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
我必须承认,我比较反叛,别人夸赞的,我一定质疑,并刻意地排斥,不愿去接触,一直到慢慢地了解为止,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这其中,有传言不实的原因,也有自己性格的因素。
对于巴菲特,对于他“股神”的称号,我是不以为然的。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思考,这件事,让我对一切的追捧和崇拜嗤之以鼻。随着对金融的兴趣增加,我开始阅读很多书籍,慢慢地发现巴菲特此人,并不像传言之中的那么浅薄,于是我开始看他的这本传记。
看到页码数和开头的啰嗦的西方文体,第一次尝试,没超过50页就放下了,我讨厌西方人写的东西,跟梦话一样毫无边际。第二次是这一次,读完了,受教不少,但对西方文体仍然痛恨,让我受教的是巴菲特其人的经历。
巴菲特出生于30年代,经历了两次大的经济萧条,一是70年代,二是正在继续的08年开始的风暴,读后感《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他的性格方面我不感兴趣也不想评价,我欣赏的是他对于投资理念的把持,只做自己看懂了的投资,宁可错过无数爆发的机会,也要严格控制风险,即使经历低谷,无论别人如何张狂,仍坚持自己的路。他拨开迷雾,牢牢地抓住了经济的本质,而不像大众那样,被浮华的表象忽悠瘸了。
书太长,非常希望能有本精简版,这样我会多读几遍。也建议朋友们读上一遍,他人生的经历,确实可以作为你我的参考。
第二篇:跟随巴菲特“滚雪球”
跟随巴菲特“滚雪球”
金融风暴席卷全世界,各行各业受到波及后许多人的财富严重缩水。此时除了减少开支、节衣缩食外,领着固定薪水的上班族还应该如何应对呢?“股神”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巴菲特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投资心法,他的这些经验和法则,着实可以作为职场上班族在不景气年代的理财建议。
股神的第一次投资——
逃离“买高卖低”魔咒
巴菲特12岁时,用自己所存的钱114美元,与姐姐多丽丝合伙各买了3股股票。他说:当我买下这些股票时,并不太了解他们,只知道这是很受欢迎的股票。但在买了之后该股股价却开始下跌,引起姐姐的高度紧张,每天都要求他赶快处理掉,以免赔本更多。后来巴菲特在止跌回升后以每股40美元卖出。不过,该股股价随后涨到202美元。
这次投资,让他得到三项教训:
一、不要太在意买入时的股价;
二、不要不经思索就急着赚小钱,因为赚小钱可能损失大钱。而这些大钱则是你必须工作好几年时间才能赚回来的;
三、除非很有把握,否则不要为别人的钱负责。
投资就像滚雪球——
找到湿的雪和够长的山坡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湿的雪,和够长的山坡。也就是说当你确定投资目标时,要找到够好的投资机会并把握原则,财富就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巴菲特也是以此创造出百亿美元身价。
但要在金融市场的快速波动中把握原则,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巴菲特就曾因为不投资科技股而饱受股东批评。人们笑他,“巴菲特错失良机,他是比尔·盖茨的朋友,怎没搭上科技股的船呢?”。巴菲特说,对于我不懂的,就不要投入。后来网络泡沫化,最终证明巴菲特是正确的。而在2002年全球金融机构迷上衍生性金融商品时,巴菲套也曾提出警告,说这将是一场大灾难,并大幅减持了手上持有的衍生品合约。
在投资上,巴菲特的原则是不盲目跟随市场,坚持选择经过自己深入研究后的理财项目及产品。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长期持有才是赚大钱之道
许多投资者喜欢短线操作,但是巴菲特却提倡长期拥有的好处,并将这个投资策略奉行一生。
巴菲特将股票看成是拥有公司业务的一小块,流通在外的股票越少,他所拥有的那一块就越有价值。巴菲特不像大多数的投资人,只在办公室阅读别人所写的报告,他总是自己去搜集研究所要投资的公司,了解这家公司的状况及远景是否真能获利。
而且有机会的话,巴菲特会利用拜访管理层深入了解公司,他认为与管理者做朋友使他能影响公司去做该做的事。
雪茄屁股投资法——
把别人的垃圾当自己的金矿 从50年前到今天的金融风暴,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哲学就是挑选便宜、被遗弃的股票,这些股票就像是被丢弃在路边的雪茄烟蒂,这也是他最为人所知的“雪茄屁股投资法”。
