的样子”(做无原则和片面的牺牲)、不能有哪怕最起码的权利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反问自己的是:我们对人、对己的道德标准是否应该具有起码的一致性?需要实现道德观念变革与进步的仅仅是教师群体,还是也应包括社会大众在内?因此,我们不能用落后的旧标准去评价新时代的教师专业道德。新时代师德规范的建立一定要与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一致,当代中国师德建设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整体社会环境的支持。我们需要“公平的”教师道德
毫无疑问,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但在当代社会,崇高的师德本身就意味着公正原则的落实。我们不能设想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公平正义的时候,教师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不法侵害时老是表现为怯懦。恰恰相反,教师的崇高人格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以身作则向不平等和社会丑恶现象说不。新时期的师德应该建立无私奉献和公平正义的平衡,否则我们追求的师德就是一个片面牺牲型的古代师德,那样不仅对教师不公平,更不利于教师“以身立教”,促进学生公民人格的建立,即不利于学校德育实效的提高。此外,师德规范的主体无疑是教师,教师应该是自己专业规范制定最重要的主体。任何一个没有教师全程积极参与的师德规范的产生都不仅有违公平、公正的原则,也难以被广大教师所真正理解、接纳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原则在师德建设程序上应该转换为建设“师本”型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践。
除了师德规范本身应该贯彻公平原则,处理好无私奉献和公平正义的平衡、教师专业义务与专业权利之间的平衡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以“德福一致”原则处理好师德建设的机制。道德规范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智慧。拥有道德智慧,人生就具备了“配享幸福”的必要条件。人生幸福既是道德人生的必然结果也是道德规范确立的最好理由。目前师德建设实践中,许多机构只是做师德规范的外在灌输,收效甚微。师德如果与教师个人的生命质量无关、与教师们的职业幸福无关,肯定是与伦理学的常识相悖的。因此,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如何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建立师德规范与教师个体幸福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师德在每一位教师的“肉身”上愉快、有效地生长出来,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需要“合适的”教师道德
今天教师职业道德到底怎样?这是教育领域内外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恰当回答也需要理性、专业地分析。
在教育领域之外,每每遇到师德模范人物出现的时候,人们常常先将这些模范人物神圣化,而后由此产生对师德的刻板化理解,于是制造一个一般教师无法遵守的“神仙道德”让全体教师遵守。这种过高的道德期待既不公平,也难以实现。而每当教师们无法践行上述过高要求的师德标准,尤其是教师群体之中出现极少数害群之马的时候,媒体和公众又极容易从对教师道德形象的“神圣化”过渡到“妖魔化”,认为教师“皆祸害”、全国教师的师德水平都很低。殊不知,无论“神圣化”还是“妖魔化”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客观地看,我国有1600万名教师,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我国GDP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到全球第二,首要功臣当是中国的教师而非那些世界工厂里直接劳作的工人、企业管理者和科学技术专家,因为后者功劳再大,也无一不是教师培养的!因此社会对教师有比一般职业略高的道德期待是合理的,也是对教师职业尊重的表现,但是如用过高或过低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中国教师的师德现状,肯定是不合适的。
以上问题延伸到教育领域内部就转换为如何建立“合适的教师专业伦理标准”这样的命题。人们常常在师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师德规范应该高一些,还是应该低一些?一些人认为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此师德规范应该更多地反映教育的道德理想;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既然是规范,就意味着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应该以“底线伦理”为教师道德的标准。其实,这种貌似剑拔弩张的极端主张都是假命题。因为合适的教师专业伦理应该在道德理想和基本要求之间建立合理平衡——一方面有基本的道德要求,违背这些要求就应该遭到谴责甚或惩罚,另外一方面也应该确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作为广大教师“虽不能之,心向往之”的精神方向和更高教育人生追求的持久动力。但后者既然为理想,就只能倡导而不能作为强制执行的基本规范。目前我国教师专业道德规范总体上缺乏必要的专业分析和科学清理,随意性强争议性也就大。因此如何从提高师德规范专业水平入手建立“合适的”师德规范体系,的确是当前师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发展的希望在教育,教育进步的希望在教师。师德建设是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民族都不可能不关注与教育质量密切关联的师德建设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突出强调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必将促进教师道德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使我国师德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檀传宝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第三篇:今天,我们更需要“雷锋”
