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美术教学游戏化的尝试
小班美术教学游戏化的尝试
分类:幼儿教育
当今世界是科学、文化、艺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观念不断充斥着世界。同样,幼儿美术教育领域中,由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新观念,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时常碰到这样的困惑:老师教的多了,孩子们极易被教学内容及老师牵着鼻子走,画面千篇一律;教的少了,孩子们又常为技巧不足难以表现所苦,画面缺乏生气。我在学习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有关优化整合的教育理论后,选用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的思路,对小班幼儿美术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实践,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㈠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小鱼吹泡泡”、“小鸭游泳”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喂小鸡”、“汉堡包”、“不倒娃娃“等等。同时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所以教师在选择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教材时一定要注意以上两点。
㈡提供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材料。
要美术教学游戏化,就要优化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棉线让幼儿印画等。如在纸团印画“美丽的果树“活动中,幼儿用废旧报纸团成的纸团蘸上颜料,随便压印,就能印成了一片片美丽的果林。又如在印章画”新年的礼物“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图形的积木,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有树的纸上,一个个造型各异的新年的礼物挂在树上,成了一棵棵漂亮的新年树。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印着新年的礼物,嘴里说着,“这是给妈妈的,这是给好朋友的……”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再如在染纸的活动中,幼儿用宣纸蘸上颜料,很快变成了一块块美丽的花手帕。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㈢采用生动形象的游戏化语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孩子有了表现兴趣就会激发创作激情,很投入美术活动。
⑴以游戏化的口吻导入,激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绘画活动《小猪》中,老师先给幼儿猜个谜语:大耳朵、小尾巴,睡觉打呼呼噜呼噜,这是什么小动物?猜出后随着音乐玩个《小猪睡觉》的游戏,轻松、有趣的音乐激起幼儿画小猪的欲望,而且谜语中也点出了小猪的特征,当幼儿对生活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激情与兴趣是惊人的。
⑵在教学中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自始至终的投入活动。
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会边观察边画,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往往粗糙、散乱,有的孩子则表现得无从下手,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形象性之语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使其大胆地作画。比如画“蝴蝶”,我是这样说的,“两个圆圈肩并肩,开朵小花变蝴蝶。”通过形象的儿歌教学,孩子们很快地画出了蝴蝶的形象。又比如画“螃蟹”,上面一座桥,下面一座桥,接起变成小房子,左边四条路,右边四条路,上面两个小门洞,加上两把大剪刀,变成螃蟹爬爬爬。孩子们边念边画,很快地在不知不觉中,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跃然纸上。形象性之语言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使孩子们在无拘束的情况下绘画,效果非常好。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往往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刚开始很有兴致的画,只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容易情绪波动,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如有一次在画小鱼的活动中,洋洋小朋友画了一条小鱼就把画往我手里一放说:老师,不想画了。我没有强迫他再去画,而是用另外一种口气说:“哎呀,这条小鱼真好看,可惜没有朋友陪它,多可怜啊,你去帮它找几个朋友,好吗?”他点了点头,又认真的开始画起来。
㈣以欣赏的目光评价幼儿的作品。
幼儿表现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欣赏美的方式也可以多角度的。每个孩子都有被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同伴和老师的赞赏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护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心理的满足也是孩子进一步创作探索的兴奋剂。在小班孩子的美术评价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自我欣赏、集体欣赏、相互欣赏等多种形式。幼儿园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机会。小班孩子的鉴赏能力和表达方式受其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的限制,要想完全通过语言表述有相当的困难。因此利用游戏的方式是最令幼儿接受的。如把幼儿染好颜色的宣纸说成手帕,开手帕商店让幼儿来买,可以自己评价,再让同伴评价,最后才是老师评价。在老师指导和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我们克服“重效果轻过程”的偏见,从不以“像”与“不像”为尺度来衡量,而是从构思上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特别、内容是否充满童趣、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
满等这些方面去评价。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评价,充分挖掘幼儿绘画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肯定,所用的语言也是“画得真有趣”、“与别人不一样”,或者说:“如果怎么怎么样就更好了。”如在绘画柳树的活动,我把柳树说成了柳树姑娘,把枝条说成了头发,最后评价时用了头发选美大赛的方法,比比谁画的柳树姑娘头发最美,有个孩子画的枝条都纠集在一起,应该说没有达到绘画要求,但是据他自己介绍说是把柳树姑娘的头发扎了起来,这样比较好看,而且还画了美丽的蝴蝶结,结果很多小朋友都认为他的柳树头发最美,我也为他的创意鼓起了掌。
