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
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与优秀生培养计划”解惑答疑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与优秀生培养计划”简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为造就一批能够适应未来过程工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富有创新精神、具备领袖素质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我校“优秀生培养计划”则按照既有的理工优秀生培养基础,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质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的。条件成熟后,“优秀生培养计划”将并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工程教育学系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工程教育学系成立于2009年10月23日,是学校负责工程教育学研究、工程教育管理与实践、工程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的专门机构。工程教育学系下设优秀生培养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各相关学院和专业落实上述“卓越工程师教育与优秀生培养计划”同时按照学校要求,负责制定试点专业学生培养的总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并监督实施。
三、“卓越工程师教育与优秀生培养计划”与方案
1、培养目标
“卓越计划”以过程工业为背景,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优秀工程师。通过校企互动、学研互动、开放共享的方式,构建完善的化学化工领域、生物工程领域、制药工程领域和化工机械领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2、培养特色
根据试点专业特色,携手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上海华谊集团、宝钢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以及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陶氏公司、西门子公司等国外大型企业,从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和资源共享的角度,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体,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培养计划,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共同研讨、落实和评价教育质量。明确校企双方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定位、优势与特色、以及专业行业特长等,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师资队伍
实施“卓越计划”的师资队伍将由来自学校和企业的教师共同组成,重要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和工程经历,以确保质量。同时,拟在试点班及优秀生班(由选拔进入上述“计划”的学生编班组成),实行导师制,选聘本校具有工程背景的资深教育专家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为试点班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指导。
4、管理模式(1)各学院原则上只设立某一个专业的试点班(或优秀生班),由选拔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与优秀生培养计划”的学生单独编班组成。其它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转专业”程序申请进入该试点班。
(2)试点班(或优秀生班)学生的学号和班级由教务处负责编排,对学生学号进行特别标识。
(3)试点班(或优秀生班)学生的学籍隶属于各专业学院,由对应的专业学院对其实行学籍管理。
(4)由各学院直接负责试点班(或优秀生班)学生的党团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其它日常管理。
(5)试点班(或优秀生班)学生的培养执行“动态流动制”,二年级结束后,学院可以将不符合条件或不适应学习环境的学生安排回普通班学习,并可进一步选拔部分学生补充进来,新选拔的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原有人数的20%。三年级后执行单向流动制,即不再接受新的学生进入。教务处负责对流进和流出的部分学生进行学籍变更和学分转换,及时变更学生身份。
(6)三年级结束后,由各学院按照研究生院的统一要求,进行免试直升研究生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对于试点班(或优秀生班)学生,无论是否获得免试直升资格,从四年级开始,由各学院负责落实其在企业阶段的学习计划和培养方案。(7)试点班(或优秀生班)学生学习四年期满,与普通班学生同时进行论文答辩,合格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证书。对于获得免试直升资格的优秀生班学生,毕业时同时颁发华东理工大学“优秀生”荣誉证书;对于 “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合格毕业生,同时颁发“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证书。
四、Q&A
1、Q:我校“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具体有哪些?哪些学院和专业设立了计划相关的“试点班”或“优秀生班”?学生规模如何?
A:我校申请并获教育部批准进入首批试点的有四个专业,分别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在这四个专业中每个专业可选拔一定学生设立1-2个“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试点班学生规模不超过30人,上述专业原则上不再设立优秀生班。其他学院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专业,可选拔设立1个优秀生班,规模不超过30人,并参考“卓越计划”的要求,修改、完善培养方案。目前有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共5个专业提交了相关申请和培养方案。
2、Q:我校试点专业将采用怎样的培养模式?
