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席勒的获奖感言
席勒:许多人可获奖我从未期待
皇家科学院宣布获奖者后拨通席勒的电话,后者称自己一时“不相信”获奖。
席勒在接受瑞典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时说:“我知道有许多人配得上这份奖项,所以我从未期待获奖。”
席勒说,他投身经济与金融领域研究是因为“受到吸引”。按他的说法,金融业是社会的支柱,如果得到适当监管,应在“人类文明中处于核心地位”。
“金融是一种理论,尽管其中有许多有争议的因素,但对社会有用,”席勒说。
被《瑞典日报》记者问及如何看待在一些欧美国家蔓延的金融危机时,席勒说,那反映出“金融体系中的一些错误与瑕疵,我们正在修正”。
“在一些人看来,金融意味着自私和贪婪,其实不必这样看,我们经历的金融危机是一次创伤,但我们正从中吸取教训。”席勒说,“我期待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服务社会。”
第二篇:201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英文
Award Ceremony Speech Presentation Speech by Professor Per Krusell, Member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Chairman of the Economics Sciences Prize Committee, 10 December 2011 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Laureates, Ladies and Gentlemen,Our national economies are continuously exposed to changes in the world around us.Fluctuations in the economic activity of other countries influence foreign demand for our products;variations in the prices of raw materials influence our production costs;technical innovations change the mix of goods and services demanded.Evaluating alternative responses to these sorts of inevitable economic disturbances is a central task for policymakers.How much, for example, would a particular increase in interest rates or decrease in income taxes affect the nation’s inflation and employment? And how long before those effects would be realised? Macroeconomic questions like these are hard to answer, because they are fundamentally social science questions.Unlike natural scientists, economists cannot look for answers by conducting controlled experiments, at least not on whole economies.We must work instead with the data provided by history.In addition, economies do not behave like mechanical, natural science systems.Nature obeys its laws independently of what governments decide, but economies do not, because economies consist of thinking people.Thinking people are also influenced by expectations about the future.For this reason, economie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expectations of future policy decisions not yet made.This makes the co-variations observed in historical data hard to interpret.Does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change in an interest rate explain the subsequent change in the inflation rate? Or is the causality the reverse: did the expected path of inflation generate the interest rate change? In general, how can we distinguish between cause and effect in a macroeconomy?
Thomas Sargent and Christopher Sims have provided powerful tools that can be used with the data to answer that question.They have developed methods that let us precisely distinguish the effect of economic policy changes from the effect of other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Their work has illuminated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not just for researchers but also for central bankers and finance ministers everywhere.Christopher Sims has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unexpected changes in economic policy.Using a particular form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so-called vector autoregression, he has shown how we can underst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economy to an impulse like a temporary policy change.Such impulse-response analysis allows us to track how, for example, an unexpected lowering of the interest rate, engineered by a central bank, can affect inflation and employment over time.Based on this contribution, we now know that a lower interest rate implies an immediate, gradual increase in production and employment, with a maximal effect after about two years.But it implies no immediate effect on inflation at all.In fact, inflation only starts to slowly increase roughly a year and a half after the interest rate drop, after which it recedes.What we have learned about this process is critical for central bankers considering alternative changes in interest rates.Thomas Sargent's research has allowed u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more permanent changes in economic policy, such as a switch to new government budget rules.This kind of analysis requires a different approach because the historical data offer few examples of systematic policy changes.Indeed, some policy changes being considered may never have been used before.Sargent's approach to such analysis relies on certain aspects of the behaviour in the economy being rather constant-at least, not changing when policy changes.Examples of such constant behaviours are how people trade off leisure and work and how firms trade off different kinds of production inputs.Sargent showed how statistical methods could be used to measure these “universal economic constants” in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how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economy could be built around them.With such a model, economists and policymakers can now conduct artificial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macroeconomic policy changes.Dear Professors Sargent and Sims:
You have successfully confronted a fundamental challenge facing empirical macroeconomic research: to disentangle cause and effect in historical data.The methods you have developed are now central tools for economic researchers trying to understand how our economies work and how they react to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Because your methods allow us to use historical data to identify the causal effects of changes in economic policy, they have also become indispensable tools for policymakers worldwide.Modern empirical macroeconomic analysis rests on your shoulders.It is an honour and a privilege to convey to you, on behalf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our warmest congratulations.I now ask you to receive your Prize from his Majesty the King.
