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1:2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衔接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衔接调查报告》。

第一篇:衔接调查报告

初中-高中学段衔接英语学科问卷调查报告 来源:论文联盟作者:曹九珍 分享到: [字体:大 中 小]

论文联盟编辑。

初中-高中学段衔接英语学科问卷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高一和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知识、态度和学习策略方面的现状,找出初中—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有效进行衔接阶段的教育策略指导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学科衔接;问卷调查;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1)05-0070-030引言

近年来英语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英语学科初中-高中学段衔接问题是一个具有一定普遍性、对学生高中阶段英语学科学业成绩影响较大、但是又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的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所进展,但多数研究工作只关注学段过渡时期个别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办法,宏观、整体的研究少;经验描述多,理论成果少;重知识学习过渡的研究多,研究能力、心理和非智力因素的少;办公室讨论多,深入学生当中进行有组织调查和统计的少。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于2007年初承担了教育部规划课题《初中-高中学段衔接教育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对学生在初中-高中各学科学习过渡阶段的知识、心理、习惯、情感等因素的研究,揭示实现平稳过渡的规律。英语组负责《初中-高中学段英语学科衔接的教育策略研究》。笔者在2007年3月份对石家庄市一中高一年级学生(发放问卷1050份,收回1035份)和石家庄市28中的部分初三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44份)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形成了这份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做好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并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1理论框架

《高一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高卷)及其子问卷《初中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以下简称初卷)的设计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作为理论依据,围绕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学习英语的态度等方面分别制定了若干调查项目,设计了高卷(15个题)和初卷(14个题),两份问卷的部分调查项目有重叠项目,以便从初中和高中两个角度来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教育界关于初中-高中学段衔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没有官方的指导性文件和教育专家成型的理论可作参考。笔者希望通过调查找出学生在衔接阶段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为教师有效进行衔接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教学。这种从感知问题存在到问卷调查和问题统计分类再通过师生谈话、教师研讨形成理论并指导教学实践,然后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研究过程有助于形成和完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理论,并将为教育界在学段衔接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2统计方法

为了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笔者运用Excel软件,按照每张问卷逐一输入每一个调查题目的选项选择结果,并计算和统计选择各个选项的人数百分比。

3结果与分析

1)笔者针对高一新生普遍词汇量少,记忆单词费力、根据音标念不准单词和害怕长句子的现象为初中生设计了三道题以确认学生在词汇和句子结构学习方面存在的知识性和方法性断层。这三个问题是:你在初中学过音标吗?你是如何背单词的?你能分清句子的基本成分、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吗?(初卷第1、2、3题)

数据显示只有68%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音标;只有49.6%的初中生能够根据发音规律记忆单词。音标和发音规律是高中英语扩大词汇量、大信息量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一半左右的学生会因为在读单词和记单词方面存在困难而不能适应高中的词汇教学。另外近80%的学生分不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辨别不清句子的基本形式,这严重影响他们对高中阶段复合句及其他复杂句子结构的学习。

2)针对高中学生学英语不动口的现象,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在初中有背诵课文的习惯吗?(高卷第5题,初卷第6题)

只有29.5%的初中生和20%的高一学生选择“经常背诵课文”。54.1%的初中生和不到一半的高一学生选择“老师检查时才背诵课文”。剩余的学生选择“背诵意义不大,背了会忘,不必费力去做”。背诵课文对于单词发音、句子连读、口语、写作、语感的形成等都至关重要。背诵名句和名篇还会使学生在情感、意志和人生道理等方面受到启发和激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性。看来,英语教师不能只强调考点、分数,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3)对于“你是否很快适应高中英语教学?”(高卷第1题)这个问题,只有22%的同学能够自然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其他同学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大约25%的同学感到“较难适应”或者“根本不能适应”。学生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不适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业水平没完全达到高中英语起始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在知识衔接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空白区。另一方面,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信息量和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①课上听不懂时,你会______。(高卷第3题,初卷第4题);②对待课后练习题中你犯的错误,你的态度是______。(高卷第4题,初卷第5题);③上课做笔记遗漏了重要的内容,你会______。(高卷第9题,初卷第8题);④你觉得自己学英语用功吗?(高卷第14题,初卷第13题)

调查结果显示出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方面的不足。只有5.9 %的高一学生和7% 的初中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马上提问”,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时问、有时不问”。

66%的初中生和27.2%的高中生选择“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做出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 52%的高中生选择“完成作业,有应付老师的成分”。

70%以上的学生明知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差距,却不能主动弥补。95%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用功不够。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面对高中英语在难度和密度方面更高一级的学习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应付和逃避的态度,并没有通过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的努力来主动适应。可见,高中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品质培养方面还需做更多、更有效的工作。

5)针对高一学生的学习策略这方面,笔者设计了6道题,以下是其中3道题:①当你感到有跟初中教学或学习方法上不同的情况时,你会___。(高卷第2题);②你会不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思考和比较?(高卷第10题,初卷第9题);③你课外坚持以下几种学习形式?名篇背诵、读英文报刊杂志和英文小说、听英文歌、看英文电影、听英语新闻、浏

览英文网站。(高卷第12题,初卷第11题)

将近一半的学生在感受高中教学和初中教学的不同时会选择“主动进行调整论文联盟

”,14.3%的学生选择“与老师或家长交流并寻求适应的方法”。33% 的学生选择“与同学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学习他们的适应方法”。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在尽力适应高中老师的教法,努力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中,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在起始阶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在学习策略方面给与及时、有效的指导。

90%以上的初、高中学生不重视归纳总结,这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时间经常被老师控制,自主学习和反思时间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工作全部由老师代劳,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自主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保姆”式的教学,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空间。

37.3%的初中生和39.9%的高中生能选择两种以上课外形式,但还有30%的学生未做任何课外英语实践尝试。学习不仅仅是课本、考试和分数,语言能力的形成还需要英语课堂外的延伸。课外英语实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是语言学习最直接的目的。课上所学的知识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变得鲜活,在语言实践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言实践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笔者以七级水平的要求为例,课标要求:“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事务通知、邀请信等。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语言实践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地表达。具有较强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生活在“信息时代”,各种媒体和社会活动为学生的课外英语实践提供了多种选择。应该像课标要求的那样,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

