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销幸福
营销幸福,从“饭、祷、爱”开始
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采用任何一种营销模式,成功的营销无一例外都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对消费者心理的准确把握,牢牢吸引大众眼球,引领更加优质、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营销在改变着这个世界,营销在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可是,在这个飞奔的时代,我们似乎离幸福越来越远了。当今的中国是各种价值观并存的一堆乱象。这个世界还真的不太平。
《纽约时报》7月25日的头条引自一条微博:“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为废墟。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被这个时代抛弃。”
这个时代最大的稀缺资源就是幸福了。可以营销幸福吗?似乎不太可能。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幸福指数报告。幸福指数报告每次一公布,全中国的人民都“被幸福”了。网上还有一个冷笑话:“不看幸福指数排名,我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这么幸福了呢!”可是最终,这些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是连小孩子都骗不了的。
身处这样的时代,作为普罗大众的一员,我的营销主题是“美食、信仰、爱”这三种构成幸福的元素。美食是自爱,信仰是自爱,爱的本质依然首先是自爱。下面就从“饭、祷、爱”开始,营销幸福。信仰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就先说信仰吧。
信仰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六世**喇嘛
上世纪的战乱年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平静成为了奢侈品。心一旦死去,忙又有何意义?
想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西藏。信仰以及这座城市的静谧、神秘、美丽相信都是理由。人,还是要有信仰的。这种信仰未必是信教,但一定要和内心充实有关。有信仰,才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和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抵制。个体就会变的更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因为它和幸福紧密相关。
现在日本的白领中流行一种“寺庙度假”。在假期,一个人去寺庙小住,将物质需要降到最低,坐在有落叶的窗口读一本小书,闲来
与僧侣谈经论道。任何宗教教义,教会我们最多的就是如何快乐地生活,亲近清净之地,自然能获得清净。
世界越喧嚣,人们越珍惜宁静与质朴。富裕之后,人必须主动选择:你总要信仰一些,比如友情,比如真诚......让自己安宁,也让周围的人被感染。没有信仰,恐怕也就没有幸福。对于自己,希望自己独立,健康,开心,平静。多走动,对世事好奇,愤怒时会呵斥,难过时会倾诉,伤心时会哭泣。快速奔跑时也会停下来欣赏风景。速度,永远没有方向重要。
一个哲人说,人类面临着三个问题,顺序错不得。分别是:人和物之间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要解决人和内心的问题。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生之本的问题。没学历、没工作、没钱、没房、没车这些物质基础,怎么做到三十而立?而后为人父母,为人妻女,为人上司,为人下属,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又如何辛苦面对?随着人生的脚步前进,走着走着,便依稀看到生命终点的那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焦躁,不安,怀疑,悲观接踵而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纷繁复杂的今天,变的很难,于是幸福也成了问题。
实质上,这三个问题没有任何的顺序,都是一并存在发生的,只是层次和境界不一样。关注人和物之间的问题,这还只是动物属性;关注人和人的问题,开始慢慢的具备了社会属性;关注自身,自己和内心和平相处问题的时候,便开始拥有灵魂了。
信仰这个东西本来就很虚。具体到营销上,我想不管用何种营销手段,不管是电视博客、微博还是现场促销,这些方案的设置,我都有一个主导思想:可以让人更积极、健康、快乐地生活。我想把这个主导思想渗透到每一个微小的方案中。
美食
美食是绝色的,生活却是琐碎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热爱美食,才会真正懂得享受美食。美味精致的食物有慰藉心灵的作用。哈哈,你一定会说,怪不得你吃这么胖!
做饭如做人。每逢周末,我都会在家里,很认真地做好一日三餐。一个人静静地在厨房里,不用赶时间。很专注地,一点一点削好我手中的土豆。用水慢慢地洗干净每一颗菜,就像举行一个仪式般的。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不用想其他的任何事情,只是专注于当下。这不就像是我们的生活吗?生活就像是沙漏在静静地流淌。无论后面有千万颗沙子在等待,一次却只能通过一粒沙子。所以我们只用活在当下,专注地做好手中的事情。而当饭做好时,很开心地叫家人一起来吃。每每回想起来总感觉到这是一周中最幸福的时光。美食和快乐,与人分享的时候才最幸福。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饭桌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交场合。在一个家庭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光是家人之间交流感情的最重要、最温馨的时刻。到了社会上,饭桌又成了联络感情,公、私皆宜的重要社交场合。这点实在不用多讲。看看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吧,朋友聚会,红白喜事,哪一样能离得了吃饭吗?
