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授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16:2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授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心理学》授课教案》。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授课教案

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程名称: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程类型:理论课

授课时间:2011年10月

一、教学目的为了更好地处理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更好地消除教师和学生的在各自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烦恼,在此,我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在智力水平、学习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二、教学要求

要求大家能够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方面的差异,能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分析出自己和他人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并取长补短,发扬自己的长处,用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内容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1、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智力的三元理论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1、学习风格的维度——奈欣斯的三维理论,雷诺的六维理论,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

2、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感觉通道,认知风格(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反思型和冲动型,整体性和系列性,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1、社会文化背景差异——文化及其差异,文化刻板现象,多元文化教育

2、性别差异——性别与性别角色,智力和学业性别差异,教育中的性别偏向,避免教学中的性别偏向(教学材料和语言,学科和兴趣,课堂管理和活动,课堂教学和互动等方面)

四、教学重点

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难点

个体的智力差异——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

六、教学方法

同伴教学法,讲授法,ppt演示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

七、教学手段

教科书,粉笔,黑板,计算机,投影仪

八、教时安排

30—35分钟

九、参考资料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

《大学计算机基础》刘相滨主编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授课教案

《教育心理学》授课教案

教案1

内容:教育心理学绪论;德育心理概述

目的:1,了解学科发展、把握学科特点、知晓学科范围、明确学习意义。

2,了解德育心理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范围、学习意义。学时:3学时。

内容要点之一,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

2-1,教育心理学的前学科时期

2-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4,当代趋势

3,与若干相关学科的关系

3-1,与教育学 3-1,与普通心理学 3-3,与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4-1,综合性 4-2,实践性 4-3,发展性

5,为什么学习教育心理学

5-1,从学科的历史和性质看

5-2,从学校教育和教师肩负的职责看 5-3,从教师的自我了解和理论素养看 5-4,从教育科学研究看 6,使用的教材

6-1,各种教材简材简介 6-2,本教材简介 7,学习要求与考核

内容要点之二:德育心理概述 1,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1, 道德认识 1-2, 道德情感 1-3, 道德行为 1-4, 道德价值取向

2,道德心理研究的任务 2-1, 总任务 2-2, 具体任务

3, 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3-1, 经验性方法 3-2, 实验性方法 4,德育心理研究的意义 4-1, 理论方面 4-2, 实践方面

重点:1,教育心理学科学发展的“节点”,本质特征,标志性事件。

2,德育心理学发展成为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缘由。

3,领悟学习教育心理学、学习德育心理的意义。难点:道德Vs.品德两者辩义。

处置:从历史发展、方法嬗变来考察;

从比较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入。

教案2

内容:道德认识的发展与教育

目的:掌握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要点、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观的要点。学时:3学时 内容要点: 1,概述

1-1,道德认识发展的涵义

1-2,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3,道德认识的检测

2,道 德 观 念 的 发 展(皮亚杰的研究)

2-1,皮亚杰及其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简介

2-2,从单纯规则到真正意义规则的研究

2-3,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的研究

2-4,从服从到公平/平等、再到公道的研究

2-5,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的研究

2-6,道德发展主线: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 2-7,我国的有关研究 3,道 德 发 展 阶 段 理 论(柯尔伯格的研究)

3-1,柯尔伯格及其研究简介 3-2,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式

3-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年龄趋势

4,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道德教育

4-1,观点 4-2,目的 4-3,方略

重点:1,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涵义。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术语。

3,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研究方法学特点。

4,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的特点 难点:1,道德认知及其发展的检测

2,认知发展道德教育观与现实道德教育的对接。

3,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的长处Vs.不足的辩义。处置:以心理学科学发展的史实为佐证;

列举道德认知发展学者的具体研究及其成果;

以智慧发展研究的方法、思路、成果作为参照;

联系生活中、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实践。

教案3

内容:道德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目的:掌握道德情感发展的心理学涵义、道德情感教育的要点。学时:3学时。内容要点: 1,概述

1-1,道德情感的涵义 1-2,道德情感的作用

2,高尚情操的发展 [略讲]

2-1,何谓情操 2-2,情操的分类 2-3,情操的发展

2-4,培养高尚情操的意义 2-5,道德情感培养要点

3,立身处世态度的形成

3-1,态度的心理要素

3-2,三类立身处世的态度

3-3,要重视立身处世态度的培养

4,移情/通情能力的发展

4-1,何谓移情

p50-51 4-2,移情/通情作用产生的条件 4-3,移情/通情能力的发展

4-4,培养移情能力是道德教育的途径之一 # 关于道德敏感性问题

重点:1, 道德情感的涵义和作用。

2, 立身处世态度的涵义和作用。

3, 移情的心理学涵义、作用、产生的条件。

4,道德情感、立身处世态度的培养。难点:1, 情感Vs.情操辩义。

2, 三类立身处世态度的辩义。

3, 道德情感、立身处世态度与其它心理要素的关系。处置:回忆、联系普通心理学基本知识、概念;

借助于所列举的事例来说明; 让同学列举生活中有关事例。

教案4

内容:道德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目的:掌握道德行为发展的心理学涵义、道德行为教育的要点。学时:3学时。内容要点: 1,概述

1-1,何谓道德行为

1-2,道德行为的重要和复杂 1-3,道德行为发生的心理过程 1-4,道德行为发展的两种观点

2,观察学习与道德行为

2-1,何谓观察行为

2-2,观察学习的过程与阶段

2-3,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2-4,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 3,思维表征作用与道德行为 [略] 3-1, 概括过去的道德经验 3-2, 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 3-3, 明确当前的行动目标 4,自我调节过程与道德行为 [略] 4-1, 机制 4-2, 影响 4-3, 环节

