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衔接工作制度
衔接工作制度
1、司法局安置帮教工作办公室收到《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通知书》后,应当一周内通知刑释解教人员原户籍所在地镇、乡、街道办事处安置帮教工作站。
2、安置帮教工作站接到通知后,应当在三日内通知刑释解教人员所在村(居)委会安置帮教工作小组及刑释解教人员家属,并动员家属尽可能亲自将刑释解教人员接回,必要时安置帮教工作人员可与家属随同前往。
3、对监所部门派人送回住地的刑释解教人员,帮教人员应主动与公安派出所联系,尽快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联防联帮措施。
4、安置帮教工作站在刑释解教人员回到原籍后五日内,应详细掌握服刑在教期间的情况,记录在案,填表归档,签订安置帮教工作责任书。
5、对有重新犯罪可能,监所部门通知并派人送回的刑释解教人员情况的掌握不能超过三日,登记为重点帮教对象。
6、协助和督促刑释解教人员在一周内到原户籍所在地办理入户手续。
7、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不到公安派出所报到入户,时间超过二十日的,应在耐心动员的同时,必须向户籍所在地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第二篇:两法衔接工作制度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两法衔接”终端应用工作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机制,使涉嫌犯罪的案件都能够顺利地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以及《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县市场监督管理机关。
第三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对符合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制作《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及时将案件向公安机关移送,并抄送检察院备案。现场查获的涉案货值或者案件其他情节明显达到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应当立即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第四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对符合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在本单位办案部门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应在24小时内向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移送;决定不批准的,应将不予批准的理由记录在案,并在作出行政处罚10个工作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报检察机关备案。第五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应当妥善保存案件的相关证据。对查获的涉案物品,应当如实填写涉案物品清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易腐烂、变质、灭失等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固定证据,制作清单、照片或其他证明文件;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委托有关部门、机构依法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第六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办理交接手续并附有下列材料:
(一)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二)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涉案物品清单;
(四)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五)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第七条 对市场监督管理机关移送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进行审查并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立案的,应当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体育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案件侦查后认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说明理由,退回相应案卷材料,并将不予立案通知书送达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第八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对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不予立案通知书后的3日内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公安机关接到市场监督管理机关的复议申请后,应当在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告知提请复议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仍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后3日内,建议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
第九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疑难、性质难以认定的案件,应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咨询。对有证据表明涉嫌犯罪的行为人可能逃匿或销毁证据,需要公安机关参与、配合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可以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公安机关可以派员介入。对涉嫌刑事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立案侦查。
第十条 对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向市场监督管理机关查询案件、调阅有关案件材料、建议移送案件,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应当积极配合。
第十一条 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和公安、检察人员应当加强业务交流,相互学习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并不断总结办案经验。定期组织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第十二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两法衔接案件移送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保证向公安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依法惩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以及其他罪,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违法事实的情节、违法事实造成的后果等,根据刑法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秩序等罪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罪的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的追诉标准等规定,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依照本制度向公安机关移送。
第三条 办案人员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必须妥善保存所收集的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
对查获的涉案物品,应当如实填写涉案物品清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易腐烂、变质等不宜或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留取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由法定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第四条 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立即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组成专案组专门负责,核实情况后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报经本机关正职负责人审批。决定审批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不予批准的理由记录在案。
第五条
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附有下列材料:
(一)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二)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涉案物品清单;
(四)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五)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第六条 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
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七条
对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案件,应当自接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并办结交接手续;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依照其规定。