总之,将小班美术教学游戏化,能使幼儿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且情绪愉快,思维活跃,绘画水平显著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3.3 12:56| 利用农村用具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分类:幼儿教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目标之一,即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一种隐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此,《纲要》中又同时指出:“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和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创造。
近年来,结合《纲要》精神,根据我园地处农村的地理优势,我们与孩子一起收集了蛇皮袋、大小不有的水缸、竹梯、木梯、筛子、扁担、小木凳、水桶、草绳、草垫、草圈、草席、等许多农村用具,在游戏、学习、运动等活动中合理利用这些农村用具,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㈠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中孕育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的创造性的发展和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应持开放的态度,要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下,创造性得以培养。
⒈引发幼儿创造动机
幼儿创造性的养成需要引发创造的动机,而在自主性的活动中投放丰富多样的材料,可以影响幼儿活动水平,引发幼儿创造动机。农村用具本身的特征就是低结构的,没有固定玩法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做做玩玩,但是材料过少又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因此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选择材料的空间,将草圈、雪碧瓶、草绳、竹棒、蛇皮袋、草垫等有特色的材料分开放于一只只塑料筐中并陈列一角,鼓励孩子根据需要选择,宽松自由的环境给予孩子自由创造的空间,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玩出新花样,如钻进蛇皮袋在地上滚或学小袋鼠跳,用草垫当飞盘飞、顶在头上走或者当作障碍越过,用雪碧
瓶当尾巴玩或者用草圈套住雪碧瓶,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创造动机驱使下的成果。开放性的使用各种材料,扩大了孩子们创造表现的空间。
⒉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
《纲要》告诉我们:只有符合幼儿需要的活动,才能使其获得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更好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此在活动中投放的材料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根本需要出发。
⑴农村用具和其他材料的搭配使用
农村用具的玩法具有灵活性和挑战性,不同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的幼儿会对其产生不同的操作效果,因此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我也同时投放了深受幼儿喜爱的体育玩具,如垫子、轮胎、羊角球等,孩子们被这些鲜明的材料所吸引,创造兴趣由此激发,他们会按照个人能力差异,灵活多样的与体育用具搭配使用,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如用草垫当小河的石头,越过小河、爬过、翻过、滚过草地(垫子)或者还要走过独木桥(长木凳),然后到达终点;骑马(小凳子)、跳过轮胎,取到终点的宝贝;顶着草垫在梯子上爬等等。
⑵适量、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材料。
材料的投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的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补充,不断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以提高幼儿的创造欲望。如一段时间后,幼儿对草垫子的玩法似乎有些腻卷,每次游戏幼儿不是把草垫子坐屁股下就是拿草垫子捉弄人,如何再次引发幼儿的兴趣迫在眉睫,这时一位家长送来被子,装在蛇皮袋里的,这一下子吸引了我:我将蛇皮袋底角挖两个洞,供幼儿两只脚伸进去,幼儿可以穿着蛇皮袋学袋鼠双脚并拢跳,将蛇皮袋两个底边剪开,幼儿套着在地上滚,或背着蛇皮袋走,很受小朋友的喜欢,何不将他们投放于体育器材中呢,让孩子们在原有制作材料的基础上再次擦出创造的火花呢?于是一只只制作精美的蛇皮袋玩具请到了活动室,引起了孩子创造游戏的兴趣,他们玩啊,乐啊,其乐无穷。可见,新材料既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容,又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㈡和谐健康的运动环境中激发创造力,《幼儿园工作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我们幼儿园由此自制了竹梯、木梯、木凳等等,也发动家长利用竹子、稻草、木板制作了席子、筛子、草球、草垫、木桶、长凳等等利于孩子们运动的器材,每一种均可以玩出多种玩法,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又可激发创造力。⑴鼓励和引导幼儿一物多玩。
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他们不仅有创造的潜能,而且有创造的需要,尤其当创造是为了他们自己痴迷的活动服务时。儿童天性好动,运动是他们喜欢的活动。因此,在运动中我鼓励幼儿利用手中的农村用具一物多玩,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如:孩子们利用草绳互相合作玩出了甩“蛇”、跳绳、开车(两人各拉住两绳的一端向前走或跑)、走小路(将几根草绳排成小路状)、跨小河等许多种玩法。他
们有时通过交流从同伴玩法中受到启发想出了另一种新的玩法,充分发挥了想象,激发了创造。
⑵给孩子充分的探索机会。
马斯洛认为:在创造能力的激发阶段,创造者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生活在此时此刻,他完全沉浸、陶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形,倾心于现在的问题。他指出,这种“专注于此刻”的能力是任何创造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当给幼儿以充分的探索机会,让他们不受干扰地探索创造。如:在体育活动“玩竹梯”中,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竹梯和轮胎、高跷等辅助材料的搭配运动。一开始,受平时非正规体育活动中玩竹梯方法的局限,不能一下子探索出更多的玩法,而预定内容中又有集体游戏活动。看到孩子们玩的那么专注,我放弃了原定计划,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从而发现孩子们能把竹梯架在几个轮胎上爬山;把竹梯平放当小河,踩着高跷过小河;将竹梯架在独木桥上当桥坡走上去……充分的探索,使孩子们的创造力得以尽情的发挥。
⑶融入游戏情景中发展创造。
