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结合国家交通领域优先发展的“高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两个主题和学校长期服务于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的厚重积累,北京交通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定位于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传统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大学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未来的领军人物和卓越工程师,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交通大学选择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展试点工作,起步阶段在轨道交通特色专业进行试点,成熟后再逐步扩大培养规模与范围。
一、计划落实的总体情况
2009年9月,在原“轨道交通”实验区试点班以及原北京地铁“3+1”培养班的基础上,已经从2006级学生中选拔,共2个班,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
2010年9月,在2007级的交通运输(铁道运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土木工程(铁道工程)、自动化(铁路信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铁路机车车辆)6个特色专业10个班试点。计划2008-2009级参加试点的学生规模扩大到15个班。
从2010级学生开始,直接通过高考招生录取的方式,选拔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参加试点工作的特色专业除上述6个外,再增加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2个特色专业,招生规模达到18个班,540人。
北京交通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年来,按照“观念创新是先导、培养方案是核心、课程建设是基础、实践环节是重点、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的基本思路,开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各项内容建设。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完善组织机构,细化工作职责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学校建立了由总体组、工作组、专业建设组三级管理的组织机构。
总体组:由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工作组: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牵头,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和企业相关部门参加,负责全面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执行,协调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以及各职能部处、各相关学院之间的工作配合。
专业建设组:由各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专业建设负责人及专业聘请的企业专家组成,负责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学生管理。
2.推进模式改革,制订实施计划
培养模式: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领域人才需求,以培养具有大工科背景、掌握轨道交通系统理论和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推进本科与硕士两段式的两年厚基础教育、两年轨道交通专业教育和两年专业硕士教育的“2+2+2”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计划: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轨道交通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目标,设计了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8个特色专业的实施计划,核心是轨道交通领域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主干课程体系、科学训练体系的落实。实施计划重点突出了轨道交通领域的工程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
3.优化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资源
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确定了满足轨道交通复合性拔尖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标准。重点建设了轨道交通系统工程专题、工程应用等系列课程,以及综合实践类课程。
建设系列课程教材: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编著出版高水平的围绕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系列化教材。将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土建工程”、“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轨道交通控制工程”、“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轨道交通组织管理”、“轨道交通站场枢纽”、“轨道交通电气工程”等。
实施系列教学方法:按照解决工程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指导思想,采取课堂教 学、小组项目、独立项目、实验、设计、制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的培养。
建设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批一专多能、掌握现代轨道交通系统理论、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中青年师资,建立稳定的高水平来自于企业校外导师团队,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4.推动校企合作,建设示范基地
根据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各专业特点,在与学校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建立了以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郑州铁路局、中铁快运有限公司等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代表的校外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为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场地、条件、师资,为保证工程素质训练和培养创造了条件。
为保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有效运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实习场所、基地教师队伍、组织机构与运行管理机制、科学研究与员工培训合作、工作流程、活动形式等。
为促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制定了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评价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内容体系、实习实践指导团队、管理与机制、运行状态与基地特色五个方面。
5.强化工程背景,建设师资队伍
校内师资队伍建设:确定教师选聘办法,保证校内教师队伍具备工程实践背景。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应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受聘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授课教师,每年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交流互访、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顶岗工作,提高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工程背景。目前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校内教师有150多人。
企业师资队伍建设: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建设企业实习教师、企业授课教师、企业导师三个层次的企业教师队伍。企业实习教师主要以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主要指导学生实习工作;企业授课教师需拥有较为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工程师及以上职称,主要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学生授课;企业导师是对工程实践 具有全面、系统性掌控能力的高级工程师,主要指导学生开展企业工程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或相关研究。三个层次的企业教师人数达到90多人。
二、学校制订的培养政策
为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落实,学校制订了相关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教师的政策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业绩考评办法》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工作量同等计算:所有理论教学教师的岗位聘任合同中均将参与实践教学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制定明确的参与实践教学建设任期目标和考核标准,促进理论教师的工程能力提升,也保证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鼓励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暂行办法》及各学院补充办法规定,教师下现场的经历与岗位晋职晋升挂钩: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每年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参与铁路相关项目开发、在铁路行业挂职等)经历。对现场挂职实习的教师予以经济补贴。学校和学院对到现场实习的教师除享受在校一致的工资待遇外,还按月给予一定的津贴,作为现场生活补助。