第八条 各办案机构逾期不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的,由县市场监管局责令限期移送,并对其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0一六年五月二十三日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两法衔接案件录入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案件信息录入和管理工作,建立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录入及时、准确、完整,真正实现案件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县市场监督管理机关。
第三条 根据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的要求,通过召开会议、下发通知等形式,组织我局工作人员对于案件信息录入操作规范的学习,对于录入信息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强化我局工作人员对案件信息录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信息录入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水平。
第四条 案件信息录入按照层级管理的要求,严格在授权范围内进行,严禁越权操作。将账号借给他人使用,系统视为责任人自行使用,有关责任自行承担。
第五条 明确完善的责任分工,案件在立案、收案、审理、办结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已经录入不得作出变更。案件电子信息内容应与纸质卷宗原始材料一致,严禁录入虚假信息或故意篡改信息。承办人是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案件点击办结前应核对案件信息是否完整、准确,发现未录入的信息进行补充录入。第六条 严格实行以自查、核查、督查为内容的“三查”制度,确保案件信息录入的及时、准确和完整。首先,我局在收到案件时,需要仔细对照文字卷宗,由各负责人自查信息录入是否完整,依次逐项对照检查,避免信息遗漏现象发生;其次对录入信息与实际情况进行比对,核查二者是否一致,发现不符合“全面、准确、及时”要求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更正,确保案件录入、管理工作圆满完成。对于通过系统查询或统计出的数据,如发现与实际有出入,应进行责任倒查,查找错误数据录入的责任人,并在全局范围内通报。
第七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两法衔接”终端应用工作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机制,使涉嫌犯罪的案件都能够顺利地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以及《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县市场监督管理机关。
第三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对符合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制作《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及时将案件向公安机关移送,并抄送检察院备案。现场查获的涉案货值或者案件其他情节明显达到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应当立即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第四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对符合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在本单位办案部门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应在24小时内向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移送;决定不批准的,应将不予批准的理由记录在案,并在作出行政处罚10个工作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报检察机关备案。
第五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应当妥善保存案件的相关证据。对查获的涉案食品药品,应当如实填写涉案物品清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易腐烂、变质、灭失等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固定证据,制作清单、照片或其他证明文件;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委托有关部门、机构依法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第六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办理交接手续并附有下列材料:
(一)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二)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涉案物品清单;
(四)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五)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第七条 对市场监督管理机关移送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进行审查并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立案的,应当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体育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案件侦查后认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说明理由,退回相应案卷材料,并将不予立案通知书送达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第八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对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不予立案通知书后的3日内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公安机关接到市场监督管理机关的复议申请后,应当在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告知提请复议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仍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后3日内,建议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
第九条 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疑难、性质难以认定的案件,应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咨询。对有证据表明涉嫌犯罪的行为人可能逃匿或销毁证据,需要公安机关参与、配合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可以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公安机关可以派员介入。对涉嫌刑事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立案侦查。
第十条 对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向市场监督管理机关查询案件、调阅有关案件材料、建议移送案件,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应当积极配合。
第十一条 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和公安、检察人员应当加强业务交流,相互学习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并不断总结办案经验。定期组织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第十二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食品药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证向公安机关及时移送涉嫌食品药品犯罪案件,依法惩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罪,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安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依法查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违法事实的情节、违法事实造成的后果等,根据刑法关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罪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的追诉标准等规定,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依照本办法向公安机关移送。
第三条 办案人员在查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过程中,必须妥善保存所收集的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
对查获的涉案食品药品,应当如实填写涉案物品清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易腐烂、变质等不宜或不易保管的涉案食品药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留取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由法定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第四条 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立即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组成专案组专门负责,核实情况后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报经本机关正职负责人审批。决定审批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不予批准的理由记录在案。