巴菲特总会考虑一家公司在倒闭时的价值,只要能低于这个价值买入,就符合安全边际。这样的投资可以避免高风险以及财务问题的发生,即使投资失利,也不致产生太大损失。
这个投资概念对于上班族来说相当适用,因为“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法,可能让你从天堂跌到谷底,而这一跌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所以巴菲特一生的财富成就,全靠在市场上进行低风险的投资,但他获得的收益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报酬率。
职场上班族除了努力工作赚取固定薪资外,更需要想想如何让自己的理财人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钱也越滚越多。
第三篇:巴菲特和他的太太们:婚姻就是各自滚雪球
巴菲特和他的太太们:婚姻就是各自滚雪球
刘晓晖/文作为曾经的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的感情生活复杂到一言难尽。最近一则和巴菲特感情生活相关的新闻是新浪财经报道:股神巴菲特2017年初决定出售其位于加州拉古纳海滩的度假别墅。他于1971年应太太要求以15万美元买下这套别墅。该房产由巴菲特和家人自住多年,现挂牌价1100万美元。巴菲特说,当年买下这房子只因为太太喜欢,没想过投资潜力。
这则短短的新闻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首先,文中的太太指的是苏珊.巴菲特,股神沃伦巴菲特的结发妻子,她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在她去世两年后,巴菲特和他二十多年的同居女友阿斯特丽德结婚,而当年正是苏珊亲自把阿斯特丽德送到了巴菲特的身边照顾她的生活。至于苏珊自己,她在1971年买下加州的度假别墅,正是为了避开巴菲特,方便她和男友约会。2009年1月,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这本书将近50万字,分上、下两册,作者艾丽斯.施罗德女士曾任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巴菲特因为赏识她的洞察力和掌握主题的能力,授权施罗徳撰写他的人生故事。为了撰写这本《滚雪球》,施罗德用了5年时间,跟巴菲特交谈了2000个小时,采访了他的250位朋友、家人和同事,翻阅了巴菲特从未披露的无数私人信件和档案。作为资深小股民,我当年几乎第一时间就购买阅读了《滚雪球》一书,我太想知道巴菲特是如何进行投资以及怎样靠投资获得了巨大的财富,8年后,纯粹是八卦好奇心驱使,我重新翻阅了《滚雪球》一书,略过所有的投资情节,直抵巴菲特的感情生活,不得不承认,对女人来说,投资真是枯燥乏味的故事,而巴菲特的婚姻家庭感情生活,在重读的过程中一次次颠覆我的认知。
《滚雪球》的作者艾丽斯.施罗德身为女性,一定也有着强烈的八卦之心,那就跟随她的生花妙笔,探究一番股神巴菲特的情感人生吧。出生于1930年的沃伦巴菲特今年已经87岁了,依然工作在投资第一线,没有退休。他的300亿美元财产99%投资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在《滚雪球》一书中,他穿着一件平平无奇的白衬衫出场,“他那件价值不菲的杰尼亚上装肩膀处打着褶,像是未经剪裁、批量生产出来的。”很快,在书中的第二小节“太阳谷”中,巴菲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就轮番出场了,“巴菲特过着复杂的生活,喜欢和他最亲密的朋友待在一块:凯瑟琳.格雷厄姆和她的儿子唐”,那是1999年,凯瑟琳仍然在世。“与巴菲特结婚47年的妻子——和他两地分居——苏珊从旧金山的家里飞来和他们见面。另一位20多年的伴侣阿斯特丽德.门克斯,则一直住在奥马哈的家中。”1929年美国股市经历了“黑色星期二”大崩盘。“股票市场崩溃10个月后,即1930年8月30日,霍华德.巴菲特家的第二个孩子沃伦.巴菲特出生了,比预产期早了5周”,看来巴菲特是处女座。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巴菲特不是很受女孩子欢迎,“沃伦手里只拿着夏威夷四弦琴,而抓不住那个女孩。”喜欢尤克丽丽的巴菲特在20岁那年认识了苏珊.汤普森,“一个脸形圆圆、像洋娃娃一样的女孩,一头浅黑色的头发”。1952年4月10日,两人结婚,那年苏珊只有19岁。