6)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时间内不能给学生明显的成就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生很容易不重视英语学科的学习。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科的知识体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理科在难度上的变化更为显著。高一学生对英语学科的重视度比初中学生明显下降。对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学习时间分配的角度讲,你把英语学习放在第几位?(高卷第15题,初卷第14题)

45.1%的初中生把英语学科的学习排在所有学科中的第1~2位,而能够把英语排在1~2位的高一学生却不足20%。英语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学科的积极性,在初中-高中衔接阶段就应引起足够重视。

4思考与对策

1)初中-高中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多启发、多引导。课下作业的布置也尽量要有探究性要求,并鼓励学生提问或通过同伴互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英语学科知识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初中英语主要学习基本生活词汇、简单日常会话和简单句基本结构。对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较高,教学中多采用反复操练的方法。高中英语知识体系包括大量的阅读词汇、较高的表达技巧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不仅词汇量、信息量和知识难度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像初中时那样被动接受老师的操练,而应该学会认真思考问题。操练过程是显性的,可以完全置于教师的控制之下,而思考的过程是隐性的,不可能完全控制,所以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应该具有更高的自觉性,不仅应该像初中时一样完成老师布置的显性任务,比如,口头或笔头作业等,而且应该了解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在感到困惑时,要主动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得以及时解答。

2)编写英语学科衔接性校本教材,开设专门针对初中-高中学段之间断层的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段顺利过渡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校本教材应包括知识体系断层的弥补和高中英语学习策略指导的内容,如音标、发音规律、朗读技巧、如何记忆单词效果最好、基本的语法知识、如何购买合适英文字典并怎样有效使用字典等等。也可以选择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几个突出的问题适时开展初中-高中衔接阶段英语学科的指导性讲座,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为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步骤。还可以针对部分或个别学生的问题,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这几方面的工作,可以避免学生在不适应感面前有茫然和孤独的感觉,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

3)初中-高中的学段衔接要平稳,切忌急于求成。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过渡性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摒弃初中阶段的操练式授课方法,在课堂教学和练习设计中适度保留,避免学生突然之间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口,互相协作。另外,对每一项任务要提出具体要求并加强检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逐步增加分析、理解的内容,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语言的基本规律,并鼓励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短剧表演等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加强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积极主动弥补学习上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在思考中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既能够通过识记过程获得语感论文联盟,又能够通过理性思维过程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基本规律,注重分析、归纳和总结,举一反三,并把这些语言规律应用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能力。

4)教师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态度,教育学生由应付老师的显性要求过渡到为自己真正明白、真正掌握学科知识而学习。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以适应高中英语学科在信息量和难度上的增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笔者相信通过进行初中-高中衔接阶段英语学科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可以探索出实现该阶段学科知识衔接、学习方法衔接、学习态度衔接、学习品质衔接和教学方法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的高中英语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学生整个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第二篇:关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调查报告

[摘要]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分设开课,中小学在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师之间相互联系、沟通少,小学生进入中学后有诸多的不适应。本文在通过对师生走访、召开座谈会、随机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解决衔接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衔接途径方法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为我们传统的小学,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教育衔接问题,第三学段为中学。小学生从第二学段升到第三学段,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师生教与学的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学生成绩明显下降,引起家长的疑问。有的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而小学教师也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管学生的后续学习,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中学初一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召开了教师座谈会,了解中小学教育衔接方面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为了客观全面了解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随机选择重庆永川中学、北山中学、萱花中学和文理附中初一学生920人,初一教师50人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方式,辅以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形式,问卷不署名。共发放学生问卷920份,收回885份,有效问卷850份,有效应答率96%。发放教师问卷50份,收回47份。

二、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毕业学生适应中学学习时间长、人数多

不少小学毕业生需要用较长时间来适应中学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学教师方面,大多数教初一的老师都是从教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自身的角色还没及时转换过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初一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

二是小学教师方面,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要求,不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以及怎样为小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三是学生方面,进入中学后,由于学科增多,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时间延长,学生自己没能在心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四是教材方面,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有脱节的现象。以上诸多原因造成不少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中学的学习,同时也使成绩下降。

(二)小学毕业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习成绩下降人数多

进入中学后,学生语文成绩有进步的占47%,有下降的占34%。数学成绩有进步的占43%,有下降的占37%。可以看出,小学生进入中学后,语文、数学学科成绩有下降的人数相当多。

数据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其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语文学科中有15%的学生认为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以前小学老师的要求与现在中学老师要求不一致,14%的学生认为是不适应中学老师的教学。

数学学科中有15%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不适应中学老师的教学,有9%的学生认为是

以前小学老师的要求与现在中学老师要求不一致。

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有79%、数学学科有74%的学生归结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都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有关。

(三)学生未能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进入初一后,学习方法掌握很好的学生仅占11%,学习方法掌握较差和很差的也占11%,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学习方法掌握得不够好。

在与中学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初一学生存在理解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不会做笔记、不会复习等问题。

关于学生做笔记,小学老师却有不同看法:小学对学生做笔记并不要求!到中学后肯定有不少学生不会做笔记。

可见,中小学的教学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让中小学的教学要求一致,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我们中小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相互缺乏必要的了解

超过60%的中学师生认为小学教师在教学与现在中学有关的知识时,存在表达不准确甚至有错误的现象。这说明不少小学教师对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缺乏了解,不能长远考虑学生的后续学习需要。

从对中学教师的调查也发现,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五)学生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学生进入中学后在学习上遇到许多困难和诸多的不适应,但大多数学生仍然对自己在中学的学习取得进步和发展很有信心。这也坚定了我们中小学教师共同探索衔接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心。

三、几点建议

根据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点建议供中小学的管理者和教师参考。

(一)中小学校际之间应形成良好的教育衔接研究氛围

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只有极少数中小学校合二为一,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分立开设,中小学校之间对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而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却离不开中小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任何个人或学校都难以独立解决衔接教育中的问题。因此,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担负起组织和协调的责任,把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纳入学校的教学教研计划之中,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研究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研究的平台。