第五条
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附有下列材料:
(六)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七)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八)涉案物品清单;
(九)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十)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第六条 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
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七条
对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案件,应当自接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并办结交接手续;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依照其规定。
第八条 各办案机构逾期不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的,由县市场监管局责令限期移送,并对其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0一六年五月二十三日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两法衔接食品药品案件录入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案件信息录入和管理工作,建立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录入及时、准确、完整,真正实现案件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县市场监督管理机关。第三条 根据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的要求,通过召开会议、下发通知等形式,组织我局工作人员对于案件信息录入操作规范的学习,对于录入信息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强化我局工作人员对案件信息录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信息录入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水平。
第四条 案件信息录入按照层级管理的要求,严格在授权范围内进行,严禁越权操作。将账号借给他人使用,系统视为责任人自行使用,有关责任自行承担。
第五条 明确完善的责任分工,案件在立案、收案、审理、办结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已经录入不得作出变更。案件电子信息内容应与纸质卷宗原始材料一致,严禁录入虚假信息或故意篡改信息。承办人是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案件点击办结前应核对案件信息是否完整、准确,发现未录入的信息进行补充录入。
第六条 严格实行以自查、核查、督查为内容的“三查”制度,确保案件信息录入的及时、准确和完整。首先,我局在收到案件时,需要仔细对照文字卷宗,由各负责人自查信息录入是否完整,依次逐项对照检查,避免信息遗漏现象发生;其次对录入信息与实际情况进行比对,核查二者是否一致,发现不符合“全面、准确、及时”要求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更正,确保案件录入、管理工作圆满完成。对于通过系统查询或统计出的数据,如发现与实际有出入,应进行责任倒查,查找错误数据录入的责任人,并在全局范围内通报。
第七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三调联动”衔接工作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
解”工作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推动“三调联动”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XX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按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的指导思想,开展“三调联动”工作,有效预防、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成立XX乡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多位一体”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作为推动、实施XX乡“三调联动”工作的领导机构。地点设在XX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在乡综治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组长由乡政法书记担任;副组长由综治专干担任;成员由司法所、派出所、信访办、民政所、法庭、国土资源所等部门有关负责人担任。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综治专干兼任;司法所负责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四条联席会议及办公室工作职责
(一)联席会议工作职责:
1、汇总分析各成员单位掌握的各类矛盾纠纷线索和案件线索;
2、就矛盾纠纷提出解决意见,并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分解落
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3、就矛盾纠纷总体态势作出分析、预判,并提出相应预案;
4、在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问题高发期决定是否向群众发出预警信息。
5、联席会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职责:负责辖区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向联席会议汇报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条政法及信访部门工作职责:
(一)综治办工作职责:负责本乡镇的矛盾纠纷的协调分办;向上级综治部门汇报本地区“三调联动”工作数据和相关信息,及时总结推广“三调联动”工作经验;定期召集联系会议。
(二)人民法庭工作职责:主管司法调解工作,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做好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指导基层调委会开展工作;做好辖区内涉法涉诉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3、人民检察院工作职责:负责涉检矛盾纠纷处理审查、监督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积极主动参与重大社会矛盾纠纷及跨地区、跨部门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
4、派出所工作职责;及时调处接处警中涉及的矛盾纠纷,深入开展“警司联调”,做好治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联动工作;逐月及时向“三调联动”办公室报送调解工作报表及相关信息,积极主动参与重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5、司法所职责:主管人民调解工作,履行好同级“三调联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深化“三方联调”工作,组织公证、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参与信访接待值班、参与涉法涉诉和重大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
6、信访办工作职责:受理、分流、督办、信访案件,协调地
区、部门、单位共同处理跨地区、跨部门信访案件,积极主动做好信访工作与“三调联动”衔接工作。
7、其它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受理、调处涉及本部门、本系统的矛盾纠纷,积极主动参与重大社会矛盾纠纷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及时向联席会议报送工作报表及相关信息。
第四章衔接联动程序
第六条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程序;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民事纠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诉前告知进行人民调解。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可以进入诉中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对于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选聘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
第七条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程序:公安机关接受报警后,按照“警司联调”相关规定,经审查不构成治安处罚的案件,应当直接进行调解,也可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对于轻伤害治安案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
第八条部门联调程序:部门受理社会矛盾纠纷,经审查,属于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纠纷;涉及上级或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调解不成的,提请“三调联动”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调处,调解不成的,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第九条 首问受理程序:纠纷受理单位履行首问责任人职责,属于本部门范围内的,应及时进行调处;不属于本部门的,应负责咨询、答复、引导、转办、衔接工作,并办理移送转办手续;涉及多个部门的应牵头调处。对在规定或承诺的期限内将矛盾纠纷的调处情况告知当事人,防止推诿扯皮,激化矛盾纠纷。
第五章督办考核 责任追究
第十条督查、督办:联席会议对“三调联动”工作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各成员单位对本部门、本系统“三调联动”工作衔接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及时上报通报督查督办情况。