巴菲特这样对施罗德描绘苏珊:苏珊像我的父亲一样对我影响很大,甚至大过我父亲的影响,用不同的方式。我身上有很多自我保护的东西,她能解释,而我却不能。她让我感觉自己身边有一个拎着小喷水壶的女人,而这个人将保证花儿的成长。我疯狂地需要她,我工作起来很高兴,可是我对我自己不高兴。她的确拯救了我的生活,她让我重获新生,这是和从父母那儿得到的一样的、无条件的爱。婚后巴菲特夫妇先后生育了两子一女。在孩子们年纪尚小的时候,“苏珊巧妙地处理这一切,扮演着1960年时标准的美国中上层妻子的角色:每天她以标志性的装扮示人,裁剪得体的裙子或者裤装,通常是灿烂的黄色,以及光亮蓬松的假发。完美地照顾着她的丈夫和家庭,成为社区团体的领导人,优雅地招待丈夫生意上的伙伴。”而巴菲特真正想做的事情只有投资,在他的孩子们从5岁到10岁不等时,一个朋友曾描述苏珊就像一个单身母亲。苏珊担当一个问题解决者以及情感清扫器的角色,她曾经说巴菲特是她的第一号病人。“直到1967年,苏珊似乎还认为,如果沃伦放弃工作,他就会对她和家庭更加关心一些。在她看来,他们俩已经达成了共识,只要他挣够800万或1000万美元,他就会减少工作,好好过日子。”看来,苏珊只想成为一个千万富豪的妻子,衣食无忧足矣,她显然低估了丈夫的野心和能力,巴菲特的步伐从未放缓。巴菲特和苏珊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苏珊和前男友米尔顿旧情复燃,“她似乎日益被加利福尼亚所吸引,她已经爱上这个地方。沃伦一家租住的别墅在拉古纳海滩的翡翠湾,比海平面高50英尺,坐落在一群豪华别墅区中。”巴菲特不喜欢购买房产,他认为把钱花在这上面是浪费,但在苏珊的坚持下,他们还是以15万美元买下了这个房子。真没想到直到苏珊去世十几年后,巴菲特才决定卖掉翡翠湾的这幢别墅,可能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房价大幅下跌之后,擅长投资的巴菲特感觉现在是出手的好时机。就在买下加州别墅的1971年,巴菲特认识了他生命中特别重要的女人凯瑟琳.格雷厄姆,身为寡妇的她是《华盛顿邮报》的出版商,而巴菲特一直渴望在出版领域占据一席之地。1973年,《华盛顿邮报》深入挖掘报道了“水门事件”,巴菲特则持续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超过了5%,在中国的A股市场这就构成了举牌。凯瑟琳把巴菲特带进了真正的上流社会,“尽管格雷厄姆夫人身边的上流社会使巴菲特十分不自在并备受打击,但是他从来没有掩饰过自己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很快苏珊.巴菲特就发现,她的丈夫对这个世界有着更多的需要。”到1973年巴菲特和凯瑟琳一起吃饭时,他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购买报纸股票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他已经成了一个商业大亨,他忙着讨好凯瑟琳,并已经给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苏珊则考虑搬到加州去住。巴菲特和苏珊的婚姻正在发生无情的变化,苏珊经常花很多时间打网球,并喜欢上了她的网球教练约翰.麦凯布。
“1974年9月11日,巴菲特正式加入了《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摇身一变,从一个奥马哈的明星投资经理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家媒体公司的官方顾问。”多年后巴菲特这样对施罗德说:我们真是很不合适的一对——她55岁,而我则40出头。每个人都向凯瑟琳鞠躬致敬,跟她套近乎。我是跑龙套的角色。苏珊决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她的选择是唱歌。在40岁的年纪,她开始作为歌手登台唱歌。到了1975年,“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之间的关系,无论从生意角度还是私人角度都已经达到了十分亲密的程度,他被凯瑟琳强烈地吸引着,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付出了全心全意的、有些阿谀奉承的、甚至是压倒一切的关注。”巴菲特邀请凯瑟琳和她的儿子参加集团年会,而苏珊则在年会上第一次献歌。