5,品行不良的矫治# 5-1,品行不良的原因 5-2,品行不良的矫正

重点:1,道德行为的心理学涵义、重要、复杂。

2,道德行为发生的心理过程

3,观察学习、思维表征、自我调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要点。4,品行问题的心理学干预要点

难点:1,心理学意义道德行为Vs.通常所说道德行为的辩义。

2,道德行为何以重要而复杂、及其与其它心理要素的关系。3,领悟思维表征的作用。

4,理解自我管理诸环节的关系。

5,品行问题矫正的心理学理念、思路。

处置:联系认识论、实践论学习中的“动机”与“后果”的关系;

分析良好德行、不良品行发生的具体案例;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发生的实例。

教案5

道德价值取向的发展与教育

目的:掌握道德价值取向的心理学涵义、价值观教育的要点。学时:3学时。

内容要点:

1,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1-1,若干价值观的研究

1-2,价值观辨析学派

1-3,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1-4,价值观辨析学派的道德教育

2,正确、健康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略] 3,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略] 重点:1,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

2,价值观形成的心理过程。

3,价值观辨析学派道德教育的要点。难点:1,道德观Vs.道德价值观辩义。

2, 价值观与价值观、与指征价值观取向、与价值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3,对价值观辨析学派道德教育的评析。处置:联系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心理要素;

比较事物静态的结构分析与事物发展的过程分析。

联系辨证法学习中的两点论要求。

教案6

内容:学习心理概述;学习性质之一

目的:了解学习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学习的试误说心理学原理。学时:3学时

内容要点之一:学习心理概述 1,学习心理学研究范围

1-1, 学习的性质 1-2, 学习的过程 1-3, 学习的迁移

1-4, 学习过程中的智力Vs.非智力因素 2,学习心理研究的任务

2-1, 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意义、结构 2-2, 剖析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2-3, 探索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3, 学习心理研究的方法

3-1, 理想实验与科学实验 3-2, 实证研究与经验研究 3-3, 客观观察与内省自陈 3-4,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4,学习心理研究的意义

4-1, 理论意义 4-2, 实践意义

内容要点之二:学习理论(1)1,学习即 试 误

1-1,代表人物

1-2,主要观点 1-3,典型研究

1-4,试误学习的过程:六个阶段 1-5,学习的基本规律 重点: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

2,揭示学习的心理学性质的意义。

3,四对研究方法的涵义

4,学习的试误说的要点

难点:1,生活中的学习Vs.心理学的学习之间辩义。

2,学习、运用学习理论的意义及其可能的局限。

3,关于四对研究方法的每一对中的两两之间的辩义。处置:联系人生包括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学习;

联系研究方法类课程学习的内容;

联系生活中需要尝试错误后形成相应行为的学习过程。

教案7

内容:学习性质之二

目的:掌握学习的条件作用说、顿悟说的心理学原理。学时:3学时

内容要点:学习理论(2)1,学习即条件作用

1-1,经典条件作用:

代表人物 典型研究

主要观点及原理 启示

1-2,操作条件作用

代表人物 典型研究

主要观点及原理 启示

2, 学习即顿悟

3-1,代表人物 3-2,经典研究 3-3,学习性质

3-4,顿悟的机制

3-4,顿悟的理论要点 # 现代认知学习观

代表人物 特点 要点

重点:1,条件作用说的要点及教育启示

2,顿悟说的要点及其教育启示

3,现代认知学习观的要点及其启示

难点:1,经典性Vs.操作性两种条件作用的辩义。

2,操作性条件作用与试误说的关系。3,顿悟说与试误说的比较。

处置:分析比较两种条件作用的研究思路、程序安排及其与结果的关系;

分析比较试误说、顿悟说各自的研究思路、程序安排及其与结果的关系。

分析比较顿悟说、现代认知学习观的研究的异同。

教案8

内容:学习性质之三

目的:掌握学习的信息加工说、人本观的心理学原理,把握人的学习的特性。学时:3学时

内容要点:学习理论(3)1,学习即信息加工过程 [略] 1-1,基本概念: 1-2,基本观点: 1-3,信息加工过程 2,人本主义学习观

2-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2,重视人(学生)的价值和潜能 2-3,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2-4,主张有意义的学习(学生自主、自决,注重个人经验的独特性)2-5,重视价值观、态度、情感等因素的作用 2-6,对教师素质有全面要求(尤其是人格魅力)3,人的学习特性

5-1,何谓学习

5-2,学习的本质 5-3,人的学习本质 # 人与动物学习的异同

重点:1,学习的信息加工说的要点。

2,人本学习观的要点。

3,人的学习的本质特点及其多层次性。难点:1,学习的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

2,理解人本学习观对教师的要求。3,人与动物的学习何以有同、有异。

处置:联系、类比计算机的功能、操作及有关条件;

联系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本价值取向;

联系今天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意义;

联系生物进化论、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教案9

内容:学习过程之一

目的:了解学习过程的基本问题、掌握知识学习过程的要点。学时:3学时。内容要点: 1,概述

1-1,知识学习过程

1-2,技能学习过程

1-3,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2,知识学习过程

2-1,概述

2-2,知识获得过程 2-3,知识保持过程 # 陈述性知识

重点:1,三种学习的心理学涵义。

2,知识学习条件及其启示。3,知识获得的过程及其启示。4,知识保持的条件及其启示。难点:1,三种学习之间的辩义。

2,知识学习三条件的关系。

3,知识获得的不同接受过程的辩义。

4,知识保持的心理学涵义。

处置:突出从心理意义上理解三种不同的学习;

