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7:1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均分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均分教学反思》。

第一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语文课的汉字“分”字入手,利用猪八戒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

(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 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 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使学生先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同时用实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同时我着重对除法的含义以及规范的读写方法进行了反复的强化练习,以便夯实基础。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由于对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把握不够,个别实例有点“难”,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导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再次就是,对学生的课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课上 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的“意外情况”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应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将本节课中的优秀经验发扬利用。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课中表现出的不足。并不断向老教师看齐,吸取先进的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而努力。

第三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除法”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的,也就是说:“除法”运算是“平均分”概念的具体表达方式。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我上这节《除法》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总起来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除法”这个概念的含义。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利用“口答”、“动手摆一摆”手中的学具等形式,巩固课前学习过的知识,为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如:把这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学生通过动手摆,对“平均分”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始终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来指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平均分”这个概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教师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主题图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本节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效果不错。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书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我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发现,他们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直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四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2个例题进行了改编,以”小兔请客”为主线,贯穿了给两只小猴分桃,给2个花瓶分花,给4只小猫分鱼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第五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一:平均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

(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初步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再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还有以下不足需要改进:

教学重难点把握有偏颇,不断强化分的形象思维过程,没有把此过程上升到逻辑思维的高度;对数学语言的锤炼不够,注重了分的过程,没有强化分的结果(平均分成了几分,每份是多少);环节的设置上,题的类型过于单一,没有有难度的习题,没有梯度,导致学生后期注意力不集中;对时间的安排上,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的黄金二十分钟进行新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太多,没有大胆的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小组探究时对学生的组织不够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多研究教材,把握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精选习题,注意设置梯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篇二: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什么是平均分。在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一个春游的情景,给二年级的五个同学分配食物。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起来说的学生也说的跑了题。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在教学中缺乏“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比较,如果开头由不平均分开始引入到平均分,这样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会更加清晰和深刻,理解起来更方便。

于是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灵活地进行了处理,开头由不平均分引入,再到平均分。在教学中,当出现不平等的分法时,一些同学的反映强烈:“这样分不公平,小朋友们会吵架的。”这是学生真实而可贵的想法,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分东西不均而发生争吵的事实,这就是他们对分东西的理解。平等分配已经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是他们不会说“平均分”这个名词罢了,于是我及时捕捉住这一生长点,利用他们的观点,及时生成“平均分”的概念,学生的思想得到认可,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很决地就揭示了本课的主题“平均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解决一道题目,得到一道题目的答案,而是期望学生能掌握一种方法,会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才能最大可能地应对所有的状况。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指准备好教学用具,同时还有更多的内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反应,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之内。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想好应对的办法。教学机智是应该具备,但防范于未然更能帮助我们掌握好课堂。

篇三: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下载平均分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均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每一次的上课都是给自己一次深入解读教材的机会,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也是一步步深入的,正如概念所说“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而同样多指的是一个结果,平......

    平均分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王猛 认识平均分(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振宇外国语学校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除法的认识基础,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

    《平均分》教学反思(优秀范文五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均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平均分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均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

    一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上,教学了《平均分》一课。这节课是第二单元《表内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孩子们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平均分》

    平均分教学内容: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习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过程,明确“平均分”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