第十一条 统计信息:联席会议及成员单位建立健全受理申请、调解、协议履行等资料台账,逐月及时报送“三调联动”工作报表和工作信息。
第十二条考核奖惩:根据本办法制定考核细则,由“三调联动”办公室分半年、年终对各成员单位和下一级组织“三调联动”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单位考核进行奖惩。
第十三条 责任追究:对不落实“三调联动”机制,受理移交调处矛盾纠纷不及时、处理不当、工作不力、拖延时间、推诿扯皮,导致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件等造成恶劣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部门或单位实行责任倒查。
第六章保障机制
第十四条经费保障:联席会议经费由乡财政承担。
第四篇:衔接
第三章 文1.3 本论文结构
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当前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重要性。第二章主要从
问卷的调查结果来揭示高中生英语写作的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新课程对英语写作的要求。第三章是文献回顾,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 基础,介绍了衔接的来源和涵义;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国内对衔接理论的研究;并分别 举例介绍了五种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以及国内外研究衔接 手段数量与写作质量之间关系现状。第四章是具体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步骤,并对实验数 据进行分析,论证将衔接理论应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研究结果作了讨论。第五 章总结实验过程,并提出了几条可行性的写作教学建议,同时也论述了本研究的局限性
衔接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它在英语的运用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有必要 对衔接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加深对衔接功能的了解,以便能更好地应用衔接手段来 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在本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衔接的来源与发展;衔接与连贯的关 系;国内对衔接理论的研究;并分别介绍五种衔接手段,然后将讨论衔接与写作质量的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3.1 衔接
3.1.1 衔接的来源及其涵义
受中国语法学家王力等“承上说”的启示, 英国语言学家 Halliday(韩礼德)于 1962 年 首次提出“衔接(cohesion)”这一概念, 使“衔接”由一个普通词汇变为语言学术语, 首次将
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在此之前, Jakobson 在 1960 年对文学语篇中由 句法结构和重复而形成的排比现象的分析被认为是对语篇衔接的最早研究。后来 Hasan(哈桑)1968 年曾独自出版过 Grammatical Cohesion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英语 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法衔接》), 对语法衔接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书中提到“衔接的研究 目的是发现语篇所具有的, 区别于一群句子的特征”。这是较早的有关衔接的研究。接着,德国篇章语言学家 Harweg1968 年对语篇中由各种替代手段形成的衔接与连贯关系进行 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分析。再后来, Gutwinski1976 年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的角度对文 学语篇的衔接现象进行了研究。
尽管如此, 语言学界都认为 Halliday 和 Hasan1976 年合
著的 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 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侯万 春,2000)
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1976)一书中多次提到:“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
联系, 衔接指的是语篇中的不同成分在意义上有所联系的现象。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同 一个句子内部的不同成分之间, 也可能出现在两个相邻的句子之间, 有时还可能发生在 相距较远的两个成分之间。如果语篇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 那么 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的关系。”此外,这本书对衔接范围进行了界定。作者特别强 调,他们所研究的衔接是句际衔接,不考虑句子内部的衔接手段。他们认为句子是有结 构的, 本身就表明了语篇性,所以研究句内衔接意义不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衔 接不是一个结构,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运用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等手段 将结构不相关,但在语义上互相依赖的各个成分联成一体”。直到 1985 年,Languge, context and text(《语言·语境·语篇》)一书的出版,Hasan 才把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由非 结构衔接扩展到了结构衔接。
.1.2 衔接与连贯关系 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存在着争议。争论的焦点就是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归纳 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苗兴伟,1998):第一种观点认为,连贯的语篇必须是 衔接的,即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Halliday 和 Hasan(1976, 1985)始终把衔接作为连 贯的必要条件,并指出, 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1985: 94)。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几乎相矛盾的。这一观点强调了语用知识在解释语篇连贯 性中的作用,并指出,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Enkvist(1978)认为,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例如,下面这段文字中充满了衔接,但它却不是一个 连贯的语篇:
I bought a Ford.A car in which President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mps(Elysees)was
black.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last week.A week has seven days Every day I feed my cat.Cats have four legs.The cat is on the mat.Mat has three letters.(Enkvist,1978:110)
再看另一个例子:
A: That’s the telephone.B: I’m in the bath.A: O.K.(黄国文,2003:11)
在这段话中虽然没有衔接手段,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不难理解 B 的含义,因此在语 义上是连贯的。
第三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可以看作是第二种观点的延伸。持这 一观点的人大都承认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但他们更注重从 语言运用的过程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性问题。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在于语 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有关。Beaugrande 和 Dressler(1981: 84)把连贯看作 是将语义用于语篇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的结果。他们认为,语篇所描绘的事 件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语篇接收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如:
The king died.The queen died of grief.王后的死是由于对国王的死极度悲伤造成的。这就是语篇接收者认知推理的结果。
从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来看,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表面上看起来衔接的语篇不一定
是语义连贯的, 而连贯的语篇不一定是衔接的, 但许多语篇实例表明, 衔接对语篇的连 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衡量语篇是否连贯的一个重要标准。
请看下例:
Peter and Mary have been in love for many years and they will get married next month.在这个例子中连贯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照应关系实现的。如果照应的双方(“they”
与“Peter and Mary”)发生错位,比如将第二句中的“they”改成“we”,那么这句话在语义
上势必逻辑混乱,就会失去连贯。
