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作者:不详 阅读:396 次 时间:2010-7-15 来源:人民日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摆脱当前危机。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我们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准确把握我国工业界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为此,应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内容。既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又要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按照标准进行培养是国际工程教育通行的做法。教育界将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工业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满足工业界的基本要求。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来评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摘自人民日报)
第二篇: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际上就是已经意识到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如何满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要求的问题。缩小高等工程教育中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的差距不仅需要高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还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共同培养。目前,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出于安全、经济效益等原因,企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培养的参与度严重不足,政策层面还缺乏有效的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工程人才培养中来的激励措施,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还缺乏制度保障。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2004年,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理科实验班,探索“大化工”科学与工程领域拔尖创新性人才的成长途径。突出启发式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理论教学、科学实验、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衔接。同时,依托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研发基地、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等优质的科技、教学与企业资源,以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生物工程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基础,2008年,开办了“工程实验班”,探索“大化工”工程领域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途径,致力于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工程实验班围绕“素质为先导,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根本”的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落实,与企业共同制定“工程实验班”的培养目标、规格和实现手段,完善校内、校外培养方案。实行“学院制”与“校、企双导师制”相结合的产学研“三螺旋递进”教学模式,即通过课程学习、科研体验、产业实践,再从更高层次上的课程学习开始,并将三者有机融合的三螺旋递进模式来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目标。2010年,工程实验班所依托的专业被纳入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大化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1年,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第三篇: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定稿]
燕山大学试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方案
1.总体思路
主要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等传统优势特色专业,联合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按过渡期、正常试招和正常招生三个阶段分步参加试点,逐步稳妥地推进,总结并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探索适于区域与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重点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适应各种工程实践需求的能力。
2.组织管理体系
(1)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成员由相关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科学设计和部署各阶段的建设任务,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督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互相协作,指导解决推进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组的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及相关学院教学院长、工程教育专家、部分企业领导组成,下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改革、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开展工作。
(3)学校成立专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聘请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委员,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如提出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实施步骤,审定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等重大事项。
(4)参加试点的学院成立相应的院属特设机构“XX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办公室”,该办公室由所在学院院长任主任,教学院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学院教务科、学生科、科研科负责人、各个专业方向负责人和相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学生管理。该办公室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制订相关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日常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合作联系、实践基地建设管理、监控各教学环节以及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等。
3.实施计划的专业领域和学生规模
试点专业领域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在2009级和2010级学生中,从上述专业中遴选优秀的学生单独组成“卓越工程师”班,进行特殊培养。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每个年级各招1个班,每个年级共3个班(80~90人)。
2011级招生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别各招1个“卓越工程师”试点班。
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2012级及以后招生时,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在上述三个专业正式单独招收“卓越工程师”班,按“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4.学生来源方式
学生来源全部为全国统招本科一批学生。
过渡期:2009级、2010级从相同或相邻专业以及转专业学生中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遴选;
过渡期学生遴选条件: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工程研究、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的兴趣。
正常试招:2011级,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工程师”班招生;
正常招生:2012级以后,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工程师”班招生。
5.培养模式
本科工程型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四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累计学习3年,力争实现在企业累计实习和实践1年。
6.学籍管理
单独编班,按现有学制实施培养,即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实施弹性学制,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机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
对于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由学校和企业按要求设立管理小组进行联合管理。管理小组要加强学生在企业学习的管理、安全的管理。为了有效管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要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确保学生安全和学习收获。