今天,我们更需要“雷锋” ——代表委员谈雷锋精神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杨胜群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孙正聿委员(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许振超代表(全国道德模范、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队长)
3月2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孙茂芳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成为继郭明义、庄仕华之后中国第三位“当代雷锋”。
雷锋,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却被人们永远铭记和敬仰,他的身上具有一种穿越时代的能量。雷锋精神感动中国50多年,至今依然闪耀着光芒。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面临日益严峻的道德困境:老人摔倒没人扶、人际关系冷漠、社会诚信缺失„„今天,我们更需要雷锋,需要学习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学习他的善心和善行。令人欣慰的是,学雷锋活动从未间断,我们身边的好人层出不穷。恰逢两会,本栏目特邀三位代表委员,交流探讨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提升人生境界
记者:50多年来,学雷锋活动在神州大地长盛不衰,雷锋精神世代相传。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关系? 许振超:雷锋精神根植于社会主义社会,吸取和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雷锋做的事看起来很小,但平凡中见伟大、寻常中显高尚,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雷锋精神的内在灵魂,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杨胜群: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概括。在雷锋精神中,既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又有平等公正的价值取向,更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尚品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坚持。这些品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突出的存在价值。
许振超: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某些领域出现感情淡漠、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使好人受冤屈、善良之心受伤害。这种状况,昭示出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价值。只有让雷锋精神影响并引领全社会的道德风气,才能提振人们的道德信心,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好人受尊重的社会氛围。
孙正聿:当代社会有一股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的社会思潮,我们急需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主导世道人心。可能很多人会说,雷锋太高尚了,我们学不会。但这不是问题。如果连追求的勇气都没有,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进步。
雷锋精神化作道德律令
记者: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何意义?怎样将学雷锋活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孙正聿:抽象的价值规范、价值理想都需要通过
雷锋像,下面写着“学雷锋树新风”六个汉字。西点军校的招生简章还使用了这张照片。
2007年,辽宁省首次把“雷锋奖章”授予一位外国人——美国青年雷夫·罗杰斯。2005年8月,罗杰斯来到锦州工作。偶然听到雷锋的故事后,他便把雷锋当成偶像。他把雷锋日记翻译成英文并自费印刷,赠送给朋友。他以雷锋为榜样,为灾区捐款、慰问孤儿,到学校义务教授英文,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洋雷锋”。
2012年3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一支“洋雷锋”志愿服务队。这群外国志愿者定期给农民工学校孩子上免费英语课,创造了武汉市外国人集体参加献血人数最多的一次纪录。
第四篇: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
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
主讲人:邓江林
童心如花:孩子自有孩子的交流方式和衡量价值,他们的世界不像我们一样充满了准确的“价格”。在烂漫童心的折射下,一棵狗尾巴草和一个电动小汽车是等价的;一块蒙垢的石子也许比一块金子更有光泽。木马的故事:真正的价值需要孩子自己的认可,而不是大人的判定。快乐是孩子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大人的制作。惟有童心才能真正诠释“玩”的乐趣,我们常常自作聪明。
1、教育的时代特征
2、教育不是教什么收什么
3、教育不是说教 对孩子的不了解,对现代教育特点的不熟知,导致教师工作得不开心,不顺利。
2006年我接新班:
1、班级现状
2、考试成绩
3、集队情况
4、音乐体育老师的玩笑话
5、首批自主管理示范班级
6、三好班级 我的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健康快乐的孩子!明确的目标是一切伟大成就的起点。
登校第一天,很多同学无动于衷地看着我一个人扫地,擦桌子,无人帮忙。
开学后,扫除结束,扫除用具到处都是。
值日生按时到位是意外的惊喜。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从把扫除用具放回原位开始做起。
2、把每件细小的事情做对,做好,做精。
要想把事情做好,先要把事情做对!