第三篇: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感言
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感言
发布人:山地 发布日期:2010-10-12 15:14:41 阅读次数:378
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感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2日电 由于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梅洛和安德鲁·法尔2日被授予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梅洛是在美国家中接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电话的,当时是当地时间4时40分左右。梅洛对媒体表示他感到“非常惊讶”,“到现在还没回过神来”。他说:“我有预感可能得奖,但我才45岁啊,原本以为10年或20年后才会得奖呢。”梅洛说,他的部分奖金将用于慈善事业。
法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说,获奖的感觉真是非常美妙,“一开始,我都不敢相信,它也许是个梦,或者有人搞错了,但又想这不可能。能获奖真是太棒了!”他说:“我还是以前的我,我的人生追求仍很简单,那就是研究、科学、教学和家庭。我不想有什么改变。”(完)2
新华网华盛顿10月15日电(记者刘洪)15日凌晨接到外界打来的通知或祝贺电话时,3名获得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反应几乎一致:对获奖先是感到“困惑”,继而则是无比兴奋和“光荣”。
芝加哥大学教授罗杰·迈尔森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说,当被电话通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他一开始有点“困惑”,但随后醒悟过来,对能加入到这一获奖名单感到非常“光荣”。
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莱昂尼德·赫维奇是一位犹太人,今年已经90岁。他在获奖后表示,从未想过有一天能获此奖,“我总以为我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他对外界能够承认他的工作感到非常高兴,“一些经济学领域最聪明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这非常棒”。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埃里克·马斯金则表示,当他最初听到赫维奇获奖时,大舒了一口气,因为他认为赫维奇多年来就一直是经济学奖候选对象。而让他随后更加兴奋的是,今年他自己和老朋友赫维奇、迈尔森3人共享了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今年的经济学奖颁发给这3名美国经济学家,主要是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何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何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以帮助人们确定有效的交易机制、规章安排和表决程序。
对于3人共享的1000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6.4瑞典克朗)奖金,赫维奇表示还未曾想过怎么处理;马斯金则表示,将把奖金捐献给帮助残疾人的Camphill基金会,这也是他和妻子认为“如果买彩票中奖后的做法”。马斯金的儿子是一位残疾人。
自1969年增设 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共有61名经济学家获奖,而迈尔森的获奖也使芝加哥大学获此殊荣的经济学家增至24名,该大学毫无疑问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最大赢家。3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日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当天恰逢71岁生日的埃特尔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2007年10月10日 德国科学家获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的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新华社发(朱莲谊摄)
2007年10月10日 德国科学家获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的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新华社发(朱莲谊摄)
埃特尔对媒体描述自己的获奖感觉时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我(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这份生日大礼让埃特尔感到很意外。他说:“我当然知道我是候选人。但物理奖颁给了一名德国人,所以我以为化学奖不会发给我了。”
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前,他的同胞彼得·格林贝格尔刚刚与一名法国科学家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科学家在得知获奖后分别对媒体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
阿尔贝·费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受宠若惊,非常感动,我为能够与彼得·格林贝格尔共享这一奖项而兴奋不已。我们刚刚交谈过。我们总是很好地交换我们的研究结果。”
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小型大容量硬盘得到广泛应用。费尔说,“能够看到我们的发现所产生的威力实在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贝格尔在接受瑞典电台采访时说:“有人告诉我,如果有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那只能是诺贝尔奖(通知)。”他说,“正有一大群人站在我门外”,他打算跟他们“来一杯香槟
记者:你现在感觉怎样?
切哈诺沃:我似乎还无法消化这个来得突然的奖项,好像要被它淹没了一样,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记者:你预料到今年获此殊荣的将是自己吗?
切哈诺沃:不,完全没有。当时我正要出门,是我儿子接的电话。我想,即使自己会获奖的话,也应该是医学或生理学的奖项,完全没料到会是化学奖。
记者:得知自己获奖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切哈诺沃:那种感觉当然是美妙的。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我并不否认我为自己、我的家人和我的科学事业感到骄傲。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会给你今后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切哈诺沃:我真诚地希望这件事对我将来的科研毫无影响。我热爱我的实验室、我的学生和我的科学事业。目前我正进行着一项激动人心的研究,还将取得更多的新发现。
记者:你认为你现在的学生中有可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吗? 切哈诺沃:这个很难预料。我的学生都很优秀。记者:你对有志于科研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呢?