凯瑟琳的出现导致巴菲特夫妇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人们常常在慈善活动上看到已经59岁仍然风情万种的凯瑟琳把她家的钥匙扔给46岁的沃伦,而且在公共场合也更加频繁地看到他们俩一起的身影,因此到1977年年初,他们的事迹已经出现在名人逸事专栏。”这些报道打乱了苏珊和巴菲特之间的平衡,苏珊给凯瑟琳写了一封信,许可她同自己丈夫之间的关系,凯瑟琳则把信拿给人们看,就好像这封信能帮她开脱。47岁时,巴菲特已经实现了他的一切梦想,挣钱是他最为激动和兴奋的事情,他唯一想做的就是继续挣钱。巴菲特真正的结婚对象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苏珊的朋友们会说,她自己选择了分居生活,她用这种方式来回应沃伦的执迷。然而,不论出现了多少问题,他们的婚姻一直没有破裂。”1977年的夏天,巴菲特又一次在凯瑟琳位于纽约的公寓里没日没夜地打桥牌,而苏珊也是整天整夜地不在家里。在婚姻这个雪球上,他们开始各滚各的。在奥马哈她曾经登台唱歌的法国咖啡屋,苏珊找到了阿斯特丽德.门克斯,她是那里周一晚上的领班。苏珊把这个蓝领妇女带进了巴菲特的生活,她请阿斯特丽德去看看沃伦,并且给他做做饭。阿斯特丽德比巴菲特小16岁,出生在西德。巴菲特渐渐接受了苏珊不会再回到他身边的这一事实,后来就和阿斯特丽德同居了。“沃伦十分看重诚实,对于与阿斯特丽德同居一事他完全公开,一点也不遮遮掩掩。苏珊和阿斯特丽德对此事也不做任何表态,只是说她们互相喜欢对方。”于是,一段长达26年的三人行就这么开始了。事实上苏珊一直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她和前男友米尔顿时有往来,她的网球教练则认为苏珊离婚后就会和他结婚。苏珊非常聪明,她隐瞒了自己的出轨,把自己置于这段三角关系中受到亏待的一方,巴菲特竭尽全力去弥补她,私下里安抚,在公开场合关爱,而阿斯特丽德也接受了巴菲特不会和她结婚的现实,把奥马哈之外所有的社会和商业活动全都让给了苏珊,十分不高兴地接受了自己作为巴菲特的女管家和情人的角色。和巴菲特分居后苏珊开始随心所欲地生活,唱歌、花钱、做慈善、谈恋爱,一直到1984年,苏珊和她的网球教练一同前往欧洲旅行,她对巴菲特交代了情史,巴菲特才意识到苏珊离开自己可能和别的男人相关,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不知道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被苏珊交给另外一个人使用,也不知道苏珊执意要买加州的房子和另外一个男人有关,“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巴菲特对位于加州拉古纳海滩的住所感到厌倦了,其实从一开始,他对这里就不是很有好感。” 尽管如此,巴菲特还是在苏珊去世十几年后才卖掉这幢房子,而这幢房子也足足让他赚了一千万美元不止。当然相对于他巨大的身家,一千万美元不足挂齿。中年人的感情就是如此,最后比的是谁命更长。凯瑟琳率先离开,她曾经深刻影响了巴菲特的感情和事业,她把巴菲特带进了上流社会,并在1991年安排了他和比尔.盖茨的历史性的会面。2001年84岁的凯瑟琳因意外摔倒后不治去世。“苏珊一直不在沃伦的身边,而他再也见不到凯瑟琳了,再也没有凯瑟琳的聚会了。”凯瑟琳去世后,巴菲特和苏珊、阿斯特丽德的三人行仍然在继续。“每年巴菲特都会在翡翠湾的住所和苏珊、三个子女们一起度过圣诞假期。房子里的圣诞树上挂满了苏珊的收藏。”在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夫妇合理地安排了股东大会的周末活动,阿斯特丽德只是陪巴菲特参加一些幕后社交活动,而苏珊以妻子的身份参加正式的公共社交活动,股东大会上她的座位在董事区。据说,在他们寄出的圣诞卡上,也是他们三个人的联署签名。巴菲特一直以为他会早于苏珊离开人世,他认为苏珊会在自己去世后给阿斯特丽德一个妥善的安排,一直有舆论认为苏珊将阿斯特丽德作为自己控制巴菲特的工具。但最先离开的是苏珊。2004年苏珊因癌症去世,巴菲特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十分悲伤。现在只剩下阿斯特丽德了。“苏珊去世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深深打动了阿斯特丽德。