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街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
统筹城乡资源推动科学发展
——上街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
去年以来,上街区紧紧围绕“到2015年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以统筹城乡各类资源为途径,着力搭建“五联三创”平台、实施“千户联建”行动,大力选派科级干部驻村任职,充分激发调动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群众三个层面的积极作用,开创了驻村帮扶工作新局面,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搭建“五联三创”平台,实现组织互联
建立以领导干部、区直部门、规模企业、公共单位、后备干部与农村党组织结对联建,共创和谐村、富裕村、“五好”村级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五联三创”平台,引导城乡各类资源互动交融,实现了组织互联。
1、创新联建模式。改革传统的城乡“一对一”帮扶模式,同时选派县处级领导干部、区直机关、驻区公共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党组织和后备干部与农村党组织结对联建,建立起“多对一”的全方位、立体化联建模式。全区30个行政村与联建单位党组织累计签订《结对联建协议书》90份,形成农村调研报告和联建工作方案80余份,确定联建项目112项,开展农村一线调研860人次。河南黑马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与石咀村党总支结对联建后,注资成立专门投 1
资农业项目的河南双羽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花卉生产基地,一期成功流转土地160亩,建设日光温室80座,将村民培育成为产业工人参与花卉种植、管理、加工,使参与村民每月获益近千元,提升了村民富裕程度。上街农信社党支部与郊段村结对后,为该村12户独立创业人提供创业资金219万元,为该村区域内企业注资1930万元,有力推动了该村经济发展。
2、拓展联建内容。将联建内容确定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党员互助、优势互补、统筹互动等6个方面,引导各联建单位在活动阵地示范化建设上相互帮助、在制度规范化建设上相互促进、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务骨干上相互帮带、在开展党建活动上相互合作、在党建成果运用上相互借鉴。帮助农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措施,找准联建各方优势互补的结合点,开展特色联建活动,逐步形成了城乡统筹、优势互补、双向受益、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新格局。区国土资源局党组为联建的任庄村提供专项规划服务,抽调4名专业人员为该村实地规划测量,提高了任庄村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为该村土地流转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区检察院党支部深入联建的冯沟村开展大量调研,创新开展“1+1+1>3”活动,即联村单位扶持村内一个主要产业、联系1名困难党员、重点帮扶1户困难群众,还聘请农业专家到该村“一村一品核桃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受到村组党员群众一致欢迎。
3、健全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组织联建各项规章制度,细化联建标准,要求各联建单位党组织明确一名党员干部作为联建联络员,在各村村委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套建立了学习、工作、例会和考勤等制度,定期组织联络员和联建后备干部集中学习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交流联建经验,探讨各类问题。对联建工作实行台帐式管理,统一建立组织纪律台帐、信息上报台帐、工作成效台帐和考核检查台帐,确保联建活动取得实效,不流于形式。区档案局后备干部郑淑红充分发挥档案业务优势,帮助联建村整理各类档案60余册,促进了村级事务的规范化管理。
二、实施“千户联建”行动,实现党群互助
为有效激发党员个体积极因素,增强城乡党员互助意识,充分发挥城区党员干部对农村党员农户的帮扶带动作用,我们创新实施了千名区直机关、公共单位党员、干部与被帮扶农村的党员、农户结对帮扶,共建“五好”农户的“千户联建”行动,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带形式,搭建起城乡党员农户“抱团”发展的新平台。
一是助需对接,科学结对。在对农村党员、困难农户的基本情况、困难原因、需求愿望等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的基础上,由帮扶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牵头,按照助需对接的原则,组建帮扶对子1031对。组建时,既充分考虑区直机关、公共单位党员干部的专业特长、个人专长以及部门、单位的业务特点和优势,又充分顾及帮扶对象的所急、所需、所盼,让结对双方找到了最佳“对接点”。
二是细化标准,积极争创。为避免“千户联建”行动流于形式,我们将结对帮扶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化、数字化,提出了结对帮扶双方共创“五好”农户的“硬指标”,即思想觉悟好、发展致富好、邻里关系好、社会公德好、遵纪守法好,并将帮扶对象有一个以上致富项目、家庭收入相对稳定、年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等列入帮扶目标体系,明确要求所建立的帮扶关系原则上2年内不得随意变更。活动中,区直机关、公共单位结对帮扶人员积极了解帮扶对象意愿,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帮扶对策,制定帮扶计划,采取送观念、政策、技能、信息、岗位等办法,积极为帮扶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寻找切实可行的增收项目,实现了扶贫、扶志、扶技、扶路多措并举。区教体局党员了解到联建的方顶村贫困生方远无力承担上大学费用后,积极在全系统发出倡议,组织捐款6000元,解了方远入学就读的“燃眉之急”。
三是全程监控,严格督导。引入台帐式管理办法,对帮扶的党员、干部、农户分门别类建立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年终考核时,将党员干部“千户联建”成效与其承担的职能岗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各项结果加权综合计分,一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评先评优的依据。通过建立区、镇(办)、村、单位四方督查考评体系,实施经常性的跟踪
督查,多渠道掌握结对帮扶情况,定期通报督查结果,使结对的党员干部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形成了各帮扶对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喜人局面。截至目前,城区党员、干部带头帮扶农村党员、农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800多项次,为创业党员和农户提供资金195万元,帮助解决就业300余人。
三、选派科级干部驻村任职,实现常态互动
从30个村联建区直单位各选派1名政治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开拓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级干部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实现了驻村干部与村组群众的常态互动,达到了驻村任职工作全覆盖。
1、多层式管理。一是自我管理。要求驻村干部加强学习,作好工作日志,每季度向区驻村办汇报工作情况;二是村级管理。将驻村干部的考勤和主要工作情况作为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开,接受监督;年底,在村级“两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上述职,接受群众评议;三是镇办管理。镇办把驻村干部纳入本单位干部同等管理,定期进行考勤考核;四是派出单位监管。各派出单位领导经常组织人员到村慰问,了解驻村干部表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五是区驻村办督查。区驻村办经常到驻点村暗访督导、入户了解,适时掌握了驻村干部工作情况。
2、立体化考评。研究制定驻村任职工作相关绩效考评办法,考评内容涉及村级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农民致
富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党员群众培训、工作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采取驻村干部自评、村级“两会”测评、镇办考评、区驻村办综合审定的办法,按照考评结果评出优秀等次,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坚持奖惩并举,对工作失职、不落实上级交办任务的给予告诫。