再看另一个例子,11 Everybody knows Mary is a good clerk in the company, but she is not a good wife at home.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衔接关系,一是“she”与“Mary”之间的照应;二是连接词“But” 的转折。这两个衔接手段相互作用建构起一个语义紧凑的语篇。假若衔接手段出现混乱,那么这个语篇就会不连贯。虽然衔接和连贯分属语篇的不同层面,但衔接却能影响到连 贯,是支撑连贯的重要因素之一。(鲁忠义,彭聃龄,2003)。他们(2003)总结说:“衔 接和连贯都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它们的作用都是保障语篇内容的自然流畅。它们分属于 语篇的不同层面。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实现连接语篇不同组 成部分的目的。因而,衔接是有形的,是显性的。而连贯则隐匿于语篇的深层,是通过 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达到使语篇文通理顺的目的。所以,连贯是无形的,是隐性的。
尽管对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许多心理语言学专家和学者
(如 Hasan,Winter,Phillips 等)认为,衔接对连贯有着重要的贡献。胡壮麟(1996)认为,衔接在连接句子的同时,也是产生连贯的重要条件。侯万春(2000)认为,“不把衔接 看作连贯的唯一标准是正确的, 但意义上连贯的语篇在形式上往往相互衔接也是事实。所以, 当我们看到衔接与否并不从根本上影响连贯时, 也不可完全否定衔接对语篇生成 的重要性。”
3.1.3 国内对衔接理论的研究
随着语篇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语篇衔接与连贯概念引入英语教学。我国 学者对于语篇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国内学者对于语篇衔接理论有独到见解的当数语篇研究专家胡壮麟。在他的专著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和多篇文章中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1996.1)认 为语篇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不仅仅限于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多层次模式的最上端 是社会符号层,包括语境、语用学。第二层为语义层,除及物性外,还有逻辑连接和语 篇结构。第三层为结构层,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第四层为词汇层,有词汇搭配、照应、指称性。最后在音系层有语调(语调选择、音调序列和音调协和)、新信息和已 知信息以及语音型式。虽然有关的衔接和连贯范围主要在语义层实现,但各层次对语篇 的生成及其意义都起作用。就精密度而言,各范畴可进一步区分,直到无法再分为止。他认为任何一个语篇必然依赖其中的某些层次实现其语义的衔接和连贯。(周建萍,2001)
在衔接手段上,朱永生(1995.3)对 Halliday 和 Hasan 的“同现”提出了补充。Halliday 和 Hasan 的“同现”包括“同义关系”(如 boy 和 child)、“反义关系”(如 boy 和 girl)、“下义关系”(如 colour 和 green)、“局部关系”(如 tree 和 branches)、“共同下义关系”(如 red 和 green)、“共同局部关系”(如 root 和 branches),而对于 ill 和 doctor,garden 和 dig,bee 和 honey 等具有衔接作用的词汇出现却难以说清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这就 产生了一个问题,同现的范围有多大?朱永生认为同现这个概念包含两种不同的语言现 象:一是同现的词项不属于某一个语义场,但经常一起使用,如 ill 和 doctor。对于后种3.1.2 衔接与连贯关系
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存在着争议。争论的焦点就是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归纳 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苗兴伟,1998):第一种观点认为,连贯的语篇必须是 衔接的,即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Halliday 和 Hasan(1976, 1985)始终把衔接作为连 贯的必要条件,并指出, 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1985: 94)。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几乎相矛盾的。这一观点强调了语用知识在解释语篇连贯 性中的作用,并指出,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Enkvist(1978)认为,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例如,下面这段文字中充满了衔接,但它却不是一个 连贯的语篇:
I bought a Ford.A car in which President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mps(Elysees)was
black.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last week.A week has seven days Every day I feed my cat.Cats have four legs.The cat is on the mat.Mat has three letters.(Enkvist,1978:110)再看另一个例子:
A: That’s the telephone.B: I’m in the bath.A: O.K.(黄国文,2003:11)
在这段话中虽然没有衔接手段,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不难理解 B 的含义,因此在语 义上是连贯的。
第三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可以看作是第二种观点的延伸。持这 一观点的人大都承认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但他们更注重从 语言运用的过程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性问题。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在于语 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有关。Beaugrande 和 Dressler(1981: 84)把连贯看作 是将语义用于语篇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的结果。他们认为,语篇所描绘的事 件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语篇接收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如:
The king died.The queen died of grief.王后的死是由于对国王的死极度悲伤造成的。这就是语篇接收者认知推理的结果。
从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来看,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表面上看起来衔接的语篇不一定
是语义连贯的, 而连贯的语篇不一定是衔接的, 但许多语篇实例表明, 衔接对语篇的连 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衡量语篇是否连贯的一个重要标准。
请看下例:
Peter and Mary have been in love for many years and they will get married next month.在这个例子中连贯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照应关系实现的。如果照应的双方(“they”
与“Peter and Mary”)发生错位,比如将第二句中的“they”改成“we”,那么这句话在语义
上势必逻辑混乱,就会失去连贯。
再看另一个例子, 现象可以有关词项在及物性系统中所发挥的语义功能,按搭配方式进行分类,如“过程 +对象”(dig+garden),“动作者+对象”(bee+produces+honey),这样可以对那些既衔接 但语义关系难以区分的语项作出恰当的分析。(周建萍,2001)
秦明利、史兴松(1996.3)认为 Halliday 和 Hasan 的衔接理论从总体上讲停留在词 汇语法层,因此都属于表面衔接纽带。除他们提到的五种外,还应有其他的表层衔接手 段,如时态一致,结构对应和音韵。(周建萍,2001)
3.3 国内外对衔接手段在写作教学中应用研究现状
衔接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尤其在写作,阅读和翻译教学中。很多国内 外的学者都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衔接和连贯理论与学生 写作质
3.3.1 国外研究现状
S.P.Witte 和 F.Faigley(1981)从 90 份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作文中抽取了 10 份进行研究,分别从错误类型,语用特征,以及衔接手段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其中最主 要的发现就是:高分作文比低分作文的衔接手段多。也就是说,衔接纽带的频率和类型 与写作质量相联系。
McCulley(1985),研究了语篇衔接特征和写作质量之间关系,他从 NAEP(1978-1979)考试中,随机抽取了 17 岁学生写的论说文共 493 份,研究提供了语篇 衔接与作文质量密切相关。其中三种类型的衔接手段,(同义词,下义词,和词汇同现)与作文质量关系较显著,而在其他的衔接手段方面:连接和替代却不是很明显。
Crowhurst(1987)对三个不同年级学生(6,10,12)所写的两种文体,(议论文和
叙述文)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想检验不同年级学生,即不同水平学生所采用的衔 接手段。然而,他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衔接手段的频率并不都是随之而增加。某些 衔接手段(同义词和词汇的同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而其他的一些衔接手段(外 照应,原因型和时间型的连接)却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高年级学生作文中对同义 词和词汇同现大量使用,说明了词汇发展随着年龄而扩大,同时也进一步影响了作文质 量。
Tierney 和 Mosenthal(1983)让 12 年级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就两个主题写作文,并对
其中的 24 篇作文做了分析。结果显示,衔接手段的数量与作文连贯存在着相关性。他 们指出,尽管一定数量的衔接手段能够帮助文章获得衔接,但仅有衔接本身并不能解释 如何使文章连贯。