《鼓励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实施办法》及各学院补充办法规定,结合师资队伍规划,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如去国外高校学术交流,国外研究单位和企业进行技术考查,将教师走出去进修作为教师岗位技术评聘的前提条件,为出国进修的教师提供补贴。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运行指导性意见》规定,选派优秀教师承担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科研经验、掌握最前沿轨道交通领域专业知识、科研功底深厚的优秀教师组成导师组,担任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实施对学生的导师制管理和培养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干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倡导研究性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专项训练与自主性学习。进入实验区的学生实行导师制管理,在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予以具体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导师的课题,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
2.面向学生的政策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实验室开放的指导性意见》规定优质实验平台面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重要实验室、创新实验计划等研究平台及实验资源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予以优先开放。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方案》、《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倡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核心,设计了多层次、多类型科学实践训练项目、拓展性课程,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科研实践,系统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参加学科竞赛等增长实践才干,培育创新精神。
3.校企合作的政策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强调: 建立学校、企业联合培养联席会制度,定期研讨并及时协调解决卓越工程师培养相关问题。制定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企业导师后续学历教育等相关管理办法。
制定企业导师选拔认定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事业高水平专业人员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工作。
4.经费投入的政策
校院两级经费投入,支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2010年,学校已投入100多万元专项经费,在课程建设、导师组建设、相关平台、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逐年加大相应经费支持力度。
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各专业建设学院,为推动修订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教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优秀师资承担教学、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教师承担教学、教师的工程实践等工作,已投入300多万元,每个学院平均投入50多万元。
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企业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视程度,建立示范性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得到高校的积极响应,促进了高校在对学生工程实践方面的投入,该活动也得到了企业也认可。
由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有累计1年的企业实践,需要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积极参与。但学生到企业实践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企业的生产活动,增加 了企业的工作量,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态度不积极。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促使企业提高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视程度,推动企业的积极参与。
建议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启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实体的建立。
2.建立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国家级政策 建议制订激励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教育基金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职工的后续学历教育政策等;建立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席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校企联合培养体在企业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选用毕业生等方面的问题,以利于推进工作。
3.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的保研政策,改革现行考研制度 目前,高校大四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学生考研、找工作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冲击。除已经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外,重点高校一般有接近60%的大四学生在准备考研;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又急于向就业单位发简历、参加面试,并按照就业单位的要求,短期实习。这种情况冲击了正常的本科教学活动,不仅影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也对整个人才培养产生负面的影响。
建议对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各高校的各专业,国家在研究生保研名额上给予支持,专项保研名额应保证在试点规模的70%以上,并适当扩大学校研究生招生名额,保证进入的学生能够完成6年学制本硕一体化的全过程学习。
在高校人才选拔制度上,33年的高考制度在不断提出改革方案,而考研却少有变化。从人才培养的整体上,建议取消目前的在校生(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211高校、985高校)统一考试的制度,由教育部统一分配名额,采取按照学生在校所有课程综合成绩加面试的考评办法推荐免试研究生;未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参加工作5年后,再参加非在校生的统一考试,带问题从事工程研究,更有利于人才培养。
第二篇: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长安大学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根据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的要求,现将长安大学“卓越计划”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学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组织上、制度上确保该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及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计财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实验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组成,全面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组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实验室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及相关学院教学院长、工程教育专家、部分企业领导组成,下设“卓越计划”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开展工作。
二、确定了“卓越计划”实施的步骤和范围。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拟在六个专业实施试点“卓越计划”。对拟实施的六个专业分分专业进行试点,即:2010年试点一个专业,即自动化(交通信息与控制)专业,30人;2011年再新增两个专业,每专业30人;2012年扩展到拟开设的六个专业,每专业 30人。2010年同时在其他拟实施专业做好相关工作。2011年开始将“卓越计划”生源列入每年的招生计划执行。
三、根据“卓越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制定相关的培养政策,学校已经分别在学院和学校不同层面着手开展各项工作。
第一,为了规范“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层面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制定学校统一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位授予工作的相关规定;学校“卓越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制定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任课教师管理办法;试点班学生的评优、评先及推免工作应区别于普通在校生。基于以上几点,需制定以下有关文件:
1.《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办法》,以《长安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为基础进行制定,对相关条款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学生淘汰分流、学位授予等相关内容。