(二)中小学校应重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1.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好衔接工作。中小学在学科衔接方面问题较多的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比较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小学相对要少一些,而且不少小学对非语数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师资配置远不如语数学科,中学的科目比之小学有了很大的分化,学科的分类更细,这更增加了小学毕业生适应中学学习的难度。因此,中小学校应该重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2.教学内容的衔接。由于中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有差异,教材本身从内容上的衔接就存在一些问题。中学各学科的内容比以前扩大和加深了。在学科的系统上,已经接近于科学体系。在学科内容上,已经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常识,而是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有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因此,各科教师应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进行比较、补充,进行衔接。

(三)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教育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研究中小学

衔接教育问题也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自己的份内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应主动发现衔接教育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加强业务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增强自己对本学科教学内容纵向联系的了解,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教学方法的衔接

(1)教师方面,通过双向听课和研讨,了解并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之中。在小学,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讲得细,直观性强,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初中,教师讲得更精炼,理论性、抽象性也更强。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延用小学好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改进教学,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学生方面,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人终身受益。

进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分化、学习内容的增加和科任教师的增多,每个教师又会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觉性,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教育方法的衔接

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中小学优秀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截然分开,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3.评价方式的衔接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应注意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4.心理指导方面的衔接

对于新的学习要求缺乏适当的准备,是学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不少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时,都有一种激动、紧张的心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加上陡然增加的学习内容,往往使学生茫然失措。如果能让小学生提前了解中学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进行“学前培训”,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能以坦然的心理顺利融入中学的学习。

以上几点建议,是笔者的粗略想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进行教学方法的衔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等,还有待广大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

3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

4.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5.叶尧城、向鹤梅.《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第三篇: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报告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报告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是指中专升格成大专后三年衔接期内教学人员发现、分析、解决以及转化教育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衔接期的高专教师科研工作有其特殊性,即高度热情却又不知所措。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可为其他升格后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如何提升提供借鉴。

一、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 为初步了解升格后大专教师科研能力,设计了综合型问卷,针对不同职称、学历、年龄、学科、性别的教师科研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科研适应能力概况、科研意识和态度、科研方法与技能、科研影响因素、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期望及建议。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发放 159 份,全部当场收回,有效问卷 155 份。

(二)访谈设计 为了深度了解中职中专教育阶段向高职高专教育阶段衔接期教师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访谈调查,以弥补问卷调查中的不足。访谈对象锁定了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 30 名教师,涉及不同职称、学历、年龄、学科和性别。

(三)调查结果 第一,适应方面。多数教师表示不适应,认为时间和精力不足,大多时间在带班、教学、从事行政工作等;需要科研带头人;以前中专时候对科研不重视,升格后不熟悉科研规范和相关程序,无从下手。第二,对科研的认识方面。认为科研是教学教法的研究;是写论文,写书,做课题等;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对教学面临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本质和规律的活动;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理论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实践;对教学的升华;研究未知的知识,创造发明新的技术;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在某个研究领域找出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利用特定研究方法,得出研究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等;有的彻底不明白。第三,存在问题方面。教师们对科研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功利心强,只为评职称;很多教师从未接触过科研工作;没有团队意识;缺少科研专职人才和带头人;与学历有关;思想还停留在中专时候的教学层面;时间和精力不足,工作量大,顾不上做科研;跨学科研究少;缺乏经费支持;科研不正等。第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方法方面。认为转变观念;同一领域内开专题研讨会;研究本领域的前沿核心期刊;先观察和模仿再形成研究领域;及时记录和整理;系统学习科研方法和技巧;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养成研究习惯等。第五,建议方面。认为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建立完整的目标管理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将科研与教书育人挂钩;给教师留有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多提供基础设施和经费;开设科研专栏作为学习交流平台;提供选题指南;提高质量,严

格把关;多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注重特色研究;深入系部进行指导;增强分工和合作意识;手把手带出一部分科研带头人。

二、结论分析 (一)科研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制度体系本身不完善。升格后,教师们为了评职称,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滥竽充数。而极少数想做科研的教师们凭借真实本领写出来的论文,写作与投稿反馈周期长,数量少,评职称上比弄虚作假的还要慢,导致不公平。一旦学校软件上不去将影响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二,科研管理机构能力不成熟。产生问题时科研管理机构有时无法及时作出规范化的决策。如中专时要求较宽松,学术责任感不强,对学术不端行为听之任之,教师们面对升格后高校规范化的科研管理制度力不从心,甚至有人认为是科研管理部门故意刁难。教师们经常延期项目审核,重申报轻管理。第三,非学术性(也叫非制度性)的影响力虽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和行政色彩,但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能动性,可以激励或打击科研人员。

(二)教师科研理念滞后 第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是副业,再说教学任务重,还当辅导员,带实习,工作量大,时间精力有限。这点不可否认,除了教师们的理念滞后还有升格后教职工编制短缺问题,导致

一人多职,工作量大,阻碍科研。第二,做科研比较功利,反正只是为了评职称。一旦职称评定完成,科研生涯就终结了,甚至很多人直到课题结题都不知道自己参与的课题项目名称。科研课题中只是靠人际关系占有名次,追随各自的所谓的带头人,各立山头,各自为政,导致“遍地丘陵不见高山”。第三,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过程中,学术规范方面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在技术问题上认为是一次能学到,没有耐心长期系列学习,容易放弃,没有虚心谨慎的学习和研究态度,结果所做的各种科学研究项目停留于皮毛上,并无扎实的深入研究,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们的科研理念中缺乏稳扎稳打的务实精神。

