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南大学卓越计划工作进展情况
中南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情况汇报
一、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
1.建立了“3+1;1+1;1+2”的培养模式,实施三段式的多级进入、有条件转换、分流出口的培养流程。
2.遴选10+4个试点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确定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0个专业为试点专业,逐步扩大专业范围,2011年新增软件工程、采矿工程、测绘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4个专业。
3.招收3届试验班学生。2009年试验班229名学生采取提前批次录取,入校后通过双向选择分流到7个试点专业;2010年试验班330名学生中有9个试点专业采取提前批次录取,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方式在入学的新生中招收。2011年14个专业420名学生全部采用提前批次录取。
二、改革培养体系
1.加强学科交叉,突出工程能力,强化工程素质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将与生产工艺、设备等有关的课程安排在企业授课,将毕业设计、论文等安排在现场进行,增设“企业案例分析”等课程;开设企业管理、领导艺术、企业经营、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工程管理、工程师职业道德和环保等课程,促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授课教师深入结合工程实例、工程要求、行业标准、规范等内容进行讲授。开展结合生产实际的案例式教学,1/3的课程教学和考核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考核形式多样化。
3.鼓励试点专业学生早期进入科研。利用学校科研优势,推动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试点专业学生双开放,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培养学生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4.开设“荣誉讲坛”。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营造精英成长氛围与创新文化、拓宽学生创新视野。
5.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全面推行课程选修制、实验开放制、科研参与制、专业转换制、灵活学制。
三、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
1.建立联通式管理机构。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企业领导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企业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的实施。成立由资深教授、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实施“卓越工程培养计划”提供咨询。二级学院、合作企业成立工作班子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保证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的顺利实施。
2.构建校企合作框架。学校与联合培养的企业签订相关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合作的条件和职责。目前已与中国铝业公司、海亮集团等22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申报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全部通过初评。
3.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定位,依托与我校学科特色紧密联系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双参三联合”工程实践教学机制: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校企联合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
4.对工程试验班的学生从大一开始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从大二开始选派具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做导师,从大四开始配备企业工 程导师,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5.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为契机,整合企业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能力训练平台、工程技术开发平台、生活保障平台以及实践教学信息系统,形成完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条件。
四、推动国际化教育平台
1.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面向世界工程的教育框架。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部分课程全英语教学。
2.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学者、企业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支持学生海外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企业实习等交流活动。
3.引进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共建工程教育联合体,建立国际化交流和人才培养基地。与莫纳什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探索建立学生交流培养模式。
五、建立创新管理机制
1.优化管理机构,理顺管理机制。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决策机构、顾问机构、主要行政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合作企业是培养实施的主体地位,均成立培养工作班子并联合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2.制定《中南大学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包括专业退出、转换和转入等相关政策,明确了多项激励政策:试点专业60%-80%本科生可免试攻读研究生,提高奖学金覆盖面等。中南大学
2011-7-13
第二篇:中南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情况汇报
中南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情况汇报
一、工作进展情况
1、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
(1)建立了“3+1;1+1;1+2”的培养模式,实施三段式的多级进入、有条件转换、分流出口的培养流程。
(2)遴选10个试点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确定冶金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0个专业为试点专业,逐步扩大专业范围。
(3)招收2届试验班学生。2009级试验班学生采取提前批次录取,入校后通过双向选择分流到7个试点专业;2010级试验班学生中有9个试点专业采取提前批次录取,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方式在入学的新生中招收。
2、改革培养体系
(1)加强学科交叉,突出工程能力,强化工程素质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将与生产工艺、设备等有关的课程安排在企业授课,将毕业设计、论文等安排在现场进行,增设“企业案例分析”等课程;开设企业管理、领导艺术、企业经营、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工程管理、工程师职业道德和环保等课程,促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授课教师深入结合工程实例、工程要求、行业标准、规范等内容进行讲授。开展结合生产实际的案例式教学,1/3的课程教学和考核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考核形式多样 化。
(3)鼓励试点专业学生早期进入科研。利用学校科研优势,推动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试点专业学生双开放,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培养学生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4)开设“荣誉讲坛”。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营造精英成长氛围与创新文化、拓宽学生创新视野。
(5)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全面推行课程选修制、实验开放制、科研参与制、专业转换制、灵活学制。
3、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
(1)建立联通式管理机构。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企业领导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企业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的实施。成立由资深教授、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实施“卓越工程培养计划”提供咨询。二级学院、合作企业成立工作班子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保证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的顺利实施。