2.《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应主要包括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和实习实训等费用。
3.《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任课教师管理办法》,应主要包括任课教师的选拔、聘用、考核、课酬支付标准及相关的优惠政策。
4.《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生推免研究生有关规定》,应规定推免的条件、比例、方向选择等。
5.《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评优、评先有关规定》。对试点班的学生进行评优、评先应区别于普通在校生,选拔条件应予 以适当宽松。
第二,学院层面。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确定2010“卓越计划”学生的来源及组建形式、学生在籍期间(校内和企业)的学习方式、合作培养企业的确定、与企业应签订的联合培养合同书、校内任课教师及企业指导教师的选聘条件、试点专业的正式培养计划等。基于以上几点,需制定以下文件:
1.《××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学生的来源及组建形式、学习方式、课程考核、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等。
2.《××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师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应该包括:校内任课教师的选聘与管理、合作培养企业指导教师的选聘与管理等。
3.《××学院××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应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学制、专业介绍、培养标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企业培养阶段完成的内容等项进一步完善。
4.《长安大学××学院、××公司联合培养学生合同书》,应主要包括联合培养形式、双方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四、对教育部配套政策实施办法等意见和建议。
1.“卓越计划”学生毕业后,大多将以免推研究生的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样,这些学生的免推研究生招生指标的落实就成为一个限制瓶颈。所以,是否能请教育部与学位办等部门协商,根据每年各学校“卓越计划”毕业生的人数和实际情况划拨一部分专用指标 用于“卓越计划”毕业班学生。
2.关于在企业一年的实习实训阶段,由于企业毕竟是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许多企业实际上现在是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而且学生进企业实习也要产生大量的费用,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关费用的支出,鉴于此,教育部是否能够考虑为各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一定经费支持。
3.为了鼓励企业接受“卓越计划”学生的实习实训,教育部是否能够协调有关部委,给予接受“卓越计划”学生的企业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像减免一定的税赋等。
4.建议教育部出面,和全国500强企业协商,授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以利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以带动其它企业跟随。
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三篇: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东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一、总体概况
2012年,东北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现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实施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发挥东北大学的学科优势,创新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能够面向未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具有东北大学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二)目标定位
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独立开发和创造性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在工程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凸显卓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三)参与学科专业和培养层次
东北大学卓越计划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其中,参与卓越计划的本科专业包括: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安全工程7个专业;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主要包括: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软件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5个工 程硕士授权类别和有色金属冶金、矿业工程等2个工学博士授权类别。
(四)学生情况
到目前为止,东北大学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共2124人,其中,本科生1942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172人,工学博士研究生10人。
二、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国际交流处、人事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对卓越计划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指导和决策,以确保卓越计划顺利进行。
成立了以各卓越计划实施学院工程教育专家、企业等代表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进行指导。
成立了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与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负责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审定。
领导小组、专家组、工作小组定期进行工作检查、监督、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卓越计划顺利开展。
三、政策措施
(一)学校层面的主要政策措施 1.设立专项建设经费,提供物资保障。
针对卓越计划,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重点做好试点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另外在师资培训、教学用房使用、教研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单独设定招生计划,单独开设卓越班。
卓越计划参与专业已有部分专业单独设定了招生计划,另外一部分专业从在读学生中按照学习成绩进行选拔,然后组成独立的卓越班。开办了本-研贯通培养的“卓越班”和校企协同培养的“卓越班”试点。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定了单独的招生计划,开设了卓越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共同开办了“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卓越班”。
3.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学校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校企协作组,负责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协调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另外,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东北大学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相继同山东招金集团公司、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东软集团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公司、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宝钢集团、首钢集团、包钢集团等冶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
4.出台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建立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遴选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优秀教师担任校内专任教师,面向社会、行业、国内外企业,聘请理论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企业工程实践的任务。为此,学校出台了教师激励政策了企业导师聘任办法,从教学工作量、考评体系等各方面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去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工程经历。
(二)学院层面的典型性政策措施 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求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到企业或基地(工作站)从事实际课题研发。学院提供交通费用,并承担部分基地的运营成本,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对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在经费上实行院:校等额配套,出台教师激励政策。(《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教师激励机制初稿》见附件)
四、培养模式