(三)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 第一,统计到的科研成果没什么分量,数量少,质量低,贡献少。中专阶段科研方面要求不高,敷衍了事。升格后突如其来的科研要求使他们力不从心。第二,科研工作是滚雪球式的积累,之前积累少,科研能力几乎是零起点,无论何种形式或者学科的研究过程都举步艰难,都是民间组织的科研项目,照葫芦画瓢,蒙混过关。第三,缺乏理论功底和对政策的把握,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不大,面子功夫居多。第四,尽管刚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已有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案,但对具体程序很生疏,尤其是面对庞杂的科研系统时常感到不知所措。此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照章办事时,部分教师开始有情绪。当科研管理部门在教育科学研

究管理过程中遇到技术性难题和教师们旧思想的非制度压力时,便影响了信心和热情。这些均为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的直接表现。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第一,培养科研法律意识,加强法制管理。同时,应该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及省级规章制度和与自身研究领域相关的一切法律法规文件。第二,建立健全并学习校本制度体系,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勇于创新,避免论资排辈,公平是机会平等,但绝不是平均。制度体系要细化到科研规划、项目申报指南、成果统计、奖励、转化与推广、审核、鉴定、存档、经费管理、数字化平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部门职能、学术规范等方面。第三,科研管理机构规范化方面,应建立合理机制,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各司其职负责科研工作,包括上报机构,举报、调查和处理等。同时照章办事,减少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主观干扰,对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和决定程序要分开。

(二)提升科研理念 第一,明确理论指导和研究目标。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的先导,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但转型期大专的科研能力严重薄弱,队伍庞大,在教育体系中比例高。将教师视为

人力资本去投资,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但不以牺牲教学为代价。第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体系。科研不是某一个学科或者科目的教师的专利、特权或任务,它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必须以各自的学术研究积累和个人研究兴趣等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深化。科研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与其他管理相同,都是由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媒介组成。科研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科研工作的管理。科研人员是科研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归宿。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科研能力指导中,避免教师们有想法没办法、无从下手的无奈处境。所以一切以人为本,基于教师们的科研现状,抓住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

(三)抓特色,重效率,切实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升格后大专/高职高专院校”的研究集中在升格后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思路,但并未专门涉及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关于“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从研究对象讲,主要是中小学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和在校生科研能力培养;从研究方法讲,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从研究视角与内容讲,主要从学科性和地区性角度研究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法律与制度管理、科研团队建设等。关于“中专院校升格后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较少。各高职高专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中,应做到抓特色、重创新、靠质量。同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提高效率:第一,培养对象方面:大专院校青年教师都是带着高校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经验来的,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实践更容易投身

于科研工作,应该成为科研主力军和新生力量。第二,培养方法方面:使用“贝尔兰卡斯特制”,即导生制。第三,建设独立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提高科研交流与管理效率。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专院校升格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4136)阶段性成果。

第四篇:关于小学升初中衔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升初中衔接问题的调查报告

长淮初中调研组

2012年6月18日到22日,我们长淮初中九年级全体13名教师,分成4个小组,深入到我校学区内的长淮明德小学、潼西立邦小学、黄盆窑小学、杨安小学进行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对小学毕业生的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六年级升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对象、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

是我校学区内四所小学毕业生状况。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四所小学六年级人数共有200人,他们来自都附近的村庄,留守儿童占到了87%,其中父母都不在家的占到了66%,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跟随父母外出,他们思想极不稳定,非常容易流失。

(二)具体目标

1.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小学毕业生对初中生活的看法

3.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4.树立小学毕业生升到初中后学习的信心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毕业生对于升入初中后的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四所学校的所有小学毕业生同时进行,并对所有小学毕业生进行逐步分析。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四次教师座谈会,十六次学生座谈会,让所有的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和所有毕业生尽可能的参加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征

1.学习环境方面的原因。这几年县政府对小学基础硬件投入较大,九成以上学生感觉到学习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半数以上学生期待以后中学的环境会更好,88%认为中学的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2.对于初中阶段学习很多学生具有恐惧感,七成以上学生认为初中学科较多,学习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还有的学生认为初中阶段老师比小学老师学 1

历高、知识丰富,他们也期待能够更好的学习,希望初中老师能够成为他们学习上最好的帮手。

3.在生理上,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生理上突变,特别是女同学,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烦恼等。在心理上,由于小学毕业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人生观还没有真正的形成,看待事物的能力还很差。通过与小学毕业生的交谈,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家长产生逆反的心理,对家长的唠叨不予理睬,很多学生对于老师的正确教导听不进去。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处理事物,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来解决,充当小大人。

4.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毕业生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这些毕业生希望父母给予温暖的,但是现实达不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5.农村打工者的所谓高工资,诱惑学生。这几年随着经济发展、重点工程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农民工的打工工资也是很高了,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与差无所谓,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二)对于教师方面的调查

在对于小学毕业生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召开起来小学毕业班教师的座谈会,在问卷中,我们也对教师的能力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也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了总结。结果如下:

1、小学毕业班教师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毕业班教师全部都是该校骨干教师,他们能力与水平远远超过以前小学毕业班的老师,他们的第一学历全部都在中师、大专,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本科学历。在座谈中,他们普遍认为不了解现在初中新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去更好的引导他们向初中阶段方向学习,过渡衔接的很差。现在的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他们的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导,对于学生的引导难度加大,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好,成绩好的不多,落后生占有大半。

2、初中教师方面:初中教师对刚进入初中学生的能力估计的过高,对小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不够,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学习方面不利。

(三)对于学校方面的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在管理方法与初中管理方法很多方面不同,再加上初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和教法与小学不同,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适应初中管理方法,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进而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根据中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点建议供教育管理者参考。

1.中小学校际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形成良好的教育衔接研究氛围

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只有极少数中小学校合二为一,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分立开设,中小学校之间对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而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却离不开中小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任何个人或学校都难以独立解决衔接教育中的问题。因此,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担负起组织和协调的责任,把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纳入学校的教学教研计划之中,作为

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研究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研究的平台。

2.中小学校应该在课程设臵方面应该做好衔接工作。

中小学在学科衔接方面问题较多的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比较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小学相对要少一些,而且不少小学对非语数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师资配臵远不如语数学科,中学的科目比之小学有了很大的分化,学科的分类更细,这更增加了小学毕业生适应中学学习的难度。因此,中小学校应该重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3.中小学校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衔接。