3、全方位服务。一是在工作上支持。落实工作经费和办公设备,指定专人负责协调管理。定期组织发改委、交通局、财政局、民政局、农经委等部门领导对驻村干部进行面对面培训,帮助其掌握各项涉农政策。各派出单位在工作上予以驻村干部最大支持。区农经委积极筹措资金帮助驻村干部侯志祥购买水泵、地埋管,支援石咀村抗旱浇地,有效缓解了该村小麦旱情。二是在生活上关心。各镇办、农村为驻村干部妥善安排了办公场所和住处,方便其工作生活。区国土资源局得知任庄村办公资源紧缺后,新购一台电脑,方便驻村干部王建设开展工作。三是在政治上关爱。在区电视台、《上街时讯》、《上街组工动态》开辟专栏,多角度、多形式宣传驻村干部先进典型。对工作实绩明显、表现特别突出、群众反映良好的驻村任职人员,以区委、区政府名义表彰,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二篇:河南省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帮扶办具体负责,抽调省直机关干部,组成了193个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队,入驻155个试点村和38个艾滋病防治救助重点村开展帮扶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参照省里做法与省工作队一起组成一支庞大的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队伍,全面开展为期3年的驻村帮扶工作。经过持续帮扶,使帮扶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全面发展,整体提高的良好态势,驻村帮扶工作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为了全面了解我省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解决突出矛盾,不断推进帮扶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省帮扶办组织人员采取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2006年以来我省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省抽调机关干部进驻农村开展帮扶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客观需要,是引导农民创业致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合力的重要举措。我省抽调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从2001年开始,连续开展至今。2001年至2003年,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原省委书记陈奎元提出从全省抽调4万名干部到10000个贫困村开展驻村工作;2004年至2006年,为发展县域经济和扶贫攻坚,原省委书记李克强指示在全省开展“联县驻村帮扶”工作,抽调500余名省直机关干部到42个贫困县的96个贫困村和38个艾滋病防治救助重点村开展帮扶工作;2006年8月至今,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原省委书记徐光春部署在全省开展为期三年的“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近年来,驻村帮扶工作在我省广泛开展,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各帮扶单位大力支持,广大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帮扶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真正使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为了进一步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深层次问题,省委、省政府连续抽调机关干部开展了为期9年的驻村帮扶工作,通过驻村帮扶这一载体,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村基本实现了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形成新风尚,村庄面貌呈现新变化,基层组织发挥新作用,因病致贫得到新保障,驻村帮扶工作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欢迎。
二、近年驻村帮扶工作成效
1、高度重视,坚持把驻村帮扶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省委、省政府领导历来心系“三农”,始终把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作为推动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省委书记卢展工上任之初,就深入到郑州、洛阳等省辖市进行实地调研,看望了省委办公厅驻新安县工作队,并作重要指示:“帮扶工作要突出为民,人民群众既有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也有现实利益、具体利益,我们要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事情着手,要认真走访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努力做到情系人民、发展为民。”原省委书记徐光春多次深入各省辖市、县乡村进行调研,并把固始县万岗村作为自己的工作联系点。省委、省政府还成立了由原省委副书记陈全国为组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叶冬松和副省长刘满仓为副组长的省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帮扶办、各派出单位和工作队员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全力以赴搞好帮扶工作。
2、精心组织,努力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帮扶工作的格局。为确保帮扶工作顺利开展,省委、省政府下发了驻村帮扶工作《意见》,省直工作队员入村后,省帮扶办及时跟进,针对帮扶工作情况,印发了工作《要点》,制定了《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考核细则》和《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管理办法》,建立了检查制度、工作通报制度、总队长工作会议制度等,使驻村帮扶工作有章可循,管理规范。对涉及帮扶工作队员生活补助、政治待遇、照顾子女上学、职称评定等问题出台措施,解决队员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在日常管理中,省帮扶办组织人员,深入帮扶村,督促指导帮扶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抽调得力人员,采取“帮扶目标责任公示”等多种方式,对帮扶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激励队员积极投入驻村帮扶工作。据统计,2006年以来,省、市、县(市、区)帮扶村4700多个,三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员20000多人,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驻村帮扶工作格局。
3、创新形式,驻村帮扶工作特色鲜明。创新是推动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广大帮扶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形式、新方法。一些省辖市结合自身实际,分别组织开展了“百村帮建”、“项目建设年”、“农业产业化推进年”、“温暖工程”、“连包帮建”、“111工程”等主题驻村帮扶活动;有的帮扶工作队坚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科学调整当地农业结构;有的帮扶工作队坚持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分别开展了扶贫帮困活动,助学活动,清洁家园活动等,为群众排忧解难;有的帮扶工作队坚持以村民自治为主,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开展智力帮扶,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能力;有的帮扶工作队坚持示范带动,积极培育扶持一批致富典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努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塑造新风貌、形成新机制,不断增强帮扶村可持续发展能力,驻村帮扶工作使中原大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特色农业村、特色经济村、特色文化村、特色产业村和生态环保村等先进典型。
4、多方支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和派出单位的坚实后盾作用。在与有关省辖市帮扶办的领导、工作人员座谈时,参加座谈的人员反映,近年来,省发