(一)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科定位和特色,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东北大学各参与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
统筹考虑本科和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合理确定不同培养阶段的质量标准,实现本硕博阶段有效衔接、分段培养。
1.指导思想
以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校企结合、国际国内协同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之路。
(1)夯实学科基础:打通试点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工程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本科、硕士贯通的工程师培养体系。
(2)加强实践环节:结合工程技术发展需求,将科技教育与工程训练融于一体,重视以项目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创新资源,探索创新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合作培养模式,为学生的企业实习、专业实验、参与工程项目研究等创造优良环境。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2.主要措施(1)理论教学环节
对必修课程逐步进行模块化组合,注重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开设多领域的专业选修课程, 为学生涉猎相应专业领域知识创造条件;指派教学和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 鼓励教师将自身的工程经验、研发经验融入理论教学中;将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理论教学环节;通过笔试、口试、大作业、书面报告以及答辩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展示成果的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增设企业中常用仿真软件的教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业已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导师与企业的科研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立若干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和创新研发能力等。
3.主要成效
(1)重应用强基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创新拔尖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了学科基础课程,强化了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导向;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三个环节,突出了实践教学特色,学生的研究、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 提高。
(2)搭平台借外力,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学校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把提升教师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卓越师资培养计划”的重点,通过引导教师赴企业锻炼,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承接横向科研项目、考取职业任职资格证书,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等,广大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这些教师又把企业实践经验、项目课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拉近了高校课堂与社会市场的距离。通过聘请高层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来校讲座或授课等途径,有效地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方案见附件。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各专业立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根据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根据东北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辽沈地区对日、对韩软件开发企业众多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日语、韩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培养既懂英语、又懂日语韩语的国际市场软件开发人才。
矿物加工专业对照培养目标的各项能力与所设课程,建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力矩阵,并依据各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的贡献率大小来决定哪些课程需要重组和整合,哪些必须取消或加强。具体措施包括:(1)在通识课程中增设分析化学。(2)在第五学期增设化工原理。(3)整合非金属矿深加工、材料改性原理与应用、粉体技术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多门类似课程,融合为一门课,避免重复设置。矿业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卓越计划培养阶段分为课程学习阶段和企业学习阶段,不同阶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同。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以研究为主,实践环节基于工程项目通过轮岗式的实践进行,并且对实践时间有最低要求,如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要在生产一线岗位实习半年,在研发岗位实习半年,以便于熟悉企业各部门运行机制,了解企业运行的全过程。
采矿工程专业针对深部开采的“三高”(高地压、高地温、高井深)对矿产开采提出的新要求,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增设《三维采矿设计》和《采矿环境一体化课程设计》。建设完善了《采矿学》、《岩石力学》和《资源经济学》等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其中《采矿学》(教材)获得2012年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岩石力学》正在建设国家精品课,《资源经济学》正在建设辽宁省精品课。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推广学院特色的“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建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按大学科群划分学科分类,对不同学科群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分类指导。
代表性课程教学大纲见附件。
(二)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材料工程学科领域,将专业课教学与实验相结合,实施研究型教学。软件工程学科采取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训练的实践环节,践行“做中学”的教学方式。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引入国际化特色教学方法,构建了DCL+ SIVI+ WP的教学模式。2.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用多元开放式考核方式。作业、课堂讨论、专题研究报告、实验实训报告、读书与调研报告、科研竞赛活动、SIVI工程项目设计(研究)、小论文、小答辩、口试、自主学习笔记或报告、小测验、开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均可作为课程考核的手段,可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式。突出考核学生能力、考核学习过程,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
五、师资队伍
(一)加强师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参与卓越计划的校内专业教师任用标准是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具有本专业一年以上工程实践背景,且每年应有3个月冶金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目前,开展卓越计划的学科(或领域)已初步建立了专职教师和导师库。
同时,为了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出国深造、企业进修等措施强化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012年,冶金工程专业共有校内导师25人次赴美国、巴西、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知名高校访问和短期进修;16名中青年校内导师被派出至宝钢、鞍钢、日钢、南山铝厂、郑州铝厂等企业实训1个月,强化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二)专兼职结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卓越计划的需要,东北大学在合作企业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并负责和参与相关课程的 授课。企业导师的任用标准是具有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
同时,为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相关学院与企业进行企业激励政策的探讨,使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指导工作量能够纳入到企业的年终考核,真正实现学校、企业、专兼职教师共同推动卓越计划发展的局面。
2012年,冶金工程专业依托于东北大学和包钢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聘请了30名企业导师。冶金工程专业由企业导师授课的课程有:冶金工厂设计基础、冶金工程概论、纯净钢冶炼、钢铁冶金新技术、金属材料成型加工、信息化管理;冶金工厂设计基础、冶金工程概论、冶金企业生产安全、有色冶金新技术、金属材料成型加工、矿物材料加工技术。
六、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计划的总体情况。