所以各类美食节目在全世界都有忠实的观众。美食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像《大长今》、《美味情缘》都异常火爆。需求创造价值。中国有几亿的上班族觉得自己应该去创业,而绝大多数最初的创业念头就是:开餐馆。说太多了,却还没有说到主题,那就是巧妙地发掘和引导大众对美食的热爱,独辟蹊径地营销幸福吧。
爱
战争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两大主题。这是在我上学的时候,从好莱坞的电影中,从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的小说中得出的结论。战争似乎离生活很远,但爱情却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再过一周,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七夕。最近两年,七夕节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了。各大商场、电影院、西餐厅都会推出七夕节的特别优惠活动。每逢节日,销售巧克力、蛋糕和鲜花的商家一定乐得合不拢嘴。
其实哈根达斯销售的不是冰淇淋,而是约会时两人一起吃冰淇淋的浪漫;德芙卖的也不是巧克力,而是每个女人都很憧憬的爱情的味道。在爱情中,自恋的女人其实不是疯狂地爱着对方,而是疯狂地爱着自己的爱情。所以,生活就需要浪漫。以“爱”之名,我们可以发起各种各样的活动。就让爱也成为我们营销活动永恒的主题之一吧。
后记:就像回到了上学的时候,一看管理、营销类的书籍就会睡
着。这次在无数次的睡着之后还是顽强地醒过来了,坚持看完了整本《企业微博管理手册》。觉得很实用,有很多指导性的方法,当然也有很多方法根据常识判断为在我们公司目前不可行。结论是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公司微博营销时随时查阅的一本工具书。
然后又完成了这篇有点跑题的读后感,结合最近一连串的新闻事件:从默多克窃听丑闻,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社会危机,到7.23动车事故,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算是有感而发吧。特别是在这次动车事故中,又一次真实地体现了“微博”的巨大力量,最早的官方报道是在事故之后的4个多小时,最早的微博发布却是在事故之后的几分钟内。出现了“微博倒逼改革”的局面。
第二篇:关于幸福
关于幸福
幸福像个天使,一对纯白的翅膀,一个满足的微笑,笑是最美的符号。
早晨一起床打开窗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是我今天幸福的前奏。现在的我,笑是我的最美的符号,幸福中带着简单的快乐。快乐带着幸福的满足,幸福就是这样简单。那温暖的阳光,不会让我的幸福冷却,我接着写,想把你写进我的每一页,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重叠。《简单爱》在耳边徘徊,想念也是一种幸福,让我觉的幸福的季节是秋天,飘落的枫叶,一种凋零的幸福。绿色的蔷薇悲伤,紫色的薰衣草浪漫,我们幸福。
很多人说幸福有很多种,但我知道现在幸福的快乐是我的幸福。悲伤了太久也会幸福,第一次用文字来表达幸福。听着JAY的《星晴》一种莫名幸福,微风吹拂,对于幸福,我只能低头浅笑。我太过于悲伤,没想到幸福这么简单,浅笑现在幸福的满足。
幸福说:短暂的幸福是浪漫,漫长的幸福是不满。
我说:幸福是长久的,就算分开,幸福也在回忆。
让我幸福的是看到你快乐的笑,带着满足的味道。天空如此轻柔,思念深得像海。莫名的感动,就这么单纯没有悲哀。在这个寒冷的夜,手指在键盘上来来回回,我发着呆想着幸福的文字然后继续
手指间隙的思念,让我继续敲打键盘。希望出现美丽的章节。久未放晴的天空,依旧留着你的笑容,想念若隐若现,那饱满的笑幸福了这个季节。因为幸福在好久以前不小心迷了路,我只能用记忆叙说不曾有过的感触。让我自己解开自己给自己的束缚,我现在的幸福连孤单也没有机会侵入。冷漠开始瓦解,快乐方程式重新定义,生活变的如此美好。放心追逐幸福,幸福回味那瞬间,那是你给我的幸福,我的幸福从此没有终点。
直到不成眠的夜里打开窗才发现许愿流星才刚消逝,心中的感动都已融化成你。有一种淡淡的味道叫做幸福,用心来品尝细细想像。在手心写上你的名字,摊开时是思念,握紧时是是幸福。《思念就是一种病》又听了一遍,又想起了你。想念的味道在每个转弯后就有坦途,思念变成一种煎熬。
我和你的幸福,一切都那么平淡。没有信誓旦旦的承诺,平淡的幸福也是一种幸福。
第三篇:幸福是什么(本站推荐)
《教师的幸福人生》相关资料推荐
一、书籍:
1、《幸福的方法》 泰勒·本—沙哈尔 著 汪冰 刘骏杰 译 当代中国出版社
2、《幸福多了40%》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 著 闻萃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 任俊 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积极心理学》 Alan Carr 著 郑雪 等译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二、电影:
1、《叫我第一名》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叙述患有妥瑞氏翰症的男孩努力达到成为老师的梦想,并且克服病症的故事。
2、《生命因你而动听》
美国影片,洋溢着温情,像热烈阳光下的海洋般汹涌,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毫不渲染地时时冲击我们缺乏温暖的心。它以在表达教师高尚地同时,细腻地描述了家庭生活的波折和幸福而更胜一筹的故事。
3、《当幸福来敲门》
美国电影取材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成功诠释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三、视频: 1、2011年开学第一课《幸福是什么》 中央电视台CCTV-1 综合
2、《破解幸福密码》 毕淑敏主讲 CCTV-10百家讲坛
第四篇:幸福学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摘要:追求幸福,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那么,什么是幸福?可能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幸福是一个复杂而又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大学生是受人关注的群体,幸福是美好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本文根据现代大学生主观幸福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关键词: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大学生是现在比较受关注的群体,有研究表明:(1)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有七个因素,即自我意识、学校学习、经济状况、工作与社会适应、家庭环境、健康状态、文化因素。其中,自我意识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2)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常能体验到幸福。(3)大学生幸福感在性别、月均消费上差异显著,而在专业、年级上差异不显著。
主观幸福感还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自我意识。当前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必然趋势,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意识的研究则是心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主观幸福感有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失构成,作为青年后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我感念不清晰、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监控,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情绪和兴趣、影响到自尊、自信、行为,从而对幸福感产生影响。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不断构建中得到发展的。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势必会投射在幸福感的体验上。因此,自我意识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就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意识来感受幸福。
2.学校学习。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还与学业满意度具有极为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不能有效处理学习这一主要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研究表明,大学生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对其主观幸福感体验产生直接影响。大学生面对特定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由于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能力,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策略,货缺乏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致使效率低下,影响自信心,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不利于成长。郑雪等人通过调查我国大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学习满意度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同时还存在学校类型的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重点学校的学生。