A: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将不改变现有学制,本科工程型按照现有4年学制进行培养,硕士工程型按照2.5年学制进行培养。不进行长学制连读形式的培养,学生须在完成相应阶段的培养环节并毕业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
(1)本科阶段:采取“1+2+0.5+0.5”模式,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人才。相关学院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前通过选拔后进入相应专业的试点班(或优秀生班),并按照学校培养方案完成二、三年级的学习。进入四年级后将按照学校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进入相关企业完成至少为期半年的实习实践。在最后半年,试点班学生可继续在相关企业开展实习实践,并围绕企业课题或工程项目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部分试点班学生也可围绕校企联合攻关课题在校内教授团队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2)硕士阶段:采取“1.5+1”模式,培养研发型工程人才。学生在完成4年本科工程型培养计划,达到要求毕业后,通过两种方式进入硕士阶段的培养。其一,通过保送进入国内2年全日制应用型(工程师)硕士学习,1.5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工作。其二,通过推荐,参加基于工程师培养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在国外高校学习1.5年,国外企业工作1年。硕士阶段的企业实习,学生应按企业员工的标准和要求,顶岗工作,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论文选题,完成硕士论文的研究工作。
3、Q:本次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及优秀生班学生的选拔条件有哪些? A:申请学生在校期间无违纪记录、必修课程无不及格科目,并符合下列条件:1.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兴趣,思想活跃、思维敏捷;2.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3.必修课程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名列前茅。参加过研究性的社会实践或学术活动,或曾获得过市级以上竞赛奖项或发表过SCI学术论文、拥有发明专利者可优先考虑。
4、Q:本次选拔工作将通过哪些环节来完成?
A:本次选拔工作拟通过自愿申请、学院初审、学院面试、工程教育学系审核、学院公示及学校公布六个环节来完成。
5、Q:学校有何种教学资源来配套实施“卓越计划”?
A:学校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科研平台(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课程平台、实验(实践)平台、语言训练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国际交流渠道,将根据实际情况优先向试点班学生倾斜开放。学校计划扩建10000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尽量保障试点班学生基本工程能力训练的条件。同时,通过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保障。
6、Q:试点班学生的导师制工作如何开展? A:(1)专业导师的选聘
试点班(或优秀生班)学生选拔前由各学院酝酿专业导师名单,专业导师要求耐心热忱,关心学生的成长,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富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科研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学术水平。试点班(或优秀生班)学生选拔之时可由学院安排部分拟聘专业导师参加面试。原则上每位教师每年指导学生不多于2名,并保持相对稳定。
(2)专业导师的变更
专业导师在任期中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担任导师工作的,应提前告知学院和学生,以便选择和确定新的专业导师。学生由于个人专业兴趣或特长等原因,要求变更专业导师的,须经过原导师及其所在学院批准,并由学院重新安排。相关变更汇总由各学院每学期初报工程教育学系备案。
(3)专业导师与学生的沟通
专业导师每周至少与学生交流一次,并经常与所指导学生的辅导员、班导师相互交流,掌握该学生的整体情况。在自愿的前提下,专业导师对所带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上具有优先指导权;如果所带学生被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专业导师原则上是该生的首选研究生导师。学生应主动与专业导师保持经常联系,至少每周一次,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并记录与专业导师的交流情况;每学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阅读课外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每学期开学返校后和放假离校前应及时主动向专业导师报告。
7、Q:“卓越工程师教育与优秀生培养计划”可以向哪些老师咨询? A:(1)各学院或系办公室。具体培养计划由各专业结合专业计划制定,学生可以向其学院老师咨询。
(2)工程教育学系优秀生培养办公室,暨理工优秀生部办公室。地点:奉贤校区实验六楼105,电话:33612269,邮箱:lgyb@ecust.edu.cn.