幼儿喜欢游戏,在游戏的情景中运动使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以较好地发挥,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在体育活动幼儿探索农村用具玩法时,我经常地设计一个游戏的情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如:“扇子飞碟”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动物运粮”的情景,“小动物们”先自己探索运粮方法,即扇子的各种玩法,有互相抛接扇子的,头顶着扇子走的,背扛着扇子爬的,腿夹着扇子跳的……到最后交流时,在共同设计好的“运粮”路线中又各显神通,用各自的“运粮”方法完成“运粮”任务。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独创意识和表现意识都得到了激发。㈢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发展创造力。
农村中到处都可以方便得到各种能够用来做做玩玩的材料,老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农村用具制作小玩具的过程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利用自然形状塑造形象,它不需要工具切割造型,对幼儿来说利用自然形状塑造形象更为简单安全,更能发挥孩子对原有形象的再创造。例如:美术活动“瓶偶娃娃制作”中,孩子根据各种饮料瓶外观的特点,进行广泛的联想,认真的琢磨,适当选择辅助材料,做出各种动物的形象。另外在幼儿园每个孩子口袋里随处可见,我们利用随手可及的手帕做出只只逼真的老鼠,幼儿学的乐意,玩的开心。这些小玩具的制作就是幼儿通过想象、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产生灵感后的创造,他不仅优化了教育环境,还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我们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进行创造。”因此,我们教师正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培养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2006.3.3 12:55|
第二篇:小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尝试及实践
小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尝试及实践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我园立项课题“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研究及应用”逐步推进。我们小一班作为小班组加入美术活动游戏化的研究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时常碰到这样的困惑:老师教得多了,孩子们极易被教学内容及老师牵着鼻子走,画面千篇一律。当老师的范画出示后,大部分的孩子就会按照老师的“模板”进行模仿,虽然老师也强调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但是收效甚少。因此,在《指南》颁布后,我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再出示范画,而是让孩子在感受与欣赏中表现与创造。我在学习贯彻《指南》及有关优化整合的教育理论后,对我班孩子美术活动游戏化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实践。
一、从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出发,选择经验丰富的主题进行创作
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小刺猬运果子”“小兔穿新衣”“小鸡捉虫子”等绘画内容。
二、结合幼儿园室内、室外资源开展美术活动游戏化实践
同时选择的活动方式具有游戏性。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寓教育于游戏。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所以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尽可能多种多样,材料丰富。油画棒涂色,水彩笔涂色,瓶盖、海绵、蔬菜甚至生活中各种各样幼儿熟悉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拓印的材料,让幼儿在玩颜色的过程中感受色彩的美。
要美术活动游戏化,就要优化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我园创设了室内、室外不同的美术活动游戏区。室内的美术活动创意室酸奶瓶、纸筒芯、薯片桶等材料给幼儿提供了贴近生活又能高于生活的创作空间。室外的地面创意水画、墙面色彩涂鸦、墙面线条涂鸦和室外陶艺给幼儿提供了不同的创意空间。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采用情景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在感受与欣赏中表现与创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有了表现兴趣就会激发创作激情,投入美术活动。
1.以游戏化的口吻导入,激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绘画活动《小猪》中,老师先给幼儿猜个谜语:大耳朵、小尾巴,睡觉打呼呼噜呼噜,这是什么小动物?猜出后随着音乐玩个《小猪睡觉》的游戏,轻松、有趣的音乐激起幼儿画小猪的欲望,而且谜语中也点出了小猪的特征,当幼儿对生活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激情与兴趣是惊人的。
2.在教学中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自始至终地投入活动。
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会边观察边画,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粗糙、散乱,有的幼儿则表现得无从下手,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形象性语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使其大胆地作画。比如画“蝴蝶”,我是这样说的,“两个圆圈肩并肩,开朵小花变蝴蝶。”通过形象的儿歌教学,幼儿们很快地画出了蝴蝶的形象。又比如画“螃蟹”,上面一座桥,下面一座桥,接起变成小房子,左边四条路,右边四条路,上面两个小门洞,加上两把大剪刀,变成螃蟹爬爬爬。幼儿们边念边画,很快地在不知不觉中,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跃然纸上。形象性的语言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使幼儿们在无拘束的情况下绘画,效果非常好。
四、肯定幼儿的优点,用赞扬激励的方式引导幼儿提高