突破学习上传统的学科取向的心理定势; 联系学习经验中知识点关系的网络特征;

联系过去学习中记忆效果良好或受挫的经历。

教案10

内容:学习过程之二

目的:掌握技能学习过程、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要点。学时:3学时。内容要点:

1,技能学习过程

3-1,概述

3-2,动作技能学习过程 3-3,智力技能学习过程 # 程序性知识

4,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4-1,什么是问题 4-2,什么是问题解决 4-3,问题解决过程的阶段 4-4,问题解决的模式识别 4-5,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4-6,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 创造性、创造力培养问题

重点:1,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性质、特点及其启示。

2,智力技能学习的过程、性质、特点及其启示。

3,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性质、影响因素及其启示。难点:1,陈述性知识Vs.程序性知识辩义。

2,程序性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关系。3,问题解决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

处置:比较知识(程序性)中的技能与技能(智力)中的知识;

比较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与创造性活动中的对象。

教案11

内容:学习迁移之一

目的:了解迁移的基本问题、掌握学习迁移的各种理论。学时:3学时。内容要点: 1,概述

1-1,什么是迁移 1-2,迁移的分类

1-3,了解迁移的实验安排

2,学习迁移理论

2-1,形式训练说 2-2,相同要素说 2-3,经验泛化说 2-4,关系转换说 2-5,学习定势说 2-6,分析概括说

重点:1,迁移定义中影响的涵义即迁移具有普遍性。

2,如何了解迁移的发生及程度。3,各种迁移理论的要点及其启示

难点:1,每一迁移理论均有科学依据、又为后继研究所否定。

2,每一迁移理论均有自身适用性、一定的局限性。处置:联系各种学习存在着的相互影响的事实;

联系科学研究方法学习中的实验组安排 比较每一迁移理论的长处与短处。

教案12

内容:学习迁移之二

目的:掌握知识学习中的迁移规律、掌握技能学习中的迁移规律。学时:3学时。内容要点:

1,知识的迁移过程

1-1,有关概念

1-2,知识学习与迁移 1-3,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 3-4,先行组织者 2,技能的迁移过程

2-1,智力技能迁移过程 2-2,动作技能的迁移过程

重点:1,知识迁移的心理学涵义、条件及其启示。

2,智力技能迁移的过程、条件及其启示。3,动作技能迁移的过程、条件及其启示。难点:1,理解、掌握“先行组织者”概念。

2,知识迁移中认知结构变量发生的迁移作用。3,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的区分。

4,智力技能迁移中两个环节与智力技能两种学习的关系。处置:就认知Vs.认知结构Vs.认知过程三者辩义;

联系教学实践中“垫补性”材料的使用;

联系概念系统的“上位、下位、并行”诸关系;

教案13 内容:学习动机

目的: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问题、理解阐述学习动机的各种心理学理论、把握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各种措施。学时:3学时。内容要点:

1,学习动机概述

1-1,有关概念 1-2,有关关系 1-3,动机种种

1-4,学习动机的心理机制 1-5,学习动机可以迁移 2,学习动机理 论

2-1,强化理论

2-2,成就理论

2-3,归因理论 2-4,自我实现理论 3,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3-1,明确学习目标 3-2,及时提供反馈 3-3,恰当运用奖惩

3-4,适当组织竞赛

3-5,树立合适期望

3-6,给予应有评价 3-7,进行归因指导 重点:1,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

2,理解学习动机的各种心理学理论。3,把握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各种措施。难点:1,理解学习动机的中介、间接性的性质。

2,理解与学习动机有关的若干关系。

3,洞悉调动学习动机的各种举措的心理学涵义。处置:比较认知结构的功能来理解学习动机的性质;

联系心理学基本理论来加深对学习动机理论的理解;

分析、比较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每一项举措的利弊、得失。

教案14

内容:教学心理概述;教学设计之一

目的:了解教学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掌握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学时:3学时。

内容要点之一:教学心理概述 1,教学心理研究的范围

1-1, 教学设计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1-2, 教学环境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1-3, 教师心理方面的问题 2,教学心理研究的任务

2-1, 为教学实践服务 2-2, 为学科理论发展服务 3,教学心理研究的方法

3-1, 牢记科学方法的认识论原则 3-2, 遵循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思路 3-3, 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3-4, 选择合适而可行的研究方法 4,教学心理研究的意义

4-1, 从分析教育的历史使命看 4-2, 从教学心理的学科性质看 4-3, 从教师担负的重要职责看

4-4, 从教师的自我了解和自我完善看 4-5, 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研究看 内容要点之二:教学设计之一 1,教学设计概述

1-1,什么是教学设计 1-2,教学设计的层次 1-3,教学设计与最优化 1-4,教学最优化的标准 1-5,教学设计的观点 1-6,教学设计的环节 2,确定教学目标 2-1,教学目标分析:布鲁姆观点 2-2,教学目标分类:加涅观点 2-3,教学目标表述

重点:1,了解教学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2,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3,掌握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难点:1,教学设计的心理学涵义。

2,两种教学目标确定的关系。

3,确定教学目标与表述教学目标的关系。

处置:比较教学中具体目标与教学设计中的目标确定;