改、财政、水利、电力、通信、交通、农业、林业等涉农部门,资金项目持续向新农村建设帮扶村倾斜,支持农村发展。各省辖市、县(市、区)财政也安排了一定规模的配套资金,加大对帮扶村的资金投入。各派出单位认真落实“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领导负总责”的要求,帮助工作队理思路、定措施、谋发展,为所帮扶村选项目、筹资金,多渠道、多层次争取道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生态林业、农田水利、学校危房改造等各类项目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驻村帮扶工作队共为帮扶村协调和引进资金20984万元,引进项目905个;投入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资金8006万元;帮助当地调整高效经济作物面积13.7万亩,调整优质粮食面积27.7万亩;帮助新建乡村道路1228公里,新建学校51所,新打机井1860眼;推广优质畜禽155万只,发展优质果品面积2.4万亩,培养养殖种植专业户7990户;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093期,受训群众211395人次;举办党员培训班1829期,培训党员37326人次,发展新党员951人,帮助协调民事纠纷5036件,驻村帮扶工作解决了困扰农村群众行路难、通讯难、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难题”,帮扶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民主管理深入人心;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社会稳定,新村建设日新月异,全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趋势。
5、防治救助,艾滋病重点村驻村帮扶工作和谐稳定。紧紧围绕“落实制度,扩大成果,搞好结合,营造环境”的帮扶任务,把艾滋病重点村防治帮扶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在疫病防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驻村工作开展以来,省直工作队为38个艾滋病重点村引入资金2亿多元,新修道路239公里,帮助新建学校33所,新建村卫生所38所,打机井412眼,解决了34个村的人畜饮水困难,帮助3000余户患者家庭用上了沼气,培训群众2万人次,2006至2009年年人均增收400多元;组织开展了“艾滋病重点帮扶村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展示了患者的良好精神面貌;工作队主动邀请省、市、县农牧专家到村里开展讲座、咨询活动,现场指导和传授技术,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经济。目前,艾滋病防治重点村大部分患者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患者死亡率已接近正常人群,致孤人员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实现了免费上学、免费就医,适龄初、高中毕业生得到了基本免费的中专职业教育,患者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信心明显增强。
6、搞好宣传,积极营造驻村帮扶工作良好舆论氛围。为激发广大驻村队员和所驻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省帮扶办不断加强宣传报道力度,宣传典型、交流经验、推动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宣传报道工作的意见》,搞好经常性新闻报道工作;编辑印发了《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简报》238期;组织中央驻豫、省、市主要新闻媒体70多家,对18个省辖市36个县(市、区)55个新农村建设帮扶村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期间,召开座谈会30余次,采访干部群众1000多人次,各大报纸、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共发稿1800多篇、图片1200余幅,制作专题网页20多个,网民点击量100多万人次,发表评论、网民跟贴13000多条,互联网上兴起了聚焦“河南新农村建设帮扶”的热潮。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帮扶工作的新成果,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象,展示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展示了帮扶工作队的新风采,在社会各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推进驻村帮扶工作营造了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尽管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帮扶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还有一些帮扶村存在农业发展速度过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不富裕,文明程度不高,村容不整洁,基层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公共事业和综合保障不健全,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创新不足,管理、保障措施不完善,工作成效不明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有的派出单位对驻村帮扶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上有偏差,有些派出单位的领导和工作队员认为,只要给点钱物、联系几个项目就算完成了帮扶任务,对如何为帮扶村理出长远发展思路、建立长效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对帮扶村的整体发展和帮扶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工作队员有浮躁情绪,抓手少,工作不够扎实,脱不开、驻不下、帮不实,不善于做农村工作。二是帮扶资金缺乏,争取项目资金难度大。有的帮扶工作队的反映,由于帮扶资金没有单列,申请帮扶资金项依据不充分,争取帮扶项目资金非常困难;有的项目资金从省里下拨到市里、县里时,被拖延、挪用;有的工作队对项目资金的申报程序、审批政策不熟悉,争取项目资金有难度。三是有的帮扶村群众有较为严重的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借力发展、奋发自强的精神不足,期望值过高,有相互攀比现象。四是有的省辖市组织机构不健全,弱化了帮扶工作职能。
四、工作对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搞好驻村帮扶工作是加强社会义新农村建设,兴农富民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针对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严密组织,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健全机制,多策并举,真抓实干,全面推动驻村帮扶工作。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1、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生产发展。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抗灾、增产能力,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建设农村道路、安全饮水、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探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各种类型人才投身农村建设,为农村持续发展提供长期智力保障;着力提高农村科技应用水平,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扶持一批科技示范户;实施项目带动,引进和援建一批技术成熟、市场广阔、前景良好、风险可控,能促进所驻村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和帮助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帮扶村生产发展;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扩大农业生产集中经营规模和比重,引导农民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比例达到60%以上,提高农业生产的协作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2、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民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稳妥组织劳务输出,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初级阶段中的就业比重,鼓励农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发展个体经济,引进一批带动面大、见效快、进入门槛较低、适合农民个体经营的致富项目,帮助农民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农户创业并发展壮大,吸纳农村劳动力家门前就业;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开办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班,提高农民知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农机操作能手、信息管理能手、农业生产能手、技术创新能手、创业致富能手、普法教育能手,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增加农民农产品销售收入,帮助建设一批农村商业流通项目,完善农村市场体系,鼓励农民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销售利润,增加农民收入。