长期以来,东北大学一直重视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实践教育中心、与企业合作设立“本硕博贯通英才”实验班联合培养学生、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及导师、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如软件学院与中软、东软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IBM联合建立了“东北大学IBM研究院”,分别与Oracle、东软集团、上海双实、吉林中软等高端IT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与中国移动联合成立孵化基地等;与加拿大达内IT培训集团、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北京亚思晟科技有限公司、沈阳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沈阳市浑南新区政府共同建设了7个大学生 校外项目实训基地;还与IBM、东软集团等20余家国内外IT企业共建大学生企业实习基地。采矿工程专业在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本钢集团矿业公司和抚顺中国有色集团红透山矿业公司等矿业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先后在东软集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辽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所建立了实践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合作创办了“本硕博贯通英才”实验班,每年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本科生中选拔20名本科生进行联合培养。
(二)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的情况。目前,东北大学建立了东软集团公司和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公司软件工程领域实践基地、东软集团公司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实践基地、山东招金集团公司和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矿业工程领域实践基地,以及宝钢集团公司、首钢集团公司、包钢集团公司、本钢集团公司和日照钢铁公司材料工程领域、冶金工程领域实践基地。今后,将根据卓越教育计划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发挥最大效用,不断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
同时,试点专业(领域)积极与重点企业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我校与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山东招金集团等单位联合共建的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三)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我校开展卓越计划的学科(领域)能够紧密围绕企业对人才 培养的需要,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初步制定了基于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框架。如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就本领域卓越计划中的企业课程及内容进行了探讨,新增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教学大纲,同时顺利完成了2012年暑期东软集团实训工作任务。软件工程领域在企业的学习活动中设计了课题选择、职业训练、需求分析、计划制定、自主学习、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论文撰写等环节,要求派送到企业的学生在企业接受上述环节的系统训练,通过实践过程的强化将理论升华。开展卓越计划的学科(领域)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技术类专业课程,并聘请工程技术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同时将实习实践环节以学分形式体现。
七、国际化
培养国际化工程人才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国际工程人才教育的前沿,着眼于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开展卓越计划的专(领域)在国际化工程教育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文授课、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学课件、原版教材及教学资料;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每年邀请或以签约方式聘请国外优秀教师或专家为学生授课、做国际工程前沿领域讲座或学术报告;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课程培训;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培养创新能力;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换留学生,选派卓越计划研究生赴国外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等。
八、其他
(一)本校围绕卓越计划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
东北大学结合卓越计划,依托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学校研究生教育科研计划平台,对卓越计划专业(领域)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研究等工作给予了经费支持和校级项目认定。对卓越计划专业(领域)的教学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工程化的实验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机制,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实施“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实施卓越计划,是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形式,按照相关标准而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接轨。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为今后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培养模式上的思考和借鉴,同时也增加了应用型研究生招生的吸引力。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一)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1.主要成效和经验:
首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卓越计划的实施,深化了对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形成了具有特色、不易复制的教育模式。
其次,促进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各专业的改革与企业、社会的需求进行了挂钩。再次,把实施卓越计划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结合到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存在问题:
校企实质合作程度不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实习实践环节时间短、岗位技术含量不高,效果不明显。
从研究生层面看,“卓越计划”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两者仍不好区别,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要求大同小异,实施过程中难以区别对待。
学生实习实践所需经费问题以及人身安全问题仍是学校思考的重要现实问题。
(二)今后继续推进卓越计划的主要思路和可能措施。第一、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巩固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机制
扩大合作企业的数量,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校企双方联系人机制和定期会议机制,保持有效对接,强化工作总结和研讨,有效推动卓越计划的开展。
探索人才定制培养,通过学校择优推荐、企业设置岗位考察选拔、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
第二、进一步完善开展卓越计划学科(领域)培养方案、企业实习实践方案、学位论文标准,继续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第三、将卓越计划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相结合,体现共性、区分个性,共同发展。
(三)对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
卓越计划是一项系统、庞大的教育工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 部门应在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对实施卓越计划的资金投入以及学生安全方面的法律界定等应给予政策支持。
第四篇: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去年9月17日和10月15日,教育部两次组织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并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西南交通大学作为62所试点高校之一,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一、进展情况
我校依托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和强势,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初步建立起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一)依托茅以升学院和张天佑学院,开展多类型、多模式的工程人才培养