以欣赏的目光评价幼儿的作品。幼儿表现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欣赏美的方式也可以多角度的。每个幼儿都有被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同伴和老师的赞赏对幼儿学习兴趣的保护有相当强的积极作用,心理的满足也是幼儿进一步创作探索的兴奋剂。在小班幼儿的美术评价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自我欣赏、集体欣赏、相互欣赏等多种形式。《指南》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机会。小班幼儿的鉴赏能力和表达方式受其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的限制,要想完全通过语言表述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利用游戏的方式是最令幼儿接受的。如把幼儿染好颜色的宣纸说成手帕,开手帕商店让幼儿来买,可以自己评价,再让同伴评价,最后才是老师评价。在老师指导和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我们克服“重效果轻过程”的偏见,从不以“像”与“不像”为尺度来衡量,而是从构思上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特别、内容是否充满童趣、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满等这些方面去评价。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评价,充分挖掘幼儿绘画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肯定,所用的语言也是“画得真有趣”“与别人不一样”,或者说:“如果怎么怎么样就更好了。”
总之,将小班美术活动游戏化,能使幼儿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且情绪愉快,思维活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虽然我园的美术活动游戏化实践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在日积月累的进程中,这将会成为我们显著的特色。
第三篇:浅谈小班游戏化
浅谈小班数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数学活动游戏化,作为目前最受小班幼儿乐意接受和愿意参加的活动方式之一,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形成概念的积极思维有了很好的发展,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利方法.它能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绕有兴趣的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游戏是 小班幼儿数学教学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我注意利用自然角中的动物和植物为游戏素材.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给自然角里带来了许多果实,有干果、有水果.自然角里一下子林良满目,小朋友对此很赶兴趣,在认识这些果实的同时,我也设置了游戏“数一数”随机让小班幼儿学着数数,让幼儿手里边随便拿一样东西,点一个数一个,数到最后的一个数时,我就用手在被数的物体周围重重地点一下,帮助幼儿理解数到最后的一个数是几就是这些东西的总数.由于幼儿对这些实物很兴趣,因此学习的劲头很足,很快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够指定的数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了.正是因为活动内容是幼儿平时所观察接触到的直接生活经验,故幼儿在跟教师数数时态度非常积极,游戏得愉快,接受很快,效果很好.另外,小班幼儿在区别多、少、一样多时常常受物体大小、疏密的影响.在教学时,必须让幼儿学会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如重叠法.我在午餐前,让幼儿分发碗和勺子时进行游戏“我做得戏”就引导幼儿发一只碗后就在碗里放一把勺子;做操时,一个小朋友站在一个点上等等.又如:并放法.先让幼儿去饲养角观察小兔,同时给小兔喂食.游戏“我来喂小兔子”喂时要注意一只兔子放一个萝卜,两只兔子放两个萝卜,以此类推.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幼儿在比较中理解和形成多、少、一样多的概念,自己数,同伴数,一个人数,大家数,因此,教师就可以教给幼儿一些描述数量的词汇.如多、少、多些、少些、比----多、比----少、一样多、不一样多等.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幼儿能随时随地学,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1、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情绪愉快,想象力和思维力能得到较大的发展.例如:在教小班幼儿认识正方形时,我设计了游戏:我的正方形.为幼儿提供了大大小小数张正方形的纸,让幼儿自己拿去折叠,边与边对折,角与角对折,边对准中线,角对准中线等.幼儿通过自己折叠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认识长方形时我同样采取这种方法,并把长方形与正方形做比较,从而得出长方形的特点.然后我又为幼儿提供大量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实物.如:饼干、毛巾、手帕、长桌、长凳、方凳等,玩游戏:说说我的形状.让他们说出它们的形状.这样的操作游戏不需要老师重复讲述,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自己发现,因而幼儿学得积极、主动,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准确,还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2.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必须具有便于操作、富有美感的教具,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我在设计活动中,对示范的教具都讲究精心设计,巧妙运用.如:小班幼儿在认识“圆形、三角形”时,我做了一个直径为60厘米-----70厘米的铁丝环(绕皱纹纸)以及三边长约3米的三角形(红、黄、绿三色皱纹纸).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形状竖起来放,就是形象的山洞;拿在手里可以当示范教具讲解圆形、三角形最基本的形状、特征;放在地上就成了小动物的“家”;挂在高处,幼儿可将圆形、三角形沙包分类投入,既形象又简单明了,且同一种教具可作不同的用处,使小班幼儿在反反复复的活动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同一种形状的外形特征,从而提高了教具的实用性,减少了上课时的忙乱现象,集中了不容易坐定的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同时,为了便于小班幼儿复习圆形、三角形并将这些图形顺利地进行分类排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采用的积木、分类盒、三角形以及圆形,分别使用了粉色、粉黄、粉蓝、粉绿色,让幼儿在深绿色的地毯上进行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序,如拿蓝圆形的幼儿与拿三角形的幼儿在一起排序,可能会出现蓝、蓝、黄、蓝、蓝、黄------当许多幼儿在一起排序时,地毯上就出现一条条排列有规律的美丽的“彩虹”,组合成一幅色彩艳丽精美的图案,由此达到一种整体上的和谐统一的美,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和富有感官美的教具作用下,学习气氛浓烈,心情相当愉快,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三、利用活动区游戏活动丰富小班数学活动内容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我们把幼儿数学活动区的创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数学区域活动和集体数学活动的结合,来达到促进幼儿数概念发展的目的。
1.我们的办法是,每周抽出两个下午专门进行数学区域活动。在这两个下午,我们用各种有趣的材料和游戏吸引每个幼儿参与各种数学区域活动.观察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了解幼儿数概念发展水平.