帮扶村8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文明新风。扩大先进文化普及范围,让农民共享先进文化成果,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所驻地区文化资源,进一步充实传统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扶持一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主题鲜明的“特色文化村”,弘扬特色传统文化;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送城市文化下乡、迎农村文化进城”活动,推动城市先进文化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双向交流,实现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良好对接,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村户创建”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科教普法服务团定期到帮扶村开展科教普法服务活动,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知法守法,营造科学发展、文明发展的良好氛围。每村要建成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一个文化书屋,一个信息网络站点,一支文艺宣传队伍,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4、加强资源保护和卫生整治,优化人居环境。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要求,加强农村资源保护和环境卫生整治。加大环境保护政策和知识宣传力度,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倡导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为核心的绿色生活方式,切实保护好当地土地、水、森林、矿产、渔业、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帮助引进推广一批资源节约和污染防治应用技术,扩大新能源和新材料在农村的使用范围;积极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发动群众,清除村内及周边垃圾、污水、路障、淤泥;通过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厨、改厕、改圈;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实现村庄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培养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指导帮扶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完善村镇建设规划,逐步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的村庄向相对集中的社区转变,使村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对于已经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村庄,引导和督促农民按照规划落实;帮助帮扶村建立一套环境卫生保洁制度,组建一支卫生保洁队伍。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民主进程。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管理新机制。选准配强村两委班子,引导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技能、学先进,争当政治上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争创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
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党支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农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基层党支部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通过搭建舞台、正确引导、创业扶持,支持“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发挥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调动农民参政议事的积极性,共同决策村级大事,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6、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延伸公共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帮扶村覆盖,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内容,使帮扶村农民的参合率达到85%以上;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五保户供养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积极向有关部门申报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项目,争取支持,加快建设农村基本保障设施;积极开展“劳务推介”、“医疗下乡”、“送温暖”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流向农村,促进农村民生改善。每个帮扶村建成一个就业指导服务站、一个卫生所、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一支照顾孤残人群服务队。
7、以农民为主体,坚持分类指导。在驻村帮扶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民参与制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自主发展、科学发展,发挥主体作用,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立足现实,循序渐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办好事。对贫困村,工作重点放在理清发展思路、培育主导产业、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劳务经济上;对条件一般村,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上;对条件较好村,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用事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庄、带动周围村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突出特色、量力而行,不大拆大建、破坏生态,不强迫命令、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8、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驻村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抽调优秀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大帮扶”工作格局。二是健全管理机制,鼓励机关干部扎根农村,发挥聪明才智,为其营造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事创业环境。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帮扶工作投入力度,相关部门支农、惠农资金项目适度向帮扶村倾斜,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卢展工书记提出的“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指示精神,在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的同时,还要注重为帮扶村搞好引智工程,不断培养致富带头人、各种技术人才、技术能手,把“输血”转变为“造血”功能。五是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要求,健全组织和保障机制,加大工作队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帮扶工作效果,全面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队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我们驻甘棠村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队认真按照《永兴县2019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结合甘棠村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村支两委换届为契机,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指导村委争创 “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引导全村56名党员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促使该村党支部建设得到了加强。