1.成立茅以升学院,开展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茅以升学院坚持“宽基础、重实践、善科研、求创新、高层次、国际化” 的办学思路,采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阶段贯通培养的策略,设置“4+2+3”(本科-硕博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渠道,少量优秀学生也可采用“4+4”(直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前两年实行大类集中强化基础,在文、理、工三大类公共课平台上进行大类通识培养和在打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上进行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后两年学生按照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入各学科专业学习,并制定贯通硕士阶段的个人培养方案。部分学生可进入博士层次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2.成立詹天佑学院,开展轨道交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詹天佑学院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詹天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以“3+3”为主渠道,前3年进行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培养,第4学年将轨道交通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打通,进行轨道交通综合知识的培养,第5、6学年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今年,我校与铁道部合作,从大四毕业班学生中择优选拔了60人参加此类型试点培养。
3.应对行业重要领域紧缺人才,快速响应,进行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在坚持大类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多品种、小批量、多渠道、灵活培养、快速响应的策略,灵活设置培养渠道。同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建立并完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通过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和到工程现场做毕业设计等方式,加强学生在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外语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定向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的复合型工程人才。目前我校与企业合作,正在实施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如下:
1)“3.5+0.5”急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从大四毕业生中选拔学生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寒假和下学期毕业实践阶段,开发有针对性课程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复合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毕业生快速响应定向岗位的实效性。今年1月,我校与北京铁路局合作,开办了“北京铁路局高速铁路国际班”,针对已签约北京铁路局的45名学生,开展了高速铁路专业英语、阿拉伯语的培训,并派遣他们到北京铁路局进行了为期近2个月的顶岗实习、做毕业设计。目前,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这批学生,绝大多数进入到北京铁路局海外工程项目工作,得到了北京铁路局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2)“3+1”培养模式:前3年在校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强化外语的学习,并要求辅修特定的小语种作为第二专业(例如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拉丁语等小语种),第四学年到国内高速铁路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今年,我校与铁道部合作,从大四毕业班学生中择优选拔44人参加此类型试点培养。
3)“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既有工学专业领域培养基础上,开展理学、文学或管理学等专业领域的第二学士学位的复合教育,定向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引领世界轨道交通发展及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国际化高级复合型人才。学生用四年时间完成本专业领域的相应课程和论文等工作,取得本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同时通过延长一学年完成另一复合专业领域余下的课程与论文等规定学业后,取得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颁发的该专业领域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今年,我校与铁道部合作,从大四毕业班学生中择优选拔31人参加此类型试点培养。
(二)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加强工程实践能力锻炼
1.搭建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我校“323实验室工程”项目建设,将以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实验室等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适应于基础实验教学的大类实验平台和适应于个性化培养的个性化实验室群,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从科研环境中成长起来。
2.建立校企联合体:集中精选优质的企业资源,在现有的良好产学研合作关系基础上,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作为我校联合培养单位,建立校企联合体。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专门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工作,把企业作为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企联合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到现场参与工程实践项目,锻炼实践能力。
(三)强化工程实践背景,建立高水平教学队伍
1.选拔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选拔校内知识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担当主讲教师,缩小课堂与工程现场的差距,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聘请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面向社会、业界和国际聘任高水平专家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3.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工程(或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岗位培训、出国考察,以及与企业深度合作,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到工程现场实践等,进一步提升一线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
(四)以制度为保障,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组织管理: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采取单独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籍管理政策,成立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依托这两个学院进行单独管理。建立《茅以升学院学生遴选办法》和《詹天佑学院学生遴选办法》,同时建立淘汰机制,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并不断优化学生遴选办法。
2.教学条件: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在教学资源上享有一定的特殊配置,如:同等条件下,学生在申报各种课外基地活动、大学生SRTP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时可优先考虑;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国家级的学科竞赛,学校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学校各级实验室、基地均全部面向学生开放,并保证生毕业设计所需的充分的实验场所条件;借阅图书资料,享受与硕士研究生同等待遇等。
3.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优先保障卓越工程方案的执行,包括:专项活动经费、学生实习交通经费(提高为普通本科生五倍);获奖学金的学生人数不小于总人数的75%等相关措施。设立“茅以升学院专项奖学金”和“詹天佑学院专项奖学金”,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和增加奖励力度。
4.教师政策:学校及各专业均制定了《教师评聘与考核办法》、《加强教师工程经历的办法》,并且有聘请企业教师的具体方案。学校建立了教师奖励和保障机制,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优秀导师给予表彰、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团队的创新实践和自主科研活动等教学工作计入院(系)和教师本人的教学工作量。
二、意见和建议
在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我校基本建立起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机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我们仍然感到有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1.关于面试推荐研究生学位指标:在推荐卓越计划工作中,免试研究生指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目前我们所进行的各类型的人才培养,所需指标都是在学校内部协调,非常有限,希望教育部能支持;