第二篇: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定稿]
燕山大学试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方案
1.总体思路
主要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等传统优势特色专业,联合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按过渡期、正常试招和正常招生三个阶段分步参加试点,逐步稳妥地推进,总结并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探索适于区域与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重点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适应各种工程实践需求的能力。
2.组织管理体系
(1)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成员由相关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科学设计和部署各阶段的建设任务,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督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互相协作,指导解决推进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组的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及相关学院教学院长、工程教育专家、部分企业领导组成,下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改革、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开展工作。
(3)学校成立专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聘请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委员,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如提出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实施步骤,审定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等重大事项。
(4)参加试点的学院成立相应的院属特设机构“XX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办公室”,该办公室由所在学院院长任主任,教学院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学院教务科、学生科、科研科负责人、各个专业方向负责人和相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学生管理。该办公室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制订相关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日常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合作联系、实践基地建设管理、监控各教学环节以及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等。
3.实施计划的专业领域和学生规模
试点专业领域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在2009级和2010级学生中,从上述专业中遴选优秀的学生单独组成“卓越工程师”班,进行特殊培养。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每个年级各招1个班,每个年级共3个班(80~90人)。
2011级招生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别各招1个“卓越工程师”试点班。
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2012级及以后招生时,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在上述三个专业正式单独招收“卓越工程师”班,按“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4.学生来源方式
学生来源全部为全国统招本科一批学生。
过渡期:2009级、2010级从相同或相邻专业以及转专业学生中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遴选;
过渡期学生遴选条件: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工程研究、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的兴趣。
正常试招:2011级,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工程师”班招生;
正常招生:2012级以后,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工程师”班招生。
5.培养模式
本科工程型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四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累计学习3年,力争实现在企业累计实习和实践1年。
6.学籍管理
单独编班,按现有学制实施培养,即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实施弹性学制,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机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
对于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由学校和企业按要求设立管理小组进行联合管理。管理小组要加强学生在企业学习的管理、安全的管理。为了有效管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要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确保学生安全和学习收获。
7.师资配备
聘任校内工程能力强或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和校外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卓越计划”试点班的教学工作。
(1)聘任校内教师
从校内教师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选派指导教师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践锻炼2个月。
(2)聘请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工程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开设课程。设立“企业教授”岗位,聘请企业高级专家参与教学。
第三篇: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汇报
教育部高教司:
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以来,做了大量工作,现就主要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1.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二个试点专业,今年共招生17个班。
2.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创新学院具体负责试点工作。召开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大会,首批的17家联合培养企业现场签约;按初步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同时启动新深层次教改研究工作(培养计划结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系统改革)。
3.正在制定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教师政策,即通过培养(派遣教师到企业兼职)、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和引进三个途径,提高教师的整体工程能力。
学校要求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针对上述政策要求展开调研,提出具体方案上报学校。要求人事处、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联合制订新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对应的教师考核评价政策上报学校。
4.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已提出加大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按生均2000元/年增加投入。
学校希望教育部:
1.加大试点专业的人均拨款,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
2.通过相关部委,出台校企联合培养实践中心建设政策,建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长效机制。
3.针对学校政策、制度改革,设立部级研究专项。
合肥工业大学20101122
第四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我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我们学校也有这个实验班,这个是为了培养实干的工程师而开的,出来就是干工程的,学习的话就是大学四年会减少你的课程,更多的时间会安排你去实习,积累经验,不知道你们学校是怎么安排的,反正我们学校是四年累计有一年的时间去实习,然后我们学校在向教育部申请30个保研名额(还没拿到),不过保的是工程硕士,读两年,其中有一年是在外实习的,不是普通说的学术硕士,两个其实都是研,但性质和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去网上搜搜,如果你要考普通的研究生,就最好不要报,因为实习会让你没精力去复习考研的,本来我们学校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报了,我也报了,但是后来成绩好的都退出来了,那些教授也说想要的是成绩中等的(因为他们怕成绩好的到最后又去考研,人才流失)然后慢慢的,我们这个实验班就没人报了,最后连上学期挂了三科的人都去报了。。我没有说这个班不好的意思,毕竟现在很缺这种工程师,所以国家才会有这个培养计划,因为是第一年办,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我们教授就说了失败了他们是不负责的,我当时纠结了很久,面试什么都过了,最后该签字的时候退了,不知道你的实际情况所以也不好给你意见,不过如果你有志于考研或者出国的话最好不要报,这也是我们老师的意见,我建议你去了解一下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区别,再看你偏向哪一方面再做决定。。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谢谢!说的很有道理!我赞成你的观点!!!就你了
第五篇: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作者:不详 阅读:396 次 时间:2010-7-15 来源:人民日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摆脱当前危机。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我们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准确把握我国工业界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为此,应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内容。既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又要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按照标准进行培养是国际工程教育通行的做法。教育界将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工业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满足工业界的基本要求。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来评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