她失去了自己心中最亲密的朋友,还发现苏珊的生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她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多年来生活在幕后,遵从苏珊的意愿,遵从这段不合传统的‘婚姻’,看起来也还理想,却突然发现其实都是建立在虚假基础之上的。”阿斯特丽德认为巴菲特背叛和利用了她,后来巴菲特也意识到她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走出丧妻之痛后,他开始频繁带着阿斯特丽德参与自己的公众生活。“阿斯特丽德现在是沃伦在奥马哈之外参加各类活动的正式伴侣。她还是原来的样子——同样言辞直率、谦逊质朴——但她的世界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她现在经常接触比尔和梅琳达.盖茨。”苏珊去世两年后,2006年8月30日,巴菲特76岁生日这天,他和阿斯特丽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阿斯特丽德激动地泪流满面。作为一个出身低微的蓝领妇女,她成功地把自己的婚姻滚成了一个巨大的雪球,她嫁给了曾经的世界首富、著名的股神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9岁那年底的冬天,他和妹妹在院子里玩雪。他把积雪揉成雪球,让它慢慢地滚动,每推动一次雪球,雪球就会粘上更多的雪。他推着雪球滚过草坪,雪球越来越大。其实人生就如同滚雪球,投资如此,婚姻也如此。
第四篇:《滚雪球》读后感
巴菲特的精髓在于勤奋、专注与理性
《滚雪球》读后感
沃伦·巴菲特是众所周知的投资大师,他的财富总是让人津津乐道,却鲜有人知道他的投资方式。这本《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是巴菲特一生中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作者艾丽斯。施罗德用时而温婉时而犀利的细腻笔触,写就了巴菲特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巴菲特对数字的敏感性源于他小时候对数学的痴迷与喜爱。他会坐在鲁斯的家门口和鲁斯一起记录经过的车牌号;他会拣各种个样的汽水盖子,通过数字来推测它们谁的销量更号;他会在送报的时候,计算着路程和时间,找出一条最简易省时的路线。但天赋异禀的他,在老师同学眼里曾是一个顽劣的孩子。不过这些外部因素丝毫没有减少他对赚钱的热情。直至父亲的话让他产生危机感,才慢慢收敛他的顽劣。巴菲特喜欢读书看报,这也成为了他的终生喜好。大量的信息不断涌入他的神经,他乐此不疲。他对该投资哪支股票的敏锐嗅觉,也应归功于他大量掌握着信息。他看好的,往往是成长性较高的公司,并且喜欢长期持有。“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巴菲特的财富是由一小片雪花到一个大雪球的积聚过程。过程虽长,但乐在其中。我们虽然不能像巴菲特那样拥有数以百亿计的财富,但我们可以学的是他的沉着冷静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源源 不断的自信。这些,都得成就一个人
《滚雪球》读后感 读书不一定是为了获得什么经验教训,有时也只是为了一种纯粹的阅读快感,精神体验。然而我对于《滚雪球》这本书,却是为有益的经验教训而来。理解 1
其人,及其理念,以对自己的投资实践有所裨益。
1.总的印象
a)巴菲特的成功并不容易。
巴菲特很小的时候就有过很多商业实践,送报纸,翻新旧车出租,买卖旧高尔夫球等等。以后整体收购公司工厂,介入企业经营,在公司的生死存亡之既挽狂澜于既倒,显示了非凡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一点很像李嘉诚。似乎大多数人却忽视了这一点,仅仅津津乐道于巴菲特的炒股能力。以至于认为巴菲特的成功不过的炒股炒得好而已,是很容易的事。这也许是因为人类趋易避难,喜欢不劳而获的本性,不只是中国,“FREE”这个词也一样很能诱惑外国人。b)巴菲特是人而不是神。
这本书从人性的角度展示了一个我们平常并不了解的巴菲特。巴菲特也为情所困,也为亲人的逝去悲痛不已,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崇拜。巴菲特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专注,热情,理性。而这些都是你不需要成为神就能做到的。
2.有益的经验教训
a)专注
如果说一万个小时的学习能成为行业的专家,则:
1)全日制学习,一天8小时,每周5天。则10000小时/8=1250天,1250天/260天=5年,2)而巴菲特每周6天的学习和实践,已经在投资上面花了60年的时间。功力是专家级别的12倍。已是专家里的专家的专家的教父了。
3)像我们这种上班族,一天用2小时学习,每周5天。则10000小时/2=5000天,5000天/260天=20年。离专家都还差很远。刚入市两年,连谈投资的资格都没有。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继续努力吧。
b)独立思考,坚持朴素的逻辑
特在2000年在科技股泡沫时期,遭受了很大的质疑。时代杂志的封面也发出这样的声音,“沃伦,你怎么了?”但巴菲特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追随羊群取暧。最终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基于理智,而不屈从于情感。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c)对巴菲特的一些投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1)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个企业经营者,所以我成为更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投资人,所以我成为更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2)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要比用便宜的价格购买有问题的公司要好的多。
3)如何决定一家企业的价值呢?做许多阅读:我阅读所注意的公司的报告,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报告。4)架设桥梁时,你坚持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准许1万磅的卡车穿梭其间。相同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领域。
巴菲特的财富人生——《滚雪球》读后感
买了《滚雪球》快一年了,都一直没空看。国庆9天长假,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了解下巴菲特这位投资大师的的生平事迹,学习一下他的成功经验以及投资方法。本书的作者埃利斯.施罗德曾在摩根斯坦利做分析师,因为撰写伯克希尔的研究报告而结识巴菲特。相比一般的传记,本书由一个证券分析师撰写,更增添了一些专业性。
任何人的成功都具有偶然性,但每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个人命运总是不能脱离国家和时代。如果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中国,那他只有在上世纪90年代也就是60岁时才能开始投资生涯。幸运的是,他出生在美国,所以他可以在20多岁就开始了投资生涯。投资要趁早。复利的力量是巨大的。巴菲特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他在40岁就通过投资积累了1亿美金。
巴菲特的生活方式,专注、简单、节俭。一生都专注于投资事业,每天都研究股票、公司、行业,日复一日的阅读年报、财经报纸杂志,拜访公司管理层。他的生活在普通人看来单调乏味,但他却充满热情,乐在其中。巴菲特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是喜欢打打桥牌。即使在成为世界级富豪之后,他依然穿旧西装,开旧车,住一个几十年前买的房子,吃汉堡,喝可乐,过着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财富并没有对他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影响,对他而言,金钱似乎不是用来消费的,金钱只是他成就的记分牌。
另外,巴菲特推崇依据内部记分卡的生活方式。所谓内部记分卡就是自己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主要依据自己内心的评价,而不是外部的别人的评价,类似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正是这种性格,巴菲特才从华尔街回到了家乡奥马哈,让自己远离市场的喧嚣,可以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这种内部记分卡对于个人生活和投资都非常重要。