2.对企业接受学生和教师实习的政策支持: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业和企业是参与工程师培养的,通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下达指令计划,企业按计划组织大学生实习。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没有及时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大学生到企业实习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企业受商业机密、安全问题等因素制约,接受大学生实习、参与工程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学生顶岗实习难度大,实践能力提高受到极大制约。希望国家能够制定有利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政策导向。
3.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但是,现在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和社会经历不足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必须正视的问题。由于目前的企业管理体制和政策体制,使教师到工程现场学习、实践的机会较少,由此导致部分教师缺少相关的工程实践背景。学校要进一步拓宽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渠道,同时也希望国家能制定有利于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政策导向。
4.经费支持:学生到现场实习、国际工程实践训练等,需要大量经费,学校虽能解决一些,但仍然不足,希望国家能有配套的经费支持。
第五篇: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教育部批准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上海大学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非常荣幸地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根据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工作。以下简要汇报学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采取的一些举措和工作进展情况。
一、工作进展报告
工程教育改革既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更是一个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过程。
(一)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培养计划(方案)
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对工程教育有了重新认识,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有了较深的理解。比如,我们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上新的认识是:(1)创建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教育平台,扩展和提升对工程项目研发和工程教育的支撑能力,营造使学生成材的工程环境。(2)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工程素质和能力。
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强化基础直面工程工程教学工程教育基础理论教学工程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实践能力机电工程设计院工程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研发与应用研究工程实践创新思维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与教学平台工程研发平台工程案例实训工程项目实习工程教育体系工程教学平台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图1 总体方案架构
我们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上新的认识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分三个层次,即:应用型(本科)、设计型(硕士)和研发型(博士)。应用型(本科)实施“3+1”模式(四年制本科),即在校累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实习和毕业设计1年。设计型(硕士)的培养模式采用校内培养(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教学)、企业工程实践(企业顶岗工作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制2年的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的1、2学期集中完成上述课程,自第一学年第3学期开始进入合作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和课题研究。研发型(博士)的培养学制为3年,第一学年在相对集中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就开始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课题研究的基础准备(如基本文献调研,最迟在第二学年开始必须围绕合作企业的重要技术需求开展课题研究。研究课题在“双导师”(企业工程师与我校教师)商议指导下加以确定,确保研究课题既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又具备一定深度的理论价值。
(二)设置直面工程的新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框架设置新的课程体系,例如机械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框架设计了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征:(1)强化实践环节,专业课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33%以上。新课程体系直面工程,在强化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针对机械工程的特点,大大增加实验环节,将机械专业知识点讲授和工程实验实践的学时比例提高到至少2:1,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2)以工程实例为对象进行讲授,工程实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体系以若干个工程实例为核心,把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3)新课程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培养和考核。(4)新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精简,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关联知识间的孤立讲授。
(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建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拉动的教学模式
例如,我们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模式是:(1)进行拉动式训练(工程任务驱动),反复递进训练,强化工程文化。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同时要逐步向兴趣驱动教学模式转变,进一步向工程哲学提升。围绕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
(2)突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的研讨性和实践性环节设置。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梳理现有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工程文化;增加实践性和研讨性课程比例;扩大开放性实验、实训和实习;强基础重实践,工程化成系统。
(3)引进了法国工程师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授课内容,采用以项目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形式,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项目研究,学生撰写策划报告和实施方案,进行小组答辩,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分。部分课程采用了“理论课+习题课+实验课+课外学习”的工程师教学模式,从全方位培养学生。这类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协调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2、完善实验平台建设
拍摄实习录像,制作实习课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目前已基本完成“钢铁的冶炼”、“金属的铸造”、“金属的压力加工(锻造和轧制)”、“钢铁的热处理”等部分实习课件的加工、制作。并且尝试在生产实习时采用“金属的铸造”部分的实习课件进行学习,学生反映良好,认为通过该课件,他们看到了在原实习单位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在校内开设“金属材料工程实验技术(1-3)”课程,在校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通过本校试验平台和实习基地的完善,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积极开展,认真搞好实验室建设的调研和整体规划,提出可行的总体方案,整合场地和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为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打好基础改善了实验条件。
3、建立主干课程网络系列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除采用课堂讲授、自学讨论、教授讲座以及实验课等多种形式外,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倾力打造、完善了12门主干课程的网络系列课程,建立起“金属材料工程”主干课程网络系列平台。同时,“材料工程网络系列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