由于中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有差异,教材本身从内容上的衔接就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各科教师应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进行比较、补充,进行衔接。

4.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教学方法的衔接。

(1)教师方面,通过双向听课和研讨,了解并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之中。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延用小学好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改进教学,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学生方面,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人终身受益。

进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分化、学习内容的增加和科任教师的增多,每个教师又会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觉性,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5.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思想教育方法的衔接。

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中小学优秀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截然分开,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6.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评价方式的衔接。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应注意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7.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探寻心理指导方面的衔接。

对于新的学习要求缺乏适当的准备,是学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不少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时,都有一种激动、紧张的心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加上陡然增加的学习内容,往往使学生茫然失措。如果能让小学生提前了解中学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进行‚学前培训‛,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能以坦然的心理顺利融入中学的学习。

8.改进对教师的考核方法。

通过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小学毕业班教师的交谈中,还发现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剑,悬在每个教师的脖子上,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果的优劣。

首先,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考核,量化过细。有人说‘教师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因为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但是现在的量化管理主要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学生成绩考的越好,老师的考核分数就越高,绩效工资就越高。这就是使得好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而丧失了教师的部分师德,忘记教师还有另外一种职业,就是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小学教师为了追求高成绩,而采取高压的手段,逼迫学生学习,如果学生完不成老师的任务,教师就会采取惩罚措施,这样就无形的造成了学生的思想压力,有的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敌对情绪,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潜力就被挖掘完了。现阶段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文艺、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很难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目标。如果绩效工资差别大的话,就会造成同事不和、勾心斗角,进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开展,所以,我们认为现阶段实行的量化管理,无法表现教师的真实的反映教师的全部教学成果,长此以往影响到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其次,现阶段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依据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决定的,我们觉得单纯的以一份试卷是很难真实衡量学生的教学成果的,因为一份试卷不仅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的,而且还有影响学生成绩的非教师因素。我们还知道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家长的文化程度和管理方法、以及家长对学生资金的投入等等,这些都使得了单单凭一份试卷,是很难真实的反映教师真实的教学成绩。因此,我们希望,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局,应该从教育全面发展考虑,制定一个对学校、教师更加合理的量化标准,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的标准,为学校和教师发展做指导,从而引导教师向着全面培养学生发展方向努力,为五河的教育多做贡献

再次,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以学生成绩为依据,就学生的成绩而言,过细的量化不仅影响学生的教学质量,而且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知道衡量学生成绩,教师仅凭一张试卷来评价,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更何况用学生的成绩来量化教师的教学成绩呢?所以我们还建议以后教学的随机检测等应该制定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内容,使教育考核的更加完美。

以上观点,希望引起教育局领导的重视。

第五篇:衔接

第三章 文1.3 本论文结构

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当前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重要性。第二章主要从

问卷的调查结果来揭示高中生英语写作的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新课程对英语写作的要求。第三章是文献回顾,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 基础,介绍了衔接的来源和涵义;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国内对衔接理论的研究;并分别 举例介绍了五种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以及国内外研究衔接 手段数量与写作质量之间关系现状。第四章是具体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步骤,并对实验数 据进行分析,论证将衔接理论应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研究结果作了讨论。第五 章总结实验过程,并提出了几条可行性的写作教学建议,同时也论述了本研究的局限性

衔接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它在英语的运用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有必要 对衔接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加深对衔接功能的了解,以便能更好地应用衔接手段来 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在本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衔接的来源与发展;衔接与连贯的关 系;国内对衔接理论的研究;并分别介绍五种衔接手段,然后将讨论衔接与写作质量的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3.1 衔接

3.1.1 衔接的来源及其涵义

受中国语法学家王力等“承上说”的启示, 英国语言学家 Halliday(韩礼德)于 1962 年 首次提出“衔接(cohesion)”这一概念, 使“衔接”由一个普通词汇变为语言学术语, 首次将

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在此之前, Jakobson 在 1960 年对文学语篇中由 句法结构和重复而形成的排比现象的分析被认为是对语篇衔接的最早研究。后来 Hasan(哈桑)1968 年曾独自出版过 Grammatical Cohesion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英语 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法衔接》), 对语法衔接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书中提到“衔接的研究 目的是发现语篇所具有的, 区别于一群句子的特征”。这是较早的有关衔接的研究。接着,德国篇章语言学家 Harweg1968 年对语篇中由各种替代手段形成的衔接与连贯关系进行 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分析。再后来, Gutwinski1976 年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的角度对文 学语篇的衔接现象进行了研究。

尽管如此, 语言学界都认为 Halliday 和 Hasan1976 年合

著的 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 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侯万 春,2000)

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1976)一书中多次提到:“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

联系, 衔接指的是语篇中的不同成分在意义上有所联系的现象。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同 一个句子内部的不同成分之间, 也可能出现在两个相邻的句子之间, 有时还可能发生在 相距较远的两个成分之间。如果语篇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 那么 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的关系。”此外,这本书对衔接范围进行了界定。作者特别强 调,他们所研究的衔接是句际衔接,不考虑句子内部的衔接手段。他们认为句子是有结 构的, 本身就表明了语篇性,所以研究句内衔接意义不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衔 接不是一个结构,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运用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等手段 将结构不相关,但在语义上互相依赖的各个成分联成一体”。直到 1985 年,Languge, context and text(《语言·语境·语篇》)一书的出版,Hasan 才把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由非 结构衔接扩展到了结构衔接。

.1.2 衔接与连贯关系 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存在着争议。争论的焦点就是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归纳 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苗兴伟,1998):第一种观点认为,连贯的语篇必须是 衔接的,即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Halliday 和 Hasan(1976, 1985)始终把衔接作为连 贯的必要条件,并指出, 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1985: 94)。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几乎相矛盾的。这一观点强调了语用知识在解释语篇连贯 性中的作用,并指出,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Enkvist(1978)认为,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例如,下面这段文字中充满了衔接,但它却不是一个 连贯的语篇:

I bought a Ford.A car in which President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mps(Elysees)was

black.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last week.A week has seven days Every day I feed my cat.Cats have four legs.The cat is on the mat.Mat has three letters.(Enkvist,1978:110)

再看另一个例子:

A: That’s the telephone.B: I’m in the bath.A: O.K.(黄国文,2003:11)

在这段话中虽然没有衔接手段,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不难理解 B 的含义,因此在语 义上是连贯的。

第三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可以看作是第二种观点的延伸。持这 一观点的人大都承认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但他们更注重从 语言运用的过程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性问题。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在于语 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有关。Beaugrande 和 Dressler(1981: 84)把连贯看作 是将语义用于语篇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的结果。他们认为,语篇所描绘的事 件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语篇接收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如:

The king died.The queen died of grief.王后的死是由于对国王的死极度悲伤造成的。这就是语篇接收者认知推理的结果。

从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来看,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表面上看起来衔接的语篇不一定

是语义连贯的, 而连贯的语篇不一定是衔接的, 但许多语篇实例表明, 衔接对语篇的连 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衡量语篇是否连贯的一个重要标准。

请看下例:

Peter and Mary have been in love for many years and they will get married next month.在这个例子中连贯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照应关系实现的。如果照应的双方(“they”

与“Peter and Mary”)发生错位,比如将第二句中的“they”改成“we”,那么这句话在语义

上势必逻辑混乱,就会失去连贯。

再看另一个例子,11 Everybody knows Mary is a good clerk in the company, but she is not a good wife at home.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衔接关系,一是“she”与“Mary”之间的照应;二是连接词“But” 的转折。这两个衔接手段相互作用建构起一个语义紧凑的语篇。假若衔接手段出现混乱,那么这个语篇就会不连贯。虽然衔接和连贯分属语篇的不同层面,但衔接却能影响到连 贯,是支撑连贯的重要因素之一。(鲁忠义,彭聃龄,2003)。他们(2003)总结说:“衔 接和连贯都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它们的作用都是保障语篇内容的自然流畅。它们分属于 语篇的不同层面。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实现连接语篇不同组 成部分的目的。因而,衔接是有形的,是显性的。而连贯则隐匿于语篇的深层,是通过 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达到使语篇文通理顺的目的。所以,连贯是无形的,是隐性的。

尽管对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许多心理语言学专家和学者

(如 Hasan,Winter,Phillips 等)认为,衔接对连贯有着重要的贡献。胡壮麟(1996)认为,衔接在连接句子的同时,也是产生连贯的重要条件。侯万春(2000)认为,“不把衔接 看作连贯的唯一标准是正确的, 但意义上连贯的语篇在形式上往往相互衔接也是事实。所以, 当我们看到衔接与否并不从根本上影响连贯时, 也不可完全否定衔接对语篇生成 的重要性。”

3.1.3 国内对衔接理论的研究

随着语篇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语篇衔接与连贯概念引入英语教学。我国 学者对于语篇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国内学者对于语篇衔接理论有独到见解的当数语篇研究专家胡壮麟。在他的专著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和多篇文章中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1996.1)认 为语篇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不仅仅限于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多层次模式的最上端 是社会符号层,包括语境、语用学。第二层为语义层,除及物性外,还有逻辑连接和语 篇结构。第三层为结构层,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第四层为词汇层,有词汇搭配、照应、指称性。最后在音系层有语调(语调选择、音调序列和音调协和)、新信息和已 知信息以及语音型式。虽然有关的衔接和连贯范围主要在语义层实现,但各层次对语篇 的生成及其意义都起作用。就精密度而言,各范畴可进一步区分,直到无法再分为止。他认为任何一个语篇必然依赖其中的某些层次实现其语义的衔接和连贯。(周建萍,2001)

在衔接手段上,朱永生(1995.3)对 Halliday 和 Hasan 的“同现”提出了补充。Halliday 和 Hasan 的“同现”包括“同义关系”(如 boy 和 child)、“反义关系”(如 boy 和 girl)、“下义关系”(如 colour 和 green)、“局部关系”(如 tree 和 branches)、“共同下义关系”(如 red 和 green)、“共同局部关系”(如 root 和 branches),而对于 ill 和 doctor,garden 和 dig,bee 和 honey 等具有衔接作用的词汇出现却难以说清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这就 产生了一个问题,同现的范围有多大?朱永生认为同现这个概念包含两种不同的语言现 象:一是同现的词项不属于某一个语义场,但经常一起使用,如 ill 和 doctor。对于后种3.1.2 衔接与连贯关系

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存在着争议。争论的焦点就是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归纳 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苗兴伟,1998):第一种观点认为,连贯的语篇必须是 衔接的,即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Halliday 和 Hasan(1976, 1985)始终把衔接作为连 贯的必要条件,并指出, 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1985: 94)。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几乎相矛盾的。这一观点强调了语用知识在解释语篇连贯 性中的作用,并指出,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Enkvist(1978)认为,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例如,下面这段文字中充满了衔接,但它却不是一个 连贯的语篇:

I bought a Ford.A car in which President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mps(Elysees)was

black.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last week.A week has seven days Every day I feed my cat.Cats have four legs.The cat is on the mat.Mat has three letters.(Enkvist,1978:110)再看另一个例子:

A: That’s the telephone.B: I’m in the bath.A: O.K.(黄国文,2003:11)

在这段话中虽然没有衔接手段,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不难理解 B 的含义,因此在语 义上是连贯的。

第三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可以看作是第二种观点的延伸。持这 一观点的人大都承认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但他们更注重从 语言运用的过程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性问题。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在于语 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有关。Beaugrande 和 Dressler(1981: 84)把连贯看作 是将语义用于语篇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的结果。他们认为,语篇所描绘的事 件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语篇接收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如:

The king died.The queen died of grief.王后的死是由于对国王的死极度悲伤造成的。这就是语篇接收者认知推理的结果。

从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来看,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表面上看起来衔接的语篇不一定

是语义连贯的, 而连贯的语篇不一定是衔接的, 但许多语篇实例表明, 衔接对语篇的连 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衡量语篇是否连贯的一个重要标准。

