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签约仪式举行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签约仪式举行
2014年04月28日 16:58:09 来源: 新华网天津频道
新华网天津频道4月28日电 4月26日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迅腾国际IT教育总部)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共建“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签约仪式在山东淄博举行。
迅腾科技集团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签约现场。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杜树宇代表学院进行致辞,对本次学院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迅腾国际it教育))校企共建“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暨共同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表示祝贺,并对学院优势进行了介绍。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杜树宇讲话。
迅腾科技集团董事长兼迅腾国际首席执行官邵荣强讲解了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概况,重点介绍了迅腾国际IT教育事业板块,其中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迅腾科技集团联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项目,并调研1200余家IT企业人才需求而设立的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进行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
此次在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实施迅腾国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为山东和全国各地高新区的IT行业人才缺口进行填补,为高端IT企业输送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IT工程师。
迅腾国际首席执行官邵荣强讲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傅佃亮介绍了与迅腾科技集团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合作概况,内容包括学院负责基础课程讲授及教学资源共享,迅腾科技集团负责专业核心课程讲授和企业真实项目训练等工作,学院将全力支持该项目的推行,并将以此为契机推进校企合作与特色办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傅佃亮讲话。
签约仪式上,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邵荣强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杜树宇(主持工作)签署了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暨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合作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山东正式动。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将设立在山东铝业职业学院一号教学楼,迅腾科技集团将投入100万进行环境改造和教学设备投入,从而提升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教学质量。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杜树宇与迅腾国际首席执行官邵荣强签约。
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校企共建“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暨共同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聘请迅腾科技集团李树真任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国家级信息化工程师培养基地主任,以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的实施。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海英向迅腾集团李树真颁发聘书。
据悉,迅腾国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山东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实施后,学院将开设多个卓越工程师班,包括高中毕业起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互联网营销与推广卓越工程师班、建筑装潢设计卓越工程师班、影视动画卓越工程师班。
第二篇: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汇报
教育部高教司:
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以来,做了大量工作,现就主要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1.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二个试点专业,今年共招生17个班。
2.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创新学院具体负责试点工作。召开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大会,首批的17家联合培养企业现场签约;按初步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同时启动新深层次教改研究工作(培养计划结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系统改革)。
3.正在制定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教师政策,即通过培养(派遣教师到企业兼职)、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和引进三个途径,提高教师的整体工程能力。
学校要求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针对上述政策要求展开调研,提出具体方案上报学校。要求人事处、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联合制订新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对应的教师考核评价政策上报学校。
4.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已提出加大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按生均2000元/年增加投入。
学校希望教育部:
1.加大试点专业的人均拨款,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
2.通过相关部委,出台校企联合培养实践中心建设政策,建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长效机制。
3.针对学校政策、制度改革,设立部级研究专项。
合肥工业大学20101122
第三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我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我们学校也有这个实验班,这个是为了培养实干的工程师而开的,出来就是干工程的,学习的话就是大学四年会减少你的课程,更多的时间会安排你去实习,积累经验,不知道你们学校是怎么安排的,反正我们学校是四年累计有一年的时间去实习,然后我们学校在向教育部申请30个保研名额(还没拿到),不过保的是工程硕士,读两年,其中有一年是在外实习的,不是普通说的学术硕士,两个其实都是研,但性质和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去网上搜搜,如果你要考普通的研究生,就最好不要报,因为实习会让你没精力去复习考研的,本来我们学校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报了,我也报了,但是后来成绩好的都退出来了,那些教授也说想要的是成绩中等的(因为他们怕成绩好的到最后又去考研,人才流失)然后慢慢的,我们这个实验班就没人报了,最后连上学期挂了三科的人都去报了。。我没有说这个班不好的意思,毕竟现在很缺这种工程师,所以国家才会有这个培养计划,因为是第一年办,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我们教授就说了失败了他们是不负责的,我当时纠结了很久,面试什么都过了,最后该签字的时候退了,不知道你的实际情况所以也不好给你意见,不过如果你有志于考研或者出国的话最好不要报,这也是我们老师的意见,我建议你去了解一下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区别,再看你偏向哪一方面再做决定。。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谢谢!说的很有道理!我赞成你的观点!!!就你了