Connor.U(1984)通过对比以英语为本族语学生和以英语为非母语的外国大学生的 篇议论文,来研究衔接与作文连贯性之间的关系。她得出的结论是衔接手段的密度并 不是两组学生作文质量区别的因素。
Johnson, P(1992)使用 T-test 对 20 份由马来西亚学生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把
英语当作本国语学生写的英语说明文中,得出衔接手段的频率与作文质量没有联系。
Karasi, M(1994)研究了新加坡二年级学生 135 份说明文,得出衔接手段的数量与 写作没有联系。
Hu, Z.etal(1982)将中国大学生写的 12 篇作文和 12 名澳大利亚大学生写的作文
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学生用了较多的连接手段,而澳大利亚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词汇衔接 手段。
Johns, A.M(1984)研究发现,学生过度的使用连接手段,而词汇衔接手段并没有被 讲本国语的人广泛使用。
Neuner(1987)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衔接手段的使用并不能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
好的作文。他发现质量高的作文有更长的词汇链,更多不同的词汇,有着更成熟的词汇 选择。
Field, Y.and Yip, L.M.O(1992)对比了 67 名香港 6 年级学生和 29 名来自 11量之间的关系。
张美索(2000)研究了 50 份中国大学生用英语所写的叙述文,得出结论词汇衔接 手段与作文质量之间有联系。尤其是同义词,反义词和词汇同现的使用较为明显。
宋美华、夏纬荣(2002)以 364 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年级的澳大利亚学生所写的议论文,研究结果是香港学生比澳大利亚学生使用了更多的 连接手段。
Norement, N(1994)研究了 30 份中国大学生用汉语和英语所写的叙述文,发现衔接 手段的数量与作文质量之间存在相关联系。
3.3.2 国内研究现状
董俊虹(1999)将学生作文中常见错误归纳为:(1)照应中人称代词不统一、或代 词与先行词不一致。(2)不应有的省略。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人称代词衔接照应上存在 不一致的地方。将汉语的用法对应迁至英语中,违反英语的语法规则,从而导致人称照 应松散。(3)该省略的没有省略。(4)代替不当。(5)在连接方面,大部分英语水平较 低的学生或者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简单的逻辑联系语,如:and ,but ,so ,because,或者 干脆不用,而是按照中文习惯把一个个的单句罗列起来。少数同学尝试着用一些词组或 短语,也经常用得很不准确,甚至造成歧义。(6)在词汇衔接方面,学生在作文中主要 表现为用词缺乏多样化,反复重复使用某几个词,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混合使用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从而使文章呆板、乏味。
徐伟成(2000)对中山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好”、“差”英语作文以及中国学 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作文中语句衔接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中国大学生 “好”、“差”英语作文中的衔接手段的运用有显著差异。“好”作文中的衔接手段比“差” 作文中的多。这种差异主要归于词汇衔接的不同运用。二是中国大学生作文中的词汇衔 接和照应比外国人作文中少。中国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衔接错误亦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之一。三是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衔接、连贯和质量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衔 接纽带总数,词汇衔接和连贯、质量呈显著正关系。衔接错误和连贯、质量呈显著负关 系。
徐玉臣(2000)研究了词汇衔接与作文质量的关系。他研究的对象为南京某高校英 语系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所写的作文,随机抽取五十篇作文为研究对象,然后对作文中 的词汇衔接手段(即原词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词和同现关系)进行统计,并计算出衔接纽带总和,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首先这五十篇文章按分数高低分 为两组,通过比较两组在质量上有显著差异,然后将两组所含各类词汇衔接纽带数进行 对比。结果表明:质量好的组所包含的词汇衔接纽带总数明显多于质量差的组:两组所 包含的原词重复和上义关系词这两类纽带数没有明显差异,其余三类,即同义词、反义 词和同现关系词的数量在两组间表现出明显差异,质量好的组这三类衔接纽带数量都明 显多于质量差的组:在五类词汇衔接中,原词重复与作文分值无关联,同义词、反义词 和同现关系词的数量都与作文分值有中度关联,证明它们与写作质量有本质的联系。
于连江和张作功(2000)在具体的衔接手段的使用中,经过统计分析发现, 在学生的 作文中, 指代用得最多, 其次是逻辑连接词, 再次是词汇衔接, 替代排在第四, 省略
用得最少。而连接词使用中的错误大多表现为: 省略了必备的连接词;不能恰当地使用 连接词张美索(2000)研究了 50 份中国大学生用英语所写的叙述文,得出结论词汇衔接 手段与作文质量之间有联系。尤其是同义词,反义词和词汇同现的使用较为明显。
宋美华、夏纬荣(2002)以 364 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四级模拟 考试作文进行了对比分析,作文题为“Why I Attend College?”在 30 分钟内写一篇不 少于 100 字的作文。随即抽出好、次作文各 10 篇,对好、次作文的衔接手段类型频度 分布进行了数据比较与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好作文的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手段的频度 分布比次作文中的高。在衔接手段类型中对好作文贡献最大的是词汇衔接,其次分别是 语法衔接、前指照应。
陈新仁(2002)就衔接手段中的连接词(其文中称话语联系语)在中国学习者英语作
文中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研究, 发现中国学习者对连接词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语用认知 意识, 同时存在使用较为单一的特点。
类似的研究还有陈枚(2005),她对 120 名非英语专业大二本科生英语习作中的高
质量作文与低质量作文就语篇衔接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高质量作文比低质量作文 所包含的衔接手段纽带数多,同时也显示了词汇衔接的运用是写作质量的重要构成因 素。
综述了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结果并没有取得一致。研究不同的文 体,不同的对象,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些学者发现衔接纽带的总数与写作质量有着相 关性,而另外一些学者却发现衔接手段出现的频率与写作质量之间没有联系。大多数研 究者都采取一到两种文体作为研究范围。例如,Conner 研究的是议论文,Norement 研 究的是叙述文,这样对不同的文体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此外,研究的对象也有所 不同,针对的学生有的是以英语为本族语,有的是以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因此,对于研究衔接手段与写作质量的关系还有很大的空间。近几年,在国内关于应用 衔接理论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研究,多数以研究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得出的结果也不尽 相同。本研究想检验应用衔接理论指导中国高中生学习写作是否有效,以如何方式教授 这些衔接手段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陈玫.英语写作中衔接语作用的实证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5,(2)
[2]陈颖.应用衔接理论改进英语专业高年级写作教学的实证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6
[3]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4]丁言仁.《语篇分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董俊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错误分析[J].外语教学,1999,(1)[6]杜金榜.从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2)
[7]高琰.从衔接连贯的角度看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的质量[D],2004,4 [8]葛文山.NMET2001 试卷评析与展望[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9]侯万春.衔接理论纵横谈[J].2000,(03)
[10]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1996,(1)[1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3]季亚琴.语篇分析与英语写作[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9,(12):375 一 378.[14]贾玉洁.一项将衔接理论应用于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 [15]姜保华.《英文作文借鉴手册》[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9
[16]李长忠.语篇的衔接、连贯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17]李志雪,李绍山.对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现状的思考[J].外语界,2003,(6).[18]李永红.语篇的衔接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6 [19]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0]鲁忠义,彭聃龄.《语篇理解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21]马广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22]马广惠.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综述与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1997,(6)[23]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外国语,1998,(04)