提供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目标的范例; 提供教学目标表述的范例。

教案15

内容:教学设计之二

目的:掌握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对教学形式、方法、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传布媒介的使用。学时:3学时。

内容要点:教学设计之二 1,组织教学内容

1-1,教材的组织呈现

1-2,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组织 1-3,不同课型的教学组织 2,分析教学对象

2-1,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2-2,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 2-3,分析学习者的知识背景 3,选择教学形式、方法、策略

3-1,四种教学形式

3-2,归纳的与演绎的教学方法 3-3,指导的与发现的教学策略 4,运用教学传媒

4-1,分析教学传媒的特性 4-2,选择教学传媒的思路

4-3,考虑影响教学传媒运用的因素

重点:1,把握按照不同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

2,把握对教学对象即学生进行分析。3,把握教学的不同形式、方法、策略。4,把握教学传媒的运用。

难点:1,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

2,针对具体个体分析教学对象。

3,不同教学形式、方法、策略的适用性。4,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同教学传媒。处置:提供教学录像示范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形式方法策略传媒的使用;

提供文本材料示范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形式方法策略传媒的使用。

教案16 内容:教学环境

目的:了解教学环境的基本问题,把握教学的物理环境的内容,把握学生群体、学生问题行为控制、师生关系等教学心理环境的内容。学时:3学时。内容要点:

1,教学环境概述

1-1,狭义的教学环境 1-2,广义的教学环境 2,教学环境(狭义)

2-1,教室 2-2,课桌椅 2-3,照明 2-4,颜色 2-5,声音

2-6,通风、温度、湿度 3,学生群体

3-1,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群体 3-2,班集体——学生的正式群体 3-3,友伴群——学生非正式群体 3-4,对两种学生群体的处理 4,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

4-1,教学中的两种问题行为

4-2,教学中控制两种问题行为的意义 4-3,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

重点:1,教学环境之广义、狭义的涵义。

2,掌握教学的物理环境的具体内容。3,掌握教学的心理环境的具体内容。难点:1,环境的心理学涵义

2,学生两种群体的关系 3,学生两种问题行为的关系

处置:联系格式塔-场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提供案例材料说明两种群体的相互作用;

提供案例材料比较学生两种问题行为的性质。

教案17 内容:教师心理

目的:了解教师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应有的心理素质、成长过程及威信维护。学时:3学时。

内容要点:

1,教师心理角色和人际关系

1-1,教师的社会角色 1-2,教师的人际关系 2,教师的心理素质

2-1,教育机智 2-2,教育能力

2-3,教师的人格特点 3,教师的成长和威信

3-1,教师的成长

3-2,教师的威信及其心理机制

重点:1,了解教师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

2,把握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

3,了解教师成长轨迹,维护教师威信。

难点:1,缺乏对教师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经历和体验。

2,缺乏对教师应有心理素质主体性感受。3,缺乏对教师成长过程、威信的直接体验。处置:把教师的社会角色与自己的社会角色加以比较;

把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与对自身素质的剖析加以比较;

回顾自己受教育生涯中有/无威信的教师个案。

教案18

内容:差异心理概述;智力差异与教育

目的: 学时: 内容要点:

1,差异心理概述

1-1, 差异心理研究的范围 1-2, 差异心理研究的任务 1-3, 差异心理研究的方法 1-4, 差异心理研究的意义 2,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2-1, 智力概述

2-2, 智力的水平差异 2,3, 智力的结构差异

2-4, 智力测验与学校教育实践 2-5, 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6, 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2-7, 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手段

重点:1,把握智力差异的心理学基本观点。

2,把握针对智力差异的教育措施。

难点:1,突破智力传统内涵的束缚,认识到人人都是人才。

2,突破教育传统的束缚,认识到只要因材施教人人可以成才。

处置:提供加德纳智力说,拓宽对智力内涵的理解;

联系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在“办”重点学校问题上的发展变化; 联系小班化教学及其进展,从智力差异切入进行分析; 提供正反案例(如周周、千手观音),树立针对智力差异应有的理念和应对措施。

岑国桢[草] 教育学院 2007-5-5 15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

第三节

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以剥夺其同伴的注意;另一个就是使用集体连坐。这一策略是指根据全班(或小组)中所有成员表现予以奖励。如此则可消除同伴对不良行为的支持。(3)避免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不良行为第三个重要的强化是逃避烦闷、挫折、乏味和不愉快的活动。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逃避或避开不愉快的刺激就是一种强化,有些学生把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都看做是不愉快的、烦闷的、挫折的和疲惫的,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反复遭受失败的学生尤其如此,但是甚至最有能力的或动机最强的学生,有时也会感到烦闷和挫折。学生经常表现不良,只是为了逃避不愉快的活动。这在学生频繁请求上厕所、削铅笔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学生在自习或做作业时比听讲时更容易提出这些请求,因为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太自信的学生而言,对课堂作业更会感到挫折和焦虑。

解决这一原因引起的不良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

二、行为矫正原则

所谓行为矫正就是系统地应用先前刺激和后果来改变行为。所谓后果就是教师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时,最后对学生的摊牌:要么遵守规则,要么后果自负。其主要原则如下:

(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

完成一个行为矫正程序,第一步就是观察行为不良的学生,以识别出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第一个被定作目标的行为应当是最严重、最容易看出、最重要、发生的频率较高的行为,并且看看是什么强化物在维持这一行为。观察的另一个意图就是设立一个基点,以便比较出后来的改进。(2)设立基点行为