(2)构建校企合作框架。学校与联合培养的企业签订相关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合作的条件和职责。目前已与中国铝业公司、海亮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3)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定位,依托与我校学科特色紧密联系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双参三联合”工程实践教学机制: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校企联合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
(4)对工程试验班的学生从大一开始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从大二开始选派具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做导师,从大四开始配备企业 工程导师,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4、推动国际化教育平台
(1)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面向世界工程的教育框架。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部分课程全英语教学。
(2)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学者、企业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支持学生海外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企业实习等交流活动。
(3)引进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共建工程教育联合体,建立国际化交流和人才培养基地。与莫纳什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探索建立学生交流培养模式。
5、建立创新管理机制
(1)优化管理机构,理顺管理机制。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决策机构、顾问机构、主要行政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合作企业是培养实施的主体地位,均成立培养工作班子并联合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2)制定《中南大学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包括专业退出、转换和转入等相关政策,明确了多项激励政策:试点专业60%-80%本科生可免试攻读研究生,提高奖学金覆盖面等。
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加快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加强宣传力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制定企业实习和挂职的相关约束和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扶持政策等。
2、教育部统一制定有关学生在企业学习、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
3、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生均经费下拨标准。
4、增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
5、从国家层面提供国际交流机会,营造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环境,搭建国际教育平台,推动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
中南大学
2010-11-23 4
第三篇: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长安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并结合校情,认真落实培养方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各项工作,保障了计划实施的顺利进行。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概况
长安大学“卓越计划”的开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发挥学科优势,传承专业历史,强化专业特色,坚持工程技术主线,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构建体现“大工程观”、“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校工程专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卓越计划”自2010年起,相继在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资源勘查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中实施且已全部实现招生,旨在进行本科、硕士层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一体化培养,重点培养卓越工程型人才。截止目前,该项计划共吸纳358名本科层次的学生在读。生源渠道具体有两种:一是学校在本科招生计划中对以上专业单独设置招生计划,以吸收优质生源兼顾社会需求为原则,纳入本科提前批次录取;二是从同年级同类或相近专业遴选符合条件的学生加入“卓越计划”班。
二、组织管理
长安大学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既有校内的知名专家教授,也有
校外的著名学者高工,通过建纲立制、畅通渠道,研议形成多方面的政策制度和规则,从组织上、制度上确保了该项计划的顺利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计划”的实施,审定学校总体方案,调整、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计划各项工作的实施,落实领导小组审定的总体方案等“卓越计划”的各项具体工作。各学院也成立了相应的院务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业系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
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有效整合教学、科研、图书资料、校友资源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各类资源,综合发挥教学条件保障、约束激励和教学监督等各项职能,形成一个目标明确、责权清晰、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有机整体,重点突出工程实践体系模式的建立,加强实验探索环节、实习环节和各类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训环节。
在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各学院根据自身专业建设情况,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提出建设“卓越计划”专业申请,同时提交详细的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小组组织相关专业工程教育专家对学院提交的专业方案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学校领导小组审定。审定同意后方可申请进入国家“卓越计划”。对国家审批进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其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向社会公开,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学校将对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和评价,并建立有相应的退出机制。
同时我校还在企业单位、专业教师和学生间建立形成了良好的意见反馈机制,积极查找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并根据回馈的意见建议,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依托行业和专业特色,加深毕业生在本专业某一领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使其从入门、提高到能直接应用。
三、政策措施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自身条件优势,我校从组织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管理、评优评先等方面精心研究,先后确定出台了《长安大学关于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长安大学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长安大学企业教师管理办法》等文件。各学院就教学管理、毕业标准、联合培养等一些具体问题也有明确的实施细则和措施。如:《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实施细则》、《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师管理实施细则》、《长安大学资源学院、延长油田股份公司联合培养合同书》、《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工程机械卓越工程师课程团队管理办法》等(学校政策措施文件见附件1)。
四、培养模式
1.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我校在制(修)定“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时,坚持“特色建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培养“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型人才,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即“3+1”模式进行(3年在校学习、累积1年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学习)。整个培养过程是逐级渐进的过程,其培养方案由校内学习、企业学习两部分组成,对校内培养方面,完善整合了课程体系,合理确定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逐门进行了讨论和修订,规范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明确了每门课程的功能定位,完善了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对企业培养方面,根据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补充完善了原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内容,突出了生产实习和案例教学(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见附件2)。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我校“卓越计划”专业已经构建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系统全面的完成了教学内容改革。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了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写作、表达与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应拓宽学生在组织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面。通识教育课程总学时为1216学时。在专业教育方面,突出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类课程,构建出凸显工程特色的教学体系,形成“基础+实践类课程”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工程应用课程”的模块化培养体系。