第四篇: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结合国家交通领域优先发展的“高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两个主题和学校长期服务于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的厚重积累,北京交通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定位于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传统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大学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未来的领军人物和卓越工程师,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交通大学选择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展试点工作,起步阶段在轨道交通特色专业进行试点,成熟后再逐步扩大培养规模与范围。
一、计划落实的总体情况
2009年9月,在原“轨道交通”实验区试点班以及原北京地铁“3+1”培养班的基础上,已经从2006级学生中选拔,共2个班,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
2010年9月,在2007级的交通运输(铁道运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土木工程(铁道工程)、自动化(铁路信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铁路机车车辆)6个特色专业10个班试点。计划2008-2009级参加试点的学生规模扩大到15个班。
从2010级学生开始,直接通过高考招生录取的方式,选拔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参加试点工作的特色专业除上述6个外,再增加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2个特色专业,招生规模达到18个班,540人。
北京交通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年来,按照“观念创新是先导、培养方案是核心、课程建设是基础、实践环节是重点、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的基本思路,开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各项内容建设。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完善组织机构,细化工作职责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学校建立了由总体组、工作组、专业建设组三级管理的组织机构。
总体组:由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工作组: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牵头,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和企业相关部门参加,负责全面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执行,协调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以及各职能部处、各相关学院之间的工作配合。
专业建设组:由各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专业建设负责人及专业聘请的企业专家组成,负责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学生管理。
2.推进模式改革,制订实施计划
培养模式: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领域人才需求,以培养具有大工科背景、掌握轨道交通系统理论和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推进本科与硕士两段式的两年厚基础教育、两年轨道交通专业教育和两年专业硕士教育的“2+2+2”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计划: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轨道交通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目标,设计了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8个特色专业的实施计划,核心是轨道交通领域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主干课程体系、科学训练体系的落实。实施计划重点突出了轨道交通领域的工程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
3.优化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资源
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确定了满足轨道交通复合性拔尖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标准。重点建设了轨道交通系统工程专题、工程应用等系列课程,以及综合实践类课程。
建设系列课程教材: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编著出版高水平的围绕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系列化教材。将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土建工程”、“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轨道交通控制工程”、“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轨道交通组织管理”、“轨道交通站场枢纽”、“轨道交通电气工程”等。
实施系列教学方法:按照解决工程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指导思想,采取课堂教 学、小组项目、独立项目、实验、设计、制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的培养。
建设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批一专多能、掌握现代轨道交通系统理论、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中青年师资,建立稳定的高水平来自于企业校外导师团队,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4.推动校企合作,建设示范基地
根据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各专业特点,在与学校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建立了以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郑州铁路局、中铁快运有限公司等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代表的校外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为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场地、条件、师资,为保证工程素质训练和培养创造了条件。
为保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有效运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实习场所、基地教师队伍、组织机构与运行管理机制、科学研究与员工培训合作、工作流程、活动形式等。
为促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制定了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评价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内容体系、实习实践指导团队、管理与机制、运行状态与基地特色五个方面。
5.强化工程背景,建设师资队伍
校内师资队伍建设:确定教师选聘办法,保证校内教师队伍具备工程实践背景。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应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受聘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授课教师,每年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交流互访、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顶岗工作,提高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工程背景。目前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校内教师有150多人。