在以后的几天里观察学生,看看其目标行为发生的频率有多高。在此之前,需要明确界定这一行为的构成。例如,如果目标行为是“打扰同伴”,那么你就得决定什么具体行为构成了“打扰”(或许是逗乐、伸头、打断、拿去教科书)。可以根据频率(如张××擅自离座位多少次)或时间(离座位多少分钟)来测量行为基点,频率记录很容易做到。基点行为可以成为表扬或惩罚及实施程度的参照点。

(3)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矫正实践,都赞成强化适当行为而不是惩罚不当行为。惩罚往往会制造仇恨,这样,即使用惩罚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却又产生了另一些问题,并且惩罚还必须始终如一地使用。相反,成功的强化程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消失,在行为矫正程序的开始阶段,需要始终一致地强化适当的行为,但随着行为的改进,强化就可以给的越来越少。最后,从伦理方面来考虑,即使用惩罚和强化同样奏效,但应当避免使用惩罚,因为惩罚不利于建立一个快乐健康的课堂环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一两种惩罚,但只有在无法使用强化策略,或强化策略不管事时才予以使用。无论如何,对不良行为的惩罚程序应当始终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不能动不动就用。(4)必要的惩罚及其标准

当使用强化程序也无法解决某一个严重的行为问题时,就需要使用惩罚了。作为惩罚的不愉快的刺激,个体都试图避开它。学校里常见的惩罚有申诉,逐出教师,停止上课等。奥·勒利等人(O’Learg&O’Leary,1997)提出7条有效而人道地使用惩罚的原则。

⑴偶尔使用惩罚。

⑵使儿童明白为什么他要受惩罚。

⑶给儿童提供一个可选的方法以获得某种积极的强化。⑷强化儿童与问题行为相反的行为。⑸避免使用体罚。

⑹避免在你非常愤怒或情绪不好时使用惩罚。⑺在某个行为开始而不是结束惩罚。(5)观察行为并与基点作比较

评价程序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为矫正程序往往要持续好几天,如果一周以后行为哦并未得到改善,那么就要尝试其他系统或强化物了。(6)减少强化的频率

一个行为矫正程序实施了一段时间,如果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改善,并且稳定在某个新的水平上,强化的频率就可减少了,一开始,适当的行为每出现一次就予以一次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几次适当行为才给一次强化,减少强化的频率有助于长时间维持新的行为,并且有助于把行为延迟到其他情境中。

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下面介绍四种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以家庭为基础的强化策略、日常报告卡程序、信物强化和集体绩效系统。一般地,前两者适用于整班。(1)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

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home-based reinforcement)是指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报告给家长,家长,家长提供奖励。教师让学生把一张每日或每周报告卡拿回家,根据教师的报告,家长给学生提供特权或奖励。

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方法常常被用来改善个别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的行为,也用于整个捣乱的班级。有个曾用它来激励学生交家庭作业、完成学校任务、禁止窃窃私语等。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具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父母能比学校提供更有效的奖励和权利。父母控制着看电视、上商店、会朋友的机会,父母亲都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第二,能时常给父母提供有关孩子的好消息。第三,容易管理执行。第四,一段时间以后看日志卡会逐渐被周志卡取代,渐渐地周志卡也变得无效,直到学校使用6周、9周记录卡。(2)个人日志卡

日志卡(individual daily report cards)是要求父母参与并且强化所期望的结果的一种行为管理系统。在日志卡上,教师需要对学生每堂课上的行为和作业评级。学生整天拿着这张卡,让上课的老师给他评分,每天回家,要拿这张卡给父母看。当他的得分达到某一标准后,父母就给予奖励,如果学生忘了带回家,父母就会认为他没达到标准。很明显,这需要各位教师、父母共同协作,如果个人日志卡的确能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这种努力也是值得的,建立和完善日志卡可以采用下列步骤:①确定日志卡所包括的行为;②向父母解释这一程序;③当行为得到改善时,减少报告的频率。(3)整班代币强化

整班代币强化(Whole-Class token Reinforcement)是指学生能把因学习和积极的课堂行

为而获得的代币,如小红星、分数等,变化成他们想要的奖品的一种强化系统。有人研究,以整班为单位的代币强化系统后对学生的行为特别有效。但是由于这种方法花费太高,因此除了在特殊教育中,其他地方很少使用。一般来讲它以让位于更加行之有效的集体绩效和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系统。(4)集体绩效系统

集体绩效系统(group consequence system)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 的一种强化体系。它比其他行为矫正方式如以家庭为背景的课堂管理策略更容易实施。首先,作全班记录通常要容易得多;其次,大多数情况下整个班级要么得奖,要么不得奖,避免分别处理学生。

集体绩效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当集体根据每个成员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集体成员将会彼此鼓励,以使集体获得奖励,使同伴由支持不良的行为转变为反对不良行为。其实,人们已成功地用集体绩效法实现了各种不同的意图,如,老师说“如果所有学生都放下手中的话,保持安静,我就讲故事”,或者说“如果全班在明天的测验中平均分在90分以上,下一周的家庭作业就免了”。这些集体绩效行为管理使用的是一个简单的声明,如果稍加组织,就会增大其效果,方法可以考虑如下:①确定哪些行为要强化;②设置一个适当的计分系统;③考虑给严重行为扣分;④当行为得到改善后,减少记分和强化的频率;⑤如有必要,将集体绩效与个人日志卡结合起来使用。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运用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这一章节知识进行分析)课后作业(思考题):

1、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还会有哪些?及其解决方式怎样?