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构建多模块交叉的综合性课程体系。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安排,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建设。同时,针对各模块的工程应用实际需求,开设了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各模块之间可以交叉选修,规定选修课程最低学时260学时,为“宽口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基础。二是集成、加强、更新,构建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依托长安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太白、略阳等众多校属实习基地,整合了多门相关实践课程,使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实习融为一体;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累计不少于1年的实习实训。并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初步独立解决专业应用问题的能力;以课程教学实验为基础,开设了开放性、创新性试验。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设计和安排试验,教师协助指导,并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科技竞赛,接受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的训练和熏陶,并有充分展示能力的机会(代表性课程教学大纲见附件3)。3.教学方法改革
我校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研究了多种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目前较成熟的主要有“探究—研讨教学法”、“ 主动学习促进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 新程序教学法”、“ 实例教学法”等等。这些无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2011年8月,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取得了陕西省二等奖的良好成绩。
五、师资队伍
在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进程中,在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方面,我们也具体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建立院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卓越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应是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学术造诣以及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我校通过“自由申报、择优录取”的形式,遴选出了首批“卓越计划”试点班的校内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学校制定政策,面向社会、企业和行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参加我院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
二是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学校优先聘请有企业经历的专兼职教师,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三是逐步建立完善与“卓越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计划”、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的教师实施政策激励,鼓励教师按照“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推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有培训、有考核、有督导、有经费支持,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或评聘合同挂钩,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是组织卓越工程师教研室年轻教师进行外语培训,赴国外相关院校进
行培训学习,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与国际接轨,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
六、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整合成立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成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相继与行业领军企业、“新型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目前,已有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48家企业挂牌“长安大学校外联合培养企业”。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1]12号),批准我校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实行联合培养,该公司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成为我校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2年8月,电控学院2010级“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试点班在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校企双方均按照事前协议内容,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初显成效,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既定目标。这一成功合作对于推进校企联合培养、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国际化
卓越人才培养应及时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脉动,配合企业“走出国门”。应对国际竞争的需求,我校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工程师作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积极利用国外先进工程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的同时,教师学生应参加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努力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因此,近两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参考国外著名院校的课程要求,重新编写修订专业课程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工程实践和专家前沿讲座等方面 的内容;二是学校给政策支持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或到跨国企业兼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在教学环节上尽可能采用全英文教材或者参考国外著名大学所使用的教材,题写英文教学大纲,对某些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四是支持学生出国(境)短期交流,积极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譬如:2012年3至5月期间,学校选派了5名学生前往美国田纳西大学,直接参与该校的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并完成相关课程设计;2012年7至8月期间,在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组织13名国际志愿者利用暑假时间成功举办了“西安-深圳-香港”全浸式英语夏令营。另有从2010年8月至今,学校先后邀请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施阳副教授、日本奥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冈片功先生等多名外籍专家教授来校为全校师生做了12场生动精彩、影响较大的专业主题学术报告。
八、其他
“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我校其他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重组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根据《长安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若干意见》精神,“卓越计划”将在我校所有工科专业中逐步实施,拟每年申请新增2-3个专业为卓越工程计划专业。2012年我校地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已向教育部提出申请,期待教育部批准。