请看下例:

Peter and Mary have been in love for many years and they will get married next month.在这个例子中连贯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照应关系实现的。如果照应的双方(“they”

与“Peter and Mary”)发生错位,比如将第二句中的“they”改成“we”,那么这句话在语义

上势必逻辑混乱,就会失去连贯。

再看另一个例子, 现象可以有关词项在及物性系统中所发挥的语义功能,按搭配方式进行分类,如“过程 +对象”(dig+garden),“动作者+对象”(bee+produces+honey),这样可以对那些既衔接 但语义关系难以区分的语项作出恰当的分析。(周建萍,2001)

秦明利、史兴松(1996.3)认为 Halliday 和 Hasan 的衔接理论从总体上讲停留在词 汇语法层,因此都属于表面衔接纽带。除他们提到的五种外,还应有其他的表层衔接手 段,如时态一致,结构对应和音韵。(周建萍,2001)

3.3 国内外对衔接手段在写作教学中应用研究现状

衔接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尤其在写作,阅读和翻译教学中。很多国内 外的学者都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衔接和连贯理论与学生 写作质

3.3.1 国外研究现状

S.P.Witte 和 F.Faigley(1981)从 90 份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作文中抽取了 10 份进行研究,分别从错误类型,语用特征,以及衔接手段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其中最主 要的发现就是:高分作文比低分作文的衔接手段多。也就是说,衔接纽带的频率和类型 与写作质量相联系。

McCulley(1985),研究了语篇衔接特征和写作质量之间关系,他从 NAEP(1978-1979)考试中,随机抽取了 17 岁学生写的论说文共 493 份,研究提供了语篇 衔接与作文质量密切相关。其中三种类型的衔接手段,(同义词,下义词,和词汇同现)与作文质量关系较显著,而在其他的衔接手段方面:连接和替代却不是很明显。

Crowhurst(1987)对三个不同年级学生(6,10,12)所写的两种文体,(议论文和

叙述文)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想检验不同年级学生,即不同水平学生所采用的衔 接手段。然而,他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衔接手段的频率并不都是随之而增加。某些 衔接手段(同义词和词汇的同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而其他的一些衔接手段(外 照应,原因型和时间型的连接)却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高年级学生作文中对同义 词和词汇同现大量使用,说明了词汇发展随着年龄而扩大,同时也进一步影响了作文质 量。

Tierney 和 Mosenthal(1983)让 12 年级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就两个主题写作文,并对

其中的 24 篇作文做了分析。结果显示,衔接手段的数量与作文连贯存在着相关性。他 们指出,尽管一定数量的衔接手段能够帮助文章获得衔接,但仅有衔接本身并不能解释 如何使文章连贯。

Connor.U(1984)通过对比以英语为本族语学生和以英语为非母语的外国大学生的 篇议论文,来研究衔接与作文连贯性之间的关系。她得出的结论是衔接手段的密度并 不是两组学生作文质量区别的因素。

Johnson, P(1992)使用 T-test 对 20 份由马来西亚学生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把

英语当作本国语学生写的英语说明文中,得出衔接手段的频率与作文质量没有联系。

Karasi, M(1994)研究了新加坡二年级学生 135 份说明文,得出衔接手段的数量与 写作没有联系。

Hu, Z.etal(1982)将中国大学生写的 12 篇作文和 12 名澳大利亚大学生写的作文

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学生用了较多的连接手段,而澳大利亚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词汇衔接 手段。

Johns, A.M(1984)研究发现,学生过度的使用连接手段,而词汇衔接手段并没有被 讲本国语的人广泛使用。

Neuner(1987)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衔接手段的使用并不能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

好的作文。他发现质量高的作文有更长的词汇链,更多不同的词汇,有着更成熟的词汇 选择。

Field, Y.and Yip, L.M.O(1992)对比了 67 名香港 6 年级学生和 29 名来自 11量之间的关系。

张美索(2000)研究了 50 份中国大学生用英语所写的叙述文,得出结论词汇衔接 手段与作文质量之间有联系。尤其是同义词,反义词和词汇同现的使用较为明显。

宋美华、夏纬荣(2002)以 364 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年级的澳大利亚学生所写的议论文,研究结果是香港学生比澳大利亚学生使用了更多的 连接手段。

Norement, N(1994)研究了 30 份中国大学生用汉语和英语所写的叙述文,发现衔接 手段的数量与作文质量之间存在相关联系。

3.3.2 国内研究现状

董俊虹(1999)将学生作文中常见错误归纳为:(1)照应中人称代词不统一、或代 词与先行词不一致。(2)不应有的省略。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人称代词衔接照应上存在 不一致的地方。将汉语的用法对应迁至英语中,违反英语的语法规则,从而导致人称照 应松散。(3)该省略的没有省略。(4)代替不当。(5)在连接方面,大部分英语水平较 低的学生或者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简单的逻辑联系语,如:and ,but ,so ,because,或者 干脆不用,而是按照中文习惯把一个个的单句罗列起来。少数同学尝试着用一些词组或 短语,也经常用得很不准确,甚至造成歧义。(6)在词汇衔接方面,学生在作文中主要 表现为用词缺乏多样化,反复重复使用某几个词,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混合使用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从而使文章呆板、乏味。

徐伟成(2000)对中山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好”、“差”英语作文以及中国学 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作文中语句衔接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中国大学生 “好”、“差”英语作文中的衔接手段的运用有显著差异。“好”作文中的衔接手段比“差” 作文中的多。这种差异主要归于词汇衔接的不同运用。二是中国大学生作文中的词汇衔 接和照应比外国人作文中少。中国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衔接错误亦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之一。三是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衔接、连贯和质量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衔 接纽带总数,词汇衔接和连贯、质量呈显著正关系。衔接错误和连贯、质量呈显著负关 系。