2、你觉得奥·勒利等人(O’Learg&O’Leary,1997)提出的7条使用惩罚的原则合理吗?为什么?

主要参考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陈琦,刘儒德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四篇:教案心理学教育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青春或许有各种色彩,热烈的鲜红,忧郁的天蓝,初涩的青绿······以及那令人羞怯而又不胜向往的玫瑰色!它们交汇成青春纪念相册里美丽而令人难忘的底色。重点内容

1, 两性关系与性教育2, 性:青春的尴尬、困惑与痛苦 3, 青少年性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

两性关系与性教育

一、两性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1、概念:两性通常特指男性和女性,是人类性别的基本构成。而两性关系则是联结男性与女性个体的关于血缘的、情感的或者其他社会的关系。

2、内涵: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实现人类繁衍的根本方式。两性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开展性教育的指导原则。

二、青少年时期两性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两性关系真正的萌芽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与异性的交往,是学习两性互动的入门课程,也是未来婚姻家庭的准备,因而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人把这一时期的两性关系大致分为4个阶段:

1、无猜期:即通常所说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时孩子还小,心目中没有什么男女的界限。

2、隔绝期:孩子们在明了自己性别的基础上,男女的界限分得清楚了,男孩儿只和男孩儿玩儿,女孩儿只和女孩儿玩儿,并且把男女孩一起玩看成是很难为情的事。

3、“牛犊恋”期:这时男孩儿和女孩儿都开始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力,自己开始爱打扮。有些男孩儿故意做出一些“英雄行为”,以博得女孩的欢心。这种感情非常朦胧,往往连自己也意识不到。

4、恋爱期: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得更成熟了,周围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异性的特征表现更明显了,他们就可能进入真正的恋爱。

三、恋爱——性接触——性问题

恋爱是人成熟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爱与性的重要阶段。随着情爱的发展必然导致双方不同程度的性接触,由情爱向性爱的发展是十分自然的规律;性爱反过来又可增进情爱的深度,使情爱不断发展和升华。

由于恋爱逐渐低龄化,青少年的提前性接触自然越来越难以回避,随之而来的青少年性心理、性健康问题也来势汹汹,日益突显。恋爱关系的演变

四、什么是性教育?

关于这个问题,百度、维基百科给了我们同样的回答:

“性教育是关于人类的生殖、交媾以及其他方面性行为的教育。”

五、青少年性教育的目的:

一般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青少年正面临的严峻的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长远目标:在于提倡、培育和确立一种现代的、文明的性伦理和性文化。

六、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1.基础的性知识的普及:主要指传授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行为、性生殖以及性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两性关系的认识与引导:主要是性道德的教育,避免青少年性道德的失范。

性发育

女性1,乳房的发育,女孩当青春发育迅速到来的时候,卵巢分泌大量的雌性激素,直接影响着乳房的发育。女孩的乳房发育大约在12岁左右,此时乳头及乳腺管及脂肪组织增大,使乳房向外突出,乳房会比以前更圆,更突出,乳晕范围更宽广。

•2.女性臀部突出,骨盆变得宽大。另外皮肤变得细腻、光滑、柔软,体态丰满显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和婀娜多姿。•3.女性的阴毛发育一般迟于乳房的发育。而腋毛发育晚于阴毛发育,多数女性腋毛稀疏。•4.女性性成熟的特点就是以每月规律的排卵为标志,这种规律性的排卵,表明已达到了性成熟,具有了怀孕生育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外在的表现就是月经已规律来潮。

男性:1,男性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毛发开始发达,长出胡子,通常是从上唇上方的人中一带长起,而下巴一带的胡须要到男孩的性器官发育完成才会长出。卷曲的阴毛出现,肛门周围长毛,腋下长出浓浓的毛发。, •2,变声及喉结增长。这时男孩的声带变长,因而声音由尖细变得粗沉。喉头的甲状软骨会长大长硬,因此喉结变得明显。变声的时间大约在14岁左右,而喉结是在阴茎生长停止后才加速生长,, •3,睾丸和阴茎变大。这是由于睾丸内分泌的雄性激素增加,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阴茎的发育才日益明显。

•4,分泌精液以至出现遗精。男孩的遗精预示着性发育成熟,而成熟的精子如果和女性成熟的卵子结合,则可以孕育出新生命。

•性行为(sex behavior):旨在满足性欲和获得性快感而出现的动作和活动。一般人们往往会狭隘地把性行为认为仅是性器官的结合,但这决不能说是正确的观点。性行为并不只意味着性交,观看异性的容姿、裸体,电视的色情节目、接吻、手淫,阅读色情小说等等,都是性行为的范畴。

性,青春的尴尬、困惑与痛苦

中国是一个性观念比较保守的国家。所谓“谈性色变”,性一直是国人非常忌讳的话题,大多时候都被蒙上一层暧昧的遮羞布。以致于在青少年性问题早已凸显的今天,性教育的开展和深入依然迟滞、艰涩。

而在这个充满诱惑、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性意识萌动的青少年成为了最尴尬的性弱势群体。他们的荷尔蒙的正常分泌却成了他们困惑、痛苦的来源。一,尴尬:青少年性待业期的茫然无措

男孩第一次遗精和女孩的初潮是一个人走向生理成熟的开始,从这里到结婚大概有1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有人把这个时间段叫做“性待业期”。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又怎样平稳度过这个所谓的“性待业期”?

这实际上就是性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我国由于性教育的落后,家长和老师在这个亟待解答的问题面前集体失声。我们的青少年只能在尴尬中自我彷徨。

二、困惑1: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性冲动?