2.结合不同主题活动,确定每周数学活动区的指导重点我们发现小班集体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师根本不能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某个知识技能,但是如果能把集体活动内容延伸到数学区域活动中去,幼儿就会有更多的操作时间和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因此,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和每个班级的情况,每周确定数学活动区的指导重点,有针对性.3.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创设层次丰富的数学活动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幼儿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投放不同的材料,创设一个有着丰富层次的数学活动区。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教师可以帮助发展较慢的幼儿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技能,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对于已经掌握某些知识技能的幼儿,教师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满足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
四、数学活动游戏化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处理问题,并取得结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幼儿在操作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发觉了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如在“认识椭圆形”的数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小兔和小熊的争论,从而引出课题,让幼儿来进行评判。通过让幼儿观察圆和椭圆的外形,看看是不是一样,把两个图形分别比一比、折一折,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都得到了加强,同时幼儿还须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接着通过启发幼儿回忆生活中的椭圆形物体,想象椭圆形组合的图形,幼儿在游戏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总之,幼儿的数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形式的,只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多动脑筋,在适当的时候,将一些数学内容巧妙、合理地融入到孩子最爱的游戏中,将其有机地结合,化抽象的数学关系为具体的活动内容,就能引导幼儿在生动、活泼、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关系,掌握数学知识,大大地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篇: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
《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幼儿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最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过程,这就是游戏作用之所在”(教育家马斯洛)。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
近年来,广大教师都十分重视游戏的开展,但是,老师们更多重视的是区域游戏和各类体育、音乐、智力游戏,对美术教学中有机运用游戏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
(1)对美术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 教师对绘画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常常会教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许多老师还是使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以幼儿机械的模仿练习为主要教学方法,这很容易扭曲幼儿绘画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抹杀了幼儿的天性与创造,自由和情感。
(2)重视技能的传授、忽略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对美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均衡、节奏、速度、韵律以及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效应不够重视。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通过他们,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孕育一种美的精神。但是,我们的老师却往往本木倒置,把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作为了了美术活动的重点。
(3)游戏形式化。有部分教师将游戏活动和幼儿的美术教学尝试整合,但是,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游戏成为一种摆设,游戏的运用只是为了调节气氛,不能和教学的目标、幼儿的有效学习融合,不能很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极容易导致时间的浪费和目标的流失。(4)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过于求全,急于求成,希望每一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而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自主性。
(5)美术评价狭隘。我们经常把幼儿作品内容、美观作为我们评价的标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比较单一。
(6)部分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研究的深度不够,还停留在零星的经验、总结上,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模式。
我们提出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努力做到“美术教学游戏化”和“用游戏化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更具有全面性、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学习的形式上打破了原来的禁锢,使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达成以下目的:
(1)、知识和能力:通过美术游戏化的教学,提高幼儿美术技能和对美的感悟、欣赏能力,培养幼儿大胆地自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改进幼儿美术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快乐的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道德意识和审美情感。