企业师资队伍建设: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建设企业实习教师、企业授课教师、企业导师三个层次的企业教师队伍。企业实习教师主要以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主要指导学生实习工作;企业授课教师需拥有较为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工程师及以上职称,主要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学生授课;企业导师是对工程实践 具有全面、系统性掌控能力的高级工程师,主要指导学生开展企业工程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或相关研究。三个层次的企业教师人数达到90多人。
二、学校制订的培养政策
为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落实,学校制订了相关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教师的政策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业绩考评办法》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工作量同等计算:所有理论教学教师的岗位聘任合同中均将参与实践教学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制定明确的参与实践教学建设任期目标和考核标准,促进理论教师的工程能力提升,也保证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鼓励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暂行办法》及各学院补充办法规定,教师下现场的经历与岗位晋职晋升挂钩: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每年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参与铁路相关项目开发、在铁路行业挂职等)经历。对现场挂职实习的教师予以经济补贴。学校和学院对到现场实习的教师除享受在校一致的工资待遇外,还按月给予一定的津贴,作为现场生活补助。
《鼓励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实施办法》及各学院补充办法规定,结合师资队伍规划,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如去国外高校学术交流,国外研究单位和企业进行技术考查,将教师走出去进修作为教师岗位技术评聘的前提条件,为出国进修的教师提供补贴。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运行指导性意见》规定,选派优秀教师承担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科研经验、掌握最前沿轨道交通领域专业知识、科研功底深厚的优秀教师组成导师组,担任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实施对学生的导师制管理和培养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干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倡导研究性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专项训练与自主性学习。进入实验区的学生实行导师制管理,在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予以具体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导师的课题,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
2.面向学生的政策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实验室开放的指导性意见》规定优质实验平台面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重要实验室、创新实验计划等研究平台及实验资源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予以优先开放。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方案》、《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倡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核心,设计了多层次、多类型科学实践训练项目、拓展性课程,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科研实践,系统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参加学科竞赛等增长实践才干,培育创新精神。
3.校企合作的政策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强调: 建立学校、企业联合培养联席会制度,定期研讨并及时协调解决卓越工程师培养相关问题。制定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企业导师后续学历教育等相关管理办法。
制定企业导师选拔认定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事业高水平专业人员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工作。
4.经费投入的政策
校院两级经费投入,支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2010年,学校已投入100多万元专项经费,在课程建设、导师组建设、相关平台、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逐年加大相应经费支持力度。
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各专业建设学院,为推动修订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教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优秀师资承担教学、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教师承担教学、教师的工程实践等工作,已投入300多万元,每个学院平均投入50多万元。
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企业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视程度,建立示范性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得到高校的积极响应,促进了高校在对学生工程实践方面的投入,该活动也得到了企业也认可。
由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有累计1年的企业实践,需要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积极参与。但学生到企业实践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企业的生产活动,增加 了企业的工作量,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态度不积极。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促使企业提高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视程度,推动企业的积极参与。
建议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启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实体的建立。
2.建立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国家级政策 建议制订激励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教育基金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职工的后续学历教育政策等;建立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席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校企联合培养体在企业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选用毕业生等方面的问题,以利于推进工作。