古人说,“食色,性也”。性欲是一种自然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人类的性欲具有双重性,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与动物的性欲有着本质的区别,必须受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制约。

青少年开始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现象,是身体性激素分泌过快的结果,需要适当的缓解和合理的发泄。但是,由于性教育的失位,绝大多数青少年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

1.自我克制法

自我克制法就是对性冲动的自觉抵触,实际上是性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但是认为性欲是肮脏、恶心的,而强烈抵触,或者过度的自我克制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是性心理的一种扭曲,后者则会导致严重的性压抑。二者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性健康。因此,要适度适当的选择自我克制。

适用范围:自制力较强的个人

2.自慰

自慰,俗称手淫。字典上对手淫的定义:自己用手刺激生殖器以发泄性欲。成习惯后,有害健康。也就是说,手淫一般不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频繁的手淫也会导致一定的身体损伤。

性学专家们公认的事实是:手淫是发现你自己身体秘密的途径,而且能让你了解自己喜欢怎样的触摸方式。它仅仅是探索自身的一种方法而已。

适用范围:无限制,有节制

3.核心性性行为

核心性性行为也就是俗称的性交活动。这种性行为发生在两性或者同性之间,是性欲缓解和发泄的根本途径。

适度的性行为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应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同时应学习掌握相应的性保健知识。

适用范围:情投意合的双方 困惑2:哪里获得我需要的性知识?

1、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2、同龄人的交流

3、有关杂志、书籍的介绍

4、网络流播 三,痛苦:性教育失位的恶果

问题一:未婚先孕

过早的婚前性行为引发的未婚先孕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更是导致了未成年少女堕胎率高抬得社会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此时,此类事件的发生,既不被身心条件允许,也不为法律、道德认可,尤其是对未成年少女的身心伤害极其严重和深远。问题二:同性依恋

•18岁之前,青少年的性取向处在不稳定时期,对异性同性都有好感。因此,中学生出现同性依恋现象很正常,绝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而是生长发育期旺盛的性生理活动受到压抑后的一种变形释放。

在这个阶段,许多少男少女表现出与自身的性别相背离的性心理或性行为,这可能是在成长中,内心萌动的爱情无法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实现,于是在和一个同性好朋友的友情中进行模仿和角色扮演,或因为独立能力差、依赖性较重、人际交往能力不良,会对同性伙伴在心理上产生过度依赖,因此给自己带来同性恋的错觉。

问题三:性疾病传播

不当的性行为,如性交不洁、性滥交等等,容易导致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而严重缺乏性保健知识的青少年将成为一个潜在的受害群体和传染源,从而极大危害其身心发展。

因此,有必要加强性保健和性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节制性行为,反对性滥交,预防性病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蔓延。问题四:犯罪行为

第三节

青少年性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青少年性教育如何坚持适度? 是美国式疏导以至于放纵?还是传统式禁欲以至于压抑?

青少年性教育是否能“一套了之”?

二、性教育应当从哪个年龄段开始?

传统的性教育从初中开始。现在有人建议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甚至有人提倡零岁性教育。当然,这是循序渐进的。学龄前就可以开始性别角色认定等早期性教育,但过早的接触系统而直接的性知识 是否会揠苗助长?

青少年开始系统的接受性教育的时间,应该由这个社会的青少年性发育的基本状况决定,因为性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要预防青少年错误的性行为和性意识,引导他们走上正常的性成熟轨道,实现身心最佳的发展。

然而,各国、各地区的青少年性发育状况是不同的,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性早熟的情况就越明显,因此其采取系统性教育也应适当早些,反之,就应该晚点儿,以预防和减少刺激青少年性早熟的现象发生。

三、青少年性教育的受教育者只是青少年

吗?

青少年性知识的学习和性心理、性行为的适用需要一个开明而宽容的环境。谁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

家长和老师是否应当与他们同步接受这样的性教育,并更多的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状况。从而在他们的扶住下,更好的引导青少年健康的性发育。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实习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课题:掌握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特点 教学时间:80分钟 教学内容: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定义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的教育意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三、社会性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掌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教育意义

理解自我意识的含义、发展及其对人格的影响

从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两个方面理解儿童社会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具体学习学习任务三的内容,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更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自我意识的含义、发展 学具准备:PPT、教案 教学过程: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定义

导入 “你„„你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我这样做对不起我自己的人格。” “嘘,那个人人格不健全啊„„”:„„这些“人格”的含义一样吗?

人格的界说: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学中最难下定义的概念之一。法律上讲“保护人格尊严”,是将人格视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日常话语中讲“人格高尚”或“人格低下”,是将人格视为道德的主体,与人品、品格同义。但心理学中讲的人格,虽涉及人的权利和责任,也包含人的道德品质,但远远不只是这些方面。心理学中的人格概念,倒是更接近日常话语中的“性格”一词,如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处事和待人的方式等等。但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因而所下的定义也不同。据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人格的定义有50种之多。

人格在拉丁语中是面具的意思,心理学沿用其含义,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是人格的表现。因此,各种心理学著作中都把“人格”看成是把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性。

人格的定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你之所以和别人不同是因为你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和别人不同。九型人格:

第一型完美主义者(The Reformer):完美者、改进型、捍卫原则型、秩序大使 第二型助人者(The Helper):成就他人者、助人型、博爱型、爱心大使 第三型成就者(The Achiever):成就者、实践型、实干型

第四型艺术型(The Individualist):浪漫者、艺术型、自我型 第五型智慧型(The Investigator):观察者、思考型、理智型 第六型忠诚型(The Loyalist):寻求安全者、谨慎型、忠诚型

第七型快乐主义型(The Enthusiast):创造可能者、活跃型、享乐型 第八型领袖型(The Challenger):挑战者、权威型、领袖

第九型和平型(The Peacemaker):维持和谐者、和谐型、平淡型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健全的人格特征。

第一阶段-婴儿前期:基本的信任感VS基本的不信任感

发展任务:(0~1.5岁)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

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我们能做什么?

