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卓越培养计划”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摘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要概况、计划宗旨、培养特点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
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工业界,就
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就是要服务“走出去”战略,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准备实施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规划纲
要也把“卓越计划”列为重大项目,一年来卓越计划正在顺利实施,2010年6月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今年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应该说“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专门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等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实际用人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新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于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部分高校卓越培养计划:
1、确定专业
2、领导重视;专门成立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同
时,认真研究教育部“卓越计划”对试点专业的有关要求,修订完善有利于培养“卓越工程
师”的制度体系。
3、“卓越计划”强调企业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要求按“3+1”模式组织教学,即在校内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累计不少于1年,企业学习阶段成为工科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4、紧密结合“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整合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5、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工程实践,促进其素质和
能力结构的优化。
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
科教兴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有可为。从科研立项、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农民培
训等方面,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优势与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广泛合作,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产学研协作,努力创造农业科技教育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机制、新局面,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
1.科技承包
2.技术指导
3.科技三下乡
4.参与地方共建活动
(三)为农民搞经营咨询,帮助农民赚钱
(四)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1.针对“村村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具有“村大”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
3.优选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4.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5.建立专业师生合作课题组,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村村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6.跟踪服务
二、产学研互动,灵活设置专业,培养“零适应期”高职人才
(一)对准市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产教结合,创办制药类专业,培养特色药业人才
1、围绕专业办产业
2、办好产业促专业(1)依托校办制药产业兴办制药类专业;(2)依托产业优势,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3)依托产业拓宽办学思
路。
(三)紧密结合行业需要,开展“订单式”教育,灵活设置社会急需的专业
(四)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教育道路
(二)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三)加大投入,建设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四)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专业需要的特色教材。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课题研究:《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是十九世纪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的办学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并认为大学的主要使命之一是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二是专家服务,通过一定制度发动大学教授、专家作巡回教师,到农村、工厂指导工作,利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策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地方高校地处区域前沿,在知识传播和科技推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是地方高校服从这一战略,履行社会职责,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地方高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中,最难的是地方高校正面临着由政府办学向社会办学的转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性质也将由过去政府领导、高校参与向高校为寻求发展主动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转变,服务的市场化水平将得到极大提高,在这样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寻求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两者的双赢。只有把服务放在市场经济范畴中,放在寻求地方高校与新农村建设双赢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
该课题研究对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为解决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机制提供个案。为地方高校办学思想的转
变,办学定位的调整以及师资能力转型等都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的研究,探索建立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的政策环境,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和市场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探索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办学定位的调整以及师资培养方式的变化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了以下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解决的新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长效机制。
2、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考虑农村不同的文化资源情况,因地制宜、送出效益来。
3、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长期支教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执政文化建设进程。
4、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要引导和培养农民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
(二)分析了在我国高校体系中虽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共识,但社会服务由于受到办学惯性的影响则还处于边缘的现实原因,得出了当今高校自身的变革要以社会发展对高校服务社会的呼唤为主流的认识
(三)具体探讨了建立地方高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需要的条件,如:
1、地方高校要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
2、地方高校要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上提升自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3、地方高校要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包括高教发展政策导向;大学生就业导向;在科研导向、职称评聘、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出台激励措施;社会资源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制度化的导向;城市工业反哺农村农业的机制建立导向
(四)构建了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部体系
1、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
2、改革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
3、建立联系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
4、地方高校要构建城市反哺动员系统。
第二篇: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汇报
教育部高教司:
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以来,做了大量工作,现就主要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1.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二个试点专业,今年共招生17个班。