4、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1)从宝钢、上海汇众汽车、荷兰帕纳科公司等大型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为学生授课,开展座谈,使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技术的新进展和增加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2)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建设。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企业为学生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参观的基地、基础实习的基地,而是正在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例如: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上海克来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已达5年以上时间。该产学研基地每年接受实习人数60人。同时,整合克来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工程训练中心的机电装备自动生产线及工业机器人工程的实训资源,建立“机电装备自动线及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实验室,承担本科生机电装备及机器人技术实训教学任务、专业课程project、生产工程project、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任务。2010年9月起已在该实践基地开展了“机器人与机电一体系统”、“制造系统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等课程的课程实验和课程project等实践教学活动。
上海大学和卡尔蔡司集团的合作主要围绕着该方面人才的培养展开,其中包括双方合作开设面向机械类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实习课程(以卡尔蔡司工厂为基地),这些课程已列入上海大学本科教学计划。并计划每年组织面向社会的技术讲座和交流活动,推动国内该项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卡尔蔡司还帮助上海大学完善了坐标测量技术的实验环境。
此外,我们还与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签署建立了产学研实习基地。我们已与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达成共识,将根据该所人才的需求,与该所共同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学生将通过校内课程的学习,以及在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实习基地的实践,掌握金属材料的检测、失效分析等相关知识,加强该方面的工程能力的培养。
(四)试点培养和国际化培养
1、创办卓越工程师能力强化班
上海大学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选择并组建由31名2008级学生组成的卓越工程师能力强化班,试点班由专人负责,实施专业导师制,导师全程跟踪引导,强化研究型教学及创新性实验,改进并采用新的课程授课方法及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及个性化培养。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分类,再以课程组形式深入研究,研究试点班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已成立以下课程组及教学团队:① 制造基础及工艺、② 机械设计基础、③ 数字化设计、④ 机器人与机电一体系统、⑤ 制造系统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除其中机械设计课程组外,四个课程组均按课堂教学与实验的时间比例为2:1的要求,重新整合和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时数。大幅度减少理论性讲授的学时,大幅度增加实践和项目运作的学时。为落实高地建设计划还相应成立6个子项目组,目前按计划实施。
2、开拓国际化培养途径
探索工程教学的国际合作模式,我校多次派出代表团赴国外著名大学进行调研,就工程教育的理念及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①合作开展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与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合作:SHU-WPI联合开展本科生毕业设计。于2010年8月至10月启动美中本科生第一轮毕业设计项目。
② 海外实习与交换生项目:多项赴美暑期交流项目,参观访问了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肯纳公司、凯捷公司等。
③ 国际课程的学习。我们与美国肯纳公司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学校和公司的优势和特长,采用优势互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聘请该公司资深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部门经理,在大学高年级开设基本产品技术课程及个人职业素质类课程,帮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为今后更快地适应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做准备。肯纳公司在上海大学开设了多达16门课程。课程主要分职业素质课程和产品技术课程两大部分。同时,肯纳公司还将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让学生更接近企业,在相互了解沟通中为未来进入企业做好心理和实践能力的准备。该项目于2010年5月11日正式启动。
(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计划和学科竞赛
学校将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积极引导。深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项目,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团队建设规划与活动计划,完成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项目立项工作,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工作。规范大学生科创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定期进行检查。
2010年6月,上海大学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所有五个项目均获奖。其中“废墟搜救机器人”、“爬墙云梯”二个项目获二等奖;“全自动地震避难求救床”、“多功能移动救灾机器人”、“地震废墟搜救装置的研究”三个项目获三等奖。此外,上海大学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2010年5月,我校机自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第十届科技活动周上展出。本次成果展分别展出了全国高校由创新实验计划、创业教育、学科竞赛三个大类中所挑选出的25件优秀作品。我校的“全自动智能化树干涂白机”成功入选并参加了本次的成果展。
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一个特色。在导师指导下,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踊跃参加各竞赛组的活动,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我校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已获得各类国家级和省市级奖58项。其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8项、国家级二等奖14项,省市级一等奖1项、省市级二等奖7项、省市级三等奖9项。
二、主要存在问题与对策
(1)学生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式还不够适应,学生课程时间分散,无集中的团队科研项目时间。
对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考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认真程度、效果和综合能力。克服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等问题。实现从“学习成绩”评价向“学习成效”评价的转变,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将学生代表加入到改革小组会中,并加强学术导师的交流和任课教师的交流。组织指导好学生选课,保证每周有一天的集中课程项目实践时间。
(2)试点班选课与考试方法与现有教学管理体系的冲突。试点班的教学计划还需要加强与现有的体系的磨合。相互加强沟通和理解。包括能突破关于平时成绩30%的大限。
(3)实验人员的配备成为影响工程教育改革的瓶颈。工程教育改革中对实验环节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现面临实验人员的退休及新留校的许多硕士因为待遇低,面临新的人才流失问题,希望得到上级领导重视。
初步解决思路:让有关实验老师参入相关科研项目,在搞好实验的同时、提高学术水平、及培养创立新实验的本领,并同时可提高收入,稳定新进的年轻的实验人员。
(4)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身缺乏工程背景。对策:要求教师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研究和实践,首先使自己具备工程背景和工程素质,并将项目研究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系统中工作半年至1年;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组团队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项目的运作等进行动态研讨和总结,不断加以改善。以教改立项和实施为抓手,稳妥推进教学改革。
考虑到工程教育改革课程体系的调整,必然伴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这需要教师们投入大量的精力。这需要学校和学院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以及教师培训和提高的措施。对承担教学、实验任务教师,在绩效考核中按照承担的教学时数倍率式地给予业绩考核;在职称评定、教学科研奖励方面降低其科研任务、发表论文数等方面的奖励,确保中青年教师乐于“冲锋陷阵”。
(5)企业的积极性。卓越工程师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重要。我们目前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已选择了一些相关企业进行接洽和联系,希望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现以高校学生为核心的培养机制和体制。但要保证培育基地的正常运作,还需企业的大力配合。
希望:如教育部能给予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如:免税政策,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目前,企业最担心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安全问题。如能提供一些经费,用于购买学生的保险,将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上海大学 2010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