3.经济状况。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其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较高。另外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多数大学生并未有经济收入,他们的经济状况只表明父母的经济能力。这表明收入的影响是相对的,它依赖于社会比较,分配偏差和相对的剥夺感是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此外,收入增加也可能意味着交通拥挤、噪音、污染等
导致负性情感的应激事件的增加,这些多多少少会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但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很小了。
4.工作与社会适应。工作学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工作学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同。对于青年人,工作的负荷量和从工作中获得的满意情绪,都与主观幸福感呈现出正性相关。中年人在工作学习上的负荷量依然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从工作学习中获得的满意情绪不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于临近退休年龄或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工作和学习不再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必须时刻保持和他人的协调,这有利于使他们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也就是说,对个人而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5.家庭环境。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的环境、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都相互影响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经济状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调查发现,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自己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亲密度越高,家庭的适应性越强,则越感到幸福。家庭关系和谐,情感联系亲密,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自然能其乐融融,感受到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做出较高的满意评价,而影响幸福感。从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满意感或不幸福的感觉与他们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相关。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期因素。而青少年体会到的家庭结构松散、父母关系欠佳和严重的家庭矛盾,都是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期因素。
6.健康状态。有学者认为健康与大学生的个人幸福感具有较强的相关,但是这种相关仅仅表现在被试自我报告健康测试时。如果通过医生进行客观的健康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相关。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健康不但受到消极情感和真实的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且对健康的认知也受到人格的影响。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幸福感的影响更重大。总之,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依赖于个体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当处于一种无能为力、压抑的境况时,将会对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当健康状况妨碍一个人目标的实现,它将对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但通过改变目标,心理可能会适应新的标准。但是,某些健康条件非常重要,它可能妨碍一些远大目标的实现,因此,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个人的幸福感水平。
7.文化因素。人们对自己的幸福感做出判断时,无法避免地会带上文化的烙印,而且不同的文化对其判断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心理学家依据信息的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将文化划分为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前者趋向于注意自己内部的主观体验而忽略情景中的相关因素和规范因素,而后者更强调与他人的需要和期望的一致性,以及外部规范的社会一致性。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内部情感和真实性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美德,高度地看重自我的成分,在他们的身上,可以发现内部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思想和情感只有参照别人的思想和情感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自我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文化中的个人对文化准则的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有更强的联系。因此,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之间的相关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比集体主义文化中更明显。
总之,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大学生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是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和对生活的热情等等,幸福感是衡量生活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说明关注和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为大学生创造参加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发展智能、陶冶情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条件,是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充实,丰富多彩,增强他们的幸福感。通过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使他们积极地看待周围的环境,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引导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感受现实生活,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诉.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2)96-100 [2]纬爽.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其培养的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3]李银萍,庞庆军.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4]严标宾,郑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陈鹏、陈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综诉,绥化学院学报,2007.12 [6]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1)
[7]田澜.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的相关关系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8]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年S1期 [9]李西彩、王宽,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主观幸福感的实际研究
第五篇: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今天我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这种哲学,与在座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和一些具体的人打交道。而哲学,实际上就是让你从具体的事情、日子里面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间,到底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那么重要的。哲学就是教你如何看准、抓住重要的东西,如何看开、放下不太重要的东西。如此,你才会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至于过得太纠结。