[24]穆冰.运用衔接理论改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5,4
[25]秦明利,史兴松.对韩礼德—哈桑衔接理论的再思索[J].外语学刊,1996,(3):24 一 27.[26]宋美华,夏纬荣.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与语篇教学[J].外语界,2002,(6):40 一 44.[27]孙玉.试论衔接与连贯的来源、本质及其关系[J].外国语,1997,(1):31 一 35.[28]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 [29]王全智.也谈衔接、连贯与关联[J].外语学刊,2002,(2):28 一 31.[30]王玉雯, 张鹏.英语议论文的衔接手段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5 [31]吴锦,张在新.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32]徐伟成.英语写作中的衔接和连贯与写作质量[J].广州大学学报,2000,14:5
第五篇:新旧衔接
附件: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我部对1997年7月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以下简称原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于2012年12月19日发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新旧制度顺利过渡,现对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的有关衔接问题规定如下:
一、新旧制度衔接总要求
(一)自2013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报财务报表。
(二)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定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相关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原账编制2012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2.按照新制度设立2013年1月1日的新账。
3.将2012年12月31日原账科目余额按照本规定进行调整(包括新旧结转调整和基建并账调整),按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上述“原账中各会计科目”指原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以及参照财政部印发的相关补充规定增设的会计科目。2 新旧会计科目对照情况参见本规定附表。
4.根据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按照新制度编制2013年1月1日期初资产负债表。
(三)及时调整会计信息系统。事业单位应当对原有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和调试,正确实现数据转换,确保新旧账套的有序衔接。
二、将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
(一)资产类。
1.“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账中上述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转账时,应将原账中上述科目的余额直接转入新账中相应科目。新账中相应科目设有明细科目的,应将原账中上述科目的余额加以分析,分别转入新账中相应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2.“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
新制度未设置“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但设置了“存货”科目,其核算范围包括原账中“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转账时,应将原账中“材料”、3 “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3.“对外投资”科目。
新制度将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相应设置了“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两个科目,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与原账中“对外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转账时,应对原账中“对外投资”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将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1年)的对外投资余额转入新账中“短期投资”科目,将剩余余额转入新账中“长期投资”科目。4.“固定资产”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科目,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1)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同时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存货”科目。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4 5.“无形资产”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无形资产”科目,核算无形资产的原价。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余额反映的是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转账时,将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的“无形资产”科目,同时将相应的“事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
事业单位按新制度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应当自2013年1月1日起设置和启用“累计摊销”科目,以“无形资产”科目2013年1月1日的期初余额为原价,按新制度规定进行摊销。
(二)负债类。1.“借入款项”科目。
新制度将事业单位的借入款项划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相应设置了“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两个科目,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与原账中“借入款项”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转账时,应对原账中“借入款项”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将期限在1年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余额转入新账中“短期借款”科目,将剩余余额转入新账中“长期借款”科目。
2.“应交税金”、“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应缴税费”、“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账中“应交税金”、“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转账时,应将原账中“应交税金”、“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的余5 额分别直接转入新账中的“应缴税费”、“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
3.“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
新制度未设置“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但设置了“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其核算内容涵盖了原账中上述三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并包括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事业单位应在新账中该科目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细科目。转账时,应将原账中“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的余额分别转入新账中“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并对原账中“其他应付款”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将其中属于事业单位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的余额,转入新账中“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4.“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账中上述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转账时,应将原账中上述科目的余额直接转入新账中相应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应付账款”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账中上述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但不包括偿还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应付账款,如跨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价款等。转账时,应当对“应付账款”科目进行分析,将偿还期在1年以6 上(不含1年)的应付账款的余额转入新账中的“长期应付款”科目;将剩余余额,转入新账中“应付账款”科目。5.“其他应付款”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其他应付款”科目。该科目的核算范围比原账中“其他应付款”科目的核算范围小,不包括事业单位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如以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租赁费等,相应内容转由新制度下“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应付款”科目核算。转账时,应将原账中“其他应付款”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将其中属于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余额,转入新账中“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将其中属于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长期应付款”科目;将剩余余额,转入新账中“其他应付款”科目。