爱抚婴儿

有规律地照料婴儿

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 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这一阶段要求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应充分适当地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宜过分满足和过分剥夺;同时,在满足程度和方式上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性、一贯性,不能随意转变,即使变化也要渐进地、有规律性地进行,使婴儿能很快适应。因为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儿童适当的、稳定的和不间断地关怀、照顾、哺育与抚摸,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

婴儿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顺利发展的起点。第二阶段-婴儿后期:自主感VS羞耻感与怀疑

发展任务:(2~3岁)

培养自主性,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我们能做什么?

强化规矩 给予自由

如果父母等养育者对儿童的行为限制适当,给予孩子一定自由,孩子就会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意识;相反,如果父母等养育者对孩子限制、批评甚至惩罚过多,就会使孩子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孩子的这种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使性格中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能力、适应社会化要求的能力增强,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理想之间关系的态度及处理产生重要影响,对个体的社会化及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这一阶段要求父母等养育者对孩子的行为必须理智而耐心,适度控制同时给予一定的自由,并施以科学的训练,及时矫正不良行为。

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第三阶段-幼儿期:主动感VS内疚感

发展任务:(4~5岁)

培养主动性,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我们能做什么?

充分鼓励和肯定孩子的主动性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积极组织并引导孩子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学习并承担新的学习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倾听,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儿童不仅发展了自主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儿童就会对自己的建议产生内疚感。

本阶段也称为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孩子不但运动器官得到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有效增强;同时,游戏还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第四阶段-儿童期:勤奋感VS自卑感

发展任务:(6~11岁)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我们能做什么?

教育儿童勤奋读书

鼓励参加社会活动

鼓励尝试发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才能

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鼓励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了,儿童依赖重心已由家庭转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这种勤奋感的形成对其成年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将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第五阶段-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发展任务:(12~18岁)

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

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实现了自我同一性的体验(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以及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完整的个体;自我本身是统一的;自己所设想的我与自我所觉察到的我以及其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

我们能做什么?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真爱不只是真心实意的爱,更应该是尊重的爱,理解的爱,理智的爱。但是,许多父母不知如何爱孩子,不知道尊重孩子的权利,其实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让孩子独立面对一份责任,才能促其成长。信息化时代早已动摇了父母的权威,这个时代尤其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概括为“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第六阶段-成年初期:亲密感VS孤独感

发展任务:(18~25岁)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我们该做什么?

成家:成年早期是完成婚姻建成家庭的时期。这一时期个体双方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及身份都会发生变化,其社会角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时,个体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相应地会有更多,所要碰到的诸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等一些问题还需要个体要有更高的能力与心理素质去面对与承担。

立业:成年早期经历了从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到努力工作,成就自己事业的过程。成年早期的个体要能够较好地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角色也成为个体面临的重要任务。总之,在进入成年早期以后,事业的成功与挫折、家庭的幸福与不幸、生活的充实与空虚等都反映了一个作为社会人的应有价值。第七阶段-成年中期:繁殖感VS停滞感

发展任务:(25~65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我们该做什么?

关心自己 关心孩子 关心后代

关心他人幸福而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八阶段-老年期(成人晚期):完善感VS失望感

发展任务:(65岁以上)

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我们能做什么?

刚退休的老人首先逐渐减少工作时间

鼓励老人坚持做自己仍有兴趣的事

鼓励老人从事向往已久的事

为老人寻找合适的退休后的活动场所

发展非职业性的角色:长辈、朋友

对体弱多病的老人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的教育意义

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方面: 1.认识成分(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概念有分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

2.情感成分(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我”等问题。她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我效能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3.意志成分(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是自我控制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

1、生理自我

婴儿时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无法辨认外界和自己,到1岁以后产生“我”的概念,到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3岁开始,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从轻信别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很差。社会自我一般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青春初期开始形成与发展,个体抽象思维能力越来越发达,价值体系逐渐变得复杂化,个人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开始形成,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更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发展的方向 三 社会性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含义:社会性认知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趋势:•从表面到内部 •从简单到复杂

•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想法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父母:进入小学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发生某些变化:双方交往时间减少,发生冲突的数量减少,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在变化

教师: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充满崇拜和敬畏,对教师要求绝对服从;从三年级开始,开始对教师做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新出不同的喜好。

同伴:同伴交往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下载《教育心理学》授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心理学》授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简易教案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开头: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一节 内容体系及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分析其含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授课教案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授课教案 序 言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要求,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

    媛媛教育心理学教案5则范文

    2011届研究生公共课教育心理学教学课件 课件题目:技能的形成 课件作者:吴媛媛 学院:外语学院 专业: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2011年11月16 第六章 一、技能及其作用 (一)技能及其特点 1、......

    教育心理学精华汇总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

    教育心理学

    对《教育心理学》的反思 近期仔细读过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这本专著阐述学校教育情境下的学生的学习,论述了学生在认知领域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态度和思想品德的......

    教育心理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每题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B.法国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