3.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的保研政策,改革现行考研制度 目前,高校大四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学生考研、找工作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冲击。除已经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外,重点高校一般有接近60%的大四学生在准备考研;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又急于向就业单位发简历、参加面试,并按照就业单位的要求,短期实习。这种情况冲击了正常的本科教学活动,不仅影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也对整个人才培养产生负面的影响。
建议对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各高校的各专业,国家在研究生保研名额上给予支持,专项保研名额应保证在试点规模的70%以上,并适当扩大学校研究生招生名额,保证进入的学生能够完成6年学制本硕一体化的全过程学习。
在高校人才选拔制度上,33年的高考制度在不断提出改革方案,而考研却少有变化。从人才培养的整体上,建议取消目前的在校生(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211高校、985高校)统一考试的制度,由教育部统一分配名额,采取按照学生在校所有课程综合成绩加面试的考评办法推荐免试研究生;未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参加工作5年后,再参加非在校生的统一考试,带问题从事工程研究,更有利于人才培养。
第五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工作进展报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二О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工程教育改革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必有之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推进全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和突破点。从“卓越计划”在我校正式启动一年以来,我校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基本原则,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顶层设计开始,系统构架、整体推进、配套实施、逐层落实,相继完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工作,完成了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课程体系重构,完成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优化设计,完成了不同教学环节(包括课堂内外)的整合工作,稳步推进了课程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工作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制订培养标准
“卓越计划”首先是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必须通过构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标准来予以确定并进而在后续培养过程中予以落实,因此标准的制定是正确实施“卓越计划”的基本保障。
在培养标准制订的理念上,我们改变了过去以“知识点”确定培养标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各种知识传授为载体,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新模式。在培养标准制订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三个主要措施:
首先是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对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学校出台专业建设指南,明确要求各专业针对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重新全面梳理专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各专业先后进行了主要行业调研、区域调研、典型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和在校生调研。学校层面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牵头,组织各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组成四支调查组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地区进行专项调研。通过行业调研和区域调研对不同区域和主要行业的宏观发展形势以及专业人才的总体需求有一个总体把握;通过典型用人单位调研为用人单位的侧重点有深入的了解;通过与不同年龄段的毕业生进行座谈,掌握学生提供的详尽需求和建议。
其次开展第三方分析评估。在组织各项调研的基础上,为更为全面、定量地掌握客观数据,学校连续三年聘请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对当前人才培养效果分专业予以分析评估,充分掌握当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培养情况,找到与客观需求的差距,形成有针对性地制订标准的重要依据。
第三是启动培养标准制订工作。按照“面向工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要求,我们借鉴国际、国内可以参考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工程人才标准,包括ABET的EC2000标准、CDIO的能力大纲、国内部分专业规范,融合我校自己的分析定位制订具体到专业的培养标准,涵盖“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细化的标准,指引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培养。
(二)重构课程体系
培养标准确定后,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实现培养标准,成为工作的重点。学校启动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其核心内容即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整合。为引导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整合工作有序进行,我校出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指南》,首先让每个专业重新审视并回答“为什么办专业?”、“办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办好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等问题。学校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理念、社会需求、专业定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以及质量工程、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国际化等教学改革与建设等相关内容系统地组织到到专业建设之中,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新培养方案的制订遵循并体现了以下六大原则:
一是需求统领原则。以国际视野把握现代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学科特点,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是一体化设计原则。一体化设计包含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评估考核的一体化设计、培养过程的一体化实施、教学条件的一体化建设。切实将总体培养要求细化落实到每门课程以及课内外、校内外各个教学环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要素在各个培养环节中的有机融合。
三是实践引导原则。精心设计实践项目,将素质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融入实践项目的设计中,通过实践项目中问题的分析引导出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3 通过对实践问题的解决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能力培养。
四是能力递进原则。各类重要能力的培养须贯穿到四年培养过程中,在大一至大四的相关课程中设计能力培养主线,从认知到应用,从被动到主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统筹构建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能力培养体系。