(三)净资产类。1.“事业基金”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事业基金”科目,但不再在该科目下设置“一般基金”、“投资基金”明细科目,其核算范围也较原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发生变化,不再包括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转账时,应将原账中“事业基金”科目所属“投资基金”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并对所属“一般基金”明细科目的余额(扣除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数额后的余额)进行分析:对属7 于新制度下财政补助结转的余额转入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对属于新制度下财政补助结余的余额转入新账中“财政补助结余”科目;将剩余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2.“固定基金”科目。
新制度未设置“固定基金”科目,但设置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转账时,应将原账中“固定基金”科目的余额(扣除转为存货的固定资产对应的固定基金数额后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3.“专用基金”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专用基金”科目,转账时,应将原账中“专用基金”科目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专用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4.“经营结余”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经营结余”科目,其核算范围与原账中“经营结余”科目的核算范围基本相同。转账时,如果原账中“经营结余”科目有借方余额,应直接转入新账中“经营结余”科目。5.“事业结余”、“结余分配”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事业结余”科目,其核算范围较原账中“事业结余”科目发生变化,不再包括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新制度未设置“结余分配”科目,但设置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8 果。因原账中“事业结余”、“结余分配”科目一般无余额,不需进行转账处理。“事业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自2013年1月1日起直接启用新账即可。
(四)收入支出类。
1.“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经营收入”、“其他收入”、“拨出经费”、“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经营支出”、“销售税金”、“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由于上述原账中收入支出类科目年末无余额,不需进行转账处理。自2013年1月1日起,应当按照新制度设置收入支出类科目并进行账务处理。
2.“拨入专款”、“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
新制度未设置“拨入专款”、“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转账时,应将原账中“拨入专款”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的贷方,将原账中“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的借方。
三、按照新制度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新账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新制度设置了“在建工程”科目,该科目为新设科目。事业单位应当在新账中“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9 将2012年12月31日原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余额并入新账时: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按照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长期借款”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中归属于财政补助结转的部分,贷记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其他科目余额,分析调整新账中相应科目;按照上述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
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后,应当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照新制度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四、财务报表新旧衔接
(一)编制2013年1月1日期初资产负债表。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按照新制度编制2013年1月1日期初资产负债表。
(二)事业单位2013财务报表的编制。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制度规定编制2013年的月度、财务报表。在编制2013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时,10 不要求填列上年比较数。
五、其他衔接事项
新制度设置了“累计折旧”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的累计折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不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并进行如下处理:(1)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包括新旧转账时转入“存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2013全面核查其原价、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并于2013年12月31日对这些固定资产补提折旧,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自2014年1月1日起对这些固定资产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2)对执行新制度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
附: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照表 11 附: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照表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
序号
一、资产类 1 2 3 4 5 6 编号 1001 1002
1011 1101
名称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 及补充规定会计科目
编号 名称 8 9 10 11 116 509 12 13 14 15 16 17
二、负债类 18 19 20 21 22 23
库存现金 现金 102 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短期投资 对外投资
1401 长期投资
1201 财政应返还额度 财政应返还额度* 120101 财政直接支付 财政直接支付 120102 财政授权支付 财政授权支付 1211 105 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 1212 106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 1213 108 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 1215 110 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 1301 115 存货 材料
产成品 成本费用
1501 120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
1502 累计折旧 1511 在建工程
1601 124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
1602 累计摊销 1701 待处置资产损溢 2001
2401
2101
2102 2103
2201
210 应缴税费
208 应缴国库款
应缴财政专户款 209
应付职工薪酬 短期借款
201
长期借款
应交税金 应缴预算款 应缴财政专户款 应付工资(离退休费)
*
借入款项
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 应付其他个人收入* 24 2301 25 2302 26 2303 27 2305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其他应付款 202 203 204 207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其他应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