扫除用具从哪里拿要放回哪里 ;抹布、拖布用后要洗干净再放回去; 接水时不能把水洒到饮水机边上;扔垃圾时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 擦黑板和擦门、擦窗台不能使用同一块抹布;吃饭时不说话,不把饭粒掉在桌面或地上;
准备两块抹布,一块擦桌子,一块擦地板;见到杂物要主动捡起,即使不是自己掉的也要捡;
每次离开自己的座位时,要先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杂物;
教给方法的同时,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习惯。
放学捡杂物课间四步
1、做好课前准备
2、检查周围卫生
3、摆齐桌椅
4、按顺序走出教室 告诉学生:一个人,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具备了良好的品行、能够随时关爱别人,喜欢你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喜欢你的人越多,这个人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在活动中成长让孩子学会热爱和渴望,远比教会他们如何做更有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氛围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地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老师让学生不快乐的同时,自己也绝对不会快乐!
学生读书问题:所读的书籍有问题,所读的方式有问题
一个孩子只有快乐地沉浸在阅读中时,我们的教育才刚刚开始!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没有养成读书习惯,长大了再想让其养成读书习惯,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班训、班徽、班规的确定,与远方朋友书信交流,建立成长足迹,师生共读
喜欢就有方法,用心才能做好,坚持方能收获
外出参观:不能因为担心出危险就不搞活动,不能因为害怕有麻烦就不搞活动
德育就是生活,感觉不到却又无处不在留心观察,精心培植,爱心、耐心、责任心的培养
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
不能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要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帮学生解决问题。班级公主日教育一个孩子的过程成为全班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有感: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我们想到了什么教育的新举措,而是在于我们坚持做了什么。
第五篇:今天我们如何当好教师
今天我们如何当好教师
——————听陆伯鸿专家讲座有感
田林中学朱良皓
如何当好教师其实就是把教师职业当作事业还是作为谋生的手段。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只有在这种境界上去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才能真正地当好人民教师。
人民教师的职业是光荣的、伟大的职业,是一个崇高的、神圣的职业,全社会都要尊敬教师,都要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劳动创造。教师要有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作为教师本人要珍惜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要自重、自警、自励、自强。人民教师的含义,第一是为人民服务,只有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师才是人民教师;第二是要让人民满意,只有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才是真正的人民教师,才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样一个崇高的称号
有了事业心才能把教师的作用性体现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而非日复一日地教授简单的课本知识上了(那只是谋生,得过且过。)。古语有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让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将使他终身受益无穷。目前在国外教育中,已不提倡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如何综合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再创造。当代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热爱学生,要尊重学生,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等,树立这样新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思想基础。
要当好教师,首先要具备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知识结构的习惯,知识面不仅要广博,最好还能深入。要视角敏锐,跟上时代步伐,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总之,不能停滞不前,不能只靠过去的经验,不能做个教书的匠人,而应做个育人的艺术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终生学习、会学习、爱学习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应该让学生形成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自己变得不重要,仿佛可有可无,最终的最高境界是没有老师,学生在教室里仍能照往常一样正常地学习。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这种能
力吗?一个有创意、有思想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放得开,撒手让学生去做,仿佛无为而为,但并非不为。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了解国际上教育发展的新动态,了解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要与课程整合,与教学结合,并且在教育教学当中有效运用,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才能是生动的、活泼的。也才能有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
在师德建设方面。长期以来,我们一千万教师队伍支撑着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一步完善、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政府教育部门主观臆想的教条,而是人民大众对教师的要求,是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客观的、内在的要求。要求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要进一步树立爱国爱教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志向高远、爱祖国,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献身;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要依法执教、敬业爱岗,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坚于职守,敬业奉献;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这是师德规范的核心,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要求广大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规范,做到行业自律,不断提高师德的水平,我们教师职业才能在公众当中有威信,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地位,得到人民的信任。教师承担的社会角色,有着与生俱来的道德责任,也自然有一种人格的、行为的榜样力量。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或者在道德上对教师提出要求,不管是底线要求还是最高要求,这种要求对于教师的自我成长也是一个内在的需要。广大的教师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守住心灵宁静,建设精神家园”,履行我们神圣的职责,追求美好的未来,这个未来包括世界美好的未来、祖国美好的未来,也包括我们自身美好的未来。因为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也是幸福的职业。在履行我们神圣职责,为国家效力、大众服
务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自身得到幸福。
2008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