哲学让你对人生有一个定位,有一个目标,让你分清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以我想,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你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问题。
幸福是不痛苦,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情绪反应,一种能表现出愉悦与幸福心理状态的主观情绪。大部分人在谈论“幸福”时,都是指这种“幸福”--个人愉悦的感觉,积极的情绪,它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也相对简单,有许多的捷径。一般人会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打小怪兽.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经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对欲望的满足。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猪在污泥中找乐,驴子找到草料吃是幸福的。” 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也就是说,你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以上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道家有一部经典《淮南王书》说,“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形”。“全”就是完全,“性”就是天性,“保”就是保护,“真”就是真实,“全性保真”就是指要保护好你完整而真实的天性,保护好你生命的原初状态。“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质的东西去损害它。庄子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他反复说,“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他说的性命之情,实际上也是指的同一个意思:生命本来的天性,一定要保护好,不要失掉。西方哲学家如伊壁鸠鲁也同样强调:人要过得简朴一点、简单一点,不要有那么多复杂的欲望。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但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还是有标准、有尺度的。比如,人生中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判断的根据就是人性,就要看人身上,到底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我觉得是两样:一个是生命,没有生命,什么都谈不上;还有一个是精神,或者说心灵,或者说灵魂。人和其他生命体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我认为幸福是由两大块所组成,一个是生命的单纯,一个是精神的丰富。说到生命的单纯,我觉得特别要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的不同。生命本身的需要其实就是大自然规定的,它应该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是超出生命本身需要的那些物质欲望,其实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当然,像私家车这样的东西,你有条件,可以去追求,但是要弄清楚一点,这些东西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名字、身份、地位、权利、财富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上去的,我把它们称为“生命的社会堆积物”。当然,你在社会上生活,不能缺少这些堆积物,但是我想,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你不能永远为这些堆积物而活着,你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的东西抖落掉,回到生命本身,想一想你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依我看,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与自然的交流,让自然感情得到满足。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你可以去创造不平凡、去争取不平凡,干出一番事业。但是,所有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它对平凡生活的价值来衡量它自身的价值。如果你的不平凡是以破坏你的平凡生活为代价的,那我认为,这个不平凡就没有多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不平凡,它应该让你的平凡生活过得更好,起码应该能够兼顾。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一个人能和他的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说过一句话,他说:那些有野心的人,是舍不得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的,他们把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他们的敌人。我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因为人生中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们没有享受到。
所以我说,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一定要珍惜这些平凡的感情,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这个东西比你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
那么,有人就会问我,你认为钱不重要吗?当然,钱也重要,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商品社会里。钱是个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你可以去争取,但是你不能为了它把你最好的东西扔掉了。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我刚才说的,生命的单纯,那些普通的、平凡的东西。钱仅仅只是个手段。当然,钱多一点可以给人比较好的心态,但是如果你除此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仍然是为钱而生活,那我要说,金钱的最主要的好处你仍然没有享受到,你在金钱面前仍然是不自由的。
一个人有了钱以后,他就应该干什么呢?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觉得一个人和金钱之间最好的格局,就是不必仅仅为了钱去工作了,而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时候你的心态是最好的。当然要达到这一步还是需要有一点运气的。但是我想,即使在没有这个运气的时候,你也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尤其是青年人,你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个目标的,包括在经济上会有一个目标。但是我觉得不妨把目标定得低一点,这样可以更早一点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要一直走在为钱而活的路上。
追求精神的丰富
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一定看不到世界万象的美。
这也就牵涉到我接下来要讲的问题,人要追求精神的丰富。
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孩子,你要顺应自然,让你的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你的精神素质。那么人有些什么样的精神素质?第一个叫做智,智力。第二就是情,情感。人不但有认识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对世界的美、丑是有体验的,对生活是有感受的。第三个就是德,道德。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让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精神目标,必须是有道德、有信仰的。实际上前两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丰富,第三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高贵。我重点谈谈精神的丰富。
我觉得人应该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享受自由的头脑,享受独立的思考。看一个人是不是在过一种高质量的智力生活,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好奇心,你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是不是有兴趣。一个对事物没有兴趣、对世界没有兴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单调的、平庸的。另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人应该养成这样一种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一点对你幸福不幸福其实非常重要。