徐玉臣(2000)研究了词汇衔接与作文质量的关系。他研究的对象为南京某高校英 语系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所写的作文,随机抽取五十篇作文为研究对象,然后对作文中 的词汇衔接手段(即原词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词和同现关系)进行统计,并计算出衔接纽带总和,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首先这五十篇文章按分数高低分 为两组,通过比较两组在质量上有显著差异,然后将两组所含各类词汇衔接纽带数进行 对比。结果表明:质量好的组所包含的词汇衔接纽带总数明显多于质量差的组:两组所 包含的原词重复和上义关系词这两类纽带数没有明显差异,其余三类,即同义词、反义 词和同现关系词的数量在两组间表现出明显差异,质量好的组这三类衔接纽带数量都明 显多于质量差的组:在五类词汇衔接中,原词重复与作文分值无关联,同义词、反义词 和同现关系词的数量都与作文分值有中度关联,证明它们与写作质量有本质的联系。

于连江和张作功(2000)在具体的衔接手段的使用中,经过统计分析发现, 在学生的 作文中, 指代用得最多, 其次是逻辑连接词, 再次是词汇衔接, 替代排在第四, 省略

用得最少。而连接词使用中的错误大多表现为: 省略了必备的连接词;不能恰当地使用 连接词张美索(2000)研究了 50 份中国大学生用英语所写的叙述文,得出结论词汇衔接 手段与作文质量之间有联系。尤其是同义词,反义词和词汇同现的使用较为明显。

宋美华、夏纬荣(2002)以 364 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四级模拟 考试作文进行了对比分析,作文题为“Why I Attend College?”在 30 分钟内写一篇不 少于 100 字的作文。随即抽出好、次作文各 10 篇,对好、次作文的衔接手段类型频度 分布进行了数据比较与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好作文的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手段的频度 分布比次作文中的高。在衔接手段类型中对好作文贡献最大的是词汇衔接,其次分别是 语法衔接、前指照应。

陈新仁(2002)就衔接手段中的连接词(其文中称话语联系语)在中国学习者英语作

文中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研究, 发现中国学习者对连接词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语用认知 意识, 同时存在使用较为单一的特点。

类似的研究还有陈枚(2005),她对 120 名非英语专业大二本科生英语习作中的高

质量作文与低质量作文就语篇衔接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高质量作文比低质量作文 所包含的衔接手段纽带数多,同时也显示了词汇衔接的运用是写作质量的重要构成因 素。

综述了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结果并没有取得一致。研究不同的文 体,不同的对象,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些学者发现衔接纽带的总数与写作质量有着相 关性,而另外一些学者却发现衔接手段出现的频率与写作质量之间没有联系。大多数研 究者都采取一到两种文体作为研究范围。例如,Conner 研究的是议论文,Norement 研 究的是叙述文,这样对不同的文体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此外,研究的对象也有所 不同,针对的学生有的是以英语为本族语,有的是以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因此,对于研究衔接手段与写作质量的关系还有很大的空间。近几年,在国内关于应用 衔接理论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研究,多数以研究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得出的结果也不尽 相同。本研究想检验应用衔接理论指导中国高中生学习写作是否有效,以如何方式教授 这些衔接手段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陈玫.英语写作中衔接语作用的实证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5,(2)

[2]陈颖.应用衔接理论改进英语专业高年级写作教学的实证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6

[3]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4]丁言仁.《语篇分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董俊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错误分析[J].外语教学,1999,(1)[6]杜金榜.从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2)

[7]高琰.从衔接连贯的角度看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的质量[D],2004,4 [8]葛文山.NMET2001 试卷评析与展望[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9]侯万春.衔接理论纵横谈[J].2000,(03)

[10]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1996,(1)[1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3]季亚琴.语篇分析与英语写作[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9,(12):375 一 378.[14]贾玉洁.一项将衔接理论应用于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 [15]姜保华.《英文作文借鉴手册》[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9

[16]李长忠.语篇的衔接、连贯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17]李志雪,李绍山.对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现状的思考[J].外语界,2003,(6).[18]李永红.语篇的衔接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6 [19]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0]鲁忠义,彭聃龄.《语篇理解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21]马广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22]马广惠.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综述与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1997,(6)[23]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外国语,1998,(04)

[24]穆冰.运用衔接理论改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5,4

[25]秦明利,史兴松.对韩礼德—哈桑衔接理论的再思索[J].外语学刊,1996,(3):24 一 27.[26]宋美华,夏纬荣.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与语篇教学[J].外语界,2002,(6):40 一 44.[27]孙玉.试论衔接与连贯的来源、本质及其关系[J].外国语,1997,(1):31 一 35.[28]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 [29]王全智.也谈衔接、连贯与关联[J].外语学刊,2002,(2):28 一 31.[30]王玉雯, 张鹏.英语议论文的衔接手段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5 [31]吴锦,张在新.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32]徐伟成.英语写作中的衔接和连贯与写作质量[J].广州大学学报,2000,14:5

下载衔接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衔接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论文 促进中小学教育衔接的调查报告

    心理学论文 促进中小学教育衔接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小学升入中学后学生生活发生明显变化。首先,环境变了:同学结构重新组合,原来的位置发生变化,优秀的同学更多了;与教师关系有......

    新旧衔接

    1 附件: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我部对1997年7月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以下简称原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于2012年12月19日发布......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拼音识字》教学要点 一画少儿美术基地 常规教育教学 教学内容:常规教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入校 1、学生上学要穿衣整洁,朴素大方,精气神十足。 2、每天按......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家长会上的讲话 ——孩子入学,家长准备好了吗? 尊敬的各位家长: 晚上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聊聊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再过一个多月,你们的孩子就要幼儿园毕业,走......

    幼小衔接

    蒲公英小学认真落实幼小衔接工作 (民办蒲公英小学通讯员徐庆义)自参加区教研中心组织的小初、幼小衔接沙龙专题研讨活动以来,民办蒲公英小学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小学六年级升入初中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又是被不少......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目前社会上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意即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这一段时间配合哪些教育,能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衔接期。 教育专家认为:拥有好习惯的孩子......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活动:参观小学 活动时间: 2014年6月5日,星期四执教人:顾向红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能知道小学是哥哥姐姐学习的地方,参观小学生的游泳池,琴房等。 2.参观小学生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