五是特色凝练原则。专业培养方案在综合考虑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国内专业规范、专业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传统服务面向的发展需求和已有学科基础,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特色。
六是科学评价原则。逐步建立侧重能力评价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加强过程评价的体系建设,将学生领导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主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纳入评价内容。
全校各专业按《指南》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新制订,包括企业领导、资深工程师在内的专业教指委委员多次就课程体系的设置整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充分探讨,明确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课程和培养标准之间的关系。2010年7月和9月,学校对全校48个专业进行了两轮专业论证工作,完成了对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详细论证和确定。通过重新梳理、调整、优化、形成新的以工程实践为引导、核心课程为支撑、以方向选修为补充,全部教学环节有机联系协同实现培养标准的全新课程体系。
(四)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本身的建设和改革是决定培养标准能够真正实现的关键。在引导各个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同步推动了全校公共基础课、工科专业公共课的改革,包括思想政治课、数理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4 英语课、体育课在内的公共课确立了适应本校工程教育需求的课程改革目标,并在学期学时分布、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了不程度的改革。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均按不同专业需求设置了多套课程方案,并由专业学院和基础课程承担学院共同制订课程大纲,专业教师参与了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部分案例设计。英语课由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构成,大一统一设置基础英语部分,大二开始根据基础英语成绩进行分层分流培养,提供8门课程供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学生修读。思想政治课程和体育课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将原来五学期和四学期的课程延长至六学期,减少每个学期课时占用的同时保证思想教育和体育锻炼不断线。思想政治课还增加了实践学时的设置,强调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课程考核评价环节,打破采用一个标准,一种方法来衡量学生成才的旧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特性和由总目标细化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制定基于能力导向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以《C语言》为代表的计算机类课程,采取分模块机考的方式,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强调编程规范和标准化;以《工程实践》为代表的团队实践类课程,在阶段检查基础上采取团队随即抽人答辩的方式给予团队总分,个人总分由团队制订标准和规则自行协商分配。在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学校倡导并引导课程组构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领导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主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体系。
(四)校企联合培养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目前学校已根据“卓越计划”专门制定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协议》,在原有“3+1”校企联合实验班继续实施的基础上,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专门与中国最大的气象仪器设备研发制造企业中国华云技术公司、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研发制造企业仁宝 5 电脑(成都)有限公司、国内最大的广电行业软件研发和系统集成企业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联合实施“卓越计划”协议,并已在高年级率先开始实施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试点,具体运行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企业全程参与4年
该模式以我校现行的周立功“3+1” 创新教育实验班运行模式为基础。公司从大一即为实验班学生每人提供一套电脑和主要工程项目设计所需器件与材料,派遣公司专家定期来校或通过网络远程讲学和指导。学校为“3+1”实验班提供固定教室(实验室),配备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坚持早操、集中晚自习、演讲、讨论会以及文体活动等,并根据学习进程的不同将企业已开发项目分层次引入,一个月左右完成一个子项目的设计,每月一考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和项目设计能力的形成。大四时学生直接到周立功公司参与其项目的开发或在校参与周立功公司提供的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周立功公司直接在周立功“3+1” 班毕业生中录用出色学生,或者把他们推荐给其他对口企业。
2.企业集中参与1年
在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前三年在校内组织教学,后一年在企业组织教学。合作企业提前半年列出企业阶段学习(实习)计划,学校根据联合培养单位提出的岗位需求,在校内进行双向选择预招聘,学校统一组织经双向选择确定下来的学生与企业签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企业培养阶段培养协议》,手续完备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岗位完成企业阶段学习。
3.企业累计参与1年
该模式将企业阶段学习分解为递进的两个部分,时间上主要以“0.2+0.8”和“0.5+0.5”的方式构成一年企业阶段学习。“0.2+0.8”模式中第一部分“0.2”一般在校内学习两年后学生利用暑期进入企业学习两个月,主要学习企业文化、工程环境、行业标准、工作规范、工艺流程,学生在此阶段结束后选择由校企双方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根据题目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三学年的校内专业学习;第二部分“0.8”在完成校内三年学习后根据毕业设计内容进入企业对应部门全程参与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0.5+0.5”模式中第一部分“0.5”指第七学期在校内校企联合实验室完成企业培养阶段的部分课程教学,教学方式以企业工程师 远程教学为主、现场指导为辅;第二部分“0.5”指完成校企联合实验室的教学后,在第八学期进入企业,在实际工程环境中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毕业实习、工程实践、毕业设计。
4.企业项目驱动模式
利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工程实践中心,对口专业学生经培训后进入中心参与实际项目开发过程。该模式主要针对因企业承接能力变化或学生个人意愿等其他原因无法进入企业完成学业的部分学生。学校参照原学籍管理规定,补充工程实践学生团队计分管理办法和学分替换方法。建立荣誉资格制度和优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
“卓越计划”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尚存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我校将始终坚持“卓越计划”指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把改革目标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统筹规划、科学部署,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卓越后备工程师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