7.师资配备
聘任校内工程能力强或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和校外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卓越计划”试点班的教学工作。
(1)聘任校内教师
从校内教师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选派指导教师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践锻炼2个月。
(2)聘请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工程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开设课程。设立“企业教授”岗位,聘请企业高级专家参与教学。
第四篇: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汇报
教育部高教司:
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以来,做了大量工作,现就主要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1.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二个试点专业,今年共招生17个班。
2.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创新学院具体负责试点工作。召开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大会,首批的17家联合培养企业现场签约;按初步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同时启动新深层次教改研究工作(培养计划结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系统改革)。
3.正在制定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教师政策,即通过培养(派遣教师到企业兼职)、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和引进三个途径,提高教师的整体工程能力。
学校要求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针对上述政策要求展开调研,提出具体方案上报学校。要求人事处、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联合制订新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对应的教师考核评价政策上报学校。
4.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已提出加大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按生均2000元/年增加投入。
学校希望教育部:
1.加大试点专业的人均拨款,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
2.通过相关部委,出台校企联合培养实践中心建设政策,建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长效机制。
3.针对学校政策、制度改革,设立部级研究专项。
合肥工业大学20101122
第五篇:后备人才管理制度
百大集团后备人才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后备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结合公司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原则
1.按需配备原则:按照实际,结合岗位需要,确定后备人才配备需求。2.入库分级管理原则:所有后备人才纳入后备人才库进行管理,并按所属企业/部门管理权限不同设一、二、三级后备人才管理库。
3.动态管理原则:结合综合考核,综合考核不合格者淘汰。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三条 权责划分 1.各级管理者职责
①企业负责人为本企业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
②各级管理者为其管理团队员工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下属有辅导和教练的责任;
③支持下属积极参加人才培养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鼓励专业技能及经验突出者担任内部培训师、导师等培养人;
④对后备人才的能力及业绩等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培养意见并反馈给公司。2.人力资源部门职责:
人力资源部门为后备人才培养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执行公司后备人才培养相关工作。
⑴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职责:
①结合培训制度及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建立全公司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后备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及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
②建立汇集全集团公司后备人才库,建立后备人才管理档案; ③统筹安排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核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④协调整合内外部资源,督导、考核成员企业后备人才培养工作。⑵所属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责:
①结合培训制度及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建立本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
②建立本企业后备人才库,建立后备人才管理档案;
③协调整合内外部资源,协助、配合集团公司落实本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第三章 后备人才选拔
第四条 选拔标准 1.基本标准:
⑴业绩能力标准:具备与后备岗位责任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⑵素质能力标准:严于律已,热爱企业,具有责任心与奉献精神; ⑶入职满1年以上;
⑷各月度、绩效考核成绩合格的。2.其他标准:
⑴高管级后备人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45周岁以下,至少两个以岗位工作经历。
⑵中层管理岗位后备人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40周岁以下,在本公司工作满1年以上,综合考核排名达到前15%以内的。
⑶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标准。
3.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可直接列为后备人才: ⑴经营业绩排名前3的;
⑵管辖部门获得公司集体荣誉表彰的; ⑶国家统招研究生学历的; ⑷个人荣获荣誉表彰的。
⑸月度考核连续2次及以上优秀,考核优秀的; 4.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取消后备人才资格: ⑴因人为因素考核不合格的; ⑵考核成绩位列后10%的。第五条 选拔程序
1.部门初选推荐:每年年初先由所属部门负责人推荐初选人员报所属企业; 2.企业考察与考评:由所属企业进行日常考察与考评,考察期至少为半年以上;
3.年末评选上报:各企业结合综合考评情况,确定管理岗位各级岗位后备人才名单,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六条 选拔比例
高管层后备人才配备严格依照规定的职数,正职按1:
2、副职按1:1,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管理者应达到1/3。
其他管理层干部储备比例不低于1:2比例。第七条 选拔要求
1.注重实绩,以综合考核合格为基准,突出业绩与能力; 2.严格执行选拔程序; 3.岗位覆盖率达到100%;
4.梯队培养,一般按岗位级分类,低一级别为高一级别岗位的后备对象,特别优秀、发展潜力大的也可以跨级。
第四章 后备人才培养 第八条 培养原则
1.定培养方向,结合个人职业规划目标和通道设定确定培养方向。2.定培养联系人,即导师,后备人才要指定导师或职业辅导人,负责培养、考评、反馈工作;
3.定到岗到人的具体培养措施。第九条 培养措施
1.制定计划,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各企业的培养计划报集团备案; 2.组织培训。日常培训及开设后备人才培训班。其中一是由集团统一培训,按比例选拔关键岗位后备人才进入MBA班、经理(店长)研修班、“双百班”等培训班接受培训,二是各企业自主培训,可组织相应的后备人才培训班进行管理及业务技能的培训。
3.岗位实践:一是轮岗。结合公司岗位实际,按比例优先安排通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后备人才进行轮岗。其中中层以上管理岗位人员轮岗要形成计划报集团公司审批后执行。二是挂职锻炼。要根据本企业实际,针对中高层后备人员可申请挂职锻炼,提出挂职锻炼的计划,报集团公司审批后执行。
4.综合考评。通过日常考核、重大事项考核、半年/述职测评、月度/绩效考核等形式,及时掌握后备人才的思想、工作、能力情况,中层以上管理岗位人员考核成绩报集团公司备案。
5.建立档案。建立含推荐表、履历表、学习培训记录表、考核鉴定表等专项档案。
第五章 后备人才管理
第十条 管理措施
1.入库管理:建立后备人才管理库,录入后备人才相关履历信息、推荐理由、优先顺序、培养考核记录等。设一、二、三级后备人才管理库,即由集团公司建立并管理的含盖各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后备人才的为一级后备人才库;由各企业建立并管理的含盖本企业各级各岗位后备人才的为二级后备人才库;由部门/电器、超市旗下独立门店建立的含盖本部门/门店各级各岗位后备人才的为三级后备人才库。
2.动态管理。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按照选优汰劣的原则,及时进行调整、补充,保持规定的比例。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补充/淘汰须报集团公司审批。
3.晋升管理。公司竞聘或提拔任命,优先从后备人才中选聘。
4.督导考核管理。各企业后备人才培养情况纳入督导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企业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部门负责人要认真推荐后备人才,并对推荐人才的质量负责,此项工作将列为其考核依据之一。
第六章 附则
第九条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修订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