长寿,也是巴菲特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通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累积,雪球才能越滚越大。这几年,国内证券行业常常可以听到一些英年早逝的消息。要成为投资大师,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工作太累,超过正常的限度。
巴菲特做投资和普通人做投资不一样,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他拥有几家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公司进行投资。这样的话,首先,可以以很低的利息长期占用浮存金来投资,只要从长期看投资标的的收益超过利息就可以,相当于长期低息借了很多资金。另外由于保险公司会源源不断的收到保费,所以巴菲特永远都有钱抄底,不会在发现很好的机会时由于无钱投资而错过。
巴菲特做投资和普通人的另外一个区别在于,他会进入所投资公司的董事会,从而可以影响到所投资公司的经营决策。比如他投资的伯克希尔,刚开始是小股东,后来拥有了控股权,相当于收购,成了该公司的董事长。他投资的不少公司都是完全收购,很多都拥有控股权,一些虽没控股但拥有董事会席位,比如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巴菲特虽然可以影响所投资公司的经营决策,但他一般尽量依赖原有管理团队,不干涉其经营。这就要求公司管理层十分诚信、敬业。
巴菲特投资非常强调安全边际。比如其早期的烟蒂式投资时,买入价格常常低于0.5倍PB,常常低于每股净现金。巴菲特曾经买了一个公用事业公司的股票,然后他就去参加这个公司的董事会,促使了该公司大比例现金分红,每股分红竟大于其买入成本,只靠分红就收回了投资成本,然后还持有该公司股票。这么低廉的资产价格A股是不存在的,港股偶尔能出现一下。
在选择介入时机上,巴菲特喜欢灾难投资。比如在美国运通发生丑闻,股价大幅下跌时,他就重仓买入,后来收益巨大。08年金融危机,巴菲特又趁股价便宜,入股了高盛、GE。当然,巴菲特也错过了很多牛股,比如沃尔玛、微软、GOOGLE、苹果等。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边界,在自己看得清的领域内投资,正是巴菲特的投资哲学。
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排名2010年财富500强第28位,收入1361亿美元,净利润130亿美元,净资产1573亿美元。截止2011年10月21日,伯克希尔股价11.63万美元,市值1918亿美元,按最新汇率换算为人民币为1.22万亿,比建设银行的市值略大。
1、巴菲特很好学,很努力——从小就阅读父亲的关于财经方面的书籍,并亲自送报攒钱;最重要的是他主动的去上戴尔.卡内基和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课。
2、巴菲特在早期的投资也有很多的失误,且也购买了很多种类的股票,随着投资理念的完善,到后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每一个伟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3、作为普通的散户来说,我建议最好不要向巴菲特所宣扬的一辈子持有某个股票,因为对于巴菲特来说,大多数伯克希尔投资的公司股票,巴菲特都能成为该公司的董事,并对董事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公司的运营了如指掌,所以当某一公司出现问题时,他能够提前知道能否解决、何时解决,可我们小散往往被蒙在鼓里,直到股价大跌方知晓,所以小散最好的操作就是当某只股票已经有了丰厚的利润后,一旦有风吹草动,立马减仓,然后静观其动,待风声过后,再决定是否增仓或清仓,这样虽然有可能损失一点利润,但风险大大降低。
4、现在,人人都知道复利是奇迹,我们的追求就是将资金像滚雪球一样,年复一年,越滚越大。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先选好雪地再滚。
5、投资越早越好!
6、要善于利用别人的钱赚钱,当然也要对别人负责!