在此,有一个问题要予以说明,2010年我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申请“卓越计划”时,因没有相应行业标准致使未能获批,但我校将该专业一直按“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一)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认真学习贯彻有关工程教育精神的基础上,我校将紧紧围绕着“卓越
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继续强化工程教育,着力培养执业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增开专业职业技能相关课程,培养在校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
2、积极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卓越计划”实施各环节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大力加强急需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抓好课堂教学,推进研究生助教制度,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4、以创新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为基地,结合各种创新竞赛项目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真题真做、自己动手完成作品,提高校内实践训练效果;
5、继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增强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搞好“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教师与管理人员的轮训与交流。
(二)有关建议
1、加大对“卓越计划”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可度。明确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层次和地位,特别是和目前“工程硕士”的区分问题;明确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国家贷款、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定等方面和普通专业学生享有相同的待遇和政策支持。
2、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划拨经费、设立相应的职能机构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理顺和协调学校与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的关系,建立完整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保证专项经费的落实与有效使用。
3、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与国家其他部门协调制定与“卓越计划”相适应的师资选训制度,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及企业内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2010年我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申请“卓越计划”时,因没有相应行业标准致使未能获批,但我校将该专业自2011年开始招生,并按“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希望教育部尽快解决该问题。
5、我校第一批卓越计划专业2010级学生现在已进入大三阶段学习,今年面临推免研究生问题,请教育尽快给予政策支持。
第四篇: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长安大学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根据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的要求,现将长安大学“卓越计划”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学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组织上、制度上确保该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及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计财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实验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组成,全面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组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实验室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及相关学院教学院长、工程教育专家、部分企业领导组成,下设“卓越计划”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开展工作。
二、确定了“卓越计划”实施的步骤和范围。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拟在六个专业实施试点“卓越计划”。对拟实施的六个专业分分专业进行试点,即:2010年试点一个专业,即自动化(交通信息与控制)专业,30人;2011年再新增两个专业,每专业30人;2012年扩展到拟开设的六个专业,每专业 30人。2010年同时在其他拟实施专业做好相关工作。2011年开始将“卓越计划”生源列入每年的招生计划执行。
三、根据“卓越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制定相关的培养政策,学校已经分别在学院和学校不同层面着手开展各项工作。
第一,为了规范“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层面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制定学校统一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位授予工作的相关规定;学校“卓越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制定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任课教师管理办法;试点班学生的评优、评先及推免工作应区别于普通在校生。基于以上几点,需制定以下有关文件:
1.《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办法》,以《长安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为基础进行制定,对相关条款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学生淘汰分流、学位授予等相关内容。
2.《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应主要包括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和实习实训等费用。
3.《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任课教师管理办法》,应主要包括任课教师的选拔、聘用、考核、课酬支付标准及相关的优惠政策。
4.《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生推免研究生有关规定》,应规定推免的条件、比例、方向选择等。
5.《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评优、评先有关规定》。对试点班的学生进行评优、评先应区别于普通在校生,选拔条件应予 以适当宽松。
第二,学院层面。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确定2010“卓越计划”学生的来源及组建形式、学生在籍期间(校内和企业)的学习方式、合作培养企业的确定、与企业应签订的联合培养合同书、校内任课教师及企业指导教师的选聘条件、试点专业的正式培养计划等。基于以上几点,需制定以下文件:
1.《××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学生的来源及组建形式、学习方式、课程考核、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等。
2.《××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师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应该包括:校内任课教师的选聘与管理、合作培养企业指导教师的选聘与管理等。
3.《××学院××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应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学制、专业介绍、培养标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企业培养阶段完成的内容等项进一步完善。
4.《长安大学××学院、××公司联合培养学生合同书》,应主要包括联合培养形式、双方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四、对教育部配套政策实施办法等意见和建议。
1.“卓越计划”学生毕业后,大多将以免推研究生的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样,这些学生的免推研究生招生指标的落实就成为一个限制瓶颈。所以,是否能请教育部与学位办等部门协商,根据每年各学校“卓越计划”毕业生的人数和实际情况划拨一部分专用指标 用于“卓越计划”毕业班学生。
2.关于在企业一年的实习实训阶段,由于企业毕竟是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许多企业实际上现在是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而且学生进企业实习也要产生大量的费用,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关费用的支出,鉴于此,教育部是否能够考虑为各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一定经费支持。