(3)、通过研究,寻找美术教学游戏化的适宜的教学内容,探索出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构建幼儿园美术教学游戏化的课程模式。
(4)、探索美术教学游戏化教学对幼儿发展相对应的评价体系。(5)、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美术教学游戏化》这方面的研究现在还不多,在网上,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论文,研究比较片面,不深入,主要是一些经验型的论文。主要有:张叶的《小班幼儿游戏化绘画教学初探》;泮冰之老师撰写的《幼儿园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杨秀玲老师撰写的《浅谈游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等文章。另外,我们也看到了部分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案例,但是,没有系统的阐述和教材。05年9月,在网络上有高渊老师的《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研究报告》,与我们的课题研究有相似之处,但是,该研究仅仅针对大班幼儿,研究时间为一年,该报告还停留在经验型总结的层面,缺乏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对游戏化的教学方法阐述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指导作用,另外,该研究仅仅注重了活动内容的游戏化,对美术活动过程、评价等方面如何游戏化地开展研究得还不够深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自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的出版,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于是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有了不少的成果。游戏是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就儿童方面而言,游戏就是儿童活动的本身,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它影响着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情绪的发展,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以及智能和创造力的发展。许多研究证明,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儿童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认知论代表人物的皮亚杰。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中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首先,儿童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其次,儿童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深受儿童喜爱。
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纲要》对于艺术领域(美术活动)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经验挑战,树立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科学的艺术教育。因此,充分认识游戏和美术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尝试将游戏与美术教学进行优化结合,利用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化的美术活动,让幼儿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敏感性,激活思维,诱发联想与想象,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美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美术的技能、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思维,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一)主要内容: 围绕《美术教学游戏化的研究》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的思路:第一:美术教学内容游戏化:从多种途径收集、选择适宜的游戏化的美术教学内容、形式、题材,然后进行整理、筛选、加工,使美术教学内容本身成为一种游戏。第二 :美术教学过程游戏化:能创造性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多种游戏方法,融游戏于美术教学过程之中。第三:美术教学评价游戏化。采用多角度多层面游戏化的评价方式,灵活机动地给予幼儿意想不到的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和满足,使绘画内容和绘画过程得以广泛延伸。根据研究内容,我们确立了以下几个研究子课题:
(1)、美术过程游戏化研究(承担者:黄敏艳、刘晶晶、余祚丹、黄晓涛)(2)、美术教学评价游戏化(承担者:谢小芬、陆柳容、周娜)(3)、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园本美术活动(承担者:彭素清、黄秀钦、黄小辉)
(4)、让绘画渗透于游戏内容之中(承担者:陈惠凤、李巧辉、彭小玲)
(二)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实现研究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教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对已有的经验进行筛选,以求研究的实效性,形成(模型)新的教学思路,致力于改善教育现状。其步骤为“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进行观察—总结反思”。
文献法: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游戏教学》、《幼儿园美术教学法》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领悟,明确指导思想,了解前人研究的结果,作为本课题的观点依托和借鉴内容。
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课题阶段小结,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比较零碎的初步认识成果进行汇总。
比较研究法: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进行对比,寻找异同,比较分析。
实验研究法:积极开展课题教育实验,探索教育规律,验证和检验研究假设。调查研究法:采用观察、问卷、访谈、个案研究、测试调查等科学方式,收集关于课题研究的素材,对教育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认识,提出、改进研究思路。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研究预期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制订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和管理网络,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每月集中一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日常活动中每周每位参与教师开展一次课堂实践活动,每学期撰写一次经验总结。课题的研究做到规范化,系统化。