7、好口才+真诚的心=事半功倍+左右逢源
《滚雪球》读后感之一:投资方法与个性
发表于:02:27 作者:王汝俊 来源: 相关话题:
在《滚雪球》书中,可以看到格雷厄姆、芒格与巴菲特,是其中的三个明星。
在人生态度上,格雷厄姆是悲观的,他看待事物总是认为未来可能出现最坏的情况。因此他选择最低估的,即“坏到不能再坏”。
芒格是乐观的,这从他生育了九个孩子也可以看得到,尽管这导致了芒格中青年时代为了养家而疲于奔命,乃至在有些时段焦头烂额。芒格很喜欢喜诗这样的企业,买入喜诗可以说是芒格的主导。巴菲特则是介于格雷厄姆与芒格之间,他介绍自己说大致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我理解费雪与芒格在道路上是一致的。(不过《滚雪球》一书中,未见到关于费雪的笔墨,实在有些遗憾。)
我在2009年的投资,低估类别与套利类别的头寸是主要的,其余是现金。回想起来,在投资态度上是偏悲观的,另外与《证券分析》这本书的影响也不无关系。2010年年底,总觉得有些不妥当,于是尝试买入很少的雨润,算是新的开始。2011年年初,艾葳君介绍了苏泊尔和东阿阿胶,我觉得突然开窍了,对于新的观点可以更好的认识和接受了。
因此现在听到臧否巴菲特的言论,会有些不以为然。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怎么会有一样的投资道路呢?巴菲特的精髓在于勤奋、专注与理性。如果一个人在这三个方面可以达到巴菲特的程度,无论是哪个行业他都会有所成就,无所谓投资或实业或技术或科学。
曾经看到有关《滚雪球》的书评,说这本书与投资关系不大。我却以为这本书对于投资说得太好了。巴菲特因为投资得到许多,但是得到的其实不是金钱;巴菲特因为投资失去许多,但是失去的也与金钱无关。《滚雪球》是《致股东信》的最佳搭档,是拓宽投资视野的好读物。
第五篇:巴菲特的财富人生_之巴菲特投资名言
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巴菲特投资名言
股市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我们也会有恐惧和贪婪,只不过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
纵观中外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较善于精心选股、集中投资,很少有分散投资能带来辉煌收益的人。这一点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极为重要。沃伦〃巴菲特将集中投资的精髓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巴菲特之所以得出少便是多的投资方略,很大部分是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那里获得思想源泉。1934年凯恩斯在给商业同行的一封信中写道:“通过撒大网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无特别信心……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我本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二三家。”另一位更具深远意义的影响者是菲利浦〃费舍尔。费舍尔是一位杰出的投资咨询家,他从业近50年并著有两本重要著作:《普通股与菲普利润》和《普通股通往财富之路》,这两本书都深受巴菲特的喜爱。费舍尔在1958年《普通股》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有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眼下,费舍尔已是91岁高龄的老人,他至今不改初衷,他常说:“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像所有伟大的投资家一样,费舍尔绝不轻举妄动,在他尽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他会亲自走一趟拜访此公司,如果他对所见所闻感兴趣,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此公司。
巴菲特投资成功的方略是多方面的,但就其集中投资的方法来说,在今天仍然是十分有效的。虽然很多投资者不大可能都上门亲自了解一家企业,而且很多企业不见得十分欢迎你去了解情况,但作为投资人起码应在购买一家股票之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应有所了解,哪怕这家企业已被ST了,当然巴菲特是不会投资ST公司的,只有中国的股市中,ST公司的股票才能够创造出非凡的奇迹来。如果投资者从巴菲特那里学习必要的投资方法,嫁接到中国特色的股票上来,购买与巴菲特思想相左的部分所谓“资产重组”股上,说不定一年的收益大大超过巴菲特;如果硬要套老巴的绩优股理念长期持有的话,也未尝不可,但你必须要有非凡的耐心,因为巴菲特很少在一年中频繁地买卖,持股时间多数在三年以上,因为他经营的是企业股票,与企业同成长。在中国这类具有成长性的股票毕竟不是很多,但一旦被你发现,哪怕只有一天,就应学习巴菲特,集中投资长线持有,那么所带来的收益可能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