二、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三清六改一化”(即清垃圾、清路障、清废旧房屋;改水、改路、改电,结合沼气建设进行改厨、改栏、改厕;以农村广播、电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息化)为重点,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在2010年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甘棠村新农村建设。(1)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完成潮泥江水渠二期工程2400米,完成投资120万元。(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村公厕1个、垃圾池1个,完成投资15万元,并抓好农村改厨、改栏、改厕等工作。(3)整治村容村貌。完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设施和村域绿化,完成投资12万元,使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积极发展农村产业。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冰糖橙、烤烟、油茶、桉树等优势产业,着力提高村民收入。
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利用阳光工程等培训平台,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组织开展农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期,受训300余人。有效提高村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2019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我们工作队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努力工作,围绕甘棠村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驻村群众的愿望,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队将认真总结,继续努力,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全力以赴推进新农村建设,夺取各项工作的新胜利!
第四篇:建设新农村重在扎实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表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较为完整的思路。
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我们的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即使城市化建设顺利,到2020年时,仍将有5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统筹城乡”放在“五个统筹”之首,突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地位。此后,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论断,提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最后,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从这一思路形成的过程来看,高层决策者的目标明确,决心很大,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方针不可动摇。
怎样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贯彻下去?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如何扎扎实实的落实是关键。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四:其一,新农村建设不完全是市场行为,需要政府领导、政府支持。在道路、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在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各地政府需要直接加大投入。与此同时,不能盲目投资;该动用市场的力量就由市场去解决;该由政府主导的就由政府主导。两者都不可偏废。钱从哪儿来,花到哪去,怎么花才能产生“催化”效益,凡此种种都需要政府去考虑和运作。其二,新农村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涉及方方面面,与农业、土地、水利、交通、文化、卫生、财政、税收等各个部门有密切的关系。所有有关部门能否协调一致,步调统一,打破条条块块的界限,唱好“同一首歌”,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这当然是个不小的考验。其三,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各地各级政府部门能否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同时,明确领导就是服务,服务好才能领导好的观念呢?这同样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其四,新农村建设是基层农村组织今后若干年的首要任务。一个乡镇能否建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个村寨能否涌现出一伙高明的带头人,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在数千年农耕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彻底改革中国农村的面貌,还将像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改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一样,为执政党积累丰富的经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重要使命。扎实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第五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首先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其次,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在实践中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这两年粮食连续大幅度增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继续增产难度加大,长期保持粮食供求平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一定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这两年农民增收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扶持和价格因素带来的,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要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税全面取消后,要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同时统筹推进粮食流通、征地制度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明年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多予”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万众一心,扎实推进,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