3.为了鼓励企业接受“卓越计划”学生的实习实训,教育部是否能够协调有关部委,给予接受“卓越计划”学生的企业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像减免一定的税赋等。
4.建议教育部出面,和全国500强企业协商,授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以利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以带动其它企业跟随。
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五篇: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教育部批准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上海大学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非常荣幸地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根据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工作。以下简要汇报学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采取的一些举措和工作进展情况。
一、工作进展报告
工程教育改革既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更是一个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过程。
(一)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培养计划(方案)
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对工程教育有了重新认识,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有了较深的理解。比如,我们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上新的认识是:(1)创建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教育平台,扩展和提升对工程项目研发和工程教育的支撑能力,营造使学生成材的工程环境。(2)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工程素质和能力。
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强化基础直面工程工程教学工程教育基础理论教学工程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实践能力机电工程设计院工程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研发与应用研究工程实践创新思维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与教学平台工程研发平台工程案例实训工程项目实习工程教育体系工程教学平台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图1 总体方案架构
我们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上新的认识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分三个层次,即:应用型(本科)、设计型(硕士)和研发型(博士)。应用型(本科)实施“3+1”模式(四年制本科),即在校累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实习和毕业设计1年。设计型(硕士)的培养模式采用校内培养(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教学)、企业工程实践(企业顶岗工作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制2年的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的1、2学期集中完成上述课程,自第一学年第3学期开始进入合作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和课题研究。研发型(博士)的培养学制为3年,第一学年在相对集中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就开始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课题研究的基础准备(如基本文献调研,最迟在第二学年开始必须围绕合作企业的重要技术需求开展课题研究。研究课题在“双导师”(企业工程师与我校教师)商议指导下加以确定,确保研究课题既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又具备一定深度的理论价值。
(二)设置直面工程的新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框架设置新的课程体系,例如机械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框架设计了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征:(1)强化实践环节,专业课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33%以上。新课程体系直面工程,在强化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针对机械工程的特点,大大增加实验环节,将机械专业知识点讲授和工程实验实践的学时比例提高到至少2:1,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2)以工程实例为对象进行讲授,工程实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体系以若干个工程实例为核心,把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3)新课程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培养和考核。(4)新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精简,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关联知识间的孤立讲授。
(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建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拉动的教学模式
例如,我们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模式是:(1)进行拉动式训练(工程任务驱动),反复递进训练,强化工程文化。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同时要逐步向兴趣驱动教学模式转变,进一步向工程哲学提升。围绕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
(2)突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的研讨性和实践性环节设置。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梳理现有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工程文化;增加实践性和研讨性课程比例;扩大开放性实验、实训和实习;强基础重实践,工程化成系统。
(3)引进了法国工程师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授课内容,采用以项目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形式,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项目研究,学生撰写策划报告和实施方案,进行小组答辩,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分。部分课程采用了“理论课+习题课+实验课+课外学习”的工程师教学模式,从全方位培养学生。这类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协调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2、完善实验平台建设
拍摄实习录像,制作实习课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目前已基本完成“钢铁的冶炼”、“金属的铸造”、“金属的压力加工(锻造和轧制)”、“钢铁的热处理”等部分实习课件的加工、制作。并且尝试在生产实习时采用“金属的铸造”部分的实习课件进行学习,学生反映良好,认为通过该课件,他们看到了在原实习单位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在校内开设“金属材料工程实验技术(1-3)”课程,在校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通过本校试验平台和实习基地的完善,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积极开展,认真搞好实验室建设的调研和整体规划,提出可行的总体方案,整合场地和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为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打好基础改善了实验条件。
3、建立主干课程网络系列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除采用课堂讲授、自学讨论、教授讲座以及实验课等多种形式外,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倾力打造、完善了12门主干课程的网络系列课程,建立起“金属材料工程”主干课程网络系列平台。同时,“材料工程网络系列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
4、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1)从宝钢、上海汇众汽车、荷兰帕纳科公司等大型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为学生授课,开展座谈,使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技术的新进展和增加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2)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建设。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企业为学生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参观的基地、基础实习的基地,而是正在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例如: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上海克来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已达5年以上时间。该产学研基地每年接受实习人数60人。同时,整合克来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工程训练中心的机电装备自动生产线及工业机器人工程的实训资源,建立“机电装备自动线及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实验室,承担本科生机电装备及机器人技术实训教学任务、专业课程project、生产工程project、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任务。2010年9月起已在该实践基地开展了“机器人与机电一体系统”、“制造系统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等课程的课程实验和课程project等实践教学活动。