3、收集资料、确定子课题。在研究工作开始以前,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首先进行广泛的阅读,收集有关美术教学游戏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资料,为课题研究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分析和讨论,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总课题《美术教学游戏化研究》下的4个研究子课题。
4、制订子研究方案
在确定研究子课题后,建立实验班与对比班。子课题负责人撰写具体的子课题实施方案。
5、课题组成员全面培训。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关于美术教学的理论,组织美术教学研讨沙龙活动。邀请有关专家、领导作讲座,安排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通过多途径的培训活动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二)实验阶段:2010年12月-2013年9月
在确定研究内容和具体分工之后,围绕课题进行认真的实验,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研讨,教学实践。以课题为中心,加强讨论、教育实践、总结等各方面的工作,采用“学理论、上研讨课、交流研讨”等形式,探索美术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
2、开展课题研究评比、展示活动。
组织了课题研究优秀教学活动评比,对研究成效显著的优秀教学活动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参与市级以上论文评比。每学期结束都开展课题组子课题研究展示、汇报活动,对一学期的科研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切实提高研究的质量。
3、总结、反思。
边实践边总结,一是活动总结,每次研讨活动后及时总结、反思,二是学期总结,围绕子课题,每位研究成员写一份有质量的专题总结或论文。三是结题总结。各子课题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
4、日常教学活动、广泛运用。
将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尽量。
5、成果展示、课题推广。
将基本已经成熟的课题研究经验边实践边推广,利用半日开放活动等机会向幼教同行展示。
(三)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整理实验教师日常研究有质量的活动设计、案例,编写美术教学游戏化研究教案集。
2、将课题组成员的获奖论文、教学设计以及案例等进行整理、编撰《美术教学游戏化研究论文集》。
3、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4、将《美术教学游戏化研究》的课题研究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七、经费估算。
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另定。
第五篇:小班情景化美术教学活动初探
小班情景化美术教学活动初探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指出:“游戏……可应用于儿童的一切活动……艺术可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儿童在艺术特别是绘画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内在需要得到真正满足。” 小班的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以乱涂乱画和涂鸦为主,满足于自身的动觉所产生的快乐感。如:幼儿喜欢绘画,只是因为笔能在纸上划出各种痕迹,至于要画成什么,他们是从不关心的。在幼儿时期尤其是小班幼儿非常渴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他们缺乏独立从事活动所应具备的经验与能力,这就产生了实践与经验之间的矛盾。游戏活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形式,因而我尝试着把幼儿所要绘画的内容或主题,转化为游戏,使游戏和绘画融合成一种活动、一个过程,通过游戏和绘画的相互结合来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要。
一、游戏化绘画内容的选择
(一)广而浅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经验决定了幼儿绘画内容应是广泛而粗浅的。幼儿对有丰富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事物比较乐于表现,也易于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内容时,要选择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绘画内容,挖掘幼儿能直接感知体验的题材,才能使教育目标恰当地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在活动“好玩的毛线”中,教师带来了一件旧毛衣,当场和孩子们一起拆毛衣,拆下来的毛线弯弯曲曲,拉直了便成了直线,幼儿在拆毛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线条的变化,对画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又让幼儿试着来绕毛线球,感受毛线球由里到外逐渐变大的过程。在一系列的操作游戏活动之后,孩子们的画面上呈现了丰富的线条组合:有螺旋线——“这是我绕的毛线球”,弯曲的长线——“这是我拆下来毛线,很长很长”
(二)趣而奇
小班幼儿大多喜欢形状新奇,颜色鲜艳的事物,教师在选择“广而浅”内容的同时,要更多的考虑到有趣和新奇。如在进行“欢乐的曲线”教学时,我先请幼儿手持彩带,随音乐有节奏地舞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曲线,并根据幼儿舞动彩带的情形,记录不同方向、不同形态的曲线。然后教师以小鱼的口吻引出情景:请小朋友帮我在池塘里画上清清的河水(~~~~),长长的水草(§),还有我爱吃的小虫子(~)。接着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曲线形态自由地表现。最后请幼儿把彩带的一头塞在裤腰扮演小鱼,游到每个“池塘”看一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家”。这样的美术活动内容既有趣又新奇,让幼儿在动中体验,玩中发展,充分体现了游戏化绘画教学的特征。
二、游戏化绘画材料的投放
小班幼儿的绘画处于涂鸦期,他们的涂鸦实际是他们感知觉和动作有了一定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做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新的动作练习。其根本特点是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而是把涂鸦作为一种游戏活动,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那种有节奏的、主动地“动”的运动快感,以及对纸上、墙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线条和色块的视觉感官上的满足。小班幼儿的涂鸦是一种直觉本能的活动,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都应有利于幼儿的直觉表现。