2.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创新学院具体负责试点工作。召开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大会,首批的17家联合培养企业现场签约;按初步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同时启动新深层次教改研究工作(培养计划结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系统改革)。
3.正在制定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教师政策,即通过培养(派遣教师到企业兼职)、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和引进三个途径,提高教师的整体工程能力。
学校要求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针对上述政策要求展开调研,提出具体方案上报学校。要求人事处、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联合制订新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对应的教师考核评价政策上报学校。
4.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已提出加大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按生均2000元/年增加投入。
学校希望教育部:
1.加大试点专业的人均拨款,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
2.通过相关部委,出台校企联合培养实践中心建设政策,建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长效机制。
3.针对学校政策、制度改革,设立部级研究专项。
合肥工业大学20101122
第三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我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我们学校也有这个实验班,这个是为了培养实干的工程师而开的,出来就是干工程的,学习的话就是大学四年会减少你的课程,更多的时间会安排你去实习,积累经验,不知道你们学校是怎么安排的,反正我们学校是四年累计有一年的时间去实习,然后我们学校在向教育部申请30个保研名额(还没拿到),不过保的是工程硕士,读两年,其中有一年是在外实习的,不是普通说的学术硕士,两个其实都是研,但性质和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去网上搜搜,如果你要考普通的研究生,就最好不要报,因为实习会让你没精力去复习考研的,本来我们学校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报了,我也报了,但是后来成绩好的都退出来了,那些教授也说想要的是成绩中等的(因为他们怕成绩好的到最后又去考研,人才流失)然后慢慢的,我们这个实验班就没人报了,最后连上学期挂了三科的人都去报了。。我没有说这个班不好的意思,毕竟现在很缺这种工程师,所以国家才会有这个培养计划,因为是第一年办,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我们教授就说了失败了他们是不负责的,我当时纠结了很久,面试什么都过了,最后该签字的时候退了,不知道你的实际情况所以也不好给你意见,不过如果你有志于考研或者出国的话最好不要报,这也是我们老师的意见,我建议你去了解一下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区别,再看你偏向哪一方面再做决定。。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谢谢!说的很有道理!我赞成你的观点!!!就你了
第四篇: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厦门、泉州学习体会
内科教研室马宜龙
通过对泉州医专考察学习以及参加由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卓越医师培养研讨会”学习,我对卓越医师培养有了更进一步、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结合我院临床专业建设和我院卓越医师培养计划谈谈粗浅的看法: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基础,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际上,对于医学教育的任务和职能也尤为关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或论证,提出了今后医学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和方向。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即: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种核心能力。
尽管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医学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开展教育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高等学校的校情,决定医学教育模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发展的影响。医学和生命科学有两大趋势:一是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基础医学的发展呈现出知识爆炸性增长,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二是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同时,新技术、新材料在诊疗的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第二,医疗体制的影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调整阶段,医院的分层定位不清晰、基层医疗薄弱、全科医师缺乏、护理事业发展受阻,同时存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协调及优质医疗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
第三,社会发展及成熟程度。如社会的法制化程度、社会保障的建立程度。这些不仅影响医疗行为也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目前某些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处理医疗纠纷、在保证行业准入等方面都使医学教育的实施和管理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目前,全球医疗总的趋势是分层的医疗体系更加清晰,同时重心逐渐回归基层,回归到靠最小的成本治疗疾病和指导病人健康的方式。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不仅包括培养医生,还涵盖培养医学相关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大医学”背景下相关人才的育成能接受多方良性影响;优势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有互补性。保持其完整性正是顺应医学教育的自身规律与医学模式改变的需要。在中国,医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例如,医学教育一直限定在职业教育,“全科医师成长”薄弱;基础研究与临床分离,书本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单
一、数量不足等。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培养目标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面向全国高等医科院校的“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表明国家对医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新时期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有关政策、共同推动。为解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单
一、职业道德和临床能力培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引导和培养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创新思维、国际化视野、医学职业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2012年5月7日,发布 的教高〔2012]7号《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了卓越医生教育改革的4个方面: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实施范围;组织实施。同日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申报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我院已被列为卓越医师培养院校)。
卓越医师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
1建立了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在临床上完成,实施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育人理念,以临床实践带动课程学习、理论提高和素质培养,集基础训练、专业强化、名师指导三位一体,相互促进。
2建立了PBL、案例式课程教学新体系。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先进性。再次,形成多途径“入口”与“出口”新机制,改变传统人口管理较死,学生不能根据个人能力进行流动的做法;出口方面建立了分阶段培养与分流机制,通过中期考核方式,允许能力不同的学生分流学习。
3建立名师、名医、名校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打通现代医学名医成长的通道。要实现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至少应有3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1明确的培养目标
2科学的培养模式
3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其培养目标是: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5 +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我院是面向基层农村“3+2” 三年专科教育加两年全科医师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师。
卓越医师标准:
1积极向上、健全的人格;
2精湛的业务水平;
3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
4有一颗仁爱之心;
5有健康的体魄;
6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协调能力;
7有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8有创新能力;
培养卓越医师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1一支数量、质量卓越的师资队伍;
2一支优秀的高效率的教学管理团队;