切哈诺沃:我不知道人们能从我们的经验中学到多少东西。我们的国家(以色列)进行科研的方式与美国乃至现在的欧洲很不一样。以色列频繁地处于政治**中,科研经费极其有限,政府也并不把科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因此,在选择课题方面,我们不必去随大流,跟着所有人一起去搞蛋白质合成、DNA或者研究基因组,而是更应该从本质上去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以色列人来说,不随大流才是取得竞争力的关键。而一旦选定方向后就应该相信自己的选择。
记者: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赫什科:我为我的家庭、我的研究所和我的祖国感到高兴。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你预料之中的事吗? 赫什科:不。那天刚好放假,我和4个孙女野餐。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会给你今后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赫什科:我将继续我的实验室工作。但或多或少地总会受一些影响。我将不可避免地接受到更多的邀请。但即便如此,我相信自己仍能做出一些贡献。
记者:20年前当你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它会使你获得诺贝尔奖? 赫什科:我知道这项工作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我从来没有等待荣誉的降临。要知道20年前全世界每年只有10多篇关于蛋白质降解的论文,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四位数。
记者:你对那些有志于摘取诺贝尔奖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
赫什科:应该说是对那些有志做科研的人们,而不是为了摘取诺贝尔奖的人们。我希望他们能够用独特的新奇的眼光发掘真正重要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该学科当前的热点。然后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四篇: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主要贡献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主要贡献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为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Diamond)、和戴尔-莫滕森(Dale T.Mortensen)、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迪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
彼特·戴蒙德在拉姆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generations model,OLG)。正是这个模型所采用的世代交叠研究方法,一举奠定了他在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问题研究中的标杆地位。皮特-戴蒙得以在最优税收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著名,最优税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戴蒙得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债务对经济行为的长期影响。此后,戴蒙得开创新性的将收入分配与经济效率结合起来,对商品税收进行了分析。戴蒙得最近对经济繁荣与衰退的研究,则关注每个生产者行为的“外部效应。”戴蒙得的代表作品有:《社会保障改革》、《税收、不完全竞争与社会保障》、《按时》 等,并即将出版《拯救社会保障:一种平衡的路径》。
戴尔-莫滕森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除劳动经济学外,他还研究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理论。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从这一成果出发,他进一步研究了劳工移动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问题。
皮萨里德斯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他的学术思想主要受森嶋通夫和戴尔-莫滕森(Dale Mortensen)影响,皮萨里德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基于失业匹配函数的宏观经济搜寻及匹配理论,以及经济的结构性增长等。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工、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他以搜寻摩擦理论和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皮萨里德斯最知名的学术成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还推动了匹配函数概念的确立,该函数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状况,他还是利用这一函数进行经验估算方面的先驱之一。近来皮萨里德斯主要从事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的研究。
第五篇:诺贝尔获奖感言对话表演
《诺贝尔获奖感言》对话表演
旁白(麦耀辉):进场的两位同学,郭信是诺贝尔奖获奖者,冯茂明是一位采访记者。冯茂明:“先生,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
郭信(想了一下)说:“额。。是幼儿园。”冯茂明:“啊?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郭信:“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安安静静地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冯茂明:好,谢谢您的回答。
麦耀辉: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巨大!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有人对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有过恰当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高中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诺贝尔获奖感言》对话表演
旁白(麦耀辉):进场了两位同学,郭信是诺贝尔奖获奖者,冯茂明是一位采访记者。冯茂明:“先生,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 郭信(想了一下)说:“额。。是幼儿园。”
冯茂明“啊?。。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郭信“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安安静静地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冯茂明:好,谢谢您的回答。
麦耀辉: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巨大!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有人对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有过恰当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高中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诺贝尔获奖感言》对话表演
旁白(麦耀辉):进场了两位同学,郭信是诺贝尔奖获奖者,冯茂明是一位采访记者。冯茂明:“先生,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 郭信(想了一下)说:“额。。是幼儿园。”
冯茂明“啊?。。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郭信“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安安静静地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冯茂明:好,谢谢您的回答。
麦耀辉: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巨大!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有人对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有过恰当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高中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