玩具汽车是孩子珍爱的玩具,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拥有自己的汽车,静止的汽车在他们手中会立刻驰骋起来,向前开、向后退、直着开、转圈开……当汽车作为幼儿的绘画工具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在“车轮滚画”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将汽车开进了颜料盆“加油”,再驶上了“公路”,顿时,白纸上呈现出一条条彩色的轮胎印,汽车开到哪里,轮胎印便延伸到哪里。孩子们不停地重复着“开汽车”这个动作,看到彩色的轮胎印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别提有多兴奋了。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出一首游戏儿歌:我的汽车会跳舞,跳个直线舞,跳个格子舞,跳个圆圈舞……孩子们边读儿歌边开汽车,活动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看到汽车后的第一个直觉反应便是拿起汽车开,当将汽车轮子蘸上颜料开后,发现汽车可以代替笔进行涂鸦,兴致更高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由感受开始的乱线条,到有规则地进行线条创作:直线、格子线、圆圈线、螺旋线等,在孩子们尽情地玩汽车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线条粗细、形式的变化,色彩的丰富。
三、游戏化绘画教学的指导
(一)绘画常规游戏化
对于刚开始学习画画的小班幼儿,培养良好的绘画常规是十分重要的,而绘画常规的游戏化则是一种适合小班幼儿需要的有效方法。幼儿对蜡笔娃娃充满着好奇,我认为在蜡笔的使用前已把规则讲解得很清楚,可整理时才发现蜡笔娃娃已面目全非:蜡笔丢的丢,断的断,孩子们脸上手上涂满颜色。于是我通过自编儿歌教幼儿正确使用和整理蜡笔。在愉快的气氛中,幼儿朗诵儿歌《蜡笔宝宝》:咔嚓咔嚓,颜色火车开来了,蜡笔宝宝来画画,红的、黄的、绿的。天黑了,回家了,关上大门,呼噜呼噜,睡大觉。目的是让幼儿把蜡笔宝宝当作自己的朋友,懂得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蜡笔。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边学习取放蜡笔。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幼儿不但自觉地遵守绘画常规,而且非常爱护蜡笔,每次都不忘记检查一下蜡笔宝宝有没有„回家‟。
(二)借助游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借助游戏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是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的,只有在绘画的游戏中,幼儿才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从而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游戏中绘画,绘画中游戏的美好意境。如画网格线:光让幼儿画横线竖线并且交叉,幼儿则信心不足,热情不够,于是在画网格线之前我和幼儿一起观看《黑猫警长》的VCD,在幼儿熟悉故事《猫和老鼠》的基础上,我和幼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猫捉老鼠的情景与捉到老鼠的喜悦,同时还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张印有老鼠的绘画纸,然后引出课题:今天老师和小朋友都来扮演黑猫警长,看看谁的本领最大,捉到的老鼠最多。现在老师先来当黑猫警长(老师在画有老鼠的地方画横线和竖线并组合成网格线),幼儿看到老师捉到了许多老鼠,兴趣盎然,也都
兴致勃勃地画起网格线来了。
(三)运用故事、儿歌进行游戏化教学
在游戏绘画活动中,我还常常将语言渗透在绘画活动中,把绘画主题编成一个个故事或一首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自由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绘画内容,陶冶情操。如画小鸡,我们首先把小鸡编成一首儿歌: 小鸡小鸡真可爱,头儿身体圆又圆,嘴巴尖尖捉虫子,竹叶脚儿地上踩,圆溜溜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呀,哈哈--好大的一条虫子哟!儿歌概括地描述小鸡的特征及基本的绘画步骤,使幼儿知道第一步画什么,第二步又画什么……然后我们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鸡妈妈,把小朋友分成六组,玩“给鸡妈妈找小鸡”的游戏。幼儿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的引导和自己灵巧的小手,帮鸡妈妈找回了许多可爱的鸡宝宝
(在纸上画了许多小鸡)。
(四)让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情景中绘画
运用有趣的情景贯穿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通过情景解释绘画的技能技巧,提出绘画的要求,并且用作指导幼儿绘画全过程及交流评价,能够使幼儿获得游戏和绘画的双重感受。如:把画大大小小的圆说成„大皮球‟„小皮球‟。另外,我们常打破传统的一人一纸一笔一个定位坐着画的形式,通过故事前言--情景创设--表演游戏--自由绘画等程序,让幼儿在情景中体验游戏,在游戏中随意绘画。如:教师准备几张画有主角的背景(大2K)绘画纸说,„大树妈妈的鸟儿越来越多‟„熊妈妈的草地越长越密了‟。画上大树﹑草地﹑房子和一些幼儿熟悉的小动物等,让幼儿先想一想讲一讲,互相交流,然后指导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添画,孩子们乐趣无穷,画面也随之丰富
四、游戏化评价,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游戏化的绘画活动更需要游戏化的评价过程,我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幼儿学画小鱼时,我们对幼儿说:“谁画的鱼儿最漂亮,小猫就会来钓鱼。”这时幼儿的绘画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为了招徕“小猫”,他们画鱼儿的时候特别认真仔细。评价时,教师一边观察巡视,一边在幼儿的作品旁印上不同数目的“小猫”印章。幼儿一边数,一边兴奋地交流着:“我有三只小猫来钓鱼,你呢?”“我比你更多,我有五只小猫呢。”洋洋小朋友对我说:“老师,今天我这儿只来了一只小猫,明天我画许多许多漂亮的鱼儿,你能多请几只小猫咪吗?”我微笑地朝他点头,表示非常愿意。
就这样,我如法炮制:画瓢虫,我给孩子们印“叶子”;画乌龟,我就给孩子们印“兔子”;画小鸡,我就给孩子们印“小虫子”……运用这种有趣的游戏评价形式后,每一次的作品讲评,幼儿都充满着期待。游戏化的评价避免了单纯的评价作品的好与不好,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充满
着向往和迷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美术活动与幼儿的游戏行为存在着本质的一致,即幼儿作为主体从活动中获得愉悦与满足,顺应儿童天性的美术活动就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这种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运用游戏化绘画教学的形式,为幼儿提供游戏化的绘画环境,采用寓绘画技巧于兴趣之中的游戏方法,使幼儿体验了艺术活动的乐趣和美感,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让幼儿珍爱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异想天开,充分开掘和发挥孩子们的艺术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