3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4一系列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设备、临床实践训练场所、实训基地;
5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校园环境优美、安静、整洁、宽敞明亮、浓厚的文化气息、人文气息、现代气息。
第五篇: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
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
(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努力推进我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进一步推进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同时,决定实施“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高度重视专门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实际,积极整合学校现有教育培养资源,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教育培养理念,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管理潜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胸怀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精专业、强管理的高素质卓越管理人才,进一步彰显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培养原则和基本思路
㈠ 以人为本原则。培养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卓越管理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㈡ 个性发展原则。培养计划坚持个性发展的原则,是指整个培养计划不是针对每一位学生,而是针对那些综合素质好、热心于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管理发展潜质的学生,在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和发挥学生的管理潜质,重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㈢ 实践锻炼原则。培养计划坚持工作实践锻炼的原则,就是为进入该计划学生提供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学生之间接触多、易沟通交流等优势,搭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既能拓展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做到深化、细化管理,使管理者在实践中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又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基本思路: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学校以一定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在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末选拔一批学习成绩优秀、热心学生工作、有管理发展潜质的学生,纳入培养计划。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理论课程,由学部、学院安排实践导师和实践岗位,实践导师由学生所在学部、学院党委副书记或专职辅导员担任,按学校相关规定计算实践导师教学工作量。采取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突出管理能力培养和管理实践锻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管理潜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经过3年培养锻炼,使学生成长为精专业、强管理的高素质卓越管理人才。
三、培养方案
㈠ 选拔
选拔时间:在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各学部、学院根据学校统一要求,按照本学部、学院该年级学生人数4%左右的比例组织选拔推荐工作。
选拔方式:选拔采取学部、学院推荐和个人自荐两种方式,填写学校统一制定的《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申请审批表》,在规定时间内报各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选拔条件: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高尚,学习成绩优秀,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潜质,群众基础好,具有感召力和奉献精神,愿意参加校内社会工作。
选拔公示: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对推荐的学生进行统一评审,对评审合格并预备纳入培养计划的学生进行公示,最终将公示结果无异议的学生确定为培养对象,报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建立档案: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由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建立学员档案,并最终归入学生个人档案。
㈡ 培养
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学校将按照《天津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修读双学位及第二专业的管理规定(试行)》(津工大[2008]180号)文件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
由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组织相关学部、学院根据培养目标,认真制定“公共事业管理双学位(第二专业)”3年培养计划。整个培养计划中教学环节总学分为5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30学分,实践锻炼15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理论课程由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选配相关学科高水平教师担任主讲。实践锻炼由各学部、学院按照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的要求,以低年级本科学生管理岗位为平台,主要是学生班主任或校院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安排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进行岗位实践锻炼。
㈢ 考核
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原专业所需学分、具备获得专业学位证书资格的基础上,由理论课程开课学院,根据《天津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修读双学位及第二专业的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对培养对象进行第二学位专业考核。凡修满第二学位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全部学分且通过该专业毕业论文答辩者,由学校颁发双学位证书及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证书;凡未修满全部学分但超过25学分(含25学分)者,由学校颁发相应辅修专业证书;凡低于25学分者,学校不再发任何证书或证明材料。
㈣ 退出
进入培养计划的学生,中途退出包括学生自愿退出和学校考核清退两种。培养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为不再适合培养计划要求的,向所在学部、学院提出退出申请,并由学部、学院报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批后,可自愿退出培养计划。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或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认为不再适合继续培养者,应给予清退。上述两种情况,学部、学院均需填写《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退出审批表》,报学校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批备案。凡退出培养计划者,不发任何证书或证明材料。
㈤ 跟踪
在毕业离校前,由校友会协同各学部、学院与培养合格的学生建立联系。学生离校后,由校友会与各学部、学院共同跟踪培养学生的发展情况,了解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培养计划和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四、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学校成立培养计划工作委员会,统筹全校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培养计划工作的具体落实。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
副组长: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教务处处长、校团委
书记
成员: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教务处副处长、招
生与就业处副处长、校团委副书记、管理学院教学副
院长、各学部(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友会副秘书长。
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部(处)。
各学部、学院成立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各学部、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成员为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本学部、学院培养计划各项工作。
学校将设立培养计划专项经费,为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经费保
障。学校将创建培养计划人才资源库和信息交流平台,为加强管理和沟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载体。
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性,把培养计划的实施作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顺利实现我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措施,作为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我校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水平工业大学、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长远规划,高度重视,统筹协调,积极推进,保障实施,确保培养计划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