上海大学和卡尔蔡司集团的合作主要围绕着该方面人才的培养展开,其中包括双方合作开设面向机械类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实习课程(以卡尔蔡司工厂为基地),这些课程已列入上海大学本科教学计划。并计划每年组织面向社会的技术讲座和交流活动,推动国内该项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卡尔蔡司还帮助上海大学完善了坐标测量技术的实验环境。
此外,我们还与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签署建立了产学研实习基地。我们已与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达成共识,将根据该所人才的需求,与该所共同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学生将通过校内课程的学习,以及在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实习基地的实践,掌握金属材料的检测、失效分析等相关知识,加强该方面的工程能力的培养。
(四)试点培养和国际化培养
1、创办卓越工程师能力强化班
上海大学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选择并组建由31名2008级学生组成的卓越工程师能力强化班,试点班由专人负责,实施专业导师制,导师全程跟踪引导,强化研究型教学及创新性实验,改进并采用新的课程授课方法及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及个性化培养。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分类,再以课程组形式深入研究,研究试点班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已成立以下课程组及教学团队:① 制造基础及工艺、② 机械设计基础、③ 数字化设计、④ 机器人与机电一体系统、⑤ 制造系统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除其中机械设计课程组外,四个课程组均按课堂教学与实验的时间比例为2:1的要求,重新整合和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时数。大幅度减少理论性讲授的学时,大幅度增加实践和项目运作的学时。为落实高地建设计划还相应成立6个子项目组,目前按计划实施。
2、开拓国际化培养途径
探索工程教学的国际合作模式,我校多次派出代表团赴国外著名大学进行调研,就工程教育的理念及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①合作开展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与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合作:SHU-WPI联合开展本科生毕业设计。于2010年8月至10月启动美中本科生第一轮毕业设计项目。
② 海外实习与交换生项目:多项赴美暑期交流项目,参观访问了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肯纳公司、凯捷公司等。
③ 国际课程的学习。我们与美国肯纳公司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学校和公司的优势和特长,采用优势互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聘请该公司资深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部门经理,在大学高年级开设基本产品技术课程及个人职业素质类课程,帮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为今后更快地适应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做准备。肯纳公司在上海大学开设了多达16门课程。课程主要分职业素质课程和产品技术课程两大部分。同时,肯纳公司还将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让学生更接近企业,在相互了解沟通中为未来进入企业做好心理和实践能力的准备。该项目于2010年5月11日正式启动。
(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计划和学科竞赛
学校将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积极引导。深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项目,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团队建设规划与活动计划,完成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项目立项工作,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工作。规范大学生科创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定期进行检查。
2010年6月,上海大学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所有五个项目均获奖。其中“废墟搜救机器人”、“爬墙云梯”二个项目获二等奖;“全自动地震避难求救床”、“多功能移动救灾机器人”、“地震废墟搜救装置的研究”三个项目获三等奖。此外,上海大学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2010年5月,我校机自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第十届科技活动周上展出。本次成果展分别展出了全国高校由创新实验计划、创业教育、学科竞赛三个大类中所挑选出的25件优秀作品。我校的“全自动智能化树干涂白机”成功入选并参加了本次的成果展。
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一个特色。在导师指导下,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踊跃参加各竞赛组的活动,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我校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已获得各类国家级和省市级奖58项。其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8项、国家级二等奖14项,省市级一等奖1项、省市级二等奖7项、省市级三等奖9项。
二、主要存在问题与对策
(1)学生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式还不够适应,学生课程时间分散,无集中的团队科研项目时间。
对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考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认真程度、效果和综合能力。克服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等问题。实现从“学习成绩”评价向“学习成效”评价的转变,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将学生代表加入到改革小组会中,并加强学术导师的交流和任课教师的交流。组织指导好学生选课,保证每周有一天的集中课程项目实践时间。
(2)试点班选课与考试方法与现有教学管理体系的冲突。试点班的教学计划还需要加强与现有的体系的磨合。相互加强沟通和理解。包括能突破关于平时成绩30%的大限。
(3)实验人员的配备成为影响工程教育改革的瓶颈。工程教育改革中对实验环节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现面临实验人员的退休及新留校的许多硕士因为待遇低,面临新的人才流失问题,希望得到上级领导重视。
初步解决思路:让有关实验老师参入相关科研项目,在搞好实验的同时、提高学术水平、及培养创立新实验的本领,并同时可提高收入,稳定新进的年轻的实验人员。
(4)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身缺乏工程背景。对策:要求教师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研究和实践,首先使自己具备工程背景和工程素质,并将项目研究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系统中工作半年至1年;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组团队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项目的运作等进行动态研讨和总结,不断加以改善。以教改立项和实施为抓手,稳妥推进教学改革。
考虑到工程教育改革课程体系的调整,必然伴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这需要教师们投入大量的精力。这需要学校和学院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以及教师培训和提高的措施。对承担教学、实验任务教师,在绩效考核中按照承担的教学时数倍率式地给予业绩考核;在职称评定、教学科研奖励方面降低其科研任务、发表论文数等方面的奖励,确保中青年教师乐于“冲锋陷阵”。
(5)企业的积极性。卓越工程师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重要。我们目前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已选择了一些相关企业进行接洽和联系,希望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现以高校学生为核心的培养机制和体制。但要保证培育基地的正常运作,还需企业的大力配合。
希望:如教育部能给予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如:免税政策,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目前,企业最担心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安全问题。如能提供一些经费,用于购买学生的保险,将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上海大学 2010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